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头财经

以深透企业战略可行性及未来发展潜力、市值动态和资本涌动。

IP属地:未知
    • 鳌头财经鳌头财经
      ·08-08 15:33

      爱美客与江苏吴中“急眼”的背后,映射出成长困局

      记者丨王杰仁 实习生丨陈欣 出品丨鳌头财经 爱美客与江苏吴中之间的纷争,7月以来广受关注。纷争的焦点则在于高价“童颜针”产品艾塑菲的代理权之争。 不过,爱美客在市场中消停了许久,从上市最初的“医美茅”光环,到如今股价暴跌六成,交易相当清淡,业绩增长显出疲态。 瓶颈之下,爱美客不惜与江苏吴中大打出手,这其中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一款产品的争夺,背后折射出医美上游产品竞争的激烈与复杂,对于爱美客而言,需要解决的还有很多。 爱美客收回天价“童颜针”,江苏吴中指其背离“君子信义” 7月21日,爱美客与江苏吴中【*ST苏吴(600200.SZ)】齐发公告,爱美客的控股子公司韩国REGEN公司已于2025年7月18日向达透公司送达解约函,解除独家经销协议,并撤销达透公司作为艾塑菲(AestheFill)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经销商所有相关授权。 该代理权此前由*ST苏吴的控股孙公司达透医疗拥有。 Regen提及两点解约理由,一是达透医疗在独家经销协议履行过程中,将独家经销业务实际转让给达透公司控股股东吴中美学,该行为违反了协议约定。 二是江苏吴中及其董事长、数名高管人员严重违反证券法的行为,被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且江苏吴中上半年公告中披露了多项违规、调查及处罚事项,该等情况严重影响艾塑菲声誉。 公开资料显示,艾塑菲2014年首次在韩国获得上市许可,该品由聚双旋乳酸微球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组成,市场上俗称“童颜针”,是一种用来填充和改善皱纹的“再生医美注射剂”。 2024年,艾塑菲在中国获批上市,售价约为1.98万元/支,成为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进口“童颜针”。 艾塑菲当年销售收入3.26亿元,毛利润高达2.69亿元。依靠艾塑菲的热销,江苏吴中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为7048万,而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还亏损了7195万。 正因为艾塑菲对江苏吴中的业绩贡献明显,爱美客此举引发了江苏吴中
      121评论
      举报
      爱美客与江苏吴中“急眼”的背后,映射出成长困局
    • 鳌头财经鳌头财经
      ·08-07 15:49

      四川长虹千亿营收下的“虚胖”危机

      记者丨张飞涛 实习生丨夏路 出品丨鳌头财经 近日,四川长虹(600839.SH)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超56%,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同比下滑2.17%-25.82%,为近5年首次扣非净利润下降。 鳌头财经注意到,房地产与海外业务拖累、核心家电业务毛利率下滑、代工依赖风险加剧,这家年营收破千亿的家电巨头“虚胖”体质逐渐显现,暴露出“规模增长但利润疲软”的深层矛盾。如何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利润增长,将成为四川长虹能否重返家电行业第一梯队的关键。 业绩预警:扣非净利五年首降 四川长虹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达4.39亿元-5.71亿元,同比增长56.53%-103.59%。然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这一数据骤降至1.38亿元-1.82亿元,同比减少2.17%-25.82%。这是自2021年以来,四川长虹首次在业绩预告中出现扣非净利润下滑。 此次利润增长主要源于被投资企业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属于一次性收益。而剔除这一因素后,公司房地产业务与海外家电业务的毛利下滑成为利润缩水的直接原因。尽管四川长虹未披露具体影响比例,但2024年财报显示,房地产业务营收同比下滑33.87%,海外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3.86个百分点,两者共同拖累了整体业绩。 此外,利润增速持续放缓,资产质量承压。从2021年至2024年,四川长虹归母净利润从2.85亿元增至7.04亿元,但同比增速从527.35%骤降至2.30%;扣非归母净利润从2.52亿元增至4.19亿元,增速从500.94%降至6.53%。2024年,公司毛利率从11.18%降至10.02%,净利率从1.85%降至1.74%,均创近年新低。 作为营收占比最高的业务,2024年四川长虹家电业务实现营收450.91亿元,占总营收的43.93%。尽管营收同比增长15.29%,
      37评论
      举报
      四川长虹千亿营收下的“虚胖”危机
    • 鳌头财经鳌头财经
      ·08-06 16:41

      51信用卡正式更名“Vala”,集团彻底转型All in“车生活”

      2025年8月5日,港交所上市公司51信用卡有限公司(2051.HK)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英文名称已由“51 Credit Card Inc.”更改为“Vala Inc.”,并不再采用“51信用卡有限公司”的中文双重外文名称。同时公司股份简称、公司标志、公司网址等已进行更改,其中股票简称“VALA”将于8月8日上午九时正式生效。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公司品牌体系的彻底转型,也昭示其未来将以新能源移动生活方式品牌Vala为战略核心,拥抱一个更具消费潜力与场景延展性的生活方式新方向。 此举背后,是一场早已铺垫良久的战略转身。从信用卡管理平台起家,到如今聚焦“空间即服务”的新能源电车生活开创者,Vala的进化路径本质上是集团战略逻辑的彻底重构。在2024年财报中,Vala业务成为集团最具想象空间的业务板块。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6月,其社交矩阵粉丝总量已突破212万,全网累计曝光量超过5.8亿次,“重新定义汽车生活方式”的理念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告别金融科技,驶入造车新赛道 如果说“51信用卡”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金融工具创新,那么“Vala”所代表的,则是围绕“自由生活”展开的下一代的新消费主张。作为中国首个原厂量产可升顶的新能源多功能车品牌,Vala不仅具备影院级影音、电地暖、V2L外放电、220V生活用电系统等完整配置,其内部模块化设计更可支持百种场景组合,从移动咖啡车、直播间到亲子房、会议室,满足用户在旅行、营地、市集等场景中的多样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传统造车企业以技术驱动市场渗透,Vala的打法更像是一个“生活方式平台”的建立者:通过生活场景创造用户内容,通过用户内容反向推动产品迭代。如今,它不再是一个“卖车”的公司,而是一个电车生活行业的开创者。 这一战略逻辑,也在多地落地案例中得以验证:在与武夷山国家公园、黄龙体育周、中国旅游日等合作中,Vala不断将“人车景融合
      178评论
      举报
      51信用卡正式更名“Vala”,集团彻底转型All in“车生活”
    • 鳌头财经鳌头财经
      ·08-06 14:43

      奥克斯再战IPO,成败得失如何论江湖

      记者丨王杰仁 实习生丨刘宇 出品丨鳌头财经 2025年夏天, 高温热浪席卷全国,东北多地空调断货。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简称“奥克斯”)再度冲刺港股IPO,似乎是选了个好时机。 7月16日,奥克斯再次递表港交所,并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这是二战IPO。今年初,奥克斯就递过一次IPO申请,时隔半年招股书失效。 奥克斯,虽然时下在国内市场上存在感不强,但大众对其并不陌生。早年,因为价格战而获“价格屠夫”之名;过去10多年,与格力“缠斗”,因为输了官司而赔4230万元,还常常被“董小姐”手撕“偷技术”、“挖人”。 本次IPO前,奥克斯突击现金分红约38亿元,实际控制人郑坚江家族分走了36.56亿元。 研发费用率垫底,在美的、格力、海尔等巨头的威势下,奥克斯能否借此次IPO冲出一方天地? 空调黑马的10年IPO 奥克斯谋求IPO上市,64岁的郑坚江矢志不渝地在推动。 郑坚江本是宁波鄞州一名汽车修理工。1986年,乡里一家集体经营的钟表零件厂濒临倒闭。25岁的郑坚江看到了机遇,承包了这个负债20多万元的“烂摊子”。 做过五金、修过汽车,郑坚江的底气是,对零件生产有技术优势。从信用社贷款2000元,加上厂里的7名工人,郑坚江开工了。从生产加工熟悉的零部件开始,录音机天线、电视机拉杆、电表罩壳……郑坚江盘活了小厂,并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1990年前后,江苏的春兰空调崛起,一跃成为全国销冠。1994年,郑坚江也向空调领域进军,成立AUX电器有限公司,奥克斯空调诞生。 当时,空调市场上已有格力、美的、海尔、春兰等知名品牌,空调也被视作奢侈品,尚未走进寻常百姓家。 2000年前后,郑坚江借打价格战声名鹊起。他生产的空调,售价只有同行一半,并用“成本白皮书”公开价格构成。一时间,质疑声铺天盖地,郑坚江收获了“价格屠夫”之名。 为什么不能卖老百姓买得起的空调?郑坚江采取农村包围城市
      94评论
      举报
      奥克斯再战IPO,成败得失如何论江湖
    • 鳌头财经鳌头财经
      ·08-06 14:20

      凯赛生物:“单腿走路”下第二曲线商业化困局待解

      记者丨王杰仁 实习生丨夏路 出品丨鳌头财经 作为科创板“合成生物第一股”,凯赛生物(688065.SH)凭借全球领先的生物基材料技术,曾是资本市场热捧的“硬科技标杆”。 截至2025年8月5日,市值约352亿元,动态市盈率(PE)约64倍,动态市盈率远超万华化学、卫星化学等化工巨头。然而,高估值背后,以长链二元酸起家的凯赛生物正面临诸多挑战,第二曲线(生物基聚酰胺)商业化受阻、传统业务增长乏力、行业竞争加剧等问题接踵而至,其成长逻辑能否支撑当前估值,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合成生物领域的“技术先锋” 凯赛生物由美籍华人刘修才于2000年创立,核心业务聚焦合成生物学技术,致力于开发新型生物基材料。 2020年成功登陆科创板后,公司凭借三大产品线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壁垒。其中,长链二元酸全球市占率超80%,国内达95%,是香料、热熔胶、润滑油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料;生物基聚酰胺可替代传统石油基尼龙(如PA66),广泛应用于纺织、新能源装备、建筑装饰等领域;生物基戊二胺作为聚酰胺、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关键中间体,拓展至工程材料、医药等多元场景。 2024年,凯赛生物凭借长链二元酸市场的进一步开拓、生物基新材料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下游需求的回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收29.58亿元,同比增长39.91%;归属净利润4.89亿元,同比增长33.41%;扣非净利润4.65亿元,同比增长51.60%。 这份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政策红利与产业协同的双重助力。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生物基材料因其低碳属性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领域。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合成生物学列为战略新兴产业,欧盟碳边境税(CBAM)的推行进一步强化了生物基材料的出口优势。作为国内生物制造龙头,凯赛生物有望持续享受政策红利。 同时,招商局与宁德时代的“生态赋能”为凯赛生物的产业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5年4月,
      143评论
      举报
      凯赛生物:“单腿走路”下第二曲线商业化困局待解
    • 鳌头财经鳌头财经
      ·08-05

      豪掷百亿并购 歌尔股份抱紧苹果大腿

      记者丨宁晓敏 实习生丨钟嘉 出品丨鳌头财经 山东前首富姜滨又有大动作。 近期,“果链” 三巨头之一的歌尔股份(002241.SZ)宣布,拟以自有或自筹资金约10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5亿元)收购2家公司。 高达百亿级收购是歌尔股份自成立以来单笔最大规模收购,也是首次通过并购快速升级精密金属结构件业务。 从公开信息看,本次收购的标的公司是苹果供应商。这意味着,歌尔股份试图借此次收购,在精密金属结构件领域“抱”上苹果“大腿”。 始于2010年,歌尔股份与苹果攀上了关系,自此 “飞黄腾达”。然而,2022年,苹果的一次 “砍单” 动作,一度让歌尔股份及姜滨很受伤。 缓过气来的姜滨,重走老路,无论是歌尔股份,还是从歌尔股份分拆出来正在冲击港股的歌尔微电子,仍然依赖苹果。 全球贸易环境日趋复杂,此番收购,试图抱紧苹果大腿的姜滨,不怕苹果再 “砍单”? 再抱苹果 “一条腿” 借助收购,歌尔股份将“抱”上苹果的“一条腿”。 据披露,7月22日,歌尔股份与香港联丰达成初步意向,拟以自有或自筹资金约95亿元(最终交易金额以交易双方签订协议为准,仍具有不确定性)收购香港联丰全资子公司Mega Precision Technology Limited(米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香港米亚”)及Channel Well Industrial Limited(昌宏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昌宏有限公司”)100%股权。 香港米亚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从事珠宝、手表、宝石和贵金属为主的企业,旗下子公司米亚精密金属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简称 “米亚精密”)主要从事金属制品业。昌宏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对外投资了一家以金属制品业为主业的公司,名为昌宏精密刀具(东莞)有限公司。2024年度,2家标的公司营业收入合计约91.1亿港元。 歌尔股份表示,标的公司在精密金属结构件领域内具有行业领先的竞
      129评论
      举报
      豪掷百亿并购 歌尔股份抱紧苹果大腿
    • 鳌头财经鳌头财经
      ·08-04

      大行科工二递招股书,折叠自行车能成就谁的梦

      记者丨张飞涛 实习生丨陈欣 出品丨鳌头财经 奋斗永不终止。83岁的韩德玮是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行科工)的实控人,在早就应该退休安享晚年的年龄,韩德玮还在为上市发起冲刺。 近期,大行科工更新招股书,拟于港交所主板上市。大行科工主营折叠自行车,该公司的自行车可不便宜,平均零售价高达3000元,这个较为小众的赛道近几年受到不少中产和年轻人的青睐,一年销量突破20万台。 大行科工尽管聚焦小众赛道盈利水平可观,但细分行业的成长空间有限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其较依赖第三方经销商的模式、海外市场发展失利等现状埋下了长期的隐患。 83岁创始人携折叠自行车再闯港股 大行科工自从推进港股IPO以来,其高比例分红、产能失衡、依赖外包等方面就备受市场质疑。 7月22日,大行科工再次向港交所呈交了IPO(首次公开募股)申请文件,独家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这是大行科工2025年1月20日递表失效后,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 在这份申请文件中,公司并未披露拟募集的资金总额及发行的股份数量,从7月17日中国证监会的备案材料可以看到,其拟发行不超过910万港股。 大行科工是由韩德玮博士于1982年创立,韩德玮的创业史也颇为传奇,于1941年出生于广东韶关,9岁时随父母移居中国香港,19岁又举家移民美国。在美国,韩德玮获得南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投身激光研发领域,成为美国小有名气的航天专家和物理学家。 1982年,41岁的韩德玮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放弃稳定且前景光明的科研工作,转而创业。大学求学时每天都需将自行车拆解后塞进汽车的经历,让他想要设计一款既能保持骑行性能又能快速折叠的自行车。 1984年,大行科工在中国台湾建立工厂,第一年生产的6000台折叠自行车便迅速售罄。折叠自行车因小巧灵活、存放不受空间限制,解决了通勤的痛点。 韩德玮也从一名物理学家,转型成折叠自行车公司创始人,
      127评论
      举报
      大行科工二递招股书,折叠自行车能成就谁的梦
    • 鳌头财经鳌头财经
      ·08-01

      远望屏产品惹争议 京东方C端试水出师不利

      记者丨王杰仁 实习生丨汗青 出品丨鳌头财经 作为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量第一的京东方,因为一款面向C端的护眼产品引发质疑。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京东方一款宣称能“预防近视”的远望屏产品遭到多位家长投诉,有家长表示,使用该产品后孩子出现眼轴增长加速、眼痛、流泪等症状。 鳌头财经了解到,引发争议的远望屏由北京京东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孙公司。 实际上,在京东方远望屏之前,市面上便存在雾视屏、远像光屏等主打护眼的产品,此类产品多以“近视防控”为卖点,甚至请三甲医院眼科专家为产品背书,但此类产品均未得到医疗器械认证,其对于防控近视的功效也因人而异。 对于京东方而言,消费者的投诉可能是因个体差异不同从而产品使用效果不同产生的个例,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个例”便是一个家庭的全部。作为一个成熟且成功的供应链企业,京东方在C端产品上引发信任危机,显然有些得不偿失,但逐步向C端进发,是京东方不得不走的路。 网红医生背书 售价超万元 用完视力不降反增 远望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产品? 根据该产品在京东某经销商店铺中的介绍,远望屏是运用“AR自由曲面技术”,将“雾视防控”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近视防控产品。简单地说,便是将近距离读物通过虚像投射到远望屏上,从而实现由近变远,防控近视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认证为《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即3C认证,并没有医疗器械认证。尽管如此,其仍得到不少眼科医师的推荐,比如在抖音拥有155.8万粉丝的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抖音在今年2月28日,4月12日分享了关于远望屏产品的直播预告。 网红医生的推荐无疑让该产品更具有吸引力,吸引了不少家长下单,在抖音京东方健康望远学习屏官方账号中,售价10980元的该产品显示售出316台。 并非每一个消费者都给出了好评,在小红书上,有消费者反映孩子
      458评论
      举报
      远望屏产品惹争议 京东方C端试水出师不利
    • 鳌头财经鳌头财经
      ·07-31

      啤酒杯里的情绪生意

      记者丨张飞涛 实习生丨陈欣 出品丨鳌头财经 海风轻拂,麦芽香四溢的青岛西海岸,第35届啤酒节的金沙滩会场正热闹狂欢。而老城大鲍岛的“1903青岛酒馆MiX・淘醉里院”门前排起长队。这里没有豪饮喧嚣,一场情绪的交易正在进行。有人举着“破晓重生”特调拍照,有人对着“压力释放场”的碎灯片憨笑......青岛啤酒把一杯酒,酿成了喜怒哀乐的故事。 从酒液到心情:一杯啤酒的价值转身 青岛啤酒,让啤酒“接”住人心。 “微醺疗愈计划”的9大站点藏着戳中情绪的巧思:压力释放场的玻璃墙贴满“改不完的方案”等焦虑标签,白领砸灯后,调酒师会递上“破局”特调——原浆加姜汁,辛辣裹着暖意,留下“独特的记忆”。 今年首发的RADLER新品成了情绪新载体。这款源自德国的低酒精饮品,本是为骑行者设计的解渴配方,如今成了年轻人的“微醺暗号”。柠檬味款酒体朦胧,酸甜中飘着麦香与果香,适合闺蜜小聚时分享;混合莓味款泛着烂漫莓红色,清甜里藏着微醺,成了solo时刻的温柔陪伴。啤酒节定制罐,罐身“金绿红蓝”四色交织,把青岛的“山、海、城、节”都融进掌心,有人说“光是看着就觉得快乐”。 “啤酒交易所”更像情绪派对。金沙滩电子屏上,20余种啤酒成“情绪期货”:荔枝果啤因约会潮“涨停”15%,黑啤库存足时“打折”。一名青岛姑娘花10元试喝,5分钟内换了混合莓味RADLER,和邻座讨论“走势”像资深股民。机械臂精准打酒时还会比心,科技感里藏着小惊喜,让果味啤酒单日“换手率”超30%。 这些设计藏着朴素哲学:当啤酒能接住疲惫、迷茫与雀跃,就从商品变成了懂人心的伙伴。正如留言本上的话“我的情绪终于有了专属的味道”。 从节庆到日常:情绪生意的场景渗透 青岛啤酒把情绪种子播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快乐不止于节庆。 金沙滩“两篷一花园”各有情绪配方。1903大篷变“啤酒游轮”,站在甲板能俯瞰全场欢腾,全息投影的百年酿酒场景里,小伙举着
      109评论
      举报
      啤酒杯里的情绪生意
    • 鳌头财经鳌头财经
      ·07-31

      桃李面包产品菌落总数不达标,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点名

      记者丨张飞涛 实习生丨程睿 出品丨鳌头财经 几乎每一年,桃李面包(603866.SH)都会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受到外界广泛关注。 7月2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告显示,桃李粮油旗舰店(经营者为天津桃李食品有限公司)在抖音(手机APP)销售的、标称北京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委托山东桃李面包有限公司生产的醇熟切片面包,其中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上述产品由桃李面包旗下全资子公司生产。 近年来,桃李面包多次因菌落总数超标、添加剂超标、异物混入等问题被处罚,暴露出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及供应链环节的系统性风险。 面包样品抽检不合格 1995年,60岁的吴志刚率领多名家族成员在东北边陲之地丹东市,创立了丹东桃李食品有限公司,即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因为吴志刚此前当过教师,于是将企业命名为桃李,一来表示“桃李满天下”,代表过去老师的身份,二来他也希望将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2015年12月,桃李面包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A股市场面包第一股。 然而,作为一家食品行业的上市公司,桃李面包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 7月2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3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显示,近期,市场监管总局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782批次样品,检出35批次样品不合格。 其中,桃李粮油旗舰店(经营者为天津桃李食品有限公司)在抖音(手机APP)销售的、标称北京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委托山东桃李面包有限公司生产的醇熟切片面包,其中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桃李面包2024年年报显示,天津桃李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7月30日,现注册资本5000万元;山东桃李面包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5月20日,现注册资本1.5亿元;北京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月21日,现注册资本3500万元,三家公司均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7月28日,在一篇题为《桃李面包的“小意外”与“大责任
      397评论
      举报
      桃李面包产品菌落总数不达标,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点名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