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港股这波反弹背后的支撑是什么?

从“钱往哪儿跑”看这轮中国市场反弹

外资涌入之前,散户抬起了港股中概,接下来还有流动性加成吗?最近几天的港股、中概的市场节奏告诉我们,这不是单纯的“聊多了就涨”的情绪行情,而是“内资+外资叠加”的资金合流+标的层面再定价。

先说结论:南向(内资)+ 散户仍是主导力量,但外资(尤其卖方与部分被动/主题资金)明显从“观望”转向“积极覆盖/跟进”,出现了局部FOMO特征——但这并不等同于全面回归配置,节奏与风格仍有差别。

如果真的开始狂欢,外资有望进一步“批量”跟进吗?

反弹行情速览

$恒生指数(HSI)$ 4月来反弹超15%,中概股如 $腾讯控股(00700)$ 单月涨20%, $阿里巴巴-W(09988)$ 也跟涨12%。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成交量爆了!港股日均成交额从年初的1000亿港元飙到近2000亿,中概股ADR交易量翻倍。为什么?资金面大换血。彭博报告显示,3月以来外资净流入港股超300亿美元(约2340亿港元),内资(国家队+散户)也没闲着,港股通净买入连续8周为正,累计超500亿港元。

资金是市场的血液,这波反弹的核心就是外资和内资的“双向奔赴”。结合互联网公开数据(如EPFR资金流报告、港交所数据)

  1. 外资:从“冷眼旁观”到“疯狂扫货”,情绪驱动大逆转

    外资这轮入场太猛了!年初还是“中国风险高”,现在成了香饽饽。彭博数据显示,3月全球基金增持中资股比例创两年新高,尤其北美机构(如贝莱德、高盛)大举买入港股ETF。为啥变脸?情绪反转是关键:一是中国叙事拼凑出亮点,比如反内卷(反n卷)主题——外资原先反应慢,现在“长情”了,某大行天天开反内卷会议,认真得像小学生补课。二是AI主题助攻,虽然没北美完美,但腾讯、百度的AI变现故事让外资流口水。参考输入观点,外资交易台讨论度暴增。3月外资净流入港股主板超200亿港元,重点抢筹科技股(腾讯、美团),因为AI叙事够硬。

  2. 内资:国家队低调托底,散户崛起成“新聪明钱”,中美散户成为4月以来反弹最大赢家?

    外资唱主角,但内资是稳盘基石。国家队(GJD)这波很“平静”,没大举买入,但通过港股通小幅增持(4月净买50亿港元),信号很明确:不扭曲市场,只确保需求真实。Wind数据说,GJD持仓主要在金融、能源股,估值低+分红稳,托住指数下限。更惊喜的是散户!开户数暴增——中登公司数据,3月A股新开户超200万,港股通散户参与度升到30%。外资报告必提这点,比如这篇强调“散户主导≠不持续”,看看北美散户都成主力了,中国散户也在进化

    融资额更夸张:港股融资余额4月增30%,快手等中概股被散户疯炒。为啥?叙事驱动——微信群小作文满天飞,比如快手那条午评被疯传,散户追涨杀跌,但资金流入真实有力。

港股资金筹码:外资主导,但内资话语权上升

港股一向是是外资的主场,筹码结构决定反弹高度。根据港交所和Wind数据,当前港股资金构成大致:外资占65-70%(北美机构为主),内资(港股通)占25%,散户及其他占5%。这轮反弹中,筹码正微妙变化。

  • 外资筹码:高占比且活跃

    传统上,外资控股港股蓝筹(如 $汇丰(HSBC)$ $汇丰控股(00005)$$腾讯控股(00700)$ ),但去年减持导致筹码松散。现在回流,外资持仓集中到成长股——高盛报告说,对冲基金加仓科技股比例升到40%。为啥?估值洼地+叙事性感。但外资筹码不稳,一有风吹草动(如中美摩擦),就可能抛售。输入观点提到,外资交易台覆盖度大增,每天必提中国,显示筹码在集中。

  • 内资筹码:港股通成稳定器

    内资通过港股通持股比例从20%升到近25%,重点在低估值高分红股(如 $中国移动(00941)$$建设银行(00939)$ )。国家队筹码低调但关键——如输入观点所说,GJD平静买入让需求“真实”,未扭曲市场。散户筹码虽小,但影响放大:融资盘推动中小盘股(如生物科技),筹码波动大,易助涨助跌。

    整体看,筹码更健康:外资回流补位,内资稳盘,散户添火。但隐患是外资占比仍高,一旦美联储放鹰,资金外流风险大。

外资FOMO的“形态”是什么?

第一、卖方情绪回暖、研究覆盖增多

策略报告、会议讨论里中国篇幅变多,甚至把中国纳入全球主题(如 AI / 半导体 / 互联网)讨论。媒体与机构把“中国有故事”写进日报与晨会,放大了注意力溢出效应。

第二、被动ETF的跟进

ETF份额上升、跨境ETF与主题基金资金流入加速,把短期价格推高并放大轮动。国外资金在被动与策略 ETF 的框架下“顺势买入”。

第三、主动资金的节奏更慢、更考究

对外资而言,很多是“耐心跟进”:他们不会一次性大幅配置,而是通过分批覆盖、期权对冲或主题篮子来降低单股/单日风险。

市场估值如何了?整体仍便宜,权重股修复进行中

资金涌入推高估值,但港股还是全球洼地!恒指PE现为9.5倍,低于10年平均值11倍;中概股更香,腾讯PE从财报前的15倍上升到财报后的18倍,阿里PE更是仅12倍。权重股是反弹核心

$美团-W(03690)$ PE 35倍(偏高,但成长叙事强);金融股如 $友邦保险(01299)$ PE 18倍(合理);能源股PE 8倍(便宜但缺叙事)。整体看,估值修复才到半程——$MSCI中国指数PE 11倍,低于全球均值15倍,资金还有流入空间。但别盲目乐观!部分报告吹得太狠,从历史估值若快速拉升(如恒指PE超11倍),资金可能获利了结。

当然,现在市场情绪已点燃,但别FOMO过头——盯紧资金流。外资情绪逆转疯狂流入,内资散户崛起托市,港股筹码优化,估值洼地吸引聪明钱。但资金流向是关键指标。如果外资连续净流入、港股通稳增,反弹可延续;一旦量能萎缩或叙事破灭,小心回调。

资金角度的三条中期判断

1)可持续性取决于:南向是否由“短期配置”转向“长期配置”。如果南向持续以大额净买入、并把仓位从被动主题扩展到长期持有型龙头,市场基础更稳。反之,短期主题化资金更容易出现“来得快走得快”。

2)外资真正的“配置回归”需要两件事同时成立:盈利修复 + 政策可预期性。单靠流动性或情绪不足以改变外资的长期配置决策。

3)估值压缩到一定程度时,回报更多取决于现金流回馈(回购/分红)与公司盈利弹性,而非单纯故事化估值。近期多个大盘公司通过回购与现金分红强化了估值底。

这轮反弹,本质既有“内资主导的量”也有“外资情绪的质变”。外资 FOMO 是存在的,但更像是“被动+卖方的理性跟进”而非彻底的盲目抢购。把注意力放在钱从哪里来、怎么来的、何时可能走,而不是单看涨幅与新闻热度,才是穿越这类资金市的正确方法。

# 【热议】全球都在新高,你在哪里躲牛市呢?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3

  • 推荐
  • 最新
  • FocusMK
    ·08-15
    内资+假外资(内资)+港股通韭菜拉高了股价,目的是稳定HK摇摇欲坠的金融中心地位,塑造外资加大投资的假象,重塑投资信心
    回复
    举报
  • 外资转向积极,流动性会加成,但别忘注意回调风险
    回复
    举报
  • 荷兰猪
    ·08-18 17:03
    这是上周新闻吗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