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无忌

我们更懂中国商业

IP属地:未知
    • 财经无忌财经无忌
      ·11-23 10:16

      从厨房佐餐到双十一主角,贵州酸汤突围背后:拼多多培土“电商新周期”

      文 | 白嘉嘉 当下餐饮行业最赚钱的“味道”,可能来自贵州。 随着贵州“村超”话题突破千亿次的破圈效应,四面八方的年轻人涌进了贵州,他们被一种奇妙的“酸汤”味道迷住了。 “没吃过酸汤相当于没来过贵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的俗语,成了游客们寻访当地美食的向导。 随之而来的是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据行业数据披露,全国含“酸汤”字样的餐饮门店,已超8700家,酸汤火锅细分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位列火锅口味热度第二。 而店里人声鼎沸的场景,似乎宣告着这股热劲还远没到顶。 有人甚至预言,“酸汤”将超越牛油火锅,成为新晋“火锅一哥”。 不论预言成真与否,经营贵州美食的老板们早已嗅到机遇。 贵州酸汤企业玉梦集团的总经理杨政州——这位总是穿着西装,脸型方正、眉毛浓密,说话沉稳的中年人,是酸汤“最忠诚的信徒”之一。 二十多年前,他深入苗寨,靠和当地人喝了几顿大酒建立起的友谊,“请”来了几瓶原汁原味的凯里酸汤卤汁用作产品研发,此后始终在尝试将酸汤推向全国人的餐桌。 过去,杨政州将更多精力花在开拓B端渠道,将酸汤卖进九毛九等餐饮品牌的门店,近年来亲眼目睹了电商带来的巨变—— 曾经困于佐餐调料定位的酸汤,正朝着螺蛳粉般的方便速食转型,全国各地的爱好者用“下单”投票,玉梦集团线上销售额从早年的数百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2000万元,2025年更是剑指5000万元目标。 玉梦集团只是一个缩影。 以酸汤为代表,曾经偏安一隅的贵州美食正迎来黄金期,而电商成为突破市场壁垒的关键利器。以拼多多为例,有贵州商家发现今年双十一刚刚开启,酸汤的日销量就增长了三四倍,逐渐成为电商大促的主角。 这场突围背后,既有“村超”带来的流量契机,更离不开电商平台的战略托底——拼多多今年升级推出的“千亿扶持”计划,正为这些抓住机遇的商家铺就成长路径。 而在贵州经过几天的实地调研之后,财经无忌还发现,这场美食突围,或许只是
      29评论
      举报
      从厨房佐餐到双十一主角,贵州酸汤突围背后:拼多多培土“电商新周期”
    • 财经无忌财经无忌
      ·11-21 21:41

      抢“鲜”大战,光明乳业还能“战”否?

      文 | 萧田 “每天一瓶奶,强壮中国人”,这句曾被用来鼓励国人饮用常温奶的口号,如今似乎被越来越重视健康的国人“嫌弃”了。 常温奶退潮,低温鲜奶上位,正在成为乳制品行业的新共识。 交银国际预测:2022至2027年,中国低温鲜奶市场将以12%的复合年增长率狂奔;欧睿数据更指出,发达国家低温奶消费占比超90%,而中国目前还不到20%。 这意味着什么?一个尚未被巨头彻底瓜分的巨大增量市场。 按理说,这是属于光明乳业(600597.SH)的高光时刻——毕竟,它曾是低温鲜奶赛道的“开山鼻祖”。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光明靠着巴氏杀菌技术,在华东地区送奶入户、建冷库、搞冷链,硬生生把“鲜”字刻进了消费者心里。2002年,光明营收一度等于伊利(600887.SH)+蒙牛(02319.HK)之和,市值更是蒙牛的11倍。 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对常温奶趋势的误判,光明错失全国化窗口期,眼睁睁看着伊利、蒙牛借势崛起,自己则退守江浙沪,沦为“区域三哥”。 如今,风口再起,低温奶重回舞台中央。可令人唏嘘的是:风来了,光明却没站在风口上,反而在原地打转。 1、低温奶是风口,但光明的翅膀早已折戟 为什么是低温奶? 低温奶与常温奶的本质区别,不在包装,而在灭菌方式——一个是巴氏杀菌(保留活性营养),一个是UHT超高温瞬时灭菌(牺牲部分营养换长保质期)。 过去几十年,中国消费者要的是“有没有奶喝”,常温奶凭借无需冷链、保质期长、成本低,完美契合“吃饱就行”的时代需求。 但今天不一样了。健康意识觉醒,“喝得好”成了新刚需。低温奶的高蛋白、高活性、低加工特性,正好踩中消费升级的脉搏。 截至2024年,中国低温鲜奶在液态奶中的渗透率约17%,整体乳制品占比仅10.4%。对比欧美90%以上的渗透率,空间巨大。 理论上,这该是光明的主场。毕竟,它是国内最早系统布局冷链、最早提出“鲜奶战略”的企业。 1992
      57评论
      举报
      抢“鲜”大战,光明乳业还能“战”否?
    • 财经无忌财经无忌
      ·11-20

      小米的“科技复利”时刻

      文 | 陶魏斌 “复利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这是沃伦·巴菲特在2019年致股东信中的原话。几十年来,他反复强调:真正的财富不是靠短期暴利,而是靠可持续、可积累的高质量增长。 如今,这一投资哲学正在一家中国科技公司身上得到验证。 2025年11月18日晚,小米集团发布第三季度财报: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经调整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大增80.9%,创历史新高。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首次单季盈利——7亿元,毛利率25.5%。 在智能手机出货持续下滑、存储芯片价格年内上涨超60%、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的三重夹击下,小米的利润增速达到了营收增速的3.6倍。 这意味着,小米正在从“靠规模赚钱”转向“靠结构赚钱”。过去几年在自研芯片、澎湃OS、MiMo大模型和智能工厂上的投入,如今正连成一张网,开始实实在在地反映在利润表上。 这种由科技驱动的、可持续的利润增长——我们称之为“科技复利”——正在成为小米的新常态。 1、复利从何而来? 巴菲特曾说:“理解复利的人将赚到钱。” 对他而言,复利的核心是时间、持续性和不被打断的价值积累。对小米而言,时间是过去十年的技术投入,而“不被打断的积累”,则是用户在手机、汽车、家居之间自然流转所沉淀的价值。 过去,判断一家硬件公司好不好,看的是出货量和市场份额。但现在的小米,显然已经不能用这套逻辑衡量了。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达4330万台,稳居全球第三。在中国大陆手机市场4000—6000元价位段,小米市占率达18.9%,同比提升5.6个百分点。 双十一期间,起售价5999元的小米17 Pro Max拿下6000元以上国产手机销量与销售额双料冠军——小米高端化战略进入第五年,已经从“能卖”走向“被认可”。 但这只是故事的起点。真正让小米利润结构发生质变的,是其业务边界正在从单一硬件向多场景协同扩展。 三季度,小米智能
      100评论
      举报
      小米的“科技复利”时刻
    • 财经无忌财经无忌
      ·11-18

      他们在无锡造火箭

      文 | 白嘉嘉 倒计时结束,海平面上忽然倒喷出百丈明黄色烈焰。一支白色火箭从中窜出,缓缓升空。 热浪和轰鸣声渐渐远去,画面变得安静,只剩下被尾焰“烧红”的厚重云层,提醒着围观的人们它无穷的威能。 “我国民营商业航天领域运力最大的火箭—— ‘引力一号 ’遥二运载火箭,今天上午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当天,也就是10月11日,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夜线》、CCTV4都报道了这次发射,CCTV1也在微博上发了祝贺。 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又迎来了一次突破。 而此刻,“引力一号”火箭的发动机,正安静地“站”在民营火箭企业“东方空间”位于江苏无锡的航空动力总部里——我的正前方。 这是它少见的“脆弱时刻”。它被剥去白色的“外甲”。好奇的人们此时才发现,在圆锥形的喷火口上方,还有错综复杂如血管的金属管道。 “发动机成本占整支火箭的50%”,指着发动机,东方空间的工作人员透露,他们正在研究发动机回收。 当前中国正处于“星多箭少”的供需困局,东方空间即将进入产品化、批量化发射的阶段。如果顺利的话,每公斤载荷的价格将会降到2万元上下(和SpaceX相近)。 商业航天,近年来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全社会以一种不计成本的姿态,将政策、资金投入其中。火焰随之升高,一些机构的测算,国内商业航天市场在2030年达到10万亿规模并非遥不可及。 但疑问仍盘踞在一些观察者心里:航天这一过去主要由国家主导的领域,会以怎样的模式在市场中运转?订单从何而来?企业竞争的赛点是什么?如今又到什么阶段了? 眼前的火箭发动机,或许就是现成的答案。 1、“攒局”造火箭 2023年,当彭昊旻找上无锡的企业一起造火箭发动机时,很多企业的负责人都犹豫了——面前这个娃娃脸的女生,看上去实在不符合印象里火箭专家的形象。 当然更多的犹豫是来自于信心:火箭这种高精尖科技也是自家公司能涉足的吗? 作为东方空间联合创
      146评论
      举报
      他们在无锡造火箭
    • 财经无忌财经无忌
      ·11-16

      跟着央视新闻寻味云南:良品铺子解锁中国坚果的 “大” 门道

      文 | 萧田 每年白露时节过后,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夏威夷果一片丰收景象。 几十万亩夏威夷果(学名:澳洲坚果)树连成片、汇成海,层叠的绿荫下,缀满圆润饱满的青果。风一吹,发出“咚”“咚”“咚”的声响。 23岁的佤族姑娘娜黑朗一边挎着竹篮穿梭林间,将饱满的坚果落进筐里,一边在心里盘算着今年的好收成。 13年前,西盟开始依托当地优越的地理条件牵头引种,助力农业提质增效与农户增收,并将夏威夷果发展为区域特有产业。 在这一过程中,以良品铺子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深度介入,通过建立严格的原料标准,协同当地进行科学化、规模化的种植管理,将源头、市场与产业三端高效串联,探索出一条多方共赢的新路径。 今年11月,良品铺子联合央视新闻走进彩云之南,实地溯源了这颗小小“黄金果”的诞生之路。 1、从舶来品到国民果,给一颗洋坚果打上“中国印记” 云南坚果有“双雄”,一个核桃,另一个就是澳洲坚果。 核桃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相比之下,澳洲坚果就“年轻”多了。 1991年,400多株引进的澳洲坚果种苗跨越山海来到云南,找到了它的“第二故乡”,开始在云南热区(指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等地)试种,并最终开枝散叶。 近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坚果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也逐年攀升,成为许多家庭的餐桌“常客”。 下游需求的变化反推上游种植技术的变革,云南夏威夷果逐渐完成从“引进来”到“种得好”的转变。 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每年采摘下来的坚果,去哪里寻找稳定的市场”? 良品铺子的到来恰逢其时。 良品铺子一边带来了订单和需求,让果农们一心专注好品质,另一边带来了更现代化的食品工业的高标准,比如果仁直径、出仁率、坏籽率、新鲜度等,经过一系列努力,本地高品质夏威夷果的问世水到渠成。 时间来到2025年,中国成为夏威夷果全球生产第一大国,云南拥有全球最大的夏威夷果生产基地,占全球面积47%。这
      202评论
      举报
      跟着央视新闻寻味云南:良品铺子解锁中国坚果的 “大” 门道
    • 财经无忌财经无忌
      ·11-14

      从抢流量到种心智,双11的增长逻辑变天了

      文 | 山核桃 从一个狂热消费年代的符号到当下印证多元消费时代崛起的重要窗口,第17个双11落幕了,但它的影响还被人们反复讨论。 一切都源于消费环境的变化。价值多元、需求多样,双11购物场上,理性的消费者已习惯了促销叫卖、低价刺激的旧套路。新趋势是,他们不再只是为单一的价格、产品买单,而是愿意为品牌传递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投下自己的信任票。 麦肯锡在《2025年消费者现状》也提到,在信息过载和媒介碎片化时代,消费者行为逻辑已从过去的“看见就买”转向“信任才买”。 品牌的经营逻辑也发生转变。从追求短期大促的流量曝光,转向理解、渗透和经营品牌对应的消费者心智。 率先经营心智的玩家也先人一步,在今年双11收获了可观增长。本次双11,抖音电商数据显示:6.7万个品牌销售额同比翻倍,超过10万商家通过直播实现销售额翻倍,52万个商家的店播销售额翻倍增长,销售额破亿商品数量同比增长129%。 心智,一个旧概念在今年双11重新焕发生机,这既是品牌商家群体的一次新商业觉醒,也是电商行业重回价值竞争的重要体现。 1、心智建设,品牌增长的新竞争力 心智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重提心智,在今年双11乃至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下,尤为必要。 双11,还能向哪里寻找增长? 每年,当我们将这一灵魂之问抛给不少品牌商家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类似的:流量内卷、消费者行为难预测,曾经高举高打的“大曝光、广铺量”的营销方式正失去效力。 品牌急需一种新增长逻辑,既能走出流量内卷,又能清晰度量消费者定位,还能沉淀为可持续、可积累的品牌资产。 敏锐感知到品牌“既要又要还要”的变化,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巨量引擎会在今年双11鲜明提出“心动双11,心智有回响”的核心主张。 首先,建立心智的底层逻辑,本身就契合了消费趋势的变化,心智背后是一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动机和决策路径的转变。 消费者从价格转向为兴趣、情绪和价值付费,从被动
      110评论
      举报
      从抢流量到种心智,双11的增长逻辑变天了
    • 财经无忌财经无忌
      ·11-14

      AI眼镜的科技时尚新风潮,Rokid乐奇靠什么领先?

      文 | 无锈钵 一款真正意义上“人人皆可佩戴”的智能眼镜,何时才能出现? 这是11月13日,Rokid乐奇与BOLON眼镜通过新品联合发布会,所试图解答的问题。 作为一场以“戴上新时尚”为主题的发布会,双方将借助新一代搭载AI功能的BOLON智能眼镜,让用户在个性时尚的日常穿搭中,解锁极致便利的科技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BOLON 活力代言人林一也来到现场,和大家分享了使用 BOLON AI 智能眼镜的感受和心得,并与现场观众热情互动,同时还和《影视飓风》技术狂人 Tim 现场互拍人生照片。 一个是智能眼镜的引领品牌,一个是颜值与实力并存的时尚之选,这种科技与审美的双向融合,不仅带来了新款产品,也为行业开辟了全新的思路。 这基础上,新的思考也随之而来: ·智能眼镜走向大众市场,Rokid乐奇改变了什么? ·如何重新理解当下的智能眼镜产品? ·行业未来还有哪些趋势值得期待? 1、未来科技+顶流时尚,如何碰撞出智能眼镜的“第一性原理”? 15年前,当乔布斯在旧金山会议中心的镜头前,向全世界展示精巧的iPhone手机时,他也在无意中,改写了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规则: 相较于传统的性能参数,美感、时尚感,同样是一款产品最核心的品质。 智能眼镜的故事,也是如此。 回首过往,很多品牌都曾执着于透过眼镜“向外看”,为智能眼镜赋予更科幻、华丽的功能,与此同时,Rokid乐奇则是为数不多同时做到“向内看”,关注真实用户需求和使用体验的品牌。 眼镜外的世界固然重要,但戴眼镜的人,才决定着品类的未来。 智能眼镜从“极客玩具”走向“全民产品”的关键,不在于参数性能是否极致,而在于能否激活万千场域中,不同人的消费需求。 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年轻人热爱个性与品味,上班族需要得体的形象,成熟人群渴望用潮流点缀日常生活…… Tim、林一同台,象征科技与时尚的碰撞,而美与时尚,就是Rokid乐奇为千万用
      161评论
      举报
      AI眼镜的科技时尚新风潮,Rokid乐奇靠什么领先?
    • 财经无忌财经无忌
      ·11-12

      携手中国奥委会,九牧王如何转动国产男装“价值飞轮”?

      文 | 无锈钵 “3,2,1,Action!” 随着相机快门按下,镜头前,代表中国服装产业和奥委会官方的两双手紧紧相握。 这个片段,就来源于一天前九牧王和中国奥委会的签约仪式现场。 从2018雅加达亚运会算起,这已经是九牧王与中国体育代表团六年精诚合作后,双方的再度携手。 和七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九牧王头顶的标签,已经从昔日的“礼服供应商”,升级成了“2025-2028周期中国奥委会官方赞助商”。 这也意味着,九牧王,这个从东南沿海一步步走来的“男裤专家”,花了36年时间,终于登上了服装品牌赛事赞助的“顶级舞台”。 回首过往,站上奥林匹克赛事这一汇聚全球目光的顶级舞台,一直是这个时代里所有顶尖消费品牌共同的梦想。 诸如阿迪达斯、可口可乐、三星等品牌,更是借势这一赛事赞助,成功闪耀全球。 正如奥美亚太区首席战略官阿文德所形容的那样: “对于所有品牌而言,奥运会是它们通往世界舞台不容错过的阶梯。” 庞大的流量和影响力加持之外,如何匹配奥运这一国际窗口,实现战略升级和价值跨越,也成为了一众品牌们共同的思考。 这方面,九牧王无疑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参考: 赛事赞助从不是签约的“一锤子买卖”,而是“日久见人心”的品质答卷。 1、多年“双向奔赴”,换来了奥运“长期入场券” 获颁“中国奥委会官方赞助商”的身份,九牧王只用了一场签约仪式; 但携手奥委会,踏上与中国体育事业并肩同行的这条长路,九牧王却为此付出了长期的努力。 这也是顶尖体育赛事赞助中的常态:从成为奥林匹克赞助商,到anycall风靡全球,三星陪跑了整整5届奥运会。登顶奥林匹克没有偶然,只有对品牌耐心的长期考验。 九牧王和中国奥委会的故事,同样也是如此。 从2018年为雅加达亚运会打造“蓝色梦想”礼服,到2020东京奥运会的“中国红”、2023杭州亚运会的“星耀”、2024巴黎奥运会的“逐梦”…… 每一套礼服的诞生,都是一次文化与
      156评论
      举报
      携手中国奥委会,九牧王如何转动国产男装“价值飞轮”?
    • 财经无忌财经无忌
      ·11-11

      黄金的“双支柱”时代:降息潮中的避险逻辑与配置策略

      科技股光环褪去,黄金悄然站上舞台中央。 10月下旬以来,国际金价自历史高点回落,在4000元/克附近反复震荡;与此同时,美股科技板块因巨头三季报集体不及预期而承压下行。 看似背离的走势背后,实则暗合同一逻辑——风险偏好退潮,资金正重新寻找“确定性锚点”。 世界黄金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全球黄金总需求飙升至1313吨,创历史新高。 支撑这一纪录的,不再是单一的央行购金,而是“官方+民间”双轮驱动:各国央行持续增持以对冲美元信用波动,而普通投资者则通过金条、金币乃至ETF加速入场。 黄金的吸引力,正从传统的避险符号,演变为结构性资产配置的新支点——既因科技股疲软推升避险情绪,更因其与权益资产低相关性的天然优势,成为投资组合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器”。 1、降息周期里的黄金定律:四轮验证,一轮更比一轮强 自2000年以来,美联储四轮降息周期均推动黄金资产实现显著增值,黄金ETF的长期配置逻辑随之不断强化。 2000年12月至2003年8月,黄金资产的涨幅达31.9%;2007年4月至2009年2月,黄金资产的涨幅高达49.4%;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黄金资产仍维持31.4%的涨幅;而自2024年9月开启本轮降息周期以来至2025年10月,黄金资产更是创下53.8%的新纪录。 作为与黄金资产价格紧密挂钩的工具,黄金ETF在每轮周期中均同步承接市场配置需求,其净值与规模增长和降息环境下黄金资产配置价值的强化深度绑定。 2、多空拉锯战:避险退潮VS降息托底,黄金站在十字路口 现阶段,黄金资产处于多空因素交织的格局,短期压力与核心支撑形成鲜明对比。 从压力端来看,市场对国际经贸关系缓和的预期升温,削弱了黄金的避险价值,前期避险资金逐步撤离转向风险资产,导致伦敦金现自10月中旬高位下跌超10%。 从支撑端来看,美联储10月底已如期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
      264评论
      举报
      黄金的“双支柱”时代:降息潮中的避险逻辑与配置策略
    • 财经无忌财经无忌
      ·11-11

      在进博会上,重新认识海尔生物

      文 | 陶魏斌 每年进博会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都是全球医疗科技的“巅峰竞技场”。 西装革履的跨国企业高管、装着无数问题的采购代表以及业内的科研专家们,穿梭在馆内的各个展厅——他们会看到全世界最顶尖的医疗技术与装备。 2025年的这场盛会中,海尔生物的展台透着股“不一样”的气场: 除了低温存储领域的王牌产品爱德蒙生物样本数智管理方案、超能系列超低温冰箱等,“首发新品”中的十万转超速离心机、全封闭自动化细胞扩增系统、快速冷冻仪等科研设备,赫然成为今年的C位。 这场亮相不仅秀出了海尔生物的硬核技术,也打破了外界对海尔生物“低温存储龙头”的刻板印象,某种程度上还改写了行业竞争的底层逻辑。 1、熟悉又陌生:不止于低温储存的科技突围 在进博会1.1馆的众多展品中,这台十万转超速离心机堪称“流量担当”。 它的机身仅有普通洗衣机大小,启动时噪音低至几乎不可闻,核心转子以十万转的高速运转,却能保持惊人的稳定性。 对生物医药、基因测序领域而言,这种“科研神器”是破解微观世界的关键工具——它能快速分离生物样本中的核酸、蛋白等核心成分,其稳定性直接决定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而它的亮相,标志着国产高端科研设备迎来了真正的“突围时刻”。 在过去,中国医疗科技更多处在“跟跑”位置。十万转以上超高速离心领域,长期被贝克曼、日立等国际巨头垄断,他们占据了国内高端离心机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对国内科研机构而言,进口设备不仅采购成本高昂,一套设备动辄数百万元,后续维护和备件供应还要面临漫长的等待,往往耽误科研进度。 在生物医药产业刚刚起步的年代,这种“卡脖子”的无奈,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共同记忆。 如今,海尔生物攻克了这项核心技术。其推出的十万转超速离心机在转速、分离效率等关键性能上达到国际同级水平,再加上本土化的快速响应服务,已经获得很多潜在客户的青睐。 在海尔生物具有“领导地位”的低温存储赛道,其同样跳出了“
      201评论
      举报
      在进博会上,重新认识海尔生物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