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韬略

聚焦标杆与热点、解构趋势与韬略

IP属地:未知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2022-04-18

      保卫产业链!保卫供应链!

      作 者丨华商韬略出品人 毕亚军 华商韬略出品 图片丨网络、图虫创意 人类缔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体系,它史无前例的强大,也史无前例的脆弱。 如果说击穿医疗体系的底线,比的是整个医患供需,而一个千亿、甚至万亿产业底线的击穿,可能只是封住几家零部件工厂。 去年冬天的北京格外冷。 最近发现,这给小区的生态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现在已是万物复苏了,但好几块去年补种的草坪都被铲光,还有一些去年新移栽的树,也被拔了,要重新补。 园艺工人说,那些草,那些树的根,大多被冻坏了,即便其中一些有机会再活过来,也都不如重新播种的好。 所以,全部拔掉,重来。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1、一些草,一些树,已经被冻死了,直接被天灾出清;2、一些草,一些树,奄奄一息,还没死,但被挑剔的客户(园艺工人)市场出清。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但那些草,那些树,没了! 永远的没了。 草拔了,树拔了,还可以很快补种。 企业,甚至企业背后的产业被拔了,要补,就没那么容易了。 过去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千万条,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争夺有带动性的产业企业,争夺企业背后的产业。 具体到后发国家,这个目标甚至可以更明确,方法也可以更简单、粗暴:打掉先发国家的带动性企业,继而一步步瓦解其整个产业优势,最终取而代之。 从纺织服装到半导体,欧美、日韩,中国,这几十年几乎都在这一逻辑下明争暗斗,你追我赶。家电就是个典型,先是日韩打掉了欧美,然后是中国正在打掉日韩。与之伴随,则是看得见的几家企业背后,整个家电产业链的重构。 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是过去几十年,最显著受益,甚至全世界最为受益于这种争夺的。这也是我们今天得以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然,也有一些人将其称为所谓的产业梯度转移。我个人是太不同意这种说法的。因为,转移一词看上去好像是自然而然,是人家想转,我们随便就可以要的。 事实显然不是这个样子
      2.76万8
      举报
      保卫产业链!保卫供应链!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09 13:42

      日本“鸡娃”大败局:挤破脑袋上好大学,毕业后批量式啃老

      有人开玩笑说:“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21世纪贬值最快的却是学历。”而这在日本,早已不是玩笑,而是30年经验教训的事实。“只要考上大学,一辈子就稳了。”这是80年代日本人的信仰。彼时的日本经济欣欣向荣,企业争相招聘大学生。为了吸引求职者,很多企业承诺:只要来参加招聘会就提供午餐,附赠伴手礼。有的企业不仅会为入职员工提供免费公寓,还报销搬家费、生活用品费。三菱汽车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甚至推出过“入职就送汽车”的福利。当时的日本大学生被称为“金蛋”,很多人还没毕业就收到了入职邀约:男生平均收到3份,女生平均收到2.5份。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工资更是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在学历崇拜的氛围下,日本社会兴起“鸡娃热”。街头巷尾的学习塾内,学生们拼命背着英语单词,疯狂刷着超纲试卷。据统计,1985年日本课外补习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日元,学习塾数量更是一度超过2万家,比当时的便利店还要多。有些家长,甚至不惜抵押房产为子女支付补习费,只盼其能够在高考中“鲤鱼跃龙门”。然而,进入90年代,经济泡沫急速破裂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1990年,日本股市急转直下,全年跌幅达39%,市值蒸发270万亿日元,海量财富化为乌有。金融崩溃很快传导到实体经济,1992年,日本全行业企业利润下降20%,企业倒闭数量突破1万家。祸不单行的是,经济灾难撞上了史上最汹涌的就业洪流。那几年的毕业生是1967年到1976年期间出生的,那是日本第二批婴儿潮时期,连续10年出生人口突破180万,尤其在1971年到1974年生育高峰时,年出生人口突破200万大关。这批婴儿潮恰好在90年代,转化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毕业潮。刚毕业,迎接他们的却是一番“末日景象”。就业市场上,一头是企业裁员以求熬过寒冬,另一头却是汹涌而来的求职者。裁员的名单越拉越长,求职者的队伍也越排越长。1992年成为一个历史拐点,原本
      31评论
      举报
      日本“鸡娃”大败局:挤破脑袋上好大学,毕业后批量式啃老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07 15:35

      茅台都涨不动了,卖饮料的他,还在千亿级飞奔

        东鹏特饮,卖出百亿。   文 | 华商韬略   10月29日,东鹏饮料(下称“东鹏”)再次发布堪称炸裂的业绩报告: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68.4亿元,同比+34.1%;归母净利润37.6亿元,同比+38.9%;扣非归母净利润35.4亿元,同比+32.9%。   与之伴随,东鹏的市值也来到1500亿的高位。作为东鹏创始人的林木勤及家族,以一年增加近400亿财富成为当下消费市场最坚挺的赢家。   当茅台、五粮液都纷纷滞涨,一众消费品同行齐齐开起业绩的倒车,已经连续创造了高增长奇迹的林木勤,凭什么在千亿公司的吨位上继续飞奔?   【01 进入饮料业】   1964年,林木勤生于广东汕尾,一个遍地都是生意人的地方。   20岁时,他只身从老家来到深圳,进入深圳市建材工业集团当了四年技术员,熟悉了关于生产的每一个细节。   1988年,不甘于只做技术员的林木勤辞职到了深圳奥林天然饮料公司,又用9年时间从部门经理做到厂长,可以说从车间生产,到技术、采购、销售,样样精通。   那时的深圳奥林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功能饮料品牌华彬红牛的代工厂,林木勤因此接触到红牛的生产细节,也为之后的创业埋下伏笔。   1997年,林木勤加入深圳市豆奶饮料厂(东鹏饮料前身)担任副总经理,主管销售。当时工厂生产的豆奶和清凉系饮料销路不佳,已日渐衰落。   林木勤想了很多办法想要改变工厂的生存状况,比如加入第二年,他就利用之前在红牛代工厂掌握的生产经验,复刻红牛推出了维生素功能饮料东鹏特饮。但因产品几乎和红牛一样,而品牌又远不及红牛,导致这次转型不但没有成功,还被业界冠以“山寨”之名。   之后,豆奶饮料厂的发展每况愈下,林木勤虽努力改革,但终因体制内条条框框多,乏善可陈。到2003年,苦撑了6年的豆奶饮料厂,营业额已不足2000万,甚至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濒临倒闭。   也就在这困难时刻,一
      63评论
      举报
      茅台都涨不动了,卖饮料的他,还在千亿级飞奔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07 11:08

      “中国经典” 应该如何成为“世界时尚”?

        历史经典产业的星辰大海。   文 | 华商韬略 王寒 渺渺   国潮如何摆脱昙花一现?一项重磅文件的出台,给出了答案。   近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6—2030年)》,将丝绸、茶叶、瓷器、酿酒、中药、文房四宝等列为“历史经典产业”。   其中的关键指引是,中国历史文化不能满足于成为盛极一时的潮流,更要以持续活跃于世界舞台中心的生命力,以经典加冕。   【01 政策领航:历史经典产业的“升级蓝图”与时代使命】   对于文件提及的六大产业而言,宏观政策的出台,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方向确立,更给出了明确的路线规划。   其明确提出,到2028年,培育50家以上百亿规模龙头企业,打造若干千亿级规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塑造100个以上世界知名品牌,形成梯次分布、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到2030年,培育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世界一流企业,推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区别于大众对这些传统产业的普遍印象,政策中对“坚持创新驱动、数智转型”和“坚持开放合作、交流互鉴”的内容令人印象甚深。   这不仅亮出了中国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所积淀的科技实力,同时也展示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和开放姿态。   事实上,不少历史经典产业企业早已在这些方面做出表率。   以白酒为例,郎酒沿着“古法酿造,现代设备,智慧生产”的守正创新路径,在坚守“12987”酿造技艺基础上,成立品质研究院,打造配备7个大师工作室和一系列先进设备的品质研究院综合楼,让老手艺有了科研加持。 ▲郎酒品质研究院综合楼   当前,其更是加强国际影响力的释放,不仅与**等顶尖国产品牌共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更以酒庄文化为媒,和奔富、保乐力加等世界名酒共同发起世界酒庄联盟,推动白酒国际化。   再看刚刚登陆港股的国茶八马,从智慧茶园管理到建
      84评论
      举报
      “中国经典” 应该如何成为“世界时尚”?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06

      “中国经典” 应该如何成为“世界时尚”?

      国潮如何摆脱昙花一现?一项重磅文件的出台,给出了答案。近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6—2030年)》,将丝绸、茶叶、瓷器、酿酒、中药、文房四宝等列为“历史经典产业”。其中的关键指引是,中国历史文化不能满足于成为盛极一时的潮流,更要以持续活跃于世界舞台中心的生命力,以经典加冕。对于文件提及的六大产业而言,宏观政策的出台,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方向确立,更给出了明确的路线规划。其明确提出,到2028年,培育50家以上百亿规模龙头企业,打造若干千亿级规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塑造100个以上世界知名品牌,形成梯次分布、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到2030年,培育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世界一流企业,推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区别于大众对这些传统产业的普遍印象,政策中对“坚持创新驱动、数智转型”和“坚持开放合作、交流互鉴”的内容令人印象甚深。这不仅亮出了中国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所积淀的科技实力,同时也展示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和开放姿态。事实上,不少历史经典产业企业早已在这些方面做出表率。以白酒为例,郎酒沿着“古法酿造,现代设备,智慧生产”的守正创新路径,在坚守“12987”酿造技艺基础上,成立品质研究院,打造配备7个大师工作室和一系列先进设备的品质研究院综合楼,让老手艺有了科研加持。▲郎酒品质研究院综合楼当前,其更是加强国际影响力的释放,不仅与**等顶尖国产品牌共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更以酒庄文化为媒,和奔富、保乐力加等世界名酒共同发起世界酒庄联盟,推动白酒国际化。再看刚刚登陆港股的国茶八马,从智慧茶园管理到建立“中国好茶标准”,再到贯穿种植、加工、销售的全程可追溯系统,其以科技确保了顶级品质的稳定与可控,为传统农业注入了现代工业的精准基因。▲八马的智慧茶园当前,为传统产业插上“科技”与“出海”双翼的案例
      41评论
      举报
      “中国经典” 应该如何成为“世界时尚”?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06

      茅台都涨不动了,卖饮料的他,还在千亿级飞奔

      10月29日,东鹏饮料(下称“东鹏”)再次发布堪称炸裂的业绩报告: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68.4亿元,同比+34.1%;归母净利润37.6亿元,同比+38.9%;扣非归母净利润35.4亿元,同比+32.9%。与之伴随,东鹏的市值也来到1500亿的高位。作为东鹏创始人的林木勤及家族,以一年增加近400亿财富成为当下消费市场最坚挺的赢家。当茅台、五粮液都纷纷滞涨,一众消费品同行齐齐开起业绩的倒车,已经连续创造了高增长奇迹的林木勤,凭什么在千亿公司的吨位上继续飞奔?1964年,林木勤生于广东汕尾,一个遍地都是生意人的地方。20岁时,他只身从老家来到深圳,进入深圳市建材工业集团当了四年技术员,熟悉了关于生产的每一个细节。1988年,不甘于只做技术员的林木勤辞职到了深圳奥林天然饮料公司,又用9年时间从部门经理做到厂长,可以说从车间生产,到技术、采购、销售,样样精通。那时的深圳奥林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功能饮料品牌华彬红牛的代工厂,林木勤因此接触到红牛的生产细节,也为之后的创业埋下伏笔。1997年,林木勤加入深圳市豆奶饮料厂(东鹏饮料前身)担任副总经理,主管销售。当时工厂生产的豆奶和清凉系饮料销路不佳,已日渐衰落。林木勤想了很多办法想要改变工厂的生存状况,比如加入第二年,他就利用之前在红牛代工厂掌握的生产经验,复刻红牛推出了维生素功能饮料东鹏特饮。但因产品几乎和红牛一样,而品牌又远不及红牛,导致这次转型不但没有成功,还被业界冠以“山寨”之名。之后,豆奶饮料厂的发展每况愈下,林木勤虽努力改革,但终因体制内条条框框多,乏善可陈。到2003年,苦撑了6年的豆奶饮料厂,营业额已不足2000万,甚至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濒临倒闭。也就在这困难时刻,一个机会来了:上级鼓励豆奶饮料厂推行国企改制,员工可以出资购买厂子的全部股权,厂子性质也可以由国企转民营。39岁的林木勤赌上全部身家外加东奔
      216评论
      举报
      茅台都涨不动了,卖饮料的他,还在千亿级飞奔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06

      重庆银行的后万亿时代,舵手杨秀明的两大考题

      作者丨徐风图片丨图虫创意、东方IC、网络来源丨市值观察(ID:shizhiguancha)近期,重庆银行公布了前三季度财报,自董事长杨秀明上任一年半以来业绩表现可圈可点,还站上了万亿规模大关。然而,作为西部地区头部城商行,重庆银行在业务结构、风控管理方面的挑战依然存在。01双增背后中收业务尚需加力在2024年前后,重庆银行经历了管理层一系列的人事更迭,2023年8月来自重庆农商行的高嵩空降为行长,同年副行长隋军、黄宁和周国华也因工作调动离任。2024年2月,杨秀明接任重庆银行一把手,次月便获监管层批准,至今任职已有一年半时间。在杨秀明的带领下,重庆银行业绩逐渐步入复苏通道。最新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7.4亿,同比增长10.4%;归母净利48.79亿,同比增幅10.19%,两大指标增速均创出了2022年以来的新高。从单季度来看,重庆银行第三季度表现更为抢眼,实现营收40.81亿,同比增长17.38%;归母净利润16.9亿,同比增幅20.54%,远超过相上半年的个位数增幅。重庆银行的业绩回暖,净息差企稳以及扩表加速功不可没。2025年前三季度重庆银行净息差为1.32%,与2024年的1.35%相差不大。同时该行总资产相较上年末增长了19.39%至1.02万亿,直接推动了利息净收入增速超过了15%。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重庆银行核充率下滑明显,环比2024年底下降了1.31%至8.57%,距离7.5%的监管红线并不遥远,这也加大了融资的紧迫性,较低的核充率难以维持规模的高增速,因而第三季度的业绩增速能否维持也存在疑问。另外,与重庆银行息差业务的抢眼表现不同的是,作为轻资产的中收业务依旧没有起色。前三季度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59亿,同比下滑了27.59%,占总收入比重4.76%,仍处在多年来低位。从重庆银行的股价来看,近年来出现了显著回升,自2024年以来涨幅超过
      136评论
      举报
      重庆银行的后万亿时代,舵手杨秀明的两大考题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06

      地下室杀出的中国品牌,把美国巨头踩在脚下

      关于九号电动车,你不知道的事
      118评论
      举报
      地下室杀出的中国品牌,把美国巨头踩在脚下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06

      1410亿超越宗馥莉,中国女首富换人了!

      首次登顶中国女首富,钟慧娟到底有多牛?
      150评论
      举报
      1410亿超越宗馥莉,中国女首富换人了!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06

      大学教授辞职收废品,一年狂揽300多亿

      最被低估的千亿赛道,藏在垃圾堆里
      101评论
      举报
      大学教授辞职收废品,一年狂揽300多亿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05

      中国有了自己的租房“大模型”

      2011年4月,在东四环的一家麦当劳里,熊林和两位80后同事写下了两个字:自如。这家新公司的愿景,都在这两个字里——要让租房子、住房子的人,住得自如。▼点击播放对话实录视频《十四年,自如生长》▲视频内容为自如董事长、CEO熊林与36氪 CEO冯大刚的对话实录在自如创立的年代,租房广告在北上广深随处可见,但租客想找到合适的房子依然困难。在可承受的通勤范围内,即便是最小户型的月租金也动辄3000元以上,令许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难以负担。居住条件同样堪忧,老旧小区、城中村乃至地下室环境杂乱,毫无品质可言。与此同时,大量大两居、三居室因租金过高而空置;装修陈旧、家具电器不全的房子,也无法满足“拎包入住”的需求,同样被闲置。尽管当时房地产处于黄金时代,市场存量庞大、供应持续增加,却仍存在“租客租不起、房东租不出”的局面。这里面的原因,在熊林他们经历了详尽的国内外市场调研后,得到了启发。在起步更早、容量更大的日美市场,熊林他们发现,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专门租赁用房,各类房型形态丰富;而日本则是另外一种形态——个人拥有土地,第三方供应商负责盖房子,再用租赁的方式帮忙托管房屋。这种成熟的租住模型,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沿着传统的房地产开发逻辑,房子一旦被盖出来,就是用来售卖的。几乎所有出租房源,都来自于个人业务的分散供应。分散且非标化的房源与旺盛的租赁需求之间存在严重错配——产品不匹配、品质不匹配、服务不匹配。导致租客与房东要想达成满意交易,几乎只能靠“碰运气”。这让新生的自如,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那年秋天,自如在北京通州果园打造出第一套房源,配备知名品牌家电与宜家家具。房源一经发布,迅速被租客“秒抢”。可见,自如并非要做传统意义上的“二房东”,而是希望成为让用户满意的租住服务提供者。这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它的第一个核心方向,是把分散的房源做品质化标准运营,奠定品质居住的基
      135评论
      举报
      中国有了自己的租房“大模型”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