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首页
集团介绍
社区
资讯
行情
学堂
TigerAI
登录
注册
投资者网
促进信息透明。
IP属地:未知
+关注
帖子 · 463
帖子 · 463
关注 · 0
关注 · 0
粉丝 · 0
粉丝 · 0
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
·
09:47
阿里的“断臂”与“巨轮”的转向
《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9月10日,高德地图突然上线"扫街榜"功能,宣称该榜是基于用户真实导航行为数据构建的"无法刷分"评价体系,直指美团点评这一核心业务。而早在这之前,阿里就已在外卖战场掀起了战火。2025年7月启动的500亿元外卖补贴计划已让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突破6000万单,甚至在高峰期单日订单量突破了1亿单。 从外卖大战到"扫街榜",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实则是阿里巴巴(09988.HK)在新管理层带领下,开展的一场从"大而全"向"精而专"转型的生死突围。面对电商业务市场份额从历史高点的70%下滑至目前35%左右的严峻挑战,这家互联网巨头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剥离企业非核心业务、重构公司的组织架构、以聚焦"电商+AI"主航道,试图帮助企业在拼多多、抖音等对手的围剿中杀出重围。 电商基本盘失守:阿里面临多重挑战 开创中国电商市场的阿里巴巴,电商基本盘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多份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阿里淘天系在中国电商市场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约70%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35%左右。尽管不同机构预测数据略有差异(范围在31%-58%之间),但随着玩家的增多,其电商业务下滑的趋势已清晰可见。 阿里电商业务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多维度竞争对手的围剿。拼多多(PDD.US)凭借低价策略和社交裂变,迅速侵蚀阿里在下沉市场的份额,其2024自然年的收入已反超淘天集团的核心客户管理收入。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则通过内容电商重塑用户购物习惯,其直播电商GMV份额从2021年的9.2%增长至2024年的21.4%以上,给阿里淘天系带去了较大压力;而京东(09618.HK)则在3C家电等优势品类持续巩固其高端市场地位。 多方夹击下,阿里电商业务的增长已略显乏力。202
看
178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阿里的“断臂”与“巨轮”的转向
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
·
09:35
迈威生物“纸面繁荣”背后:再度IPO+对赌协议
《投资者网》蔡俊 迈威生物(688062.SH,下称“公司”)再度展露一颗渴求资金的心。 8月底,公司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今年1月,公司也曾冲击港交所,后因超过6个月聆讯期而失效。 之所以失效后不久立马重新申请,主要与公司的高负债息息相关。眼下,虽然公司市值突破200亿元,但“纸面繁荣”难以抵过业务扩张带来的增量债务。承压之下,“资本输血”将是公司跑通盈利链路的必经之路,不容有失。 “纸面繁荣”难抵高负债 两次冲击港交所,迈威生物变了很多,又有很多没变。 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公司市值的膨胀。1月到3月,公司市值围绕在80亿元徘徊。4月开始,公司股价迅速攀升并拉动市值。截至目前,公司市值约210亿元左右。 市值“大跃进”的背后,是创新药行情、BD合作兑现、商业化加速的增长逻辑。股价波动只是短期结果,真正的核心在于,公司又重回市场预期轨道。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01亿元,同比下降12.43%。其中,2024年同期公司因9MW3011项目与DISC MEDICINE达成许可协议后确认收入金额较高,而本期未有授权许可收入。药品销售额方面,公司实现1亿多元,同比增长53.5%,主要由地舒单抗贡献。 同时,公司与CALICO、齐鲁制药签署协议,对应IL-11靶向药、长效升白药阿格司亭等,分别获得2500万美元(约1.78亿元)、3.8亿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续里程碑款项、特许权使用费等。 换言之,市场看到了公司商业化的增长动力,而且BD交易迎来爆发,重构了估值逻辑从单纯的研发驱动向商业化、国际化切换。其中,IL-11靶向药的出海交易又强化了管线价值。这种“管线认可+商业加速”的双重绑定,最终换取市值膨胀。 但股价剧烈上涨的同时,公司的高负债问题始终
看
108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迈威生物“纸面繁荣”背后:再度IPO+对赌协议
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
·
09:27
市值蒸发96亿后连夜终止,同花顺错哪了?
《投资者网》吕子禾 9月的A股市场,同花顺用三天时间上演了一出“减持反转”剧情。9月6日披露控股股东、董事长易峥拟减持,其后首个交易日股价跌近5%,9月9日凌晨紧急公告终止计划。 这场未实施的减持计划,因易峥自公司上市16年来“零减持”的背景,及其“让渡市场参与机会”这一减持理由的特殊性,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同期持股5%以上股东杭州凯士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凯士顺”)的减持计划仍在推进。 为何上市16年从未减持的易峥会突然提出减持计划?“让渡市场参与机会”的表述背后是否另有原因?仅隔三天便终止减持,是市场压力所致还是内部策略调整? 欲“减”又止 9月6日,同花顺发布《关于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预披露的公告》,首次披露易峥与凯士顺的减持计划。根据公告,两者拟自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138.31万股,占总股本的0.26%。 从具体细节看,两大主体的减持计划存在明显差异。易峥拟减持的68.4万股,并非IPO前原始股份,而是2022年4月公司股价低迷时的增持所得。当时他以73.24元/股的均价增持68.4万股,截至2025年9月6日公告发布时,股价已涨至361.5元/股,这部分股份浮盈超390%。 公告中,易峥的减持理由表述为“阶段性增持目标完成,让渡市场参与机会、释放流动性”。 凯士顺的计划则更显常规:拟减持69.91万股,占总股本0.13%,股份来源为公司IPO前原始股份,理由为“自身资金需要”。公开信息显示,凯士顺当时持有4819.38万股,其中3614.54万股为限售股,本次拟减持的均为无限售股份。且其先前已有减持记录,2024年12月,凯士顺曾减持268.80万股,套现约8.67亿元,市场对其常规减持的预期相对充分。 公告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市场用脚投票。同花顺股价开盘即跌,盘中最大跌
看
18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市值蒸发96亿后连夜终止,同花顺错哪了?
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
·
09:15
预制菜国标上线,西贝们的后厨秘密锁不住了
《投资者网》张静懿 “5个人,830块,15道菜,几乎全是预制菜。”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条吐槽,瞬间引爆了整个餐饮圈。他不仅晒出了消费单据,更直指西贝的核心价值——“现做”的品牌根基,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面对指控,西贝的回应来得又快又硬: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宣称“100%无预制菜”,宣布起诉罗永浩,并开放后厨供参观。之后,西贝就预制菜事件发布致歉信:深刻意识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一场看似是个人与企业间的口水战,瞬间升级为一场关乎消费者知情权、行业标准模糊性以及餐饮市场未来走向的博弈。当“复热感”遇上“自证清白”,我们吃进嘴里的究竟是什么?谁又该为真相买单? 当“自证清白”变成“自曝其短”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对西贝用餐体验的公开质疑。他指出菜品份量少、价格高,并存在明显的“复热感”,从而推断其“几乎全是预制菜”。 事件初期,贾国龙的回应极具“企业家式自信”:援引国家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预制菜管理的通知》,强调“预包装+加热即食”才是法律意义上的预制菜,而西贝的中央厨房配送半成品,需经门店厨师“切配、爆炒、收汁”等复杂工序,因此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从专业定义来看,这套辩解近乎无懈可击。但问题在于,消费者不认定义,只认感知。 当媒体和公众涌入后厨进行直播探访时,画面并未如预期般呈现明火灶台的烟火气,而是充斥着电磁炉加热冷冻食材的场景。更有员工被拍到用通下水道的漏勺处理厨具,厨师承认部分羊排“赏味期跨三餐”。西贝最初发布的《致顾客信》因内容矛盾,在发布半小时后被紧急删除,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 西贝的策略,本质是用工业标准对抗大众认知。但这种技术性辩解,
看
100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预制菜国标上线,西贝们的后厨秘密锁不住了
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
·
09-14 09:43
天溯计量IPO:揭开对赌往事
《投资者网》张伟 自2023年6月首次递交《招股书》以来,独立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溯计量”或“公司”)已经历三次上市审核问询。内容涉及核心竞争力、业绩变动、期间费用、应收账款等问题。 另一方面,天溯计量还是一家销售驱动型公司。截至2024年末,公司销售人员974人,销售费用率高达26%;研发与技术人员1309人,研发费用率却只有4%。 2023年、2024年,天溯计量的营收同比增长22%、10%;净利润同比增长20%、10%。在检验检测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且整体下行的情况下,天溯检测能否通过“销售人海战术”继续保持业绩增长,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曾与投资机构“对赌” 天溯计量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龚天保家族对公司拥有近86%的控制权。在发展过程中,天溯计量也只引进了一家外部投资机构,且与之曾存在“对赌”协议。 时间回到1980年,深圳升级为经济特区。此前一年,龚天保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瓦岗镇。1997年,18岁的龚天保离开老家,南下深圳逐梦。 在计量校准行业工作几年后,龚天保创立了东莞溯源计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东莞溯源”)。2009年,龚天保及其妻子吴百香创立天溯计量,随后将东莞溯源的资产注入,开始在检验检测行业大展拳脚。 2015年,天溯计量完成股改后在新三板挂牌,成为民营计量检测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佼佼者。其老家媒体也表示,龚天保是瓦岗镇的骄傲。2019年,天溯计量主动终止在新三板挂牌,为到A股上市做准备。 也是在新三板挂牌期间,天溯计量引进了达晨创通。 据《招股书》披露,2018年7月,龚天保及其妻子吴百香与达晨创通签署《非公开发行股份认购合同之补充协议》,约定公司在2023年12月31日前实现合格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同时达晨创通还享有董事席位、拥有回购权等权利。 不过在2022年12月,双方又签订了补充协议(二)。根据约
看
35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天溯计量IPO:揭开对赌往事
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
·
09-14 09:36
牛市资金想进场,基金为何“闭门谢客”?
《投资者网》吕子禾 9月4日,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公告称,自9月5日起,该基金单日申购上限从100万元降至1万元,而距离8月26日首次发布百万级限购公告,仅过去了9天。 这种“断崖式”限购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25年8月以来,全市场已有超400只基金发布限购公告,涵盖混合型、股票型、债券型等多个品类,其中科技、医疗、小微盘等热门赛道的绩优产品成为限购主力。 从明星基金单日限购10万元到量化产品将申购限额压至1000元,密集的限购动作不仅是基金管理人对规模的主动控制,更折射出当前市场的深层变化。为何永赢科技智选要在短短6天内两次加码限购?这轮席卷全市场的限购潮,到底是基金公司保护持有人利益的主动选择,还是热门赛道流动性告急的信号?普通投资者面对心仪基金“闭门谢客”,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计划? 限购潮起 这轮限购潮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是频次与力度的“阶梯式升级”。此前基金限购多以“温和限流”为主,比如单日限额50万元或100万元,给投资者留出调整空间,但近期不少产品选择“紧急刹车”。 除了永赢科技智选外,中信保诚多策略混合(LOF)年内已三次调整限购额度,从最初的200万元逐步收紧至10万元,机构资金几乎无法进入;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A则直接将单日申购上限设为10万元,针对小微盘标的流动性有限的特点提前控规模。 这种“动态加码”的模式,本质是基金管理人在警惕短期资金快速涌入。对聚焦特定赛道的基金来说,规模增速一旦超过“策略容量”,买卖时实际成交价格与预期价格的差距会变大,调仓也会更不灵活,最终直接影响收益。 从基金类型看,这轮限购潮呈现出鲜明的结构分化,绩优赛道基金与策略容量受限品种成为绝对主力。 科技主题基金是限购“重灾区”。以永赢科技智选为例,该基金投资于科技主题相关股票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前十大重仓股中CPO相关标的占比超60%。这
看
134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牛市资金想进场,基金为何“闭门谢客”?
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
·
09-12
Lululemon“中产神裤”卖不动了?
《投资者网》引力丨韩宜珈 搜索瑜伽服这个关键词,社交网路上随处可见的“种草贴”,购物分享贴,无一不提及Lululemon的名字。这家来自于加拿大的运动鞋服品牌,通过精准的设计和定位,曾经占据了中产人群最火的瑜伽品牌的位置。 在消费者的分享中,不少人将Lululemon的产品追捧为“瑜伽神裤”“神裙”。Lululemon的崛起堪称一场精准的“信仰式”消费革命:它早已超越一条瑜伽裤的功能属性,将自己塑造成一种代表“热汗生活”和高端社群身份的文化符号。 然而这一品牌的“热潮”最近似乎有些退热。近日,Lululemon发布了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该公司在第二季度全球净营收同比增长7%至25亿美元,其中国际业务净营收增长22%。毛利润同比增长5%至15亿美元,毛利率下降110个基点至58.5%;摊薄后每股收益为3.10美元,上年同期为3.15美元。 面对关税问题和北美市场销售乏力的双重压力,Lululemon再次下调业绩预期。MeghanFrank预计2025财年全年净营收将在108.5亿至110亿美元之间,低于此前预测的111.5亿至113亿美元,也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112亿美元。 由于业绩未达市场预期,财报发布后,Lululemon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一度暴跌超15%,跌至疫情后最低水平。同时遭到了7家分析师评级下降,Lululemon的买入评级比例跌至2024年以来最低水平。 当消费疲软遇上市场流失,Lululemon还能保住自己“中产神裤”的地位吗? Part1大本营失守 此次Lululemon下调预期,来源于其传统核心市场北美市场的增长乏力。该地区二季度可比门店销售额下降了4%,门店客流更是同比大跌8.5%。北美市场的疲软是导致其整体业绩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 叠加关税冲击,北美市场的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剧。美国取消了800美元以下进口免税政策后,三分之二的美国电商订单成本增加。
看
841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Lululemon“中产神裤”卖不动了?
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
·
09-12
优必选:从春晚明星到资本离场
《投资者网》引线 | 谢莹洁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09880.HK)用一份“增收减亏”的中报,为2025年上半场画下句点:上半年营收6.21亿元,同比增长27.5%;亏损4.39亿元,同比收窄17.2%;毛利2.17亿元,同比增长17.3%。 与此同时,公司宣布获得Infini Capital 10亿美元战略融资授信,看似“弹药”充足。然而,股东却在用脚投票。腾讯在今年年初两次减持公司股份,合计减持了超过1900万股,估算金额合计超过10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2.08%。 一边是大额融资、营收提速,一边是持续亏损、股东撤退,优必选的“双面”中报,折射出硬科技赛道典型的成长悖论。 物流及工业机器人“失速” 2025年上半年,优必选实现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27.5%,公司将营收增长归功于消费级与教育机器人“双轮驱动”。 半年报显示,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48.9%,占比首次突破四成;教育智能机器人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48.8%,两大业务合计贡献营收八成以上。 相比之下,被公司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的物流及行业定制机器人,却出现下滑:物流机器人收入5616万元,同比下降5.7%;行业定制机器人收入6380万元,同比下降29.8%。这意味着,优必选仍靠“低毛利、走量”的消费级产品“输血”,而高毛利的工业场景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导致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至35%。 2024年12月30日,上市满一周年的优必选迎来首发限售股解禁,随即遭遇股东“砸盘”。 Wind数据显示,去年底至今,公司行政总裁助理王琳多次减持股份,持股比例由去年底的15.91%下降至8月6日的6.99%。另外,公司非执行董事夏佐全亦多次减持公司股份。不仅如此,腾讯今年年初两次减持公司股份,合计减持了超过1900万股,估算金额合计超过10亿港元,持股比
看
357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优必选:从春晚明星到资本离场
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
·
09-12
锦波生物:钟睒睒入局,女首富接管
《投资者网》谢莹洁 9月8日,锦波生物一纸公告,将51岁的创始人杨霞再次推向台前。 这位自2008年便与公司命运交织的“山西女首富”,正式从幕后战略制定者转为前台运营总指挥,接任总经理一职,全面操盘这家市值逾350亿元的重组胶原蛋白龙头。 董事长杨霞兼任总经理 锦波生物成立于2008年3月,主营业务为以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和抗 HPV 生物蛋白产品为核心的各类医疗器械、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主要销往医院妇科、皮肤科等。2021年6月,该公司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获批上市,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在过去三年半间的贡献收入占比因而大幅提升。1974年出生的杨霞是锦波生物的公司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 9月8日,公司公告称,创始人、实际控制人杨霞接任总经理职务,全面负责公司运营管理。 原总经理金雪坤负责的成长板块业务,包括医美、妇科、头皮等核心领域,以及国际化业务团队,人员架构保持不变,相关业务照常运行,确保公司战略连续性和市场稳定。 市场第一反应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在于,原总经理金雪坤治下的成长板块——医美、妇科、头皮及国际化业务——上半年仍保持双位数增长,骤然换将似乎并无征兆;情理在于,公司刚刚敲定钟睒睒20亿元战略投资,治理结构顺势调整,由实际控制人亲自坐镇,既是对大资金的回应,也是对外部波动加剧的防御。 杨霞的履历并不复杂:山西医科大学讲师出身,2008年带着50万元启动资金下海,从租赁实验室做动物源胶原提取,到2014年率先实现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化,再到2023年北交所上市募资2.45亿元,她始终是技术路线与资本节奏的双重拍板人。 过去八年,她以董事长身份聚焦研发与管线,将日常经营交给职业经理团队,公司营收从1.2亿元蹿升至2024年的14.4亿元,毛利率稳定在90%以上,净利率突破50%,被业内视为“胶原赛道最赚
看
134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锦波生物:钟睒睒入局,女首富接管
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
·
09-12
沃森生物大变局:谁上位,谁离场?
《投资者网》蔡俊 沃森生物(300142.SZ,下称“公司”)又有大动作。 根据公告,此次交易标的为公司子公司股权,估值超180亿元,是旗下最核心的资产之一。截至目前,公司市值200亿元左右。 眼下,疫苗行业整体承压,公司自2024年从上而下开启一系列重大变革,由此引发市场猜测,如研发业务是否会有路径转折,资本运作将如何开展,这些无不考验管理层的决断与智慧。 188.6亿元估值的资产 沃森生物,再度出手资本运作。 根据公告,公司受让国联硕盈基金、盈榕基金等合计持有的玉溪沃森4.9733%股权,对价9.38亿元。截至8月15日,公司已向两家平台支付股权转让款,但因玉溪沃森其他少数股东原因,导致尚未办理工商过户手续。 在此情形下,公司董事长李云春主动提议由其本人或其指定的主体受让该部分标的股权,对价不低于9.38亿元。若转让完成,公司仍直接持股78.26%,李云春成为第三大股东。 需要指出,玉溪沃森是公司最值钱的两大资产之一。该企业核心产品为肺炎结合疫苗,已上市首款国产13价品种,竞品厂家包括辉瑞、康泰生物。截至今年上半年,该企业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1.24亿元、1.88亿元。 换言之,公司回购优质资产的股权后,又转让给公司高层。估值,成了关联交易的第一道检验。 按照公司本轮收购的对价计算,玉溪沃森估值188.6亿元。该企业已进行多轮融资,股东包括华润、国联民生、山东铁路等旗下投资平台。2023年底,陕国投的平台转让部分持股,估值180亿元。而截至目前,可比企业康泰生物的市值超200亿元。 第二道检验,收购的资金来源。截至今年上半年,李云春质押公司2097万股。2020年到2022年,其密集减持公司股权,套现相当规模的现金。 第三道检验
看
67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沃森生物大变局:谁上位,谁离场?
加载更多
暂无关注
热议股票
{"i18n":{"language":"zh_CN"},"isCurrentUser":false,"userPageInfo":{"id":"4158296069847260","uuid":"4158296069847260","gmtCreate":1695192952421,"gmtModify":1709003823441,"name":"投资者网","pinyin":"tzzwtouzizhewang","introduction":"促进信息透明。","introductionEn":"投资者网 Official Account:INVESTOR CHINA","signature":"促进信息透明。","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9a3bfa2ecea281d2f81230e42185582","hat":null,"hatId":null,"hatName":null,"vip":6,"status":2,"fanSize":11,"headSize":0,"tweetSize":463,"questionSize":0,"limitLevel":999,"accountStatus":1,"level":{"id":0,"name":"","nameTw":"","represent":"","factor":"","iconColor":"","bgColor":""},"themeCounts":0,"badgeCounts":0,"badges":[],"moderator":false,"superModerator":false,"manageSymbols":null,"badgeLevel":null,"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favoriteSize":0,"symbols":null,"coverImage":null,"realNameVerified":"success","userBadges":[],"userBadgeCount":0,"currentWearingBadge":null,"individualDisplayBadges":null,"crmLevel":1,"crmLevelSwitch":0,"location":"未知","starInvestorFollowerNum":0,"starInvestorFlag":false,"starInvestorOrderShareNum":0,"subscribeStarInvestorNum":0,"ror":null,"winRationPercentage":null,"showRor":false,"investmentPhilosophy":null,"starInvestorSubscribeFlag":false},"page":1,"watchlist":null,"tweetList":[{"id":479105432936856,"gmtCreate":1757987242272,"gmtModify":1757987664587,"author":{"id":"4158296069847260","authorId":"4158296069847260","name":"投资者网","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9a3bfa2ecea281d2f81230e4218558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58296069847260","authorIdStr":"4158296069847260"},"themes":[],"title":"阿里的“断臂”与“巨轮”的转向","htmlText":" 《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9月10日,高德地图突然上线\"扫街榜\"功能,宣称该榜是基于用户真实导航行为数据构建的\"无法刷分\"评价体系,直指美团点评这一核心业务。而早在这之前,阿里就已在外卖战场掀起了战火。2025年7月启动的500亿元外卖补贴计划已让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突破6000万单,甚至在高峰期单日订单量突破了1亿单。 从外卖大战到\"扫街榜\",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实则是阿里巴巴(09988.HK)在新管理层带领下,开展的一场从\"大而全\"向\"精而专\"转型的生死突围。面对电商业务市场份额从历史高点的70%下滑至目前35%左右的严峻挑战,这家互联网巨头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剥离企业非核心业务、重构公司的组织架构、以聚焦\"电商+AI\"主航道,试图帮助企业在拼多多、抖音等对手的围剿中杀出重围。 电商基本盘失守:阿里面临多重挑战 开创中国电商市场的阿里巴巴,电商基本盘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多份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阿里淘天系在中国电商市场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约70%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35%左右。尽管不同机构预测数据略有差异(范围在31%-58%之间),但随着玩家的增多,其电商业务下滑的趋势已清晰可见。 阿里电商业务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多维度竞争对手的围剿。拼多多(PDD.US)凭借低价策略和社交裂变,迅速侵蚀阿里在下沉市场的份额,其2024自然年的收入已反超淘天集团的核心客户管理收入。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则通过内容电商重塑用户购物习惯,其直播电商GMV份额从2021年的9.2%增长至2024年的21.4%以上,给阿里淘天系带去了较大压力;而京东(09618.HK)则在3C家电等优势品类持续巩固其高端市场地位。 多方夹击下,阿里电商业务的增长已略显乏力。202","listText":" 《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9月10日,高德地图突然上线\"扫街榜\"功能,宣称该榜是基于用户真实导航行为数据构建的\"无法刷分\"评价体系,直指美团点评这一核心业务。而早在这之前,阿里就已在外卖战场掀起了战火。2025年7月启动的500亿元外卖补贴计划已让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突破6000万单,甚至在高峰期单日订单量突破了1亿单。 从外卖大战到\"扫街榜\",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实则是阿里巴巴(09988.HK)在新管理层带领下,开展的一场从\"大而全\"向\"精而专\"转型的生死突围。面对电商业务市场份额从历史高点的70%下滑至目前35%左右的严峻挑战,这家互联网巨头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剥离企业非核心业务、重构公司的组织架构、以聚焦\"电商+AI\"主航道,试图帮助企业在拼多多、抖音等对手的围剿中杀出重围。 电商基本盘失守:阿里面临多重挑战 开创中国电商市场的阿里巴巴,电商基本盘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多份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阿里淘天系在中国电商市场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约70%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35%左右。尽管不同机构预测数据略有差异(范围在31%-58%之间),但随着玩家的增多,其电商业务下滑的趋势已清晰可见。 阿里电商业务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多维度竞争对手的围剿。拼多多(PDD.US)凭借低价策略和社交裂变,迅速侵蚀阿里在下沉市场的份额,其2024自然年的收入已反超淘天集团的核心客户管理收入。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则通过内容电商重塑用户购物习惯,其直播电商GMV份额从2021年的9.2%增长至2024年的21.4%以上,给阿里淘天系带去了较大压力;而京东(09618.HK)则在3C家电等优势品类持续巩固其高端市场地位。 多方夹击下,阿里电商业务的增长已略显乏力。202","text":"《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9月10日,高德地图突然上线\"扫街榜\"功能,宣称该榜是基于用户真实导航行为数据构建的\"无法刷分\"评价体系,直指美团点评这一核心业务。而早在这之前,阿里就已在外卖战场掀起了战火。2025年7月启动的500亿元外卖补贴计划已让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突破6000万单,甚至在高峰期单日订单量突破了1亿单。 从外卖大战到\"扫街榜\",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实则是阿里巴巴(09988.HK)在新管理层带领下,开展的一场从\"大而全\"向\"精而专\"转型的生死突围。面对电商业务市场份额从历史高点的70%下滑至目前35%左右的严峻挑战,这家互联网巨头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剥离企业非核心业务、重构公司的组织架构、以聚焦\"电商+AI\"主航道,试图帮助企业在拼多多、抖音等对手的围剿中杀出重围。 电商基本盘失守:阿里面临多重挑战 开创中国电商市场的阿里巴巴,电商基本盘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多份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阿里淘天系在中国电商市场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约70%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35%左右。尽管不同机构预测数据略有差异(范围在31%-58%之间),但随着玩家的增多,其电商业务下滑的趋势已清晰可见。 阿里电商业务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多维度竞争对手的围剿。拼多多(PDD.US)凭借低价策略和社交裂变,迅速侵蚀阿里在下沉市场的份额,其2024自然年的收入已反超淘天集团的核心客户管理收入。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则通过内容电商重塑用户购物习惯,其直播电商GMV份额从2021年的9.2%增长至2024年的21.4%以上,给阿里淘天系带去了较大压力;而京东(09618.HK)则在3C家电等优势品类持续巩固其高端市场地位。 多方夹击下,阿里电商业务的增长已略显乏力。202","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b0257c67cb9205b7d636d4a12197cc4e","width":"1114","height":"112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1,"link":"https://laohu8.com/post/47910543293685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78,"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9101482668184,"gmtCreate":1757986544300,"gmtModify":1757987664334,"author":{"id":"4158296069847260","authorId":"4158296069847260","name":"投资者网","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9a3bfa2ecea281d2f81230e4218558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58296069847260","authorIdStr":"4158296069847260"},"themes":[],"title":"迈威生物“纸面繁荣”背后:再度IPO+对赌协议","htmlText":"《投资者网》蔡俊 迈威生物(688062.SH,下称“公司”)再度展露一颗渴求资金的心。 8月底,公司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今年1月,公司也曾冲击港交所,后因超过6个月聆讯期而失效。 之所以失效后不久立马重新申请,主要与公司的高负债息息相关。眼下,虽然公司市值突破200亿元,但“纸面繁荣”难以抵过业务扩张带来的增量债务。承压之下,“资本输血”将是公司跑通盈利链路的必经之路,不容有失。 “纸面繁荣”难抵高负债 两次冲击港交所,迈威生物变了很多,又有很多没变。 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公司市值的膨胀。1月到3月,公司市值围绕在80亿元徘徊。4月开始,公司股价迅速攀升并拉动市值。截至目前,公司市值约210亿元左右。 市值“大跃进”的背后,是创新药行情、BD合作兑现、商业化加速的增长逻辑。股价波动只是短期结果,真正的核心在于,公司又重回市场预期轨道。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01亿元,同比下降12.43%。其中,2024年同期公司因9MW3011项目与DISC MEDICINE达成许可协议后确认收入金额较高,而本期未有授权许可收入。药品销售额方面,公司实现1亿多元,同比增长53.5%,主要由地舒单抗贡献。 同时,公司与CALICO、齐鲁制药签署协议,对应IL-11靶向药、长效升白药阿格司亭等,分别获得2500万美元(约1.78亿元)、3.8亿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续里程碑款项、特许权使用费等。 换言之,市场看到了公司商业化的增长动力,而且BD交易迎来爆发,重构了估值逻辑从单纯的研发驱动向商业化、国际化切换。其中,IL-11靶向药的出海交易又强化了管线价值。这种“管线认可+商业加速”的双重绑定,最终换取市值膨胀。 但股价剧烈上涨的同时,公司的高负债问题始终","listText":"《投资者网》蔡俊 迈威生物(688062.SH,下称“公司”)再度展露一颗渴求资金的心。 8月底,公司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今年1月,公司也曾冲击港交所,后因超过6个月聆讯期而失效。 之所以失效后不久立马重新申请,主要与公司的高负债息息相关。眼下,虽然公司市值突破200亿元,但“纸面繁荣”难以抵过业务扩张带来的增量债务。承压之下,“资本输血”将是公司跑通盈利链路的必经之路,不容有失。 “纸面繁荣”难抵高负债 两次冲击港交所,迈威生物变了很多,又有很多没变。 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公司市值的膨胀。1月到3月,公司市值围绕在80亿元徘徊。4月开始,公司股价迅速攀升并拉动市值。截至目前,公司市值约210亿元左右。 市值“大跃进”的背后,是创新药行情、BD合作兑现、商业化加速的增长逻辑。股价波动只是短期结果,真正的核心在于,公司又重回市场预期轨道。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01亿元,同比下降12.43%。其中,2024年同期公司因9MW3011项目与DISC MEDICINE达成许可协议后确认收入金额较高,而本期未有授权许可收入。药品销售额方面,公司实现1亿多元,同比增长53.5%,主要由地舒单抗贡献。 同时,公司与CALICO、齐鲁制药签署协议,对应IL-11靶向药、长效升白药阿格司亭等,分别获得2500万美元(约1.78亿元)、3.8亿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续里程碑款项、特许权使用费等。 换言之,市场看到了公司商业化的增长动力,而且BD交易迎来爆发,重构了估值逻辑从单纯的研发驱动向商业化、国际化切换。其中,IL-11靶向药的出海交易又强化了管线价值。这种“管线认可+商业加速”的双重绑定,最终换取市值膨胀。 但股价剧烈上涨的同时,公司的高负债问题始终","text":"《投资者网》蔡俊 迈威生物(688062.SH,下称“公司”)再度展露一颗渴求资金的心。 8月底,公司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今年1月,公司也曾冲击港交所,后因超过6个月聆讯期而失效。 之所以失效后不久立马重新申请,主要与公司的高负债息息相关。眼下,虽然公司市值突破200亿元,但“纸面繁荣”难以抵过业务扩张带来的增量债务。承压之下,“资本输血”将是公司跑通盈利链路的必经之路,不容有失。 “纸面繁荣”难抵高负债 两次冲击港交所,迈威生物变了很多,又有很多没变。 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公司市值的膨胀。1月到3月,公司市值围绕在80亿元徘徊。4月开始,公司股价迅速攀升并拉动市值。截至目前,公司市值约210亿元左右。 市值“大跃进”的背后,是创新药行情、BD合作兑现、商业化加速的增长逻辑。股价波动只是短期结果,真正的核心在于,公司又重回市场预期轨道。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01亿元,同比下降12.43%。其中,2024年同期公司因9MW3011项目与DISC MEDICINE达成许可协议后确认收入金额较高,而本期未有授权许可收入。药品销售额方面,公司实现1亿多元,同比增长53.5%,主要由地舒单抗贡献。 同时,公司与CALICO、齐鲁制药签署协议,对应IL-11靶向药、长效升白药阿格司亭等,分别获得2500万美元(约1.78亿元)、3.8亿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续里程碑款项、特许权使用费等。 换言之,市场看到了公司商业化的增长动力,而且BD交易迎来爆发,重构了估值逻辑从单纯的研发驱动向商业化、国际化切换。其中,IL-11靶向药的出海交易又强化了管线价值。这种“管线认可+商业加速”的双重绑定,最终换取市值膨胀。 但股价剧烈上涨的同时,公司的高负债问题始终","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e8a1598c326e50fb773ed4bcf3bb6d58","width":"3100","height":"200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9101482668184","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08,"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9098205405672,"gmtCreate":1757986060835,"gmtModify":1757987664408,"author":{"id":"4158296069847260","authorId":"4158296069847260","name":"投资者网","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9a3bfa2ecea281d2f81230e4218558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58296069847260","authorIdStr":"4158296069847260"},"themes":[],"title":"市值蒸发96亿后连夜终止,同花顺错哪了?","htmlText":"《投资者网》吕子禾 9月的A股市场,同花顺用三天时间上演了一出“减持反转”剧情。9月6日披露控股股东、董事长易峥拟减持,其后首个交易日股价跌近5%,9月9日凌晨紧急公告终止计划。 这场未实施的减持计划,因易峥自公司上市16年来“零减持”的背景,及其“让渡市场参与机会”这一减持理由的特殊性,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同期持股5%以上股东杭州凯士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凯士顺”)的减持计划仍在推进。 为何上市16年从未减持的易峥会突然提出减持计划?“让渡市场参与机会”的表述背后是否另有原因?仅隔三天便终止减持,是市场压力所致还是内部策略调整? 欲“减”又止 9月6日,同花顺发布《关于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预披露的公告》,首次披露易峥与凯士顺的减持计划。根据公告,两者拟自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138.31万股,占总股本的0.26%。 从具体细节看,两大主体的减持计划存在明显差异。易峥拟减持的68.4万股,并非IPO前原始股份,而是2022年4月公司股价低迷时的增持所得。当时他以73.24元/股的均价增持68.4万股,截至2025年9月6日公告发布时,股价已涨至361.5元/股,这部分股份浮盈超390%。 公告中,易峥的减持理由表述为“阶段性增持目标完成,让渡市场参与机会、释放流动性”。 凯士顺的计划则更显常规:拟减持69.91万股,占总股本0.13%,股份来源为公司IPO前原始股份,理由为“自身资金需要”。公开信息显示,凯士顺当时持有4819.38万股,其中3614.54万股为限售股,本次拟减持的均为无限售股份。且其先前已有减持记录,2024年12月,凯士顺曾减持268.80万股,套现约8.67亿元,市场对其常规减持的预期相对充分。 公告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市场用脚投票。同花顺股价开盘即跌,盘中最大跌","listText":"《投资者网》吕子禾 9月的A股市场,同花顺用三天时间上演了一出“减持反转”剧情。9月6日披露控股股东、董事长易峥拟减持,其后首个交易日股价跌近5%,9月9日凌晨紧急公告终止计划。 这场未实施的减持计划,因易峥自公司上市16年来“零减持”的背景,及其“让渡市场参与机会”这一减持理由的特殊性,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同期持股5%以上股东杭州凯士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凯士顺”)的减持计划仍在推进。 为何上市16年从未减持的易峥会突然提出减持计划?“让渡市场参与机会”的表述背后是否另有原因?仅隔三天便终止减持,是市场压力所致还是内部策略调整? 欲“减”又止 9月6日,同花顺发布《关于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预披露的公告》,首次披露易峥与凯士顺的减持计划。根据公告,两者拟自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138.31万股,占总股本的0.26%。 从具体细节看,两大主体的减持计划存在明显差异。易峥拟减持的68.4万股,并非IPO前原始股份,而是2022年4月公司股价低迷时的增持所得。当时他以73.24元/股的均价增持68.4万股,截至2025年9月6日公告发布时,股价已涨至361.5元/股,这部分股份浮盈超390%。 公告中,易峥的减持理由表述为“阶段性增持目标完成,让渡市场参与机会、释放流动性”。 凯士顺的计划则更显常规:拟减持69.91万股,占总股本0.13%,股份来源为公司IPO前原始股份,理由为“自身资金需要”。公开信息显示,凯士顺当时持有4819.38万股,其中3614.54万股为限售股,本次拟减持的均为无限售股份。且其先前已有减持记录,2024年12月,凯士顺曾减持268.80万股,套现约8.67亿元,市场对其常规减持的预期相对充分。 公告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市场用脚投票。同花顺股价开盘即跌,盘中最大跌","text":"《投资者网》吕子禾 9月的A股市场,同花顺用三天时间上演了一出“减持反转”剧情。9月6日披露控股股东、董事长易峥拟减持,其后首个交易日股价跌近5%,9月9日凌晨紧急公告终止计划。 这场未实施的减持计划,因易峥自公司上市16年来“零减持”的背景,及其“让渡市场参与机会”这一减持理由的特殊性,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同期持股5%以上股东杭州凯士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凯士顺”)的减持计划仍在推进。 为何上市16年从未减持的易峥会突然提出减持计划?“让渡市场参与机会”的表述背后是否另有原因?仅隔三天便终止减持,是市场压力所致还是内部策略调整? 欲“减”又止 9月6日,同花顺发布《关于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预披露的公告》,首次披露易峥与凯士顺的减持计划。根据公告,两者拟自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138.31万股,占总股本的0.26%。 从具体细节看,两大主体的减持计划存在明显差异。易峥拟减持的68.4万股,并非IPO前原始股份,而是2022年4月公司股价低迷时的增持所得。当时他以73.24元/股的均价增持68.4万股,截至2025年9月6日公告发布时,股价已涨至361.5元/股,这部分股份浮盈超390%。 公告中,易峥的减持理由表述为“阶段性增持目标完成,让渡市场参与机会、释放流动性”。 凯士顺的计划则更显常规:拟减持69.91万股,占总股本0.13%,股份来源为公司IPO前原始股份,理由为“自身资金需要”。公开信息显示,凯士顺当时持有4819.38万股,其中3614.54万股为限售股,本次拟减持的均为无限售股份。且其先前已有减持记录,2024年12月,凯士顺曾减持268.80万股,套现约8.67亿元,市场对其常规减持的预期相对充分。 公告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市场用脚投票。同花顺股价开盘即跌,盘中最大跌","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df941400f8bf12951092d559af67d4f","width":"1500","height":"100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909820540567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8,"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9095034999040,"gmtCreate":1757985315146,"gmtModify":1757987664130,"author":{"id":"4158296069847260","authorId":"4158296069847260","name":"投资者网","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9a3bfa2ecea281d2f81230e4218558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58296069847260","authorIdStr":"4158296069847260"},"themes":[],"title":"预制菜国标上线,西贝们的后厨秘密锁不住了","htmlText":"《投资者网》张静懿 “5个人,830块,15道菜,几乎全是预制菜。”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条吐槽,瞬间引爆了整个餐饮圈。他不仅晒出了消费单据,更直指西贝的核心价值——“现做”的品牌根基,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面对指控,西贝的回应来得又快又硬: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宣称“100%无预制菜”,宣布起诉罗永浩,并开放后厨供参观。之后,西贝就预制菜事件发布致歉信:深刻意识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一场看似是个人与企业间的口水战,瞬间升级为一场关乎消费者知情权、行业标准模糊性以及餐饮市场未来走向的博弈。当“复热感”遇上“自证清白”,我们吃进嘴里的究竟是什么?谁又该为真相买单? 当“自证清白”变成“自曝其短”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对西贝用餐体验的公开质疑。他指出菜品份量少、价格高,并存在明显的“复热感”,从而推断其“几乎全是预制菜”。 事件初期,贾国龙的回应极具“企业家式自信”:援引国家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预制菜管理的通知》,强调“预包装+加热即食”才是法律意义上的预制菜,而西贝的中央厨房配送半成品,需经门店厨师“切配、爆炒、收汁”等复杂工序,因此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从专业定义来看,这套辩解近乎无懈可击。但问题在于,消费者不认定义,只认感知。 当媒体和公众涌入后厨进行直播探访时,画面并未如预期般呈现明火灶台的烟火气,而是充斥着电磁炉加热冷冻食材的场景。更有员工被拍到用通下水道的漏勺处理厨具,厨师承认部分羊排“赏味期跨三餐”。西贝最初发布的《致顾客信》因内容矛盾,在发布半小时后被紧急删除,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 西贝的策略,本质是用工业标准对抗大众认知。但这种技术性辩解,","listText":"《投资者网》张静懿 “5个人,830块,15道菜,几乎全是预制菜。”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条吐槽,瞬间引爆了整个餐饮圈。他不仅晒出了消费单据,更直指西贝的核心价值——“现做”的品牌根基,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面对指控,西贝的回应来得又快又硬: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宣称“100%无预制菜”,宣布起诉罗永浩,并开放后厨供参观。之后,西贝就预制菜事件发布致歉信:深刻意识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一场看似是个人与企业间的口水战,瞬间升级为一场关乎消费者知情权、行业标准模糊性以及餐饮市场未来走向的博弈。当“复热感”遇上“自证清白”,我们吃进嘴里的究竟是什么?谁又该为真相买单? 当“自证清白”变成“自曝其短”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对西贝用餐体验的公开质疑。他指出菜品份量少、价格高,并存在明显的“复热感”,从而推断其“几乎全是预制菜”。 事件初期,贾国龙的回应极具“企业家式自信”:援引国家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预制菜管理的通知》,强调“预包装+加热即食”才是法律意义上的预制菜,而西贝的中央厨房配送半成品,需经门店厨师“切配、爆炒、收汁”等复杂工序,因此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从专业定义来看,这套辩解近乎无懈可击。但问题在于,消费者不认定义,只认感知。 当媒体和公众涌入后厨进行直播探访时,画面并未如预期般呈现明火灶台的烟火气,而是充斥着电磁炉加热冷冻食材的场景。更有员工被拍到用通下水道的漏勺处理厨具,厨师承认部分羊排“赏味期跨三餐”。西贝最初发布的《致顾客信》因内容矛盾,在发布半小时后被紧急删除,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 西贝的策略,本质是用工业标准对抗大众认知。但这种技术性辩解,","text":"《投资者网》张静懿 “5个人,830块,15道菜,几乎全是预制菜。”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条吐槽,瞬间引爆了整个餐饮圈。他不仅晒出了消费单据,更直指西贝的核心价值——“现做”的品牌根基,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面对指控,西贝的回应来得又快又硬: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宣称“100%无预制菜”,宣布起诉罗永浩,并开放后厨供参观。之后,西贝就预制菜事件发布致歉信:深刻意识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一场看似是个人与企业间的口水战,瞬间升级为一场关乎消费者知情权、行业标准模糊性以及餐饮市场未来走向的博弈。当“复热感”遇上“自证清白”,我们吃进嘴里的究竟是什么?谁又该为真相买单? 当“自证清白”变成“自曝其短”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对西贝用餐体验的公开质疑。他指出菜品份量少、价格高,并存在明显的“复热感”,从而推断其“几乎全是预制菜”。 事件初期,贾国龙的回应极具“企业家式自信”:援引国家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预制菜管理的通知》,强调“预包装+加热即食”才是法律意义上的预制菜,而西贝的中央厨房配送半成品,需经门店厨师“切配、爆炒、收汁”等复杂工序,因此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从专业定义来看,这套辩解近乎无懈可击。但问题在于,消费者不认定义,只认感知。 当媒体和公众涌入后厨进行直播探访时,画面并未如预期般呈现明火灶台的烟火气,而是充斥着电磁炉加热冷冻食材的场景。更有员工被拍到用通下水道的漏勺处理厨具,厨师承认部分羊排“赏味期跨三餐”。西贝最初发布的《致顾客信》因内容矛盾,在发布半小时后被紧急删除,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 西贝的策略,本质是用工业标准对抗大众认知。但这种技术性辩解,","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8ce7876e03e7abf543688953a2d4ed3","width":"926","height":"695"}],"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909503499904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00,"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8342060184400,"gmtCreate":1757814203469,"gmtModify":1757815497901,"author":{"id":"4158296069847260","authorId":"4158296069847260","name":"投资者网","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9a3bfa2ecea281d2f81230e4218558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58296069847260","authorIdStr":"4158296069847260"},"themes":[],"title":"天溯计量IPO:揭开对赌往事","htmlText":"《投资者网》张伟 自2023年6月首次递交《招股书》以来,独立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溯计量”或“公司”)已经历三次上市审核问询。内容涉及核心竞争力、业绩变动、期间费用、应收账款等问题。 另一方面,天溯计量还是一家销售驱动型公司。截至2024年末,公司销售人员974人,销售费用率高达26%;研发与技术人员1309人,研发费用率却只有4%。 2023年、2024年,天溯计量的营收同比增长22%、10%;净利润同比增长20%、10%。在检验检测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且整体下行的情况下,天溯检测能否通过“销售人海战术”继续保持业绩增长,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曾与投资机构“对赌” 天溯计量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龚天保家族对公司拥有近86%的控制权。在发展过程中,天溯计量也只引进了一家外部投资机构,且与之曾存在“对赌”协议。 时间回到1980年,深圳升级为经济特区。此前一年,龚天保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瓦岗镇。1997年,18岁的龚天保离开老家,南下深圳逐梦。 在计量校准行业工作几年后,龚天保创立了东莞溯源计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东莞溯源”)。2009年,龚天保及其妻子吴百香创立天溯计量,随后将东莞溯源的资产注入,开始在检验检测行业大展拳脚。 2015年,天溯计量完成股改后在新三板挂牌,成为民营计量检测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佼佼者。其老家媒体也表示,龚天保是瓦岗镇的骄傲。2019年,天溯计量主动终止在新三板挂牌,为到A股上市做准备。 也是在新三板挂牌期间,天溯计量引进了达晨创通。 据《招股书》披露,2018年7月,龚天保及其妻子吴百香与达晨创通签署《非公开发行股份认购合同之补充协议》,约定公司在2023年12月31日前实现合格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同时达晨创通还享有董事席位、拥有回购权等权利。 不过在2022年12月,双方又签订了补充协议(二)。根据约","listText":"《投资者网》张伟 自2023年6月首次递交《招股书》以来,独立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溯计量”或“公司”)已经历三次上市审核问询。内容涉及核心竞争力、业绩变动、期间费用、应收账款等问题。 另一方面,天溯计量还是一家销售驱动型公司。截至2024年末,公司销售人员974人,销售费用率高达26%;研发与技术人员1309人,研发费用率却只有4%。 2023年、2024年,天溯计量的营收同比增长22%、10%;净利润同比增长20%、10%。在检验检测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且整体下行的情况下,天溯检测能否通过“销售人海战术”继续保持业绩增长,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曾与投资机构“对赌” 天溯计量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龚天保家族对公司拥有近86%的控制权。在发展过程中,天溯计量也只引进了一家外部投资机构,且与之曾存在“对赌”协议。 时间回到1980年,深圳升级为经济特区。此前一年,龚天保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瓦岗镇。1997年,18岁的龚天保离开老家,南下深圳逐梦。 在计量校准行业工作几年后,龚天保创立了东莞溯源计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东莞溯源”)。2009年,龚天保及其妻子吴百香创立天溯计量,随后将东莞溯源的资产注入,开始在检验检测行业大展拳脚。 2015年,天溯计量完成股改后在新三板挂牌,成为民营计量检测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佼佼者。其老家媒体也表示,龚天保是瓦岗镇的骄傲。2019年,天溯计量主动终止在新三板挂牌,为到A股上市做准备。 也是在新三板挂牌期间,天溯计量引进了达晨创通。 据《招股书》披露,2018年7月,龚天保及其妻子吴百香与达晨创通签署《非公开发行股份认购合同之补充协议》,约定公司在2023年12月31日前实现合格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同时达晨创通还享有董事席位、拥有回购权等权利。 不过在2022年12月,双方又签订了补充协议(二)。根据约","text":"《投资者网》张伟 自2023年6月首次递交《招股书》以来,独立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溯计量”或“公司”)已经历三次上市审核问询。内容涉及核心竞争力、业绩变动、期间费用、应收账款等问题。 另一方面,天溯计量还是一家销售驱动型公司。截至2024年末,公司销售人员974人,销售费用率高达26%;研发与技术人员1309人,研发费用率却只有4%。 2023年、2024年,天溯计量的营收同比增长22%、10%;净利润同比增长20%、10%。在检验检测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且整体下行的情况下,天溯检测能否通过“销售人海战术”继续保持业绩增长,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曾与投资机构“对赌” 天溯计量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龚天保家族对公司拥有近86%的控制权。在发展过程中,天溯计量也只引进了一家外部投资机构,且与之曾存在“对赌”协议。 时间回到1980年,深圳升级为经济特区。此前一年,龚天保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瓦岗镇。1997年,18岁的龚天保离开老家,南下深圳逐梦。 在计量校准行业工作几年后,龚天保创立了东莞溯源计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东莞溯源”)。2009年,龚天保及其妻子吴百香创立天溯计量,随后将东莞溯源的资产注入,开始在检验检测行业大展拳脚。 2015年,天溯计量完成股改后在新三板挂牌,成为民营计量检测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佼佼者。其老家媒体也表示,龚天保是瓦岗镇的骄傲。2019年,天溯计量主动终止在新三板挂牌,为到A股上市做准备。 也是在新三板挂牌期间,天溯计量引进了达晨创通。 据《招股书》披露,2018年7月,龚天保及其妻子吴百香与达晨创通签署《非公开发行股份认购合同之补充协议》,约定公司在2023年12月31日前实现合格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同时达晨创通还享有董事席位、拥有回购权等权利。 不过在2022年12月,双方又签订了补充协议(二)。根据约","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c9e91a265a98f60b3203b506da675910","width":"3000","height":"200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834206018440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5,"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8338103709944,"gmtCreate":1757813772851,"gmtModify":1757815497610,"author":{"id":"4158296069847260","authorId":"4158296069847260","name":"投资者网","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9a3bfa2ecea281d2f81230e4218558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58296069847260","authorIdStr":"4158296069847260"},"themes":[],"title":"牛市资金想进场,基金为何“闭门谢客”?","htmlText":"《投资者网》吕子禾 9月4日,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公告称,自9月5日起,该基金单日申购上限从100万元降至1万元,而距离8月26日首次发布百万级限购公告,仅过去了9天。 这种“断崖式”限购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25年8月以来,全市场已有超400只基金发布限购公告,涵盖混合型、股票型、债券型等多个品类,其中科技、医疗、小微盘等热门赛道的绩优产品成为限购主力。 从明星基金单日限购10万元到量化产品将申购限额压至1000元,密集的限购动作不仅是基金管理人对规模的主动控制,更折射出当前市场的深层变化。为何永赢科技智选要在短短6天内两次加码限购?这轮席卷全市场的限购潮,到底是基金公司保护持有人利益的主动选择,还是热门赛道流动性告急的信号?普通投资者面对心仪基金“闭门谢客”,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计划? 限购潮起 这轮限购潮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是频次与力度的“阶梯式升级”。此前基金限购多以“温和限流”为主,比如单日限额50万元或100万元,给投资者留出调整空间,但近期不少产品选择“紧急刹车”。 除了永赢科技智选外,中信保诚多策略混合(LOF)年内已三次调整限购额度,从最初的200万元逐步收紧至10万元,机构资金几乎无法进入;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A则直接将单日申购上限设为10万元,针对小微盘标的流动性有限的特点提前控规模。 这种“动态加码”的模式,本质是基金管理人在警惕短期资金快速涌入。对聚焦特定赛道的基金来说,规模增速一旦超过“策略容量”,买卖时实际成交价格与预期价格的差距会变大,调仓也会更不灵活,最终直接影响收益。 从基金类型看,这轮限购潮呈现出鲜明的结构分化,绩优赛道基金与策略容量受限品种成为绝对主力。 科技主题基金是限购“重灾区”。以永赢科技智选为例,该基金投资于科技主题相关股票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前十大重仓股中CPO相关标的占比超60%。这","listText":"《投资者网》吕子禾 9月4日,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公告称,自9月5日起,该基金单日申购上限从100万元降至1万元,而距离8月26日首次发布百万级限购公告,仅过去了9天。 这种“断崖式”限购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25年8月以来,全市场已有超400只基金发布限购公告,涵盖混合型、股票型、债券型等多个品类,其中科技、医疗、小微盘等热门赛道的绩优产品成为限购主力。 从明星基金单日限购10万元到量化产品将申购限额压至1000元,密集的限购动作不仅是基金管理人对规模的主动控制,更折射出当前市场的深层变化。为何永赢科技智选要在短短6天内两次加码限购?这轮席卷全市场的限购潮,到底是基金公司保护持有人利益的主动选择,还是热门赛道流动性告急的信号?普通投资者面对心仪基金“闭门谢客”,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计划? 限购潮起 这轮限购潮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是频次与力度的“阶梯式升级”。此前基金限购多以“温和限流”为主,比如单日限额50万元或100万元,给投资者留出调整空间,但近期不少产品选择“紧急刹车”。 除了永赢科技智选外,中信保诚多策略混合(LOF)年内已三次调整限购额度,从最初的200万元逐步收紧至10万元,机构资金几乎无法进入;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A则直接将单日申购上限设为10万元,针对小微盘标的流动性有限的特点提前控规模。 这种“动态加码”的模式,本质是基金管理人在警惕短期资金快速涌入。对聚焦特定赛道的基金来说,规模增速一旦超过“策略容量”,买卖时实际成交价格与预期价格的差距会变大,调仓也会更不灵活,最终直接影响收益。 从基金类型看,这轮限购潮呈现出鲜明的结构分化,绩优赛道基金与策略容量受限品种成为绝对主力。 科技主题基金是限购“重灾区”。以永赢科技智选为例,该基金投资于科技主题相关股票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前十大重仓股中CPO相关标的占比超60%。这","text":"《投资者网》吕子禾 9月4日,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公告称,自9月5日起,该基金单日申购上限从100万元降至1万元,而距离8月26日首次发布百万级限购公告,仅过去了9天。 这种“断崖式”限购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25年8月以来,全市场已有超400只基金发布限购公告,涵盖混合型、股票型、债券型等多个品类,其中科技、医疗、小微盘等热门赛道的绩优产品成为限购主力。 从明星基金单日限购10万元到量化产品将申购限额压至1000元,密集的限购动作不仅是基金管理人对规模的主动控制,更折射出当前市场的深层变化。为何永赢科技智选要在短短6天内两次加码限购?这轮席卷全市场的限购潮,到底是基金公司保护持有人利益的主动选择,还是热门赛道流动性告急的信号?普通投资者面对心仪基金“闭门谢客”,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计划? 限购潮起 这轮限购潮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是频次与力度的“阶梯式升级”。此前基金限购多以“温和限流”为主,比如单日限额50万元或100万元,给投资者留出调整空间,但近期不少产品选择“紧急刹车”。 除了永赢科技智选外,中信保诚多策略混合(LOF)年内已三次调整限购额度,从最初的200万元逐步收紧至10万元,机构资金几乎无法进入;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A则直接将单日申购上限设为10万元,针对小微盘标的流动性有限的特点提前控规模。 这种“动态加码”的模式,本质是基金管理人在警惕短期资金快速涌入。对聚焦特定赛道的基金来说,规模增速一旦超过“策略容量”,买卖时实际成交价格与预期价格的差距会变大,调仓也会更不灵活,最终直接影响收益。 从基金类型看,这轮限购潮呈现出鲜明的结构分化,绩优赛道基金与策略容量受限品种成为绝对主力。 科技主题基金是限购“重灾区”。以永赢科技智选为例,该基金投资于科技主题相关股票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前十大重仓股中CPO相关标的占比超60%。这","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017f9b2d3a98ff61c9a9b602e2e941dd","width":"4240","height":"264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8338103709944","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34,"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7915787927984,"gmtCreate":1757688319303,"gmtModify":1757688999190,"author":{"id":"4158296069847260","authorId":"4158296069847260","name":"投资者网","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9a3bfa2ecea281d2f81230e4218558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58296069847260","authorIdStr":"4158296069847260"},"themes":[],"title":"Lululemon“中产神裤”卖不动了?","htmlText":"《投资者网》引力丨韩宜珈 搜索瑜伽服这个关键词,社交网路上随处可见的“种草贴”,购物分享贴,无一不提及Lululemon的名字。这家来自于加拿大的运动鞋服品牌,通过精准的设计和定位,曾经占据了中产人群最火的瑜伽品牌的位置。 在消费者的分享中,不少人将Lululemon的产品追捧为“瑜伽神裤”“神裙”。Lululemon的崛起堪称一场精准的“信仰式”消费革命:它早已超越一条瑜伽裤的功能属性,将自己塑造成一种代表“热汗生活”和高端社群身份的文化符号。 然而这一品牌的“热潮”最近似乎有些退热。近日,Lululemon发布了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该公司在第二季度全球净营收同比增长7%至25亿美元,其中国际业务净营收增长22%。毛利润同比增长5%至15亿美元,毛利率下降110个基点至58.5%;摊薄后每股收益为3.10美元,上年同期为3.15美元。 面对关税问题和北美市场销售乏力的双重压力,Lululemon再次下调业绩预期。MeghanFrank预计2025财年全年净营收将在108.5亿至110亿美元之间,低于此前预测的111.5亿至113亿美元,也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112亿美元。 由于业绩未达市场预期,财报发布后,Lululemon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一度暴跌超15%,跌至疫情后最低水平。同时遭到了7家分析师评级下降,Lululemon的买入评级比例跌至2024年以来最低水平。 当消费疲软遇上市场流失,Lululemon还能保住自己“中产神裤”的地位吗? Part1大本营失守 此次Lululemon下调预期,来源于其传统核心市场北美市场的增长乏力。该地区二季度可比门店销售额下降了4%,门店客流更是同比大跌8.5%。北美市场的疲软是导致其整体业绩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 叠加关税冲击,北美市场的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剧。美国取消了800美元以下进口免税政策后,三分之二的美国电商订单成本增加。","listText":"《投资者网》引力丨韩宜珈 搜索瑜伽服这个关键词,社交网路上随处可见的“种草贴”,购物分享贴,无一不提及Lululemon的名字。这家来自于加拿大的运动鞋服品牌,通过精准的设计和定位,曾经占据了中产人群最火的瑜伽品牌的位置。 在消费者的分享中,不少人将Lululemon的产品追捧为“瑜伽神裤”“神裙”。Lululemon的崛起堪称一场精准的“信仰式”消费革命:它早已超越一条瑜伽裤的功能属性,将自己塑造成一种代表“热汗生活”和高端社群身份的文化符号。 然而这一品牌的“热潮”最近似乎有些退热。近日,Lululemon发布了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该公司在第二季度全球净营收同比增长7%至25亿美元,其中国际业务净营收增长22%。毛利润同比增长5%至15亿美元,毛利率下降110个基点至58.5%;摊薄后每股收益为3.10美元,上年同期为3.15美元。 面对关税问题和北美市场销售乏力的双重压力,Lululemon再次下调业绩预期。MeghanFrank预计2025财年全年净营收将在108.5亿至110亿美元之间,低于此前预测的111.5亿至113亿美元,也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112亿美元。 由于业绩未达市场预期,财报发布后,Lululemon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一度暴跌超15%,跌至疫情后最低水平。同时遭到了7家分析师评级下降,Lululemon的买入评级比例跌至2024年以来最低水平。 当消费疲软遇上市场流失,Lululemon还能保住自己“中产神裤”的地位吗? Part1大本营失守 此次Lululemon下调预期,来源于其传统核心市场北美市场的增长乏力。该地区二季度可比门店销售额下降了4%,门店客流更是同比大跌8.5%。北美市场的疲软是导致其整体业绩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 叠加关税冲击,北美市场的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剧。美国取消了800美元以下进口免税政策后,三分之二的美国电商订单成本增加。","text":"《投资者网》引力丨韩宜珈 搜索瑜伽服这个关键词,社交网路上随处可见的“种草贴”,购物分享贴,无一不提及Lululemon的名字。这家来自于加拿大的运动鞋服品牌,通过精准的设计和定位,曾经占据了中产人群最火的瑜伽品牌的位置。 在消费者的分享中,不少人将Lululemon的产品追捧为“瑜伽神裤”“神裙”。Lululemon的崛起堪称一场精准的“信仰式”消费革命:它早已超越一条瑜伽裤的功能属性,将自己塑造成一种代表“热汗生活”和高端社群身份的文化符号。 然而这一品牌的“热潮”最近似乎有些退热。近日,Lululemon发布了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该公司在第二季度全球净营收同比增长7%至25亿美元,其中国际业务净营收增长22%。毛利润同比增长5%至15亿美元,毛利率下降110个基点至58.5%;摊薄后每股收益为3.10美元,上年同期为3.15美元。 面对关税问题和北美市场销售乏力的双重压力,Lululemon再次下调业绩预期。MeghanFrank预计2025财年全年净营收将在108.5亿至110亿美元之间,低于此前预测的111.5亿至113亿美元,也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112亿美元。 由于业绩未达市场预期,财报发布后,Lululemon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一度暴跌超15%,跌至疫情后最低水平。同时遭到了7家分析师评级下降,Lululemon的买入评级比例跌至2024年以来最低水平。 当消费疲软遇上市场流失,Lululemon还能保住自己“中产神裤”的地位吗? Part1大本营失守 此次Lululemon下调预期,来源于其传统核心市场北美市场的增长乏力。该地区二季度可比门店销售额下降了4%,门店客流更是同比大跌8.5%。北美市场的疲软是导致其整体业绩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 叠加关税冲击,北美市场的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剧。美国取消了800美元以下进口免税政策后,三分之二的美国电商订单成本增加。","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04da2dfcde2686cf42e68331fef01851","width":"2364","height":"1773"}],"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1,"link":"https://laohu8.com/post/477915787927984","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841,"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7912851128360,"gmtCreate":1757687903572,"gmtModify":1757688653664,"author":{"id":"4158296069847260","authorId":"4158296069847260","name":"投资者网","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9a3bfa2ecea281d2f81230e4218558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58296069847260","authorIdStr":"4158296069847260"},"themes":[],"title":"优必选:从春晚明星到资本离场","htmlText":"《投资者网》引线 | 谢莹洁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09880.HK)用一份“增收减亏”的中报,为2025年上半场画下句点:上半年营收6.21亿元,同比增长27.5%;亏损4.39亿元,同比收窄17.2%;毛利2.17亿元,同比增长17.3%。 与此同时,公司宣布获得Infini Capital 10亿美元战略融资授信,看似“弹药”充足。然而,股东却在用脚投票。腾讯在今年年初两次减持公司股份,合计减持了超过1900万股,估算金额合计超过10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2.08%。 一边是大额融资、营收提速,一边是持续亏损、股东撤退,优必选的“双面”中报,折射出硬科技赛道典型的成长悖论。 物流及工业机器人“失速” 2025年上半年,优必选实现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27.5%,公司将营收增长归功于消费级与教育机器人“双轮驱动”。 半年报显示,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48.9%,占比首次突破四成;教育智能机器人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48.8%,两大业务合计贡献营收八成以上。 相比之下,被公司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的物流及行业定制机器人,却出现下滑:物流机器人收入5616万元,同比下降5.7%;行业定制机器人收入6380万元,同比下降29.8%。这意味着,优必选仍靠“低毛利、走量”的消费级产品“输血”,而高毛利的工业场景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导致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至35%。 2024年12月30日,上市满一周年的优必选迎来首发限售股解禁,随即遭遇股东“砸盘”。 Wind数据显示,去年底至今,公司行政总裁助理王琳多次减持股份,持股比例由去年底的15.91%下降至8月6日的6.99%。另外,公司非执行董事夏佐全亦多次减持公司股份。不仅如此,腾讯今年年初两次减持公司股份,合计减持了超过1900万股,估算金额合计超过10亿港元,持股比","listText":"《投资者网》引线 | 谢莹洁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09880.HK)用一份“增收减亏”的中报,为2025年上半场画下句点:上半年营收6.21亿元,同比增长27.5%;亏损4.39亿元,同比收窄17.2%;毛利2.17亿元,同比增长17.3%。 与此同时,公司宣布获得Infini Capital 10亿美元战略融资授信,看似“弹药”充足。然而,股东却在用脚投票。腾讯在今年年初两次减持公司股份,合计减持了超过1900万股,估算金额合计超过10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2.08%。 一边是大额融资、营收提速,一边是持续亏损、股东撤退,优必选的“双面”中报,折射出硬科技赛道典型的成长悖论。 物流及工业机器人“失速” 2025年上半年,优必选实现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27.5%,公司将营收增长归功于消费级与教育机器人“双轮驱动”。 半年报显示,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48.9%,占比首次突破四成;教育智能机器人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48.8%,两大业务合计贡献营收八成以上。 相比之下,被公司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的物流及行业定制机器人,却出现下滑:物流机器人收入5616万元,同比下降5.7%;行业定制机器人收入6380万元,同比下降29.8%。这意味着,优必选仍靠“低毛利、走量”的消费级产品“输血”,而高毛利的工业场景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导致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至35%。 2024年12月30日,上市满一周年的优必选迎来首发限售股解禁,随即遭遇股东“砸盘”。 Wind数据显示,去年底至今,公司行政总裁助理王琳多次减持股份,持股比例由去年底的15.91%下降至8月6日的6.99%。另外,公司非执行董事夏佐全亦多次减持公司股份。不仅如此,腾讯今年年初两次减持公司股份,合计减持了超过1900万股,估算金额合计超过10亿港元,持股比","text":"《投资者网》引线 | 谢莹洁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09880.HK)用一份“增收减亏”的中报,为2025年上半场画下句点:上半年营收6.21亿元,同比增长27.5%;亏损4.39亿元,同比收窄17.2%;毛利2.17亿元,同比增长17.3%。 与此同时,公司宣布获得Infini Capital 10亿美元战略融资授信,看似“弹药”充足。然而,股东却在用脚投票。腾讯在今年年初两次减持公司股份,合计减持了超过1900万股,估算金额合计超过10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2.08%。 一边是大额融资、营收提速,一边是持续亏损、股东撤退,优必选的“双面”中报,折射出硬科技赛道典型的成长悖论。 物流及工业机器人“失速” 2025年上半年,优必选实现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27.5%,公司将营收增长归功于消费级与教育机器人“双轮驱动”。 半年报显示,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48.9%,占比首次突破四成;教育智能机器人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48.8%,两大业务合计贡献营收八成以上。 相比之下,被公司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的物流及行业定制机器人,却出现下滑:物流机器人收入5616万元,同比下降5.7%;行业定制机器人收入6380万元,同比下降29.8%。这意味着,优必选仍靠“低毛利、走量”的消费级产品“输血”,而高毛利的工业场景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导致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至35%。 2024年12月30日,上市满一周年的优必选迎来首发限售股解禁,随即遭遇股东“砸盘”。 Wind数据显示,去年底至今,公司行政总裁助理王琳多次减持股份,持股比例由去年底的15.91%下降至8月6日的6.99%。另外,公司非执行董事夏佐全亦多次减持公司股份。不仅如此,腾讯今年年初两次减持公司股份,合计减持了超过1900万股,估算金额合计超过10亿港元,持股比","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befd0768a7f849047f1501cba02315de","width":"1092","height":"1112"}],"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1,"link":"https://laohu8.com/post/47791285112836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57,"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7911424143616,"gmtCreate":1757687445783,"gmtModify":1757687498546,"author":{"id":"4158296069847260","authorId":"4158296069847260","name":"投资者网","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9a3bfa2ecea281d2f81230e4218558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58296069847260","authorIdStr":"4158296069847260"},"themes":[],"title":"锦波生物:钟睒睒入局,女首富接管","htmlText":"《投资者网》谢莹洁 9月8日,锦波生物一纸公告,将51岁的创始人杨霞再次推向台前。 这位自2008年便与公司命运交织的“山西女首富”,正式从幕后战略制定者转为前台运营总指挥,接任总经理一职,全面操盘这家市值逾350亿元的重组胶原蛋白龙头。 董事长杨霞兼任总经理 锦波生物成立于2008年3月,主营业务为以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和抗 HPV 生物蛋白产品为核心的各类医疗器械、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主要销往医院妇科、皮肤科等。2021年6月,该公司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获批上市,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在过去三年半间的贡献收入占比因而大幅提升。1974年出生的杨霞是锦波生物的公司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 9月8日,公司公告称,创始人、实际控制人杨霞接任总经理职务,全面负责公司运营管理。 原总经理金雪坤负责的成长板块业务,包括医美、妇科、头皮等核心领域,以及国际化业务团队,人员架构保持不变,相关业务照常运行,确保公司战略连续性和市场稳定。 市场第一反应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在于,原总经理金雪坤治下的成长板块——医美、妇科、头皮及国际化业务——上半年仍保持双位数增长,骤然换将似乎并无征兆;情理在于,公司刚刚敲定钟睒睒20亿元战略投资,治理结构顺势调整,由实际控制人亲自坐镇,既是对大资金的回应,也是对外部波动加剧的防御。 杨霞的履历并不复杂:山西医科大学讲师出身,2008年带着50万元启动资金下海,从租赁实验室做动物源胶原提取,到2014年率先实现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化,再到2023年北交所上市募资2.45亿元,她始终是技术路线与资本节奏的双重拍板人。 过去八年,她以董事长身份聚焦研发与管线,将日常经营交给职业经理团队,公司营收从1.2亿元蹿升至2024年的14.4亿元,毛利率稳定在90%以上,净利率突破50%,被业内视为“胶原赛道最赚","listText":"《投资者网》谢莹洁 9月8日,锦波生物一纸公告,将51岁的创始人杨霞再次推向台前。 这位自2008年便与公司命运交织的“山西女首富”,正式从幕后战略制定者转为前台运营总指挥,接任总经理一职,全面操盘这家市值逾350亿元的重组胶原蛋白龙头。 董事长杨霞兼任总经理 锦波生物成立于2008年3月,主营业务为以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和抗 HPV 生物蛋白产品为核心的各类医疗器械、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主要销往医院妇科、皮肤科等。2021年6月,该公司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获批上市,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在过去三年半间的贡献收入占比因而大幅提升。1974年出生的杨霞是锦波生物的公司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 9月8日,公司公告称,创始人、实际控制人杨霞接任总经理职务,全面负责公司运营管理。 原总经理金雪坤负责的成长板块业务,包括医美、妇科、头皮等核心领域,以及国际化业务团队,人员架构保持不变,相关业务照常运行,确保公司战略连续性和市场稳定。 市场第一反应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在于,原总经理金雪坤治下的成长板块——医美、妇科、头皮及国际化业务——上半年仍保持双位数增长,骤然换将似乎并无征兆;情理在于,公司刚刚敲定钟睒睒20亿元战略投资,治理结构顺势调整,由实际控制人亲自坐镇,既是对大资金的回应,也是对外部波动加剧的防御。 杨霞的履历并不复杂:山西医科大学讲师出身,2008年带着50万元启动资金下海,从租赁实验室做动物源胶原提取,到2014年率先实现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化,再到2023年北交所上市募资2.45亿元,她始终是技术路线与资本节奏的双重拍板人。 过去八年,她以董事长身份聚焦研发与管线,将日常经营交给职业经理团队,公司营收从1.2亿元蹿升至2024年的14.4亿元,毛利率稳定在90%以上,净利率突破50%,被业内视为“胶原赛道最赚","text":"《投资者网》谢莹洁 9月8日,锦波生物一纸公告,将51岁的创始人杨霞再次推向台前。 这位自2008年便与公司命运交织的“山西女首富”,正式从幕后战略制定者转为前台运营总指挥,接任总经理一职,全面操盘这家市值逾350亿元的重组胶原蛋白龙头。 董事长杨霞兼任总经理 锦波生物成立于2008年3月,主营业务为以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和抗 HPV 生物蛋白产品为核心的各类医疗器械、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主要销往医院妇科、皮肤科等。2021年6月,该公司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获批上市,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在过去三年半间的贡献收入占比因而大幅提升。1974年出生的杨霞是锦波生物的公司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 9月8日,公司公告称,创始人、实际控制人杨霞接任总经理职务,全面负责公司运营管理。 原总经理金雪坤负责的成长板块业务,包括医美、妇科、头皮等核心领域,以及国际化业务团队,人员架构保持不变,相关业务照常运行,确保公司战略连续性和市场稳定。 市场第一反应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在于,原总经理金雪坤治下的成长板块——医美、妇科、头皮及国际化业务——上半年仍保持双位数增长,骤然换将似乎并无征兆;情理在于,公司刚刚敲定钟睒睒20亿元战略投资,治理结构顺势调整,由实际控制人亲自坐镇,既是对大资金的回应,也是对外部波动加剧的防御。 杨霞的履历并不复杂:山西医科大学讲师出身,2008年带着50万元启动资金下海,从租赁实验室做动物源胶原提取,到2014年率先实现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化,再到2023年北交所上市募资2.45亿元,她始终是技术路线与资本节奏的双重拍板人。 过去八年,她以董事长身份聚焦研发与管线,将日常经营交给职业经理团队,公司营收从1.2亿元蹿升至2024年的14.4亿元,毛利率稳定在90%以上,净利率突破50%,被业内视为“胶原赛道最赚","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e271d0bbd04380002feb773757056a1e","width":"1500","height":"1000"}],"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791142414361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34,"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2,"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77908169277688,"gmtCreate":1757686699042,"gmtModify":1757687124276,"author":{"id":"4158296069847260","authorId":"4158296069847260","name":"投资者网","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9a3bfa2ecea281d2f81230e42185582","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58296069847260","authorIdStr":"4158296069847260"},"themes":[],"title":"沃森生物大变局:谁上位,谁离场?","htmlText":"《投资者网》蔡俊 沃森生物(300142.SZ,下称“公司”)又有大动作。 根据公告,此次交易标的为公司子公司股权,估值超180亿元,是旗下最核心的资产之一。截至目前,公司市值200亿元左右。 眼下,疫苗行业整体承压,公司自2024年从上而下开启一系列重大变革,由此引发市场猜测,如研发业务是否会有路径转折,资本运作将如何开展,这些无不考验管理层的决断与智慧。 188.6亿元估值的资产 沃森生物,再度出手资本运作。 根据公告,公司受让国联硕盈基金、盈榕基金等合计持有的玉溪沃森4.9733%股权,对价9.38亿元。截至8月15日,公司已向两家平台支付股权转让款,但因玉溪沃森其他少数股东原因,导致尚未办理工商过户手续。 在此情形下,公司董事长李云春主动提议由其本人或其指定的主体受让该部分标的股权,对价不低于9.38亿元。若转让完成,公司仍直接持股78.26%,李云春成为第三大股东。 需要指出,玉溪沃森是公司最值钱的两大资产之一。该企业核心产品为肺炎结合疫苗,已上市首款国产13价品种,竞品厂家包括辉瑞、康泰生物。截至今年上半年,该企业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1.24亿元、1.88亿元。 换言之,公司回购优质资产的股权后,又转让给公司高层。估值,成了关联交易的第一道检验。 按照公司本轮收购的对价计算,玉溪沃森估值188.6亿元。该企业已进行多轮融资,股东包括华润、国联民生、山东铁路等旗下投资平台。2023年底,陕国投的平台转让部分持股,估值180亿元。而截至目前,可比企业康泰生物的市值超200亿元。 第二道检验,收购的资金来源。截至今年上半年,李云春质押公司2097万股。2020年到2022年,其密集减持公司股权,套现相当规模的现金。 第三道检验","listText":"《投资者网》蔡俊 沃森生物(300142.SZ,下称“公司”)又有大动作。 根据公告,此次交易标的为公司子公司股权,估值超180亿元,是旗下最核心的资产之一。截至目前,公司市值200亿元左右。 眼下,疫苗行业整体承压,公司自2024年从上而下开启一系列重大变革,由此引发市场猜测,如研发业务是否会有路径转折,资本运作将如何开展,这些无不考验管理层的决断与智慧。 188.6亿元估值的资产 沃森生物,再度出手资本运作。 根据公告,公司受让国联硕盈基金、盈榕基金等合计持有的玉溪沃森4.9733%股权,对价9.38亿元。截至8月15日,公司已向两家平台支付股权转让款,但因玉溪沃森其他少数股东原因,导致尚未办理工商过户手续。 在此情形下,公司董事长李云春主动提议由其本人或其指定的主体受让该部分标的股权,对价不低于9.38亿元。若转让完成,公司仍直接持股78.26%,李云春成为第三大股东。 需要指出,玉溪沃森是公司最值钱的两大资产之一。该企业核心产品为肺炎结合疫苗,已上市首款国产13价品种,竞品厂家包括辉瑞、康泰生物。截至今年上半年,该企业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1.24亿元、1.88亿元。 换言之,公司回购优质资产的股权后,又转让给公司高层。估值,成了关联交易的第一道检验。 按照公司本轮收购的对价计算,玉溪沃森估值188.6亿元。该企业已进行多轮融资,股东包括华润、国联民生、山东铁路等旗下投资平台。2023年底,陕国投的平台转让部分持股,估值180亿元。而截至目前,可比企业康泰生物的市值超200亿元。 第二道检验,收购的资金来源。截至今年上半年,李云春质押公司2097万股。2020年到2022年,其密集减持公司股权,套现相当规模的现金。 第三道检验","text":"《投资者网》蔡俊 沃森生物(300142.SZ,下称“公司”)又有大动作。 根据公告,此次交易标的为公司子公司股权,估值超180亿元,是旗下最核心的资产之一。截至目前,公司市值200亿元左右。 眼下,疫苗行业整体承压,公司自2024年从上而下开启一系列重大变革,由此引发市场猜测,如研发业务是否会有路径转折,资本运作将如何开展,这些无不考验管理层的决断与智慧。 188.6亿元估值的资产 沃森生物,再度出手资本运作。 根据公告,公司受让国联硕盈基金、盈榕基金等合计持有的玉溪沃森4.9733%股权,对价9.38亿元。截至8月15日,公司已向两家平台支付股权转让款,但因玉溪沃森其他少数股东原因,导致尚未办理工商过户手续。 在此情形下,公司董事长李云春主动提议由其本人或其指定的主体受让该部分标的股权,对价不低于9.38亿元。若转让完成,公司仍直接持股78.26%,李云春成为第三大股东。 需要指出,玉溪沃森是公司最值钱的两大资产之一。该企业核心产品为肺炎结合疫苗,已上市首款国产13价品种,竞品厂家包括辉瑞、康泰生物。截至今年上半年,该企业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1.24亿元、1.88亿元。 换言之,公司回购优质资产的股权后,又转让给公司高层。估值,成了关联交易的第一道检验。 按照公司本轮收购的对价计算,玉溪沃森估值188.6亿元。该企业已进行多轮融资,股东包括华润、国联民生、山东铁路等旗下投资平台。2023年底,陕国投的平台转让部分持股,估值180亿元。而截至目前,可比企业康泰生物的市值超200亿元。 第二道检验,收购的资金来源。截至今年上半年,李云春质押公司2097万股。2020年到2022年,其密集减持公司股权,套现相当规模的现金。 第三道检验","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4fa689fd6fad5c062d38c26cef510506","width":"1500","height":"841"}],"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790816927768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67,"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defaultTab":"following","isTTM":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