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观察

聚焦上市公司市值与价值。

IP属地:陕西
    • 市值观察市值观察
      ·09-23 18:27

      港股招股书即将失效,海辰储能何去何从?

      文丨赵然 海辰储能从2023年的A股IPO折戟之后,今年的港股IPO也一路波折。 先是冯登科涉嫌侵犯商业秘密案风波不断,而后该公司招股书即将于9月25日面临失效,加上与宁德时代旷日持久的纠纷,被外界质疑“技术专利抄袭”、不正当竞争、高负债低盈利等。 这匹储能赛道的“超级黑马”,上市之路注定坎坷。 【风波再起】 9月15日晚间,一封以“冯登科妻子”名义发布的“喊冤信”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再次将正值IPO的海辰储能推到风口浪尖。 信中称,冯登科2017年从宁德时代离职时只是P8级别工程师,2020年加入海辰储能,完全不懂复杂的商业竞争与“商业秘密”纠纷。这揭示了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之间的争端。 天眼查显示,冯登科并非普通员工,曾任海辰储能总裁办公室主任、工程部负责人,还是子公司海辰绿能、以及海辰致诚、海辰创享三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2025年7月,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在机场被带走。 尽管海辰储能不断澄清,但冯登科仍需等待最终的司法审判。 【上市倒计时】 烈火烹油的储能赛道,不断上演资本大戏。 据行家说储能不完全统计,仅在今年上半年申请港股IPO的储能企业就达18家。其中,宁德时代和正力新能源已成功H股上市。 包括欣旺达、思格新能源、麦田能源、海辰储能、思格新能源、果下集团等都欲借助港股,撬动国际市场,实现加速扩张。 然而,在一片火热的行情中,海辰储能迟迟没有拿到资本市场的“船票”。 从成长性来看,这家2019年12月才成立的储能新秀,在资本市场表现优异,其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36.15亿元,一路飙涨到2023年的102.02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至129.17亿元,估值一路水涨船高,达到250亿元。 然而,这些亮眼的成绩背后,隐忧重重。 其一,技术专利问题。 海辰储能在5年内拿下了多达4000项专利,然而其2024年的研发费用率只有区区4.1%(估算),和头部企业相去甚远,位居全
      35评论
      举报
      港股招股书即将失效,海辰储能何去何从?
    • 市值观察市值观察
      ·09-23 16:55

      资不抵债、客户供应商重叠,“众安系”暖哇洞察冲刺港股“保险AI第一股”

      文丨木清 近日,暖哇洞察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家自称“中国保险业最大的独立AI科技公司”的企业,其上市之路同样面临多重考验。 公司三年半累计亏损超7亿元,流动负债高达流动资产2.6倍,资不抵债问题突出。其近半数收入依赖单一股东客户众安在线,关联交易占比畸高引发独立性质疑。旗下爱邦保险更因擅自扣款等问题遭消费者投诉超百起,合规风险频发。此番港股闯关,暖哇洞察能否让市场看到其解决当前问题、保持持续成长能力,是能否递表成功的关键。 【持续亏损、资不抵债】 暖哇洞察成立于2018年,公司由卢旻先生与众安在线共同创立管理,其中众安在线控制着31.65%的股权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卢旻则以28.76%的股权位列第二。公司专注于为客户提供AI承保解决方案及AI理赔解决方案,以AI技术为保险交易全生命周期赋能。 ▲公司业务模式,来源:招股书 截至2024年底,其解决方案已累计被90家保险公司采用,覆盖中国前十大保险公司中的八家;且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已累计执行逾2.04亿例承保审查及理赔调查案件,服务超过4100万名保险客户,并累计促成缴纳首年保费达107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照2024年处理的保险案件数量计,暖哇洞察是中国保险业最大的独立AI科技公司。 然而,盈利始终是个难题。2022年至2025年6月底(简称报告期),公司营收分别为3.45亿元、6.55亿元、9.44亿元和4.31亿元,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同期净利润却持续为负,分别为-2.23亿元、-2.4亿元、-1.55亿元和-9987.7万元,三年半累计亏损约7.18亿元。这一反差凸显了其业务模式对持续融资的依赖程度。 ▲经营业绩情况,来源:招股书 更为严峻的是公司的偿债能力问题。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动资产总额为6.51亿元,而流动负债总额高达16.96亿元,流动负债达到流动资产的2.6倍,且报告期内公司
      23评论
      举报
      资不抵债、客户供应商重叠,“众安系”暖哇洞察冲刺港股“保险AI第一股”
    • 市值观察市值观察
      ·09-23 14:09

      多股上涨,银行板块逆势走强

      文丨泰罗 9月23日,银行股成为表现较为坚挺的板块。 今年以来,很多银行股的股价不断刷出新高,此前农业银行一度成为A股股王,目前A股市值前三全部是银行股,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建设银行。 近年来,红利类资产在股票市场中的表现尤为抢眼。所谓红利资产,通常指的是估值较低,业绩稳健且能够提供高股息回报的资产。而在红利类资产中,银行板块成了市场的“香饽饽”。 回看五大行的过往表现,股价从2023年初便开启了上涨进程,这离不开市场生态和风格的转变。 一方面,在股票市场相对低迷、利率不断走低的大环境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在降低,同时由于优质资产的稀缺,使得投资者更加看重红利类资产。 此前颁布的“新国九条”也是一大催化因素,政策逐步引导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注重长期回报,这也符合红利类资产的特性。 因此,有着高股息、回报稳定且业绩稳健的银行板块就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银行板块的低估值也是一大优势,即便经历了一波上涨,估值与整体市场相比并不高。而在银行板块乃至整个股票市场中,五大行素来是红利类资产特征的典型代表,其股价迭创新高也就不足为奇。 从行业角度看,银行的基本面也存在转暖预期。 对于银行业,规模、净息差、不良贷款率等是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其中作为衡量主营业务的净息差指标影响尤为明显。 未来银行净息差降幅有望收窄。究其原因,决定净息差的因素主要有生息资产收益率和成本付息率,近年来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宏观大背景下,贷款利率仍有下降预期,但存款付息率的不断下降对银行净息差有很大缓冲作用。 从不良贷款率角度看,它重点反映的是银行的资产质量,较高的不良率意味着银行将计提更多的资产减值,进而侵占利润空间。 房地产信贷作为银行业的主营业务之一,近年来因为房地产的调整,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更多出自于此,而随着房地产风险的不断出清以及银行业务结构的调整,不良率正在稳步下降。 此外,银行业是与经济高度
      30评论
      举报
      多股上涨,银行板块逆势走强
    • 市值观察市值观察
      ·09-22 16:28

      半年翻倍!东莞科技股因何崛起?

      文丨云潭 中国硬科技股的宏大叙事,已经在A股开始。 AI、算力、CPO、PCB、人工智能芯片、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母机等等板块,正掀起一波轰轰烈烈的科技牛市。 作为“世界智造基地”的东莞,扛起中国“科技牛”大旗: 东莞A、东莞战略新兴30和东莞电子信息指数自2024年9月中旬开始连创新高。东莞A指数,今年以来涨超70%(截至9月22日),同期美国纳斯达克也仅有16%。而如果从4月7日的最低点769.3算起,不到半年时间,已经实现翻倍。 东莞科技股,正成为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的力量。 【东莞新叙事】 今年以来,DeepSeek横空出世,令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资产进行一轮价值重估。诸多迹象表明,2025年注定是一个转折之年。 科技变革,也令资本市场里的“东莞叙事”更加激情澎湃。 自4月份开始启动,东莞系列指数气势如虹,东莞A年度涨幅超过70%,东莞战略新兴30、东莞电子信息、东莞先进制造指数分别上涨84%、86%和58%。 ▲东莞A指数走势,来源:东莞上市公司协会,截至9月22日 如此强劲的表现,背后是全球科技变革中涌现出的新需求、新动能。 代表性企业生益科技是全球PTFE覆铜板龙头,已通过英伟达严苛认证。随着AI服务器、高速交换机快速迭代,信号传输速度、数据量快速提升,对覆铜板提出了更高要求。 5月19日,英伟达正式推出划时代的GB300 NVL72服务器系统,其推理性能较前代暴涨50倍,每秒吞吐量提升5倍。黄仁勋更是豪言,基于英伟达测算,未来AI计算能力每10年提升大约100万倍。 而要想支撑算力的爆发,离不开生益电子这样的PCB供应商。 作为PCB行业翘楚,生益电子也受益于此。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5.31亿元,同比增长452.11%,持续呈现高景气增长态势。 放眼全球经济周期,每一轮都是在新科技的助推下开启新一轮增长。新能源、人形机器人、AI、工业母机、生物医药等行
      27评论
      举报
      半年翻倍!东莞科技股因何崛起?
    • 市值观察市值观察
      ·09-22 15:42

      果链巨头,重新汹涌

      文丨泰罗 曾经的果链巨头们,似乎都在重新起势。 有外媒称,OpenAI已与苹果供应商立讯精密签署协议,共同开发一款消费级AI硬件产品,目前仍处于原型阶段。 9月22日,立讯精密涨停,近三个多月股价已经翻倍。同一日,果链另一巨头蓝思科技A股涨幅超8%,港股涨幅超13%,歌尔股份则涨幅近8%。从7月份港股上市后,蓝思科技股价也走出了一波较大涨幅。 从30多年前的湖南打工妹,到逆袭缔造手机玻璃王国,真正让蓝思科技老板周群飞走上巅峰的,是苹果。 2007年的旧金山,当乔布斯带着世界第一款全面屏手机轰动全球,周群飞的命运也就此改变。这块玻璃面板,是他们花了几个月才攻破的技术难题,除了他们,世界上没有人能做。蓝思的营收开始暴涨,从不到10亿到2015年的超170亿。 也就在2015年,蓝思在深交所上市,周群飞摇身变成了身价500亿的中国女首富。但在这背后,周群飞也意识到,蓝思有严重的苹果依赖症。就如同苹果的一面镜子,苹果卖的不好,蓝思的营收和股价就瞬间暴跌。 更难受的是,苹果话语权越来越强硬,蓝思还必须承受高昂的资本开支和越来越低的利润空间,毛利率已经从25%跌到15%。再看着果链上的企业一个个被踢出局,她下决心治病,要自己掌控命运。 最佳的突破点就是最擅长的手机屏幕,她接连拿下**、小米等公司的订单。台上的**与苹果隔空对决,台下的供应商却都是蓝思。效果也很明显,虽然蓝思对苹果的销售额再提高,但占比却在持续下降,2024年已经降到了一半以下。 但这还不够。 从业务组成看,蓝思手机相关业务占比超80%,前两大客户占比超过70%。而全球智能手机产业增长已经开始放缓,未来增长率只有1%左右。 周群飞还要找到新的方向。其实在2015年,她就意识到汽车智能化的趋势,中控屏这些配件会带来新的机会。有机构测算,中国车载屏显市场年复合增速能到20%。 周群飞在成功拿下特斯拉、小米、比亚迪等企业订单后
      333评论
      举报
      果链巨头,重新汹涌
    • 市值观察市值观察
      ·09-19

      七国牌照,行业无二! 文远知行Robobus获比利时首个L4级自动驾驶牌照

      9月19日,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WeRide(Nasdaq:WRD)宣布,旗下自动驾驶小巴Robobus(下称“文远小巴”)正式获得比利时首个联邦级别的L4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至此,文远知行成为全球唯一旗下产品同时拥有7国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公司,覆盖比利时、中国、法国、阿联酋、沙特、新加坡和美国。 $文远知行(WRD)$ 该牌照已由比利时交通、气候与生态转型部部长Jean-Luc Crucke在本周举行的自动驾驶移动峰会上签署。根据许可,文远小巴获准在比利时鲁汶(Leuven)至赫弗勒(Heverlee)间开展公共道路测试,测试环线全长8km,沿途设置9个站点。测试由文远知行与弗拉芒大区(Flemish)知名公共交通公司De Lijn、鲁汶政府及出行咨询机构Espaces-Mobilités合作开展。 ▲文远小巴在比利时鲁汶街头  经比利时联邦公共服务部交通与运输局对路线进行全面安全性评估后,文远小巴最终取得这一路测牌照。待弗拉芒大区(Flemish)主管部门最终批准后,文远小巴将于未来几周内启动测试活动,测试初期将配备安全员。 完成测试后,文远知行当地合作伙伴De Lijn将于2025年11月中旬至2026年1月底正式开启该线路的试运营。这将是比利时首次在混合复杂交通环境中的自动驾驶车辆商业化部署,届时市民可通过数字车票、短信或订阅服务便捷购票乘车。随后,该项目有望投入常态化运营。 文远知行CFO兼国际负责人李璇表示:“作为一家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我们的最终目标始终是实现安全可靠的L4级纯无人运营。取得比利时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它让我们能够在真实道路场景中展现公司自动驾驶技术的硬实力,并为欧洲更多国家开放自动驾驶测试树立了参考标杆。我们非常感谢比利时
      1,175评论
      举报
      七国牌照,行业无二! 文远知行Robobus获比利时首个L4级自动驾驶牌照
    • 市值观察市值观察
      ·09-19

      工业气体背后的小巨头

      文丨泰罗 随着光刻机概念的火热,工业气体板块也随之有所表现。 9月19日,凯美特气涨停,广钢气体、和远气体、金宏气体、雅克科技、杭氧股份等都纷纷上涨。 工业特气被称为中国工业的“血液”,有一家中国公司,掌握了高纯特气的核心技术,成为该产业链上的巨头,它就是华特气体。 华特气体生产的光刻气在国内市占率高达6成,是中国唯一、世界唯四,获得光刻机巨头ASML、GIGAPHOTON认证的中国企业。 它进入了长江存储、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合肥长鑫等几乎所有国内头部芯片企业供应链,实现8寸以上集成电路制造厂商超90%的覆盖率。不仅如此,还参与到英特尔、德州仪器、台积电、三星、英飞凌等十几个国际巨头的产业链中,真正做到与外国同行,尖峰竞争。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华特气体有今天的成就,跟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有很大关系。他就是华特董事长,石平湘。 1976年,在佛山市二氧化碳研究所担任经理的石平湘,与上面派来的巡视员,一起参观工厂。 厂房静悄悄的。突然,砰的一声巨响,一名工人紧跟着咆哮:“这个价格太离谱,5N的纯度,1公斤居然要卖90美金。”电子特气的纯度用N来表示,比如99.999%,就是5N,有多少个9,就是多少N。9越多,纯度就越高。 房间里的大象显了形。当时,缺“气”是困扰不少工厂的一大难题,主要依赖进口,不仅价格特别高,还得求着人家买。90美金,是一名工程师几个月的工资。一位专家当场说了句气话:中国的化工人是吃素的吗? 石平湘深受震动,他认为中国要发展,一定要技术领先。中国企业不能满足于吃素,要吃肉。45岁这年,他带头创立广东华南特种气体研究所,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摸索之后,团队研发出首个气体产品——氩加二氧化碳。石平湘就此踏上“争气”之路。 进入21世纪,电子特气还是被“卡脖子”。而它又是价值链上,仅次于晶圆的一项。 比如,光刻气的纯度,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良率和成本,从28nm、14
      271评论
      举报
      工业气体背后的小巨头
    • 市值观察市值观察
      ·09-19

      理想汽车与宁德时代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9月18日,理想汽车与宁德时代签署五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完成授牌仪式。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总裁马东辉、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市场体系联席总裁韩伟共同出席,理想汽车供应链副总裁孟庆鹏、宁德时代国内乘用车副总裁王慧代表双方在宁德签署协议。 $理想汽车(LI)$ $宁德时代(03750)$ 双方将在电池安全、超充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携手拓展国内外业务,共同推动电池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宁德时代将为理想汽车全系产品提供高性能、高安全、高品质的动力电池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三元锂电池、M3P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为理想汽车打造高端智能电动体验注入核心动能。 截至目前,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突破100万辆,且从未出现因电池自身原因导致的热失控事故。宁德时代始终用创新的电池技术、严苛的安全标准,保障动力电池安全。本次协议的签署是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化,理想汽车将与宁德时代携手并进,共同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出行体验。  
      471评论
      举报
      理想汽车与宁德时代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 市值观察市值观察
      ·09-19

      中国品质的代表,拾级而上的牧原!

      文丨文雨 9月15日晚,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携牧原猪肉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9·15“中国品质生活”晚会。 今年晚会共邀请了来自新能源车、肉制品、乳业、家电、纺织服装、饮料等六个行业的八家领军企业到场,牧原正是其中之一。 【花平价的钱,吃高品质猪肉】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牧原或许依然是一个生猪养殖企业,但实际上,公司已经悄悄完成了向综合性食品企业的华丽转身。 早在2019年,牧原就开始进军屠宰肉食业务,到2023年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猪屠宰企业,目前公司屠宰产能达到2900万头/年,覆盖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 通过屠宰业务,牧原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近距离了解各地市场需求,同时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反哺养殖端的育种工作及生产管理。 一边向下游延伸,另一边则向上游延伸。 牧原投资60亿元建设了国际先进的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通过精准繁育等手段,培育能够引领市场需求的优质种猪,从源头开始立足提升品质。 经过这一系列战略布局,牧原成功实现从种猪育种,到饲料研发生产,再到生猪养殖,最后到屠宰加工的全产业链覆盖。 其结果是,从“农场”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由牧原自主把控,每一块猪肉都可知、可控、可追溯,再加上牧原本身就严格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生产规范,消费者最后拿到的产品就可以真正做到“品质可靠有保证”。 可靠有保证只是第一步,“企业的使命就是把好猪肉生产出来,把价格降下去,让大众花平价的钱,吃高品质的肉,都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生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牧原费劲了心思,也下足了功夫。 就拿饲料这一个环节来说,牧原会按照生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来精准适配饲料配方,而且每头猪吃的饲料是根据每日营养需求定制的“营养餐”。 还有,牧原养殖场里的猪喝的是经过多重过滤的洁净水,呼吸的是通过净化系统处理的新鲜空气,住的是空调房,“猪舍”配备智能环控设备,不管是零下40℃的东北,还是零上40℃的海南,室内温度始终是猪
      265评论
      举报
      中国品质的代表,拾级而上的牧原!
    • 市值观察市值观察
      ·09-18

      风和医疗IPO的“三座大山”:集采重压、内外夹击与专利诉讼

      文丨小李飞刀 9月12日,风和医疗IPO再遭监管问询,问题涉及重大专利诉讼、经销商核查以及特殊投资条款等方面。 实际上,在吻合器集采全国铺开、市场竞争愈发加剧的大背景下,风和医疗能否如期登陆资本市场,可能需要打一个问号。 【上市路一波三折】 风和医疗主营腔镜吻合器、开放吻合器及其他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冲击A股资本市场,可谓一波三折。 早在2023年6月,风和医疗向上交所递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在经历一轮问询后折戟沉沙,于次年8月主动撤回申报材料。然而,短短两个月后,风和医疗便发布公告,与中金公司签订辅导协议,向创业板上市发起冲刺。 但事与愿违,公司最终于2025年6月正式提交新三板创新层挂牌申请。要知道,风和医疗曾于2017年5月在新三板挂牌,后选择退市。 风和医疗IPO屡败屡战,背后部分原因或源于对赌协议压力。据此前IPO申报材料显示,公司实控人孙宝峰与天创基金等投资机构签订对赌协议,若公司2025年前未成功上市,其需回购投资方股份。 事实上,烟台泰达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已入股风和医疗近十年,持股比例超20%,其推动公司尽快完成上市,实现股权推出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与不少尚无营收的创新药、器械研发企业相比,风和医疗最近几年的业绩表现并不算差。2022-2024年,公司收入从3.1亿元增长至5.2亿元,归母净利润从0.58亿元增长至0.77亿元,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9.7%、15.2%。 不难看出,公司净利润增速明显滞后收入,与盈利能力持续下行密切相关。截至2024年末,公司毛利率为65.2%,较2020年的峰值整整下滑8.4个百分点,已连续四年走低。 ▲风和医疗历年毛利率走势图,来源:Wind 净利率也随之下行,2024年已不足15%。与同业竞争对手相比,这一盈利水平明显逊色——天臣医疗、东星医疗同期净利率分别为19%、22.3%。 风和医疗盈利能力相
      117评论
      举报
      风和医疗IPO的“三座大山”:集采重压、内外夹击与专利诉讼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