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韬略

聚焦标杆与热点、解构趋势与韬略

IP属地:未知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2022-04-18

      保卫产业链!保卫供应链!

      作 者丨华商韬略出品人 毕亚军 华商韬略出品 图片丨网络、图虫创意 人类缔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体系,它史无前例的强大,也史无前例的脆弱。 如果说击穿医疗体系的底线,比的是整个医患供需,而一个千亿、甚至万亿产业底线的击穿,可能只是封住几家零部件工厂。 去年冬天的北京格外冷。 最近发现,这给小区的生态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现在已是万物复苏了,但好几块去年补种的草坪都被铲光,还有一些去年新移栽的树,也被拔了,要重新补。 园艺工人说,那些草,那些树的根,大多被冻坏了,即便其中一些有机会再活过来,也都不如重新播种的好。 所以,全部拔掉,重来。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1、一些草,一些树,已经被冻死了,直接被天灾出清;2、一些草,一些树,奄奄一息,还没死,但被挑剔的客户(园艺工人)市场出清。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但那些草,那些树,没了! 永远的没了。 草拔了,树拔了,还可以很快补种。 企业,甚至企业背后的产业被拔了,要补,就没那么容易了。 过去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千万条,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争夺有带动性的产业企业,争夺企业背后的产业。 具体到后发国家,这个目标甚至可以更明确,方法也可以更简单、粗暴:打掉先发国家的带动性企业,继而一步步瓦解其整个产业优势,最终取而代之。 从纺织服装到半导体,欧美、日韩,中国,这几十年几乎都在这一逻辑下明争暗斗,你追我赶。家电就是个典型,先是日韩打掉了欧美,然后是中国正在打掉日韩。与之伴随,则是看得见的几家企业背后,整个家电产业链的重构。 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是过去几十年,最显著受益,甚至全世界最为受益于这种争夺的。这也是我们今天得以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然,也有一些人将其称为所谓的产业梯度转移。我个人是太不同意这种说法的。因为,转移一词看上去好像是自然而然,是人家想转,我们随便就可以要的。 事实显然不是这个样子
      2.77万8
      举报
      保卫产业链!保卫供应链!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2:06

      市占率27.8%稳居第一,**乾昆靠的是什么?

      从技术赋能到产业共生,**乾昆开创中国汽车新范式!
      10评论
      举报
      市占率27.8%稳居第一,**乾昆靠的是什么?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27

      市值半年狂翻3倍,阳光电源凭什么?

      全球三冠王背后,阳光电源的逆袭之路
      56评论
      举报
      市值半年狂翻3倍,阳光电源凭什么?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0:46

      中国夫妻,非洲卖纸尿裤,狂揽200亿!

        他看见了非洲市场的巨大机遇。   文 | 华商韬略 金玉   11月10日,港交所迎来了一位陌生却不容忽视的“新面孔”。   主角,正是被誉为“非洲纸尿裤之王”的乐舒适(股票代码:2698)。   上市首日,股价高开逾33%,市值超过200亿港币,不仅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更将一个由中国夫妻缔造、从零到一的出海传奇,推至聚光灯下。   【01 从“倒爷”到“开荒”】   这家名为乐舒适的企业,由总部设在广州的森大集团拆分而来,目前年营收32亿人民币,做的不是当下被追捧的硬核科技,而是很传统甚至不太吃香的纸尿裤等卫生用品,但却获得了包括BA Capital、Arc Avenue、博裕、鼎晖等顶级投资机构,以及南方基金、富国基金、易方达等公募基金的集体追捧。   让其被追捧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正站在中国企业的另一大热点趋势之上:出海。   故事的创造者,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同窗夫妻:沈延昌、杨艳娟。   1996年7月,沈延昌、杨艳娟双双获得工业自动化学士学位后,一个进入东北体制内端上“铁饭碗”,一个留校深造走上科研之路。   但命运在1997年拐了个弯:沈延昌辞去稳定工作,加入一家港资企业出任采购经理,孤身一人闯进尼日利亚,并从此与非洲大陆命运相连。   当时,非洲工业基础薄弱,连卫生纸都高度依赖进口。沈延昌奔走于工厂和市场之间,从零搭建供应链,摸索市场需求,一点点积累初始商业资源。   但两年后,他突发疟疾险些丧命,原本是要被迫回国,结果却被一件事更深地“留”在了非洲:临行前,一位尼日利亚供应商托他从中国采购20万美元货物,并愿意提前支付全款。   这让他看见了非洲市场的巨大机遇:   “那时候,只要有渠道、有货,就能赚钱。”他后来回忆。   于是,回国后,沈延昌迅速行动:无纺布、电器配件、马灯、煤油炉、牛仔裤……只要非洲需要,他就设法找货、发货,并因此赚到人生第一桶
      17评论
      举报
      中国夫妻,非洲卖纸尿裤,狂揽200亿!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10 20:00

      小熊电器三季报中的破局密码

      作者丨云潭图片丨图虫创意、东方IC、网络来源丨市值观察(ID:shizhiguancha)3000亿港元市值的泡泡玛特、1600亿的蜜雪集团、1200亿的老铺黄金……资本市场正批量生产“新消费企业”。作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电行业也迎来创新转型的关键节点。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就提出要用“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当小熊电器从“小家电制造商”转型为生活方式“新消费企业”时,资本市场已经开始重构它的估值标准。刚刚发布的三季报,就印证了其转型升级路径的长期价值。01向生活方式品牌转型扭转估值坐标2025年以来,一批新消费企业在二级市场加速涌现。泡泡玛特靠着爆火全球的LABUBU,实现了市值和业绩的逆袭;老铺黄金凭借古法工艺和独特的消费体验,开辟出一条新路;毛戈平独创“东方骨相化妆法”,实现从化妆师到同名美妆企业的诞生;若羽臣从代运营到自创品牌,把“流量生意”变成了“品牌复利”。资本市场也普遍给予了这些新消费企业更高的估值。泡泡玛特当前动态市盈率高达40倍,老铺黄金、毛戈平PE在35倍以上,若羽臣更是高达80多倍。同类型的企业(老凤祥、上海家化等)则很难达到这样的估值水平。就在这种估值分化日益明显之际,一场价值逻辑的根本性重构,正推动小熊电器估值坐标的扭转。其变革思路正是从传统家电制造企业向“生活方式”品牌转型。传统制造业的估值多锚定于规模红利与成本优势,更容易陷入低质量的价格战漩涡中。一些家电企业甚至沦为贴牌商或代工厂,只能为他人做嫁衣,利润空间被进一步蚕食。小熊电器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变身为“品质生活的创造者”。经过经济高速发展期,从物质匮乏到物质充盈乃至供给过剩的当下,“Z世代”、“她消费”不断崛起,中国消费者正寻求更多的自我愉悦与满足。这种消费趋势,为新消费品牌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正是前瞻性理解了这一变化,小熊电器开始通过产品创新、品质升级和全场景满足,为用
      78评论
      举报
      小熊电器三季报中的破局密码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10 20:00

      中国夫妻,非洲卖纸尿裤,狂揽200亿!

      11月10日,港交所迎来了一位陌生却不容忽视的“新面孔”。主角,正是被誉为“非洲纸尿裤之王”的乐舒适(股票代码:2698)。上市首日,股价高开逾33%,市值超过200亿港币,不仅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更将一个由中国夫妻缔造、从零到一的出海传奇,推至聚光灯下。这家名为乐舒适的企业,由总部设在广州的森大集团拆分而来,目前年营收32亿人民币,做的不是当下被追捧的硬核科技,而是很传统甚至不太吃香的纸尿裤等卫生用品,但却获得了包括BA Capital、Arc Avenue、博裕、鼎晖等顶级投资机构,以及南方基金、富国基金、易方达等公募基金的集体追捧。让其被追捧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正站在中国企业的另一大热点趋势之上:出海。故事的创造者,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同窗夫妻:沈延昌、杨艳娟。1996年7月,沈延昌、杨艳娟双双获得工业自动化学士学位后,一个进入东北体制内端上“铁饭碗”,一个留校深造走上科研之路。但命运在1997年拐了个弯:沈延昌辞去稳定工作,加入一家港资企业出任采购经理,孤身一人闯进尼日利亚,并从此与非洲大陆命运相连。当时,非洲工业基础薄弱,连卫生纸都高度依赖进口。沈延昌奔走于工厂和市场之间,从零搭建供应链,摸索市场需求,一点点积累初始商业资源。但两年后,他突发疟疾险些丧命,原本是要被迫回国,结果却被一件事更深地“留”在了非洲:临行前,一位尼日利亚供应商托他从中国采购20万美元货物,并愿意提前支付全款。这让他看见了非洲市场的巨大机遇:“那时候,只要有渠道、有货,就能赚钱。”他后来回忆。于是,回国后,沈延昌迅速行动:无纺布、电器配件、马灯、煤油炉、牛仔裤……只要非洲需要,他就设法找货、发货,并因此赚到人生第一桶金。2000年,中国外贸红利释放,“向外走”成为年轻人的共同选择。沈延昌干脆带着妻子一起南下广州,在一间民房,创立森大集团前身——广州奥柯耶经贸公司,正式开始以小商品贸易为主
      132评论
      举报
      中国夫妻,非洲卖纸尿裤,狂揽200亿!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10 20:00

      中国消费怎么了?30万家面包店里有答案

      为期三天的面包节吸引30万人,带动街区消费500万元,热门摊位前排队时长超过一小时。人手数个品牌纸袋的消费者穿梭在麦香四溢的公园,场景之火爆,已从北京、上海蔓延至成都、广州、常州……这场关于面包的消费实验,也藏着解锁当下消费市场的新密码。往常清晨五点的南京,小Bom的面包工坊已经开始新一天的工作。面粉的清香与天然酵母的微酸气息在空气中交织,这里不仅是她的生产基地,更是她实现品牌理想的起点。但今天她们“集体迁徙”,搭乘高铁前往北京,参加一场汇聚全国烘焙爱好者的面包节。一家南京的面包店,跨城奔赴北京参展,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面包店正在这样做。这背后,是烘焙行业的一场获客革命。“四人团队的差旅费6000元,场地租金和摊位的费用6000元,固定成本就达1.2万元。”深耕烘焙行业多年的主厨小Bom,有着对面包生意的丰富经验。“我们最好的预期就是拉平不亏,能不亏本就是胜利。”但千里迢迢之行,她所图的也不是现场能销售多少。“面包节对我们这样定位小众的店铺而言,是一个高效的精准获客渠道。在这个临时构建的消费场景中,我们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潜在客户,并通过产品体验快速筛选出与品牌调性相符的同频客户”。小Bom的这番话,在资深面包爱好者Dream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她展示了自己在面包节期间的采购清单:“消费1500-2000元左右,拿下60款面包,优先扫荡京外和郊区的店铺。”从红豆米布丁米面包到灵魂折耳根烧椒猪扒包,每一款选择都经过精心考量。顾客和品牌是经营的最重要资产,在过往一家本土小店的顾客和品牌资产,基本都只能局限于本地,当互联网电商、物流的便捷发达,让区域不再是问题,也就给经营者获得顾客,拓展品牌带来全新空间。当下,这种打破过往就地坐等客户上门的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面包小店的拓展方式,即异地获客然后变成稳定的客源与收入,更重要的是让品牌和口碑也走出本土小圈子。
      17评论
      举报
      中国消费怎么了?30万家面包店里有答案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10 11:52

      又一个超级华裔天才,37岁身价千亿!

      85后华裔理工男,干出一个千亿独角兽
      21评论
      举报
      又一个超级华裔天才,37岁身价千亿!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10 10:40

      千年产业的新生,藏着哪些财富密码?

      传统产业春天来了,普通人能抓住什么机会?
      54评论
      举报
      千年产业的新生,藏着哪些财富密码?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10 10:37

      日本“鸡娃”大败局:挤破脑袋上好大学,毕业后批量式啃老

        十年苦读付流水,一代人的血与泪。   文 | 华商韬略   有人开玩笑说:“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21世纪贬值最快的却是学历。”   而这在日本,早已不是玩笑,而是30年经验教训的事实。   【01 迷失的一代】   “只要考上大学,一辈子就稳了。”   这是80年代日本人的信仰。   彼时的日本经济欣欣向荣,企业争相招聘大学生。为了吸引求职者,很多企业承诺:只要来参加招聘会就提供午餐,附赠伴手礼。   有的企业不仅会为入职员工提供免费公寓,还报销搬家费、生活用品费。   三菱汽车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甚至推出过“入职就送汽车”的福利。   当时的日本大学生被称为“金蛋”,很多人还没毕业就收到了入职邀约:男生平均收到3份,女生平均收到2.5份。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工资更是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   在学历崇拜的氛围下,日本社会兴起“鸡娃热”。街头巷尾的学习塾内,学生们拼命背着英语单词,疯狂刷着超纲试卷。   据统计,1985年日本课外补习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日元,学习塾数量更是一度超过2万家,比当时的便利店还要多。   有些家长,甚至不惜抵押房产为子女支付补习费,只盼其能够在高考中“鲤鱼跃龙门”。   然而,进入90年代,经济泡沫急速破裂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1990年,日本股市急转直下,全年跌幅达39%,市值蒸发270万亿日元,海量财富化为乌有。   金融崩溃很快传导到实体经济,1992年,日本全行业企业利润下降20%,企业倒闭数量突破1万家。   祸不单行的是,经济灾难撞上了史上最汹涌的就业洪流。   那几年的毕业生是1967年到1976年期间出生的,那是日本第二批婴儿潮时期,连续10年出生人口突破180万,尤其在1971年到1974年生育高峰时,年出生人口突破200万大关。   这批婴儿潮恰好在90年代,转化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毕业潮
      25评论
      举报
      日本“鸡娃”大败局:挤破脑袋上好大学,毕业后批量式啃老
    • 华商韬略华商韬略
      ·11-09 13:42

      日本“鸡娃”大败局:挤破脑袋上好大学,毕业后批量式啃老

      有人开玩笑说:“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21世纪贬值最快的却是学历。”而这在日本,早已不是玩笑,而是30年经验教训的事实。“只要考上大学,一辈子就稳了。”这是80年代日本人的信仰。彼时的日本经济欣欣向荣,企业争相招聘大学生。为了吸引求职者,很多企业承诺:只要来参加招聘会就提供午餐,附赠伴手礼。有的企业不仅会为入职员工提供免费公寓,还报销搬家费、生活用品费。三菱汽车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甚至推出过“入职就送汽车”的福利。当时的日本大学生被称为“金蛋”,很多人还没毕业就收到了入职邀约:男生平均收到3份,女生平均收到2.5份。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工资更是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在学历崇拜的氛围下,日本社会兴起“鸡娃热”。街头巷尾的学习塾内,学生们拼命背着英语单词,疯狂刷着超纲试卷。据统计,1985年日本课外补习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日元,学习塾数量更是一度超过2万家,比当时的便利店还要多。有些家长,甚至不惜抵押房产为子女支付补习费,只盼其能够在高考中“鲤鱼跃龙门”。然而,进入90年代,经济泡沫急速破裂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1990年,日本股市急转直下,全年跌幅达39%,市值蒸发270万亿日元,海量财富化为乌有。金融崩溃很快传导到实体经济,1992年,日本全行业企业利润下降20%,企业倒闭数量突破1万家。祸不单行的是,经济灾难撞上了史上最汹涌的就业洪流。那几年的毕业生是1967年到1976年期间出生的,那是日本第二批婴儿潮时期,连续10年出生人口突破180万,尤其在1971年到1974年生育高峰时,年出生人口突破200万大关。这批婴儿潮恰好在90年代,转化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毕业潮。刚毕业,迎接他们的却是一番“末日景象”。就业市场上,一头是企业裁员以求熬过寒冬,另一头却是汹涌而来的求职者。裁员的名单越拉越长,求职者的队伍也越排越长。1992年成为一个历史拐点,原本
      198评论
      举报
      日本“鸡娃”大败局:挤破脑袋上好大学,毕业后批量式啃老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