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

全球视野,价值视角。

IP属地:未知
    • 深响深响
      ·09-19 19:26

      今天的品牌,急需补上「平等对话」这门课

      ©️深响原创 · 作者|吕玥 沸沸扬扬的西贝事件,最终以品牌道歉告一段落。但线下门店流失的真金白银与受损的品牌口碑,仍需要漫长的时间来修复。 纵观整起事件,品牌公关问题是一方面,还有一重原因在于——在许多品牌的潜意识里,仍习惯于高高在上地教育消费者,无论是教育消费者什么才是预制菜,还是说“顾客虐我千百遍”,用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话术来说,就是“爹味儿”太足。 这并不是个例。有不少品牌言必称“我懂你”,却未真正读懂年轻人要什么;有些沉迷于讲“传承、匠心、初心”的情怀叙事,却忽略了用户的真实感受;还有一些热衷于堆砌专业术语、维持“高大上”形象,无形中筑起了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屏障。 正如西贝事件后不少餐饮企业纷纷开启后厨直播、主动“晒”出炒菜过程,这种行业集体“补作业”式的反应,也反映出整个行业终于意识到沟通方式变革的紧迫性。 展开“朋友式”对话,避免“不平等”隐患 事实上西贝事件背后暗藏的核心问题是——品牌与消费者长期存在的“不平等”沟通。 这种“不平等”,正是“爹味”的温床。 在传统供需模式中,品牌掌握所有关于产品、成本、工艺的核心信息,而消费者却处于信息的洼地,只能通过有限渠道获取被筛选过的内容。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品牌容易形成认知上的优越感,不自觉陷入“我懂你不懂”的沟通心态,进而采用一种带有说教意味的传播方式。营销大师科特勒提出当下营销进入“人文主义中心”的3.0时代,强调企业必须真正围绕“人”展开所有经营动作,其本质也是想要用“价值透明”取代“信息霸权”。 值得警惕的是,“不平等”还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催生品牌的“讨好型人格”。 这一点在近年来众多依靠流量迅速崛起的网红品牌中尤为明显。大家为了快速争夺注意力,一味迎合消费者的表面需求,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过度追求热点和流行,反而失去了品牌自身应有的主张和专业性。其结果往往是迷失了品牌的核心身份,失去差异化的竞争力,红极一时
      118评论
      举报
      今天的品牌,急需补上「平等对话」这门课
    • 深响深响
      ·09-19 18:22

      关店,也是一门艺术

      ©️深响原创 · 作者|林之柏 关店就意味着失败吗? 据赢商网统计,今年4-7月超80家知名品牌出现关店潮,横跨奢侈品、快时尚、餐饮、零售等众多行业——范围之广、频次之高让人不得不额外注意。 其中,一些品牌关店动作尤为频繁:优衣库姐妹品牌GU先后关闭上海淮海中路、广州维多利广场门店,国内只剩两店;MUJI北京、上海、苏州多地的门店陆续关闭,几度登上热搜;ZARA则已完全撤出福州、贵阳、东莞等城市,青岛也仅剩一家门店;珠宝品牌潘多拉更是将中国市场关店计划从50家翻倍至100家。 同样引人关注的,是一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首店”、“末店”撤场:盒马最后一家X会员店、LVMH旗下高定香氛品牌梵诗柯香中国首家精品店、欧莱雅旗下高端香水品牌Aesop中国大陆首店先后关闭。 关店不等于失败,尤其在竞争环境波诡云谲的当下,理智地“关店”反而是品牌张弛有度的注脚。但我们同样好奇:除了业绩压力和战略调整,还有哪些因素促使品牌做出闭店决定?开店闭店都需要精密计算、通盘考虑,密集操作之下,品牌如何确保顺利闭店,避免客户流失? 关店的考量:被动止损vs主动求变 总体来看,品牌闭店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其一,受自身经营压力、客观环境变化影响,及时闭店止损。 线下消费行业近几年的压力不用多说,关闭效益不佳的门店,是保证现金流健康、回笼资源再图后续的必然选择。 关店关上热搜的MUJI是典型例子。近期集中关闭的上海浦江欢乐颂、北京三里屯世茂工三、苏州泰华、长沙泊富国际广场等门店,都位于城市热门商圈,品牌更迭本就频繁、竞争压力很大。世茂工三店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门店一开始盈利状况良好,但后来就不怎么好了,加上三里屯附近新开了另一家门店、造成分流,总部只好选择闭店。“ 竞争太激烈不行,邻居太“稀疏”也不好:毕竟一个商圈的繁荣和入驻品牌数量、质量高度挂钩,一旦品牌阵营出现大幅变动、撤离,必然会对短
      104评论
      举报
      关店,也是一门艺术
    • 深响深响
      ·09-18 20:27

      备战双11,品牌今年怎么打?|对话阿里妈妈虎豹

      ©️深响原创 · 作者|吕玥 电商的年度重头戏——双11,已悄然拉开序幕。与往年业界普遍觉得“消费者新鲜感降了”、“玩法没什么突破”、“大促越来越长”等唱衰情绪不同,今年的电商生意有不少令人关注和期待的变化。 一方面是“即时零售”的激战。自六月起,淘宝、美团、京东等头部电商平台相继进行战略升级,核心举措无一例外指向同一方向:将传统购物、本地生活服务与即时零售深度整合。 其背后,是一场关于“近场”(即本地即时消费)这一关键场景的激烈抢占,以及打通“近场”与“远场”(传统电商)协同的战略野心。这不仅是对于用户需求的响应,更重要的,也将为平台以及品牌在存量竞争中开辟出全新的增长空间做尝试。 另一方面,AI正在从“炫技”走向“实战”。 行业早期对AI的好奇与惊叹,如今已沉淀为对其能否解决核心经营难题的冷静审视。淘宝天猫在618期间就已落地AIGX技术体系,近期更推出“AI万能搜”、联合品牌试点AI导购,持续探索智能消费新体验。七月,京东将言犀大模型升级为JoyAI,致力于构建覆盖供应链、营销与客服的全链路AI矩阵。拼多多虽未公开过自身AI战略布局,但与AI和大模型密切相关的职位招聘也在进行中。还有在抖音电商,智能识别发品、智能商品优化、AI主图/视频、短视频创意、广告动态创意、智能客服等各环节,AI也都已得到广泛应用。 AI已深入电商运营的核心环节——从智能选品、精准营销,到个性化服务,其价值日益体现为切实提升商家运营效率与消费者购物体验。因此在双11这个关键战役中,AI的实际效能也是广大商家重点关注与期待的方向。 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阿里妈妈最近的双11增长策略发布会。在会上,阿里妈妈市场部及商业化运营中心品牌业务总经理虎豹为我们解答了不少平台变化背后的思考,也提前“预告”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第一,大促节奏该如何科学把控?面对过往大促周期越长、频次越高却效果递减
      52评论
      举报
      备战双11,品牌今年怎么打?|对话阿里妈妈虎豹
    • 深响深响
      ·09-17

      重新理解「会员模式」

      ©️深响原创 · 作者|何理 时至今日,「会员」在商业世界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电商有会员、商超有会员、品牌有会员、视频网站有会员、社交媒体有会员……无论是阿里、京东,还是美团,各家平台对于会员的投入越来越明显和坚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就像“看电影时所有观众全都站了起来”的“剧院效应”,普通用户对于会员的价值感却在下降。 当“加入会员”成为常态,会员好不好、值不值的要求水涨船高,作为提升消费频率和用户粘性运营神器的「会员模式」便走到了十字路口。面对变化中的消费行为和时代背景,平台和商家自然也要重新理解“会员”在整体商业结构中的位置和意义。 最近,美团会员再次新增多项权益。在体验与思考后,我们获得了关于会员模式的更多启发:与其说它是会员模式,不如说它是一种连接用户和商家的“新枢纽”;与其说它是会员业务,不如说它是美团迈入精细化运营的底层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用户而言,多层次的权益也在不断提升会员的价值感,形成像品牌一样的信任感和消费惯性。 会员权益再“膨胀”,消费惯性再提升 美团会员最近的这波权益上新是在意料之外的。 一方面是其在大约半年前才进行了升级,权益增速有点超出预期;另一方面,过去大家对美团会员的认知更多是在“神券”上,而这波权益上新不光有神券上的优惠直给,还拿出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权益,这让我们对于美团通过会员调动全生活场景服务的能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通过体验与感受,我们认为,这波权益上新主要有三个维度: 一是价格上实打实的优惠:外卖满百大额券,黑钻满100减30、黑金满100减25、铂金满100减25,清晰有力,简单直接;会员中心也有会员专享价等福利。 二是体验上品质与服务的进阶:外卖准时宝的推出,让黑钻、黑金、铂金等级会员享无限次免费订单准时保障服务,无需领取、超时自动赔付;还有外卖1对1急送,黑钻会员可以享受每月2次专人直达配送的专属配送服务体验;同时闪购的“退货
      344评论
      举报
      重新理解「会员模式」
    • 深响深响
      ·09-15

      重塑生意逻辑,线索商家如何真正玩转巨量本地推

      ©️深响原创 · 作者|吕玥 存量时代,几乎所有生意都面临同一个核心命题——找增量。「线索生意」也不例外。 长期以来,线索生意是从广告投放获取线索,再到人工拨打电话、加联系方式慢慢推进。但线索并不等于成交,这种模式沿用至今,很多商家除了不断追加预算,并无他法有效获得增量。换句话说,营销漏斗的“入口”可以加钱扩大,转化仍层层流失,末端“收口”依旧狭窄。 如今要想有增量,必然离不开工具的升级——在常规产品难满足诉求时,工具就要更“专精”。专,即更适配线索生意;精,则要具备完善、针对性强且可按需选用的能力,并高效支撑“营”与“销”一体化管理。 抖音生活服务给出了一个更“专精”的工具,就是本地推。 作为抖音生活服务的一站式营销平台,本地推精准锁定了生活服务这片“目标渔场”,在上线“纯线索”链路之后,不仅更贴合线索类商家投放路径,还能为其引入更多精准流量。并且本地推不只是找线索,更接得住、引导至最终的成交场景,层层提效。再加上其与抖音来客的深度结合,还可实现营销与经营的一体化。这就相当于是既做宽了漏斗入口,也同步拓宽了转化出口,显著提升整体转化效率。 然而,在平台将线索商家的相关投放能力从巨量广告(AD)迁移至巨量本地推时,却遇到了一些因信息差而产生的误解甚至谣传,阻碍不少商家抓住增长新机遇。 近期,巨量本地推选择主动直面质疑,澄清回应谣言,并邀请官方工作人员、已使用本地推的商家,以及积极推动商家“入推”的代理商们分享实战经验,传递真实声音。 我们也在解析这些变化,帮助商家看清本质、理解“入推”背后的真实价值。 破解迷思:关于巨量本地推的真相 当我们站在线索商家的角度,就会发现线上营销一直是很多人的“新课题”,这会使得传统营销漏斗中的转化瓶颈问题更加突出。比如家居家装、丽人等行业,本身较为分散,以个体户和小微企业为主,生意依赖线下场景和本地熟客,大家对线上营销不熟悉。而且很多线索商家
      76评论
      举报
      重塑生意逻辑,线索商家如何真正玩转巨量本地推
    • 深响深响
      ·09-12

      AI副业高大上,宇宙尽头是卖课

      ©️深响原创 · 作者|林之柏 这年头,任何职业似乎只要沾上AI的光就会“升价百倍”——就连副业也不例外。 基础一点的,是“普通人都能干”的AI写作,号称1小时小赚200+不成问题;技术含量稍微高一点的,像AI设计、AI方案撰写,月入过万不是梦;更高阶一点的如AI视频生产、AI玩偶吃播,爆款内容点赞数动辄10万+,被宣传成自媒体快速起号秘籍、号称零经验也能入行当博主,AI店铺自主经营更是躺着赚钱的“财富密码”…… 但现实绝非表面上这般美好。那些看似轻松、躺赚的AI副业,大多是营销号为卖课制造的噱头。当代人对搞钱的热情,对AI的认知局限,给了各类培训机构、网红主播钻空子的机会。但随着AI逐渐褪去神秘面纱,技术不断普及,人们的认知也在变化:AI副业远非想象中“一本万利”,大多数暴富故事背后,都有着利益与目的。 AI副业不好做:占卜、写作、设计各有各的难 市面上流行的AI副业花样百出,但大体来说也离不开几个常见类目。 一是玄学类,AI占卜,尤其是塔罗牌占卜,是最早火起来的AI副业赛道之一。 早在AI刚兴起那会儿,利用大模型占卜算命就是互联网流量密码之一,并带火了AI占卜概念。随后各大大模型应用闻风而动,推出相应功能,比如Kimi的塔罗师会话,后续还诞生了Quin这样的专属AI算命模型,进一步降低用户参与门槛——即便是缺乏深度认知、没有经验的小白,都能在AI的帮助下“扮演”好占卜师的角色。 毕竟比起和大模型直接对话,真人占卜师更有温度,互动效果更好;比起专业的占卜师,靠AI辅助的新人供应更多、价格更实惠,在性价比和体验感之间取得微妙平衡,让AI占卜成为一种可行生意。翻看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都能看到不少新手塔罗师,发布自己利用AI学习解牌的过程引流,评论区总不乏“有偿求解”的占卜爱好者。 图源:小红书 二是娱乐、消费类,如AI贴纸、AI头像、AI表情包设计等,主打轻量级投入、快速
      383评论
      举报
      AI副业高大上,宇宙尽头是卖课
    • 深响深响
      ·09-10

      不卷价格,猛玛如何收获500万用户?

      ©️深响原创 · 作者|林之柏 悄然间,专业级无线音视频行业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技术升级明显加快。5G通讯、星闪(SparkLink)等前沿技术普及,将低延时、稳定性、传输效率竞赛推向高潮;AI端侧落地,则为降噪、声源定位、画质增强等场景找准突破口。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持续爆发,从传统影视业到直播、短视频等新兴行业都积极拥抱无线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以无线麦克风为例,调查机构恒州博智报告显示,到2028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37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 在技术升级和需求爆发双重加持下,一批年轻品牌迅速崛起。成立仅8年的猛玛(HOLLYLAND)就是其中的代表。从无线图传、通话系统,到无线麦克风、直播相机,猛玛逐步搭建起完整的产品与技术体系,不仅成为中国无线领夹麦克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还成功走向全球,产品已覆盖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 Amazon、B&H 等平台长期位居热销榜。 人们常说科技消费行业的黄金时代已过,从PC、智能手机到可穿戴设备,都进入调整期。但猛玛的成长轨迹表明:在细分赛道里,仍有不可忽视的增长机会。复盘猛玛的发展逻辑,也许能为行业带来一些启发。 技术驱动:从“工具”到“智能终端” 内容创作行业,效率、性能和智能化始终是竞争的核心要素。对于创作者而言,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完成高质量的作品,直接决定了生存空间。猛玛正是沿着这三条主线不断突破,构建起独特的技术壁垒。 首先是效率优化。 在短视频和影视行业,效率往往决定了作品能否“抓住窗口期”。过去,监看黑屏、延迟等问题常常拖慢拍摄节奏,导演和摄影师不得不反复确认画面,创作灵感也因此被消耗。能否把想法迅速转化为作品,决定了效率的高低。 猛玛的入局正是解决这一痛点,首款专业级图传“传奇2000”迅速赢得行业口碑。在短短两年内,拍摄现场的画面确认与沟通实现即时顺畅,这不仅大幅提
      241评论
      举报
      不卷价格,猛玛如何收获500万用户?
    • 深响深响
      ·09-09

      影视股回暖,估值逻辑悄悄变了

      ©️深响原创 · 作者|林之柏 告别凛冬,影视板块活过来了。 过去一年,影视行业可谓负重前行。根据Wind金融终端数据,2024年全年A股影视板块仅有4只个股上涨,一级市场也陷入冷冻,企业上市、再融资步伐放缓。好在情况终于迎来变化,在暑期档、财报季和广电“21条”政策的共同刺激下,A股影视概念板块在8月下旬一度录得四连涨,最近10个交易日频现大笔买入。 透过市场行情、企业业绩等一系列微妙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影视板块的估值逻辑正悄然转变。 过去,爆款是检验企业价值的“金标准”,一部作品的成功足以让出品方赚得盆满钵满。正如当年押中《战狼2》的北京文化,影片上映一周内收获两个涨停板、市值飙涨60亿;《鱿鱼游戏》热播期间,Netflix股价也创下646.84美元的历史新高。 而现在,确定性、可持续内容能力才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信心来源。Netflix今年并未推出《鱿鱼游戏》这种级别的大爆款,但在《苦尽柑来遇见你》、《白宫杀人事件》等一批优秀作品和预计年底收入翻倍的广告业务加持下,年内已收获超36%涨幅。反观万达电影,虽然交出《唐探1900》、《熊出没:重启未来》两部高票房电影和营收、利润双增长的财报,却因为场外资本变动等不确定因素股价下挫。 经过近几年的起起落落,影视行业似乎摸索出一套全新游戏法则:爆款作品仍是业绩驱动器,但已非打开资本市场万能钥匙;追求确定性、可持续性成为市场共识,而非押宝单一爆款。 电影:确定性压倒一切,多元化业务是信心来源 整体而言,电影行业处在“快速分化”阶段。 院线企业方面,头部效应正在加剧——头部院线、影投(影院管理公司)占有率上升,中小型院线、独立影院则逐步边缘化。根据中原证券研究所数据,截至去年年底,国内TOP 10院线市场占有率达到67.36%。电影制作企业方面也有相似情况,优秀创作者、优质资源加速向头部公司聚拢。 资源聚集、格局趋于稳定,强化了头部
      250评论
      举报
      影视股回暖,估值逻辑悄悄变了
    • 深响深响
      ·09-08

      看综艺的时候,你到底在看什么?

      ©️深响原创 · 作者|何文 Labubu能火成一种“理财产品”,在座的各位,责任与股份并存 。 我们心甘情愿为这个搪胶玩具一掷千金,真的是因为它有多精美吗?坦白说,我们是在为一个“情绪价值”的容器买单。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消费症候群: 功能退后,情绪上前。 「为情绪付费」早从物质消费蔓延到精神领域。你有没有发现,地铁里戴耳机看综艺笑出声的人变多了,外卖备注「等我看完这集综艺再送」的订单也多了?当 3.8 亿人被抑郁症困扰(世卫组织数据)、中国情绪经济规模突破 2 万亿(艾媒咨询),综艺悄悄从「打发时间的玩意儿」,变成了成年人随叫随到的「精神布洛芬」。 最近优酷秋季综艺片单一曝光,我更确定了这个判断——文娱行业的核心产品,本就是情绪与体验。曾经被认为只是“电子榨菜”的综艺,正随着大家对情绪价值的追求,变成赛博精神保健品。 精神舒缓:好听,好看,好放松 寻求精神慰藉,早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消遣,而是变成了一种现代生存的刚需。当面对精神压力与情绪负荷时,大家缓解途径其实也有不少:游戏提供掌控感,短视频带来即时刺激,演唱会制造极致现场…… 但就在诸多文娱形式中,被广泛选择的综艺,其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确实是不一样—— 综艺有完整叙事,不是碎片化的“全程高能”,但正因如此,它的爽点、笑点、泪点都有支撑,看完之后你会有“记忆点”,会有情绪的“余温”。这和容易导致大脑萎缩的无意识“刷刷刷”带来的心理逃避截然不同。 综艺也不费脑、不费力,对时间的要求很友好。你不用像看电影那样空出完整的2小时,也不用像去露营得提前规划好几天。一集综艺,刚好覆盖一顿饭、一段通勤、一个睡前放空时段。随手就来,放松得恰到好处。 就像在追优酷的音综《剧好听的歌》的时候,我进入了沉浸式音乐疗愈现场,过往记忆被迅速唤醒——古巨基唱《好想好想》时,弹幕直接炸成大型回忆现场:“梦回依萍书桓!”“我的青春bgm回来了!”;金志
      353评论
      举报
      看综艺的时候,你到底在看什么?
    • 深响深响
      ·09-07

      当生意真正读懂人:AI成为新信任纽带

      ©️深响原创 · 作者|吕玥 最近,中国政府网公众号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引起了热烈讨论。大家都已明确这不仅是政策信号,更是一声明确的发令枪——AI已是势不可挡的大趋势。 我发现在电商领域,AI正在系统性地重构行业。海外Shopify、TikTok、亚马逊不断加码AI,重新定义“人找货”与“货找人”的边界;国内,百度拉上罗永浩试水数字人直播,拼多多密集招募AI人才,淘天集团则直接亮出实力底牌——首次公布其电商大模型家族,覆盖电商的每一个环节;还有出现在淘宝APP搜索页的“AI 万能搜”,可深度思考,用户在对话中就能获得一份购物指南报告。这些动作都在表明,AI已从概念真正落地为“体验引擎”和“经营引擎”。 淘宝AI万能搜 不只是大厂秀肌肉,普通人也已经在用AI做大了生意。比如我了解到一位00后厂二代,在1688上靠AI替父亲打理五金工厂生意:用AI优化商品名称、增加关键词,商品搜索量就上来了;用全站推广,花50元预算就获得了2800元销售额;还有客服响应、高潜力客户识别,也全都交给了AI来做。没有庞大团队,他将线上生意从月销5万做到了50万,这背后正是AI这位高效“数字员工”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愈发相信一个判断:所有生意,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这不是盲目追风口,而是当我们清晰看到AI已在政策支持、平台推进与真实案例中跑通,它正在效率、洞察与体验三个维度,为商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AI的终极答案:懂人,才是核心 要更快理解AI所带来的变革和机遇,需要跳出具体的技术细节,以更全局的视野看待它。 在我看里,AI在电商领域不仅仅是一种新工具,更像是一个全新的入口——它重新定义了品牌如何理解人、触达人,并真正实现了“懂你的商品”主动来匹配“真实的你”。 回顾电商行业的发展脉络,本质上是一段“人”与“货”之间关系不断被重塑的历史。 电商尚未普及时,消费是计划
      740评论
      举报
      当生意真正读懂人:AI成为新信任纽带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