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经济

看懂经济,让连接发生。

IP属地:北京
    • 看懂经济看懂经济
      ·04-28

      银行业净息差进入 "承压周期"

      2024年度,29家A股上市银行中,超九成银行净息差同比收窄。 其中,国有大行平均降幅约0.15个百分点,股份行普遍承压,就连以灵活经营见长的城商行、农商行也未能幸免。这场全行业性的净息差"缩水",不仅是利率市场化深化的必然考验,更倒逼银行重新审视资产负债管理的底层架构。 全行业净息差下行:不同梯队承压路径分化 据企业预警通统计数据,不同类型银行的净息差呈现出 "阶梯式" 承压特征。 国有大行集体承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行2024年净息差分别降至1.42%、1.51%、1.42%,较2023年分别下降0.19、0.19、0.18个百分点。邮储银行虽以1.87%保持国有行最高水平,但较2023年的2.01%下滑0.14个百分点。 股份行分化加剧。招商银行净息差收窄0.17个百分点至1.98%,但仍凭借零售业务优势维持行业领先;平安银行净息差骤降0.51个百分点至1.87%,成为股份行中跌幅最大者。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均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将净息差降幅控制在10BP以内。 城商行农商行差异化生存,地域优势成 "缓冲垫"。城商行中,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净息差保持在1.8%以上,凸显其区域经济活力和中小企业客群优势。农商行则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本地化服务,在息差表现上更具韧性。例如,常熟银行通过小微贷款高定价和低成本存款的“剪刀差”策略,以2.71%的净息差领跑全行业。反观郑州银行、张家港行、江阴银行等,净息差降幅超过30BP,主要受限于区域经济转型较慢,贷款收益率随当地制造业周期下行,而存款竞争加剧推高付息成本。 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当下的净息差收窄既是挑战,更是重塑竞争优势的机遇。 那些能够率先打破 "规模依赖" 路径、构建 "价值创造" 新范式的银行,终将在这场行业变革中脱颖而出。而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技术投入与策略调整,更需要对金融本质的深刻理解 ——
      240评论
      举报
      银行业净息差进入 "承压周期"
    • 看懂经济看懂经济
      ·04-28

      银行一季度观察:罚单减少但金额攀升,农商行成重灾区

      图片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银行业监管延续高压态势。 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央行、金融监管局及外管局共开出罚单1491张,罚没金额4.93亿元,涉及282家银行。尽管罚单数量环比下降6.29%,但罚没金额逆势增长22.03%,大额罚单激增、农商行合规短板暴露、地区监管分化成为本季度三大核心特征。 图片 图片 罚单数量降、金额升,大额罚单占比激增 2025年一季度,银行罚单总量为1491张,较上季度减少6.29%,但罚没金额达4.93亿元,同比上升22.03%。这一反差主要源于大额罚单的显著增加:单笔金额超百万元的罚单达95张,环比增长10.5%;罚没金额3.04亿元,占总额的61.6%。其中,股份制银行单笔处罚金额最高,典型案例为某股份制银行被没收违法所得201.77万元并罚款1677.06万元,国有银行则以总罚没金额1.42亿元居首。 这一趋势表明,监管正从“广覆盖”转向“精准打击”,通过高额罚单强化对重点机构、重大违规行为的震慑。 图片 图片 农商行罚单量居首,区域监管冷热不均 从机构类型看,农商行以470张罚单位列第一,占总量的31.52%,但罚没金额仅1.35亿元,单均不足30万元,暴露出其“小错频发”的合规短板。如麻阳农商行收到14张罚单,但总金额仅100万元,折射出内控流程粗放、员工操作风险高企等问题。 图片 地区层面,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罚没金额合计2.21亿元,其中北京因国有银行总部集中,以1.03亿元居首。而广东、山西、江苏则以151张、134张、122张罚单成为“数量前三”,反映经济活跃地区与中西部省份均面临合规挑战,但监管侧重点存在差异:前者重金额处罚,后者重行为纠偏。 图片 图片 “双罚制”深化,个人追责力度加码 监管机构严格落实“双罚制”,本季度个人罚单达943张,占比4.93%。处罚类型中,警告占比最高,但“禁止从事相关职业/工作”的处罚环比增
      201评论
      举报
      银行一季度观察:罚单减少但金额攀升,农商行成重灾区
    • 看懂经济看懂经济
      ·04-21

      银联深化中柬跨境支付合作,2025年一季度交易规模创新高

      在“一带一路” 倡议的持续推动下,中国人民银行与柬埔寨国家银行的紧密指导为跨境支付合作注入强劲动力。作为金融领域合作的先锋,银联在深化中柬跨境支付网络建设方面成果斐然,于2025年一季度交出亮眼成绩单。云闪付及境内银联合作钱包在柬埔寨的二维码交易金额同比增涨超2倍,创下历史新高,凸显出中柬跨境支付合作的蓬勃活力。 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扎实推进的合作进程。2023年11月,中柬两国央行签署《中国人民银行与柬埔寨国家银行金融创新与支付系统合作谅解备忘录》,为双方在支付清算等多领域合作绘制蓝图。同年12月,银联与柬埔寨央行携手宣布,柬埔寨二维码标准(KHQR)实现重大突破,支持受理云闪付、境内各大商业银行APP等200多款银联境内外合作钱包。自业务落地以来,其发展态势迅猛,使用场景不断拓展,交易量节节攀升。截至2025年一季度,交易笔数同比增长超1倍,金额增长超2倍,合作成效显著。 2025年3月,银联与柬埔寨央行再度传来喜讯,柬埔寨支付系统Bakong旗下钱包产品成功接入银联全球二维码受理网络及中国境内微信商户扫码支付,在东南亚地区率先实现双向互联互通的重要突破。自3月起,在中国境内餐饮、百货、旅游售票等消费场景中,Bakong旗下钱包产品的交易量持续走高,逐渐成为柬埔寨居民跨境支付的热门选择。 回顾银联在柬埔寨的发展历程,自2008年进军柬埔寨市场,便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支付服务体系。如今,当地几乎所有商户POS终端和80%的ATM都支持银联卡消费取现,银联卡发行数量也在柬埔寨主流银行累计达数十万张。随着跨境支付互联互通合作的不断推进,柬埔寨居民得以凭借熟悉的本国钱包产品,在本地及跨境消费中畅享便捷。 在全球范围内,银联的跨境支付互联互通布局同样成绩卓越。目前,银联已在境外19个国家和地区与本地网络达成或推进二维码跨境互联互通合作,境外银联二维码受理商户规模突破1000万家,形
      338评论
      举报
      银联深化中柬跨境支付合作,2025年一季度交易规模创新高
    • 看懂经济看懂经济
      ·04-02

      邮储银行的“变”与“不变”

      图片 变化是经济世界的运行节奏,不变是金融发展的底层逻辑。 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恰好构成了观察银行发展的时代坐标。 3月27日邮储银行公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邮储银行总资产达到17.0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4%,负债总额16.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9%;营业收入3,487.75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居国有大行前列;实现利润总额945.92亿元,同比增长3.27%;净息差1.87%,继续保持同业领先。 翻开年报,从今年董事长的致辞中提到的关键词“传统优势、新生赛道、发展动能、数智化转型”......中,我们似乎已经看到:邮储银行“变与不变”的逻辑跃然纸上—— 不变的,是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坚守,是稳健的发展态势,是良好可控的风险管理,是传统优势的持续巩固; 变的,是在公司金融、城市金融、特色金融、综合金融的均衡发力,是用组织架构重构、市场体系搭建、网点经营优化、数智化转型带来的内生动能。 邮储银行董事长郑国雨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邮储银行会加快战略的优化升级,打造更加普惠、更加均衡、更加稳健、更加智慧和更具活力的一流大型零售银行。 图片 不变,以锚定航向 比追逐风口更重要的,是认清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邮储银行不变的价值源自清晰的战略定位、良好的发展态势、稳健的风险管控。 自2007年正式挂牌成立起,邮储银行就已经明确了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聚焦“主责主业”,金融机构书写金融"五篇大文章"之后,邮储银行价值选择的前瞻性就更加凸显了出来。 首先是“三农”金融领域。 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数据显示,其涉农贷款余额从2019年的1.26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29万亿元,占贷款总额比例超25%。 其次是普惠金融领域。 邮储银行从2019年设立普惠
      442评论
      举报
      邮储银行的“变”与“不变”
    • 看懂经济看懂经济
      ·04-02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行价值

      图片 2024年,中行逆势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增的成绩单。 数据显示,中行实现营业收入6328亿元,同比增长1.38%;税后利润2527亿元,同比增长2.58%。净息差1.40%,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75%,净资产收益率9.50%,成本收入比28.77%,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行全球化业务的利润贡献度逐年提升,已经连续四年保持逐渐攀升的态势,从2021年的16.6%逐渐上升到2024年的22.3%(2021年,16.60%;2022年,18.28%,2023年,19.21%,2024年,22.33%)。 也就是说,在今天中行的利润大盘子中,已经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利润来自全球化业务,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中,中行全球化差异性优势越发凸显。 市场不会说谎。 由全球化等因素所带来的良好的业绩表现,也给中行的投资者带来了更好的回报:2024年,中行首次实施中期分红,A股、H股股价复权后涨幅分别达到45.24%和42.97%。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在外部挑战加深,全球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受到冲击的大背景下得到的。 风云动荡之中,中行胸怀“国之大者”,勇担主责主业,当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在2024年将自身的全球化业务优势进一步扩大,交出了一份全球化成色十足的成绩单。 图片 跨市场双擎:“净息差韧性+非息跃升”解码全球化增长极 全球化已经成为中行一个独具特色的增长极。 2024年,中行境外机构财务效益稳健增长,集团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全球化的特色优势在财务业务维度得到了充分体现。 财报显示,2024年末,中行境外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余额 5891.02 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6.70%;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4237.20亿美元,比上年末下降 2.53%。全年实现利润总额92.76亿美元,同
      347评论
      举报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行价值
    • 看懂经济看懂经济
      ·03-19

      金城银行举办“3·15”消保集市 开启金融科普的“市井新篇”

      制作非遗漆扇、消保知识问答、打击非法金融中介小剧场……为不断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和金融安全意识,增强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202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期间,金城银行积极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部署安排,联合天津市滨海新区泰达街道在全国首个反诈主题运动公园(泰达第二体育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消保集市活动,以创新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向广大市民普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 创新互动体验 守护居民“钱袋子” 聚焦“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这一主题,金城银行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摊位,将金融知识融入趣味游戏中,让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其中,“八大权益非遗漆扇”摊位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这些漆扇上印有消费者在金融活动中享有的八项基本权利,包括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信息安全权等。市民不仅可以在欣赏漆扇的同时学习金融权益知识,还能亲手体验制作漆扇的过程。参与者选好扇子,在染缸中滴入喜欢的颜色,旋转扇子,不一会儿,美丽的花纹便出现在扇面之上。这种将传统文化与金融知识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市民对金融权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传承了非遗文化,受到广泛好评。 “学权益 手拿把掐”游戏同样备受喜爱。参与者单手抓取贴有消保标语的乒乓球,抓到的乒乓球数量对应鸡蛋奖励。另一侧的“消保上上签”摊位同样热闹非凡。市民通过抽签选择消保相关题目,回答正确即可获得一个“哪吒娃娃”,可以在涂进行创意涂色。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市民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反诈宣传是此次活动的另一大亮点。在“打击诈骗”摊位前,参与者通过用球击中写有诈骗手段的靶子,直观地了解了常见的诈骗手段,如刷单返利诈骗、虚假投资理财诈骗等。工作人员现场讲解防范技巧,帮助市民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成功
      475评论
      举报
      金城银行举办“3·15”消保集市 开启金融科普的“市井新篇”
    • 看懂经济看懂经济
      ·03-10

      懂得身份切换的银行人,更受领导青睐

      作者:苏文力 最近刷到一如何使用AI的视频,上来就强调要告诉AI,应以怎样的身份角色为你服务。由此联想到,我们在平常工作生活中,同样要扮演恰当的身份角色。可惜我们往往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 避免身份角色的错位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有些是注定要扮演的,比如出生后,天然就扮演了孩子的角色。有些则是后天争取来的,比如需要长大结婚,才能扮演丈夫或妻子的角色。 不同身份角色背后,配套着相应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指导着我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动。帮助我们明确权利义务范围,防止越界,避免行为失当,更好的与周边协同,形成良好的秩序。 受限于所扮演的身份角色,我们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言行与之相符,主动维护这个身份。许多不恰当的行为,是由于没有意识到扮演了错误的角色,完全不符合当前剧情的要求,却还自我感觉良好。 有段时间,在家里跟老婆交流时,常会因观点不同而发生争执,弄得大家都不愉快。静下心来反思,发现自己居然在家里也扮演着专家的角色。总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透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赶紧注意提醒自己,摆正身份角色。果然能比较好的理解家人的观点、行为和需求了。根据与家人的身份角色关系,调整互动的方式。相互交流的质量明显提高,家里的氛围变得和谐多了。 忽视不同场景下,需要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就会造成角色错位。由于经常扮演某一身份角色,形成惯性和过度认同,产生舒适感,总想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将所扮角色与当下场景相匹配。 再就是缺乏场景感知力,无法及时察觉场景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能及时切换身份角色。长期的行为固化会让人习惯于扮演特定角色,无法在新场景做出调整。这恐怕就是我在家也以专家身份出现的原因。 一般场景下,扮演一种身份角色就可以应对了。但有些场景则要求我们在多个身份角色中,快速做出切换。若应对不及时,就会造成角色扮演错位,做出与当下场景所期待角色不相符的行为。 多年前在宇宙行总行工作,
      764评论
      举报
      懂得身份切换的银行人,更受领导青睐
    • 看懂经济看懂经济
      ·02-17

      中国银行合并投资银行部,能否掀起银行业内投行部整合浪潮?

      图片 图片 作者:郭宇轩,看懂经济专栏作家 近期,中国银行计划将投资银行部并入公司金融部,成立“公司金融与投资银行部”,以强化商投联动、提质增效。新部门将新增并购业务团队与全量金融资产业务团队,承接原有投行部专业化职能。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于2024年12月31日发表题为《干字当头抓落实|中国银行扎实推进股权投资时点业务落地》的文章,文章来源的署名已显示为“中国银行公司金融与投资银行部”,意味着中国银行内部两大部门的整合大体已经完成。 图片 图片 合并投资银行部的三大理由 一般意义上而言,支持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部整合至公司金融部的理由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和投行类业务均面临着业绩压力。在公司金融业务方面,净息差的持续下降成为银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的平均净息差已降至1.53%,较2023年末下降了0.16个百分点,达到历史低点。同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大中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减弱。由于企业投资收益下降和预期转弱,对传统信贷的需求增长放缓,进一步抑制了贷款需求。因此,银行的对公业务不得不从传统的信贷服务转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的投行类业务,通过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并探索新的盈利增长点。在投行类业务方面,市场波动的加剧导致债券发行量减少、并购活动放缓,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同时同业间手续费定价的内卷化现象也进一步压缩了投行营收的增长空间。从各家银行的财报中可以看出,投行业务佣金收入的普遍下降是中间业务收入回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工商银行2023年中报显示,其投行业务手续费收入同比下降了11.2%。尽管近期债券收益率的下降促进了中长期债券发行数量的增长,但低费率仍然限制了高增长性收益的实现。交通银行在2023年业绩发
      870评论
      举报
      中国银行合并投资银行部,能否掀起银行业内投行部整合浪潮?
    • 看懂经济看懂经济
      ·02-08

      罗兰士X秦朔X戚克栴:我从沃伦·巴菲特身上学到的投资智慧

      图片 2025年1月12日,《铸就:亚洲股权投资40年》新书发布会在中信书店·启皓店举行。活动期间,多位重磅嘉宾分享了对亚洲股权投资领域的见解。这部聚焦亚洲股权投资40年历程的书籍,也正式与中国读者见面。 中信出版集团特别邀请《铸就》作者、高观投资集团创始人兼执行主席罗兰士(Richard H. Lawrence, Jr.),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秦朔以及望华资本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投资官戚克栴展开深度对话。 聚焦价值投资、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出海、ESG等一系列关键议题,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宝贵指南,助力他们在复杂多变的投资市场中做出明智决策。 特别整理本场对谈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图片 如何定义和鉴别好的管理者? Q1:几位都深耕投资领域,而我们都明白投资关键在于看人。当下中国有着众多企业家与创业者,那么在各位评估这些公司和企业家时,哪些因素是您极为看重,且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呢? 罗兰士: 在过去30年里,我和其他投资人一样,犯过各种各样的错误,尤其是在选择企业管理层这方面,更是失误连连。 在挑选管理层时,我们需要考察多个要点。 其一便是企业过往的经营记录。一般来说,企业拥有五年良好经营记录已属不错,若能长达十年,那就更为出色,而有着二十年历史的企业则更具参考价值。通过研究企业历史,我们能从其商业运作中洞察管理层的特质,判断他们是过于激进,还是使用了过高的杠杆,以及企业现金流状况是正还是负。因此,在研究公司历史时,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管理层,与企业高管会面,了解他们的为人,判断他们是极具领导力,还是行事风格较为保守,进而寻找到性格搭配最为合理的管理层团队。 此外,我还十分关注高管们对待我的态度。在待人接物时,他们是仅仅看重我背后的资金,还是将我视为企业的合伙人以及长期股东。同时,他们需要明白如何管理一家上市公司,并且这种对待股东的态度,应该从高管层面
      831评论
      举报
      罗兰士X秦朔X戚克栴:我从沃伦·巴菲特身上学到的投资智慧
    • 看懂经济看懂经济
      ·01-06

      数智化转型:浦发的逻辑

      今天,所有银行都在谈论数字化转型,但是真正想清楚怎么做的并不多。 领先的银行,早已摒弃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他们深知,面对客户行为全面数字化的大趋势,系统化的运营思维、体系化的能力构建是不可或缺的。 从2023年年底开始,浦发银行提出了数智化转型战略,对数字化转型做出了系统的通盘考量。 浦发银行董事长张为忠表示,数字金融的新模式以数据为基础,释放数据的乘数效应,强调服务流程的简化与体验提升,融入各类生态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这是张为忠对数字金融模式的理解,也是对浦发银行数智化战略核心的高度概括。以此为出发点,浦发银行推动了包括数字基建、数字产品、数字运营、数字风控、数字生态在内的“五数”建设。 在12月18日举办的发布会上,浦发银行展示了“浦惠来了”和手机银行2025这两大APP,两者分别针对普惠金融客户和一般银行客户,是浦发银行“五数建设”的最新成果。 本文,我们不妨从这两款产品开始,介绍一下浦发银行数智化转型的体系化思考与实践。 两个APP 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找好业务的突破口。 浦发银行的选择是普惠金融。 普惠业务由于其小额、分散的特点,与数字化运营的适配性很高。对于那些规模较小、信用记录不完善的小微企业来说,能够通过智能的信用评估体系,快速精准地获批贷款,提升长尾用户的服务质效。与此同时,小额分散的贷款策略在数字化的助力下,能够分散了信贷风险,避免了风险的集中爆发。 但是,“浦惠来了”APP还想要做的更多,其不仅要给客户融资,还要向客户赋能。 传统上,银行的服务模式多以产品为导向,特别在普惠金融领域,往往侧重于贷款等金融服务及内部指标。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转向客户导向是必然的选择。这意味着普惠金融不仅要提供融资支持,更要关注企业的成长服务和综合服务。 因为说到底,银行贷给客户的款,是要收回来的,只有客户自身成长了,才能提高还款能力。
      1,101评论
      举报
      数智化转型:浦发的逻辑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