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企通过BD出海,抢占了美国本土生物科技公司的生态位,事件本质是美国的Biotech(包括PE/VC基金)试图阻止医药巨头从中国购买管线。
一方是本土派。在高利率环境下,美国本土生物技术行业今年才走出低谷。中国医药的冲击,导致了他们的融资、IPO受到影响,影响了他们的利益。
另一方是医药巨头,多个MNC未来数年内将面临多个重磅产品专利悬崖,急需收购新的管线。过去几年里,它们在中国大举收购低价药物,冷落了本土小型生物技术公司。暂停BD交易等措施将影响MNC利益,因此辉瑞和阿斯利康极力反对关闭国门的做法。
从双方的实力对比看,中国创新药管线高性价比,从中国购买管线能显著提高MNC的ROI;论影响力,美国Biotech的游说集团难以抗衡MNC的利益集团。
以百济神州为例,其作为全球化运营公司,泽布替尼等生产和销售不依赖于中国境内;同时具备在全球及美国地区自主开展多中心临床的能力。
从利益分配角度看,假设创新药净利润率30-40%,中国药企通过BD获得销售收入的~10%,仅占利润的1/3,约2/3的利润都归MNC所有,MNC引进管线的主要获利方。
从美国MNC与欧洲MNC的竞争来看,若美国MNC被阻挠从中国引进创新药管线,好东西永远是抢手的,欧洲药企将从中获益,美国MNC将面临研发掉队。
此外,过往美国降药价、生物安全法等诸多例子表明,美国政策往往雷声大雨点小,何况此举更是违背MNC利益,落地困难重重。
综上,中国创新药出海是符合产业规律和资本利益的大势所趋,BD出海势不可挡。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点赞
举报
登录后可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