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净利双增,万和电气半年报背后的“反内卷”经济学
8月26日,万和电气(002543.SZ)交出了一份颇具含金量的2025年半年度成绩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83亿元,同比增长7.1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9亿元,同比增长6.6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4.1亿元,同比增长3.00%。在厨电行业整体步入存量竞争、多数企业深陷“价格战”与“流量战”泥潭的宏观背景下,这份营收净利“稳健双增”的财报显得尤为难得。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份企业稳健增长的业绩报告;但深度剖析后不难发现,其背后却隐藏着两条清晰的经济学主线——国内市场的“供给创造需求”创新路径与全球市场的“比较优势跃迁”战略布局。这不仅系统性地解释了万和电气在逆周期环境下的增长韧性,其通过产品驱动与效率提升穿越行业低谷的实践,更为观察中国制造企业如何突破内卷、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微观样本。
有效供给创造需求——万和国内破局“内卷”的战略根因
能够在国内厨卫市场继续保持领跑态势,是万和电气本次半年报的一大亮点。根据半年报显示,代表公司国内主营业务的厨房电器品类,营收同比增长23.46%,毛利率同比上升3.51个百分点。在存量市场中,企业往往陷入通过“价格战”争夺现有需求的“囚徒困境”。而万和的策略则回归了经济学经典命题——“萨伊定律”(Say's Law) 的现代表达:有效的供给自身就能创造新的需求。
首先,面对存量市场中用户对于厨卫产品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万和没有堆砌参数,而是通过新技术供给创造换新需求,并精准击中“有效吸排”、“易清洁”、“大火力”等消费者未被满足的痛点。包括顶侧双吸油烟机、易清洁无印定时灶具等创新产品,通过提供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激发了消费者以旧换新的强烈意愿。这不是在瓜分固定的蛋糕,而是把蛋糕做得更大、更美味。这直接推动了其高端产品销量突破40万台,烟灶品类挺进行业一线,毛利率提升3.51个百分点。
其次,在营销层面,万和电气通过内容与体验供给创造了品牌需求。在“DTC”(直接触达用户)战略下,万和构建自有内容生态、升级终端体验店,其本质是为用户提供了超越产品本身的情感价值和体验价值。与《种地吧3》的合作、小红书百号矩阵运营,是在创造新的“品牌内容”供给;线下SI形象升级、OMO系统入驻,是在创造新的“购物体验”供给。这些有效供给成功触达了年轻群体,提升了品牌心智占有率;同时,这种内容赋能直接拉动了销售,助推SPU安睡洗系列跃居品类TOP3,品牌搜索排名升至TOP4,实现了营销模式的深度变革与年轻化破圈,将流量有效转化为销量。
企业的半年报是一面镜子,其中的数据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国内厨卫市场的发展趋势,万和电气能完成市场破局,核心原因在于摆脱了在固有需求里“内卷”的零和博弈,转而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体验升级,为社会创造了新的有效供给,从而成功开辟了新的需求空间,实现了高质量的增长。
动态比较优势——万和实现海外高增长的底层逻辑
在“全球运营”战略主轴的推进下,2025年上半年,万和电气的出口销售营收同比增长26.52%,毛利率同比上升1.84个百分点,可以说,目前海外市场已成长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与第二增长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静态比较优势”基础上,即一国(或企业)应出口其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然而,万和电气的出海实践,完美诠释了何为“动态比较优势”(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通过主动的战略投资和技术创新,重塑自身的优势结构,从低端链条跃迁至高端赛道。
在国内厨卫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万和电气率先实现了从“成本优势”到“技术优势”的跃迁,万和的海外业务增长原因,绝非依靠低价倾销,其核心动能来自于如R290环保冷媒热泵、-35℃极寒稳定运行的热泵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全球低碳趋势的产品。这意味着,万和凭借技术突破,成功将自己的比较优势从传统的“中国制造成本优势”,动态升级为“绿色科技解决方案的优势”,从而切入需求旺盛且利润更丰厚的欧洲市场。
另一方面,近年来,伴随着万和电气在“全球运营”战略主轴下的本土化生产布局成效显著,公司也已悄然完成从“贸易优势”到“本土化优势”的跃迁:面对全球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的不确定性,国内企业静态的比较优势极易被颠覆。万和前瞻性地在泰国、埃及布局生产基地,实现了“本地生产、本地销售、本地服务”。这一举措的本质,是通过海外直接投资(FDI)将自身的制造能力与目标市场的区位优势相结合,从而主动构建了一种新的、更稳固的“本土化比较优势”,有效规避了贸易风险,缩短了供应链,奠定了持续高增长的基础。
从布局的多样化而言,万和电气也做到了线上与线上齐头并进,跨境电商的多站点布局也进一步扩大了全球销售的覆盖范围,为海外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多元化渠道保障。
万和的海外故事,其实就是一个企业通过主动的战略投入,实现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角色跃迁的经典案例。在海外市场,万和电气早已不再是被动承接订单的OEM/ODM厂商,而是凭借技术力和本土化运营能力,主导全球市场拓展的品牌商。
投资视角:双重理论支撑下的长期价值重估
从投资角度看,万和电气这份半年报的深层价值,远不止于满足当期的业绩预期,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一种可持续、可复制的高质量增长模式提供了坚实的验证。这套由“‘双市场运营”与“供给侧革新”双轮驱动的模式,正在推动公司价值迎来一场深刻的“重估”。
1)增长的韧性——多元结构构筑“反脆弱”能力:万和电气的业绩增长已不再是单一的β驱动(依赖行业景气度),而是强大的α能力体现。其“国内+海外”的双市场格局,构成了天然的风险对冲机制:当国内地产周期承压时,海外旺盛的能源转型需求和高阶产品出口能有效填补增长缺口;当海外贸易环境波动时,国内深耕渠道与品牌升级带来的份额提升和毛利改善又能提供业绩支撑。
这种由“双循环”构成的业务结构,再叠加内部“技术+效率”的双重夯实,使公司具备了穿越经济周期的强大韧性,显著提升了其业绩的可预测性和确定性,这对于给予估值溢价至关重要。
2)壁垒的高度——从“成本护城河”到“系统护城河”的升华:万和电气构建的壁垒早已超越传统的成本规模优势,进化为一种更难被复制的 “系统护城河” 。在技术壁垒方面,公司在氢能、空气能等前沿技术的储备,以及多项“行业第一”的突破,使其在产品上保持了代际领先优势;在全球运营壁垒方面,泰国、埃及生产基地的落地,不仅是产能的转移,更是一套复杂跨国管理能力的体现,涉及本地化合规、供应链重构、跨文化经营等,这需要长时间的试错与积累,绝非竞争对手可一蹴而就;在品牌与渠道壁垒:万和在国内通过DTC和内容生态建立的用户直连能力,形成了高粘性的品牌资产;在海外,从OEM到自主品牌的转型,意味着开始收割品牌溢价。这种“内外兼修”的品牌矩阵,构成了强大的心智壁垒。
这种由技术、制造、品牌多维构成的复合型壁垒,其深度和宽度远非价格战所能侵蚀,确保了盈利能力的长期稳定性。
3)模式的先进性与估值逻辑的切换——从“周期股”到“成长股”:万和最根本的投资价值,在于其成功证明了在存量市场中,依然可以通过创新实现内生增长。它摆脱了对地产周期和行业贝塔的依赖,其“有效供给创造需求”的模式,使其自身成为了增长的Alpha。这意味着,市场的估值逻辑亟待改变。不应再将其与传统、周期性强的家电股划等号,并用同样的市盈率水平去衡量;另一方面,其海外高端品牌出海的成长故事、国内效率提升带来的利润率改善,都使其更贴近于一家“高端制造品牌运营商”或“全球化科技消费品公司”的定位。
当前,万和电气的股价可能尚未充分反映其战略转型的成功和未来增长潜力的重估。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这家公司正展现出从“优秀”迈向“伟大”的关键特质,其构建的“系统护城河”和“双市场引擎”带来的价值重估,或许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 Lydia758·08-31阅点赞举报
- 超越666888·08-311点赞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