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首页
集团介绍
社区
资讯
行情
学堂
TigerAI
登录
注册
定焦One
深度影响创新。
IP属地:北京
+关注
帖子 · 511
帖子 · 511
关注 · 0
关注 · 0
粉丝 · 0
粉丝 · 0
定焦One
定焦One
·
09-24 13:32
罗永浩,带不动视频播客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曾被调侃“天天喊破圈、年年是元年”的中文播客,这一次终于迎来破圈时刻。 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罗永浩视频播客中潸然落泪、鲁豫说要“收养”窦文涛的片段,在社交媒体上实现了病毒式扩散——从微博热搜到朋友圈刷屏,再到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播客这个“小众自留地”被纳入了大众视野。 9月24日,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做客罗永浩的播客节目,与其对谈AI,再次引发讨论。这些名嘴+明星嘉宾的视频播客节目,也让不少人看到了中文播客对标国际头部的可能:美国“播客之王”Joe Rogan的同名节目,访谈对象覆盖特朗普、马斯克等全球顶流,仅在YouTube平台的订阅数就突破2000万,影响力早已超越普通播客节目的范畴。 Joe Rogan节目截图 不只罗永浩和鲁豫,于谦、李诞、杨迪等名嘴纷纷试水,在B站开设专属视频播客栏目,每期播放量都轻松突破百万,节目切片更是散播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其他互联网巨头也不再满足于旁观,而是直接下场:小红书打造“随时随地视频播客”标签,抖音在精选板块为播客内容开辟流量入口——当大厂们带着庞大的用户基数与流量入场,当明星名嘴带着粉丝与话题度加盟,播客从“音频赛道的小众分支”跃升为“内容领域新宠”,甚至有人视其为“内容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但热闹之下,亦有隐忧。 “这会不会是一种热闹的假象?”在一期播客节目上,一位主播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份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当前视频播客的热度,几乎都由“名人效应”支撑——破圈的是名人的眼泪与话题,刷屏的是明星的段子与过往,那些广泛传播的片段,是娱乐化、碎片化的情绪点,与播客原本追求的“深度、陪伴、信息增量”相去甚远。 更关键的是,这场由名人与互联网巨头催生的热度,能持续多久?当名人的新鲜感褪去,巨头的流量扶持转向下一个风口,视频播客是否会昙花一现?而行业里那些中小
看
41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罗永浩,带不动视频播客
定焦One
定焦One
·
09-23 08:44
“老登”应用,霸榜AI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AI应用的争夺战,打到哪儿了? 如果把整个AI行业想象成一座金矿:基础设施层(芯片、算力)相当于“卖铲子”,提供挖矿的基础工具;模型层(大模型研发)好比“卖地图”,告诉大家哪里有金子;而应用层是直接“下场淘金”,把金子变现。 近两年AI应用的使用者越来越多,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8月,移动端AI应用用户规模达6.45亿,PC端达2.04亿。其中原生APP亿级应用的平均环比增速1.3%。 何为“AI原生应用”?可以理解为它从设计之初就将AI作为核心驱动力,底层架构、运行逻辑、交互方式和商业模式都围绕AI能力进行创新,豆包、DeepSeek、ChatGPT、Perplexity等都属于这类,正因为其足够纯粹,也被认为是最能检验市场对AI接受度的产品类型之一。 然而,我们对比多份榜单后发现,和国外创业公司不断孵化出头部AI原生应用不同,国内的榜单上靠前的产品大多来自大厂,有些还是老应用“加AI”的升级版,比如阿里的夸克、百度的文库等,真正由创业公司打造并冲进主流视野的原生AI应用并不多。 看似热闹的AI应用赛道,实际上依然是大厂主导的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创业公司做AI应用,还有前景吗? AI应用爆发,仍是巨头游戏 近两年,全球AI应用迎来爆发式增长,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统计数据,但从业者预估,全球AI应用数量已达数十万级别,它们大体可划分为TOB(面向企业)与TOC(面向大众)两大阵营。 为了更好的观察AI应用的长线发展趋势,我们选取了2025年上半年国内AI应用的热度榜单作为参照(数据来源:Xsignal)。榜单前二十名的应用可分为三类:大厂原生应用(12个)、大厂老应用+AI(1个)、创业公司原生应用(7个),仅有约三分之一出自创业公司。 前三名分别为豆包、DeepSeek
看
17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老登”应用,霸榜AI
定焦One
定焦One
·
09-22 08:58
AI眼镜的痛,Meta也治不了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对于全球科技从业者而言,Meta Connect大会是一年一度的重要时刻。 不少人早早守在电脑前,想知道扎克伯格此次会带来哪些前沿技术产品,更对会上即将亮相的新款AI眼镜充满关注。 事实上,AI眼镜这类消费电子产品,在过去一年里已快速从“小众科技产品”走进大众视野,但看似火热的市场背后,AI眼镜当下的发展却陷入了明显瓶颈。 此前,国内AI眼镜市场曾掀起“百镜大战”的竞争热潮:中小厂商凭借精准的线上营销,快速在细分市场打开局面;头部品牌则依托供应链整合优势,推出定价千元左右的低价AI眼镜产品,试图以“性价比”抢占用户心智。 然而,这场热闹的竞争并未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反而暴露了产品的普遍短板。 一方面,部分厂商受限于核心零部件供应不稳定、生产线产能不足等问题,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另一方面,更多产品栽在了“体验”上,行业退货率居高不下,也让消费者对“高质量AI眼镜”的需求愈发迫切。 正是在国内市场陷入“低价低质”困境的背景下,作为AI眼镜领域的早期探索者,Meta被寄予了“行业破局者”的厚望。从业者普遍期待,Meta此次发布的新款AI眼镜,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同时在产品销量上打开新空间。 这次,Meta一口气推出三款AI眼镜,展现出在硬件创新、AI融合及生态构建方面的布局,并且在续航、拍照等功能上都有显著进步,但不足的是,新款AI眼镜并未展现出颠覆性的技术升级,还在现场演示中频频翻车。 一边是消费市场对优质AI眼镜的需求,一边是行业技术与产品体验的滞后,一个核心问题开始出现:AI眼镜,前景到底怎样? Meta最新的AI眼镜,实力如何? 本次Meta一共发布了三款AI眼镜:Ray-Ban Meta Gen2、Oakley Meta Vanguard,以及Meta Ray-Ban Display。 三款产品
看
524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AI眼镜的痛,Meta也治不了
定焦One
定焦One
·
09-19
地图APP混战20年:赢于简洁、败在臃肿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墨 编辑 | 阮梅 从2005年百度地图上线算起,中国地图导航APP已走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如果不是十天前高德地图发布“扫街榜”,人们可能很难再去关注这个看似“古老”的行业。 这个行业很特殊:用户基数庞大,却一直难言赚钱,但多年以来,厂商们毫不掩饰赚钱的欲望,一直在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之间挣扎。 用户对“好地图”的期待始终是:准确、快速、简洁。手握海量用户的地图产品总在追求留存、导流、变现的时候被用户指责“臃肿”。用户很委屈,只想简单导个航,却常常被花样繁多的附加功能打扰,比如:广告推荐、打车入口、酒店预订、外卖优惠、团购信息等。 2010年前后,百度地图一度占据市场第一。但随着功能不断叠加,用户的抱怨也随之而来。与之相反,高德砍掉O2O业务专注地图导航服务,不做商业化,在坚持简洁和核心功能的策略下完成了翻盘,手机端日活数据于2016年10月超过百度成为第一。 然而,十年过去,当年的那个高德也已经变了。如今打开高德APP首页,“扫街榜”的入口位置很显眼,状元榜、扫街榜、热门打卡、城市指南——四大板块一字排开。社交媒体上有用户吐槽:“我是来导航的,不是来扫街的。”也有用户说,担心有一天打开APP导航,会被各种推荐和优惠券弹窗打扰。 于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用户想要一张“干净”的地图,有多难? 始于“搜索红利”,衰于“超级入口” 2005年,当李彦宏决定让百度进军地图领域时,他的初衷很简单:完善搜索生态——用户在百度搜索地点信息,自然会使用百度地图查看位置,逻辑简单而直接。 2008年,“天才少年”李一男加入百度后,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百度地图要走全栈自研的道路。这个决定的背景是,当时大多数地图服务商都依赖第三方的地图数据,李一男认为,只有掌握了底层数据,才能真正掌握产品的主动权。 投入是巨大的,回报也是惊人的。
看
587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地图APP混战20年:赢于简洁、败在臃肿
定焦One
定焦One
·
09-18
又一家AI公司,惹怒好莱坞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当你流落荒岛,只要在沙滩上画个米老鼠,第二天该公司的法务团队就能找到你——这则调侃迪士尼版权保护严苛的笑话,如今成了AI时代版权纠纷的真实写照。当网友通过简单提示词就能在AI模型中生成迪士尼经典IP形象时,这家影视巨头的法务团队,将矛头对准了MiniMax。 9月16日,迪士尼、环球影业、华纳兄弟探索公司三大影视集团,联合起诉中国AI独角兽上海稀宇科技(MiniMax),指控其旗下“海螺AI”(Hailuo AI)存在大规模知识产权侵权。119页起诉书附带58份证据,涵盖海螺AI侵权内容示例、产品宣传材料、用户截图及专家技术分析报告等——足可见其准备充分。 截至发稿,MiniMax暂未对此事公开做出回应。 这并非好莱坞首次向AI公司“宣战”。 今年6月,美国AI图像生成公司Midjourney已被迪士尼和环球提起版权诉讼,110页起诉书举证同样详尽。本月初,华纳兄弟探索也对Midjourney提出类似诉讼,形成围剿之势。 “好莱坞公司起诉MiniMax,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最后一个。”深耕版权法律领域多年的律师张京告诉「定焦One」,此类诉讼大概率走向和解,但先期判决或和解案例,将为行业规则定调。AI时代此类纠纷将批量涌现,最终推动行业规则明晰化。 “口袋里的好莱坞”,惹怒好莱坞 好莱坞巨头的愤怒,体现在起诉书的字里行间。 MiniMax旗下“海螺AI”的宣传口号——“口袋里的好莱坞工作室”,被三大影视集团斥为“大胆的自封绰号”,因其“业务建立在窃取原告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具体来看,侵权指控聚焦于三个核心环节: 训练阶段:非法抓取版权内容。 起诉书中指出,MiniMax未经授权,通过网络爬虫或机器人从互联网(含潜在盗版渠道)下载原告版权作品,经清洗、格式化后用于“海螺AI”模型训练,使原告作品核心元素被
看
57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又一家AI公司,惹怒好莱坞
定焦One
定焦One
·
09-17
激光雷达,为什么赚钱难?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魏佳 9月16日,禾赛科技在香港交易所敲响了上市钟声,收报234港元,市值358亿港元,成为激光雷达行业中首家完成“美股+H股”双重上市的企业。 这次IPO募资规模达到41.60亿港元(约5.35亿美元),包括高瓴投资和Grab Holdings等基石投资者一共认购了1.48亿美元,公开发售部分获168.65倍超额认购——市场情绪一片高涨。这样的火热场面,容易让人误以为激光雷达是一门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事实上,尽管激光雷达是智驾系统的“眼睛”,在新能源车的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盈利的企业却是屈指可数。即便是行业龙头禾赛科技,今年一季度仍亏损1750万元,直到二季度才勉强扭亏;另一家头部企业速腾聚创,2025年上半年仍亏损1.5亿元。 当年智能手机普及时,苹果、三星都赚得盆满钵满;电动车兴起时,特斯拉、比亚迪也找到了赚钱的路子。可在激光雷达这里,技术价值和赚钱能力并不成正比。 从全球竞争来看,中国企业已经占了绝对优势。Yole Group的报告显示,中国激光雷达品牌占全球95%的份额,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被称为“四巨头”。曾经领先的海外企业如Velodyne已被收购,Quanergy黯然退市,话语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 即便如此,当激光雷达从豪华车的专属变成平价车的标配,禾赛和速腾聚创却面临“销量上涨、单价下跌”的窘境。2025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有望冲击250万颗。但激光雷达的平均售价却从2022年的每台8000-10000元,一路跌到了2025年的2000-3000元。 激光雷达企业为什么赚钱这么难? 面对汽车市场的困境,激光雷达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机器人市场,割草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这些新兴应用真能破解它们的盈利难题吗? 谁在赚钱?谁在亏钱? 要理清激光雷达行业的盈利真
看
179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激光雷达,为什么赚钱难?
定焦One
定焦One
·
09-16
AI投资,走到哪了?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特约作者 | 高贵萍 编辑 | 魏佳 AI赛道,从不缺少追梦人。 多年来,创业者的名单持续刷新。从“AI四小龙”时代的汤晓鸥、印奇、朱珑、周曦,到大模型爆发后的王慧文、李开复、王小川、杨植麟、闫俊杰、唐杰,再到眼下炙手可热的90后王兴兴、彭志辉、肖弘、郭文景.....众多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纷纷涌入这场AI的浪潮。 推动这股浪潮加速前进的,还有另一股力量——资本。红杉、高瓴、英诺天使、毅达、蓝驰等投资机构,活跃在AI一线,陪跑创业者。 这背后,是一个数万亿规模的庞大产业链,试图重构整个经济生态。如果将AI产业链拆解,可以大致分为三层: 基础层:算力、算法、数据; 技术层:大模型、平台工具、通用技术; 应用层:机器人、移动/穿戴设备、无人机及各行业落地场景。 这三层既环环相扣,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机遇与投资逻辑。 据烯牛数据统计,今年8月,AI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63起,披露融资总额76.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增加66起,但融资金额下降43%。其中,智能机器人赛道投融资数量居首,共33起,紧随其后的是AI医疗、芯片与算力。 表面看,投资人出手更频繁,但实际“掏钱”更趋于谨慎。在AI产业链上,有人卖铲子、有人挖金子。那么,谁淘到了真金?谁又只是在陪跑? 我们与多位投资人交流后发现:技术层已成为大厂的游戏,投资机构机会寥寥;基础层需要深厚的产业积累与耐心,如今多由国资和人民币基金主导;应用层则被普遍看好,其核心在于对商业本质的洞察。 对于投资人来说,仅仅“保持在场”已远远不够:要么跑得足够快,把握窗口;要么扎得足够深,搭建生态。停留在中间地带,反而风险最大。 技术层:大厂的游戏,创投的夹缝 大众印象中的第一波AI热潮,要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讲起。这一事件将AI的热度从产业界推向全民。投资机构对一切搭上“AI”的项
看
191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AI投资,走到哪了?
定焦One
定焦One
·
09-15
AI闯入文娱:创作者的“荒蛮故事”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在世界电影史中,每一股颠覆性的力量都被冠以“浪潮”之名,描摹着时代审美与表达范式的剧烈变迁。如今,AI技术正冲击着这个产业的每一个角落,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超乎想象。 最直观的体现,是文娱企业业绩的结构性变化,尤其体现在广告业务和内容制作上。 B站财报显示,二季度广告业务同比增长20%,已有30%的广告封面由AIGC工具生成;爱奇艺CEO龚宇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称,AI视频广告点击率较传统广告提升20%——广告业务增效显著。 内容制作上,快手旗下视频生成模型“可灵”靠着订阅服务,Q2收入已达2.5亿元,预计2025年收入将比年初目标翻倍。爱奇艺的部分项目用上AI,数字资产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十倍以上,有效压缩了制作成本和时间。海外也在加快应用,奈飞新剧《永航员》首次将生成式AI用于核心镜头制作,效率较传统视效流程快10倍。 编剧、导演兼AI创业者孙武根据AI技术迭代速度预测,最快2025年底,国内AI深度参与生成的优质影视作品将登陆大银幕或主流视频平台,2026年则会全面开花。种种迹象表明,AI在内容生产上突破即将到来。 人才流向进一步印证AI的行业影响力。去年,全球票房最高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加入一家AI创意公司董事会。国内文娱领域,无数互联网大厂高管、行业老兵与高校毕业生也都纷纷投身AI创业。 孙武告诉「定焦One」,圈里所有编剧都在用AI,区别只是使用程度不同而已。可灵运营负责人曾雨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测,今年业界对于AI的态度会从抵触、怀疑转变为全面拥抱。 然而,技术浪潮也带来了不确定性。一位影视从业者透露,许多人在使用AI,却不敢公开承认,担心影响自己的报价和行业声誉。在受众端,AI类内容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一位网友反感社交媒体被AI内容充斥,认为“用AI来愚弄多巴胺、内啡肽,是对自身精神和肉体的
看
149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AI闯入文娱:创作者的“荒蛮故事”
定焦One
定焦One
·
09-12
西贝,给罗永浩上了一课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李梦冉 编辑 | 魏佳 罗永浩,将本就“风评不好”的预制菜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做出回应,“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连用三个一定,试图捍卫西贝“清白”,寻找公道。 由此,预制菜争议又被推至台前。 这不是餐饮企业第一次陷入预制菜之争,去年老乡鸡、兰湘子均被指控餐品为预制菜。老乡鸡拿出20万字《溯源报告》:现做菜品占70.6%,“半预制”占27.7%,真正的预制菜仅占1.7%。兰湘子最终也通过公开后厨强调“绝非预制菜”来回应质疑。 9月12日下午,西贝同样也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公布了罗永浩所点的13道菜品详细制作过程。 和此前陷入预制菜争议的餐饮品牌不同的是,西贝此前尝试过做预制菜生意,贾国龙更是曾直言“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只要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预制是个科学,预制是个工艺。” 现在,他说“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 短短两年间,一个曾经为预制菜摇旗呐喊的企业,为什么如今要拼命撇清关系?既是因为国家明确规定,中央厨房模式不等同于预制菜,更因为预制菜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西贝的态度,反映的是整个餐饮业的困境:既要预制化的效率,又想展示手工制作的“烟火气”,既要工业化带来的成本优化,又要迎合消费者对“现炒”的期待。 罗永浩的声音,代表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观点,也恰恰“利用”了这种纠结。 9月12日下午,罗永浩再次发声,宣布当晚将在多个平台直播讨论此事。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我对他们(西贝和贾老板)没什么兴趣,真正的目标是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 现在的问题是,这场口水战最终会推动行业走向透明,还是
看
282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西贝,给罗永浩上了一课
定焦One
定焦One
·
09-11
高德扫街,故事难讲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见习作者 | 李梦冉 编辑 | 魏佳 阿里和美团,又杠上了。 9月10日,借着阿里成立26周年之际,其旗下高德地图,正式发布“高德扫街榜”,强调“真实”和“永不商业化”,直指美团旗下大众点评的核心阵地。 此前,该业务已释放多重信号:市场早有传言阿里在总部推进高级别本地生活新项目,高德团队频繁往返北京、杭州协同。有求职者及高德前员工透露,8月收到专项攻坚面试或回流邀约,项目核心团队集中在阿里西溪园区“C4楼”封闭办公,进一步印证阿里加码本地生活的动作。 如今这个神秘的业务终于揭开面纱,预料之中的是,阿里再攻本地生活,这次寄希望于高德从地图工具变为消费决策入口;而在猜测之外的,则是目前并未与阿里其他业务打通,仅由高德单方面单打独斗。 事实上,这并不是阿里第一次在本地生活中的尝试,此前,它依托口碑网、饿了么等,试图在团购、外卖等赛道突围,但始终未能撼动美团的地位。 这一次,高德称将发出2亿打车券、9.5亿消费券,降低用户的到店成本,为烟火小店提供5000万次的精准曝光。这又将是一场烧钱换流量的游戏。 同一天,美团大众点评宣布将正式“重启”品质外卖服务,将以“AI+真实高分”为用户提供可靠决策,剔除非真实点评数据。在大众点评“品质外卖”入口,也将发放2500万张不同种类的大额“品质外卖”消费券。 而在此之前,美团推出美食社区产品“鸭觅”APP,同样打出拒绝商业化的口号。这一系列动作也被视为美团的防御与反击。 外卖大战尚未尘埃落定,新一轮较量又将开启。 高德扫街,是噱头还是突破? 同样是将地图和到店结合,有人说,高德扫街榜有机会成为中国版的Google Map,也有人担心,它会影响地图最核心的使用体验。 我们先来看看高德扫街榜。高德扫街榜分为状元榜、扫街榜、热门打卡和城市指南四大部分,涵盖“吃喝玩住”。 其中,“状元榜”为年度榜单,覆盖美食、
看
254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高德扫街,故事难讲
加载更多
暂无粉丝
热议股票
{"i18n":{"language":"zh_CN"},"isCurrentUser":false,"userPageInfo":{"id":"3514186283987799","uuid":"3514186283987799","gmtCreate":1551092262252,"gmtModify":1690352321294,"name":"定焦One","pinyin":"djonedingjiaoone","introduction":"","introductionEn":"","signature":"深度影响创新。","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015af35fdf077bcf5be14ccb82f1598","hat":null,"hatId":null,"hatName":null,"vip":1,"status":2,"fanSize":75,"headSize":62,"tweetSize":511,"questionSize":0,"limitLevel":999,"accountStatus":3,"level":{"id":2,"name":"无畏虎","nameTw":"無畏虎","represent":"初生牛犊","factor":"发布3条非转发主帖,1条获得他人回复或点赞","iconColor":"3C9E83","bgColor":"A2F1D9"},"themeCounts":0,"badgeCounts":0,"badges":[],"moderator":false,"superModerator":false,"manageSymbols":null,"badgeLevel":null,"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favoriteSize":0,"symbols":null,"coverImage":null,"realNameVerified":null,"userBadges":[{"badge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4","templateUu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name":"明星虎友","description":"加入老虎社区2000天","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dddf24b906c7011de2617d4fb3f76987","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53d58ad32c97254c6f74db8b97e6ec49","gray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6304700d92ad91c7a33e2e92ec32ecc1","redirectLinkEnabled":0,"redirectLink":null,"hasAllocated":1,"isWearing":0,"stamp":null,"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4.08.18","exceedPercentage":null,"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backgroundColor":null,"fontColor":null,"individualDisplaySort":0,"categoryType":1001},{"badgeId":"a97bce155cb14045be40c3fe246e8d20-1","templateUuid":"a97bce155cb14045be40c3fe246e8d20","name":"新晋创作者","description":"首次获得精华帖的创作者","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4ce9180a952c61a51c39f70d533b81a7","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f98cf16cf4b858114f7ab9a779f9e6f1","grayImgUrl":null,"redirectLinkEnabled":0,"redirectLink":null,"hasAllocated":1,"isWearing":0,"stamp":null,"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3.11.20","exceedPercentage":null,"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backgroundColor":null,"fontColor":null,"individualDisplaySort":0,"categoryType":2005}],"userBadgeCount":2,"currentWearingBadge":null,"individualDisplayBadges":null,"crmLevel":1,"crmLevelSwitch":0,"location":"北京","starInvestorFollowerNum":0,"starInvestorFlag":false,"starInvestorOrderShareNum":0,"subscribeStarInvestorNum":0,"ror":null,"winRationPercentage":null,"showRor":false,"investmentPhilosophy":null,"starInvestorSubscribeFlag":false},"page":1,"watchlist":null,"tweetList":[{"id":481969124078400,"gmtCreate":1758691933408,"gmtModify":1758692537496,"author":{"id":"3514186283987799","authorId":"3514186283987799","name":"定焦On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015af35fdf077bcf5be14ccb82f1598","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14186283987799","authorIdStr":"3514186283987799"},"themes":[],"title":"罗永浩,带不动视频播客","html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曾被调侃“天天喊破圈、年年是元年”的中文播客,这一次终于迎来破圈时刻。 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罗永浩视频播客中潸然落泪、鲁豫说要“收养”窦文涛的片段,在社交媒体上实现了病毒式扩散——从微博热搜到朋友圈刷屏,再到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播客这个“小众自留地”被纳入了大众视野。 9月24日,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做客罗永浩的播客节目,与其对谈AI,再次引发讨论。这些名嘴+明星嘉宾的视频播客节目,也让不少人看到了中文播客对标国际头部的可能:美国“播客之王”Joe Rogan的同名节目,访谈对象覆盖特朗普、马斯克等全球顶流,仅在YouTube平台的订阅数就突破2000万,影响力早已超越普通播客节目的范畴。 Joe Rogan节目截图 不只罗永浩和鲁豫,于谦、李诞、杨迪等名嘴纷纷试水,在B站开设专属视频播客栏目,每期播放量都轻松突破百万,节目切片更是散播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其他互联网巨头也不再满足于旁观,而是直接下场:小红书打造“随时随地视频播客”标签,抖音在精选板块为播客内容开辟流量入口——当大厂们带着庞大的用户基数与流量入场,当明星名嘴带着粉丝与话题度加盟,播客从“音频赛道的小众分支”跃升为“内容领域新宠”,甚至有人视其为“内容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但热闹之下,亦有隐忧。 “这会不会是一种热闹的假象?”在一期播客节目上,一位主播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份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当前视频播客的热度,几乎都由“名人效应”支撑——破圈的是名人的眼泪与话题,刷屏的是明星的段子与过往,那些广泛传播的片段,是娱乐化、碎片化的情绪点,与播客原本追求的“深度、陪伴、信息增量”相去甚远。 更关键的是,这场由名人与互联网巨头催生的热度,能持续多久?当名人的新鲜感褪去,巨头的流量扶持转向下一个风口,视频播客是否会昙花一现?而行业里那些中小","list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曾被调侃“天天喊破圈、年年是元年”的中文播客,这一次终于迎来破圈时刻。 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罗永浩视频播客中潸然落泪、鲁豫说要“收养”窦文涛的片段,在社交媒体上实现了病毒式扩散——从微博热搜到朋友圈刷屏,再到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播客这个“小众自留地”被纳入了大众视野。 9月24日,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做客罗永浩的播客节目,与其对谈AI,再次引发讨论。这些名嘴+明星嘉宾的视频播客节目,也让不少人看到了中文播客对标国际头部的可能:美国“播客之王”Joe Rogan的同名节目,访谈对象覆盖特朗普、马斯克等全球顶流,仅在YouTube平台的订阅数就突破2000万,影响力早已超越普通播客节目的范畴。 Joe Rogan节目截图 不只罗永浩和鲁豫,于谦、李诞、杨迪等名嘴纷纷试水,在B站开设专属视频播客栏目,每期播放量都轻松突破百万,节目切片更是散播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其他互联网巨头也不再满足于旁观,而是直接下场:小红书打造“随时随地视频播客”标签,抖音在精选板块为播客内容开辟流量入口——当大厂们带着庞大的用户基数与流量入场,当明星名嘴带着粉丝与话题度加盟,播客从“音频赛道的小众分支”跃升为“内容领域新宠”,甚至有人视其为“内容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但热闹之下,亦有隐忧。 “这会不会是一种热闹的假象?”在一期播客节目上,一位主播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份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当前视频播客的热度,几乎都由“名人效应”支撑——破圈的是名人的眼泪与话题,刷屏的是明星的段子与过往,那些广泛传播的片段,是娱乐化、碎片化的情绪点,与播客原本追求的“深度、陪伴、信息增量”相去甚远。 更关键的是,这场由名人与互联网巨头催生的热度,能持续多久?当名人的新鲜感褪去,巨头的流量扶持转向下一个风口,视频播客是否会昙花一现?而行业里那些中小","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曾被调侃“天天喊破圈、年年是元年”的中文播客,这一次终于迎来破圈时刻。 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罗永浩视频播客中潸然落泪、鲁豫说要“收养”窦文涛的片段,在社交媒体上实现了病毒式扩散——从微博热搜到朋友圈刷屏,再到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播客这个“小众自留地”被纳入了大众视野。 9月24日,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做客罗永浩的播客节目,与其对谈AI,再次引发讨论。这些名嘴+明星嘉宾的视频播客节目,也让不少人看到了中文播客对标国际头部的可能:美国“播客之王”Joe Rogan的同名节目,访谈对象覆盖特朗普、马斯克等全球顶流,仅在YouTube平台的订阅数就突破2000万,影响力早已超越普通播客节目的范畴。 Joe Rogan节目截图 不只罗永浩和鲁豫,于谦、李诞、杨迪等名嘴纷纷试水,在B站开设专属视频播客栏目,每期播放量都轻松突破百万,节目切片更是散播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其他互联网巨头也不再满足于旁观,而是直接下场:小红书打造“随时随地视频播客”标签,抖音在精选板块为播客内容开辟流量入口——当大厂们带着庞大的用户基数与流量入场,当明星名嘴带着粉丝与话题度加盟,播客从“音频赛道的小众分支”跃升为“内容领域新宠”,甚至有人视其为“内容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但热闹之下,亦有隐忧。 “这会不会是一种热闹的假象?”在一期播客节目上,一位主播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份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当前视频播客的热度,几乎都由“名人效应”支撑——破圈的是名人的眼泪与话题,刷屏的是明星的段子与过往,那些广泛传播的片段,是娱乐化、碎片化的情绪点,与播客原本追求的“深度、陪伴、信息增量”相去甚远。 更关键的是,这场由名人与互联网巨头催生的热度,能持续多久?当名人的新鲜感褪去,巨头的流量扶持转向下一个风口,视频播客是否会昙花一现?而行业里那些中小","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e24ce5e11ea596cd90ee04345e05cfc1","width":"640","height":"36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196912407840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41,"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5,"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1543824609352,"gmtCreate":1758588246830,"gmtModify":1758591281953,"author":{"id":"3514186283987799","authorId":"3514186283987799","name":"定焦On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015af35fdf077bcf5be14ccb82f1598","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14186283987799","authorIdStr":"3514186283987799"},"themes":[],"title":"“老登”应用,霸榜AI","html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AI应用的争夺战,打到哪儿了? 如果把整个AI行业想象成一座金矿:基础设施层(芯片、算力)相当于“卖铲子”,提供挖矿的基础工具;模型层(大模型研发)好比“卖地图”,告诉大家哪里有金子;而应用层是直接“下场淘金”,把金子变现。 近两年AI应用的使用者越来越多,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8月,移动端AI应用用户规模达6.45亿,PC端达2.04亿。其中原生APP亿级应用的平均环比增速1.3%。 何为“AI原生应用”?可以理解为它从设计之初就将AI作为核心驱动力,底层架构、运行逻辑、交互方式和商业模式都围绕AI能力进行创新,豆包、DeepSeek、ChatGPT、Perplexity等都属于这类,正因为其足够纯粹,也被认为是最能检验市场对AI接受度的产品类型之一。 然而,我们对比多份榜单后发现,和国外创业公司不断孵化出头部AI原生应用不同,国内的榜单上靠前的产品大多来自大厂,有些还是老应用“加AI”的升级版,比如阿里的夸克、百度的文库等,真正由创业公司打造并冲进主流视野的原生AI应用并不多。 看似热闹的AI应用赛道,实际上依然是大厂主导的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创业公司做AI应用,还有前景吗? AI应用爆发,仍是巨头游戏 近两年,全球AI应用迎来爆发式增长,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统计数据,但从业者预估,全球AI应用数量已达数十万级别,它们大体可划分为TOB(面向企业)与TOC(面向大众)两大阵营。 为了更好的观察AI应用的长线发展趋势,我们选取了2025年上半年国内AI应用的热度榜单作为参照(数据来源:Xsignal)。榜单前二十名的应用可分为三类:大厂原生应用(12个)、大厂老应用+AI(1个)、创业公司原生应用(7个),仅有约三分之一出自创业公司。 前三名分别为豆包、DeepSeek","list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AI应用的争夺战,打到哪儿了? 如果把整个AI行业想象成一座金矿:基础设施层(芯片、算力)相当于“卖铲子”,提供挖矿的基础工具;模型层(大模型研发)好比“卖地图”,告诉大家哪里有金子;而应用层是直接“下场淘金”,把金子变现。 近两年AI应用的使用者越来越多,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8月,移动端AI应用用户规模达6.45亿,PC端达2.04亿。其中原生APP亿级应用的平均环比增速1.3%。 何为“AI原生应用”?可以理解为它从设计之初就将AI作为核心驱动力,底层架构、运行逻辑、交互方式和商业模式都围绕AI能力进行创新,豆包、DeepSeek、ChatGPT、Perplexity等都属于这类,正因为其足够纯粹,也被认为是最能检验市场对AI接受度的产品类型之一。 然而,我们对比多份榜单后发现,和国外创业公司不断孵化出头部AI原生应用不同,国内的榜单上靠前的产品大多来自大厂,有些还是老应用“加AI”的升级版,比如阿里的夸克、百度的文库等,真正由创业公司打造并冲进主流视野的原生AI应用并不多。 看似热闹的AI应用赛道,实际上依然是大厂主导的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创业公司做AI应用,还有前景吗? AI应用爆发,仍是巨头游戏 近两年,全球AI应用迎来爆发式增长,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统计数据,但从业者预估,全球AI应用数量已达数十万级别,它们大体可划分为TOB(面向企业)与TOC(面向大众)两大阵营。 为了更好的观察AI应用的长线发展趋势,我们选取了2025年上半年国内AI应用的热度榜单作为参照(数据来源:Xsignal)。榜单前二十名的应用可分为三类:大厂原生应用(12个)、大厂老应用+AI(1个)、创业公司原生应用(7个),仅有约三分之一出自创业公司。 前三名分别为豆包、DeepSeek","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AI应用的争夺战,打到哪儿了? 如果把整个AI行业想象成一座金矿:基础设施层(芯片、算力)相当于“卖铲子”,提供挖矿的基础工具;模型层(大模型研发)好比“卖地图”,告诉大家哪里有金子;而应用层是直接“下场淘金”,把金子变现。 近两年AI应用的使用者越来越多,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8月,移动端AI应用用户规模达6.45亿,PC端达2.04亿。其中原生APP亿级应用的平均环比增速1.3%。 何为“AI原生应用”?可以理解为它从设计之初就将AI作为核心驱动力,底层架构、运行逻辑、交互方式和商业模式都围绕AI能力进行创新,豆包、DeepSeek、ChatGPT、Perplexity等都属于这类,正因为其足够纯粹,也被认为是最能检验市场对AI接受度的产品类型之一。 然而,我们对比多份榜单后发现,和国外创业公司不断孵化出头部AI原生应用不同,国内的榜单上靠前的产品大多来自大厂,有些还是老应用“加AI”的升级版,比如阿里的夸克、百度的文库等,真正由创业公司打造并冲进主流视野的原生AI应用并不多。 看似热闹的AI应用赛道,实际上依然是大厂主导的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创业公司做AI应用,还有前景吗? AI应用爆发,仍是巨头游戏 近两年,全球AI应用迎来爆发式增长,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统计数据,但从业者预估,全球AI应用数量已达数十万级别,它们大体可划分为TOB(面向企业)与TOC(面向大众)两大阵营。 为了更好的观察AI应用的长线发展趋势,我们选取了2025年上半年国内AI应用的热度榜单作为参照(数据来源:Xsignal)。榜单前二十名的应用可分为三类:大厂原生应用(12个)、大厂老应用+AI(1个)、创业公司原生应用(7个),仅有约三分之一出自创业公司。 前三名分别为豆包、DeepSeek","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454b3a87d1663e4c8b2cf30af42a10a0","width":"640","height":"36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154382460935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7,"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6,"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1190925525584,"gmtCreate":1758502698984,"gmtModify":1758505755669,"author":{"id":"3514186283987799","authorId":"3514186283987799","name":"定焦On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015af35fdf077bcf5be14ccb82f1598","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14186283987799","authorIdStr":"3514186283987799"},"themes":[],"title":"AI眼镜的痛,Meta也治不了","html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对于全球科技从业者而言,Meta Connect大会是一年一度的重要时刻。 不少人早早守在电脑前,想知道扎克伯格此次会带来哪些前沿技术产品,更对会上即将亮相的新款AI眼镜充满关注。 事实上,AI眼镜这类消费电子产品,在过去一年里已快速从“小众科技产品”走进大众视野,但看似火热的市场背后,AI眼镜当下的发展却陷入了明显瓶颈。 此前,国内AI眼镜市场曾掀起“百镜大战”的竞争热潮:中小厂商凭借精准的线上营销,快速在细分市场打开局面;头部品牌则依托供应链整合优势,推出定价千元左右的低价AI眼镜产品,试图以“性价比”抢占用户心智。 然而,这场热闹的竞争并未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反而暴露了产品的普遍短板。 一方面,部分厂商受限于核心零部件供应不稳定、生产线产能不足等问题,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另一方面,更多产品栽在了“体验”上,行业退货率居高不下,也让消费者对“高质量AI眼镜”的需求愈发迫切。 正是在国内市场陷入“低价低质”困境的背景下,作为AI眼镜领域的早期探索者,Meta被寄予了“行业破局者”的厚望。从业者普遍期待,Meta此次发布的新款AI眼镜,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同时在产品销量上打开新空间。 这次,Meta一口气推出三款AI眼镜,展现出在硬件创新、AI融合及生态构建方面的布局,并且在续航、拍照等功能上都有显著进步,但不足的是,新款AI眼镜并未展现出颠覆性的技术升级,还在现场演示中频频翻车。 一边是消费市场对优质AI眼镜的需求,一边是行业技术与产品体验的滞后,一个核心问题开始出现:AI眼镜,前景到底怎样? Meta最新的AI眼镜,实力如何? 本次Meta一共发布了三款AI眼镜:Ray-Ban Meta Gen2、Oakley Meta Vanguard,以及Meta Ray-Ban Display。 三款产品","list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对于全球科技从业者而言,Meta Connect大会是一年一度的重要时刻。 不少人早早守在电脑前,想知道扎克伯格此次会带来哪些前沿技术产品,更对会上即将亮相的新款AI眼镜充满关注。 事实上,AI眼镜这类消费电子产品,在过去一年里已快速从“小众科技产品”走进大众视野,但看似火热的市场背后,AI眼镜当下的发展却陷入了明显瓶颈。 此前,国内AI眼镜市场曾掀起“百镜大战”的竞争热潮:中小厂商凭借精准的线上营销,快速在细分市场打开局面;头部品牌则依托供应链整合优势,推出定价千元左右的低价AI眼镜产品,试图以“性价比”抢占用户心智。 然而,这场热闹的竞争并未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反而暴露了产品的普遍短板。 一方面,部分厂商受限于核心零部件供应不稳定、生产线产能不足等问题,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另一方面,更多产品栽在了“体验”上,行业退货率居高不下,也让消费者对“高质量AI眼镜”的需求愈发迫切。 正是在国内市场陷入“低价低质”困境的背景下,作为AI眼镜领域的早期探索者,Meta被寄予了“行业破局者”的厚望。从业者普遍期待,Meta此次发布的新款AI眼镜,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同时在产品销量上打开新空间。 这次,Meta一口气推出三款AI眼镜,展现出在硬件创新、AI融合及生态构建方面的布局,并且在续航、拍照等功能上都有显著进步,但不足的是,新款AI眼镜并未展现出颠覆性的技术升级,还在现场演示中频频翻车。 一边是消费市场对优质AI眼镜的需求,一边是行业技术与产品体验的滞后,一个核心问题开始出现:AI眼镜,前景到底怎样? Meta最新的AI眼镜,实力如何? 本次Meta一共发布了三款AI眼镜:Ray-Ban Meta Gen2、Oakley Meta Vanguard,以及Meta Ray-Ban Display。 三款产品","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对于全球科技从业者而言,Meta Connect大会是一年一度的重要时刻。 不少人早早守在电脑前,想知道扎克伯格此次会带来哪些前沿技术产品,更对会上即将亮相的新款AI眼镜充满关注。 事实上,AI眼镜这类消费电子产品,在过去一年里已快速从“小众科技产品”走进大众视野,但看似火热的市场背后,AI眼镜当下的发展却陷入了明显瓶颈。 此前,国内AI眼镜市场曾掀起“百镜大战”的竞争热潮:中小厂商凭借精准的线上营销,快速在细分市场打开局面;头部品牌则依托供应链整合优势,推出定价千元左右的低价AI眼镜产品,试图以“性价比”抢占用户心智。 然而,这场热闹的竞争并未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反而暴露了产品的普遍短板。 一方面,部分厂商受限于核心零部件供应不稳定、生产线产能不足等问题,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另一方面,更多产品栽在了“体验”上,行业退货率居高不下,也让消费者对“高质量AI眼镜”的需求愈发迫切。 正是在国内市场陷入“低价低质”困境的背景下,作为AI眼镜领域的早期探索者,Meta被寄予了“行业破局者”的厚望。从业者普遍期待,Meta此次发布的新款AI眼镜,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同时在产品销量上打开新空间。 这次,Meta一口气推出三款AI眼镜,展现出在硬件创新、AI融合及生态构建方面的布局,并且在续航、拍照等功能上都有显著进步,但不足的是,新款AI眼镜并未展现出颠覆性的技术升级,还在现场演示中频频翻车。 一边是消费市场对优质AI眼镜的需求,一边是行业技术与产品体验的滞后,一个核心问题开始出现:AI眼镜,前景到底怎样? Meta最新的AI眼镜,实力如何? 本次Meta一共发布了三款AI眼镜:Ray-Ban Meta Gen2、Oakley Meta Vanguard,以及Meta Ray-Ban Display。 三款产品","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cf2d32cfb2073b465f7b2ce6291dc6a7","width":"640","height":"36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2,"link":"https://laohu8.com/post/481190925525584","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524,"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4,"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80307894833400,"gmtCreate":1758286431707,"gmtModify":1758288654231,"author":{"id":"3514186283987799","authorId":"3514186283987799","name":"定焦On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015af35fdf077bcf5be14ccb82f1598","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14186283987799","authorIdStr":"3514186283987799"},"themes":[],"title":"地图APP混战20年:赢于简洁、败在臃肿","html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墨 编辑 | 阮梅 从2005年百度地图上线算起,中国地图导航APP已走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如果不是十天前高德地图发布“扫街榜”,人们可能很难再去关注这个看似“古老”的行业。 这个行业很特殊:用户基数庞大,却一直难言赚钱,但多年以来,厂商们毫不掩饰赚钱的欲望,一直在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之间挣扎。 用户对“好地图”的期待始终是:准确、快速、简洁。手握海量用户的地图产品总在追求留存、导流、变现的时候被用户指责“臃肿”。用户很委屈,只想简单导个航,却常常被花样繁多的附加功能打扰,比如:广告推荐、打车入口、酒店预订、外卖优惠、团购信息等。 2010年前后,百度地图一度占据市场第一。但随着功能不断叠加,用户的抱怨也随之而来。与之相反,高德砍掉O2O业务专注地图导航服务,不做商业化,在坚持简洁和核心功能的策略下完成了翻盘,手机端日活数据于2016年10月超过百度成为第一。 然而,十年过去,当年的那个高德也已经变了。如今打开高德APP首页,“扫街榜”的入口位置很显眼,状元榜、扫街榜、热门打卡、城市指南——四大板块一字排开。社交媒体上有用户吐槽:“我是来导航的,不是来扫街的。”也有用户说,担心有一天打开APP导航,会被各种推荐和优惠券弹窗打扰。 于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用户想要一张“干净”的地图,有多难? 始于“搜索红利”,衰于“超级入口” 2005年,当李彦宏决定让百度进军地图领域时,他的初衷很简单:完善搜索生态——用户在百度搜索地点信息,自然会使用百度地图查看位置,逻辑简单而直接。 2008年,“天才少年”李一男加入百度后,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百度地图要走全栈自研的道路。这个决定的背景是,当时大多数地图服务商都依赖第三方的地图数据,李一男认为,只有掌握了底层数据,才能真正掌握产品的主动权。 投入是巨大的,回报也是惊人的。","list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墨 编辑 | 阮梅 从2005年百度地图上线算起,中国地图导航APP已走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如果不是十天前高德地图发布“扫街榜”,人们可能很难再去关注这个看似“古老”的行业。 这个行业很特殊:用户基数庞大,却一直难言赚钱,但多年以来,厂商们毫不掩饰赚钱的欲望,一直在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之间挣扎。 用户对“好地图”的期待始终是:准确、快速、简洁。手握海量用户的地图产品总在追求留存、导流、变现的时候被用户指责“臃肿”。用户很委屈,只想简单导个航,却常常被花样繁多的附加功能打扰,比如:广告推荐、打车入口、酒店预订、外卖优惠、团购信息等。 2010年前后,百度地图一度占据市场第一。但随着功能不断叠加,用户的抱怨也随之而来。与之相反,高德砍掉O2O业务专注地图导航服务,不做商业化,在坚持简洁和核心功能的策略下完成了翻盘,手机端日活数据于2016年10月超过百度成为第一。 然而,十年过去,当年的那个高德也已经变了。如今打开高德APP首页,“扫街榜”的入口位置很显眼,状元榜、扫街榜、热门打卡、城市指南——四大板块一字排开。社交媒体上有用户吐槽:“我是来导航的,不是来扫街的。”也有用户说,担心有一天打开APP导航,会被各种推荐和优惠券弹窗打扰。 于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用户想要一张“干净”的地图,有多难? 始于“搜索红利”,衰于“超级入口” 2005年,当李彦宏决定让百度进军地图领域时,他的初衷很简单:完善搜索生态——用户在百度搜索地点信息,自然会使用百度地图查看位置,逻辑简单而直接。 2008年,“天才少年”李一男加入百度后,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百度地图要走全栈自研的道路。这个决定的背景是,当时大多数地图服务商都依赖第三方的地图数据,李一男认为,只有掌握了底层数据,才能真正掌握产品的主动权。 投入是巨大的,回报也是惊人的。","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墨 编辑 | 阮梅 从2005年百度地图上线算起,中国地图导航APP已走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如果不是十天前高德地图发布“扫街榜”,人们可能很难再去关注这个看似“古老”的行业。 这个行业很特殊:用户基数庞大,却一直难言赚钱,但多年以来,厂商们毫不掩饰赚钱的欲望,一直在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之间挣扎。 用户对“好地图”的期待始终是:准确、快速、简洁。手握海量用户的地图产品总在追求留存、导流、变现的时候被用户指责“臃肿”。用户很委屈,只想简单导个航,却常常被花样繁多的附加功能打扰,比如:广告推荐、打车入口、酒店预订、外卖优惠、团购信息等。 2010年前后,百度地图一度占据市场第一。但随着功能不断叠加,用户的抱怨也随之而来。与之相反,高德砍掉O2O业务专注地图导航服务,不做商业化,在坚持简洁和核心功能的策略下完成了翻盘,手机端日活数据于2016年10月超过百度成为第一。 然而,十年过去,当年的那个高德也已经变了。如今打开高德APP首页,“扫街榜”的入口位置很显眼,状元榜、扫街榜、热门打卡、城市指南——四大板块一字排开。社交媒体上有用户吐槽:“我是来导航的,不是来扫街的。”也有用户说,担心有一天打开APP导航,会被各种推荐和优惠券弹窗打扰。 于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用户想要一张“干净”的地图,有多难? 始于“搜索红利”,衰于“超级入口” 2005年,当李彦宏决定让百度进军地图领域时,他的初衷很简单:完善搜索生态——用户在百度搜索地点信息,自然会使用百度地图查看位置,逻辑简单而直接。 2008年,“天才少年”李一男加入百度后,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百度地图要走全栈自研的道路。这个决定的背景是,当时大多数地图服务商都依赖第三方的地图数据,李一男认为,只有掌握了底层数据,才能真正掌握产品的主动权。 投入是巨大的,回报也是惊人的。","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309385b60049f0a6d0aeb369a8fe6a4","width":"640","height":"36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8030789483340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587,"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4,"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9787609747640,"gmtCreate":1758159457893,"gmtModify":1758160320935,"author":{"id":"3514186283987799","authorId":"3514186283987799","name":"定焦On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015af35fdf077bcf5be14ccb82f1598","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14186283987799","authorIdStr":"3514186283987799"},"themes":[],"title":"又一家AI公司,惹怒好莱坞","html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当你流落荒岛,只要在沙滩上画个米老鼠,第二天该公司的法务团队就能找到你——这则调侃迪士尼版权保护严苛的笑话,如今成了AI时代版权纠纷的真实写照。当网友通过简单提示词就能在AI模型中生成迪士尼经典IP形象时,这家影视巨头的法务团队,将矛头对准了MiniMax。 9月16日,迪士尼、环球影业、华纳兄弟探索公司三大影视集团,联合起诉中国AI独角兽上海稀宇科技(MiniMax),指控其旗下“海螺AI”(Hailuo AI)存在大规模知识产权侵权。119页起诉书附带58份证据,涵盖海螺AI侵权内容示例、产品宣传材料、用户截图及专家技术分析报告等——足可见其准备充分。 截至发稿,MiniMax暂未对此事公开做出回应。 这并非好莱坞首次向AI公司“宣战”。 今年6月,美国AI图像生成公司Midjourney已被迪士尼和环球提起版权诉讼,110页起诉书举证同样详尽。本月初,华纳兄弟探索也对Midjourney提出类似诉讼,形成围剿之势。 “好莱坞公司起诉MiniMax,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最后一个。”深耕版权法律领域多年的律师张京告诉「定焦One」,此类诉讼大概率走向和解,但先期判决或和解案例,将为行业规则定调。AI时代此类纠纷将批量涌现,最终推动行业规则明晰化。 “口袋里的好莱坞”,惹怒好莱坞 好莱坞巨头的愤怒,体现在起诉书的字里行间。 MiniMax旗下“海螺AI”的宣传口号——“口袋里的好莱坞工作室”,被三大影视集团斥为“大胆的自封绰号”,因其“业务建立在窃取原告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具体来看,侵权指控聚焦于三个核心环节: 训练阶段:非法抓取版权内容。 起诉书中指出,MiniMax未经授权,通过网络爬虫或机器人从互联网(含潜在盗版渠道)下载原告版权作品,经清洗、格式化后用于“海螺AI”模型训练,使原告作品核心元素被","list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当你流落荒岛,只要在沙滩上画个米老鼠,第二天该公司的法务团队就能找到你——这则调侃迪士尼版权保护严苛的笑话,如今成了AI时代版权纠纷的真实写照。当网友通过简单提示词就能在AI模型中生成迪士尼经典IP形象时,这家影视巨头的法务团队,将矛头对准了MiniMax。 9月16日,迪士尼、环球影业、华纳兄弟探索公司三大影视集团,联合起诉中国AI独角兽上海稀宇科技(MiniMax),指控其旗下“海螺AI”(Hailuo AI)存在大规模知识产权侵权。119页起诉书附带58份证据,涵盖海螺AI侵权内容示例、产品宣传材料、用户截图及专家技术分析报告等——足可见其准备充分。 截至发稿,MiniMax暂未对此事公开做出回应。 这并非好莱坞首次向AI公司“宣战”。 今年6月,美国AI图像生成公司Midjourney已被迪士尼和环球提起版权诉讼,110页起诉书举证同样详尽。本月初,华纳兄弟探索也对Midjourney提出类似诉讼,形成围剿之势。 “好莱坞公司起诉MiniMax,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最后一个。”深耕版权法律领域多年的律师张京告诉「定焦One」,此类诉讼大概率走向和解,但先期判决或和解案例,将为行业规则定调。AI时代此类纠纷将批量涌现,最终推动行业规则明晰化。 “口袋里的好莱坞”,惹怒好莱坞 好莱坞巨头的愤怒,体现在起诉书的字里行间。 MiniMax旗下“海螺AI”的宣传口号——“口袋里的好莱坞工作室”,被三大影视集团斥为“大胆的自封绰号”,因其“业务建立在窃取原告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具体来看,侵权指控聚焦于三个核心环节: 训练阶段:非法抓取版权内容。 起诉书中指出,MiniMax未经授权,通过网络爬虫或机器人从互联网(含潜在盗版渠道)下载原告版权作品,经清洗、格式化后用于“海螺AI”模型训练,使原告作品核心元素被","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当你流落荒岛,只要在沙滩上画个米老鼠,第二天该公司的法务团队就能找到你——这则调侃迪士尼版权保护严苛的笑话,如今成了AI时代版权纠纷的真实写照。当网友通过简单提示词就能在AI模型中生成迪士尼经典IP形象时,这家影视巨头的法务团队,将矛头对准了MiniMax。 9月16日,迪士尼、环球影业、华纳兄弟探索公司三大影视集团,联合起诉中国AI独角兽上海稀宇科技(MiniMax),指控其旗下“海螺AI”(Hailuo AI)存在大规模知识产权侵权。119页起诉书附带58份证据,涵盖海螺AI侵权内容示例、产品宣传材料、用户截图及专家技术分析报告等——足可见其准备充分。 截至发稿,MiniMax暂未对此事公开做出回应。 这并非好莱坞首次向AI公司“宣战”。 今年6月,美国AI图像生成公司Midjourney已被迪士尼和环球提起版权诉讼,110页起诉书举证同样详尽。本月初,华纳兄弟探索也对Midjourney提出类似诉讼,形成围剿之势。 “好莱坞公司起诉MiniMax,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最后一个。”深耕版权法律领域多年的律师张京告诉「定焦One」,此类诉讼大概率走向和解,但先期判决或和解案例,将为行业规则定调。AI时代此类纠纷将批量涌现,最终推动行业规则明晰化。 “口袋里的好莱坞”,惹怒好莱坞 好莱坞巨头的愤怒,体现在起诉书的字里行间。 MiniMax旗下“海螺AI”的宣传口号——“口袋里的好莱坞工作室”,被三大影视集团斥为“大胆的自封绰号”,因其“业务建立在窃取原告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具体来看,侵权指控聚焦于三个核心环节: 训练阶段:非法抓取版权内容。 起诉书中指出,MiniMax未经授权,通过网络爬虫或机器人从互联网(含潜在盗版渠道)下载原告版权作品,经清洗、格式化后用于“海螺AI”模型训练,使原告作品核心元素被","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7df4e54836464ae91caac42004f2017","width":"640","height":"36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978760974764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57,"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4,"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9386867998792,"gmtCreate":1758072727676,"gmtModify":1758073802338,"author":{"id":"3514186283987799","authorId":"3514186283987799","name":"定焦On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015af35fdf077bcf5be14ccb82f1598","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14186283987799","authorIdStr":"3514186283987799"},"themes":[],"title":"激光雷达,为什么赚钱难?","html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魏佳 9月16日,禾赛科技在香港交易所敲响了上市钟声,收报234港元,市值358亿港元,成为激光雷达行业中首家完成“美股+H股”双重上市的企业。 这次IPO募资规模达到41.60亿港元(约5.35亿美元),包括高瓴投资和Grab Holdings等基石投资者一共认购了1.48亿美元,公开发售部分获168.65倍超额认购——市场情绪一片高涨。这样的火热场面,容易让人误以为激光雷达是一门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事实上,尽管激光雷达是智驾系统的“眼睛”,在新能源车的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盈利的企业却是屈指可数。即便是行业龙头禾赛科技,今年一季度仍亏损1750万元,直到二季度才勉强扭亏;另一家头部企业速腾聚创,2025年上半年仍亏损1.5亿元。 当年智能手机普及时,苹果、三星都赚得盆满钵满;电动车兴起时,特斯拉、比亚迪也找到了赚钱的路子。可在激光雷达这里,技术价值和赚钱能力并不成正比。 从全球竞争来看,中国企业已经占了绝对优势。Yole Group的报告显示,中国激光雷达品牌占全球95%的份额,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被称为“四巨头”。曾经领先的海外企业如Velodyne已被收购,Quanergy黯然退市,话语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 即便如此,当激光雷达从豪华车的专属变成平价车的标配,禾赛和速腾聚创却面临“销量上涨、单价下跌”的窘境。2025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有望冲击250万颗。但激光雷达的平均售价却从2022年的每台8000-10000元,一路跌到了2025年的2000-3000元。 激光雷达企业为什么赚钱这么难? 面对汽车市场的困境,激光雷达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机器人市场,割草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这些新兴应用真能破解它们的盈利难题吗? 谁在赚钱?谁在亏钱? 要理清激光雷达行业的盈利真","list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魏佳 9月16日,禾赛科技在香港交易所敲响了上市钟声,收报234港元,市值358亿港元,成为激光雷达行业中首家完成“美股+H股”双重上市的企业。 这次IPO募资规模达到41.60亿港元(约5.35亿美元),包括高瓴投资和Grab Holdings等基石投资者一共认购了1.48亿美元,公开发售部分获168.65倍超额认购——市场情绪一片高涨。这样的火热场面,容易让人误以为激光雷达是一门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事实上,尽管激光雷达是智驾系统的“眼睛”,在新能源车的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盈利的企业却是屈指可数。即便是行业龙头禾赛科技,今年一季度仍亏损1750万元,直到二季度才勉强扭亏;另一家头部企业速腾聚创,2025年上半年仍亏损1.5亿元。 当年智能手机普及时,苹果、三星都赚得盆满钵满;电动车兴起时,特斯拉、比亚迪也找到了赚钱的路子。可在激光雷达这里,技术价值和赚钱能力并不成正比。 从全球竞争来看,中国企业已经占了绝对优势。Yole Group的报告显示,中国激光雷达品牌占全球95%的份额,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被称为“四巨头”。曾经领先的海外企业如Velodyne已被收购,Quanergy黯然退市,话语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 即便如此,当激光雷达从豪华车的专属变成平价车的标配,禾赛和速腾聚创却面临“销量上涨、单价下跌”的窘境。2025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有望冲击250万颗。但激光雷达的平均售价却从2022年的每台8000-10000元,一路跌到了2025年的2000-3000元。 激光雷达企业为什么赚钱这么难? 面对汽车市场的困境,激光雷达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机器人市场,割草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这些新兴应用真能破解它们的盈利难题吗? 谁在赚钱?谁在亏钱? 要理清激光雷达行业的盈利真","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魏佳 9月16日,禾赛科技在香港交易所敲响了上市钟声,收报234港元,市值358亿港元,成为激光雷达行业中首家完成“美股+H股”双重上市的企业。 这次IPO募资规模达到41.60亿港元(约5.35亿美元),包括高瓴投资和Grab Holdings等基石投资者一共认购了1.48亿美元,公开发售部分获168.65倍超额认购——市场情绪一片高涨。这样的火热场面,容易让人误以为激光雷达是一门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事实上,尽管激光雷达是智驾系统的“眼睛”,在新能源车的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盈利的企业却是屈指可数。即便是行业龙头禾赛科技,今年一季度仍亏损1750万元,直到二季度才勉强扭亏;另一家头部企业速腾聚创,2025年上半年仍亏损1.5亿元。 当年智能手机普及时,苹果、三星都赚得盆满钵满;电动车兴起时,特斯拉、比亚迪也找到了赚钱的路子。可在激光雷达这里,技术价值和赚钱能力并不成正比。 从全球竞争来看,中国企业已经占了绝对优势。Yole Group的报告显示,中国激光雷达品牌占全球95%的份额,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被称为“四巨头”。曾经领先的海外企业如Velodyne已被收购,Quanergy黯然退市,话语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 即便如此,当激光雷达从豪华车的专属变成平价车的标配,禾赛和速腾聚创却面临“销量上涨、单价下跌”的窘境。2025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有望冲击250万颗。但激光雷达的平均售价却从2022年的每台8000-10000元,一路跌到了2025年的2000-3000元。 激光雷达企业为什么赚钱这么难? 面对汽车市场的困境,激光雷达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机器人市场,割草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这些新兴应用真能破解它们的盈利难题吗? 谁在赚钱?谁在亏钱? 要理清激光雷达行业的盈利真","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e698639eadbecd183f7739f07453f4b","width":"640","height":"36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938686799879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79,"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5,"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9088567550400,"gmtCreate":1757983684017,"gmtModify":1757999788675,"author":{"id":"3514186283987799","authorId":"3514186283987799","name":"定焦On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015af35fdf077bcf5be14ccb82f1598","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14186283987799","authorIdStr":"3514186283987799"},"themes":[],"title":"AI投资,走到哪了?","html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特约作者 | 高贵萍 编辑 | 魏佳 AI赛道,从不缺少追梦人。 多年来,创业者的名单持续刷新。从“AI四小龙”时代的汤晓鸥、印奇、朱珑、周曦,到大模型爆发后的王慧文、李开复、王小川、杨植麟、闫俊杰、唐杰,再到眼下炙手可热的90后王兴兴、彭志辉、肖弘、郭文景.....众多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纷纷涌入这场AI的浪潮。 推动这股浪潮加速前进的,还有另一股力量——资本。红杉、高瓴、英诺天使、毅达、蓝驰等投资机构,活跃在AI一线,陪跑创业者。 这背后,是一个数万亿规模的庞大产业链,试图重构整个经济生态。如果将AI产业链拆解,可以大致分为三层: 基础层:算力、算法、数据; 技术层:大模型、平台工具、通用技术; 应用层:机器人、移动/穿戴设备、无人机及各行业落地场景。 这三层既环环相扣,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机遇与投资逻辑。 据烯牛数据统计,今年8月,AI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63起,披露融资总额76.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增加66起,但融资金额下降43%。其中,智能机器人赛道投融资数量居首,共33起,紧随其后的是AI医疗、芯片与算力。 表面看,投资人出手更频繁,但实际“掏钱”更趋于谨慎。在AI产业链上,有人卖铲子、有人挖金子。那么,谁淘到了真金?谁又只是在陪跑? 我们与多位投资人交流后发现:技术层已成为大厂的游戏,投资机构机会寥寥;基础层需要深厚的产业积累与耐心,如今多由国资和人民币基金主导;应用层则被普遍看好,其核心在于对商业本质的洞察。 对于投资人来说,仅仅“保持在场”已远远不够:要么跑得足够快,把握窗口;要么扎得足够深,搭建生态。停留在中间地带,反而风险最大。 技术层:大厂的游戏,创投的夹缝 大众印象中的第一波AI热潮,要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讲起。这一事件将AI的热度从产业界推向全民。投资机构对一切搭上“AI”的项","list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特约作者 | 高贵萍 编辑 | 魏佳 AI赛道,从不缺少追梦人。 多年来,创业者的名单持续刷新。从“AI四小龙”时代的汤晓鸥、印奇、朱珑、周曦,到大模型爆发后的王慧文、李开复、王小川、杨植麟、闫俊杰、唐杰,再到眼下炙手可热的90后王兴兴、彭志辉、肖弘、郭文景.....众多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纷纷涌入这场AI的浪潮。 推动这股浪潮加速前进的,还有另一股力量——资本。红杉、高瓴、英诺天使、毅达、蓝驰等投资机构,活跃在AI一线,陪跑创业者。 这背后,是一个数万亿规模的庞大产业链,试图重构整个经济生态。如果将AI产业链拆解,可以大致分为三层: 基础层:算力、算法、数据; 技术层:大模型、平台工具、通用技术; 应用层:机器人、移动/穿戴设备、无人机及各行业落地场景。 这三层既环环相扣,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机遇与投资逻辑。 据烯牛数据统计,今年8月,AI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63起,披露融资总额76.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增加66起,但融资金额下降43%。其中,智能机器人赛道投融资数量居首,共33起,紧随其后的是AI医疗、芯片与算力。 表面看,投资人出手更频繁,但实际“掏钱”更趋于谨慎。在AI产业链上,有人卖铲子、有人挖金子。那么,谁淘到了真金?谁又只是在陪跑? 我们与多位投资人交流后发现:技术层已成为大厂的游戏,投资机构机会寥寥;基础层需要深厚的产业积累与耐心,如今多由国资和人民币基金主导;应用层则被普遍看好,其核心在于对商业本质的洞察。 对于投资人来说,仅仅“保持在场”已远远不够:要么跑得足够快,把握窗口;要么扎得足够深,搭建生态。停留在中间地带,反而风险最大。 技术层:大厂的游戏,创投的夹缝 大众印象中的第一波AI热潮,要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讲起。这一事件将AI的热度从产业界推向全民。投资机构对一切搭上“AI”的项","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特约作者 | 高贵萍 编辑 | 魏佳 AI赛道,从不缺少追梦人。 多年来,创业者的名单持续刷新。从“AI四小龙”时代的汤晓鸥、印奇、朱珑、周曦,到大模型爆发后的王慧文、李开复、王小川、杨植麟、闫俊杰、唐杰,再到眼下炙手可热的90后王兴兴、彭志辉、肖弘、郭文景.....众多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纷纷涌入这场AI的浪潮。 推动这股浪潮加速前进的,还有另一股力量——资本。红杉、高瓴、英诺天使、毅达、蓝驰等投资机构,活跃在AI一线,陪跑创业者。 这背后,是一个数万亿规模的庞大产业链,试图重构整个经济生态。如果将AI产业链拆解,可以大致分为三层: 基础层:算力、算法、数据; 技术层:大模型、平台工具、通用技术; 应用层:机器人、移动/穿戴设备、无人机及各行业落地场景。 这三层既环环相扣,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机遇与投资逻辑。 据烯牛数据统计,今年8月,AI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63起,披露融资总额76.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增加66起,但融资金额下降43%。其中,智能机器人赛道投融资数量居首,共33起,紧随其后的是AI医疗、芯片与算力。 表面看,投资人出手更频繁,但实际“掏钱”更趋于谨慎。在AI产业链上,有人卖铲子、有人挖金子。那么,谁淘到了真金?谁又只是在陪跑? 我们与多位投资人交流后发现:技术层已成为大厂的游戏,投资机构机会寥寥;基础层需要深厚的产业积累与耐心,如今多由国资和人民币基金主导;应用层则被普遍看好,其核心在于对商业本质的洞察。 对于投资人来说,仅仅“保持在场”已远远不够:要么跑得足够快,把握窗口;要么扎得足够深,搭建生态。停留在中间地带,反而风险最大。 技术层:大厂的游戏,创投的夹缝 大众印象中的第一波AI热潮,要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讲起。这一事件将AI的热度从产业界推向全民。投资机构对一切搭上“AI”的项","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454b3a87d1663e4c8b2cf30af42a10a0","width":"640","height":"36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908856755040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91,"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4,"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8684721360944,"gmtCreate":1757898129978,"gmtModify":1757901098803,"author":{"id":"3514186283987799","authorId":"3514186283987799","name":"定焦On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015af35fdf077bcf5be14ccb82f1598","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14186283987799","authorIdStr":"3514186283987799"},"themes":[],"title":"AI闯入文娱:创作者的“荒蛮故事”","html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在世界电影史中,每一股颠覆性的力量都被冠以“浪潮”之名,描摹着时代审美与表达范式的剧烈变迁。如今,AI技术正冲击着这个产业的每一个角落,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超乎想象。 最直观的体现,是文娱企业业绩的结构性变化,尤其体现在广告业务和内容制作上。 B站财报显示,二季度广告业务同比增长20%,已有30%的广告封面由AIGC工具生成;爱奇艺CEO龚宇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称,AI视频广告点击率较传统广告提升20%——广告业务增效显著。 内容制作上,快手旗下视频生成模型“可灵”靠着订阅服务,Q2收入已达2.5亿元,预计2025年收入将比年初目标翻倍。爱奇艺的部分项目用上AI,数字资产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十倍以上,有效压缩了制作成本和时间。海外也在加快应用,奈飞新剧《永航员》首次将生成式AI用于核心镜头制作,效率较传统视效流程快10倍。 编剧、导演兼AI创业者孙武根据AI技术迭代速度预测,最快2025年底,国内AI深度参与生成的优质影视作品将登陆大银幕或主流视频平台,2026年则会全面开花。种种迹象表明,AI在内容生产上突破即将到来。 人才流向进一步印证AI的行业影响力。去年,全球票房最高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加入一家AI创意公司董事会。国内文娱领域,无数互联网大厂高管、行业老兵与高校毕业生也都纷纷投身AI创业。 孙武告诉「定焦One」,圈里所有编剧都在用AI,区别只是使用程度不同而已。可灵运营负责人曾雨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测,今年业界对于AI的态度会从抵触、怀疑转变为全面拥抱。 然而,技术浪潮也带来了不确定性。一位影视从业者透露,许多人在使用AI,却不敢公开承认,担心影响自己的报价和行业声誉。在受众端,AI类内容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一位网友反感社交媒体被AI内容充斥,认为“用AI来愚弄多巴胺、内啡肽,是对自身精神和肉体的","list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在世界电影史中,每一股颠覆性的力量都被冠以“浪潮”之名,描摹着时代审美与表达范式的剧烈变迁。如今,AI技术正冲击着这个产业的每一个角落,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超乎想象。 最直观的体现,是文娱企业业绩的结构性变化,尤其体现在广告业务和内容制作上。 B站财报显示,二季度广告业务同比增长20%,已有30%的广告封面由AIGC工具生成;爱奇艺CEO龚宇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称,AI视频广告点击率较传统广告提升20%——广告业务增效显著。 内容制作上,快手旗下视频生成模型“可灵”靠着订阅服务,Q2收入已达2.5亿元,预计2025年收入将比年初目标翻倍。爱奇艺的部分项目用上AI,数字资产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十倍以上,有效压缩了制作成本和时间。海外也在加快应用,奈飞新剧《永航员》首次将生成式AI用于核心镜头制作,效率较传统视效流程快10倍。 编剧、导演兼AI创业者孙武根据AI技术迭代速度预测,最快2025年底,国内AI深度参与生成的优质影视作品将登陆大银幕或主流视频平台,2026年则会全面开花。种种迹象表明,AI在内容生产上突破即将到来。 人才流向进一步印证AI的行业影响力。去年,全球票房最高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加入一家AI创意公司董事会。国内文娱领域,无数互联网大厂高管、行业老兵与高校毕业生也都纷纷投身AI创业。 孙武告诉「定焦One」,圈里所有编剧都在用AI,区别只是使用程度不同而已。可灵运营负责人曾雨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测,今年业界对于AI的态度会从抵触、怀疑转变为全面拥抱。 然而,技术浪潮也带来了不确定性。一位影视从业者透露,许多人在使用AI,却不敢公开承认,担心影响自己的报价和行业声誉。在受众端,AI类内容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一位网友反感社交媒体被AI内容充斥,认为“用AI来愚弄多巴胺、内啡肽,是对自身精神和肉体的","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丹 编辑 | 魏佳 在世界电影史中,每一股颠覆性的力量都被冠以“浪潮”之名,描摹着时代审美与表达范式的剧烈变迁。如今,AI技术正冲击着这个产业的每一个角落,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超乎想象。 最直观的体现,是文娱企业业绩的结构性变化,尤其体现在广告业务和内容制作上。 B站财报显示,二季度广告业务同比增长20%,已有30%的广告封面由AIGC工具生成;爱奇艺CEO龚宇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称,AI视频广告点击率较传统广告提升20%——广告业务增效显著。 内容制作上,快手旗下视频生成模型“可灵”靠着订阅服务,Q2收入已达2.5亿元,预计2025年收入将比年初目标翻倍。爱奇艺的部分项目用上AI,数字资产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十倍以上,有效压缩了制作成本和时间。海外也在加快应用,奈飞新剧《永航员》首次将生成式AI用于核心镜头制作,效率较传统视效流程快10倍。 编剧、导演兼AI创业者孙武根据AI技术迭代速度预测,最快2025年底,国内AI深度参与生成的优质影视作品将登陆大银幕或主流视频平台,2026年则会全面开花。种种迹象表明,AI在内容生产上突破即将到来。 人才流向进一步印证AI的行业影响力。去年,全球票房最高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加入一家AI创意公司董事会。国内文娱领域,无数互联网大厂高管、行业老兵与高校毕业生也都纷纷投身AI创业。 孙武告诉「定焦One」,圈里所有编剧都在用AI,区别只是使用程度不同而已。可灵运营负责人曾雨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测,今年业界对于AI的态度会从抵触、怀疑转变为全面拥抱。 然而,技术浪潮也带来了不确定性。一位影视从业者透露,许多人在使用AI,却不敢公开承认,担心影响自己的报价和行业声誉。在受众端,AI类内容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一位网友反感社交媒体被AI内容充斥,认为“用AI来愚弄多巴胺、内啡肽,是对自身精神和肉体的","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75e49d038333e11960e32b3cfb46d60","width":"640","height":"36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8684721360944","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49,"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4,"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7835648135912,"gmtCreate":1757668761548,"gmtModify":1757668989262,"author":{"id":"3514186283987799","authorId":"3514186283987799","name":"定焦On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015af35fdf077bcf5be14ccb82f1598","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14186283987799","authorIdStr":"3514186283987799"},"themes":[],"title":"西贝,给罗永浩上了一课","html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李梦冉 编辑 | 魏佳 罗永浩,将本就“风评不好”的预制菜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做出回应,“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连用三个一定,试图捍卫西贝“清白”,寻找公道。 由此,预制菜争议又被推至台前。 这不是餐饮企业第一次陷入预制菜之争,去年老乡鸡、兰湘子均被指控餐品为预制菜。老乡鸡拿出20万字《溯源报告》:现做菜品占70.6%,“半预制”占27.7%,真正的预制菜仅占1.7%。兰湘子最终也通过公开后厨强调“绝非预制菜”来回应质疑。 9月12日下午,西贝同样也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公布了罗永浩所点的13道菜品详细制作过程。 和此前陷入预制菜争议的餐饮品牌不同的是,西贝此前尝试过做预制菜生意,贾国龙更是曾直言“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只要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预制是个科学,预制是个工艺。” 现在,他说“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 短短两年间,一个曾经为预制菜摇旗呐喊的企业,为什么如今要拼命撇清关系?既是因为国家明确规定,中央厨房模式不等同于预制菜,更因为预制菜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西贝的态度,反映的是整个餐饮业的困境:既要预制化的效率,又想展示手工制作的“烟火气”,既要工业化带来的成本优化,又要迎合消费者对“现炒”的期待。 罗永浩的声音,代表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观点,也恰恰“利用”了这种纠结。 9月12日下午,罗永浩再次发声,宣布当晚将在多个平台直播讨论此事。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我对他们(西贝和贾老板)没什么兴趣,真正的目标是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 现在的问题是,这场口水战最终会推动行业走向透明,还是","list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李梦冉 编辑 | 魏佳 罗永浩,将本就“风评不好”的预制菜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做出回应,“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连用三个一定,试图捍卫西贝“清白”,寻找公道。 由此,预制菜争议又被推至台前。 这不是餐饮企业第一次陷入预制菜之争,去年老乡鸡、兰湘子均被指控餐品为预制菜。老乡鸡拿出20万字《溯源报告》:现做菜品占70.6%,“半预制”占27.7%,真正的预制菜仅占1.7%。兰湘子最终也通过公开后厨强调“绝非预制菜”来回应质疑。 9月12日下午,西贝同样也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公布了罗永浩所点的13道菜品详细制作过程。 和此前陷入预制菜争议的餐饮品牌不同的是,西贝此前尝试过做预制菜生意,贾国龙更是曾直言“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只要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预制是个科学,预制是个工艺。” 现在,他说“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 短短两年间,一个曾经为预制菜摇旗呐喊的企业,为什么如今要拼命撇清关系?既是因为国家明确规定,中央厨房模式不等同于预制菜,更因为预制菜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西贝的态度,反映的是整个餐饮业的困境:既要预制化的效率,又想展示手工制作的“烟火气”,既要工业化带来的成本优化,又要迎合消费者对“现炒”的期待。 罗永浩的声音,代表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观点,也恰恰“利用”了这种纠结。 9月12日下午,罗永浩再次发声,宣布当晚将在多个平台直播讨论此事。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我对他们(西贝和贾老板)没什么兴趣,真正的目标是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 现在的问题是,这场口水战最终会推动行业走向透明,还是","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李梦冉 编辑 | 魏佳 罗永浩,将本就“风评不好”的预制菜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做出回应,“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连用三个一定,试图捍卫西贝“清白”,寻找公道。 由此,预制菜争议又被推至台前。 这不是餐饮企业第一次陷入预制菜之争,去年老乡鸡、兰湘子均被指控餐品为预制菜。老乡鸡拿出20万字《溯源报告》:现做菜品占70.6%,“半预制”占27.7%,真正的预制菜仅占1.7%。兰湘子最终也通过公开后厨强调“绝非预制菜”来回应质疑。 9月12日下午,西贝同样也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公布了罗永浩所点的13道菜品详细制作过程。 和此前陷入预制菜争议的餐饮品牌不同的是,西贝此前尝试过做预制菜生意,贾国龙更是曾直言“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只要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预制是个科学,预制是个工艺。” 现在,他说“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 短短两年间,一个曾经为预制菜摇旗呐喊的企业,为什么如今要拼命撇清关系?既是因为国家明确规定,中央厨房模式不等同于预制菜,更因为预制菜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西贝的态度,反映的是整个餐饮业的困境:既要预制化的效率,又想展示手工制作的“烟火气”,既要工业化带来的成本优化,又要迎合消费者对“现炒”的期待。 罗永浩的声音,代表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观点,也恰恰“利用”了这种纠结。 9月12日下午,罗永浩再次发声,宣布当晚将在多个平台直播讨论此事。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我对他们(西贝和贾老板)没什么兴趣,真正的目标是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 现在的问题是,这场口水战最终会推动行业走向透明,还是","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2514c8fd05dfb1b01062d7acde7aa26","width":"640","height":"36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783564813591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82,"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5,"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7333180109520,"gmtCreate":1757559082680,"gmtModify":1757560239988,"author":{"id":"3514186283987799","authorId":"3514186283987799","name":"定焦On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015af35fdf077bcf5be14ccb82f1598","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3514186283987799","authorIdStr":"3514186283987799"},"themes":[],"title":"高德扫街,故事难讲","html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见习作者 | 李梦冉 编辑 | 魏佳 阿里和美团,又杠上了。 9月10日,借着阿里成立26周年之际,其旗下高德地图,正式发布“高德扫街榜”,强调“真实”和“永不商业化”,直指美团旗下大众点评的核心阵地。 此前,该业务已释放多重信号:市场早有传言阿里在总部推进高级别本地生活新项目,高德团队频繁往返北京、杭州协同。有求职者及高德前员工透露,8月收到专项攻坚面试或回流邀约,项目核心团队集中在阿里西溪园区“C4楼”封闭办公,进一步印证阿里加码本地生活的动作。 如今这个神秘的业务终于揭开面纱,预料之中的是,阿里再攻本地生活,这次寄希望于高德从地图工具变为消费决策入口;而在猜测之外的,则是目前并未与阿里其他业务打通,仅由高德单方面单打独斗。 事实上,这并不是阿里第一次在本地生活中的尝试,此前,它依托口碑网、饿了么等,试图在团购、外卖等赛道突围,但始终未能撼动美团的地位。 这一次,高德称将发出2亿打车券、9.5亿消费券,降低用户的到店成本,为烟火小店提供5000万次的精准曝光。这又将是一场烧钱换流量的游戏。 同一天,美团大众点评宣布将正式“重启”品质外卖服务,将以“AI+真实高分”为用户提供可靠决策,剔除非真实点评数据。在大众点评“品质外卖”入口,也将发放2500万张不同种类的大额“品质外卖”消费券。 而在此之前,美团推出美食社区产品“鸭觅”APP,同样打出拒绝商业化的口号。这一系列动作也被视为美团的防御与反击。 外卖大战尚未尘埃落定,新一轮较量又将开启。 高德扫街,是噱头还是突破? 同样是将地图和到店结合,有人说,高德扫街榜有机会成为中国版的Google Map,也有人担心,它会影响地图最核心的使用体验。 我们先来看看高德扫街榜。高德扫街榜分为状元榜、扫街榜、热门打卡和城市指南四大部分,涵盖“吃喝玩住”。 其中,“状元榜”为年度榜单,覆盖美食、","list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见习作者 | 李梦冉 编辑 | 魏佳 阿里和美团,又杠上了。 9月10日,借着阿里成立26周年之际,其旗下高德地图,正式发布“高德扫街榜”,强调“真实”和“永不商业化”,直指美团旗下大众点评的核心阵地。 此前,该业务已释放多重信号:市场早有传言阿里在总部推进高级别本地生活新项目,高德团队频繁往返北京、杭州协同。有求职者及高德前员工透露,8月收到专项攻坚面试或回流邀约,项目核心团队集中在阿里西溪园区“C4楼”封闭办公,进一步印证阿里加码本地生活的动作。 如今这个神秘的业务终于揭开面纱,预料之中的是,阿里再攻本地生活,这次寄希望于高德从地图工具变为消费决策入口;而在猜测之外的,则是目前并未与阿里其他业务打通,仅由高德单方面单打独斗。 事实上,这并不是阿里第一次在本地生活中的尝试,此前,它依托口碑网、饿了么等,试图在团购、外卖等赛道突围,但始终未能撼动美团的地位。 这一次,高德称将发出2亿打车券、9.5亿消费券,降低用户的到店成本,为烟火小店提供5000万次的精准曝光。这又将是一场烧钱换流量的游戏。 同一天,美团大众点评宣布将正式“重启”品质外卖服务,将以“AI+真实高分”为用户提供可靠决策,剔除非真实点评数据。在大众点评“品质外卖”入口,也将发放2500万张不同种类的大额“品质外卖”消费券。 而在此之前,美团推出美食社区产品“鸭觅”APP,同样打出拒绝商业化的口号。这一系列动作也被视为美团的防御与反击。 外卖大战尚未尘埃落定,新一轮较量又将开启。 高德扫街,是噱头还是突破? 同样是将地图和到店结合,有人说,高德扫街榜有机会成为中国版的Google Map,也有人担心,它会影响地图最核心的使用体验。 我们先来看看高德扫街榜。高德扫街榜分为状元榜、扫街榜、热门打卡和城市指南四大部分,涵盖“吃喝玩住”。 其中,“状元榜”为年度榜单,覆盖美食、","text":"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见习作者 | 李梦冉 编辑 | 魏佳 阿里和美团,又杠上了。 9月10日,借着阿里成立26周年之际,其旗下高德地图,正式发布“高德扫街榜”,强调“真实”和“永不商业化”,直指美团旗下大众点评的核心阵地。 此前,该业务已释放多重信号:市场早有传言阿里在总部推进高级别本地生活新项目,高德团队频繁往返北京、杭州协同。有求职者及高德前员工透露,8月收到专项攻坚面试或回流邀约,项目核心团队集中在阿里西溪园区“C4楼”封闭办公,进一步印证阿里加码本地生活的动作。 如今这个神秘的业务终于揭开面纱,预料之中的是,阿里再攻本地生活,这次寄希望于高德从地图工具变为消费决策入口;而在猜测之外的,则是目前并未与阿里其他业务打通,仅由高德单方面单打独斗。 事实上,这并不是阿里第一次在本地生活中的尝试,此前,它依托口碑网、饿了么等,试图在团购、外卖等赛道突围,但始终未能撼动美团的地位。 这一次,高德称将发出2亿打车券、9.5亿消费券,降低用户的到店成本,为烟火小店提供5000万次的精准曝光。这又将是一场烧钱换流量的游戏。 同一天,美团大众点评宣布将正式“重启”品质外卖服务,将以“AI+真实高分”为用户提供可靠决策,剔除非真实点评数据。在大众点评“品质外卖”入口,也将发放2500万张不同种类的大额“品质外卖”消费券。 而在此之前,美团推出美食社区产品“鸭觅”APP,同样打出拒绝商业化的口号。这一系列动作也被视为美团的防御与反击。 外卖大战尚未尘埃落定,新一轮较量又将开启。 高德扫街,是噱头还是突破? 同样是将地图和到店结合,有人说,高德扫街榜有机会成为中国版的Google Map,也有人担心,它会影响地图最核心的使用体验。 我们先来看看高德扫街榜。高德扫街榜分为状元榜、扫街榜、热门打卡和城市指南四大部分,涵盖“吃喝玩住”。 其中,“状元榜”为年度榜单,覆盖美食、","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5b5d127d26fc7b1d446fa0aea8ba878","width":"640","height":"36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733318010952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54,"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5,"langContent":"CN","totalScore":0}],"defaultTab":"followers","isTTM":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