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龙:当前市场上行趋势形成 可以保持较高权益仓位
近期大盘在突破3600点之后,继续出现上攻,而银行股大涨是带动行情实现突破的重要因素。银行作为低估值、高股息板块,受到很多大资金的青睐,所以今年银行股一直表现突出,有较大的超额收益。特别是一些大机构的加仓,对于银行股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的行情呈现出“哑铃型”结构,一方面是大资金追求稳定回报,配置低估值、高股息的银行等低波红利板块;另一方面是一些追求成长性的投资者,配置科技创新企业,比如前段时间表现突出的英伟达产业链、创新药以及人形机器人板块,都是科技创新的代表。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科技创新行业的未来走势会更加突出,吸引了很多追求成长的投资者的关注。而很多传统行业由于受到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表现不佳,尤其是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链以及房地产本身。
目前市场具备进一步上攻的机会,A股和港股吸引了外资流入以及居民储蓄大转移所带来的增量资金,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整体表现均超出预期。过去五年,居民储蓄增加了60万亿元,现在存量已达到160万亿元。居民存款的大量增加,也给银行带来了较大负担,因为贷款难以放出。因此,推动居民储蓄大转移,既可以提振经济表现,也能提升居民的财富效应。目前国有六大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已跌破1%,许多投资者有较大的投资需求。
以往吸引居民储蓄大转移的主要渠道是楼市,但由于现在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较为明显、人口负增长和一二线城市城市化率较高,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楼市难以再作为居民储蓄大转移的“蓄水池”。因此,许多投资者将寻找新的投资出口,股市走强将成为吸引居民储蓄大转移的重要市场。在楼市的高速发展期过后,或将迎来股市的长牛慢牛,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现在这一观点得到初步验证,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逐步认可,从资金流动的角度可以佐证:房地产成交量持续低迷,而沪深两市和港股的日成交量不断攀升,A股过万亿成交量成为常态,有时甚至达到两万亿元,港股成交量也维持在千亿港币的高位,这些都得益于资金流入所带来的机会。
当前市场趋势已经形成,大家要保持信心和耐心。在仓位配置上可以在风险承受范围内适当加仓,以抓住这一轮行情带来的机会。从赚钱效应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提升,与今年上半年相比,下半年的赚钱效应预计会进一步增强,但要坚持价值投资,这一点至关重要。今年行情呈现出“哑铃型”结构,其实也是价值投资的一种体现,许多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基本面恶化,很难找到业绩增长良好的行业和公司,导致股价走势低迷,与本轮行情无关;而另一方面,盈利能力强、分红率高的银行股屡创新高,代表未来的科技创新板块因政策支持和成长空间较大,科技成长股走势也非常突出,吸引了大量追求高成长的投资者关注。
坚持价值投资知易行难,从原理上看是比较简单的,就是选择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未能真正贯彻价值投资。例如,选择好行业,就应选择朝阳行业,选择有行业壁垒、有持续增长潜力的行业,而非落后或夕阳行业。产能过剩是很多行业的一个特征,说明这些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真正的好行业不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科技成长股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投资者可以关注包括人形机器人等科技产业板块,从年初至今我一直建议大家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板块或相关主题基金,今年以来表现不俗,一季度一枝独秀,二季度出现调整,三季度重新启动。人形机器人板块可能成为继家电、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中国的第四大产业赛道,发展空间广阔。
此外,创新药这一波行情并非短期反弹。创新药具有国家专利保护期长达20年,受集采的影响较小,很多创新药公司具有较强的品牌价值和研发能力。我国“工程师红利”特别突出,尽管普通劳动力出现人口红利减少现象,但高素质人才储备丰富,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工程师红利”。我国的创新药公司有可能成为国际大型药企的研发基地,这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些创新药公司已经开始“出海”,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创新药是一个中长期趋势,而非短期现象。
目前相比处于历史高位的美股估值,A股和港股整体估值仍相对处于低位,远未进入泡沫阶段,这一阶段是可以加仓、积极看多的时机。真正形成泡沫时会有明显特征,例如新基金发行火爆、日成交量大幅上升、市场情绪亢奋等,而当前阶段许多投资者尚未真正赚钱,甚至仍未解套,所以现在谈泡沫为时尚早。此时最重要的是从基本面出发,研究哪些行业具备持续增长潜力,哪些行业是经济转型的受益者,哪些公司是优质企业,值得长期做股东,或者研究哪些基金是优质基金,值得长期持有。坚持价值投资并不能保证每个阶段都赚钱,但可以成为时间的朋友,从长期获得更好的回报。(观点供参考,投资需谨慎,图源:网络)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