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投资之道——致敬巨匠,查理芒格

不知不觉他也走了一年了,记得追悼会的时候,巴菲特说,没有查理,伯克希尔成不了今天这样。

好多人觉得芒格就是巴菲特的影子,其实啊,我认为他才是价值投资真正的定星盘

“格雷厄姆教巴菲特捡烟蒂股’——专找那些便宜却快倒闭的公司。

可到1969年,这招不管用了,市场上的烟蒂都让人捡光了,巴菲特那会儿都差点转行了

“然后芒格就出现了

他跟巴菲特说,别光盯着资产负债表,得看公司的牌子硬不硬,客户认不认,管理层靠谱不靠谱——那些数字以外的东西。

1972年买喜诗糖果,账面资产才800万,人家要价3000万。

巴老爷子觉得太贵,芒格却说,它的牌子值钱,能涨价,有定价权。最后2500万买下来,后来赚了20亿。

“就这一笔投资,彻底把巴菲特给换了个思路。从‘便宜买平庸’,变成‘合理价买伟大’。后来买可口可乐,买苹果,都是这么个理儿

所以芒格厉害的,不是他财务算得多精,是他懂‘跨学科思维’。

跨学科?,有的同学会想:学一堆八竿子打不着的学问?——其实不是堆学问,是搭模型。芒格先生说过,‘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只懂财务的,看公司就只算估值;只懂技术的,就光盯着产品牛不牛

可现实哪有这么简单?单一维度看世界,眼界注定窄。

“他主张从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哲学这些基础学科里,提炼出‘普世规律’,打包成个思维工具箱

碰到问题时,多拿几把尺子量量,能少点偏见,决策也能准点。

“比如物理里说,所有物体都往阻力最小的方向走

这不光适用于苹果落地,企业也一样一—管理层总爱选省心的短视路,钱总往热门概念里扎

懂了这个,就能预判趋势。

“再比如生物里的优胜劣汰,用进废退。

商业世界也这样,护城河不够深的公司,早晚得被淘汰。“所以跨学科思维,不是让你去考个生物博士,是让你用这些底层规律,穿透那些花里胡哨的表象,看到根儿上的东西。当然问题是,普通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学这么多?“这就是理解错了——“芒格的思维,重点不在结果,在过程。你不用精通所有学科,只要开始‘多维度思考’就行

“比如看一家公司,你习惯看财务报表,那就逼自己再多想几层:它的商业模式能不能长久?

管理层靠不靠谱?行业趋势往哪走?这些不用多专业的知识,就看你愿不愿意多琢磨琢磨。

“第二层,是主动学点儿基础学科的

“第一性原理’,这是富老师老生常谈的思维工具。

比如学点心理学,知道‘损失厌恶’一一人怕亏钱比爱赚钱多得多,这就能解释为啥市场总反应过度

“第三层,是‘击穿复杂体系’

投资啊,生活啊,都是复杂系统,变量太多,根本算不完。

但你要是掌握了足够多的底层规律,就能在乱糟糟里找到确定的东西一一那些‘肯定会发生’的事。”

“就像芒格说的,能力圈很关键。但重点不在‘能力’,在‘圈’。你得清楚自己懂啥,不懂啥。

“他把投资机会分三类:

可以投,不可以投,太难了。‘太难了’的占大多数。他从不碰自己不懂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点特别清醒。

“但好多人,“越想进步,越想学得杂,觉得分散投资就安全。可芒格说,这是傻气

“他反问过,如果把巴菲特最成功的那几笔投资拿掉,他的生涯还剩啥?就是个笑话。真正让你成事的,往往就那么几笔。

“所以扩展能力圈的‘深度’,比广度”重要多了。在你真懂的领域,敢下重注,才能赢。”

“我早年也犯过这错。

什么新领域都想研究,AI、区块链、生物医药……结果呢?要么不敢重仓,要么亏了钱,花里胡哨的,真正让我赚到的,是那几家我研究透了的公司与玩法,因为懂,所以敢拿,敢扛波动,知道啥时候该走。

“所以跨学科思维和能力圈,看着矛盾,其实是互补的

你学物理、生物、心理,不是为了去投科技股医药股,是为了用这些底层规律,加深对已有投资的理解。

比如用进化论’看行业竞争,用熵增’看企业咋衰败的。”

“你在往外学的时候,把自己圈内的深度磨得更精;深度够了,自然能触类旁通,慢慢扩展边界。这是个认知的闭环。

“最近听说有个国外卷商公司要进我们金融市场”xx证券进来,那这算利空吗?

“单看一层,是竞争,是压力。可要是用跨学科思维看呢?”“这其实是逼着我们升级,他们带来成熟市场的规则、工具、思路。看‘单一估值’的层面,早晚得被淘汰

但要是能借着这个机会,把自己的能力圈磨得更深,搭起跨学科的思维框架,反而能借势往上走。

“就像1969年的巴菲特,市场变了,老办法不管用了。芒格帮他打开了新世界。咱们现在,也面临着一样的选择。”“是抱着情绪不放,还是升级认知?所以跨学科思维’,听着像玄学,细想还真有道理。

我们投AI,不能光懂算法,还得懂商业逻辑,看政策风向,琢磨人心。不然技术再牛,商业化走不通,也是白搭。”前段时间看了家AI医疗公司,技术确实强,但管理层太理想主义,不懂商业化的节奏

差点就建议公司投了,后来想起芒格说的看管理层’,才停了手。现在看,幸亏没投,目前他们钱快烧光了

所以多维度思考,确实有用。

rb企业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那种长期主义,不是吹的

他们不是不懂创新,是更看重根基扎得牢不牢。

hs进来,说不定能把这种文化带点过来

咱们与其排斥,不如学学——怎么把短期的博弈,变成长期的价值。

只要咱们的监管能跟上,投资者能更成熟,外资进来反而是催化剂。怕就怕自己停下来不往前走。

资本是冷的,可历史是热的,烧过的疤不能忘了。”

“所以关键在人。“系统再复杂,拿主意的还是人。人的认知,决定了系统往哪走。

“芒格的伟大,不在他多会赚钱,在他给了一套‘怎么思考’的框架。这套框架,不光适用于投资,过日子也一样。”

“比如能力圈’——你不用啥都懂,知道自己该干啥就行。

好多人一辈子焦虑,就是总想跨界,啥都想抓,结果啥都抓不住。”

“再比如‘跨学科’——世界是连着的,一个领域的突破,往往从另一个领域来。

达芬奇是画家,也是科学家;乔布斯懂科技,也懂禅宗。”

所以面对rh,咱们该操心的,不是他们拿了牌照,是咱们自己的‘操作系统’有没有升级。”

“要是还用2005年的思路,应对2025年的市场,别说外资了,AI都能把咱们淘汰了

“但要是能像芒格那样,用多学科的‘锤子’,反复敲打自己的思维,那每次外部冲击,都是进化的机会

“就像喜诗糖果,表面看是贵,骨子里是值。今天这冲击,表面是威胁,骨子里是机会

“所以,“咱们该做的,不是封闭自守埋怨,是升级自己,投资到最后,拼的还是认知,认知有多深,财富才能有多厚啊

# 【巴菲特系列】选股看估值,选伴侣看什么?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