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0月跌近15%!理想上车价位是?

小米港股近期股价狂泄,10月港股已累跌15%。【大家觉得止跌信号会是什么?你的理想上车价位是?】

还没有开庭呢 [笑哭]
avatar林氪
10-22 22:53

到底是谁在黑小米?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提到和用户做朋友,我想很多人都会提到小米。 互联网时代,该如何和用户做朋友,很多人手捧着《参与感》当教材。 很多用户确实把小米当朋友,到处和人讲MIUI是如何好用,小米性价比是如何吊打蓝绿OV。 图片 我第一台手机是小米2s,第一只港股购买的股票也是01810。 过去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小米营销,无外乎是2017年小米感恩季活动,直接给100万米粉朋友各送了100块无门槛券,支持用户薅羊毛。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这种没有任何套路的撒券,确实让我惊呆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上,虽然营销上有很多瑕疵,但是我依然是非常信任小米的。 就比如笔记本硬币事件是16年的事,我当时认为应该是孤立事件。 图片 什么时候的小米开始让我觉得陌生的呢? 当我越来越无法理解这家公司的时候,孤立事件越来越多的时候。 就比如当时看了22年的手机发布会,在一个对比手机厚薄的环节,我是真的不理解,这种对比的逻辑和意义是什么。 图片 我感觉自己的智商被冒犯了。 我不知道雷总在台上讲这个ppt的时候,他难道不觉得有问题吗? 这个对比真的合乎逻辑呢? 图片 图片 还是对比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让用户觉得轻薄”。 结果才是最重要的,论证过程不重要。 那一刻让我对这家公司的信任,一下子去了四分之三。 最近为什么很多黑小米的短视频到处都是,我只能说,当孤立事件越来越多的时候,用户是真的会粉转黑的。 所以,到底是谁在黑小米? 最大的黑料都是这些经不起推敲的宣传物料啊。 虽然很多人觉得国内竞争激烈,友商更是突破下限。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但我不觉得这是能变成深渊的理由。 什么叫变成深渊呢? 段永平举过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我这里引用一下 没有了是非,就是深渊。 图片 $小米集团-W(01810)$
到底是谁在黑小米?
周累跌超10%!小米能逢低进场吗?——给想买入或观望的朋友一篇较为冷静的判断 本周小米股价遭遇剧烈回撤——香港盘面一度跌近两位数,周累计下挫超过10%,创下自今年春季以来的最差周表现。市场情绪的急速恶化,背后有一个很直接的触点:与其电动汽车(SU7 系列)相关的安全事故引发了对产品质量与品牌风险的担忧。这个因“事故”带来的恐慌性抛售,短时间放大了公司回撤的幅度。  ⸻ 事实盘点(最重要的几点) 1. 安全事件与股价关联明显:最近媒体与社交平台披露的几起涉及 SU7 的事故成为股价波动的直接诱因,监管调查与公众关注度提升是当前市场恐慌的重要来源。  2. 公司基本面并非单薄:小米刚刚披露的季度业绩显示营收与利润端仍有弹性——智能手机、IoT 与互联网服务等板块仍贡献稳定现金流。公司上半年/季度业绩在多数公开资料中仍被解读为“稳健”或“超预期”。  3. 短期利空与中长期成长并存:一方面,汽车安全的系统性风险会影响品牌信任与销量,短期内可能压制股价与估值;另一方面,公司在智能手机、IoT 生态和 AI/软件服务的投入,仍是长期逻辑的一部分。  4. 市场已开始做出反应(并有政策/财务动作):近期有关于回购、资本运作与管理层表态的报道,显示公司层面在试图稳住市场预期,但这些信号能否立即转化为股价底部还需观察。  ⸻ 技术与情绪面判断(短期) 这轮下挫并非来源于业绩突变,而是情绪放大与风险认知突变的结果——特别是涉及人命与安全的负面事件,会让投资者更敏感、更快速地撤出风险敞口。短线投资者应当意识到:这种由“事件”驱动的下杀,往往伴随放量和快速反弹的概率均高——换句话说,波动会变大,追高与抄底的成本都提高。  ⸻ 我对“逢低买入”的操作建议(可执行、分层策略) 总体策略原则:风险优先、分批入场、以事实为锚。 1. 观察两条最重要的信息线(先决条件) • 事故调查与官方结论
avatar理想之城
10-22 22:24
小米17 Pro销量直接翻了上代三倍,关键17 Pro Max虽然缺货,但还占了全系45%的份额。小米这高端市场稳稳站住了,苹果的基本盘估计要受影响了 $小米集团-W(01810)$
avatar欲山行
10-22 22:17
网传小米汽车那个SU7 Ultra虚假宣传案二审还是维持原判了,小米这官司输了,明天股价得跌多少啊? $小米集团-W(01810)$
avatar四明逍遥阁
10-22 23:15
还是38不变,之前涨的太快了,现在等一等
avatar海的风神
10-22 23:40
汗,做人要有智商
avatar抱着不撒手
10-22 22:19
如果真是那样,就好了。带领别的小公司或者个人一起挣钱
$小米集团-W(01810)$有没有可能,未来的小米就像淘宝腾讯抖音成为互联网入口平台一样,成为消费级制造业的入口?不同的是前者面向C端入口,小米面向消费级产品的制造业供应链企业的入口。
avatar韭菜ooo
10-22 16:15
$小米集团-W(01810)$作为曾经跟小米合作操刀过红米第一款量产手机推广的我,深知低价守不住质量这条底线小米犯过好几次。这次小米汽车我就看出来有很大的改进
avatar哈哈二哈
10-22 13:49
$小米集团-W(01810)$  说我黑子?  小米不能说了?还不能说它要跌?  我就等30块见。
avatar花香满楼
10-22 14:42
跌去30%考虑看看, 目前不动
avatar王俊凯_2778
10-22 12:15
45就可以慢慢下手了吧,毕竟雷子都动手回购了
avatar拓拔野
10-22 11:29
$小米集团-W(01810)$  46的价位在加量的加码吸筹,看来都在建仓做底
avatar一路走来cd
10-22 12:16
这个价位,至少砍一半。继续等
avatarImagine
10-21 22:23
现阶段的小米明显处于短期因素影响导致超跌,长期看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现在闹得欢的人,其实立场一直就没有变过,也没有停止过抹黑和诋毁,最后小米股价始终会价值回归的
一、近期股价回撤原因综览 1. 重大安全事故冲击:公司旗下 SU7 电动车在中国内地两起事故曝光,一起在武汉疑似车轮断裂、驶入对向车道撞车;另一件在成都疑陷车内、疑似车门开启失败导致人员被困、火灾引发公众及监管忧虑。上述事件导致公司股价在一周内大跌约 11.7 %。  2. 高位回落+技术面压力:股价于近期曾触及约 HK$61.45 高点,随后回落。技术分析显示,股价已跌破 50 日均线,并形成头肩顶或看跌形态,提示可能存在进一步调整风险。  3. 部分业务增长放缓预期:例如旗舰机 17 系列据称出货目标被大幅下调(由原计划 ~1,000 万部下调约20%),“标准版”需求弱于预期。  同时,公司在新能源汽车(EV)出货及盈利路径方面尚处于投入期,盈利边际提升仍待观察。 4. 估值与市场情绪修正:此前股价已大幅上涨(据称年内涨幅超 60% 以上)但估值亦被市场提示“稍显偏高”。  综合以上,股价的调整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增长预期+安全风险+技术面结合”的结构性回撤。 ⸻ 二、基本面回顾与中期判断 基本面亮点 • 2024 财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约 35%。  • 最近一个季度(2025Q2)公司公布每股收益(EPS)约 HK$0.45,高于市场预估约 HK$0.361,体现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 公司在智能手机、IoT 与新造车领域多线发力,战略扩张明确。 • 智能手机:在中国与海外保持竞争地位。 • EV 业务:2024 年已实现交付,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  基本面风险与制约 • EV 业务尚处于规模化、盈利化早期阶段,安全事故可能拉长市场信任修复周期。 • 手机业务竞争激烈,尤其中国国内及印度市场转型压力较大。 • 高估值背景下,若增长预期不能持续兑现,则修正可能加大。 • 技术/产品路线不确定性(如旗舰机型需求弱)可能拖累整体增长。 中期判断 基
avatarliudiankun
10-21 15:28
小米增长太快了,同行是冤家,抢人饭碗如同杀人父母,同行必以死相拼
回购一些,也是好的
小米股价跌穿发行价:抄底党蹲守的「黄金坑」,到底在哪个位置? 各位老铁,最近后台被问爆了:“小米股价都跌成这样了,到底能不能抄底?”“10港元能冲吗?8块是不是底?” 作为跟踪小米五年的老粉,今天咱们不玩虚的,从基本面、情绪面、估值锚三个维度拆解——这**跌到底是“估值杀”还是“基本面崩了”?现在蹲守的小米,到底在等一个怎样的上车点? 一、先盘盘:小米这**跌,到底在怕什么? 年初至今,小米集团-W(01810.HK)股价从14港元一路砸到9港元附近,最大跌幅超35%,不仅跌破2022年10月的10港元“政策底”,更无限逼近2018年上市发行价17港元的“脚踝斩”。 市场在怕什么?我总结了三重压力: 第一重:消费电子寒冬,核心基本盘承压。 2023年全球手机市场继续探底,IDC数据显示Q2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8.7%,小米虽以12.1%份额稳居第三,但出货量同比跌了15%。更扎心的是,高端化进展不及预期——小米14系列虽口碑回暖,但没能像当年**Mate系列那样“立住牌面”,ASP(平均售价)始终卡在1000-1200元区间,毛利率上不去,利润弹性就弱。 第二重:**强势回归,中高端市场被“截胡”。 这可能是小米最头疼的变量。Mate60系列开售即秒空,线上渠道“秒没”、线下门店排队,直接拉动**Q2国内手机份额从7%飙升至13%。用户心智一旦被激活,小米冲击3000+价位的难度陡增。机构预测,**明年手机出货量或重返6000万台,这相当于从安卓阵营里“硬生生切走一块蛋糕”。 第三重:造车新业务“吞金”,短期难见回报。 小米汽车是雷军的“二次创业”,但从财务角度看,2023年上半年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投入47亿元,全年预计超100亿。烧钱不可怕,可怕的是市场预期——当手机业务增长放缓,投资者急需看到第二曲线兑现。可直到现在,SU7的交付量、订单转化率、毛利率都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