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升考研降,十年最激烈职业选择反转
作者 | 金刀
编辑 | G3007
2025年10月,两组数据在年轻人圈子里炸了锅:一方面是考研报名人数自2023年高点后持续走低,多家机构预测今年人数将在350万至360万之间,低于去年的383万人;而另一边,国考报名人数继续飙升。
更刺眼的是竞争烈度的反差:2026年度国考3.81万个岗位吸引了351万人,平均竞争比92:1,国家移民管理局瑞丽遣返中心某岗位甚至出现7591人争1席的盛况;而考研战场的 “降温” 已传导至复试环节,多所双非院校的文科专业出现调剂名额过剩,部分院校一志愿报考人数不足招录计划的60%。
这种“一冷一热”的背后,是千万年轻人用脚投票的职业选择转向——当 “学历通胀” 遇上 “就业寒冬”,“稳定” 正在取代 “深造” 成为新一代的职业信仰。
01
考公热狂飙:政策红利与生存焦虑的双重驱动
即将开始的国考,给应届生端上了最实在的 “蛋糕”:在3.81万招录名额中,2.6万个岗位专门面向应届生,占比高达68%,其中仅限2025应届生报考的岗位就有1.68万个。
更具吸引力的是年龄放宽政策 ——2026年国考首次将报考年龄上限提至38岁,应届硕博更是放宽到43岁,给了更多人 “试错机会”。
考公热度与经济不确定性呈正相关。2025年民营企业招聘复苏乏力,互联网行业裁员潮仍在持续,而公务员岗位的 “铁饭碗” 属性愈发凸显:编制保障下的失业风险趋近于零,住房补贴、医疗养老等福利体系完善,甚至连疫情期间的薪资稳定性都成为加分项。
广东的报考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强省,过去创造了无数民营经济神话,现如今广东业已成为考公第一大省。2026年广东国考报名人数连续两年领跑全国,截至10月24日17时30分,2026年国考中工作地点在广东的岗位报名总人数为329587人,是唯一一个报名人数超30万的地区,以绝对性优势占据榜首之位。研究显示,72%的考生将 “职业稳定性” 列为报考首要原因,远超 “薪资待遇”(18%)和 “社会地位”(10%)。
与大众印象不同,2026年国考73.88%的岗位投向基层,却依然热度不减。这背后是基层岗位的 “福利升级”:不仅有额外的津贴补助,部分地区还推出 “服务满3年优先调任县直机关” 的晋升通道。
02
考研遇冷:学历性价比的 “破发时刻”
“读三年研,月薪多2000?” 这是2025年春招最扎心的灵魂拷问。新东方网调查报告显示,应届硕士平均起薪9000元/月,仅比本科高2000元,但3年读研期间的机会成本高达27万元(按本科平均起薪7000元/月计算)。
更关键的是涨幅差距:2020-2025年,本科起薪涨幅达40%(从5000元到7000元),硕士却仅涨12.5%(从8000元到9000元),博士生20%的涨幅更是形成对比。智联招聘数据显示,IT、互联网等行业中,有3年经验的本科生薪资普遍超过应届硕士,部分技术岗甚至出现 “学历倒挂”。
硕士毕业生规模的快速扩张稀释了学历价值。2025年全国硕士毕业生达130万,比2015年翻了一倍多,而部分专业的供给严重过剩:文科类学术型硕士尤为突出,研究方向脱离实际的专业就业率仅68%,远低于平均水平86.2%。
而且更令应届生不安的是,硕士毕业未必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说不定还是“考公”。
对于现在的应届生来说,已经不像他们的学姐学长们一样,拥有很多选择,即便是985甚至清北,考公都成为了最主要的就业途径之一,而且还催生出了“全国巡考”这样的新模式。所谓的全国巡考,就是应届生通过各省选调生招考的时间差,参加不同地区的考试,最终考上哪去哪报道的模式。
所以对于一些人来说,与其等硕士毕业后考公,还不如本科毕业就抓紧走选调路线。一方面读研需要耽误2-3年的时间,说不定到时候竞争更激烈;另一方面,大部分岗位年龄限制都在35以内,读研出来后一般都27岁了,剩余的“上岸”时间仅剩8年,不如本科毕业宽裕。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硕士专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教育部2025年报告指出,真正过剩的是 “缺乏特色的学术型硕士”,而新能源、大数据等紧缺专业的专业学位硕士需求仍在增长,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招聘中硕士占比达45%,比本科高2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 “考研选对赛道” 比 “盲目读研” 更重要,某双非高校机械工程硕士就业率94%,甚至超过部分名校冷门专业。
过去考研被视为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2025年的数据打破了这种幻想。某高校就业中心统计显示,2024届硕士毕业生平均求职周期达6.2个月,比本科长2.1个月,且32%的人面临 “高不成低不就” 的困境 —— 心仪的企业要求3年以上经验,普通岗位又觉得 “学历浪费”。
“读研不是避风港,是战场前置。” 已工作的前考研党露露坦言,“同宿舍3人读研,毕业时两人还在找工作,而我本科毕业考公已经转正,薪资比她们还高500元。”
03
选择背后:一代人的生存智慧与时代困境
即便是现如今的考公热持续多年,仍然有不少人在冷嘲热讽大学生只会求稳进体制内,没有闯劲。
其实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诚然,是有一大部分人想在这个时间段求稳,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给应届生的岗位,也在变少。
我们曾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写过,来自哈佛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博士生Seyed M. Hosseini和Guy Lichtinger共同撰写了一篇逻辑严谨的论文,用冰冷、庞大的真实数据揭示一个残酷的真相:AI正在大量抢夺初级工作。换言之,现在的年轻人连进入职场的机会都在被剥夺。
中美现在正在AI领域开展竞争,我们坚信,AI、机器人等科技产品,最终会普惠全人类,但辩证法也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型前进,螺旋式上升,发展也是需要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有一定的阵痛期,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时代的一粒沙,有可能比山还重,所以慎重选择对于普通人至关重要。
用友大易《2025 年职场新生代年度趋势报告》显示,36%的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做职业规划,比前几代人提前了两年。这种 “长线规划” 体现在具体选择上:考公族算的是风险收益比,考研族算的是投资回报率,前者用前期投入的备考成本换来终身收益,后者花钱和时间投资未来,但是未必会有更好的效果。
55%的受访者希望30岁前的工作 “充满可能”,但26%的人选择 “慢慢找工作”,这种矛盾背后是心态向务实方向转变:在不稳定的环境里,先抓住 “确定的锚点”,再寻求发展。
即便是考公族,也没放弃 “能力建设”。华图教育数据显示,71%的考生在备考同时参加实习,68%的人自学数据分析、公文写作等技能。这与企业招聘趋势呼应:2025年71%的用人单位将 “沟通与谈判能力” 列为首要通用技能,其次是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
考研族则更看重 “技能适配”。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年多所高校缩减文科学术型硕士招生,转而增加芯片、生物医药等专业名额,这些专业的硕士就业率达92%,起薪比普通专业高35%。有实习经历、参与过科研项目的硕士,就业率更是高达92.3%,起薪比无经验者高23%。
所以即便是求职导向转向“求稳”,技术型人才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担忧人才“全民考公”,属于杞人忧天。
结 语
“考公升考研降” 的十年反转,是年轻人在 “学历通胀” 与 “就业寒冬” 中跳出盲目、回归理性的选择答卷。考公热是应对当下经济不确定的务实选择,考研冷则是对学历性价比的重新估值,这些选择最终会让不同的人才,流向更需要的地方。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