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豹

IP属地:0
    • 公子豹公子豹
      ·11-14 15:19

      重构AI时代的家庭智能交互,只有小米能干成

      今天,小米正式发布了智能家居未来探索方案 Xiaomi Miloco,这意味着,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小米的AIoT业务将迎来一次质变。 当下市面上的智能家居产品已屡见不鲜,但不同产品之间很难协同作战,也缺乏一个“大脑中枢”来居中调度。 这么说吧,传统的家电厂商有产品,AI能力整体偏弱,更别提前沿的大模型,也没有大手笔投入的决心。 AI大模型公司空有“软”实力,却没有落地场景,更缺乏数据,无法迭代进化。 如果说造车的门槛已经很高的话,那么智能家居生态更是一座珠穆朗玛峰,全方位考验企业的软硬件能力。 综合来看,带来智能家居行业进入大模型时代,只能是小米带头干,也只有小米能干成。 小米已构建起全球最大的AIoT生态系统,这一点已经没有疑义。万万没想到,小米又甩出了一个王炸: Xiaomi Miloco。 01 Miloco“理解生活”的能力 这是什么神器? 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占比在90%左右。同理,AI视觉也成为智能家居的立身之本。 简单说,Xiaomi Miloco是一个家庭AI中心软件方案,以米家摄像机为视觉信息来源,以自研大模型为核心,打通全屋IoT设备。大模型分析摄像头数据,从条件感知进入视觉感知。 基于上述大模型开发范式,用户能够以日常语言来提出各种需求、制定规则,实现智能联动。 举个例子,用户可以远程提问:家里现在有什么人?看看我的猫在哪? 另外,用户仅需口语化的表达,就能通过大模型创建一系列的规则。比如,当有人在读书时,打开台灯。当有人在玩手机时,发送米家通知提醒自律。 Xiaomi Miloco更强的能力,还体现在复杂联动控制方面。以学习状态检测为例,通过摄像头看看小孩有没有在玩手机?在玩手机的话,音箱就会播放“该写作业了”。 甚至还有一个更玄乎的情绪自适应调节功能,根据画面中人的心情状态,设置灯光的颜色。人本就是一个偏情绪化的物种,做到识别情绪的AI
      400评论
      举报
      重构AI时代的家庭智能交互,只有小米能干成
    • 公子豹公子豹
      ·11-13 21:43
      美国银行:腾讯Q3业绩超预期,目标价780港元,上涨空间18.7% 广告业务表现强劲,游戏业务符合预期,每股收益超预期,资本支出环比下降,腾讯在今日收盘后公布了稳健的业绩数据。 营收同比增长 15%,达到 1929 亿元人民币,较市场共识高出 2%。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为 70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8%,较市场共识高出 7%。 核心结论:我们对公司在广告和游戏业务上的稳健执行感到满意,同时对管理层更明确地提及混元大模型能力提升、元宝 AI 应用落地以及微信内智能体 AI 推出的举措感到振奋。 我们期待在业绩电话会议中获取 2026 年资本支出计划的更多细节,因为投资者正试图评估 AI 结构性投资的上升趋势与季度支出波动情况。 我们维持对该股的 “买入” 评级,将其列为行业首选标的,目标价维持 780 港元不变。 Q3业绩详情: 网络游戏业务 国内游戏收入同比增速放缓至 15%(2025 年第二季度为 17%),主要受去年《地下城与勇士》手游带来的高基数影响。 国际游戏收入同比增长 43%(按固定汇率计算为 42%),更多可加微mvoo711高于 2025 年第二季度的 35%,增长动力来自 Supercell 旗下游戏收入的提升。 递延收入保持健康增长,同比增长 11%,环比增长 0.5%。 社交网络业务 收入同比增长 5%。 腾讯视频订阅用户数达到 1.14 亿,环比持平。 增值服务毛利率为 61%,高于 2025 年第二季度的 60% 和 2024 年第三季度的 57%。 营销服务业务 收入同比增长 21%(2025 年第二季度为 20%),增长得益于人工智能驱动的定向投放技术,带动广告曝光量和每千次有效展示费用提升。 在线营销毛利率为 57%,略低于 2025 年第二季度的 58%,高于 2024 年第三季度的 53%。
      115评论
      举报
    • 公子豹公子豹
      ·11-13
      冷冷清清的策略会,是一个见底信号。 今年我研究了很多机器人,每场在上海的策略会我必去,每个能报名交流的机器人公司都尽量去听,基本一场都没有落下。 最近观察到的一个信号是,6.7月传特斯拉砍单那两天,正好第二天有给它做手部丝杠那家公司的策略会小范围交流。好家伙,已经不能用座无虚席来形容了,简直连个站脚的地方都没有,大家苦哈哈地蜷缩在角落里等着公司过来。 公司领导姗姗来迟,所有人眼里瞬间冒出绿光。那是一种捕猎者终于等到渴望多久的猎物,又不敢轻举妄动时的神情。 “xx领导,特斯拉怎么说啊?”领导刚坐下板凳还没坐稳,就有人急不可待发问。 领导摆摆手,那神情非常之高深莫测、成竹在胸。 “没事的啊,我知道大家想问什么,公司跟大客户那边一切正常,blablanla…” 月初的策略会,机器人已经阴跌一个月了,tier1 的两个公司的小范围交流挤满了人,虽然公司没说什么,大家也问不出来什么,因为确实没什么好多问的,所有能想到的利空消息已经基本被市场反复咀嚼,想破脑袋也想不到什么新的、更坏的消息可以期待或恐惧了。 但大家还是寄希望于公司能安抚一下情绪,做做心理按摩,毕竟套在里面回撤太大,是真难受啊。 如果策略会上原本热门的龙头公司都无人问津,是不是意味着跌到底了? 毕竟,如果之前还有机构在坚守,他们会积极参与交流来跟踪公司动态。如果大部分机构撤离了,自然就不再关注公司的策略会。当跌势看不到尽头,最坚定的持有者也会失去信心。 策略会无人问津,是不是意味着连最死忠的股东,或最潜在的兴趣方,都选择了离场? 如果从行为金融学看,这可能是最后一波卖出压力投降盘出清的迹象。 本周,机器人板块已经跌得不像个人,只剩下小鹏汽车在那里独舞。 一家公司的策略会,一开始我还以为会爆棚,提前了半个多小时,生怕挤不进去。 结果,房间里连椅子都没坐满。 一阵尴尬的沉默之后,有个最后排的人弱
      387评论
      举报
    • 公子豹公子豹
      ·11-11
      CAR-T在自免领域的研发已经好几年了,相比于小分子、单抗、双抗,CAR-T成本高、价格贵、副作用大,不光要考虑疗效,还需要找到合适的市场切入点,不然会亏个底朝天。 我盘点了一下,Cabaletta Bio (NASDAQ: CABA)、Cartesian Therapeutics (NASDAQ: RNAC)、Kyverna Therapeutics (NASDAQ: KYTX),都已公开了CAR-T上市计划。 CAR-T能够深度清除B细胞,重置免疫系统,适应症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性肾炎(LN)、系统性硬化症(SSc)、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多发性硬化症(MS)、寻常型天疱疮(PV)、肌炎(DM/ASyS/IMNM)等。 就市场规模来看,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发性硬化症是最大的,但是这两个病都有大量上市和在研药物,上市需要做大规模的3期临床,不划算,三家Biotech都没有选这两个适应症。 Cabaletta选择肌炎中的皮肌炎(DM)、抗合成酶综合征(ASyS)作为 (自体CD19 CAR-T)的首发适应症。预期2025Q4启动注册试验,2027年递交BLA。 Cartesian和Kyverna都选中了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 Cartesian的是自体BCMA mRNA CAR-T,已经在2025年5月启动3期AURORA试验。 Kyverna的是自体CD19 CAR-T,预期2025Q4报告Phase 2数据,年底开始Phase 3的入组。 KYV-101的另一个适应症是罕见的神经自身免疫性疾病——僵人综合征(SPS),美国大约有6,000例患者,目前尚无获批药物。 CAR-T高昂的生产成本,也困住了 Biotech自己。按每例患者50万美元的成本计算,不考虑临床运营成本,不考虑对照组可能用到昂贵的专利药,200例患者的供药成本就
      240评论
      举报
    • 公子豹公子豹
      ·11-11
      外国投资机构眼里,“下一个特斯拉”会是谁?要知道,特斯拉上市以来至今,股价涨幅高达 233 倍。 刚在彭博看到了一份美国投资机构Piper Sandler的报告,他们实地调研了4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下一个特斯拉”存在,很有可能在中国,其中小米优势最突出。 他的原话是:we think no one is better positioned than Xiaomi.(我们认为,没有哪家公司比小米更具优势) 该机构给出“超配”评级的,首先是小米,其次零跑,给予比亚迪、特斯拉“中性”评级。 大家可能不熟悉Piper Sandler,其成立于1895年,是一家拥有超130年历史的跨国投行,中小盘股研究实力位居行业第二、美国并购交易的第三大顾问,在业界的影响力非常大。 Piper Sandler“超配”小米的理由是: 小米拥有广阔的雄心,公司盈利丰厚的智能手机和智能电子业务,加上电动汽车,都让小米有机会在现实世界中部署具身智能。 (小米的软硬件实力都很强,发力人形机器人是迟早的事,让子弹飞一会儿) 在中国,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与苹果齐名,在电动车领域与特斯拉齐名。 (上半年的全球高端手机市场(600美元以上),小米跻身第三名,在国内更是与苹果打得有来有回。10 月小米 YU7 的月销量 33662 辆,特斯拉 Model Y 的中国销量为 26100 辆,小米实现了赶超。) 我们9月访问过小米汽车工厂,对比特斯拉全球所有设施,小米工厂旗鼓相当。 小米是创新的快速跟随者,一旦特斯拉在人工智能应用上实现"从0到1",小米将尝试"从1到100"。 小米的增长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期,取决于小米电动车产能提升的速度。 (按最新的周产能算,已经超过60万了。明年二期完全投产,加上武汉工厂,产能估计超100万。只有车子交付后才能确认收入,因
      1,107评论
      举报
    • 公子豹公子豹
      ·11-11
      车圈人吴佩称,有两家车企取消了纽北计划。我侧面了解了一下,不少车企已经偷偷去纽北跑过了,但是圈速压根比不上小米和比亚迪,拿不上台面宣传,没必要为他人做嫁衣裳。   目前国内车企,在纽北常驻的有小米和比亚迪,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也有新车型正在测试,分别是小米 YU7 高性能版本(上市后可能被命名为 YU7 GT)和腾势Z。小米还在纽北租了一个2780平方米的办公室。   没上擂台前,都说通背拳是杀人技,刚上台,就被人一巴掌扇成脑震荡。没跑纽北前,都是我上我也行,拿到第一批数据心里就有底了,及时止损吧,不然会被小米和比亚迪骑脸输出。不求在圈速上遥遥领先,起码也得是跟人家你追我赶,才有舆论价值。   小米2021年宣布造车,用了3年才打造出SU7,3年半才把SU7 ultra原型车拿去跑纽北,又用近半年才把ultra量产车拿去破纪录。前前后后,用了4年才得到这个成绩。很多人刻意忽略了成绩背后的努力,认为小米这个新兵蛋子都能考好,纽北也不过如此,自己也想去赛道上搞一个营销噱头,去了才发现要靠真技术。   舆论上谁都可以踩小米、比亚迪两脚,但上了赛道就不一定了。赛道时间做不了假、车内录像做不了假、量产车认证做不了假.....   U9X全球限量迅速售罄,SU7 Ultra也成为了50万性能车领域现象级的销量,产品对位、成绩过硬,才有这个口碑。   如今也就比亚迪的体量大,还能支撑它把赛道这一块搞下去,其他企业真没钱没精力去搞了,都快卷成负利润了,谁还能专门养一个团队,花几年时间去跑纽北啊?   当车企看懂这些问题后,放弃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相比于小米、比亚迪去卷赛道,还不如老老实实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不可以量化的地方宣布遥遥领先。   战略上来看,小米通过轿跑车型验证了自
      1,524评论
      举报
    • 公子豹公子豹
      ·11-05
      美国大空头出手,80%仓位做空英伟达和Palantir,买进了9亿美金Palantir公司的看跌期权、1.8亿美金英伟达的看跌期权。 Palantir很多人不熟悉,恰好我研究过,极其牛的一家公司。创始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是国际象棋天才,PayPal的联合创始人,是马斯克、扎克伯格的精神教父,也是川普背后的大金主,还是gay....好男人都有男朋友了。 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大数据分析的软件公司,如今是一家企业级 AI 应用公司,听起来很乏味?两件事让他名声大噪: 一是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和情报,协助美军找了本·拉登; 二是干翻了庞氏骗局操盘手伯尼·麦道夫:调查人员借助Palantir处理了长达40年的金融交易和账户数据,揭开了历史上最大骗局的真相。 To G业务大获成功之后,Palantir 又搞了To B业务(企业级 AI 应用),和客户的绑定非常深,前20大客户平均每年花费7000万美元,客单价奇高。 Palantir的业务有多受欢迎呢?你也知道,美国大企业高管跳槽很频繁,很多人跳到新公司当老总后,第一句话就是:赶紧把Palantir的业务引进来。 所以,你能猜到Palantir的业绩有多强。Q3营收11.8亿美元,同比暴增63%,连续21个季度营收超过分析师预期。 2023年以来,Palantir的股价飙升2737%、估值达564倍。换言之,美国市场给了Palantir所有科技大公司里最高的估值。 当“大空头”巨资做空Palantir时, CEO回怼:别去做空那些承担着有意义使命的公司,把Palantir和英伟达当做空对象“简直疯了”,他选择做空的两家公司恰恰盈利能力极强。 无独有偶,被称为“中国版 Palantir”的滴普科技刚刚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了“企业级大模型 AI 应用第一股”。 上市这几天,抢筹也挺火爆,市场还是挺认可这个概
      2,088评论
      举报
    • 公子豹公子豹
      ·11-03

      德邦股份站在了“蓄力起跳”的起点

      “反内卷”是当前的核心投资逻辑之一,光伏、有色等行业的股价涨幅已经打了样。业绩的兑现有先后,四季度最大的看点,可能会落子在物流板块。 快递反内卷,8月份吹响提价的号角,9月全国性跟进,对三季度的业绩贡献较少,四季度则是完整受益的,叠加双十一等网购旺季,量价齐升确立,龙头业绩环比增长是确定性的。而且本轮牛市中,物流板块的涨幅滞后,很可能成为市场“高切低”的重点方向。 具体标的上,刚披露了三季报的德邦股份,在行业普遍承压之际,逆周期做了主动调整,给出了一个“蓄力起跳”的逻辑,有可能是下一波行情的领航员。 01 主动调优营收结构 如果仅从三季报的数据来看,德邦的业绩呈现喜忧参半之势:Q3实现营业收入97.15 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快运业务作为核心产品,收入 88.05 亿元;快递业务收入为 4.34 亿元(主要为满足部分客户“大小件齐发”的需求);其他业务主要为供应链业务,收入为 4.76 亿元。Q3实现归母净利润-3.28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50.11%,较年初基本持平,资产负债结构处于稳健水平。 业绩数据只是果,公司的打法才是因,营收结构的主动调优是业绩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 我们从三季报成本费用端的变化,观察一下德邦的投入方向:Q3公司营业成本同比增长4.57%,其中人工成本、运输成本分别同比增长9.65%和0.78%。横向对比,友商的这两类成本变动并不大,即意味着德邦的成本上升并非是被动支出,而是主动升级。 越是行业低迷越要苦练内功,站在长期主义视角,德邦通过逆周期加大战略投入,正好赶上了Q4及明年的“反内卷破局+量价齐升确立+龙头盈利修复”的三重共振期,业绩弹性会放的更大。 02 逆周期升级增厚内在价值 俗话说钱要花在刀刃上,德邦做了怎样的逆周期升级?三季度透露了一些细节。 物流行业最大的卖点之一是时效性,最绕不开的就是运力。近几年不少友商在行业压力下加大了成本管控
      440评论
      举报
      德邦股份站在了“蓄力起跳”的起点
    • 公子豹公子豹
      ·11-02
      看了一下基金的持仓统计,三季末,基金的仓位中位数已经高达 91.23%,较上季末上升 1.12 个百分点。 另外就是极致的抱团:电子是第一大重仓行业,规模占比提升到了 23.43%。也就是说,差不多1/4的仓位都在电子里面。 三季度基金重点增持电子、通信和电力设备,减持了银行和食品饮料。 宁德时代重回第一大重仓股,合计持有规模735.70 亿元。 工业富联、中芯国际大幅加仓,新进入前十大重仓股; 美的集团、小米集团退出前十大重仓股。 边际变化来看,中际旭创、新易盛的增持幅度居前,小米集团、招商银行遭减持。 港股方面,传媒是第一大重仓行业,主题基金大举增持了商贸零售和有色,银行、通信遭减持。 港股主题基金重仓增持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的幅度居前,重仓减持美团、建设银行的幅度居前。
      187评论
      举报
    • 公子豹公子豹
      ·10-30
      滴普科技昨天上涨150%,今天涨48%,属实是超预期了。 公司上市前,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得出了“买入”的结论。说实话心里也是忐忑的,如果有人因为我的帖子而亏了钱,我也过意不去不是? 好在这两天的涨幅,也算给粉丝一个交代,也印证了公司的基本面靠谱。 如今,AI赛道的低位标的越来越少,筹码结构干净的更是难找。何况滴普科技的商业化逻辑已经跑通了,海外也有Palantir这样的牛股对标,资金也敢放心大胆地往里冲。BTW,Palantir昨天涨了4.86%,又创历史新高。天空才是尽头? $滴普科技(01384)$
      1,064评论
      举报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