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商业

知名财经领域创作者

IP属地:北京
    • 尺度商业尺度商业
      ·08-12 14:21

      常熟银行中报交卷:业绩增长,资本充足率下降,个贷不良率上升

      文 | 刘振涛 农商行优等生常熟银行率先发布了中报,整体发展稳健的情况下,部分指标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8月7日晚间,常熟银行发布了2025年中报,成为A股上市银行中首家发布财报的银行企业。上半年,常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0.62亿元,同比增长10.10%;实现归母净利润19.69亿元,同比增长13.51%,业绩保持了增长趋势。 资产规模方面,2025年上半年,常熟银行总资产达4012.27亿元,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其中,公司总负债达3692.68亿元,总贷款额达2514.71亿元。 资产规模持续扩张,业绩稳定增长,也给了常熟银行分红的底气。常熟银行首次抛出中期分红计划,拟10股派发1.5元,合计分红约4.97亿元,分红占上半年归母净利润比例达到25.27%。 不过,整体稳健的常熟银行,仍有一些财务指标有待改善。 比如,常熟银行的营收中,异地机构的贡献在下降,营收增速保持双位数,更多地是非息收入增长的拉动,特别是投资收益的支撑;再比如,扩张的过程中资本充足率下降,以及个人贷款不良率上升等。 一个硬币有AB两面,常熟银行的中报也有着AB两面,在保持“A面”整体稳健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改善“B面”的情况,或许是常熟银行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规模扩张,业绩增长,投资收益支撑非息净收入 常熟银行2025年中报整体来看最大的亮点,就是业绩增速保持了双位数,资产规模实现新的突破。 2025年上半年,常熟银行的营收增速为10.10%,归母净利润增速为13.51%。2024年同期,常熟银行的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2.03%、19.58%。 虽然,常熟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增速不及2024年上半年,但是在息差收窄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增速双位数趋势。 资产方面,常熟银行也保持着稳健增长趋势。2025年上半年,常熟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较2024年末增长了9.45%,规模达到4012.27亿
      80评论
      举报
      常熟银行中报交卷:业绩增长,资本充足率下降,个贷不良率上升
    • 尺度商业尺度商业
      ·08-12 12:16

      “汇源果汁”炮轰大股东,上市公司国中水务躺枪被疑“冤大头”

      文 | 张佳儒 北京汇源将炮口对准昔日“恩人”。 2022年6月,法院批准北京汇源的重整计划。彼时,文盛资产作为重整投资人计划投入16亿资金,成为北京汇源控股股东。重整之后,北京汇源迎来新生。在重整方案中,文盛资产表示,将为汇源设计最佳的证券化方案,力争三到五年内实现A股上市。 2024年7月,上市公司国中水务拟间接收购北京汇源股权,并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一旦交易顺利完成,北京汇源将实现曲线A股上市。 从重整重生到冲刺上市,文盛资产是北京汇源这一路的关键推手。然而8月9日,北京汇源的一纸公开信,却骤然掀开了它与这位“恩人”之间的裂痕。 北京汇源披露,其股东诸暨文盛汇(文盛资产参与北京汇源重整而设立的持股平台公司)未按重整协议履行出资义务,并且诸暨文盛汇还谋划于8月11日召开临时股东会通过资本公积补亏方案,推动可能存在不公平的分红事项,呼吁全体股东或债权人合法维权。 就在北京汇源与控股股东撕破脸之际,国中水务意外躺枪,被质疑9.3亿投资前景不明,成了“冤大头”。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11次催缴8.5亿仍未到位,“汇源果汁”被空手套白狼? “有汇源才叫过年”,汇源是家喻户晓的国民果汁品牌。2000年至2010年,汇源果汁连续在中高浓度果汁市场份额国内第一,是不折不扣的“果汁大王”。 2021年初,汇源集团因债务隐患、经营管理问题以及违规贷款触发停牌等,在港交所退市。 退市后,汇源集团核心资产北京汇源走上了重整之路。根据法院批准的重整计划,文盛资产作为重整投资人计划投入16亿资金,成为北京汇源控股股东。重组后的北京汇源持有全部“汇源”品牌及商标所有权、全部销售渠道、顺义工厂和15条自有生产线等资产。 然而,根据北京汇源公开信,文盛资产并未完成约定投资义务。截至目前,诸暨文盛汇实缴出资仅占北京汇源注册资本22.81%,承诺投资中尚有8.5亿元逾期一年以上,经11次催缴仍未实缴。
      33评论
      举报
      “汇源果汁”炮轰大股东,上市公司国中水务躺枪被疑“冤大头”
    • 尺度商业尺度商业
      ·08-11 16:38

      机器人狂人是怎么激怒投资人的

      文 | 李德林 尹荣造彻底把投资人给惹毛了。 尹荣造是谁?不认识?没关系。10年前的2015年,还在读研究生的王兴兴,忙着参加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那个时候王兴兴获得了二等奖,到了2016年,王兴兴才拿到了人生第一笔投资200万。而在2015年,新三板有一家上市公司叫伯朗特,实控人尹荣造就喊出了要融资105亿的口号,且到2025年实现机器人销售10万台,营收100亿。 10年过去了,尹荣造的100亿营收目标那是遥不可及,105亿的融资当然也没有实现。现在,尹老板成功的是把投资人给激怒了。8月7日,伯朗特机器人发布了第四届董事会第23次会议决议公告,其中有一份议案,给总经理固定月工资200万元,提议从2025年8月开始。固定年薪就是2400万,结果董事会以4票反对,尹荣造自己1票同意,没通过。 现在正式开始介绍一下尹荣造和伯朗特机器人公司。 伯朗特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机器人和机械手的研发,2014年1月在新三板挂牌。2019年想到科创板上市,一直没啥动静,到了2023年4月,被全国股转系统给终止挂牌了。因为2021年至2022年被两家会计师事务所给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伯朗特直接就把这两家审计机构给告了。审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差不多就相当于说,财务有大问题啊。 尹荣造怎么就火起来的呢?主要是他狂。2015年的时候,尹荣造说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先融个105亿。融资不成,没关系,可以再定一个小目标,到2025年营收100亿。2015年的时候,伯朗特的营收1个多亿吧,差不多要涨100倍。尹荣造在给伯朗特定小目标是2015年7月左右,公司当时的净利润899万,他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40年后营收万亿。 但凡桌子上有一碟花生米,尹荣造恐怕都不会这么狂。A股的格灵深瞳,投资人曾经喊出过1.9万亿估值,如果你是上市时候就持有,到现在还亏得肉疼,市值一直在40亿左右徘徊。不
      80评论
      举报
      机器人狂人是怎么激怒投资人的
    • 尺度商业尺度商业
      ·08-09

      珍酒李渡牛市啤酒重磅上新,吴向东直播首秀全网最热

      8月8日下午,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开启个人首场直播,正式推出旗下首款高端精酿啤酒产品“牛市News”。据统计,全网观看人数超190万,最高在线人数17.8万,全网点赞超682万,成为当天全网最热直播。 据吴向东介绍,牛市超级啤酒耗费三年时间研发,精选全球臻材,通过顶级工艺酿造,口感独特,令人难忘,“牛市开,好运来”,打造全新的悦人悦己悦生活消费方式,重新定义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好啤酒”。 一杯高端的精酿啤酒,离不开顶级的原料。牛市啤酒的研发团队遍访全球核心产区,最终甄选全球优质原料,构建出独具特色的风味体系。牛市啤酒甄选加拿大、澳大利亚两棱大麦芽,丰富酒体醇厚风味;选用德国、比利时高级酵母,通过高温发酵释放更多酯类物质,让果香与麦芽香达到完美平衡;精选美国西海岸雅基玛山谷风味啤酒花,赋予酒体丰富香气;选用莫干山优质水源,清透纯净保留自然口感天然弱碱性软水,特别适合酿造高品质啤酒。 牛市啤酒的风味魅力,不仅源于顶级原料,更得益于三大核心工艺。采用顶部发酵艾尔工艺,经典酵母发酵,酒液香气层次更丰富,呈现果香与麦芽的交织平衡;萃取法国橡木风味,通过缓慢熟成,释放出柔和的香草、焦糖与淡雅木香,让酒体更显圆润;创新惰性封闭离心澄清系统,有效保护酵香与风味活性,确保酒体纯净通透。 “饮用牛市啤酒,酒体和装啤酒的杯子,温度都建议控制在3℃左右,酒液入口后,在口腔内保持2~3秒,随着酒液的快速升温,酒花、麦芽、橡木的香气的快速释放,更能感受到酒体的独特风味。”吴向东介绍说。 除了极致的品质,牛市啤酒还将东方“好运”文化融入产品内核,瓶身整体呈现年轻化,核心视觉符号是一个既似字母“N”又似数学符号“π”的红色简笔图形。“N”为牛市啤酒英文名称“News”的首字母缩写,形似一头昂扬向上的牛,有锐意进取之姿。充满神秘魅力的“π”,寓意好运绵长、无限可能。 牛市啤酒采用375毫升铝瓶包装,酒精度
      167评论
      举报
      珍酒李渡牛市啤酒重磅上新,吴向东直播首秀全网最热
    • 尺度商业尺度商业
      ·08-08

      贝尔生物三闯IPO:毛利率增长业绩却下滑,物流签收就确认收入

      文 | 张佳儒 IPO长跑5年多,贝尔生物会在北交所冲线吗? 7月25日,北交所官网披露贝尔生物审核问询函,公司财务数据准确性及募投合理性等被拷问。贝尔生物与保荐机构需在20个工作日内回复问询。 值得注意的是,北交所并非贝尔生物IPO首选。2020年7月,贝尔生物发布招股书申请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1年2月撤回申请,并在当年10月冲刺上交所主板。 直到2025年4月,贝尔生物改道北交所。在IPO历程中,贝尔生物两度走到审核问询环节,而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在两次问询中均成为重点关注内容。 在这背后,贝尔生物曾陷舆论质疑,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公司营收主力——酶联免疫和胶体金试剂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正逐渐被主流市场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北交所募资项目中,贝尔生物删除了酶联免疫试剂的扩产计划,重金投入到化学发光试剂和胶体金试剂产能扩张中。 招股书显示,2024年,贝尔生物无论是化学发光法试剂还是胶体金法试剂,营收金额均出现下降。监管要求贝尔生物特别说明销量、销售收入下滑的产品的市场前景及产能消化能力。 贝尔生物此次能否顺利通过北交所监管部门的问询,为这场漫长的IPO长跑画上句号,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毛利率增长业绩却下滑,常规业务收入趋势异于同行 贝尔生物全称北京贝尔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从财务数据看,2022-2024 年,贝尔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2.75亿元、4.13亿元、3.7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418.41万元、1.49亿元、1.40亿元 。 其中,2024年,贝尔生物营收、归母净利润均下滑。对于收入下滑,贝尔生物表示,主要系下游市场需求波动所致,利润的下滑除了下游市场需求波动,还和公司计提一次性股份支付有关。 一般而言,若下游市场需求减弱,行业公司均受到影响,收入走势也应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贝尔生物
      92评论
      举报
      贝尔生物三闯IPO:毛利率增长业绩却下滑,物流签收就确认收入
    • 尺度商业尺度商业
      ·08-08

      顾建忠正式上任,被罚没超2900万的上海银行能否迎来新局面?

      文 | 刘振涛 历经近3个半月,3万亿大行正式迎来新董事长! 8月5日晚间,上海银行发布公告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核准了顾建忠任职董事、董事长的资格,上海银行正式迎来新董事长。 顾建忠担任上海银行董事长,算是老将回归。他曾长期在上海银行供职,工作长达17年。 就在上海银行发布顾建忠任职董事长资格获批的前几天,央行披露了一则关于上海银行的行政处罚,因涉及8项业务违规行为,上海银行总行处以2874.8万元罚款,没收违法所得46.95万元,合计罚没超2900万元。同时对15名相关责任人处以不同的处罚。 千万级罚单反映了上海银行合规风控存在挑战。 此外,上海银行的中间收入以及传统存贷业务所带来的收入在下降,而高度依赖投资稳定收入;同时,该行资产规模,以及业绩规模都相继被超越,从城商行第二滑落到第四。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新董事长顾建忠面临多项挑战,能否带领上海银行改善合规风控问题,提升上海银行的发展呢? 17年老将回归,曾帮助上海农商行上市 2025年4月22日,上海银行发布公告称,收到了金煜的辞呈,因年龄原因,金煜辞去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等职务。 同一天,上海银行召开干部会议,顾建忠被任命为上海银行党委书记,并提名任董事长。此后,顾建忠的任职通过了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审议,并且于近期获得监管部门核准,正式成为上海银行董事长。 顾建忠担任上海银行董事长,不算“空降”,而是老将回归。1997年复旦大学毕业后,顾建忠就加入了上海银行,从基础做起一直到管理层,顾建忠在上海银行工作了17年,历任公司金融部、授信审批中心等多个部门的总经理。 2015年2月,顾建忠被调离上海银行,前往上海国际集团任职,曾担任副总经理,负责投资管理。上海国际集团是国有资本投资管理公司,也是浦发银行、上海农商行等大股东。 在上海国际集团担任高管的经历,为顾建忠再次回到银行体系提供了基础。2018年,顾建
      217评论
      举报
      顾建忠正式上任,被罚没超2900万的上海银行能否迎来新局面?
    • 尺度商业尺度商业
      ·08-06

      两度ST、营收三连降,黑芝麻如何走到易主这一步?

      文 | 张佳儒 A股再现“精准预言”? 8月4日午间,上市公司黑芝麻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正在筹划股份转让,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 而早在7月3日,有网友发文,“黑芝麻将在8月12号要启动重组了”。8月4日,黑芝麻因拟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停牌后,该网友更新发文,称“我提前一个月都告诉你们了”。 尽管网友提及的“重组”说法与黑芝麻公告中“控制权可能变更”的表述并不一致,涉及的时间节点也存在差异,但仍引发了外界对于相关信息可能存在泄露的猜测。 对此,黑芝麻方面表示,公司证券部也是上周五(8月1日)下午收盘后才接到相关信息,对于上述传言并不清楚。 资料显示,黑芝麻长期由控股股东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及李汉荣、李汉朝为代表的李氏家族实际掌控。在李氏家族的控制下,黑芝麻虽长期维持着“糊老大”地位,但其近年来逐渐陷入营收与内控的双重困局。 经营层面,2022年至2024年,黑芝麻营收连续3年下滑,2025年一季度,下滑趋势仍未扭转;内控层面的问题更显严峻,控股股东及关联方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等违规行为,6月份被广西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从监管要求与投资者期待来看,如果黑芝麻此次易主顺利落地,公司亟需以此为契机,全面整肃内控体系,补齐治理短板,为打破业绩困局奠定基础。 营收三连降,第二增长曲线成增长拖累 很多人知道黑芝麻,是从一部国民神剧开始的。1990年,电视剧《渴望》以超90%的收视率创下收视神话,成为国内首部引发“万人空巷”的电视剧。 与这部现象级剧集一同走红的,还有一则剧中贴片广告:“黑芝麻糊哎……小时候,一听见芝麻糊的叫卖声,我就再也坐不住了……一股浓香,一缕温暖,南方黑芝麻糊。” 在经典广告的助攻下,南方黑芝麻糊成为“糊老大”,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40%。黑芝麻凭借南方黑芝麻糊这一产品,早在1997年就登陆深交所,成为“黑芝麻产业第一股”。 上市之后,黑芝麻的营收整体呈增长态势,
      362评论
      举报
      两度ST、营收三连降,黑芝麻如何走到易主这一步?
    • 尺度商业尺度商业
      ·08-05

      平安基金一产品赎回费打2.5折,大幅让利藏何玄机?

      文 | 刘振涛 平安基金一只产品的优惠活动,成为了市场关注焦点! 近日,平安基金旗下一只名为“平安惠享纯债”的基金产品发布了优惠公告,平安惠享纯债将实施赎回费率优惠活动,优惠活动从2025年8月1日至8月31日,为期一个月时间。 从平安惠享纯债赎回费率调整的情况来看,持有基金A份额的在7天到2年之间享受优惠活动,持有基金C份额的则是7天到30天之间的投资者享受优惠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这些投资者的赎回费率打2.5折。 近年来,公募行业都在倡导让利于投资者,不少公募机构都相继调整公募产品的申购费率,降低管理费率,将部分收益让利于投资者。 平安基金旗下的平安惠享纯债调整赎回费率,降低收费,看来也是在让利于投资者。然而,观察平安惠享纯债的运作和过往公告,这场赎回费的优惠似乎“暗藏玄机”。 基金份额变动大,机构投资者是持仓主力 资料显示,平安惠享纯债成立于2016年10月,是一只债券型基金产品,该产品成立时募集份额达2.023亿份,募集资金刚好超过2亿元的成立条件。 2020年4月23日,平安惠享纯债设立了基金C份额,2024年8月20日,平安惠享纯债设立了基金D份额,形成了现在该基金A、C、D三种份额的运作情况。 最新的2025年二季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末,平安惠享纯债的总份额为5.52亿份,基金的资产净值为6.34亿元。其中,平安惠享纯债A份额达5.36亿份,基金资产净值达6.17亿元。 回顾平安惠享纯债历史运作情况,机构投资者对于该基金来说十分重要。该基金发布的第一份年度报告,2016年年报显示,机构投资者持有了该基金99.26%的份额。 天天基金网显示的该基金持有人结构图中,从2016年末到2019年末,机构投资者持有都在99%以上。2022年开始,机构投资者持有有所变化,进进出出,使得平安惠享纯债的份额和资产规模波动较大。 以基金A份额为例,比如2021年上半年
      149评论
      举报
      平安基金一产品赎回费打2.5折,大幅让利藏何玄机?
    • 尺度商业尺度商业
      ·08-05

      上半年净利润预增20倍,但极米科技的翻身仗还没打完

      文 | 董武英 在股价持续下跌、股东频频减持、部分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的情况下,极米科技这个“投影仪一哥”打了一个“翻身仗”。 7月31日,极米科技发布了一份半年度业绩预增自愿性披露公告。公告显示,极米科技预计今年半年度实现营收16.26亿元,同比增长1.63%;实现归母净利润8866.22万元,同比增长2062.33%。 近日,利润大增的极米科技又宣布了一项大动作:正在筹划发行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将有助于极米科技国际化战略实施,提升极米科技国际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带动业绩改善。 相比于去年的业绩低点,极米科技今年上半年业绩已经出现了明显复苏。不过,这个预期业绩仍是极米科技上市以来第二差的利润表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极米科技这场“翻身仗”仍未打完。 上半年业绩预增20倍,投影仪龙头走出低谷 从创业到上市,极米科技的发展历史,几乎可以用“高光”形容。 2012年6月,芯片设计厂商联发科宣布收购从事液晶电视芯片设计的晨星半导体,给当时已经做到晨星半导体西南区技术总监的钟波带来了第一桶金——500万元,之后他萌生了创业做“无屏电视”的想法,在四川创办了极米科技。 钟波所说的“无屏电视”,本质上是一个智能微型投影仪。投影仪并非新产品,但将其在小型化的同时,实现显示效果和智能化升级,却是一个具有创新价值的方向。2014年5月,极米科技在北京召开了首个发布会,推出了无屏电视Z3,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在三个月后获得了第一笔融资。 到2016年时,极米科技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亿元,在家用智能微投市占率稳居第一。2021年3月,极米科技登陆科创板市场,首日股价大涨近3倍。上市后,极米科技股价持续上涨,在2021年6月每股股价最高达到883.78元,市值已经接近440亿元。 上市第一年,极米科技业绩保持着高速增长。2021年,其营收达到40.38亿元,同比增长42.78%;实
      168评论
      举报
      上半年净利润预增20倍,但极米科技的翻身仗还没打完
    • 尺度商业尺度商业
      ·08-04

      不足1年5位副总离任,信达澳亚基金半年规模缩水344亿

      文 | 刘振涛 公募基金二季报披露已经落下帷幕,随着基金产品最新资产净值披露,公募公司的管理规模也相继出炉。2025年上半年末,有不少公募机构管理规模下降超过100亿,其中就包括老牌公募——信达澳亚基金。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末,信达澳亚基金公募管理规模为1030.06亿元,与2024年末相比,下降了344.45亿元,降幅达25%。 公募规模下降的同时,信达澳亚基金的高管副总经理频频离任。 信达澳亚基金副总经理王建华在近期离任,在他任职期间,管理过3只公募产品,任职回报都是负收益。除了王建华,近1年来,信达澳亚基金前前后后有5名副总经理离任,引来市场对其管理层稳定性和业务战略调整的关注。 一面是副总经理频频离任,一面是公募管理规模大幅缩水,信达澳亚基金怎么了? 固收产品“疲软”,管理规模下降超300亿 信达澳亚基金成立于2006年6月,距今成立19年时间,是一家老牌公募公司。2024年上半年末,该基金公募管理规模突破千亿。 2025年6月30日末,信达澳亚基金的公募管理规模为1030.06亿元,与2025年一季度末相比,再次回到千亿规模,而与2024年末相比,规模缩水了344.45亿元,半年规模缩水25%。 观察信达澳亚基金上半年规模缩水的背后,优势领域固收产品大幅下降是主要原因。 信达澳亚基金是一家合资公募机构,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固收产品逐步成为公司发展的优势领域,固收产品规模也逐步占到了公司公募的一大半以上。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末,信达澳亚基金股票型产品规模为86.67亿元,混合型产品规模为266.93亿元,债券型产品规模为327.12亿元,货币型产品规模为348.96亿元。 2025年6月30日末,公司固收类产品(债券型+货币型)规模达676.08亿元,占到公司管理总规模的60%以上。 2025年上半年末各个类型产品与
      212评论
      举报
      不足1年5位副总离任,信达澳亚基金半年规模缩水344亿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