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汽车

IP属地:未知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09-23 07:46

      奇瑞上市在即!2025年1-8月销量盘点

      芝能汽车出品 9月25日,奇瑞汽车将正式登陆港股,这家安徽芜湖走出的自主车企在资本市场上的高光时刻。 作为一家成立于1997年的企业,奇瑞一直以低调、务实的姿态在行业中扎根成长,凭借稳健的产品和不断积累的技术赢得市场。 如今,资本市场将用估值与认购来重新定义奇瑞的价值,估值区间在1600亿-1773亿港元之间,已经跻身自主车企第一梯队,也是对28年坚持与沉淀的阶段性检阅。 2025年8月销量为10.68万,同比增长0.3%,1-8月总销量为83.3万台,同比增合作昂21.6%。 Part 1 国内销量的情况 ● 奇瑞品牌  ◎ 瑞虎 8 系列:8月销量 11,810 辆,累计1–8月 96,248 辆,保持稳定在万辆级别,是奇瑞最稳的销量支柱。 ◎ 艾瑞泽 8:8月销量 12,014 辆,累计 83,822 辆,轿车主力销量连续回升,月度已稳定在万辆以上,逐渐形成与瑞虎 8 并列的双支柱格局。 ◎ 瑞虎 9:8月销量 3,483 辆,累计 33,393 辆。整体维持在3000–4000台区间 。 ◎ 瑞虎 7:8月销量 3,746 辆,累计 32,699 辆。销量在3000上下徘徊 。 ◎ 瑞虎 8L:8月销量 3,785 辆,累计 22,362 辆,已接近4000台水平 。 ◎ 新能源小车(QQ 冰淇淋/eQ1/eQ7):8月合计不足4000辆,整体销量不高。 ● 捷途 ◎ 捷途 X70 系列:8月销量 7,029 辆,累计 59,077 辆,捷途的基盘车型 。 ◎ 捷途旅行者:8月销量 4,578 辆,累计 42,207 辆,销量维持在4000–6000台之间。 ◎ 捷途大圣:8月销量 1,633 辆,累计 18,829 辆,表现中规中矩 。 ◎&nb
      199评论
      举报
      奇瑞上市在即!2025年1-8月销量盘点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09-23 07:46

      博世MEMS传感器:芯片成为新基础

      芝能智芯出品 MEMS传感器从智能手机的幕后组件,逐步成长为消费电子和物联网的核心支柱。 博世传感器(Bosch Sensortec)在2024年出货量突破10亿颗,累计交付超230亿颗,稳居全球第一。 MEMS正在向微型化、低功耗和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从单一的数据采集器件转变为集成边缘AI的智能单元,博世在这块的业务是值得我们观察的。  Part 1 产业演进: 从规模扩张到智能转型 博世在MEMS领域的布局始于1995年,最初聚焦汽车市场,开发用于发动机管理和气囊触发的压力传感器。 2000年代中期,智能手机热潮兴起,博世敏锐捕捉到惯性、压力和环境传感的需求,于2005年成立Bosch Sensortec,专注消费电子和物联网。 从那时起,MEMS传感器随着智能手机的爆发式增长被装入数亿终端,博世也从汽车传感领域的玩家转型为消费电子MEMS的全球领军者。 到2023年,博世累计出货180亿颗MEMS传感器;到2025年,这个数字猛增至230亿颗,两年新增50亿颗。 2024年单年出货超10亿颗,且博世预计到2027年,90%的传感器将具备智能化和可编程功能,到2030年智能传感器累计出货将超100亿颗。 这种增长不仅是量的飞跃,更是质的转变。过去,MEMS传感器主要负责采集数据; 如今,MEMS传感器正演变为“本地决策单元”,直接集成微控制器和边缘AI功能。 这种转变的驱动因素包括: ◎ 能耗优化:在传感器端处理数据,减少传输需求,显著延长电池续航。 ◎ 隐私与安全:本地计算避免数据上云,降低泄露风险。 ◎ 实时响应:支持手势识别、活动监测等低延迟场景。 博世通过大规模量产和持续的技术迭代,将MEMS推向智能化新时代。这种趋势不仅影响消费电子,也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物联网奠定了新基础,推动的智能化转型,让传感器从单纯的感知工具
      145评论
      举报
      博世MEMS传感器:芯片成为新基础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09-23 07:46

      欧洲车市 | 希腊2025年8月:中国车企表现不错

      芝能科技出品 2025 年 8 月,希腊新车市场登记量为 8191 辆,同比微增 0.5%。 丰田依然保持第一,但市场份额明显缩水;雪铁龙和欧宝成为最大亮点,销量实现翻倍以上增长;部分中国品牌则在低基数上快速扩张,逐渐在这一传统由欧洲和日本车企主导的市场上争取话语权。 通过销量分布可以看出,希腊市场以小型车和紧凑型 SUV 为主,中国车企在细分市场的突破,这个和西班牙和意大利有很大的相似性。 01 市场整体表现与竞争格局 2025 年 8 月,希腊汽车市场共售出 8191 辆新车,同比增长 0.5%,基本与去年持平。累计来看,2025 年前 8 个月,希腊新车市场总销量为 99,959 辆,较去年同期仅增长 1.6%。 从品牌格局来看 ◎ 丰田依然稳居第一,8 月售出 1274 辆,占市场 15.6%,但同比下降 32.3%。 ◎ 紧随其后的雪铁龙是当月最大赢家,销量同比暴增 207%,以 617 辆的成绩跃升至第二名,市占率达到 7.5%,相比全年平均 4.9% 明显走高。 ◎ 现代以 614 辆排名第三,同比增长 3.4%,保持稳定。 ◎ 标致则受到一定压力,销量同比下降 16.2%,排名第四。 在欧洲传统主流品牌之外,中国品牌的存在感显著提升。 ◎ 名爵 8 月销量 342 辆,同比大增 185%,进入前十。 ◎ 比亚迪则以 156 辆同比增长 59.2%, ◎ 奇瑞在进入希腊市场仅三个月后就获得 1% 市场份额,排名第 23。 ◎ 零跑、杰酷、欧萌达和吉利等也都有少量销量,蔚来在 8 月也售出 1 辆。 从车型榜单来看 ◎ 丰田 Yaris Cross 以 649 辆继续占据榜首,但同比下降 25.7%,显示出竞争压力。 ◎ 标致 2008 以 362 辆排名第二,累
      24评论
      举报
      欧洲车市 | 希腊2025年8月:中国车企表现不错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09-22 07:28

      半导体行业市场格局现状分析:如何打造护城河?

      芝能智芯出品 Morningstar写了一份半导体行业报告《Semiconductors The industry enabling the modern world and driving a new wave of AI innovation》。 我们分为上下两部分来整理有哪些内容。 2025年的半导体行业正经历周期性波动和新格局的形成,全球经济复苏参差不齐,需求端充满变数,但AI、大模型和汽车电子的迅猛发展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半导体是个技术、资本和人才高度密集的领域,竞争不只是短期的市场份额争夺,更关乎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体系化能力。  Part 1 产业链全貌与增长驱动力 半导体产业链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和材料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高度专业化,且依赖全球协作。 ● 设计环节:依赖高技能工程师、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及 “系统 IP”(预存架构与设计),代表企业包括英伟达、高通等无晶圆厂设计商。 ● 生产环节:代工厂(Foundry)使用专业设备、化学品、激光等将设计转化为芯片,台积电是全球最大代工厂;部分企业为垂直整合设备制造商(IDM),兼具设计与生产能力。 ● 终端市场:芯片通过复杂供应链流向智能手机、汽车、电信、计算机、数据中心、工业等多个领域,形成广泛应用网络。 设计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制造以台积电、三星为龙头,封测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有较强承接能力,而设备和材料长期被欧美和日本厂商主导。这种全球化分工造就了行业的复杂性。 2025年,半导体市场从2022-2023年的低谷中缓慢回暖。行业数据预测,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5800亿美元,同比增长中个位数。 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三方面: ◎ 一是AI和大模型的算力需求,推高了高性能GPU和专用加速芯片的销量; ◎ 二是汽车电子稳定增长,智能电动车对功率半导体和车规级MCU
      109评论
      举报
      半导体行业市场格局现状分析:如何打造护城河?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09-22 07:28

      大三排SUV:要迎来纯电时代?

      芝能汽车出品 过去几年,大三排SUV更多依赖燃油与增程模式,汉兰达和理想L9分别代表了两个时代的标杆。 但进入2025年,似乎大三排SUV纯电时代到来了:理想i8、问界M8纯电、特斯拉加长版Model Y,以及蔚来的乐道L90和全新ES8,在8月开始一下子变成热点话题。 此前沉寂的纯电大三排SUV赛道一下子热闹起来了,那么是否如蔚来在NIO day所说的,大三排SUV的纯电时代正在到来呢? Part 1 整体趋势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三排六座SUV”八年进化论:从边缘概念到家庭刚需》写到,蔚来的ES8其实做得很早。 从历史来看,我们看到下面的趋势变化: 2025年的市场格局变化,如下所示: ◎ 8 月销量按高低排序为:问界 M8(21081 辆)、乐道 L90(11066 辆)、问界 M9(9891 辆)、领克 900(6861 辆)、理想 L9(3796 辆)、蓝山(2570 辆)、理想 L8(2623 辆)、腾势 N9(1700 辆)、方程豹 8(1378 辆)、深蓝 S09(1090 辆)、昊铂 HL(224 辆)、蔚来 ES8(301 辆)、银河 M9(389 辆,还没上市),理想的i8 8月的销量为2623台,预计接下来往更高的销量冲一冲,特斯拉Model YL在8月销量还没体现出来。 ◎ 1-8 月趋势分化显著:问界 M8的高峰是 7 月 22048 辆,乐道 L90 7 月首销 686 辆后,8 月爆增至 11066 辆;领克 900从 3 月 345 辆逐步升至 8 月 6861 辆,稳步向上。问界 M9(8月增程式8980台,纯电911台,大概是10:1的关系)、腾势 N9等在高位波动;理想 L8、理想 L9、蔚来 ES8呈波动下滑;昊铂 HL销量比较有限。 从这个销量来看,纯电大三排SUV能卖好的只有蔚来,而且蔚来也没有增程。我们会持
      25评论
      举报
      大三排SUV:要迎来纯电时代?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09-22 07:28

      亚洲车市 | 印度8月汽车销量低迷:本土品牌逆袭

      芝能科技出品 2025年8月,印度汽车市场零售销量31.8万辆,同比跌7%,环比降8.8%,年初至今累计259万辆,仅增3.5%。经济放缓(GDP增速6.5%)、通胀(CPI 4.8%)、贷款利率高企(9%)和季风雨影响消费,节庆促销推迟加剧需求疲软。 马鲁蒂铃木仍领跑但份额滑至44%,丰田逆势涨12%,本土马恒达SUV强势,而SUV热趋理性,混动车崛起,新能源遇冷,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MG品牌的销量还是不错的,月度销量6578台,年度累计4.5万台。 01 品牌与车型: 日系滑坡,本土突围 ◎ 马鲁蒂铃木销量14万辆,同比跌11%,份额从47%降至44%,Ertiga(MPV,1.7万辆,降5%)和Dzire(轿车,1.5万辆,稳)仍居前二,靠性价比抓中产需求。 ◎ 丰田涨12%至2.7万辆,Innova Hycross(混动,7000辆)热销,攻**高端家庭市场。 ◎ 现代、起亚SUV(Creta、Seltos)跌超8%,份额各约8%。 ◎ 马恒达涨9%至2.6万辆,Scorpio/XUV700领跑本土SUV。 ◎ 塔塔受EV波动拖累,跌5%,但Nexon EV累计居首。 ◎ 斯柯达、名爵中型SUV增15%,虽仅占3%,但扰动市场。 02 趋势与挑战: 混动崛起,纯电动受挫 ◎ MPV和紧凑轿车占销量40%,Ertiga、Dzire满足家用和网约车需求。 ◎ SUV份额从2023年50%降至45%,消费者偏好性价比(马恒达)而非高端(现代)。 ◎ 混动车增20%,丰田混动占其销量30%,燃油经济性受追捧。 ◎ 纯电动销量环比跌10%(塔塔Nexon/Tiago EV),受充电桩不足(全国仅2万)和补贴不确定性拖累,渗透率仅4%(2024年5%)。 印度政府推30%购车补
      110评论
      举报
      亚洲车市 | 印度8月汽车销量低迷:本土品牌逆袭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09-18

      大众集团标准化电芯开始生产!能否追赶中国速度?

      芝能汽车出品 2025年慕尼黑车展上,大众集团兑现了之前电池的生产目标:子公司PowerCo研发的“标准化电芯”(Unified Cell,简称UC)要准备开始生产了。 这款大众定义尺寸和规格的方形电池将于2026年装到平价电动车上,到2030年覆盖大众80%的电动车型,支持NMC、LFP、钠离子和未来固态电池等多种化学体系。 相比大众之前MEB平台的模组化设计,UC强调灵活性和成本控制,试图在性能与规模化之间找到平衡。 但面对中国电池厂商的电芯的创新和规模优势,大众的“多路并进”能否突围?大众自建电池厂和电池规格是否还有优势?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 UC电芯的诞生,是大众对MEB平台有关电池部分的一些调整,MEB靠标准模组简化开发,怎么说呢,随着中国围绕CTP、CTB和CTC的考虑,定义模组的尺寸没有意义了。 UC电芯选择方壳的尺寸,短于国内590mm长刀电芯,能适配不同容量和车型,从大众到保时捷无缝切换,降低研发和生产复杂度。 通过采用CTP技术,直接将电芯封装进电池包,省去中间模组,零部件减少20%,体积能量密度达660 Wh/L,较MEB提升10%。 顶部冷却和侧置泄压阀设计借鉴国内短刀电芯,散热紧凑,UC更注重兼容性。 从下面的电池包里,我们可以来分解下 ◎ 电芯形态与尺寸 :这个尺寸的考虑是电芯纵列布置,电池包的宽度分解为3颗电芯,国内的短刀电芯一般是这个宽度分为2颗电芯 。 ◎ 集成效率:这里也能看得出来,这里是考虑合理尺寸电芯提升适配性,可适应更多车型的电池包的设计需求。 ◎ 热管理方案:采用刀片类电芯常见的 “顶部冷却” 方案,可扩展为 “顶部 + 底部双冷板” 设计 热失控防护。 ◎ 电芯泄爆阀:在电芯的考虑的位置上侧向布置,使得水平喷发,重点考虑相邻电芯之间的热扩散。 这类设计在宁德时代NP3.0设计中也可以作为
      123评论
      举报
      大众集团标准化电芯开始生产!能否追赶中国速度?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09-18

      禾赛科技回港上市:激光雷达赛道的新风向

      芝能科技出品 2025年9月16日,禾赛科技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成为首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 禾赛在港股上市以后,多了一个战略通道(美股有什么问题也有战略依托了),当然这家第三方激光雷达供应商,在智能汽车和机器人领域是站稳了。 从募资41.6亿港元的亮眼成绩,到盈利能力和交付量的双双突破,禾赛展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新角色。  01 上市热潮: 资本与市场的双重认可 禾赛选择回港上市,背后有两层深意: ◎ 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让不少中概股企业开始寻求更稳定的融资平台。相比美股的高风险和监管压力,港股对本土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大,也更贴近禾赛的全球化战略。 ◎ 禾赛在激光雷达领域的领先地位,也盈利了看到了禾赛的持续性,让它有底气通过回港吸纳更多资金,为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张铺路。 IPO规模超过41.6亿港元,是激光雷达行业迄今最大的融资案例,主权基金、长线基金和产业资本的踊跃参与,投资者对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禾赛的财务表现给了市场足够底气。 2024年,公司营收20.8亿元,交付量连续四年翻倍,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净现金流达到13亿元,成为全球唯一持续盈利的激光雷达企业。 2025年上半年,禾赛的势头更猛。 ◎ 激光雷达交付量达54.8万台,超过2024年全年,同比增长超270%。 ◎ 智能驾驶(ADAS)是主力,单季交付超30万台,同比增长275.8%。 ◎ 机器人市场也开始爆发,二季度交付量暴增743.6%,成为新的增长点。 ◎ 营收方面,二季度达到7.1亿元,同比增长53.9%,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亏损7210万元转为盈利4410万元,远超预期。 这些数字背后,是禾赛量产能力的飞跃和成本控制的成功。它不仅打破了“激光雷达企业烧钱无底洞”的刻板印象,还
      152评论
      举报
      禾赛科技回港上市:激光雷达赛道的新风向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09-18

      技术解析|Arm C1集群的性能:智能设备AI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芝能智芯出品 AI时代的计算新引擎随着手机、平板和可穿戴设备越来越“聪明”,CPU架构的进化成了行业焦点。Arm技术日上详细介绍了Arm C1的CPU内容, 2025年,Arm推出的C1 CPU集群基于最新的Armv9.3架构,在单线程性能上大幅提升,通过全新矩阵扩展(SME2)让AI任务处理能力飞跃,覆盖从旗舰手机到智能手表的各种设备。 C1集群由Ultra、Premium、Pro和Nano四种核心加上一个共享单元(DSU)组成,灵活适配不同场景。 Part 1 核心设计: 从旗舰到入门的全能选手 C1集群的魅力在于它的“模块化”设计——不是单一的处理器,而是一个由四种核心和一个共享单元组成的灵活组合。这种设计让芯片厂商可以根据设备需求自由搭配,从高端旗舰到低功耗手表都能找到最佳方案。 C1-Ultra:性能王者 C1-Ultra 为旗舰设备打造。相比上一代的Cortex-X925,单线程性能提升了25%,得益于更宽的指令流水线、更聪明的乱序执行和升级的预取技术。无论是运行大型游戏还是处理复杂AI模型,Ultra都能保持流畅不降速。 它还首次全面支持SME2矩阵指令集,让AI推理速度大幅提升,比如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任务快了近5倍。 不过,Ultra追求的是极致性能,芯片面积和功耗都不低,适合旗舰手机的“性能担当”。 C1-Premium:旗舰的性价比之选  Premium核心定位稍低,但性能接近Ultra,同时芯片面积缩小了35%,通过精简缓存和向量单元实现成本控制。 这让它成为次旗舰设备的理想选择,比如“2 Premium + 6 Pro”的配置,能在AI任务和多媒体处理中游刃有余,同时降低芯片制造成本和功耗。 C1-Pro:中端市场的多面手 C1-Pro是中高端设备的主力。相比Cortex-A725,它在同频率下性能提升16%,功耗降低12%,得益于更精准的
      195评论
      举报
      技术解析|Arm C1集群的性能:智能设备AI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09-17

      新能源周销量|2025年37周:渗透率接近60%

      芝能汽车出品 2025年第37周 (9月8日-9月14日) 国内汽车终端总销量45.0万台。 传统车的销量为18.2万台,比第一周多了3.9万台,新能源汽车销售26.8万台,比上周增加了5万台,环比增长22.9%;周新能源销量渗透率为59.6%,这个渗透率基本稳定在60%了。 预估从9月开始,渗透率基本稳定在60%以上,甚至更高。 ● 比亚迪和大盘子是正相关的 ◎ 比亚迪 王朝 + 海洋:64,670 台 ◎ 比亚迪 方程豹:4,210 台 ◎ 比亚迪 仰望:140 台 ◎ 比亚迪 腾势:2,180 台 ● 其实和吉利银河系列的数据放在一起还是有可比性的 ◎ 小型车:星愿 10960、熊猫 3940 ◎ 纯电系列:银河E5 2280、E8 160 ◎ 插电系列:A7  3180、星舰 7  1770、星耀 8  1690、L6  650、L7  520、M9  10 ● 鸿蒙智行的销量还是问界为主,等后续M7更新之后的效果 ◎ 问界 M7:470 台  ◎ 问界 M9:2,520 台 ◎ 问界 M8:4,770 台 ◎ 问界 M5:840 台 ◎ 问界 享界 S9:500 台 ◎ 问界 智界 R7:640 台 ◎ 问界 智界 S7:340 台 ◎ 问界 尊界 S800:360 台 ● 特斯拉的销量,同比还是下降的,怎么说呢,去年的基数太高了 ◎ 特斯拉 Model Y:9,460 台 ◎ 特斯拉 Model 3:4,860 台 ◎ 特斯拉 Model Y L:1,030
      438评论
      举报
      新能源周销量|2025年37周:渗透率接近60%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