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向善财经

关注ipo,关注财经,关注巨头,更关注大事件背后

IP属地:未知
    • IPO向善财经IPO向善财经
      ·05-01 10:36

      利润跌回七年前,洋河股份何时逆风翻盘?

      $洋河股份(002304)$ 文:向善财经 假如时间拨回三年前,你认为下图会是哪家酒企的业绩? 我相信不少人,打死都不相信这会是洋河股份2025年的一季度业绩。 公司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10.7亿元,同比下降31.9%;归母净利润为36.4亿元,同比下降39.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6.2亿元,同比下降40.2%。 做梦都不相信的事,却成为了现实,哪怕是管理层看到了可能也不会认为是自己,就在24年年初定目标的时候,管理层还规划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5%-10%。 其实这个目标和张联东23年提出的18%相比,已经很务实了。 只是天不遂人愿,整个24年,洋河股份实现营业收入 288.76 亿元,同比下降 12.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66.73 亿元,同比下降 33.37%。 而且,归母净利润 66.73 亿元,仅相当于2017年水平,也就是说,洋河的净利润跌回了7年前。 这难免让人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能让一个全国性的白酒企业出现如此明显的衰退? //业绩目标连续脱靶,非战之罪? 对于现在洋河的困境,有投资者将其归因为管理层的不力。 表面上看,21年管理层换届,张联东走马上任,在董事长职务上干了四年,利润跌到7年前的水平,市值都不是腰斩,直接大腿斩,而且“越跌越贵”,TTM市盈率都超过茅台了。 虽然有行业周期的问题,但这事按理说和管理层脱不开关系,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让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先从产品端看起,是不是酒不行了?毕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在产品侧,洋河在近几年经过改革,提升了中低端产品的酒质。 具体来说海之蓝换代,梦之蓝增加了真年份,网上不少酒友表示洋河的酒好像确实比以前更好了点,好喝了不少,喝多了第二天起来也不头疼了。 其千元价格带的高端产品M9和手工班,
      81评论
      举报
      利润跌回七年前,洋河股份何时逆风翻盘?
    • IPO向善财经IPO向善财经
      ·05-01 10:16

      长沙银行业绩双增长,人均薪酬大幅上涨至45万元

      $长沙银行(601577)$ 文:向善财经 近日,长沙银行公布了2024年报。 老实说,2024年的业绩对于长沙银行而言,意义与往年有点儿不同。 首先2024年是长沙银行实施“新十年战略”元年,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战略上明确讲到第一阶段要努力实现“业务突破、能力提升、风险出清”。 如今的业绩公布就是对战略完成的第一次检验。 其次,去年9月份,长沙银行首位女行长张曼上任,拥有一个开门红的成绩,对于行长来讲,也是一个好的领导开始。 所以,长沙银行2024年的业绩表现到底如何呢? 业绩增长放缓,长沙银行如何突破业绩天花板? 2024年,长沙银行实现营收259.4亿元,同比增长了4.57%;实现归母净利润78.27亿元,同比增长4.87%。 仅从这两组数据来看,长沙银行业绩整体上涨,势头良好。 不过拉长时间线来看,业绩就不容乐观了。 2021年至2024年,长沙银行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15.79%、9.58%、8.46%、4.57%。 同期归母净利润增长分别为18.09%、8.04%、9.57%、4.87%。 数据呈现的很明显,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增长,2024年都是其近几年增速下滑最大的一年。 把四个季度拆分,四个季度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分别为29.34%、-3.14%、1.89%、-20.61%。 由此见,业绩放缓,第四季度净利润增长大幅度下滑要承担重要责任。 说实话这有点儿尴尬,毕竟,新行长张曼去年9月17才被选为长沙银行行长,结果第四季度就恰好出现了业绩大变脸,这很难不让人有点担忧和质疑。 不过好在2025年第一季度,长沙银行归母净利润为21.73亿元,同比增长了3.81%,稳住了业绩下滑的趋势。 但是3.81%的增长,依然是近五年一季度增长最低水平。 可见,长沙银行未来还是面临些许挑
      62评论
      举报
      长沙银行业绩双增长,人均薪酬大幅上涨至45万元
    • IPO向善财经IPO向善财经
      ·04-29

      上海银行换帅:“老将”顾建忠好当家吗?

      $上海银行(601229)$ 文:向善财经 近日,上海银行宣布董事长金煜由于年龄原因辞职。 辞职后,将由“老将”顾建忠接棒,担任上海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据公开资料显示,顾建忠此前为上海农商行行长,再往前,曾于上海银行多个部门担任过高管,工作超过17年。 可以说是上海银行的“元老级”人物。 对上海银行有了解是好事儿,能更加熟练地接班。 只是如今上海银行有点儿“昔非今比”,从以前的城商行二哥,仅次于北京银行,到如今被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追赶,成为了行业老四。 因此,顾建忠的上任,外界多抱有期待,主要想看其能不能带领上海银行重新成为行业“领头羊”? 上海银行年报公布:化身投资高手? 在上海银行公布人事变动情况后,紧接着公布了2024年财报,从中我们得以能够一窥“老将”顾建忠将面临的挑战,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行长施红敏上任一年来的成绩。 对于行长施红敏而言,上任刚一年,业绩自然越红火越好。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银行实现营收529.9亿元,同比增长了4.79%;实现归母净利润235.6亿元,同比增长4.50%。 资产规模上,上海银行截止2024年末,资产总额达到了32266.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4.57%。 从大面上看,上海银行这份成绩单还是比较亮眼的。 不过横向看,上海银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竞争力有所不足,远不及江苏银行们。 2024年,江苏银行实现营收808.15亿元,同比增长8.78%;实现归母净利润318.43亿元,同比增长了10.76%。 宁波银行实现营收666.31亿元,同比增长了8.19%,实现归母净利润271.27亿元,同比增长了6.23%。 无论是在业绩总量还是增速方面,上海银行离二者都有些距离。 在盈利能力上,截止2024年末,上海银行的净息差为1.17%,较上年末下降了1
      170评论
      举报
      上海银行换帅:“老将”顾建忠好当家吗?
    • IPO向善财经IPO向善财经
      ·04-29

      利润越增长,新乳业战略上就越保守

      $新乳业(002946)$ 文:向善财经 最近,新乳业(SZ:002946)正式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报。 结果还是“老样子”:归属利润继续双位数增长,同比增长48.46%,营收则保持承压,同比增长仅0.42%。 这实际上,也是新乳业过去两三年的业绩状态了。 比如2023年,新乳业营收同比增长9.8%,但对应的归属净利润增速却达到了19.27%;至于去年,新乳业更是出现了增利不增收的情况,营收同比下滑2.93%,净利润同比增长24.8%。 这样的表现,在当前乳业市场承压的背景下,绝对不算差,但也说不上有多好。 毕竟,我们还要看新乳业是怎么实现增利不增收的?以及营收成长性何时能够恢复? 利润越涨,未来越没想象力? 其实从财报来看,现在新乳业“增利不增收”的原因并不神秘,主要就是降本增效带来的。 就拿过去一年来说,新乳业在营收同比下滑2.93%的背景下,总营业成本却下滑了5.36%。 其中,单纯的营业成本就下滑了4.9%。 这可能跟近年来,国内原奶价格步入下行周期有关。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披露的调度情况,今年2月主产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仅为3.2元/公斤,而完全生产成本高达3.45元/公斤,行业亏损面超过90%。在此背景下,农业农村部3月第四周的监测数据显示,主产省生鲜乳价格环比再降0.3%,同比下跌12.3%。 如此一来,身处下游的新乳业们自然就能赶上一波压降成本的好时候。 除此之外,费用端的收紧也是新乳业利润增长的一大助力。 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新乳业的销售费用为16.59亿元,同比下滑1.14%,管理费用为3.808亿元,同比下滑18.95%;财务费用为1.01亿元,同比下滑37.67%。 至于研发费用,同期倒是增长了3.63%,但整体规模只有4910万元,并不足以影响大局。 所
      89评论
      举报
      利润越增长,新乳业战略上就越保守
    • IPO向善财经IPO向善财经
      ·04-29

      茅台向左,五粮液向右:高端白酒同人不同命

      $五粮液(000858)$ $贵州茅台(600519)$ 文:向善财经 近日,随着年报季临近尾声,五粮液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度报表新鲜出炉。 不同于月初公布业绩的老大茅台,还是尽产尽销的状态,从财务数据上看,白酒业的寒冬对这个行业老二的影响是实打实的。 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891.75亿元,同比增长7.09%;实现归母净利润318.53亿元,同比增长5.44%。 营收增速自2016年以来首次低于10%,净利润增速自2017年以来首次低于10%。 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369.4亿元,同比增长6.05%,实现归母净利润148.6亿元,同比增长5.8%。 综合来看,24年比市场预期的要稍微差一些,一季度又稍微好一些,结合四季度的数据看,以曾丛钦为首的管理层们似乎在对利润进行平滑的调节。 //一季度的增长来自四季度的馈赠? 那让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先看四季度的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营收212.60亿元,同比2.5%,增速创2015年以来新低,归母净利润69.22亿元,同比-6.2%,为近10年来首次负增速。 再看一季度的策略,在春节后,五粮液采取控货挺价策略,当时市场还是一片恐慌,担心一季度的业绩,没想到业绩出来之后,反而超预期。 然后,把四季度和一季度的业绩连起来看,就不难理解管理层在这里面的下的功夫。 我们将2024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利润累加,总净利润为是217.8亿,而去年同期累加是214.3亿,同比增长了1.63%,也就是说,倘若五粮液不去平滑这个利润的话,一季度的数据可能就不太好看了。 这也不是凭空的猜测,除了换个思路算账,从销售费用上也能一探究竟。 具体到数据上,
      503评论
      举报
      茅台向左,五粮液向右:高端白酒同人不同命
    • IPO向善财经IPO向善财经
      ·04-24

      小学生的购买力有多强?年收百亿的卡游能给出答案

      文:向善财经 卡游,一家向小孩子卖卡片的公司,创始人李奇斌甚至通过高度集中的股权模式,年收入有望达到18亿。 一张小小的卡牌,成本不到一毛,为何蕴含着这么大的能量? 近日,卡游有限公司再度向港交所提交了更新后的招股书,这是自去年1月份之后第二次冲击港股IPO。 通过对最新招股书的了解,或许能够一窥究竟。 高营收的背面是高波动 招股书数据显示,卡游2022、2023、2024分别实现营收41.31亿元、26.62亿元、100.57亿元。 2023年及2024年,其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35.56%、278%。 从数据不难看出,卡游在取得几十、上百亿收入的同时,业绩波动也比较大。 过山车式波动的原因可能是,依赖单一业务,受IP影响比较大。 卡游营收来源主要依赖集换式卡牌,这一产品为其2024年营收贡献了80%。 作为一个卖泛娱乐产品、非刚需产品的公司,依赖单一业务,意味着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集换式卡牌业务受到外部因素冲击,就难免造成业绩“变脸”。 单从商业模式来讲,IP热度就是对其一大影响。 集换式卡牌的营收高度依赖IP热度,IP热度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其销售表现。例如,2022年奥特曼IP热度较高,卡片销量和营收表现良好;而2023年奥特曼IP热度下降,卡片对小朋友的吸引力减弱,销量也随之下滑。 而且卡游营收高度依赖少数核心IP贡献,在2022、2023、2024年,各年度五大IP主题产品收入分别为40.64亿元、23.93亿元、86.53亿元,分别为同期营收贡献了98.4%、89.9%、86.1%。 这也意味着一旦核心IP热度下滑,或者有一年没能成功拿到核心热门IP,营收就会产生较大波动,卡游需要每年通过追高热度IP,或则拿到经典IP授权,来保证业绩的稳定。 因此,卡游需要不断通过扩张IP来押宝。 像今年的哪吒2,卡游在电影上映前就开始筹备合作,如今哪吒2大火,押宝成功,2025年
      266评论
      举报
      小学生的购买力有多强?年收百亿的卡游能给出答案
    • IPO向善财经IPO向善财经
      ·04-22

      杨幂“助攻”、肖战代言,一年爆卖16亿的溜溜梅要IPO了

      最近,“溜溜梅”的母公司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溜溜果园”)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拟实现主板挂牌上市。 这也是继2019年撤回A股上市申请后,溜溜果园第二次冲击资本市场了。 所以从招数据来看,这一次溜溜果园的上市准备,似乎充分了不少。 最直观的就是业绩表现。在2019年招股书中,溜溜果园展现出的是一幅营收增长陷入瓶颈期,且净利润连年下滑的“颓废”模样。报告期内(2016年—2018年)实现营收约8.04亿、8.47亿和8.73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为0.81亿、0.6亿元和0.56亿元。 但如今,在2022年—2024年,溜溜果园实现营收约11.74亿元、13.22亿元和16.16亿元;净利润约为0.68亿元、0.99亿元和1.48亿元,整体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增长态势。 那么溜溜果园是如何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是实现了业绩大反转呢?这一增长势头,未来还能延续多久?又能不能借此撬开港股资本市场的大门呢? 带着疑问,我们继续回到招股书中寻找答案。 2019年的IPO问题,溜溜果园能解决吗? 从两次招股书来看,溜溜梅和溜溜果园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不变的地方。 比如在产品收入方面,2019年招股书中提到的多元化新品“梅冻”,现如今已经成了溜溜果园的第二增长曲线。 2024年,“梅冻”实现营收4.1亿元,同比增长32.26%,总营收占比也来到了25.4%,仅次于“梅干零食”等基本盘产品,有力地推动着整体业绩的向上增长。 不过即便如此,无论是过去的青梅、李梅和西梅,还是现在的梅干零食、西梅产品和梅冻三大主力营收业务,整体似乎还是没能走出梅类产品的边界。 这一点的不变,或许就要为此次溜溜果园的IPO,埋下些许的不确定性了。 毕竟在上一次冲击A股时,坊间就有猜测,溜溜果园之所以被资本市场看不上,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业绩萎靡,缺乏成长性;另一方面就是产品结
      78评论
      举报
      杨幂“助攻”、肖战代言,一年爆卖16亿的溜溜梅要IPO了
    • IPO向善财经IPO向善财经
      ·04-19

      苏州银行收到监管警示,开卷考试怎么这么难?

      $苏州银行(002966)$ 文:向善财经 近日,苏州银行摊上了件小事,根据江苏证监局在4月11日的公告。 苏州银行因其基金托管业务存在问题,收到了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具体原因是三点: 该行的个别核心业务岗位人员未具备2年托管业务从业经验。 在估值核算方面存在个别所托管基金估值对账不一致的情况,并未及时处理和向基金管理人反馈。 在内部控制方面,该行内控稽核部同时承担投资监督和稽核管理职责,而公司资产托管系统个别产品基本信息录入存在错误。 都被警示了,为啥是小事呢? 熟悉金融系统的朋友的都知道,这只是基层工作中最基本的合规要求。 稍微用点心基本上都能避免,但偏偏现在苏州银行却翻了车,属实有点不应该…… //不稳定的管理层,打折扣的合规? 这事儿就和学生们写作业一样,简单的题目写错,要么是读题不认真,要么就是写的时候起了轻视之心。 只不过,有些难以理解的是,这次苏州银行的考试其实是开卷的形式,做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就在今年一月份,同处江苏省的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其实已经为苏州银行预警了。 这两家银行当时因存在多项问题被江苏证监局采取监管措施,江苏银行是被责令整改,南京银行被出具警示函。 问题和苏州银行类似,都是关于基金托管方面的,上述的三个问题,都是这两家银行在接受检查时出现过的。 这是已经给了答案的开卷考试,还给了两个月的总结时间。 如此“公开透明”的考试,还没有做对,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坐最后一排的小王同学,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天天吵架,对他也疏于管教,那是晚上打游戏,白天睡大觉,结果完美的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知识点。 以此为线索,翻看苏州银行的高管变更记录,和同属金融行业的同行们相比,就不是那么稳定了。 2022年,该行董监高共有27次人事变动 2023年,全年发生35次调整,涉及董事
      160评论
      举报
      苏州银行收到监管警示,开卷考试怎么这么难?
    • IPO向善财经IPO向善财经
      ·04-19

      比拼多多人效比还高:46人一年创收11.6亿,If椰子树赴港IPO

      $拼多多(PDD)$ 文:向善财经 近日,泰国品牌If母公司IFBH Limited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这名字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有些陌生,但是一提到if的椰子水,相信这两年不少人都喝过。 作为曾经的小众饮品,如今已经风靡全球,椰子水以其低糖、高电解质等特点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 而从此次递交的招股书来看,这家公司可谓是信心满满,不过在向善财经看来,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代工模式跑出的王 先看财务数据,2024年收入1.58亿美元(约1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净利润0.33亿美元(2.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 毛利为57.9百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亿元),同比增加90.7%。毛利率则由2023年的34.7%增加至36.7%。 而且令人惊奇的是,这是家员工仅有46名的公司,人均贡献利润约526万。 但是在对其商业模式进行拆解之后,这样的高人均产值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2022年,创始人萨克将国际业务分拆,成立了IFBH。 IFBH采用“代工厂+第三方物流+分销网络”的轻资产模式,其中,if在中国内地的业务主要交由两个分销商,一个主要负责在线渠道,另一个则负责线下渠道。 也就是说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环节,总公司和多数依靠代工的企业一样,是妥妥的“甩手掌柜”,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得到的就是极致的人效和轻资产。 只不过,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虽然人效很高,但是IFBH是个依赖单一市场,单一产品,单一货源供应的公司,这时高人效+代工的模式是否还能保持优势,就是个问题了,我们挨个来看。 一、单一货源供应导致的是成本难以控制,竞争受阻。 2024年,泰国遭遇高温天气,椰子减产导致新鲜椰青的终端零售价从9.9元/个涨价至16.9元/个。当年8月,if椰子水方面
      556评论
      举报
      比拼多多人效比还高:46人一年创收11.6亿,If椰子树赴港IPO
    • IPO向善财经IPO向善财经
      ·04-19

      安踏与耐克的距离,差了一个“NBA”

      $安踏体育(02020)$ $耐克(NKE)$ 文:向善财经 近日,安踏出资花费2.9亿美元收购狼爪,为了吃稳户外运动这碗饭,安踏可谓是下了血本。 不过,了解安踏发展历程的会发现,此次收购,也是意料之中。 多品牌战略有无BUG? 近几年,安踏围绕“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战略展开行动,多次收购各种品牌。 如今已经形成包括FILA、迪桑特、可隆、始祖鸟等知名品牌在内的多品牌矩阵。 通过多品牌协同发力,截止2024年末,安踏已经卖遍全球,成为继阿迪、耐克之后,全球第三家总营收破千亿的体育品牌企业。 据天眼查APP显示,安踏去年营收708.26亿元,同比增长了13.58%。 近些年,安踏能赚这么多钱,当然不是仅通过“高性价比”老路赚来的。 把子品牌打造成高端化品牌,让安踏尝了一次又一次甜头。 以安踏收购大中华区的FILA为例,FILA自从被安踏收购后,主要产品定价从中低端市场转为定价高端市场。 像主要鞋类产品从2018年的300—600元,提升到如今500—900元,部分高端鞋类可以卖到1400元左右。 裴乐的营收也从2018年的84.92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66.3亿元,翻了三番。 还有其旗下户外高端品牌始祖鸟,自从2019年被收购后,安踏不仅保持住了其国际品牌效应,还助力其产品价格走向更高峰。 2024年2月15日,始祖鸟宣布全线上调产品零售价,商品涨幅约20%—30%。 去年其龙年限定冲锋衣甚至一度在二手平台被炒作至两万元。 根据安踏过往收购品牌历史,难怪现在有消费者担忧,安踏收购狼爪后,狼爪可能会成为消费者买不起的模样。 从公司角度看,均价提高了,毛利也就提高了,品牌高端形象也维持住了,销量保持住前提下,营收自
      533评论
      举报
      安踏与耐克的距离,差了一个“NBA”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