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汽车

IP属地:未知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11-09 08:54

      高通2025年Q3财报背后:押注AI的战略能否被认可?

      芝能智芯出品 高通交出了一份超出市场预期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成绩单:营收112.7亿美元,GAAP口径录得净亏损31.2亿美元。 高通传统智能手机业务仍是支柱,是大家心目中手机芯片老大哥,开始向AI领域拓展(汽车和Iot),服务器领域的AI200(2026出货)+AI250(2027登场),如今要用“端侧+云侧”双杀布局,这波AI反击,能否让高通从“手机配角”变身“算力新贵”?这个问题是大家最关心的。 Part 1 稳健财报: 税改阵痛下的超预期增长 高通2025财年第四季度营收为1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超出市场预期近5亿美元,智能手机市场在经历两年调整后,正逐步回暖。 GAAP口径下的净亏损31.2亿美元使这份财报显得复杂,这主要源于美国税改带来的57亿美元一次性减值费用,涉及采用“替代性最低税”(AMT)制度。 高通的税率将稳定在13%至14%之间,这对未来利润的可持续性反而构成利好。 从业务结构看 ◎ 高通的营收仍以手机芯片为核心,但各细分业务均录得增长,季度移动芯片业务营收69.6亿美元,同比增长14%; ◎ 汽车芯片业务10.5亿美元,同比增长17%; ◎ 物联网业务18.1亿美元,同比增长7%,高端安卓市场需求的回暖,为高通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与规模效应。 ◎ 授权业务(QTL)营收14.1亿美元,同比下滑7%,在全球OEM厂商纷纷寻求自研专利与协议重议的趋势下,增长动能减弱。考虑到QTL的税前利润率高达70%以上,其放缓对整体利润结构带来一定压力。 高通在本季度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双超预期,从现金流与业务结构的改善趋势看,高通的基本面正在稳步强化,尤其是在移动业务回暖与新兴板块扩张的支撑下,2026财年的增长预期依然积极。 下一财季营收区间预计为118亿至126亿美元,中值122亿美元,显著高于市场预期的116亿
      42评论
      举报
      高通2025年Q3财报背后:押注AI的战略能否被认可?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11-09 08:54

      纯电小车赛道:为何能成为“刚需新标配”?

      芝能汽车出品 在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市,渗透率不断提升,纯电动的增长一枝独秀,在这里微型车和小型纯电赛道如火如荼,这股热潮源于对消费者精准置换需求的把握井喷,预算7-8万的纯电代步车,成为城市通勤与接娃的“刚需解药”。 油价波动与限牌压力下,消费者从“尝鲜”转向“标配”。 一切从吉利星愿的“销冠神话”拉开帷幕。这款后驱小钢炮,拉开了大家的灵感,秘诀在于精准卡位“城市管家”:4.95米转弯半径解锁窄巷停车,70L前备箱优化家庭琐碎,优化悬架过滤颠簸,吉利借此重塑银河系格局。 紧接着MG4、极狐T1,随着大家对产品的定位清楚,续航焦虑退场,家庭用户从参数表转向真实痛点。 从9月的数据(10月的数据马上出来了)微型车和小型市场成为轿车市场最中坚的力量。 ◎ 宏光MINI以5.36万辆的成绩稳居榜首,同比大增75.1%,环比增长23.1%,产品价格与成熟渠道优势继续保持强劲吸引力。 ◎ 长安Lumin以2.24万辆排名第二,同比增长76.6%,环比增长37.8%。 ◎ 吉利的熊猫mini同样表现稳健,销量达1.81万辆,同比增长9.5%,环比增长34.2%。 ◎ 最值得注意的是奔腾小马的爆发式增长,销量1.29万辆,环比暴涨67.3%。 微型车的销量增长不仅反映了用户对高性价比与便捷通勤的持续需求,也说明这一市场正在回归理性。 从产品形态看,车型普遍配备20~30kWh电池,续航区间200~300公里,在城市短途场景中足以满足“日常通勤+代步”双重需求,“潮改”“联名款”等年轻化营销,激发了微型车的情感价值,细分市场保持了活力。 小型电动车市场: ◎ 星愿以5.08万辆,成为小型车中的绝对领跑者。 ◎ 比亚迪海鸥销量2.5万辆,同比下降47.6%。 ◎ MG4成为本月最具看点的新晋车型,销量达1.2万辆,同比暴
      17评论
      举报
      纯电小车赛道:为何能成为“刚需新标配”?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11-09 08:54

      南美车市 | 阿根廷2025年10月:中国车企销售2900辆

      芝能汽车出品 2025年10月,阿根廷轻型汽车市场延续强劲复苏势头,销量同比增长17.3%,达到49,111辆,创下近八年来的同期最高水平。 传统强势品牌依旧占据主导,但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成为当月最大亮点,北汽和哈弗的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 Part 1 阿根廷汽车市场 阿根廷汽车市场在10月继续呈现增长态势,总销量达4.9万辆,同比增长17.3%,是自2017年以来表现最强的10月。 整体市场结构依旧由丰田、大众和菲亚特构成三强格局,三者合计占据超过40%的市场份额。 ◎ 丰田同比下降13.9%,但仍以15.6%的份额稳居榜首; ◎ 大众紧随其后,占比14.8%; ◎ 菲亚特以11.2%排名第三。 在增长势头上 ◎ 美系品牌表现突出。雪佛兰销量同比暴增104.1%,成为当月增幅最大的主流品牌;福特同比上升46.1%,雷诺增长32.6%,均实现强劲反弹。 ◎ 日系品牌中,日产同比增长26.6%,保持稳定表现。 ◎ 而欧洲品牌中,雪铁龙同比上涨22.6%,也显示出市场复苏的迹象。 车型榜单方面 ◎ 丰田Hilux皮卡以2523辆的成绩重回冠军宝座; ◎ 丰田Yaris位列第二,并继续保持年度累计销量第一; ◎ 标致208以2232辆排名第三; ◎ 福特Ranger和菲亚特Cronos分列第四与第五。 ◎ 值得注意的是,福特Territory继续表现强劲,单月销量同比增长超过一倍,市场份额提升至3.5%。 ◎ 新上市的大众Tera凭借月销1347辆,首次进入前十,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潜力。 从细分市场看,皮卡和小型SUV依旧是阿根廷消费者的首选。 除传统皮卡Hilux、Ranger外,菲亚特Strada、雪佛兰S10、Ram Rampage等车型也保持稳
      62评论
      举报
      南美车市 | 阿根廷2025年10月:中国车企销售2900辆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11-09 08:54

      Rivian从亏损中寻路:美国造车新势力也转向AI与机器人

      芝能科技出品 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在2025年第三季度终于迎来转机,毛利率终于转正了,整体业绩从前一季度的低谷中爬升,卖车业务有所改善,但是仍深陷亏损之中。 在巨大的压力下,Rivian开始尝试向AI与机器人方向延伸,新成立的独立子公司Mind Robotics,Rivian希望从特斯拉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制造业开始往AI科技制造领域找到后新能源汽车时代的生存道路。 01 Rivian还是在亏损  Rivian第三季度的财报,终于有了一丝喘息的空间,毛利率在经历了连续多个季度的负值后,终于以1.5%的正数重新抬头,看似微小,却意义重大——Rivian的“造车亏损”阶段开始出现边际改善的迹象。 Rivian受到多重不利因素的夹击: ◎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削弱新能源补贴政策、关税壁垒导致供应链成本上升、碳积分收入锐减,几乎让公司陷入全面亏损的境地。 ◎ IRA补贴退坡前的“抢购效应”让订单短期回暖,产量环比提升24%,带动单位制造成本显著下降。 ◎ Rivian的单车摊销成本下降约0.8万美元,单车可变成本下降1万美元,使得真实卖车毛利率从-33.4%改善至-13.5%,创下公司历史最佳水平。 收入方面,Rivian的表现同样优于预期。三季度总营收15.6亿美元,高于市场预估的14.9亿美元,其中: ◎ 汽车销售贡献了1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 ◎ 服务与软件业务也持续增长,达到4.16亿美元,主要得益于与大众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授权收入。 ◎ 研发投入增加(尤其是针对R2原型车与自动驾驶训练系统),净亏损仍环比改善至7.9亿美元。 Rivian将全年交付指引从4万至4.6万辆下调至4.15至4.35万辆,四季度需求的不确定性。 随着IRA补贴政策正式退坡,美国电动车市场短期将面临“真空期”,预计四
      33评论
      举报
      Rivian从亏损中寻路:美国造车新势力也转向AI与机器人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11-08 09:19

      三星电子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AI红利与半导体复苏

      芝能智芯出品 2025年第三季度,三星电子迎来业绩的显著回升: ◎ 营收86.1万亿韩元,同比增长9%,环比增长15%; ◎ 营业利润飙升至12.2万亿韩元,较上季度增长159%。 从这个业绩来看,三星电子其实也和SK海力士一样,在AI驱动的存储需求复苏与移动业务稳健扩张的双重推动下,三星重新进入盈利上升周期。 当然宏观经济影响下,家电与显示等传统业务仍显疲弱,且先进制程良率与成本控制问题依旧构成挑战。三星的2纳米工艺推进、高附加值存储产品布局及协同生态强化来修复产业链的盈利能力。  Part 1 三星电子的业绩  2025年第三季度,三星电子的财务表现显著超出市场预期。营收86.1万亿韩元,环比增长15%,毛利润33.5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1.7%,毛利率提升至38.9%。 推动这一轮增长的核心在于半导体业务的强劲反弹,以及AI相关产品带来的需求爆发。 ● DS部门领衔复苏:存储市场重回景气 设备解决方案(DS)部门营收33.1万亿韩元,环比增长19%,同比增长13%,成为本季度拉动业绩的“发动机”。 其中Memory业务实现营收26.7万亿韩元,环比增长26%,同比增长20%,这是AI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市场的旺盛需求所驱动,生成式AI、大模型训练及推理业务对内存带宽和容量提出更高要求,HBM(高带宽内存)与DDR5成为核心增量来源。 三星加快了高附加值存储产品的出货节奏。128GB DDR5、24Gb GDDR7等高端产品进入量产阶段,为AI芯片和数据中心提供关键支持。 三星在HBM3E的量产上已取得进展,并计划2026年量产HBM4,提升在AI芯片供应链中的地位,存储业务的利润率显著改善,本季度营业利润达到7万亿韩元,占集团整体利润的过半。 注意:这里存储业务带动了整个业绩的提升 ● S.LSI与Foundry业务发力,AI算力
      152评论
      举报
      三星电子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AI红利与半导体复苏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11-08 09:19

      3000TOPS算力+二代VLA!小鹏首款量产Robotaxi全场景驾驶真能行?

      芝能科技出品 在小鹏科技日上,我们看到了第二代VLA(Vision-Latent-Action)技术,从视觉直接生成动作的“端到端”控制逻辑,进入“物理世界大模型”的阶段。 在此基础上,小鹏进一步推出首款基于VLA架构的Robotaxi,以前装量产、纯视觉路线、全球泛化能力为基础,从自己的角度准备切入 Robotaxi的新体系。  01 VLA的技术  辅助驾驶行业主流模型普遍采用“视觉→语言→动作”的VLA路径,通过语言作为中间层,将驾驶场景以自然语言的形式进行描述,再将语言信息转译为控制决策。 ◎ 优点在于通用性强,便于模型理解复杂语义; ◎ 局限也极为明显:语言并非为机器推理而生,而是为人类沟通而设计。 在高动态、细微变化频繁的驾驶环境中,语言的抽象性反而成为一种信息损耗。车辆的微小偏转、道路材质的变化、行人姿态的细节,都可能在语言转译过程中被忽略。 小鹏第二代VLA选择的路线,去除语言中介,实现“视觉→隐式Token→动作”的架构。 模型直接从海量真实驾驶视频中学习,在无监督的条件下构建出对物理世界的自主理解,系统不仅能“看”,还能“感”,通过直接学习物理交互规律来理解世界运行方式,从而形成一种“物理直觉”。 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突破了以GPU为核心的传统架构,采用NPU(神经网络处理器)设计,针对Transformer网络进行算子级优化。 小鹏在云端构建的全球领先智算集群——总规模超过3万张计算卡,部署720亿参数的基座大模型,云端至车端的全链路可在五天内完成一次迭代,模型能以极高的频率自我优化,在端侧保持快速适应性与实时进化能力。 02 从VLA到Robotaxi  基于第二代VLA架构,小鹏推出中国首款全栈自研量产Robotaxi,小鹏Robotaxi采用“前装一体化”方案,车辆在出厂时已预埋两套独立冗余硬件
      172评论
      举报
      3000TOPS算力+二代VLA!小鹏首款量产Robotaxi全场景驾驶真能行?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11-08 09:19

      欧洲车市 | 比利时2025年10月:中国车企1620台

      芝能汽车出品 2025年10月,比利时汽车市场连续第19个月同比下降,整体销量下滑6.8%至33,955辆,累计销量为35.78万辆,同比减少8.9%,但电动车渗透率已升至36.4%。 传统欧洲品牌普遍承压,而中国品牌逆势崛起,名爵、比亚迪、零跑、小鹏、杰酷等多家企业实现显著增长。 Part 1 市场总体概况与竞争格局 比利时10月新车注册量为33,955辆,同比下降6.8%,继续刷新最长连续下滑纪录。企业购车下降10.3%,个人购车仅小幅下降0.8%,纯电动车占市场的36.4%,创下年度新高。 从品牌表现来看 ◎ 宝马以3,360辆、9.9%的份额重新夺回第一,但同比暴跌35.4%,反映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 ◎ 大众以2,874辆排名第二,同比下滑14.5%, ◎ 梅赛德斯以2,508辆位列第三,降幅为6.6%。 ◎ 达契亚表现突出,同比增长14.9%至2,286辆,成为前十品牌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厂商。 ◎ 标致和雷诺表现稳定,分别下降3.2%和4.1%, ◎ 奥迪、斯柯达和丰田跌幅较大,分别下降19.6%、18.2%和9.9%。 ◎ 在主流品牌之外,韩国现代表现惊人,销量同比暴增121.5%,以1,296辆位列第11位。 ◎ 雪铁龙同样强势上涨93.9%,市场份额升至3%。 ◎ 值得注意的是,电动车品牌和新兴品牌成为市场中的亮点——名爵暴涨506.6%,比亚迪增长67.4%,极氪、杰酷、零跑、小鹏等品牌首次在榜单上形成阵列。 车型层面上,市场依旧由紧凑型轿车与电动车主导,欧洲传统品牌仍稳居主导,但其内部竞争加剧,而亚洲及中国品牌凭借性价比和电动化优势抢占市场。 Part 2 中国品牌在比利时的表现 2025年10月,共有13家中国品牌在比利时实现销量登记,合计销
      25评论
      举报
      欧洲车市 | 比利时2025年10月:中国车企1620台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11-08 09:19

      2025年10月特斯拉全球销量下滑,明年产能提升50%如何卖?

      芝能汽车出品 最近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通过了马斯克的2025版薪酬绩效方案,该方案最高价值可达1万亿美元。但马斯克要获得全额薪酬,需在未来10年内完成一系列严苛的业绩目标,包括将特斯拉市值从当前约1.5万亿美元提升至8.5万亿美元,累计交付2000万辆汽车,销售100万台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实现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运营以及公司最终实现4000亿美元利润等。 这对特斯拉的汽车生产提供了确定性,特斯拉明年的目标是将汽车产量提高约50%。不过这里的问题是:这些提升的产能卖给谁? 10月的数据,正是一个清晰的信号。特斯拉在2025年10月,全球主要市场表现普遍承压。 上海工厂的批发总量——包含中国本地与出口——为 61,497 辆,同比下降 9.9%,环比9月下降 32.3%。 在全球范围内,特斯拉经过Q3的疯狂以后,经历了一个低迷的阶段。从已公开的海外数据来看,包括欧洲、澳洲和香港在内的地区合计销量约 7,500 辆,占全球销量的一小部分,变化已经相当明显。 从区域表现看,整体下滑趋势明显,尤其是欧洲。 ◎ 法国:10月注册 1,782 辆,同比增长 +2%,环比7月增长 36%,年累计仍下滑 30%。Model Y 占比高达 93%。 ◎ 澳大利亚销量 916 辆,同比下滑 37%,环比持平,年累计下降 27%,其中 80% 为 Model Y。 ◎ 德国市场表现疲软,仅 750 辆,同比下降 54%,环比下降 32%,全年依然少了一半的销量。 ◎ 在挪威,销量 671 辆,同比下滑 50%,Model Y 占比 92%,仍是当地全市场销量第一。 ◎ 荷兰10月注册 645 辆,同比 -48%,但较7月增长 46%,Model Y 占比 96%  ◎ 英国 511 辆,同比 -47%,环比 -48%
      167评论
      举报
      2025年10月特斯拉全球销量下滑,明年产能提升50%如何卖?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11-07 16:20

      大众汽车集团也要自研系统级芯片?

      芝能智芯出品 进博会上,大众汽车发了大消息。 这一次宣布在中国自主研发系统级芯片(SoC),从依赖外部芯片厂商到构建本地自研体系,大众希望通过与地平线的合资企业“酷睿程(CARIZON)”,实现芯片、算法与系统的垂直整合,掌握自动驾驶的关键算力与核心控制权。 客观来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智驾体系正在加速往前走,进入到了定制芯片的层面。正从软件落地走向软硬协同,从功能跟随迈向本地定义。 Part 1 芯片自研的战略: 从系统整合到技术主权 大众汽车集团此次宣布在中国自主设计与研发系统级芯片,相比传统的依托外部供应链的模式,自研芯片还是很不一样。 根据规划,该SoC芯片由CARIAD与地平线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酷睿程”开发,目标是为大众集团未来在中国推出的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提供算力支持。 芯片单颗算力可达500至700 TOPS(每秒万亿次操作),通过算法和功耗优化,实现高效能与低能耗的平衡,已足以支撑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高速场景感知决策与多传感器融合处理,是智能驾驶芯片向车规级AI平台演进的重要一步。 芯片将承担车辆对多模态传感器数据(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融合计算任务,实现对道路环境的实时理解与决策输出。 其设计理念是“为高效性能而生”——通过软硬件协同,使计算延迟、能耗与安全冗余达到最优平衡,在城市复杂交通环境中,SoC可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路径规划与制动决策,从而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与响应速度。 从产业意义上看,这是大众在技术主权上的重新布局。 此前,大众的ADAS与自动驾驶控制器主要由博世、采埃孚与英伟达等外部供应商提供,软件开发与算力芯片处于分离状态。 而自研SoC将打通算法、软件与硬件三层体系,使大众拥有更完整的全栈研发能力,整合模式不仅能缩短系统验证周期、降低供应成本,也为后续功能迭代提供更高自由度。 地平线的加入具有关键意义。作为中
      132评论
      举报
      大众汽车集团也要自研系统级芯片?
    • 芝能汽车芝能汽车
      ·11-07 16:20

      小鹏科技日2025:IRON 人形机器人真的要来了吗?

      芝能科技出品 小鹏科技日很有意思,AI加速从数字世界迈入物理世界,小鹏拿出了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 。 主要的特点包括拟人的骨骼结构到全固态电池的安全方案,自研的物理世界大模型到全栈软硬件一体架构,很有意思。时间点上,是考虑2026年底来量产这个高阶人形机器人。 01 拟人:机器人走向物理智能 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中,设计语言往往决定了其定位与应用深度,选择“极致拟人”是出于对“泛化智能”的理解——唯有让机器人在物理形态上无限接近人类。 其感知、交互和行为模型才能最大程度复用人类世界的数据体系。这也是何小鹏所强调的,“拟人不是目的,而是通往商用的必经之路”。 全新一代 IRON 机器人离开了传统“外壳拼装”的设计思路,而采用“由内而生”的仿生结构。 机器人具备完整的“骨骼—肌肉—皮肤”层级系统 ◎ 骨架模仿人类脊柱的曲率和应力分布,支持1:1仿生脊椎运动,可实现自然的弯腰与转体动作。 ◎ 肌肉层首次采用晶格材料包覆,使机器人在维持结构刚性的同时具备弹性与力量感; ◎ 而柔性皮肤通过无缝包覆工艺,结合触觉传感,实现了近似人类皮肤的反馈特性,多层结构不仅让动作更加顺畅,也为情感化交互奠定基础。 ◎ IRON 拥有82个自由度,肩部自由度通过复用汽车底盘悬挂的双向机构,能实现人类式的耸肩与前夹胸动作; ◎ 手部采用行业最小谐波关节,1:1还原人手尺寸与驱动形式,具备22个自由度,可完成精细抓取。 ◎ 脚部增加脚尖被动自由度,使得行走姿态更接近猫步,步伐轻盈而稳定。 在能源系统方面,IRON 行业首发搭载全固态电池技术,实现重量降低30%、能量密度提升30%,在250℃高温与300G冲击条件下仍可保持稳定,不起火、不爆裂,为机器人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IRON 是在“思考与行动”层面实现了AI驱动的
      116评论
      举报
      小鹏科技日2025:IRON 人形机器人真的要来了吗?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