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出品: 电动星球 News来源:Business Insider头图:Business Insider原创:Linette Lopez翻译:浮云骑士责编:毓肥编者按:说起电动汽车的普及,特斯拉当立头功。凭借着凶猛的价格浪潮,特斯拉不仅自己收获了年均接近 50% 的销售增长速度,还几乎以一己之力,踢开了智能电动的新时代。然而进入 2023,我们发现电动汽车普及风暴中心不止有特斯拉;曾经所向披靡的 Model 3/Y,也在迎来挑战者。身处智能电动修罗场的国内消费者,今年一定感受到了中国新造车全面对标特斯拉的激烈。那么问题来了,在特斯拉的大本营美国,马斯克是否继续一帆风顺?最近,财经媒体 Business Insider 发表了深度访谈文章《Elon Musk started a price war that Tesla can't win. 马斯克发动了一场必输无疑的价格战》。这篇文章从美国本土的角度,提出了对特斯拉激烈价格攻势的疑问,我们今天特意做了全文翻译,并且在不改变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章节划分。但与此同时,我们在今天推送的标题后面,打了个问号。原因很简单,特斯拉依然是全球智能纯电的龙头,而在过去 20 年里面,特斯拉被看衰的时间,要远长于它被看好的时间。这些反对声音,和特斯拉取得的成就同在。所以,因为特斯拉的短暂波动,而提出强力质疑,这是否足够有力?还是舆论单纯的又一次批判?问题同样交给正在阅读今天推送的大家。下面正式开始。正文特斯拉在竞争不断增长的压力之下,花了数年时间,把自己 Model 系列的价格压下来足足 25% 之多。Model 3 的价格从 48000 美元下降到了 44380 美元。其旗舰 Model S 的价格更是从高达 130000 美元的价格跌到了 96380 美元。这辆车正如特斯拉宣传的那样,为了移动(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出品: 电动星球 News来源:华盛顿邮报图源:华盛顿邮报原作者:Chico Harlan翻译:栗栗源儿责编:毓肥杀入欧洲,是今年中国新能源出海的热词。身处中国新能源产业中,我们经常接触来自中国车企的观点、中国消费者的意见,以及中国舆论场的反应。那么,当中国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欧洲本地人又作何反应?上个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坐拥电动汽车产业链的中国,现在想把车直接卖给你 China owns the EV supply chain. Now it wants to sell you a car.》的文章。文章从坐落于哥本哈根的比亚迪门店出发,探访了比亚迪和大众这两个品牌的纯电车型,在哥本哈根当地获得的态度和评价。以下是我们带来的全文翻译。注:本译文仅搬运,不代表电动星球观点,为了便于阅读,本文章节和小标题由电动星球划分,正文内容未做删减。正文欧洲消费者每天都在使用中国产品。他们是否也会接受比亚迪等瞄准欧洲市场的公司生产的汽车?哥本哈根——一些在欧洲销售的最新、最入门的电动汽车陈列在这里一家购物中心的二楼,距离新贵们为了彰显主流品味常去的 H&M 仅几步之遥。车子擦得锃亮,格栅上是三个字母组成的 LOGO:BYD。“这些是中国车吗?” 一位商场购物者停在陈列室入口处问道。“是的,没错”,销售经理 Charlotte Ejlertsen 说。来逛街的 Michael Christiansen 抿了抿嘴唇。Ejlertsen 表示,中国已经生产了许多对他生活至关重要的产品,其中很可能包括他口袋里的手机芯片。那么再来一个又何妨呢?在获得电动汽车所需原材料和电池的主导地位后,中国现在正在争夺它所没有的东西:可以跑在西方道路上的汽车。中国车企一直在进军新市场,特别是在欧洲,从巴黎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它们开新店,又或者是和各地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