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扫街榜,如何撬动阿里美团的估值波动?​

$阿里巴巴(BABA)$ 26周年,按理说该吹拉弹唱一番,但这次他们摆出的局子,有点意思。不是云计算,也不是淘宝闪购,而是久违的“口碑”,再一次被搬上舞台,只不过主角换成了高德。

对,你没听错。阿里让高德接手到店业务,并推出所谓的“高德扫街榜”。别小看这点动作,这是阿里重整本地生活棋盘的重要一步。

很多人可能会问:高德不是地图吗?怎么跟“到店”扯上关系了?这正是妙处。地图有天然的流量入口,尤其是高频的出行场景,能和吃喝玩乐绑定。而阿里在本地生活上被美团压了一头,饿了么早就被逼得打价格战打到血亏,留下一堆后遗症。现在阿里把“口碑”重新交给高德,其实就是想借“地图+场景+口碑榜单”的组合拳,去对冲美团的护城河。

图片图片

阿里的逻辑:把到店流量交给高德

先看阿里的逻辑。

“口碑”最早是支付宝孵化的,但那时候打法太电商化,拼团、红包、补贴,最后做成了“二淘”,没有真正把商家生态跑起来。后来和饿了么合并,成了阿里本地生活。但多年下来,阿里在这一块始终没打赢美团,流量和用户心智都被压制。

这次让高德接手,实际上是一次换赛道的尝试。

  • 场景优势:美团打开就是吃喝玩乐,而高德打开是“我现在在哪、我要去哪”。这种即时场景的精准度,要远远高于单纯的信息流推荐。

  • 用户心智:用户习惯在地图上搜餐厅、景点、商家,这是天然的“到店流量”。过去“口碑”在支付宝里,其实跟支付场景没有强关联。

  • 榜单机制:阿里推的“扫街榜”,和美团的“必吃榜”有点像,但玩法更轻。榜单一旦和UGC评价、达人推荐结合,就容易形成内容传播。

换句话说,阿里这次不是在正面硬刚美团的外卖,而是绕了一条新路子,把“地图入口+榜单口碑”作为突破口,重点发力到店业务

为什么要强调到店?因为到店毛利高。

美团财报里一再强调,本地到店业务(包括酒旅、休闲娱乐、美业)的毛利率远高于外卖。2024年美团到店酒旅毛利率长期维持在70%以上,是集团整体利润的核心来源。而阿里自己也清楚,光靠饿了么外卖打价格战,烧钱换市场,最后只会亏得更多。于是,把枪口对准高毛利的到店,才是更理性的打法。

对阿里整体布局的意义

很多投资者问,阿里为什么偏偏在26周年提这个?

原因在于,阿里目前的估值结构,电商和云业务是两大支柱,但市场一直在给电商业务打折。因为电商是存量竞争,增长乏力。想要估值上移,阿里必须在电商以外的板块制造“新故事”。

AI和云是一个方向,本地生活则是另一个方向。

这次重启“口碑”并交给高德,背后是阿里试图把生态闭环做得更紧:

  • 电商侧:淘宝天猫卖货,产生消费需求。

  • 支付侧:支付宝承接交易,绑定用户和商家。

  • 本地生活:高德把线下吃喝玩乐流量做起来,补足场景闭环。

  • 流量协同:淘宝和高德互导,支付端再把会员体系绑定。

这是一套标准的阿里打法:把自己能掌握的入口重新整合,形成对抗美团的体系化能力。

阿里能对美团产生的冲击(情景分析)

$美团-W(03690)$ 最怕的是什么?不是补贴战,而是场景入口被撬动。 $美团ADR(MPNGY)$

过去,美团的优势在于:用户想到吃喝玩乐时,第一反应就是打开美团。但如果高德能通过“地图场景+榜单推荐”,截住用户的第一次点击,那就对美团构成实质性威胁。

更关键的是,高德背后有阿里的全套资源

  • 淘宝的流量和商家体系,可以和高德打通,做交叉营销。

  • 支付宝的支付和会员,可以延伸到高德的到店业务。

  • 阿里的广告系统,可以帮商家精准投放。

这让美团很难只靠“流量补贴”来对抗。

美团的Q2财报已经显示出增长放缓的迹象,尤其是到店酒旅增速明显降温。如果阿里这次高德打法跑通,美团的利润支柱就会被直接冲击。要知道,美团外卖业务虽然大,但毛利率只有个位数,真正赚钱的是到店业务。一旦这里被蚕食,市场对美团的估值体系会产生动摇。

我做了三档情景建模,数字和来源及假设都写明

基本数据:Q2核心本地商业季度收入(Core local commerce)= RMB 65.347 亿元(Q2) → 年化基数 = 65.347 × 4 = RMB 261.388 亿元。(来源:美团Q2财报)

  • 阿里与美团市值近似(用于把影响换算为市值占比):阿里市值 ≈ USD 349B,美团市值 ≈ USD 78B

  • 当下美元/人民币汇率取 ~7.13 RMB/USD(用于 RMB ↔ USD 换算)

关键假设

  1. 份额。高德能把美团的”到店/本地”流量按比例截获(情景假设:3%/5%/10%的年化收入份额由美团向阿里转移)。

  2. 利润率。如果将阿里新增“到店”收入的增量经营利润率(OM)取 15%(保守)—25%(激进),理由:到店业务没有配送成本,长期可靠佣金/营销/会员/服务变现,毛利率应该优于配送类,但短期仍需投入(S&M、补贴、技术)。美团当前的边际经营利润率(在 Q2 被挤压后的短期边际)按实报 5.7%(Q2);长期恢复到常态我们用 15%—20% 做对比(体现若竞争格局稳定后其“正常”利润率)

计算结果显示,以阿里市值~USD 349B、美团市值~USD 78B为基准:即使在更激进的情景(阿里抓到 10%,且货币化较好25% margin),阿里年化增量经营利润~$917M,按常见估值倍数折算也只是对其市值产生中低个位数百分比的影响(而非量级颠覆)。

估值影响

当然,到店业务的高毛利,一旦跑起来,会显著改善本地生活板块的盈利模型。相比外卖,阿里无需烧钱补贴骑手,只要做好流量分发和商家生态,就能复制美团的“高毛利逻辑”。短期业绩贡献不会立竿见影,但长期有望打开新的利润池。

我们按照10%截获美团市场份额,并按25%的Margin,给20×的估值计,阿里市值提升也大概率在≈3%左右,是少数百分点(非立竿见影的估值飞跃)的变化。当然仅以10亿元的投入成本来说,这部分的ROI是相当之高。

当前市场给阿里电商业务的估值偏低,主要依赖阿里云的增长逻辑。高德到店业务如果能跑通,会给阿里增加一个高毛利的新增长点,估值上限自然抬高。换句话说,这相当于阿里在资本市场上多了一个“第二故事”,对冲了市场对电商疲软的担忧。

美团目前的估值高度依赖“到店业务的稳定现金流”。如果市场开始担心这部分被侵蚀,哪怕短期业绩没有下滑,估值也会提前下调。过去美团被称作“外卖+到店双轮驱动”,但如果外卖利润薄、到店增速又被阿里抢走,市场可能会重新给美团打折。 $阿里巴巴-W(09988)$

个人看法

有人会觉得阿里这次“扫街榜”是小动作,但我认为,这是阿里在本地生活上的一次战略转向:不再硬碰硬打补贴战,而是利用自己在地图、支付、电商的生态优势,从用户心智的源头切入。

这对美团来说,确实是一个威胁。美团过去最怕抖音“本地生活”搞分流,现在又来了个高德。抖音靠的是流量和内容,高德靠的是地图场景,两者叠加,能不能把美团的“必吃榜”拉下马,还真不好说。

资本市场讲故事,阿里在云和AI之外,再造一个“到店+高毛利”的故事,估值逻辑更完整;而美团的故事则面临考验。短期看不一定业绩出问题,但长期的增长预期,恐怕要被重新审视。

一句话总结:阿里终于想通了,不能只在外卖战场跟美团拼命,要在到店毛利的护城河上挖口子。这场仗,才刚刚开始。

# 阿里再次大规模融资!美团该如何突破“重围”?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6

  • 推荐
  • 最新
  • 回头看,如果榜单那么好做,就不配单独有个app也不值得认同这么多年
    回复
    举报
  • 源自
    ·09-11 14:04
    应该把闪购并入高德,到地方后不需要换页面就可以定酒店,吃饭,游玩
    回复
    举报
  • 再放些水吧
    ·09-11 11:57
    高德+口碑新组合,能否撼动美团?
    回复
    举报
  • 一池咸鱼
    ·09-11 11:57
    真不错啊!👍
    回复
    举报
  • 壞壞De先生
    ·09-11 14:10

    支持美团

    回复
    举报
  • 小白的大叔。
    ·09-11 14:56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