百度萝卜快跑 × Uber 的全球战略联姻
$特斯拉(TSLA)$ $百度(BIDU)$ $优步(UBER)$
当特斯拉的 Robotaxi 在奥斯汀街头悄然载客、Waymo 与 Lyft 紧急结盟之际,中国自动驾驶也迎来里程碑级突破——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宣布与全球出行巨头 Uber 建立战略合作。数千辆第六代无人车将接入 Uber 网络,率先登陆亚洲和中东市场,并逐步扩展到全球更多城市。如此“上 Uber 打萝卜”的搭配,不只让百度美股大涨近 9%,更标志着中国无人驾驶首次真正驶向世界十字街头。
强强联合:战略互补铸就“全球化”
百度萝卜快跑:已在中国 15 座城市部署超 1,000 台无人车,累计提供 1,100 万次载客服务、安全里程超 1.7 亿公里。技术端,第六代无人车搭载 Apollo ADFM 大模型,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声称安全性是人类驾驶员的十倍以上。
Uber 平台优势:全球最大的出行网络,覆盖出行、配送与货运三大场景,拥有成熟的用户触达和本地化运营能力。
通过这次合作,Uber 用户可在 App 一键叫到萝卜快跑无人车,百度则借助 Uber 的全球网络、大数据和运营经验,快速实现技术服务 “输出”,加速国际扩张。
竞争格局:从技术赛跑到“生态圈”博弈
2025 年,自动驾驶商业化迎来关键拐点——竞争已从单一厂商技术比拼,转向跨界联盟的“生态圈”较量。当前全球主要阵营包括:
科技巨头:Waymo+Lyft(北美)、百度+Uber(亚洲/中东)
传统车企:大众、丰田等布局自动驾驶研发
新势力车企:特斯拉、蔚来等依靠自研或合作
垂直出行平台:滴滴、Grab 在本地市场深耕
Uber 在中国之外选择百度而非续约 Waymo,正表明三大趋势: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已具备世界级竞争力;
出行平台不愿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区域化深度合作,成为全球化的新路径。
解锁商业化之道:技术、安全、成本与法规
百度与 Uber 的合作,不仅是一场技术输出,更是对自动驾驶“死亡之谷”商业化难题的综合破解:
技术可靠性
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V2X 通信,构建高精地图;
大规模深度学习与决策模型,让车辆能在复杂环境下精准执行最优方案。
成本控制
共享 Uber 平台的调度与订单系统,大幅降低市场推广与运营成本;
高利用率分摊固定投资,平摊研发和维护费用。
法规与信任
借助 Uber 的全球本地化经验,迅速适应各国监管;
渐进式推出(与有人驾驶并行),为公众赢得信任与接受度。
此外,合作或将衍生更多业务场景:无人配送、自动卡车、订阅制与按需计费模式等,为未来营收打开新想象。
对手与前路:特斯拉、Waymo 不可掉以轻心
Waymo:虽率先在美国部分城市实现无人驾驶出租服务,但增长缓慢;
Cruise:商业化进展领先,却遭成本和法规双重挑战;
特斯拉:凭借视觉 AI打法和车主网络,仍处于强势自研阵营,但面临平台合作范式的拦路虎。
Uber+百度的联手,将对这些对手形成直接冲击:在“技术+平台”模式下,快速铺量与深度本地化,可能让后来者实现后来居上。
展望 2030:Robotaxi 万亿市场序幕
当萝卜快跑穿行迪拜沙尘暴、当东京街头出现无方向盘的 Uber 车辆,一个由东方技术力量加速推动的出行文明演进,已不可阻挡。2030 年万亿级 Robotaxi 市场的竞逐序幕已经被这场跨国联盟拉开。
下一步关键看点:
合作首批市场的运营数据与用户反馈;
各地监管政策与本地化落地速度;
多场景商业化模式的创新与变现成效。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