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 Carter,33 岁,微软技术项目经理,今年 5 月被裁。至今,仍未找到下一份工作。听起来像新闻,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预告片。这几年,你有没有发现:会议纪要 AI 写了,报告 AI 做了,连代码都 AI 敲了。那些靠“通用技能”吃饭的人——写文案的、做表格的、拉项目表的——统统在被一点点替代。我们看这张图:橙色 = 工作被 AI 自动化或彻底改变。IT 行业: 73% 的任务正在被 AI 重写;金融: 70% 岗位面临重构;销售 / 运营: 67%、 65%, AI 客服、流程系统全面上位;HR / 市场: 一半以上工作已由 AI 辅助;法律 / 供应链: 暂时安全,但 AI 已在蚕食。微软、谷歌、亚马逊疯狂投资 AI,越投人越少。表面是“效率革命”,其实是“价值重构”:能被 AI 替代的,通通不是“真工作”。💬 奥特曼的狠话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 DevDay 上接受 Rowan Cheung 采访时,说了句让全世界打工人都心碎的话:“你今天所做的工作——那些可能马上就要被 AI 变革或淘汰的工作——并非 ‘真正的工作’。”他还真的说了三遍,语气像在提前给我们发“离职通知”。当然,这话是接着 Rowan Cheung 提到他最爱的一个思想实验说的。想象一下:如果你穿越回 50 年前,跑去找个农民聊天,告诉他——“未来有个叫 互联网 的玩意儿,会创造出 10 亿个新岗位!”你猜他会咋反应?大概率是放下锄头、抹一把汗,抬头看着你说:“你小子怕是中暑了吧?”现在我们再换个角度:假设时间来到 2080 年,那时的人告诉我们——“AI 将创造出数十亿个新工作!”我们是不是也会一脸懵,心想:“你怕不是 ChatGPT 训练出来的吧?”更扎心的是—— AI 的发展速度,比互联网当年快得多得多。电力、汽车、压缩机、电脑、社交媒体——这些技术革命在它面前都得
在AI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一场以人才为核心的全球竞争愈演愈烈。最近,英伟达以超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亿元)收购了AI初创公司CentML,震动了整个行业。CentML由“95后”华人博士王尚(右一)与其导师纳季·佩基门科教授(右二)共同创立,这一交易不仅体现出AI技术的巨大市场价值,更揭示了全球科技巨头对顶尖AI人才的迫切渴求。随着生成式AI、算力基础设施和模型优化技术的飞跃发展,年轻一代科研人员正成为引领技术突破的中坚力量。王尚的快速崛起,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甚至曾明确将“30岁以下的AI专家”列入其重点猎才名单,反映出年轻AI精英在当代科技叙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未来创新主导权的归属。CentML的收购案背后,也体现出一种深层次的战略逻辑:企业不再仅仅通过并购获取市场份额,而是直接锁定团队和人才本身,将其知识产权与研发能力内化为核心竞争力。在人工智能这样一个人才密集型行业,顶尖工程师和研究者的价值,有时甚至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或技术资产。从青岛少年到硅谷战场 王尚的成长轨迹充满传奇色彩。他毕业于青岛二中,后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硕博连读项目,并获得Adel S. Sedra金奖等多项荣誉。在创办CentML之前,王尚曾在谷歌、**实习,并在英伟达担任高级软件工程师,专注于GPU性能调优与深度学习编译系统的研发。2022年3月,他与导师根纳季·佩基门科教授共同创立CentML,致力于通过软件层优化显著降低AI算力成本。CentML的技术核心是Hidet编译器,一个专门为AI模型与底层硬件之间“翻译”而生的优化平台。它可以自动融合操作符、调整调度策略,并通过CUDA Graph技术释放GPU潜能。测试数据显示,Hidet最高可将AI推理速度提升至原有的8倍,大幅减少计算资源消耗。这项源于多伦多大学与AWS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