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让位!A股科技接棒,逻辑已变
今早被一则关于股市消息刷屏。宁德时代市值最终突破1.80万亿元,市值历史性超越贵州茅台。
而在8月27日,芯片企业寒武纪盘中最高冲至1464.98元/股,短暂超越股王贵州茅台的1460.66元,一度成为A股新股王。
要知道,2021年宁德时代的市值还不足茅台的三分之一,四年后就已经超越茅台;寒武纪作为成立仅8年的AI芯片公司,3年市值暴涨12倍,而同期茅台的市值增速不足20%。
更关键的变化藏在大盘数据里: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突破25%,远超银行与地产的合计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 “十三五” 末的18家增至24家。
01
从 “喝酒吃药” 到 “科技为王” 的偏好迁移
近期“老登股”与“小登股”之争背后逻辑在于,资金流向正在发生变化。
长久以来,A股的估值逻辑长期被 “确定性” 主导。茅台作为高端消费的代表,凭借稳定的营收增速和现金流,成为机构持仓的 “压舱石”。但2023年以来,政策风向的转变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
从资金角度看,用脚投票的态度更为直接:北向资金连续增持科技股,融资余额占比从年初12%飙升至21%;与之相对,险资减持茅台等白酒股超200亿元。曾经的 “核心资产” 正在被重新定义。
如果说政策是 “催化剂”,那么技术商业化的突破就是估值重构的 “硬支撑”。这轮科技行情与2021年的半导体炒作最大的不同,在于从 “概念” 走向了 “落地”。
寒武纪的思元6芯片在智算中心市占率突破15%,打破了英伟达的垄断;宁德时代的电池,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重要条件之一。激光雷达龙头禾赛科技:通过自研芯片将激光雷达成本从10万美元降至200美元,2025年二季度交付量达35.21万台,同比增长306.9%,甚至实现了4410万元的单季度净利润。
这种 “技术突破—成本下降—规模放量” 的闭环,让市场愿意为科技股的 “未来成长性” 支付溢价。反观茅台,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降至15%,虽仍稳健,但在年增50%以上的科技股面前,吸引力自然下降。
02
跨市场共振:全球资本的科技共识
A股的科技行情早已脱离 “单点炒作”,形成了全产业链的爆发态势。
最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市场的制度适配。科创板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北交所聚焦中小企业创新,形成了 “培育—成长—成熟” 的全周期支持体系。寒武纪、禾赛科技等企业正是借助这种制度优势,在未盈利阶段就获得了资本支持,最终实现技术突围。
港股科技股的复苏,本质是 “中国科技+全球资本” 的重新对接。阿里巴巴市值重回3万亿港元,在于重回AI叙事主线,云栖大会更将阿里股价推至2021年以来新高。
资金端的回暖更为明显:跟踪中国互联网的KWEB基金实现连续第六周资金流入,累计流入5.99亿美元;港股科技50ETF融资余额达4392万元,创下上市新高。华泰证券的数据显示,9 月外资净流入境外中资股18.6亿美元,创去年11月以来单周新高,而南向资金已连续18周净流入港股,合计超368亿港元。
这种内外资共振的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企业 “AI转型” 的认可。腾讯的混元大模型接入微信生态,百度的文心一言在自动驾驶领域落地,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远超恒生指数,印证了这种价值重估。
并且,大洋彼岸的动向也值得关注。
美股科技股的 “巨头互投” 现象,揭开了中美科技竞争的新维度。苹果斥资30亿美元入股OpenAI,微软收购Anthropic 10%股权,谷歌与特斯拉共建自动驾驶数据联盟 ,英特尔获得英伟达50亿美元投资后,寻求苹果投资—— 这种资本绑定本质是在构筑 “算法壁垒”,试图巩固AI时代的话语权。
美联储的降息政策更是为这场科技盛宴添了一把火。9月美联储降息25基点后,港股科技30ETF盘中涨近2%,资金加速流入高成长的科技赛道。全球流动性宽松与科技竞争的双重驱动,让科技股成为跨市场的 “共同选择”。
03
逻辑重构:科技纪元的投资启示
过去十年,A股的资金偏好始终围绕 “避险” 展开。茅台、长江电力等标的因业绩稳定,成为机构的 “防御性配置”。但现在,资金开始主动 “追势”—— 追逐科技带来的 “增量机会”。
这种转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长期资本的入场,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 “耐心资本” 开始配置科技股,因为政策明确了 “科技创新是长期国策”;二是短期资金的聚焦,融资客对科技股的关注度提升,寒武纪单日融资净买入曾达3.55亿元。资金逻辑的切换,让科技股的流动性溢价持续扩大。
传统产业的增长依赖 “规模扩张”,比如地产靠拿地、白酒靠提价。但科技产业的核心是 “技术迭代”,迭代速度直接决定企业生死。
这种 “赢家通吃” 的产业逻辑,让市场愿意给头部科技企业更高的估值溢价。美股的英伟达、A股的宁德时代,都因在技术迭代中占据先机,成为各自赛道的 “估值锚”。
中美科技竞争常常被解读为 “零和博弈”,但资本市场的表现却呈现 “竞合共生” 的特征。美国在AI算法、操作系统等领域保持优势,中国在算力硬件、新能源等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了产业链的互补。
苹果入股OpenAI后,立即与宁德时代洽谈电池合作;微软收购Anthropic后,同步扩大与阿里云的云服务合作。这种 “算法找硬件、硬件找场景” 的互补,让中美科技企业形成了 “既竞争又合作” 的生态。
结 语
没有永恒的核心资产,只有时代的龙头企业。
从茅台到寒武纪,从消费到科技,股市的估值逻辑变迁从来都是经济发展的缩影。当中国经济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提升”,当全球竞争从 “资源争夺” 转向 “技术比拼”,科技股的崛起就成了必然。
但这并不意味着 “老登股” 彻底失去价值。长江电力、中国神华等高分红标的,仍因其现金流韧性占据机构持仓的一席之地。真正的变化在于:资本市场的评价体系正在多元化 —— 既看 “当下的确定性”,更看 “未来的成长性”。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