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观察团
新经济观察团认证媒体
老虎认证: 金融科技领军原创自媒体
IP属地:北京
7关注
338粉丝
1主题
0勋章

旷视启动科创板IPO背后:深陷亏损魔咒 屡踩隐私红线

自2019年8月港股上市计划搁浅后,“AI四小龙”之一的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旷视”)上市传闻一直未停止。在昨天,靴子终于落地。1月12日,北京证监局官网显示,旷视已于2020年9月与中信证券签署关于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之辅导协议。不出意外,这家2011年成立的AI公司,很快会迎来上市喜讯。作为中国最大的人脸识别身份验证解决方案供应商,旷视9年多来在明星资本追捧下一路高歌猛进,共完成7轮融资,总额超12亿美元,曾离“AI第一股”一步之遥。但如今来看,依图科技、云从科技都已抢先一步。加上旷视仍未摆脱巨额亏损魔咒,过去几年里频繁踩踏个人隐私红线,其上市之路和未来发展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1深陷亏损魔咒 盈利主要靠政府买单?图片自成立以来,旷视一直备受资本青睐,投资方一度包含蚂蚁金服、富士康、创新工场、启明创投、阿里巴巴中银投资、工银资管、阿布扎比投资局等明星资本。2019年5月,旷视D轮融资后估值已达40亿美元。但与高估值相反的是,旷视的烧钱速度十分惊人。根据此前的招股书,旷视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6700万元、3.13亿元、14.27亿元、9.49亿元,但旷视增收不增利,同期净亏损金额分别为3.428亿元、7.59亿元、33.51亿元及52亿元,也就说,三年半时间里,旷视科技烧掉了百亿元。彼时,对账面上的巨额亏损数字,旷视称主要是由于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及持续的研发投资。经调整后,公司2018年净利润为3220万元,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270万元。但问题在于,旷视调整后的盈利并非真正的利润,更多像政府补贴带来的。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旷视拿到的政府补贴分为高达6330万元、9200万元和4470万元,远远高于其调整后的净利润。而在收入结构上,旷视的买单方也主要是政府、事业单位等。招股书显示,旷视科技的收入来源于个人物
旷视启动科创板IPO背后:深陷亏损魔咒 屡踩隐私红线

破解饿了么的韧性增长密码:生态协同、AI赋能、长期价值尽显

作者 | 观察团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图片 2025年开年以来,外卖行业战火重燃,明争暗战持续上演,市场对该领域的关注度空前。 没有参与行业口水战的饿了么,却以一份亮眼财报展现出傲人的增长势头:阿里最新财报显示,2025财年内本地生活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2%,至670.76亿元;在截至3月31日止的季度内,受饿了么等订单快速增长所驱动,板块收入达161.34亿元,同比增长10%,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透过这份财报,不难发现其中暗藏着饿了么穿越周期的韧性增长密码:即以生态协同构建出规模壁垒,以AI技术革新重塑生产要素,进而实现规模效应与效率优化的双重突破。秉承这份价值战略,饿了么得以在长期主义的坐标系中,实现从“生存”到“进化”的嬗变,发展底气尽显。 01 厚积薄发 韧性增长 在过去,饿了么等阿里的本地生活板块曾被外界调侃为“规模不经济”:规模不小,利润没多少,但变化正在持续发生。 有行业分析,在饿了么和淘宝闪购联合补贴加持下,五一以来,饿了么的日单量已远超3000万门槛。内部人士透露,饿了么的整体DAU都翻了近一倍。 与此同时,饿了么的经营业绩不断改善,不仅实现了单季和全年营收的新高,增长韧性也不断凸显。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季度,本地生活整体板块的亏损为23.16亿元,同比缩小超28%。而若将对比周期拉长至三年,会发现本地生活板块已经完成了一场翻身革命:收入相对大幅增长55%、亏损收窄达到70%。近三年,板块季度营收增速和单季亏损收窄幅度均维持在双位数,不断释放向好向稳的积极信号。 更重要的是,饿了么经营业绩的“增速换挡”和“质量双升”背后,并非是通过牺牲骑手、商家、用户等某一群体的利益来压榨出短期利润,而是基于阿里生态沃土,通过AI技术革新赋能三方,实现规模扩张与成本优化的正向循环,打通了一条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这一切也表明,在低调潜行多年后,饿
破解饿了么的韧性增长密码:生态协同、AI赋能、长期价值尽显

京东物流重磅发布!211仓配升级打造极致供应链体验

5月15日,京东物流正式宣布供应链仓配产品重磅升级,将原有服务行业的基础仓配服务升级为211仓配、特快仓配、特惠仓配三大产品,并叠加行业化定制能力,通过“更快的时效、更省心的服务”,为商家提供全渠道、全场景的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助力商家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实现降本增效与体验升级。 本次全新升级的三大产品始终践行着京东物流的运营哲学——“把商品放在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减少搬运次数和搬运距离”,实现了仓配211时效、次日达时效城市覆盖率分别提升60%和35%,通过领先的绝对时效表现和更晚的截单时间,为商家赢得更多订单处理窗口,为抢占消费市场赢得先机。   三大产品 重新定义B2C物流服务标准 当前,中国电商的快速发展正推动消费者需求持续升级,物流服务的时效性、可靠性及行业个性化服务能力成为商家竞争的关键。然而,多平台运营的复杂性、订单波动的不可预测性,让商家长期面临“发货晚、时效慢、管理难、成本高”的多重挑战。尤其在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物流服务提升店铺评分、获取平台流量,成为商家突围的核心命题。   京东物流此次全新升级的211仓配、特快仓配以及特惠仓配三大产品,将以数智化供应链能力为底座,重新定义B2C物流的服务标准。211仓配聚焦“极速达”场景,主要面向各大主流电商平台的商家,可实现211时效,助力商家抢占高时效市场;特快仓配则以“次日达”服务为标准,为商家提供分拣、配送绿色通道等优先级资源保障。二者均会提供末端送货上门服务,帮助商家进一步提升店铺评分、降低客诉率;而特惠仓配则主要针对商家长尾需求,提供稳定时效的低成本物流方案。   产品升级后,京东物流面向商家的仓配时效将更领先行业,211时效覆盖城市数量增加60%,次日达时效覆盖城市数量增加35%,211时效+次日达时效订单覆盖率可达90% 以上,让“更快”触
京东物流重磅发布!211仓配升级打造极致供应链体验

门店14000家的鸣鸣很忙冲击港股:IPO前夕战投撤退,股东套现1.3亿

4月28日,中国量贩零食行业龙头鸣鸣很忙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如果IPO成功,“港股零食量贩第一股”将就此诞生。鸣鸣很忙由“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两大品牌合并而成,这家成立不足8年的零食初创公司,如今通过加盟、合并、扩张等形式,年度GMV已经突破555亿元,成为下沉市场消费升级的典型案例。 但在飞速扩张的同时,鸣鸣很忙的经营业绩也面临着重重隐忧,一方面薄利多销的标签始终如影随形,公司毛利率在个位数徘徊、无法突破;另一方面2024年鸣鸣很忙关停了273家加盟店,闪电式扩张的可持续性遭遇质疑,给这家万店帝国的狂飙之路敲响警钟。在量贩零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鸣鸣很忙能否保持规模与利润的平衡健康发展,前路并不明朗。 01 门店已超14000家,净利润率低至2.1% 在如今的零食量贩行业中,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已成为主流趋势。随着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以及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被逐步释放,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聚焦于提供低价、高质的产品,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日常需求。这就要求企业既要具备完善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更要求品牌能够精准把握市场脉搏,才有望通过规模效应和高效的运营来维持竞争力。 在这片竞争激烈的红海中,鸣鸣很忙作为新兴零食量贩巨头,凭借独特的商业逻辑成功脱颖而出。自2017年成立以来,鸣鸣很忙就将目光锁定在了大众消费市场,特别是县城及乡镇地区,这里聚集着大量的普通消费者,能够看作零食行业真正的“基本盘”。鸣鸣很忙创始人晏周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他曾公开对外表示:占消费群体70%-80%的普通消费者才是真正的“基本盘”。 就这样通过持续深耕细分市场,并采用加盟模式快速扩张,截至2024年底,鸣鸣很忙已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超过14,394家门店,其中约58%位于县城与乡镇,覆盖了全国1224个县,占全国县城总数的66%。 从营收数据来看,鸣鸣很忙的增长堪称惊人。财报数据显示
门店14000家的鸣鸣很忙冲击港股:IPO前夕战投撤退,股东套现1.3亿

19家民营银行业绩:净利润首尾差距扩至1100倍 亿联银行多项指标垫底

作者 | 芳芳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截至2025年5月,19家民营银行2024年财报已基本披露完毕。整体来看,行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剧烈分化格局。其中头部银行依托科技生态构筑护城河,尾部机构则在资产质量恶化和息差收窄中艰难求生。 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作为民营银行的两大巨头,依旧占据了领先地位。中尾部民营银行,在面对经济环境变化和监管要求时显得更加脆弱,生存危机持续发酵。其中,亿联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上的合作踩雷,导致资产规模同比下降超过21%,净亏损5.9亿元,成为2024年“最惨”民营银行。而行业马太效应持续加剧之下,2024年头尾部银行的营收差距扩大至151倍、净利润差距则急速放大至千倍,腰尾部机构的生存空间愈发艰难。 01 资产规模:千亿俱乐部仍为五家,腰尾部机构承压 截至2024年末,19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达到了2.15万亿元,比去年增长了9.5%。同时,行业资产规模分层格局进一步固化。千亿俱乐部仍由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苏商银行、众邦银行和新网银行五家组成,与2023年成员完全一致。 从增长幅度来看,19家民营银行中16家实现了正增长,仅振兴银行、三湘银行和亿联银行资产规模缩水。 具体来看,微众银行以21.7%的资产增速持续扩大领先优势,单家规模已超第二名网商银行4710.35亿元,形成绝对断层领先优势。新网银行虽以0.68%的微弱增速守住千亿门槛,但同比增幅较2023年的21.36%大幅回落,仅增长0.68%。成为俱乐部内增长动能最弱的成员。 在千亿俱乐部之外,还有6家银行的资产规模位于500亿元至千亿元之间。其中,金城银行以776.79亿元的资产规模位居第六,同比增长5.73%,显示出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中关村银行和富民银行分别以749.39亿元和622.94亿元的资产规模位列第七和第八,同比分别增长3.07%和3.11%,虽然增速不快
19家民营银行业绩:净利润首尾差距扩至1100倍 亿联银行多项指标垫底

平安消金公布2024年业绩:全年营收45.19亿元,净利润10.2亿元

作者 | 观察团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近日,平安消金在官网公布了2024年的业绩信息。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 542.93 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5.19 亿元、净利润10.2 亿元。年末总资产542.93亿元。 而在2023年,平安消金实现营业收入36.27亿元同比增长30.2%,净利润4.9亿元同比增长了162%。截至2023年末,公司总资产405.91亿元,贷款余额371.13亿元。2022年,平安消金的营业收入为27.85亿元,净利润1.87亿元,总资产为347.75亿元。 也就是说,与2023年相比,平安消金营收同比增长24.6%,净利润同比增长108%,总资产同比增长33.8%。截至2024年12月,平安消费金融资本充足率为13.27%。 截止2024年末,平安消金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22%、12.22%和13.27%,杠杆率10.62%。 根据公告,平安消金成立于2020年4月,注册资本50亿元。股东有四位,分别为中国平安,持股30%;融熠有限公司持股28%,未鲲(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持股27%,锦炯(深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持股15%。 关联交易方面,报告期内,新发生重大关联交易 10 项,包括公司与平安科技、平安通信科技开展的科技服务合作 2 项、公司与平安银行开展同业借款 2 项、公司与平安融易开展的担保合作 4 项、股东存款 2 项。 报告期内,持续发生的 500 万以上的关联交易共计 38 项,包括以资产为基础的关联交易 2 笔,以资金为基础的关联交易 13笔,以中间服务为基础的关联交易 23 笔,关联交易对象主要为平安集团旗下各类专业公司。 投诉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通报投诉案件为 120 件。投诉业务均为贷款服务,投诉类型以贷后管理类、产品营销类、业务政策类
平安消金公布2024年业绩:全年营收45.19亿元,净利润10.2亿元

三只松鼠冲击“A+H”,6年销售费107亿元

作者 | 元元 来源 | 毕读财经 4月25日,国内零食行业龙头企业三只松鼠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拟通过发行H股冲击“A+H”双上市格局。若此番赴港IPO成功,这家曾以“互联网零食第一股”登陆创业板的国民品牌,将成为国内首个横跨A股与港股资本市场的休闲食品企业,为国产零食品牌全球化布局树立新坐标。 但在亮出2024年营收破百亿的逆袭成绩单背后,三只松鼠仍深陷多重发展困境:从依赖海量SKU堆砌规模的粗放增长模式,到线上渠道贡献近七成营收、却需支付超百亿销售费用的流量困局,再到屡遭消费者投诉的食品安全顽疾,这家昔日资本宠儿的转型之路正面临严峻考验,如何破局,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01 靠SPU堆出百亿营收,2019年后营收四连跌 2012年,安徽芜湖一间民宅里,章燎原带领创业团队创立三只松鼠,以碧根果、夏威夷果等坚果品类为切口,搭上阿里系淘品牌扶持计划的东风,开创了坚果+互联网的轻资产模式。 凭借互联网的东风,三只松鼠迅速崛起,成为中国领先的互联网食品品牌企业,业务范围涵盖了坚果、肉脯、果干、膨化等全品类休闲零食,并通过“造货+造体验”的核心能力不断推动产品创新。 创业初期,三只松鼠利用电商平台的流量红利,实现了惊人的增长速度。2012年6月19日,三只松鼠在淘宝(天猫商城)上线试运营,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1000单的销售业绩。随后,公司在2013年“双十一”期间创造了766万元的日销售额纪录,奠定了在电商零食领域的领先地位。2019年,三只松鼠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互联网休闲零食领域的首家上市公司,当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市值一度超过80亿元。 但在光鲜亮丽的百亿营收背后,隐忧也在悄然生长。为了维持快速增长态势,三只松鼠采取的是大量增加SKU(标准产品单位)的策略。截至2024年,三只松鼠推出了超过600个新的SPU,其中包括超过80个坚果产品SPU和超过500个其
三只松鼠冲击“A+H”,6年销售费107亿元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启幕 奇富科技费浩峻详解智能体时代三大要素升级

4月29日至30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盛大启幕。此次峰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超过800位企业家、30位院士,以及诸多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峰会。其中,4月29日下午举办的数字经济分论坛备受瞩目。奇富科技首席算法科学家费浩峻受邀,与联通数科、腾讯、阿里云、蚂蚁数科等公司高管,围绕“人工智能引领数字发展新潮流”这一主题展开分享与交流。 据介绍,奇富科技所处的金融科技赛道,数字化进程一马当先。费浩峻指出,人工智能创新要立足实际,贴合行业,这是奇富科技发展的核心准则。 回顾发展历程,奇富科技积累了两大关键经验。技术战略上,奇富科技紧跟数字化步伐,灵活应变。数字化初期,通过数字化升级解决人员密集型问题,提升生产效率;数据化基础稳固后,利用智能化攻克计算难题,提高生产效能。在大模型发展进程中,奇富科技以应用为导向,前期专注研发copilot等提效助手,2024年开始构建端到端的金融解决方案,始终走在技术创新前列,为金融业务高效开展筑牢根基。 战术执行时,奇富科技注重夯实基础与创新结合。一方面,投入精力进行数据治理和清洗,为智能系统稳定运行和持续创新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让科研团队深入一线,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打造出实用性强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展望未来,大模型和智能体技术将重塑金融行业。奇富科技明确三大发展方向。 协作模式升级是首要任务。智能体和虚拟员工将融入企业运营,奇富科技已步入全面智能体时代,积极构建新机机和人机协作模式。 生产资料升级同样关键。多模态技术发展使机器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增强,数字化能力也将随之提升。奇富科技将加大多模态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数字化能力进阶,为业务发展注入新动力。 生产模式升级是重中之重。随着基座大模型发展,垂类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奇富科技已在小微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启幕 奇富科技费浩峻详解智能体时代三大要素升级

携程金融被通报,或涉及导流业务

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因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多个金融类App被通报。 最近,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检测发现67款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移动应用,其中涉及多款金融类App,如捷信金融、携程金融、兰州银行、武清村镇银行、分期白条、移动白条等。 作为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携程金融旗下移动应用涉及的违法违规情形为:个人信息处理者向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其处理的个人信息的,未向个人告知接收方的名称或者姓名、联系方式、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个人信息的种类,并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App客户端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包括通过客户端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等方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未做匿名化处理。 根据携程金融的信贷业务布局,携程金融向外提供用户信息涉及助贷和导流两项业务。助贷业务中,用户须同意携程金融将个人信息共享给合作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 携程金融助贷业务比较成熟,信息展示也比较完善。相比之下,携程金融面向贷款中介提供的导流业务,信息披露就没有那么完善。 携程金融贷款导流业务采取表单导流形式,产品为“大额好借产品”。大额好借是携程金融与合作机构联合推出的大额融资服务产品,包括大额信用贷、企业贷以及抵押贷(含车抵贷、房抵贷)。 导流业务的模式也比较简单,用户在贷款服务页面提交贷款申请后,合作机构工作人员将与用户联系,并提供贷款服务方案。一般是线上提交申请,合作机构线下办理业务,当用户填写完贷款申请后,很快就会有合作机构工作人员与其联系。 在申请环节,用户需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和资产信息。以房抵贷为例,用户提交的信息包括,申请人姓名、手机号、常驻城市、房产所在城市、选择购房方式,并且需要同意“个人信息使用授权书”。 授权书显示,用户需要同意携程金融相关运营主体将上述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贷款服务方,同时授权服务方收集
携程金融被通报,或涉及导流业务

成立六年勇闯IPO,智谱AI有点急

4月14日,作为“大模型六小龙”中的一员,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谱AI”),正式踏上了冲刺IPO的道路。据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智谱AI已向北京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这也是“大模型六小龙”中首家启动IPO进程的公司。 作为一家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智谱AI自成立以来便吸引了包括美团、蚂蚁在内的众多知名投资方。截至目前,公司累计已完成19轮融资,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但在光环背后,智谱AI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被曝出巨额亏损、商业化落地的艰难推进,以及频发的用户投诉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公司的发展步伐。在冲刺IPO的关键节点上,如何讲好资本故事、让AI技术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对于智谱AI而言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这场承载着“中国版OpenAI”期待的IPO,正成为检验大模型商业成色的试金石。 01 被曝业绩亏损约20亿,全栈自研令盈利承压 智谱AI成立于2019年,至今刚刚六个年头。但在大模型创业赛道中,智谱AI可以算得上是一位“老人”了。中国“大模型六小龙”之中,除智谱AI外,其他五家独角兽成立时间均晚于智谱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和阶跃星辰均成立于2023年,而Minimax稍早一些,也成立于2021年,晚于智谱AI的2019年。 智谱AI不仅成立时间更早,公司背景更是极具含金量。它脱胎于清华大学知识工程实验室,由清华教授唐杰带领团队孵化而来,创始团队包括清华计算机系背景的张鹏、以及曾任清华数据科学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刘德兵等核心成员。 智谱AI以“中国版OpenAI”为定位,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AGI)基座模型研发,主攻GLM系列大模型,涵盖文本、代码、多模态等领域。依托清华技术积累,智谱AI发展势头迅猛,2024年下半年,智谱AI先后推出基座模型GLM-4-Plus,Agent模型AutoGLM
成立六年勇闯IPO,智谱AI有点急

南银法巴消金2024年净利润增长173%,员工餐厅招标预算超千万

作者 | 观察团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昨日,南京银行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同时公布了子公司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公司的最新业绩。 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南银法巴消金注册资本52.15亿元,资产总额534.50亿元,净资产56.42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3.03亿元。南京银行持股比例64.16%。与2023年相比,其资产总额增长59.78%,净利润增长172.97%。 2023年末,南银法巴消金资产总额334.52亿元,净资产50.87亿元,实现营收26.33亿元,净利润1.11亿元。期末贷款规模达315.31亿元,较年初净增275.33亿元。据此计算,2023年南银法巴消金总资产增长633.9%,营收增长766.1%,净利润增长909.1%。 2022 年末,南银法巴消金总资产45.58 亿元,所有者权益 5.76 亿元;营业收入 3.04 亿元,净利润 0.11 亿元。 2024年上半年,南银法巴消金实现总资产461.10亿元,同比增长103.44%;净资产51.60亿元,同比增长2.72%;营业收入20.49亿元,同比增长102.57%;净利润0.72亿元,同比增长54.38%。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南银法巴消金表内贷款余额 514.97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9.66 亿元,增幅 63.32%。 公开资料显示,南银法巴消金成立于2015年5月,前身为苏宁消费金融,总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2022年8月,南京银行获监管批复,同意其受让苏宁易购集团、江苏洋河酒厂持有的原苏宁消费金融36%、5%股权,南京银行持股56%成为第一大股东,后于同月完成更名。去年6月,世界银行成员IFC斥资4000万美元,入股南银法巴消金。 此外,南京银行财报还披露了南银法巴消金去年发行的两次资产证券化产品。 2024年3月8日,南银法巴消金委托紫金信托设立南银法巴2024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
南银法巴消金2024年净利润增长173%,员工餐厅招标预算超千万

10家银行累计“反向讨薪”1.15亿元:4家“讨回”超2000万元

作者 | 芳芳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随着各银行年报披露进入尾声,各银行去年的薪酬状况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除了平均薪酬之外,更引人瞩目的是各银行的薪酬追索情况。 据新经济观察团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0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详细公布了去年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包括中国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中原银行、哈尔滨银行、东莞农商行、渝农商行、天津银行、瑞丰银行、甘肃银行,累计“反向讨薪”金额超过1.145亿元。 其中,中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和中原银行四家追回了2000万元以上的绩效薪酬。 比如,中国银行去年“反向追薪”总金额最高,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达3250万元,共计对2469人次执行追索扣回。 同样,2024年,浙商银行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1424人次,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3033.78万元,人均扣回金额超过2万元,这也是浙商银行首次披露追索扣回绩效薪酬的具体金额。 此外,渤海银行、中原银行追回金额均超2000万元。其中,渤海银行则在2024年追索扣回612人绩效薪酬2403万元,按照员工总数简单计算,相当于人均退薪金额超3.9万元,几乎是其他银行员工一个月的薪酬。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银行之所以大量追回薪酬,与其近年来业绩恶化密切相关。 2020-2023年,渤海银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4.92亿元、291.94亿元、264.65亿元、249.97亿,同比增速分别为14.50%、-10.15%、-9.35%、-5.55%;同期净利润分别为84.45亿元、86.30亿元、61.07亿元、50.81亿,同比增速分别为3.07%、2.19%、-29.23%、-16.81%。 2024年,渤海银行实现止跌,实现营业收入254.82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归母净利润52.56亿元,同比增长3.44%。 但渤海银行想要回到高光时刻还需时日,其中最需要化解的风险集中在个人消
10家银行累计“反向讨薪”1.15亿元:4家“讨回”超2000万元

15家消金机构业绩曝光:4家营收过百亿,首尾营收差距超26倍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综合 图片 4月21日晚间,随着蚂蚁消金、马上消金的2024年经营数据被披露,至此,已有15家持牌消金机构的2024成绩单曝光。具体来看,有4家机构营收过百亿,3家净利润超20亿。中尾部机构奋起直追,其中建信消金、小米消金和宁银消金的净利润增速均超过了50%,表现亮眼。 整体来看,尽管宏观经济承压、政策调整持续深化,但各消金机构在差异化竞争中持续释放韧性。 01 招联、蚂蚁领衔第一梯队,部分机构增速回撤 据蚂蚁消金最新被披露的经营数据显示,2024年,蚂蚁消金资产总额达3137.51亿元,营业收入152.13亿元,实现净利润30.51亿元,持续稳健发展。 头部消金公司仍以强大的资产规模和市场渗透能力引领行业发展。年报显示,招联消金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73.18亿元,领衔营收第一梯队,其次是蚂蚁消金的152.13亿元。 马上消金被披露的2024年经营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151.49亿元,紧随蚂蚁之后位列第三。加上兴业消金的100.67亿元营收,也就是说,共有4家机构营收过百亿,进入营收第一梯队。 除了营收领先,招联金融、蚂蚁消金和马上消金三家头部机构的净利润表现同样亮眼,均超过了20亿元。 不过,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调整的影响,传统增长模式的消金机构也在面临新的挑战,招联金融和兴业消金的营收、净利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兴业消金2024年营业收入100.67亿元,同比下滑10.36%,净利润4.30亿元,同比下滑79.25%。同样,招联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73.18亿元,同比下降11.65%;净利润30.16亿元,同比下降16.22%。 业内普遍认为,头部机构的增长路径正在从“规模为王”转向“质量优先”。 蚂蚁消金以两倍于招联的总资产,营收仍不及招联,源于其核心产品花呗,产品形态类似信用卡,属于非现金贷的普惠性业务,ROE水平处于行业
15家消金机构业绩曝光:4家营收过百亿,首尾营收差距超26倍

15家消金机构业绩曝光:4家营收过百亿,首尾营收差距超26倍

作者 | 芳芳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图片 随着各银行年报披露进入尾声,各银行去年的薪酬状况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除了平均薪酬之外,更引人瞩目的是各银行的薪酬追索情况。 据新经济观察团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0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详细公布了去年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包括中国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中原银行、哈尔滨银行、东莞农商行、渝农商行、天津银行、瑞丰银行、甘肃银行,累计“反向讨薪”金额超过1.145亿元。 其中,中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和中原银行四家追回了2000万元以上的绩效薪酬。 比如,中国银行去年“反向追薪”总金额最高,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达3250万元,共计对2469人次执行追索扣回。 同样,2024年,浙商银行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1424人次,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3033.78万元,人均扣回金额超过2万元,这也是浙商银行首次披露追索扣回绩效薪酬的具体金额。 此外,渤海银行、中原银行追回金额均超2000万元。其中,渤海银行则在2024年追索扣回612人绩效薪酬2403万元,按照员工总数简单计算,相当于人均退薪金额超3.9万元,几乎是其他银行员工一个月的薪酬。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银行之所以大量追回薪酬,与其近年来业绩恶化密切相关。 2020-2023年,渤海银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4.92亿元、291.94亿元、264.65亿元、249.97亿,同比增速分别为14.50%、-10.15%、-9.35%、-5.55%;同期净利润分别为84.45亿元、86.30亿元、61.07亿元、50.81亿,同比增速分别为3.07%、2.19%、-29.23%、-16.81%。 2024年,渤海银行实现止跌,实现营业收入254.82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归母净利润52.56亿元,同比增长3.44%。 但渤海银行想要回到高光时刻还需时日,其中最需要化解
15家消金机构业绩曝光:4家营收过百亿,首尾营收差距超26倍

贷款中介摩尔龙被抖音“拉黑”:关联问题P2P 曾被监管排查

作者 | 观察团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图片 头部贷款中介摩尔龙又遇到了麻烦。3月31日,抖音集团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2024年至今,抖音集团将23家合作方列入永不合作主体清单。 这份名单,包含两家知名贷款中介,分别为四川易贷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即“摩尔龙”)和左心房企服(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即“左心房”)。而摩尔龙作为头部贷款中介,在业内知名度更高。 摩尔龙运营方为四川易贷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易贷网”),成立于2014年12月24日,实缴资本高达2625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刘东,经营范围包含“金融信息服务(除金融许可业务);证券、保险咨询(不得从事金融、证券、保险业务);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外包、金融业务流程外包、金融知识流程外包”等等。 摩尔龙在招聘网站的简介显示,其自称为“贷款服务行业的沃尔玛”,平台覆盖全国371个城市,注册用户两百多万,每年为各类客户提供几百亿元贷款服务。 图片 官网显示,摩尔龙高管团队有三人,刘东是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希担任董事和成都公司总经理,范丽华担任董事。 目前,摩尔龙并未关联任何金融牌照,主要从事居间撮合的线下助贷业务,具体流程是通过线上广告,将有贷款需求的客户推荐给线下的贷款中介,再由线下贷款中介与借款人联系、获得信息,最终由金融机构完成放款。 在这种模式下,线上流量获客对摩尔龙至关重要,因此广告中容易走向“擦边球”行为。早在2022年,新经济观察团就曾报道,摩尔龙在抖音投放的广告耐人寻味,宣传不找亲朋好友、不伤感情,让你“凭自己的实力借钱”。当时摩尔龙广告中显示的合作机构有平安银行、新网银行和长银消费。 而摩尔龙将用户导流给线下贷款中介后,后者为帮助资质较低的用户获得贷款,以赚取手续费,轻则“美化”用户个人资质信息,重则不惜造假来“骗取”金融机构贷款,这无疑后者的资产质量造成潜在隐
贷款中介摩尔龙被抖音“拉黑”:关联问题P2P 曾被监管排查

杭州两大行三年业绩PK:3万亿浙商资产规模领先,净利润被杭银碾压

作者 | 坚白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作为同属杭州的两家银行,杭州银行和浙商银行的进来的遭遇颇为类似。日前,在副董事长、行长虞利明被爆疑似失联后,杭州银行火速发布公告,称其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相关职务。而这样的情况,在同样位于杭州的浙商银行,已经多次上演。 一直以来,两家银行由于总部均位于杭州,且部分规模指标相当接近,经常被市场放在一起比较。高管的突然变动,也引发了市场对其业务经营的深度关注。 新经济观察团近日统计了这两家银行近三年的业绩情况,试图抽丝剥茧,还原两家银行波动的真相。例如刚刚过去的2024年,杭州银行实现关键一跃,其以大约是浙商银行6成的资产规模、5成的营收规模,成功实现了对于浙商银行净利润的超越——2024年浙商银行净利润不足杭州银行的9成。 01 业绩PK:浙商银行营收是杭银两倍,但净利润被反超 从体量上而言,浙商银行仍然是“浙系一哥”,不仅远超杭州银行,而且也力压省内另一大劲敌宁波银行。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浙商银行总资产达到3.33万亿,实现年度营收676.50亿元,同期杭州银行总资产刚迈过2万亿大关,而年度营收则约为浙商银行的一半,为383.81亿元。 不过,浙商银行的“一哥”地位并不稳固。其后不但有宁波银行步步紧逼——资产规模及年度营收同样已达到3万亿及600亿水平,而且增速也被杭州银行加快追赶。 总资产增速方面,近三年的数据显示,浙商银行总资产增速已由2022年和2023年的14.66%、19.91%,大幅降至2024年的5.78%,资产扩张速度明显放缓。但杭州银行则保持着稳健的快速增长,2022-2024年,总资产增速分别为16.25%、13.91%、14.73%。其中2024年总资产增速是浙商银行的两倍还多。 不过,规模上的竞逐并不构成浙商银行当前最大的挑战,毕竟银行业作为一门经营风险的生意,各家都会持续结合市场状况以
杭州两大行三年业绩PK:3万亿浙商资产规模领先,净利润被杭银碾压

蓝思科技赴港IPO:“苹果依赖症”待解,实控人家族47亿天价分红惹质疑

4月,消费电子玻璃巨头蓝思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启动港股IPO计划。这家“果链明星”再次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从打工妹逆袭女首富的励志传奇,到苹果产业链上最耀眼的玻璃盖板供应商,周群飞掌舵的蓝思科技曾以超50%的苹果营收依存度筑起千亿帝国神话。 如今,距离蓝思科技2015年登陆A股市场、成就“中国女首富”的传奇故事整整过去10年,蓝思科技仍未解决掉苹果依赖症,面对众说纷纭的“重复融资”质疑,蓝思科技此次融资的必要性再次受到市场的审视。 与此同时,公司还存在研发投入过低、净利润增速不及预期等种种隐忧。蓝思科技能否借力AI实现多元化发展,并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未来的路如何走下去,蓝思科技需要给出更加明确的答案。 01 净利润一度腰斩,研发投入过低 提到蓝思科技,不得不讲一讲它的创始人周群飞女士。1985年,年轻的周群飞南下深圳,在澳亚光学工厂从事切割玻璃的工作。尽管环境艰苦,她却从未停止学习,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丝网印刷技术和会计知识,为日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3年,周群飞用自己积攒的2万元人民币创办了一家小型玻璃加工厂,主要生产手表玻璃,这家工厂就是蓝思科技的前身。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周群飞将目光转向了更前沿的领域。2003年,摩托罗拉推出V3手机,在周群飞领导下的蓝思科技,通过攻克特种玻璃技术难题,赢得了这款具备跨时代意义产品的订单。 这次成功让蓝思科技成功在业界打响名号,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迅速扩张,蓝思科技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06年,公司总部迁至湖南长沙,并开始在当地建设生产基地。次年,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背后采用的就是蓝思科技提供的高质量玻璃面板,蓝思科技自此成为苹果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双方此后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合作,蓝思科技也就此奠定了“果链龙头”的江湖地位。 此后,随着iPhone的全球畅销,蓝思科技的经
蓝思科技赴港IPO:“苹果依赖症”待解,实控人家族47亿天价分红惹质疑

周六福五冲IPO:靠“卖商标”盈利8亿,创始人突击分红近10亿

每当提到黄金首饰,你的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许多包含“周”字、“福”字的品牌名字?从历史最悠久的周大福,到同样声名显赫的周生生、六福珠宝,再到后来居上的周大生、周六福等等,这些名字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时会令人困惑不解:为何如此多的珠宝品牌名称都大同小异? 实际上,虽然它们的名字听起来像是同一家族的不同分支,但这些品牌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血缘联系或商业关联。以周六福珠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周六福”)为例,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并不姓周,而是由李伟柱和李伟蓬两兄弟创立,它只是巧妙地结合了“周”与“六福”的元素,成功地在市场上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以中国门店数目计,周六福于2017年至2023年连续七年维持于中国珠宝市场前五大品牌之列。 但在周六福看似辉煌的发展历程背后,却隐藏着不少挑战与争议,尤其是在冲刺IPO的过程中,周六福遭遇重重阻碍,四冲IPO未果。2月28日,周六福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登陆主板。然而叠加近年来金价波动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周六福面临整体业绩增速明显放缓、股东巨额分红、对赌失败、频繁卷入商标侵权纠纷等诸多问题,重重阴影,正笼罩在第五次冲击IPO的周六福上空。 01 营收增速下滑,“卖商标”年毛利8亿 周六福成立于2004年,由李伟蓬和熟人陈创金共同发起成立,最初名为深圳市周天福珠宝首饰公司。次年,李伟柱收购了陈创金持有的50%股权,自此李氏兄弟共同经营该公司。直到2012年,公司更名为深圳市周六福珠宝有限公司,正式确立了现在的品牌名称。 自成立以来,周六福通过独特的市场策略迅速崛起。它避开了已被老牌珠宝商占据的一线城市,选择了三线及以下城市作为切入点,并逐渐向一、二线城市的郊区扩展。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帮助周六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开销售网络。截至2024年底,周六福的门店总数达到了4129家,2017-2023年,更是连续七年维持于中国珠宝市场前五大品牌
周六福五冲IPO:靠“卖商标”盈利8亿,创始人突击分红近10亿

得物旗下小贷增资至10亿元 年薪88万招聘金融专家

作者 | 观察团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作为互联网平台入局贷款业务的后来者,得物金融开年来动作颇多。 昨日,工商资料显示,得物旗下的四川佳物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佳物小贷)发生注册资本变更,其注册资本金由7亿元增加至10亿元,满足了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最低注册资本金门槛。 在此之前的1月26日,佳物小贷还进行了高管变更。其中,法定代表人从陈劼超变更为张瑶俊,陈劼超退出前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监事则由刘克变更为方媚。张瑶俊加入后还担任经理和董事。根据去年11月的公开报道,得物APP的法务总监名字也是方媚。 而佳物小贷原名为四川瀚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原为瀚华金控旗下小贷公司。2023年5月,得物以8亿元拿下,随后改名为现在的佳物小贷。目前佳物小贷的唯一股东为睹煜(上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后者由De JiaWu(HONGKONG)Limited持有全部股权,实控人为得物创始人杨冰。 自获得小贷拍照后,得物的金融业务逐步完善,从开始的单纯导流,到覆盖自营贷款产品、消费分期、信用付、导流等四大板块。 其中,自营贷款产品名为“得有钱”,年化利率7.2%-24%,最高额度20万。其放贷主体除了佳物小贷,还与上海华瑞银行、富邦华一银行、马上消费、奇富科技、拍拍贷、百信银行、杭银消金、中邮消金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联合贷。 消费分期产品名为“得物分期”,合作方为奇富科技、富邦华一银行、马上消费等,最高额度5万元,仅供用户在得物App下单购买商品时使用,年化利率在18%-24%之间,高于一般的信用卡分期综合费率。 信用付则是得物针对部分用户开通的信用支付产品。此外,在用户下单时,得物将微信支付分(先用后付)设为第一选项,其次为支付宝、微信支付、得物分期、花呗、花呗分期、信用卡分期等等。 导流服务方面,据镭射财经报道,2024年前后,得物对外导流多个第三方助贷产品,这些导流产品与自营产品的定价
得物旗下小贷增资至10亿元 年薪88万招聘金融专家

得物金融继续发力:增资小贷,上线新品,导流高定价贷款

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自收购网络小贷牌照后,得物金融持续发力。 「镭射财经」注意到,四川佳物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简称“佳物小贷”)已于近期完成增资,注册资本由7亿元增加至10亿元。佳物小贷的控股股东为睹煜(上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根据工商信息,睹煜(上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为得物关联公司。 10亿元是当前主流网络小贷的注册资本金门槛,这也意味着得物金融与行业趋势保持一致。完成小贷增资后,一方面可满足得物消费金融业务扩张,尤其是自主放款和联合贷业务的投放。另一方面,则适应当前网络小贷行业的监管趋势,确保牌照运营合规。 得物的这张网络小贷牌照,是在2023年从瀚华金控手中收购所得,而后更名为佳物小贷。拿下网络小贷牌照后,得物迅速开展自营放款业务,佳物小贷也成为得物消费金融调用征信和放款的重要金融牌照。 在实际贷款投放中,佳物小贷是得物优质用户的首选资金方,通过单独放款或者与金融机构联合放款的方式,为得物用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 目前,得物金融的消费金融业务产品布局比较齐全,涵盖自营产品、导流产品,现金贷产品消费分期产品以及信用支付产品。 其中,在自营产品方面,得物推出了得有钱、得物分期、得物月付。得有钱为现金贷产品,最高额度20万元,年利率区间为7.2%-24%;得物分期为消费分期产品,信用额度仅限于用户在得物App平台使用,年化利率18%-24%。 另外在现金贷和消费分期的基础上,得物还新推出了“得物月付”金融产品。得物月付仅对部分用户开放,为信用支付产品,与当前市面上的信用支付产品类似,存在一定免息期。 除了自营产品,得物还布局了贷超导流业务。2024年前后,得物对外导流多个第三方助贷产品,这些导流产品与自营产品的定价不同,一般综合年化成本在36%左右。 对外导流高定价贷款,可视为得物金融的助贷业务进一步下探,通过挖掘下沉客群的价值进行金融变现。去年以
得物金融继续发力:增资小贷,上线新品,导流高定价贷款

得物8亿收购的网络小贷增资至10亿元

来源 | 禾金财经 拥有天然场景优势的得物加快金融变现步伐。 近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四川佳物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佳物小贷)注册资本由7亿元增加至10亿元。 佳物小贷原名四川瀚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5月,原为瀚华金控旗下小贷公司,2023年5月被得物以8亿元拿下,随后改名为现在的佳物小贷。是目前得物信贷业务的运营主体。 获得小贷牌照后,得物开始在App中上线自营产品——“得物借钱”(现更名为得有钱),额度最高20万,年化利率7.2%-24%之间。 得物开始布局金融业务在2019年下半年,在没有获得小贷牌照之前得物的信贷业务主要以助贷模式开展,为其他金融产品导流。 除了“得有钱”,得物还上线分期产品“得物分期”,最高额度5万元,只能在得物App购买商品时使用。 2023年开始,得物加快信贷业务步伐。高薪招聘前数禾科技COO文嘉出任得物金融CEO。后又招揽多个关键岗位中高层,整个金融团队扩张至百人左右。 据禾金财经了解,2024年文嘉已辞职离开得物金融。 作为头部电商平台,拥有难得的真实消费场景是得物做金融的天然优势;同时黏性高且年轻化的用户群体也是得物金融变现的有力保证。数据显示,得物用户中90后占比超九成,而且得物在中国 2.6亿95后年轻人中的用户渗透率高达70%。 此次小贷增资,也能看出得物金融想撬动更大规模的决心,未来能否成为资方追捧的新贵仍需时间验证。
得物8亿收购的网络小贷增资至10亿元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