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闯牛市?老股民3条避坑指南请收好

今天刷到一条新闻:00后的新股民跑步进场了。大意是最近牛市热潮,券商新开户中00后的占比不低,并且一些人认为股市到处都是机会,这种热情像极了十年前我们这些90后刚开户时候的情景,对股市的造富神话充满了想象,但对市场的风险又轻易忽视。

这也难怪,最近A股的热度简直挡不住,上证指数冲上近十年新高,两市成交额连续破2万亿,朋友圈里 “牛回来了” 的欢呼此起彼伏。看着券商APP里飘红的数字,谁都难免心潮澎湃。

但越是这种时候,越得给热情降降温 ,尤其是作为一名“老”股民,更想给新进场的后辈们唠唠经验教训。

01

别被 “旗手” 带偏,热闹背后要算清估值账

金融板块被称为 “牛市旗手”,最近的表现确实亮眼:指南针股价半年暴涨4倍,同花顺、财富趋势创历史新高,连东方财富都快追上中信证券的市值了。但在我看来,这些 “旗手” 的狂欢更像市场情绪的放大器,而非投资价值的指南针。

想想看,8月20日全市场超3600只个股上涨,86只股票涨停,这种普涨行情里,最容易让人忽略 “估值泡沫” 的风险。

就像段永平说的,“买股票就是买公司”,那些靠着概念炒作连续涨停的股票,要是脱离了真实盈利支撑,涨得越猛,跌起来可能越狠。当年2015年牛市里,多少热门股从云端跌回地面,就是因为没人愿意在狂欢时算清 “值多少钱” 的账。

远的不说,就说去年的四川长虹和常山北明,有多少人高叫着“看到XX元”,前面进场的人是赚到钱了,但后进场的人还不是结结实实挨了市场的一顿毒打,你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不是“最后接盘”的那个人呢。

所以越是在市场情绪比较热的情况下,反而更要越发冷静。

02

杠杆是把 “快刀”,牛市里更要远离

看到两融余额时隔十年重回2万亿,我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警惕。

没错,融资资金能放大收益,但别忘了2015年的教训:杠杆资金在短短20个交易日里撤离近40%,多少人因为加杠杆一夜爆仓。

现在监管层严控场外配资,市场号称 “慢牛”,但杠杆的本质没变 —— 它会剥夺你对风险的选择权。

段永平那句 “永远不要用杠杆投资”,在牛市里尤其刺耳却珍贵。

市场短期波动从来不可预测,今天看似确定的上涨趋势,明天可能就因为一则政策、一个数据逆转。

用自己的闲钱投资,跌了能扛,大不了直接躺平到地老天荒。比如去年10月8日跑步进场的,其实只要不是踩大雷,抗一抗最近都回来的七七八八了,但是加了杠杆的,跌了可能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牛市里赚钱的机会多,但保住本金永远比 “赚快钱” 更重要。

03

比起 “追热点”,不如守好 “能力圈”

牛市里最忙的就是那些追涨杀跌的人:上午追算力产业链,下午换汽车板块,晚上研究机器人概念,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热点。

但数据不会说谎,频繁交易的结果往往是 “手续费交了不少,收益没见多少”。我更认同 “聚焦优质标的长期持有” 的逻辑。

这次牛市的推手很清晰:经济复苏、政策支持、全球降息,这些因素支撑的是有真实成长力的企业 —— 比如科技创新、高端制造领域里那些业绩稳步增长的公司。与其在板块轮动中疲于奔命,不如静下心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找估值合理的标的。毕竟,投资赚的是认知的钱,而不是运气的钱。

看着A股市值突破100万亿,谁都能感受到市场的活力,但牛市从来不是 “躺赢” 的保证。2015年的 “疯牛” 与股灾犹在眼前,如今的 “慢牛” 虽风险可控,但高估值、杠杆风险的雷区依然存在。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少点 “一夜暴富” 的幻想,多点 “买公司、守原则、远杠杆” 的定力,才能在这场牛市里真正赚到属于自己的钱。毕竟,牛来了不稀奇,能让牛为你 “打工”,才是真本事。

04

最后的话

还有一些更加“笨”的办法。既然已知牛市来了,自己又对金融市场不熟悉,不如购买沪深300ETF、上证50ETF等指数基金。

尽管这类基金缺乏暴升的可能性,但从长远来说,却有可能避免因自己瞎操作造成的损失。到最后算下来,说不定你还是朋友圈里盈利率最高的。

# 港A牛市狂欢!你最近常听到哪些话?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