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星球

细微之处,看见未来!

IP属地:未知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7-28 19:33

      叮咚买菜入“窄门”

      “吊水鱼”对于普通人或许还不是一个常见的概念,但在饮食方面较为讲究的老饕却一定不会陌生。 简单来说,就是将鱼放入清水环境中暂养一段时间,让鱼“瘦身排毒”,紧实肌肉并降低体内土腥味和药物残留。因此,“吊水鱼”无论是口感还是健康价值,比普通鱼都强上不少,当然成本和价格也对应提升了很多,最高接近翻倍。 对于在近期全面发力“品质化”的叮咚买菜,“吊水鱼”正是水产品类中的一个典型代表。7月21日,在叮咚买菜供应链生态峰会上,CEO梁昌霖提到,“不做所有人的75分,只做少数人的120分”,这意味着叮咚买菜在规模和经营“深度”之间,选择了道路更“窄”的后者。 这是叮咚买菜的一次“取舍”,当短期无法实现巨头的规模化叙事时,“小而美”可能更容易成为突围的利器。 从早期与每日优鲜在用户、补贴、前置仓数量上的“竞速比赛”,到主动“断臂”,砍掉低效城市站点,转为集中在江沪浙这一优势地区运营,再到如今的品质化策略,战略收缩和差异化竞争成为贯穿叮咚买菜的两条主线,而运营的精细化程度和执行效率,则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叮咚买菜已经连续十个季度实现Non-GAAP盈利,这代表着曾广受质疑的前置仓模式已经逐步被跑通。 但叮咚买菜显然还未完全企稳。从财务数据来看,叮咚买菜的盈利趋势还未出现快速增长的迹象,而是呈现出反复上下震荡的特征;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下生鲜零售平台的竞争格局相较早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除了朴朴超市、盒马等老对手外,一边是美团、京东等互联网玩家携流量优势高调入局;另一边,山姆、永辉等线下商超巨头也纷纷参与到店仓一体的竞争之中。 不管是主动进攻和被动防御角度,品质化这一差异路线都承载着叮咚买菜的“突围”希望——只有在供应链上耕耘得足够“深”,才有可能建立起一条长期“护城河”。 叮咚买菜的“取舍题” 将时间拨回到2022年之前,那时叮咚买菜的核心对手还是每日优鲜。 如同外
      2121
      举报
      叮咚买菜入“窄门”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7-28 19:23

      车企的长期主义,藏在「书」里

      一位理想汽车的销售,依靠小红书半年卖出了40台车,其中最多的时候单月卖了10台。她逐步摸索出一套方法论,即打造个人IP+差异化+营造落差感。据她介绍,一篇“一月卖车10台却是门店倒数第一”的帖子,创造了数十万的流量。 “在小红书卖车”并非个例,一位小鹏汽车的实习销售,在职期间一共卖出了82台汽车,其中80台是通过小红书完成转化的。她告诉光子星球,订单中有一半来自主动开拓,比如看到有人发帖讨论小鹏,她便跟进详聊;另一半是客户上门,即看到她的帖子后主动咨询。 汽车销售将小红书视作经营主阵地的同时,小红书与车企其实还在进行更深层次的互相渗透,双向“破圈”。 不久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小红书以独家「官方内容合作平台」的身份全程参与。小红书商业耐消及交通出行行业群总经理昂扬获邀出席「闭门峰会」,向一众政企高层从三个“变”字切入,为大家剖析小红书如何助力汽车营销进入一个全新的范式时代,小红书商业交通出行行业平台专家负责人沙伽在「品牌论坛」上,围绕汽车生态展示了小红书种草及长效经营中的巨大商业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闭门峰会上从未出现过类似小红书一样的非汽车垂直领域的社区,这意味着在新世代汽车消费趋势中,小红书在汽车内容和种草营销方面的差异化价值日益凸显,并逐步在汽车行业中形成共识。 共识不仅体现在汽车行业越来越重视种草营销,也折射出小红书作为生活兴趣社区,其长链条、全周期的价值,对于车企而言已经打破了单一宣发渠道的限制,转变为值得「长线经营」的主阵地。 因而,小红书也试图在汽车行业建立起“Will On Wheel(理想车生活)”的心智 —— 汽车不是冰冷的交通工具,而是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延展。 快速崛起的汽车内容「高地」 小红书在车圈的登堂入室,并非一种偶然。 车企与小红书在用户群体属性上其实高度契合。在当下的汽车行业,76%的家庭购车决策权掌握在女性和
      10评论
      举报
      车企的长期主义,藏在「书」里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7-23

      大疆贴地飞行

      沉潜已久的鲨鱼苗,终于露出了鳍影。   近日,在一轮又一轮的拉锯与延宕之后,大疆首款扫地机器人ROMO,终于缓慢浮出水面。而这份“迟缓”,在当下的扫地机器人行业,其实并不寻常。   过去几年,行业的关键词是“加速”,行业内的主流玩家几乎都在强调“快”与“卷”——功能加法、渠道加码、定价极限压缩,目标只有一个,即制造能在短时间内跑出销量的“爆款”。   图片   大疆似乎不属于这个节奏。据悉,ROMO项目启动于四年前,四年的打磨周期,在这个崇尚速成、以快取胜的行业里,显得相当从容,也不那么“消费电子”。   而这种不疾不徐,显然值得被放在显微镜下,细细观察。   这不像是一场对风口的追赶,更像是一家技术公司在摸清自身边界之后,所做出的克制展开——不是一场押注,而是一场验证,验证大疆是否能在不改变品牌骨架的前提下,迈向日常、庞杂、但同样真实的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鳍影初现”只是开端,真正的波澜,还在后面。     技进乎道,落向人间     大疆进入扫地机器人市场,看起来像是一次“跨界”,实则并不突兀。   在过去十余年里,从消费级无人机,到影像设备,再到农业植保、测绘系统,大疆的技术演进看似横跨多个领域,但若将这些产品拆解至底层,会发现它们大多都围绕着路径规划、图像识别、动态避障、电机控制等,共享一套“大疆式”的技术体系。   这是一种“技术内核一致、形态各异”的扩张方式。毕竟,业务的成长,必须与技术的演进同步。   只是,对于一个技术密集型品牌而言,技术堆叠永远可以造出令人惊叹的新物种,但这并不代表每一次出手都能掷地有声。技术理想和商业现实,终归要在某一刻碰头。   而这背后,是一道又一道的选择题。这一路走来,大疆答对过
      38评论
      举报
      大疆贴地飞行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7-21

      千问闯入田间地头

      大模型也不得不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在乡亲们的第一堂AI工具课上,尽管他们不知道腾讯元宝为何物,但表现得极为踊跃,“能劝和婆媳吵架不”“娃不肯结婚咋办”。就在几百米外,墙上刚刷上“母猪产后护理,问腾讯元宝”的广告语。 阿里通义千问也跟养猪较上了劲儿,从体温检测、饲料配比到疾病预警,号称要用算法掌控每只猪的一生。在同一片土地上,有人利用通义千问开发“农业农村法律政策”大模型,还有人在通义千问的基础之上精调出“水稻种业”大模型。 各行各业对大模型的渴望远超想象,开源的DeepSeek和Qwen成为了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有196个超10万元的DeepSeek政企项目在全国铺开。没有花活儿,“DeepSeek+Qwen”落地教育、医疗、政务等领域成为了最优解。 从城市实验室到农村田头,通义千问们“下乡”的背后,一方面充斥着大模型公司验证场景和商业化路线的急迫性,另一方面也挤满了怕被时代抛弃的人们。 中国大模型有专属于自己的道路,既要跻身于一流,也要接地气儿。进一步可拆解为,在国际榜单上Kill对手,在业务上吃掉客户。 榜单无限游戏 大模型哪家强,榜单成绩说了算。 DeepSeek-R1的出圈给了人们最直观的感受,中国大模型也扬眉吐气了一回,有底气和OpenAI、Anthropic这类绝对头部一决高下。 DeepSeek用低成本和高效率,实现了R1在数学、代码自然语言推理等任务上,性能比肩OpenAI o1正式版,DeepSeek-R1也由此成为了衡量国内大模型的“试金石”。 阿里通义千问早在2023年就走上了开源的路线,拥有国内最全尺寸、模态的大模型全家桶和完备的生态。从最初对标LIama系列到超越DeepSeek-R1和OpenAI o1,开源的阿里Qwen3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今年4月29日,阿里正式开源通义千问模型Qwen3,其参数量仅为DeepS
      159评论
      举报
      千问闯入田间地头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7-21

      蚂蚁卖医不卖药

      作为少数互联网化却未展示明显商业前景的板块,除了卖药便被视作边缘资产的医疗,乘着AI站了起来。   背景是相关政策有了松动的迹象。2025年国家医保局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预设“互联网首诊”条目,这意味着长期被局限在“咨询”的线上问诊乃至AI问诊看到落地曙光,搅动一度止于卖药的互联网医疗。   日前,一向注重支付宝超级App流量入口位置的蚂蚁,一反常态推出AI医疗独立应用AQ,便是这场迟来的风的注脚。据悉,该应用主打个人健康管家定位,向用户提供千位不同领域的AI医生分身的线上问诊、导诊与健康管理服务。此外,其还承继了支付宝打通医保、医院HIS系统的“医疗接口”服务。   蚂蚁医疗存在两个关键转折。去年9月,蚂蚁集团收购好大夫在线,做厚了此前身为数字接口而力有不逮的服务端,更是揽下了足量的专业医生资源;今年3月,蚂蚁集团总裁韩歆毅发起组织调整,拆分数字政企事业部为医疗、出行、民生三个独立业务部门,强调板块独立自主。     前者为AI医生数字分身提供现实基础,后者则跳出了“连接”的中台定位,就像数字商业部拆分后,部分人员负责NFC支付“碰一下”一般。   组织调整是业务发展的重要驱动,现在聚光灯打到了蚂蚁医疗身上。   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曾解释AQ这个名称的由来之一是“answer question”。遵循循证逻辑的医疗,在多数场景天然拒绝大模型的进入。医院院墙之外,互联网医疗对用户的渗透同样有限。   医疗赛道本身似乎承载不了太高期望。这么来看,有待AQ和蚂蚁回答的问题不止一个。     留了缝的闭环   多年媳妇熬成婆,20年互联网跑出了无数个闭环的生意。迄今仍不得其法,处于“大开环”状态下的,一个是社区,一个是医疗。   社区难以构建闭环的原因在于商业
      97评论
      举报
      蚂蚁卖医不卖药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7-21

      可灵的“好莱坞”梦

      暑期影院上映了一部特殊的电影——《新世界加载中》,总时长180分钟,制作过程全由AI来完成。同样的短小精悍、元素丰富、具有视觉冲击力,不少人将其称为“AI版爱死机”(豆瓣评分高达9.4)。   这部AI电影的隐藏主角“快手可灵AI”,一直有个“好莱坞”梦。   去年,快手可灵联合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等9位知名导演共同发起“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制作出品9部AIGC电影短片。今年6月,可灵AI参与“成龙电影A计划第七期”培训,要求学员使用可灵AI工具,在限定的创作周期和成本内,创作AI电影短片。     快手董事长兼CEO程一笑提到,目前P(Prosumer)端付费订阅会员贡献了可灵AI将近70%的营业收入,这里的P特指自媒体视频创作者和广告营销从业者等专业用户。   这解释了可灵高调“刷脸”的原因,向上打入高端化圈层,找行业专业人士背书,打造标杆案例,完成影响力和口碑传播。   这样的套路在行业中屡见不鲜,近两年的电影节技术板块,几乎沦为了AI视频公司团建,创始人们亲自出马对着底下的影迷大讲特讲PPT。   可灵AI难得之处在于,在同质化的竞争过程中,找到了技术研发、流量曝光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高效且有效转化是关键词。   快手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可灵AI收入规模已经达到1.5亿元。在推出10个月后(即今年3月)的年化收入运行率(ARR)突破了1亿美元,这一速度甚至超越了明星AI编程产品Cursor。   从流量争夺、商业化变现到未来版图规划,可灵不止白日逐梦,更是把每一笔账算到细处。     流量突围   AI视频自诞生起,就瞄准了国内外两个市场。   爱诗科技联合创始人谢旭璋告诉我们,“做AI模型应用的企业,第一天就得准备好出海”。
      78评论
      举报
      可灵的“好莱坞”梦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7-18

      爱奇艺补票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不肯放弃银盐影像技术优势的柯达最终没能走出“银盐时代”,而今遭微短剧冲击的长视频平台,似乎也走入了类似的迷雾中。   长视频平台集体补课短剧一年有余,在此期间内,短内容开始自最初带有派生性质的业务演变成平台不得不集中发力的基建——截至2024年底,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其对用户注意力的侵蚀推动平台做出更多实质性的动作。   以爱奇艺为例,日前,其于微信上线了付费短剧小程序,分别是云腾小剧场、爱竹笋剧场和爱龙虾剧场。作为爱奇艺积极拥抱短内容的延续,增设站外第三方入口的“创举”与惯性之下的付费商业模式之间关系微妙,且显得有一丝不合时宜。     按理来说,免费模式与会员订阅大行其道,整个短剧行业的付费逻辑正处于变革期,自身有发力端原生短剧的爱奇艺没理由蹚小程序的水。   小程序曾是短剧业态野蛮生长的重要推手,根源在于依靠免费“钩子”引导用户付费解锁内容的IAP模式,以及小程序本身低门槛开发、ROI直观的特性。随着广告分账模式击碎付费墙,小程序跳转繁琐、体验割裂等渠道局限被放大,遑论付费模式与时下的风向相悖。   结合其上线的时间节点,合理的推测是爱奇艺将站外入口的短剧渠道,视作一定时间内快速做出短内容数据的“捷径”。平台的未来,可能更多还是会押注在端原生上。     主站人不够,小程序来凑   当固有业务模式遭受“破坏性”冲击时,依靠短期投入快速拉平业务数据,是佐证企业组织战斗力与活力的不二良方。   面对美团30分钟配送的“降维打击”,远场电商平台挥舞补贴大棒迅速拉起数千万的日订单量;处境相似的长视频平台面对短剧在用户层面攻城略地,以及广告主预算的结构性变化,其同样需要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圈下足够的用户体量——区别在于,前者是面向供需双方的补贴,后者是
      736评论
      举报
      爱奇艺补票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7-18

      王莆中给了一份即时零售的“避坑指南”

      经过两个周末的激烈交战后,作为守垒一方,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日前在《晚点LatePost》进行了一次访谈,对外卖大战公开表态,并详细阐述了作为参与者,如何理解即时零售的过去、当下、未来。   在京东、阿里入局之前,无论餐饮外卖,还是即时零售都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外卖平台们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了平台、商户、骑手、用户四边彼此平衡关系,以及微薄的利润。而且由于即时性的存在,不断调整,确保线上系统与线下物理世界的动态匹配。   王莆中的对话信息密度很高,主要输出了三个核心观点。一是这次由阿里和京东发起的外卖大战,美团在被迫应战;其次,餐饮外卖与即时零售是一个微利的商业模式,需要日积月累的精细化运营,无法大力出奇迹;其三,即时零售的四边关系很脆弱,美团在大战之前和参战过程中都极力避免内卷,以免对行业生态造成伤害。     尽管也有观点认为王莆中仍然是站在美团的立场上输出观点,但不可否认,作为局内人和操盘者,王莆中给行业输出了一份“避坑指南”。   结合王莆中的采访与巨头间的攻防,能够更全方位地理解当下外卖大战的真相。     外卖大战的结构性起因   “这一波以泡沫为主。”   王莆中认为本轮外卖大战无法与电商百亿补贴相提并论,并不适用补贴培育市场的经典互联网战术。因为外卖大战所产生的巨大单量中有大量的低价订单,助长了薅羊毛心理,无法制造真实用户需求。因此七月以来,美团、阿里、京东三家创下最高约2.5亿日峰值订单中,在他看来大部分都是“泡沫”。   即便如此,美团仍然不得不被动应战。在对话中,王莆中提到“我们本来不想卷,我们是被动卷入。既然被卷了,就要告诉行业冲单的真相——你想做多少单,我告诉你就可以做多少单,而且用更低成本做。”   之所以说美团是“被动”应战,一
      176评论
      举报
      王莆中给了一份即时零售的“避坑指南”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7-16

      育碧的旧世界,腾讯的新叙事

      最近,腾讯游戏做出了一项低调却意味深长的组织调整——撤销原育碧合作部,成立全新的K9合作部,由原K1助理总经理陈侃接手,直接向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马晓轶汇报。   在游戏产业组织已趋臃肿、增长路径日益逼仄的当下,腾讯没有选择温和微调,而是直接拆掉了育碧、EA、动视等合作线的原有结构打散、重编、再归拢。这似乎预示着,原本以代理、引进为主的旧模式,正让位于一种更具主导性、更深嵌入的合作体系。     而这场架构调整,并非无源之水。数月前,腾讯曾以11.6亿欧元入股育碧新成立的核心IP子公司,如今再设K9合作部,几乎宣告着这家曾以游戏工业化能力著称的“欧洲内容工厂”,正在被腾讯有计划地纳入自己的“长青工程”试验体系之中。   腾讯清楚,如今的游戏战局比的早已不是谁拥有IP,而是谁能撑起IP的生命周期。让一个IP活得更久、变得更大、跑得更稳。这不是育碧的强项,但恰好是腾讯擅长的事。     育碧的踱步,腾讯的变量   K9合作部的设立,本质上是一次身份切换——腾讯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代理发行角色,而是着手介入更深层的链条,把育碧的核心IP,推上其熟悉的“长青化”轨道。   其实,“长青”这个词,如今在行业语境里已经被“重复”得过于轻盈,仿佛只要还活着,就算长青。但事实上,真正的长青,从来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对抗。   其所要对抗的,是内容的自然沉降——任何成功的IP都会从爆发滑入成熟,再缓慢衰退,用户会厌倦,机制会老化,玩法会失效。想逃出此番宿命,靠的从来不是复制成功,而是不断拆掉曾经的答案。   而这,恰恰是最难的部分。因为这时,该游戏已经握住了它赖以成功的一切,即稳定的用户池、跑得通的变现路径、被验证过的玩法。这时,最大的诱惑不是创新,而是少犯错——做玩家熟悉的、做团队擅长的、做不会
      320评论
      举报
      育碧的旧世界,腾讯的新叙事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7-16

      星巴克,多年师傅熬成徒

      从去年底首次释放出售中国业务的信号以来,星巴克已收到三十多份收购提议,其中包括高瓴资本、大钲资本等多家国内外机构,而后者还是瑞幸咖啡的最大股东。   在与瑞幸、库迪等中国连锁品牌的竞争中,星巴克已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财务数据来看,星巴克在华业务2024年首次出现营收下滑,同店销售额、客单价等相关表现也同样开始下降。尽管门店数量和会员规模还在扩大,但从趋势来看,这家企业显然已经走到拐点。   作为对比,瑞幸无论是营收还是门店规模,都还处于加速期。2024年瑞幸营收同比增长36.29%,全年净新增门店6092家。   星巴克标志   但星巴克不愿意就此摆烂,从近期的各种动作来看,星巴克还在努力挽回颓势。   是奋力一搏也好,亦或是为了“卖个好价钱”也好,这家老牌巨头的荣光和地位还远没到岌岌可危的时候,只是其身份已开始逐渐从品牌“引领者”变为了规模“追随者”。   6月,星巴克开启大幅降价促销,星冰乐、茶拿铁、冰摇茶三大品类数十款产品集体降价,大杯平均降幅5元左右,最低售价仅23元起。   一位星巴克店员高文(化名)告诉光子星球,从近期的点单量来看,星巴克的降价举措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其所在门店此前单日出杯量在200~300杯左右,虽然近期这一数据已经跃升至约400杯,但更多是外卖大战的补贴助力,线下单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在高文看来,降价之后的星巴克与遍地9.9元的对手们相比,“还是不算便宜”。换句话说,星巴克的诚意并未能打动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而忠实拥趸也并不在乎几元钱的差价——以前是哪些顾客,如今降价了还是这些顾客。   与此同时,星巴克也在中国市场持续推出新品,一个显著的趋势是追逐国内玩家的本土化调制风味,即通过添加果、茶等食材,来强化产品的“好喝程度”,例如厚糯拿铁、玫瑰20、
      309评论
      举报
      星巴克,多年师傅熬成徒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