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舟投研方舟投研
      ·09-10

      甲骨文:如何靠AI“狂飙”

      在科技圈,甲骨文(ORCL)一直被视为一位“老派”的数据库巨头,它不像英伟达那样光芒万丈,也不如微软那样家喻户晓。 但今天,它凭借一份看似平淡的财报,却让整个市场为之疯狂。 今日清晨,作为老牌科技巨头代表的甲骨文(ORCL.US)发布2026财年Q1财报,尽管营收149.3亿美元、每股收益1.47美元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其云业务爆发式增长预期引发资本市场狂热。 截至发稿,甲骨文盘后股价暴涨28%,若涨势延续,市值将超越摩根大通跻身全美前十,创下自1999年互联网泡沫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甲骨文这份财报的真正看点,并非那些表面数字,而是一份关于未来的“宏伟蓝图”。 AI浪潮下的“隐形冠军” 尽管整体财务数据表现平平,但其核心业务——云业务却在狂飙突进。财报显示,云收入同比增长28%,达到了72亿美元。其中,云基础设施业务(OCI)更是势不可挡,同比激增55%,达到33亿美元。 这并非昙花一现的增长。在AI数据中心热潮的推动下,甲骨文正在成为新一代的“算力房东”。 本季度,公司与3家不同的客户签订了4份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同。这使得甲骨文的总剩余履约义务(RPO),即尚未确认的已签约收入,飙升至惊人的4550亿美元,同比暴增359%。这些大额合同,就像一张张锁定的未来订单,为甲骨文的长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从“数据库之王”到“AI云服务新贵” 这份财报最令人振奋的,是甲骨文为未来描绘的宏大蓝图。首席执行官Safra Catz预计,本财年云基础设施收入将增长77%,达到180亿美元。 而更具野心的是,预计该业务2026财年收入将达180亿美元(同比增长77%),并给出2030年1440亿美元的惊人目标——这意味着未来5年需实现8倍增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甲骨文正在全力布局AI领域。 除了与OpenAI等大客户的合作,公司还宣布将推出“Oracle AI Database”。这
      9,3543
      举报
      甲骨文:如何靠AI“狂飙”
    • AIxplorerAIxplorer
      ·09-09

      苹果秋季发布会前瞻:iPhone 17全系上阵,Air 机型压轴登场

      📺点击此处立即预约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苹果将在北京时间 9 月 10 日凌晨 1 点召开今年的秋季发布会。也就是说,今晚又到了“果粉熬夜看直播”的时刻。这次邀请函依旧是苹果经典的简约风,但细看还是有些玄机。主题是“前方超燃”,Logo 做成了液态玻璃的质感。有人猜测图像效果更像是热成像,可能暗示 iPhone 新机会首次加入散热系统。按照目前爆料,本次发布会一口气要带来 14 款新品,其中 iPhone 17 系列无疑是全场焦点。今年的阵容包括 iPhone 17、iPhone 17 Air、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 四款机型。值得注意的是,苹果把 Plus 砍掉了,用全新的超薄 Air 机型取代。Pro 和 Pro Max 也会换上新的后置镜头模组。一个值得果粉欢呼的升级是:ProMotion 这次全系标配了,连标准版都能用上 120Hz 高刷,算得上史诗级提升。主要产品亮点:iPhone 17:6.27 英寸屏幕,双摄组合,搭载 A19 芯片,8GB 内存,整体风格延续 iPhone 16。iPhone 17 Air:苹果史上最薄的 iPhone,仅 5.5 毫米,6.6 英寸屏幕,4800 万像素单摄,钛合金机身,12G
      9,726评论
      举报
      苹果秋季发布会前瞻:iPhone 17全系上阵,Air 机型压轴登场
    • 方舟投研方舟投研
      ·09-09

      36 氪:暴涨超300%!触发6次熔断,发生了啥?

      昨夜,中概股圈上演了一场戏剧性的“烟花秀”。 当大多数人的目光还聚焦在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上时,一家曾被市场遗忘的媒体公司——36 氪(KRKR),却像点燃的火箭一样,在纳斯达克市场上一飞冲天,盘中最高涨幅一度超过 300%,短短一小时内触发了多达六次熔断。 这家市值一度徘徊在千万美元边缘的公司,一夜之间成为资本市场的头号话题。 这次 36 氪的“升空”并非孤立事件。 那么,究竟是什么神秘力量,让这颗“弃子”重获新生,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王者归来? 当"旧闻"遇上"新风" 市场的普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强烈刺激下,包括阿里巴巴、京东、百度在内的中概股集体反弹,整个纳斯达克市场都沉浸在一片乐观情绪中。但 36 氪的疯狂,显然超出了宏观利好的范畴。 市场推测,这次暴涨的直接诱因是与“卫星冠名”有关。 2024 年 9 月 6 日,36 氪冠名的“36 氪探索号”卫星举行了发射,该卫星作为“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的第三轨卫星,成功升空。这次发射使 36 氪成为中国首个拥有冠名卫星的商业媒体,标志着媒体与商业航天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这颗卫星的名字寓意着 36 氪永不停止的创业探索精神,也是对其“故乡”氪星的致敬。 尽管“36 氪探索号”卫星的冠名和发射发生在去年,但对于广大的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这个消息并未在第一时间被充分消化和炒作。 商业媒体冠名卫星,与其说是投资利好,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品牌营销。但当市场情绪回暖,资金开始四处寻找新的故事和题材时,这个充满“科技感”和“想象力”的旧闻,便被重新包装,成为点燃股价的引信。 概念炒作先行,基本面滞后 故事很精彩,但终究要回归现实:这种上涨缺乏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根据 36 氪 2024 年财报,其总营业收入为人民币 2.311 亿元,相比 2023 年的 3.402 亿元同比下降了 32%。这表明,公司的基本面并未在短
      259评论
      举报
      36 氪:暴涨超300%!触发6次熔断,发生了啥?
    • AIxplorerAIxplorer
      ·09-08

      AI 眼镜:到底是个啥?我理解的五个核心点

      最近很多人问我,所谓的「AI 眼镜」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结合目前的产品现状,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这个品类基本上是被 Meta Glasses 的销量撑起来的,所以以它的定义为参考最靠谱。第一,它首先就是个眼镜框。可以是墨镜,也可以换成近视镜片。Meta 跟雷朋联名的点子很聪明——外观不违和,还能去任何眼镜店直接配度数镜片。 $Meta Platforms, Inc.(META)$ 第二,它其实也是个带麦克风的蓝牙耳机。功能跟 OWS(开放式耳机)差不多,日常看视频、听播客完全够用,别指望降噪或者高音质。优势在于眼镜能塞下更大的麦克风阵列,通话和录视频的声音会更清晰。第三,它还是个随身相机/摄像机。镜头和镜框几乎同轴,这是区别于过去“音频眼镜”的关键。拍照肯定比不上手机,更偏向于“记录”,而不是摄影。录像时间也有限,一般几分钟。第四,它是 AI 的耳朵和眼睛。通过麦克风和摄像头,你能跟 AI 互动,比如“帮我描述眼前的场景”“帮我记个 memo”。不过目前体验还很初级,经常被手机后台杀掉,有点像没有 App Store 的初代 iPhone。 $苹果(AAPL)$ 第五,重量必须轻。最好控制在 40 克左右,否则没法长时间日常佩戴。显示屏并不是刚需,反而会让眼镜更重、更热,不适合长戴。总的来说,AI 眼镜的魅力在于:几乎无感地把常用功能集合在你本来就要戴的眼镜上,顺便解放双手。尤其是对平时就戴眼镜的人来说,成本小,替代掉 OWS、GoPro、AI App 等一堆设备,算是很划算的尝鲜选择。
      4011
      举报
      AI 眼镜:到底是个啥?我理解的五个核心点
    • 方舟投研方舟投研
      ·09-08

      特斯拉的未来不是汽车,而是机器人?

      特斯拉的未来不是汽车,而是机器人? 9月5日,特斯拉董事会的一项决定震惊了全球商界:他们提出了一份史无前例的薪酬方案,如果CEO埃隆·马斯克能在未来十年内实现一系列宏伟目标,将获得潜在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的报酬。 这一天价薪酬的背后,是特斯拉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从一家电动汽车公司,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巨头。 营收下滑与万亿野心之间的矛盾 这场“豪赌”发生在特斯拉的关键时刻。尽管马斯克对未来充满信心,但特斯拉的汽车业务正面临挑战。 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下滑了13%,这是该公司连续两年销量下滑的趋势。核心汽车业务的营收在第二季度同比下降16%。 在竞争加剧、车型阵容老化的背景下,特斯拉的毛利率也出现了下滑。 然而,马斯克和董事会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叙事。 他们坚信,特斯拉未来的增长引擎将不再是电动车,而是其人形机器人项目——Optimus。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明确表示,未来特斯拉约80%的价值将来自Optimus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成为天价薪酬的“胜负手” 这份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并非空头支票,它为马斯克设定了12项严格的里程碑目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需要在十年内交付 100万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这与将公司市值从约1万亿美元提升至8.5万亿美元的目标紧密相连。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特斯拉正在加速技术研发和迭代。 最近,特斯拉开通了名为“Tesla AI”的官方微博账号,展示了新款的金色Optimus人形机器人。据报道,该机器人的手部设计更加精巧,拥有多达22个自由度,其驱动系统也进行了升级。马斯克曾预测,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生产数千台Optimus,并在2026年将产量提升至5万台。 行业竞争与大规模量产的未知数 尽管前景诱人,但这条转型之路绝非坦途。 首先,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亿美
      380评论
      举报
      特斯拉的未来不是汽车,而是机器人?
    • 来咖来咖
      ·09-08
      近日(9月7日至8日),特斯拉对外展示了结构更紧凑、轻量化与集成度更高的Optimus V2.5原型机;而马斯克天价薪酬方案中将百万台机器人交付设为核心目标,则彻底将机器人业务从远期愿景拉升至公司明确的战略支柱地位,为产业链的长期估值提供了坚实锚点。关注:三花智控/拓普集团/浙江荣泰(T链核心供应商,确定性高),均胜电子(从结构件切入头部总成,价值量提升),五洲新春/夏厦精密/福立旺(受益于机器人关节集成度提升带来的减速器、丝杠改型迭代),新泉股份(轻量化趋势下的注塑件与外壳供应商) $特斯拉(TSLA)$ $三花智控(02050)$ $均胜电子(600699)$ $五洲新春(603667)$ $新泉股份(603179)$
      763评论
      举报
    • HiEVHiEV
      ·09-05

      从无图到轻图,大模型时代,图商的新角逐

      作者 |芦苇 编辑 |德新 随着辅助驾驶的技术迭代,与之相关的地图技术以及图商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2021年是辅助驾驶进入城区的关键里程碑,次年车企们为加速实现「全国都能开」的目标,掀起了一场「去高精度地图」的潮流。但随着城市NOA的普及,出于对安全性、舒适性、连续性的严苛要求,人们很快意识到辅助驾驶系统难以脱离地图独立运作。 但如果只是延续以往地图重度依赖测绘车队的采集方式,在辅助驾驶大规模普及的强烈需求面前,这样的传统作业方式显得捉襟见肘。因此,轻图/云图等创新形态应运而生。 过去几年,高德、百度、腾讯等头部图商都调整了自身的策略,推出了更新更快、成本更低的各类「轻地图」产品,包括HD Air/HD Lite/SD Pro等等。 地图形态变化的背后,除适应辅助驾驶本身的技术迭代外,也牵动了地图市场格局的变化。高精度地图时代,高德、百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轻地图成为车企的主流选择,腾讯地图脱颖而出。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腾讯已经为蔚来、乐道、极氪、魏牌等汽车品牌的城市NOA提供智驾地图服务,占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不含增程式)标配城市NOA智驾地图市场49.01%的市场份额,位列榜首。而排在第二名的是高德,占新能源市场(不含增程)标配城市NOA智驾地图市场47.9%的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竞赛当前烽火正炽,随着端到端技术上车,AI大模型给辅助驾驶的开发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地图的形态也将随之持续演进,图商们的竞争也远未到终点。 在这之中,谁能够最先看准趋势,并坚定拥抱新趋势,谁才能够最先登上新大陆。 一、从无图到轻图,智驾地图形态的演变 随着车企落地量产辅助驾驶的进程,智驾地图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最初是高精地图的甜蜜期。2018年 - 2021年,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量产L2+辅助驾驶系统,包括小鹏、蔚来、理想、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广汽等数
      461评论
      举报
      从无图到轻图,大模型时代,图商的新角逐
    • 方舟投研方舟投研
      ·09-04

      世纪判决:谷歌股价创历史新高背后的「三大战役」

      世纪判决:谷歌股价创历史新高背后「三大战役」 关注【方舟投研】,不错过精彩更新 朋友们,昨夜华尔街又被谷歌刷屏了。 收盘一看,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市值一夜飙升超1500亿美元,最高时甚至达到了2300亿美元!这是谷歌2025年最疯狂的一天。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谷歌又发布了什么革命性产品?还是业绩超预期? 都不是。 引爆这一切的,是一场持续多年的反垄断诉讼判决。联邦法官的一纸裁决,不仅为谷歌“扫清了障碍”,更在全球科技巨头面前,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攻防大戏”。 这背后,藏着谷歌正在打响的“三大战役”。 第一战役:法庭上的「业务模式保卫战」 这场股价狂欢的起点,是一场“好于预期”的世纪判决。 在此之前,市场对谷歌的担忧一直没有断过。很多人都担心,司法部会强制谷歌拆分其最核心的“两件宝”:Chrome浏览器和安卓操作系统。一旦拆分,就等于切断了谷歌搜索最核心的流量入口,商业模式将面临致命打击。 然而,法官的裁决像一颗定心丸,明确表示:不会强制拆分。 核心意义: 这份判决,让投资者紧绷的神经彻底放松。 它就像一场巨大的“清障行动”,瞬间扫除了笼罩在谷歌头顶多年的不确定性“乌云”。当最坏的预期没有发生,股价自然会迅速回升,释放掉长期压制的风险溢价。这本质上,是一场由外部法律事件驱动的,对谷歌内在价值的重新发现与重估。 更重要的是,判决允许谷歌继续向苹果支付支付流量获取成本(TAC),预估苹果2024财年将因此获得约230亿美元的收入。 这意味着苹果与谷歌的巨额流量合作将继续稳定存在,但法院明确禁止了“独家分销协议”,标志着搜索与AI领域的竞争格局将迎来全新变化。 第二战役:AI新战场上的「数据与技术之争」 判决也并非全盘皆胜。 法官裁定,谷歌必须与竞争对手共享部分其“珍贵数据”,包括搜索指数和查询历史记录。这听起来似乎对谷歌不利,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AI时代,数据的价值正在发生根本性
      269评论
      举报
      世纪判决:谷歌股价创历史新高背后的「三大战役」
    • HiEVHiEV
      ·09-02

      WEWA、VLA、世界模型,辅助驾驶进入GPT时代

      作者 | 德新 编辑 | 王博 2025年的车市即将迈入「金九银十」,各家头部车企在关键的辅助驾驶竞争上也摩拳擦掌,酝酿各自年度的大版本更新。 **ADS4即将推送,并升级到WEWA架构;小鹏、理想、元戎选择了VLA,已经或者马上在新车推出新版大模型;地平线、Momenta则更强调强化学习,前者HSD新车马上要量产了,后者正准备R6大模型上车。 **ADS4 WEWA架构, 图片来源:HiEV拍摄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辅助驾驶在今年的趋势,那就是全面进入了「GPT时代」。这一代的辅助驾驶系统,普遍在车端的模型参数规模上已经超过了十亿参数门槛(1B),云端模型参数规模更是接近千亿级(100B)。 当然,与大语言模型相比,今天辅助驾驶「大模型」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但针对模型训练所需的数据规模,以及算力投入已经在显著地增长。头部的车企,包括吉利、理想、奇瑞等在内,云端算力储备已经超过10EFlops,各大车企加码云端算力以EFlops计算;头部公司今年增加的辅助驾驶里程,将以10亿公里计算。 在辅助驾驶的研发上,大模型主导的技术路线已经非常明确,车企的挑战从路线的摸索,转向对新范式下研发组织的变革以及效率打磨。 一、辅助驾驶进入GPT时代 在整个大AI领域,Scaling Law模型参数规模带来的算法性能收益仍在持续,辅助驾驶也追随这一定律。 OpenAI刚刚在8月初发布了GPT-5,其早前历代的大版本——GPT-2是15亿参数,GPT-3跃升至1750亿,而GPT-4达到了1.8万亿。历代模型随着参数加大,每代模型的能力都令人刮目相看,模型的训练成本也是直线飙升。 我们没有最新的GPT-5的数据,但是据此前Deep Trading创始人Yam Peleg爆料:GPT-4大约在2.5万张A100上训练了90 - 100天,利用率在32%到36%之间。业界估算训练
      389评论
      举报
      WEWA、VLA、世界模型,辅助驾驶进入GPT时代
    • AIxplorerAIxplorer
      ·08-29

      万亿对决:苹果vs英伟达

      我们从苹果和英伟达的恩怨聊聊未来可能的变数。 $苹果(AAPL)$ $英伟达(NVDA)$ 一、市值对比当今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两家公司,英伟达在过去两年股价的涨幅超过苹果涨幅的10倍。原因很直接,投资者认为苹果错失AI浪潮,而苹果也不负众望地保持着弱智拉垮的Siri,它甚至远远不及小米的小爱同学。大量的分析文章长期看衰苹果,基本没人认为这两家公司会是对手。可是事物是动态变化的,也许慢慢开始他们错了呢?为什么看似山穷水尽的苹果也坚决不买英伟达的GPU呢?这两家公司的矛盾究竟在哪呢?二、NeXT我们都知道,乔布斯被踢出苹果后,搞的最有价值的两个成果是NeXT操作系统和Pixar动画。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个公司都起源于特别前沿设计的硬件。在Nvidia还没出生的1988年,乔布斯革命性地引入了摩托罗拉的DSP来处理音频甚至科学和工程计算。在1991年,NeXT推出NeXTdimension图像处理卡,几乎和PC上的S3图形加速卡同期出现。而这个S3和随后的3dfx是启发黄老板创建英伟达的关键。NeXTdimension的能力大大超越了S3,它采用了英特尔一款极具前瞻性的处理器i860,这是一款64位的RISC处理器。要知道,又过了近35年,安卓才开始普及64位RISC处理器。简单地说,乔布斯用了一片比PC处理器高级得多的超级芯片来做NeXT的图形加速器,这大概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GPGPU。三、眼界顺带的另外一个结论是,当年英特尔先驱们的眼界也远不是今天的拉垮职业经理人可比的。虽然前瞻性的东西失败的概率也很大。ARM也是英特尔RISC处理器团队发扬光大的,其XScale微架构在性能上全面领先于ARM自己设计的标准核心ARM9。
      9,6353
      举报
      万亿对决:苹果vs英伟达
    • AIxplorerAIxplorer
      ·08-28

      传腾讯内部在研智能眼镜项目,方向为类Even Realities G1产品形态

      腾讯内部目前在研AI智能眼镜项目,产品方向为类Even Realities G1方向。 $腾讯控股(00700)$ $腾讯控股ADR(TCEHY)$ 这已不是腾讯第一次尝试做智能眼镜产品。腾讯曾在2022年6月成立XR业务,计划打造行业标杆MR产品体验,当时是腾讯高级副总裁、游戏业务实际操盘手马晓轶为总负责人,腾讯游戏工作室NExT Studios负责人沈黎为XR具体负责人,XR团队曾一度达到300余人。然而随着黑鲨收购失败,业务负责人沈黎于2022年11月离职,该部门于2023年2月裁撤解散,从成立到解散前后不到1年时间。后来也传出腾讯不是完全放弃XR业务,而是从自研XR硬件转向尝试复制与Switch的合作模式,将会代理Meta Quest 3S国行版本。然而后来因与Meta没有谈拢,最后不了了之。据悉,腾讯确实始终保持对XR市场的关注,今年也有消息传出其投资了逸文科技。而有意思的是, 腾讯一方面投资逸文科技,一方面内部又组建新的智能眼镜团队,尝试打造类似于逸文G1的产品。据悉,目前该项目才刚启动,仍处于POC的早期阶段。逸文科技为前坚果CPO王骁逸创立的智能眼镜公司,2024年其推出首款双目单绿色的AR智能眼镜,主打欧美市场,该产品风格简约复古,形态上接近于普通近视眼镜,没有扬声器,没有摄像头,只有显示功能。逸文G1产品图然而就是这样一款售价高达599美金的智能眼镜,在海外竟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设计思路,产品理念这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智能眼镜厂商的关注与推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这里不乏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厂,在7月WAIC上阿里发布的夸克AI智能眼镜就有很明显的Even Realities G1的影子,同样
      1,085评论
      举报
      传腾讯内部在研智能眼镜项目,方向为类Even Realities G1产品形态
    • SandalwoodSandalwood
      ·08-27

      6000mAh+全面普及,AI算力正重塑智能手机续航格局

      摘要:随着AI算力提升、大屏高刷普及和5G使用场景拓展,智能手机电池正进入新一轮扩容周期。自2024年以来,6000mAh+机型在鸿蒙与安卓市场快速放量,市场份额从8%扩张至58%,全面渗透至各价格段。续航能力正在演变为智能手机竞争的核心之一。 01 6000mAh+成为主流,能耗需求推动容量升级 自2024年以来,鸿蒙+安卓智能手机电池正在进入稳定扩容通道。过去以5000–6000mAh为核心的容量配置,正逐步被6000mAh以上的大电池方案替代。 根据 Sandalwood中国电商监测数据显示,自2024年至2025年7月,在鸿蒙与安卓手机市场中,6000mAh+机型的市场份额从8%持续加速扩张至58%。 驱动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在于能耗结构的变化:AI 算力快速提升、大屏高刷成为标配、5G网络与多设备互联普及,再加上用户在短视频、视频会议和手游上的使用时长延长,整体功耗曲线正快速攀升,厂商必须通过更大容量电池来提升续航体验。 02 电商市场大容量电池产品,在2000-4000价位区间渗透率最高 6000mAh+电池千元先行,2024年9月之后各价格段快速起量,完成全面渗透。至2025年7月: 其在千元机市场占比已达到50%; 2000–4000元区间占比持续攀升至70%; 5000–6000元区间约30%; 而高端6000元以上市场也有25%。 其中,2000–4000元已然成为核心增长区间,其中小米、一加在2024年下半年快速起量: 小米的增长主要来自Redmi K80与Turbo 4 Pro; IQOO 则依靠Neo 10与IQOO 13; vivo、一加、OPPO保持旗鼓相当的上升势头,其中一加Ace 5表现突出。 03 电池技术迭代 打开智能手机续航空间 支撑这一轮扩容的核心在于电池技术突破。 截至目前只有VIVO X Fold3、X Fold3 Pro以及X
      1.52万评论
      举报
      6000mAh+全面普及,AI算力正重塑智能手机续航格局
    • 港美通讯港美通讯
      ·08-27

      金融壹账通探索数字化信贷,助力新型工业化与普惠金融

      8月初,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推动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强调要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并针对细分行业和企业成长阶段特点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信贷作为畅通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的“金融活水”,其效能提升关乎大局。然而,银行信贷市场呈现的“冰火两重天”景象:人工审批的传统贷款近乎停滞,系统自动审批的小微普惠贷款却持续增长。这一情况折射出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风控策略的深层矛盾与转型阵痛。 一面是中小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另一面是传统信贷“流程冗长、材料繁琐”的效率瓶颈。银行自身也困于风控成本高企与信用贷款供给不足的两难境地。2025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管理如此庞大的客群,数字化技术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在此背景下,以AI、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重构信贷全流程,成为金融机构落实政策、服务实体的关键工具。其中,孵化自中国平安的金融壹账通,其探索路径为观察这一变革提供了样本。 破局之基:数字化信贷的“全链条重构”逻辑 从行业趋势来看,信贷数字化的核心并非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全链条技术协同”的体系化构建,形成覆盖“尽调-审批-风控-运营”的完整技术闭环。这一逻辑已成为行业共识,也是金融机构突破转型瓶颈的关键方向。 以金融壹账通为例,其打造的数字化信贷解决方案,是一套覆盖“全客户、全产品”的端到端体系,通过AI、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实现主动风险管理、智能决策与精准管控,最终助力银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风控能力。 其技术进展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可见一斑。针对信贷业务中“报告撰写耗时长”、“管控依赖人工”的核心痛点,金融壹账通推出了大模型智能尽调方案。该方案依托“智能报告助手”与“智能审核助手”双协同模式。 撰写前,系统能按产品、行业智能匹配模板;撰写中,大模型按模板要
      285评论
      举报
      金融壹账通探索数字化信贷,助力新型工业化与普惠金融
    • 永远记住第一点永远记住第一点
      ·08-26
      更厚?现在不是都在追求轻薄吗
      328评论
      举报
    • AIxplorerAIxplorer
      ·08-25

      iPhone 17 Pro 爆料汇总:橙色新配色、5000mAh 电池、A19 Pro 芯片来了

      距离 $苹果(AAPL)$ iPhone 17 Pro 与 iPhone 17 Pro Max 的正式发布仅剩数周时间,关于这两款新品的传闻已经相当密集。以下是目前相对可信的爆料汇总:📱 外观设计框架将改为铝金属材质,与 iPhone 15/16 Pro 的钛金属不同。背部或采用铝+玻璃拼接设计,整体辨识度提升。相机模组预计将有大尺寸矩形凸起,成为外观一大特征。🌈 新配色新增橙铜色,同时保留深蓝色,为用户带来更多个性化选择。🖥 屏幕配备哑光防反射显示屏,类似 iMac / MacBook Pro 的纳米纹理玻璃,提升强光下可视体验。📶 通信性能采用重新设计的天线系统,环绕相机模组布局,提升 5G、Wi-Fi、蓝牙稳定性。🔋 续航iPhone 17 Pro Max 电池容量或突破 5000mAh,得益于更厚的机身设计。⚙️ 性能搭载新一代 A19 Pro 芯片,基于台积电第三代 3nm 工艺。全系列内存升级至 12GB,为 Apple Intelligence 和多任务提供更强算力。📷 影像系统前置镜头升级至 2400 万像素,较 iPhone 16 系列翻倍。Pro 系列长焦镜头提升至 4800 万像素,支持前后摄像头同时录制视频。🌡 散热系统全系采用金属包覆电池+优化内部设计,提升散热。Pro 系列进一步引入均热板散热系统,保证高负载稳定。总体来看,iPhone 17 Pro 系列的重点在于材质革新、配色升级、性能/电池双提升,以及拍照与散热的全面强化。
      1,6711
      举报
      iPhone 17 Pro 爆料汇总:橙色新配色、5000mAh 电池、A19 Pro 芯片来了
    • 大蒜粒机研所大蒜粒机研所
      ·08-14

      速腾聚创的机器人之眼革命:终结「重复造轮子」难题

      作者 | 本一 编辑 | 德新 在科技圈,我们总是痴迷于讨论"大脑"——更强的算力,更聪明的算法,更具泛化能力的模型。对机器人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对"具身智能"的无限遐想。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基础、也更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之前,机器人首先需要一双可靠的"眼睛"。 而恰恰是打造这双"眼睛"的过程,正在让整个行业陷入"重复造轮子"的巨大内耗之中。 图片来源:The Economic Times 一、隐性内耗:行业进步的"拦路虎" 这种内耗是隐性的,它藏在每家机器人公司的财务报表和项目进度里。 工程师们花费着巨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将一堆来自不同厂商的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惯性测量单元(IMU)攒在一起。他们要处理复杂的硬件安装、电源管理、数据同步、外参标定,以及最可怕的——试图在软件层面,将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时空都不同步的数据进行融合。 这有多难?打个比喻,这好比你要把三个以各自节拍演奏的独立"乐手",同步成一首和谐的"交响曲"。 但这个基础工作却又是任何应用级开发的先决条件。这就导致它占用了开发者宝贵的时间和资本,使其无法投入到机器人自身的核心价值创造中。这种"重复造轮子"的模式不仅成本高昂、效率低下,更导致了感知方案的碎片化,难以规模化复制和迭代。 这种"内耗"已经成了行业进步的巨大障碍,拖累了创新的步伐,尤其是对那些缺乏资源、需要从头解决这些复杂系统集成问题的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 行业需要一个破局者。不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独立"乐器",而是提供一个自带指挥、拥有完整建制的"交响乐团"。 图片来源:Queensland Symphony Orchestra 二、速腾聚创,用Active Camera打破行业痛点 这正是速腾聚创(RoboSense)带着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 Active Camera 登场时,试图告诉大家的故事。 在8月8日
      726评论
      举报
      速腾聚创的机器人之眼革命:终结「重复造轮子」难题
    • AIxplorerAIxplorer
      ·08-06

      前瞻 | iPhone 17 爆料汇总,我仿佛看到了 iPhone 6 的精神续作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我们送走了 WWDC25。一年一度的「科技春晚」:—— iPhone 17 系列发布会。即将拉开帷幕。今年,各科技媒体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一台超薄 iPhone 上。 $苹果(AAPL)$ 本文就来提前总结下网络上的各种「剧透」。带你前瞻即将发布的 iPhone 17~PS:看看猜对几个 : >先过一下常规更新iPhone 17 全系标配:- 120Hz 动态刷新率屏幕(重点,全系标配)- 自研 Wi-Fi 7 芯片- Qi 2.2(25w)无线充电+35w有线充电- 台积电第三代 3nm 制程 A19 Pro / A19 芯片- 2400 万像素前置镜头- 12GB 运行内存接下来就是各机型的爆料。iPhone 17 Air,比薄更薄iPhone 17 Air (一说为 Slim)还没发布。就成为科技媒体的热门话题。它被认为可能是 iPhone 史上最轻最薄的机型。作为对比。此前最轻最薄的是 2014 年发布的 iPhone 6.(6.9mm,129g)彭博社记者马克 · 古尔曼表示。iPhone 17 Air 的厚度约为 6.25mm.而郭明錤更激进地认为最薄处仅有 5.5mm.无论哪个是真的,它都会成为历史上最薄的 iPhone.扬声器挖孔数也减少iPhone 17 Air 的重量减轻至 145 克。与 iPhone SE 2 或 iPhone 13 mini 接近。但屏幕却有 6.6 英寸。为了薄,采用虚拟 esim 卡我们尝鲜派此前已介绍过 iPhone 17 Air 的部分特性。包括可能完全移除 SIM 卡槽。取而代之的是「双 eSIM」。这可能是因为太过轻薄。而 SIM 卡槽和实体卡会挤占部分电池和主板空间。因此去掉才能助其「比薄更薄」。机身 Air,
      1.16万评论
      举报
      前瞻 | iPhone 17 爆料汇总,我仿佛看到了 iPhone 6 的精神续作
    • 好奇先生0211好奇先生0211
      ·08-04

      下一个十倍火箭股?NASA亲儿子,Firefly本周上市!

      提到美股的火箭股,你也许会想到火箭实验室RKLB,也许会想到AST SpaceMobile(ASTS),它们二者今年的表现都非常亮眼,RKLB今年为止涨幅78.95%,ASTS今年涨幅更是高达148.16%。 如果这些你都错过了,那么你千万要关注接下来,也就是本周四8月7日上市的Firefly(萤火虫宇航),美股代码FLY。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把飞行器稳稳送上月球的民营公司。 今天这篇文章,好奇先生将剖析一下Firefly这家公司,它和RKLB、马斯克的Space X有啥区别?它凭什么去年估值只有20亿美元,今年IPO已经冲到了56亿?还能接连拿下NASA和五角大楼的订单?最后,我也会回答一下到底值不值得参与它的IPO。 「如需最新PDF版招股说明书,加入好奇先生知识星球,即可获取。」 Firefly是个什么样的公司? Firefly Aerospace是一家提供端到端响应式太空服务的公司,使命是让世界能够随时随地在太空发射、着陆和运行。 公司声称是“唯一能在约24小时通知内将卫星发射入轨的商业公司”。这种高响应速度是它区别于其他太空公司的特点之一。 Firefly 的策略是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市场区间:中小型卫星发射。 公司的产品结构其实不复杂: ①Alpha (阿尔法) 火箭:这是 Firefly 目前的主力运载火箭。它是一款两节式火箭,设计目标是将约 1,000 公斤 (1吨) 的载荷运送至低地球轨道 (LEO)。这使其能够满足市场上大量中小型单一卫星或多个小型卫星“共乘”的发射需求。 图片 ②Blue Ghost (蓝色幽灵) 月球着陆器: Firefly 的另一大亮点是其月球探索计划。公司已获得 NASA 的“商业月球载荷服务”(CLPS) 合约,将使用其自行开发的“蓝色幽灵”着陆器,为 NASA 将科学仪器运送至月球表面。这项合约不仅为 Firefly 带
      8,8782
      举报
      下一个十倍火箭股?NASA亲儿子,Firefly本周上市!
    • AIxplorerAIxplorer
      ·08-04

      OpenAI的“Agent时刻”:智能体大战来到分水岭?

      美国时间7月17日,OpenAI终于迎来了它的“Agent时刻”——通用型ChatGPT Agent正式发布。它整合了深度研究工具Deep Research与执行工具Operator,可一站式完成复杂任务,但仍存在速度慢、个性化不足等短板。这款产品的发布,让市场重新审视通用AI代理的技术路径选择。ChatGPT Agent的架构本质是“浏览器+沙盒虚拟机”,与Manus、Genspark形成鲜明的技术路线差异。在底层架构层面,浏览器(Browser-based)代理虽堪称万能,但运行速度较慢;沙盒虚拟机(Sandbox)高效,但无法联网操作、工具库受限;工作流集成(Workflow API)速度快、结果精准,但业务范围有限。不同架构模式下的几大主流Agent,各有哪些优劣势?针对B端客户和C端客户的Agent产品,在适用场景和技术逻辑上有何差别?Agent将重塑互联网入口,那么依靠广告营收的创作者们将如何维持商业模式?本期《硅谷101》,主播泓君对话Pokee.ai创始人、前Meta AI应用强化学习团队负责人朱哲清,深入拆解Agent的技术逻辑与未来趋势。(分为上下集推送)以下是这次对话内容的精选:主流底层架构对比:浏览器、沙盒环境、工作流泓君:和市面上的通用型AI Agent对比,你觉得ChatGPT Agent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市面上所有通用型的AI Agent,它们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我相信它们在解决不同场景的问题上,还是会有一些区分度。来源:ChatGPT朱哲清:目前的通用Agent包括这么几家:一个是Perplexity,一个是OpenAI;Anthropic现在还没有推出自己的通用Agent,但他们有编程的Agent;我们Pokee相对比较小一些,比较晚期才出来;有Manus,有Genspark,可能更偏向垂直一些。首先,目前在基于浏览器的产品中,能力最强的还
      817评论
      举报
      OpenAI的“Agent时刻”:智能体大战来到分水岭?
    • AIxplorerAIxplorer
      ·07-30

      大厂眼镜一戴,谁也不AI

      $阿里巴巴(BABA)$ $阿里巴巴-W(09988)$ 哇哦AI智能眼镜在本届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度亮相,在1号馆的阿里展位上,一个硕大的模型十分显眼,屏幕上的绿色文字展示着这款AI眼镜的光波导AR技术。而在前一天下午的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论坛上,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介绍了该产品的功能细节。这也意味着阿里将是继小米之后,又一位入场AI眼镜的赛道的头部企业玩家。不过,据现场参展人士透露,WAIC现场的阿里AI眼镜并无法点亮,产品展示停留在“模型机”和外观层面。一些业内人士向“直面AI”表示,阿里AI眼镜其实还在比较早期的阶段,目前展示的产品还只是工程机,距离可市售仍有一段距离。此前的相关报道显示,阿里AI眼镜分为两个版本——不带AR显示的AI智能眼镜,以及带显示的AI+AR智能眼镜,后者优先级更高。产品硬件层面,这款眼镜与此前发布的小米AI眼镜类似,采用高通骁龙AR1+恒玄BES2800的双芯架构,传闻其代工厂商为“果链”硬件巨头立讯精密,正式发售时间预计为今年的“双十一”。但是,不管是在WAIC的阿里展位上,还是在宋刚的介绍环节,都没有提到无AR功能的版本。据业内人士介绍,光波导AR功能需要在设计上预留投影装置的位置,因此两个版本共用同一模具的概率较小。也就是说,阿里方面是否会同步推出非AR版本的产品仍是未知。据了解,从2024年年底开始,阿里相关业务就开始了一系列整合。先是“通义”应用团队正式从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再到拥有To C硬件品牌“天猫精灵”的智能互联事业群宣布与夸克团队相融合,此次发布的AI眼镜,是阿里自去年底整合AI To C业务之后推出的首款AI硬件
      974评论
      举报
      大厂眼镜一戴,谁也不AI
    • 方舟投研方舟投研
      ·09-10

      甲骨文:如何靠AI“狂飙”

      在科技圈,甲骨文(ORCL)一直被视为一位“老派”的数据库巨头,它不像英伟达那样光芒万丈,也不如微软那样家喻户晓。 但今天,它凭借一份看似平淡的财报,却让整个市场为之疯狂。 今日清晨,作为老牌科技巨头代表的甲骨文(ORCL.US)发布2026财年Q1财报,尽管营收149.3亿美元、每股收益1.47美元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其云业务爆发式增长预期引发资本市场狂热。 截至发稿,甲骨文盘后股价暴涨28%,若涨势延续,市值将超越摩根大通跻身全美前十,创下自1999年互联网泡沫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甲骨文这份财报的真正看点,并非那些表面数字,而是一份关于未来的“宏伟蓝图”。 AI浪潮下的“隐形冠军” 尽管整体财务数据表现平平,但其核心业务——云业务却在狂飙突进。财报显示,云收入同比增长28%,达到了72亿美元。其中,云基础设施业务(OCI)更是势不可挡,同比激增55%,达到33亿美元。 这并非昙花一现的增长。在AI数据中心热潮的推动下,甲骨文正在成为新一代的“算力房东”。 本季度,公司与3家不同的客户签订了4份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同。这使得甲骨文的总剩余履约义务(RPO),即尚未确认的已签约收入,飙升至惊人的4550亿美元,同比暴增359%。这些大额合同,就像一张张锁定的未来订单,为甲骨文的长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从“数据库之王”到“AI云服务新贵” 这份财报最令人振奋的,是甲骨文为未来描绘的宏大蓝图。首席执行官Safra Catz预计,本财年云基础设施收入将增长77%,达到180亿美元。 而更具野心的是,预计该业务2026财年收入将达180亿美元(同比增长77%),并给出2030年1440亿美元的惊人目标——这意味着未来5年需实现8倍增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甲骨文正在全力布局AI领域。 除了与OpenAI等大客户的合作,公司还宣布将推出“Oracle AI Database”。这
      9,3543
      举报
      甲骨文:如何靠AI“狂飙”
    • 方舟投研方舟投研
      ·09-09

      36 氪:暴涨超300%!触发6次熔断,发生了啥?

      昨夜,中概股圈上演了一场戏剧性的“烟花秀”。 当大多数人的目光还聚焦在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上时,一家曾被市场遗忘的媒体公司——36 氪(KRKR),却像点燃的火箭一样,在纳斯达克市场上一飞冲天,盘中最高涨幅一度超过 300%,短短一小时内触发了多达六次熔断。 这家市值一度徘徊在千万美元边缘的公司,一夜之间成为资本市场的头号话题。 这次 36 氪的“升空”并非孤立事件。 那么,究竟是什么神秘力量,让这颗“弃子”重获新生,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王者归来? 当"旧闻"遇上"新风" 市场的普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强烈刺激下,包括阿里巴巴、京东、百度在内的中概股集体反弹,整个纳斯达克市场都沉浸在一片乐观情绪中。但 36 氪的疯狂,显然超出了宏观利好的范畴。 市场推测,这次暴涨的直接诱因是与“卫星冠名”有关。 2024 年 9 月 6 日,36 氪冠名的“36 氪探索号”卫星举行了发射,该卫星作为“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的第三轨卫星,成功升空。这次发射使 36 氪成为中国首个拥有冠名卫星的商业媒体,标志着媒体与商业航天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这颗卫星的名字寓意着 36 氪永不停止的创业探索精神,也是对其“故乡”氪星的致敬。 尽管“36 氪探索号”卫星的冠名和发射发生在去年,但对于广大的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这个消息并未在第一时间被充分消化和炒作。 商业媒体冠名卫星,与其说是投资利好,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品牌营销。但当市场情绪回暖,资金开始四处寻找新的故事和题材时,这个充满“科技感”和“想象力”的旧闻,便被重新包装,成为点燃股价的引信。 概念炒作先行,基本面滞后 故事很精彩,但终究要回归现实:这种上涨缺乏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根据 36 氪 2024 年财报,其总营业收入为人民币 2.311 亿元,相比 2023 年的 3.402 亿元同比下降了 32%。这表明,公司的基本面并未在短
      259评论
      举报
      36 氪:暴涨超300%!触发6次熔断,发生了啥?
    • AIxplorerAIxplorer
      ·09-09

      苹果秋季发布会前瞻:iPhone 17全系上阵,Air 机型压轴登场

      📺点击此处立即预约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苹果将在北京时间 9 月 10 日凌晨 1 点召开今年的秋季发布会。也就是说,今晚又到了“果粉熬夜看直播”的时刻。这次邀请函依旧是苹果经典的简约风,但细看还是有些玄机。主题是“前方超燃”,Logo 做成了液态玻璃的质感。有人猜测图像效果更像是热成像,可能暗示 iPhone 新机会首次加入散热系统。按照目前爆料,本次发布会一口气要带来 14 款新品,其中 iPhone 17 系列无疑是全场焦点。今年的阵容包括 iPhone 17、iPhone 17 Air、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 四款机型。值得注意的是,苹果把 Plus 砍掉了,用全新的超薄 Air 机型取代。Pro 和 Pro Max 也会换上新的后置镜头模组。一个值得果粉欢呼的升级是:ProMotion 这次全系标配了,连标准版都能用上 120Hz 高刷,算得上史诗级提升。主要产品亮点:iPhone 17:6.27 英寸屏幕,双摄组合,搭载 A19 芯片,8GB 内存,整体风格延续 iPhone 16。iPhone 17 Air:苹果史上最薄的 iPhone,仅 5.5 毫米,6.6 英寸屏幕,4800 万像素单摄,钛合金机身,12G
      9,726评论
      举报
      苹果秋季发布会前瞻:iPhone 17全系上阵,Air 机型压轴登场
    • 方舟投研方舟投研
      ·09-08

      特斯拉的未来不是汽车,而是机器人?

      特斯拉的未来不是汽车,而是机器人? 9月5日,特斯拉董事会的一项决定震惊了全球商界:他们提出了一份史无前例的薪酬方案,如果CEO埃隆·马斯克能在未来十年内实现一系列宏伟目标,将获得潜在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的报酬。 这一天价薪酬的背后,是特斯拉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从一家电动汽车公司,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巨头。 营收下滑与万亿野心之间的矛盾 这场“豪赌”发生在特斯拉的关键时刻。尽管马斯克对未来充满信心,但特斯拉的汽车业务正面临挑战。 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下滑了13%,这是该公司连续两年销量下滑的趋势。核心汽车业务的营收在第二季度同比下降16%。 在竞争加剧、车型阵容老化的背景下,特斯拉的毛利率也出现了下滑。 然而,马斯克和董事会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叙事。 他们坚信,特斯拉未来的增长引擎将不再是电动车,而是其人形机器人项目——Optimus。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明确表示,未来特斯拉约80%的价值将来自Optimus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成为天价薪酬的“胜负手” 这份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并非空头支票,它为马斯克设定了12项严格的里程碑目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需要在十年内交付 100万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这与将公司市值从约1万亿美元提升至8.5万亿美元的目标紧密相连。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特斯拉正在加速技术研发和迭代。 最近,特斯拉开通了名为“Tesla AI”的官方微博账号,展示了新款的金色Optimus人形机器人。据报道,该机器人的手部设计更加精巧,拥有多达22个自由度,其驱动系统也进行了升级。马斯克曾预测,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生产数千台Optimus,并在2026年将产量提升至5万台。 行业竞争与大规模量产的未知数 尽管前景诱人,但这条转型之路绝非坦途。 首先,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亿美
      380评论
      举报
      特斯拉的未来不是汽车,而是机器人?
    • AIxplorerAIxplorer
      ·09-08

      AI 眼镜:到底是个啥?我理解的五个核心点

      最近很多人问我,所谓的「AI 眼镜」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结合目前的产品现状,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这个品类基本上是被 Meta Glasses 的销量撑起来的,所以以它的定义为参考最靠谱。第一,它首先就是个眼镜框。可以是墨镜,也可以换成近视镜片。Meta 跟雷朋联名的点子很聪明——外观不违和,还能去任何眼镜店直接配度数镜片。 $Meta Platforms, Inc.(META)$ 第二,它其实也是个带麦克风的蓝牙耳机。功能跟 OWS(开放式耳机)差不多,日常看视频、听播客完全够用,别指望降噪或者高音质。优势在于眼镜能塞下更大的麦克风阵列,通话和录视频的声音会更清晰。第三,它还是个随身相机/摄像机。镜头和镜框几乎同轴,这是区别于过去“音频眼镜”的关键。拍照肯定比不上手机,更偏向于“记录”,而不是摄影。录像时间也有限,一般几分钟。第四,它是 AI 的耳朵和眼睛。通过麦克风和摄像头,你能跟 AI 互动,比如“帮我描述眼前的场景”“帮我记个 memo”。不过目前体验还很初级,经常被手机后台杀掉,有点像没有 App Store 的初代 iPhone。 $苹果(AAPL)$ 第五,重量必须轻。最好控制在 40 克左右,否则没法长时间日常佩戴。显示屏并不是刚需,反而会让眼镜更重、更热,不适合长戴。总的来说,AI 眼镜的魅力在于:几乎无感地把常用功能集合在你本来就要戴的眼镜上,顺便解放双手。尤其是对平时就戴眼镜的人来说,成本小,替代掉 OWS、GoPro、AI App 等一堆设备,算是很划算的尝鲜选择。
      4011
      举报
      AI 眼镜:到底是个啥?我理解的五个核心点
    • 来咖来咖
      ·09-08
      近日(9月7日至8日),特斯拉对外展示了结构更紧凑、轻量化与集成度更高的Optimus V2.5原型机;而马斯克天价薪酬方案中将百万台机器人交付设为核心目标,则彻底将机器人业务从远期愿景拉升至公司明确的战略支柱地位,为产业链的长期估值提供了坚实锚点。关注:三花智控/拓普集团/浙江荣泰(T链核心供应商,确定性高),均胜电子(从结构件切入头部总成,价值量提升),五洲新春/夏厦精密/福立旺(受益于机器人关节集成度提升带来的减速器、丝杠改型迭代),新泉股份(轻量化趋势下的注塑件与外壳供应商) $特斯拉(TSLA)$ $三花智控(02050)$ $均胜电子(600699)$ $五洲新春(603667)$ $新泉股份(603179)$
      763评论
      举报
    • HiEVHiEV
      ·09-05

      从无图到轻图,大模型时代,图商的新角逐

      作者 |芦苇 编辑 |德新 随着辅助驾驶的技术迭代,与之相关的地图技术以及图商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2021年是辅助驾驶进入城区的关键里程碑,次年车企们为加速实现「全国都能开」的目标,掀起了一场「去高精度地图」的潮流。但随着城市NOA的普及,出于对安全性、舒适性、连续性的严苛要求,人们很快意识到辅助驾驶系统难以脱离地图独立运作。 但如果只是延续以往地图重度依赖测绘车队的采集方式,在辅助驾驶大规模普及的强烈需求面前,这样的传统作业方式显得捉襟见肘。因此,轻图/云图等创新形态应运而生。 过去几年,高德、百度、腾讯等头部图商都调整了自身的策略,推出了更新更快、成本更低的各类「轻地图」产品,包括HD Air/HD Lite/SD Pro等等。 地图形态变化的背后,除适应辅助驾驶本身的技术迭代外,也牵动了地图市场格局的变化。高精度地图时代,高德、百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轻地图成为车企的主流选择,腾讯地图脱颖而出。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腾讯已经为蔚来、乐道、极氪、魏牌等汽车品牌的城市NOA提供智驾地图服务,占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不含增程式)标配城市NOA智驾地图市场49.01%的市场份额,位列榜首。而排在第二名的是高德,占新能源市场(不含增程)标配城市NOA智驾地图市场47.9%的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竞赛当前烽火正炽,随着端到端技术上车,AI大模型给辅助驾驶的开发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地图的形态也将随之持续演进,图商们的竞争也远未到终点。 在这之中,谁能够最先看准趋势,并坚定拥抱新趋势,谁才能够最先登上新大陆。 一、从无图到轻图,智驾地图形态的演变 随着车企落地量产辅助驾驶的进程,智驾地图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最初是高精地图的甜蜜期。2018年 - 2021年,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量产L2+辅助驾驶系统,包括小鹏、蔚来、理想、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广汽等数
      461评论
      举报
      从无图到轻图,大模型时代,图商的新角逐
    • HiEVHiEV
      ·09-02

      WEWA、VLA、世界模型,辅助驾驶进入GPT时代

      作者 | 德新 编辑 | 王博 2025年的车市即将迈入「金九银十」,各家头部车企在关键的辅助驾驶竞争上也摩拳擦掌,酝酿各自年度的大版本更新。 **ADS4即将推送,并升级到WEWA架构;小鹏、理想、元戎选择了VLA,已经或者马上在新车推出新版大模型;地平线、Momenta则更强调强化学习,前者HSD新车马上要量产了,后者正准备R6大模型上车。 **ADS4 WEWA架构, 图片来源:HiEV拍摄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辅助驾驶在今年的趋势,那就是全面进入了「GPT时代」。这一代的辅助驾驶系统,普遍在车端的模型参数规模上已经超过了十亿参数门槛(1B),云端模型参数规模更是接近千亿级(100B)。 当然,与大语言模型相比,今天辅助驾驶「大模型」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但针对模型训练所需的数据规模,以及算力投入已经在显著地增长。头部的车企,包括吉利、理想、奇瑞等在内,云端算力储备已经超过10EFlops,各大车企加码云端算力以EFlops计算;头部公司今年增加的辅助驾驶里程,将以10亿公里计算。 在辅助驾驶的研发上,大模型主导的技术路线已经非常明确,车企的挑战从路线的摸索,转向对新范式下研发组织的变革以及效率打磨。 一、辅助驾驶进入GPT时代 在整个大AI领域,Scaling Law模型参数规模带来的算法性能收益仍在持续,辅助驾驶也追随这一定律。 OpenAI刚刚在8月初发布了GPT-5,其早前历代的大版本——GPT-2是15亿参数,GPT-3跃升至1750亿,而GPT-4达到了1.8万亿。历代模型随着参数加大,每代模型的能力都令人刮目相看,模型的训练成本也是直线飙升。 我们没有最新的GPT-5的数据,但是据此前Deep Trading创始人Yam Peleg爆料:GPT-4大约在2.5万张A100上训练了90 - 100天,利用率在32%到36%之间。业界估算训练
      389评论
      举报
      WEWA、VLA、世界模型,辅助驾驶进入GPT时代
    • 方舟投研方舟投研
      ·09-04

      世纪判决:谷歌股价创历史新高背后的「三大战役」

      世纪判决:谷歌股价创历史新高背后「三大战役」 关注【方舟投研】,不错过精彩更新 朋友们,昨夜华尔街又被谷歌刷屏了。 收盘一看,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市值一夜飙升超1500亿美元,最高时甚至达到了2300亿美元!这是谷歌2025年最疯狂的一天。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谷歌又发布了什么革命性产品?还是业绩超预期? 都不是。 引爆这一切的,是一场持续多年的反垄断诉讼判决。联邦法官的一纸裁决,不仅为谷歌“扫清了障碍”,更在全球科技巨头面前,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攻防大戏”。 这背后,藏着谷歌正在打响的“三大战役”。 第一战役:法庭上的「业务模式保卫战」 这场股价狂欢的起点,是一场“好于预期”的世纪判决。 在此之前,市场对谷歌的担忧一直没有断过。很多人都担心,司法部会强制谷歌拆分其最核心的“两件宝”:Chrome浏览器和安卓操作系统。一旦拆分,就等于切断了谷歌搜索最核心的流量入口,商业模式将面临致命打击。 然而,法官的裁决像一颗定心丸,明确表示:不会强制拆分。 核心意义: 这份判决,让投资者紧绷的神经彻底放松。 它就像一场巨大的“清障行动”,瞬间扫除了笼罩在谷歌头顶多年的不确定性“乌云”。当最坏的预期没有发生,股价自然会迅速回升,释放掉长期压制的风险溢价。这本质上,是一场由外部法律事件驱动的,对谷歌内在价值的重新发现与重估。 更重要的是,判决允许谷歌继续向苹果支付支付流量获取成本(TAC),预估苹果2024财年将因此获得约230亿美元的收入。 这意味着苹果与谷歌的巨额流量合作将继续稳定存在,但法院明确禁止了“独家分销协议”,标志着搜索与AI领域的竞争格局将迎来全新变化。 第二战役:AI新战场上的「数据与技术之争」 判决也并非全盘皆胜。 法官裁定,谷歌必须与竞争对手共享部分其“珍贵数据”,包括搜索指数和查询历史记录。这听起来似乎对谷歌不利,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AI时代,数据的价值正在发生根本性
      269评论
      举报
      世纪判决:谷歌股价创历史新高背后的「三大战役」
    • AIxplorerAIxplorer
      ·08-29

      万亿对决:苹果vs英伟达

      我们从苹果和英伟达的恩怨聊聊未来可能的变数。 $苹果(AAPL)$ $英伟达(NVDA)$ 一、市值对比当今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两家公司,英伟达在过去两年股价的涨幅超过苹果涨幅的10倍。原因很直接,投资者认为苹果错失AI浪潮,而苹果也不负众望地保持着弱智拉垮的Siri,它甚至远远不及小米的小爱同学。大量的分析文章长期看衰苹果,基本没人认为这两家公司会是对手。可是事物是动态变化的,也许慢慢开始他们错了呢?为什么看似山穷水尽的苹果也坚决不买英伟达的GPU呢?这两家公司的矛盾究竟在哪呢?二、NeXT我们都知道,乔布斯被踢出苹果后,搞的最有价值的两个成果是NeXT操作系统和Pixar动画。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个公司都起源于特别前沿设计的硬件。在Nvidia还没出生的1988年,乔布斯革命性地引入了摩托罗拉的DSP来处理音频甚至科学和工程计算。在1991年,NeXT推出NeXTdimension图像处理卡,几乎和PC上的S3图形加速卡同期出现。而这个S3和随后的3dfx是启发黄老板创建英伟达的关键。NeXTdimension的能力大大超越了S3,它采用了英特尔一款极具前瞻性的处理器i860,这是一款64位的RISC处理器。要知道,又过了近35年,安卓才开始普及64位RISC处理器。简单地说,乔布斯用了一片比PC处理器高级得多的超级芯片来做NeXT的图形加速器,这大概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GPGPU。三、眼界顺带的另外一个结论是,当年英特尔先驱们的眼界也远不是今天的拉垮职业经理人可比的。虽然前瞻性的东西失败的概率也很大。ARM也是英特尔RISC处理器团队发扬光大的,其XScale微架构在性能上全面领先于ARM自己设计的标准核心ARM9。
      9,6353
      举报
      万亿对决:苹果vs英伟达
    • 港美通讯港美通讯
      ·08-27

      金融壹账通探索数字化信贷,助力新型工业化与普惠金融

      8月初,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推动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强调要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并针对细分行业和企业成长阶段特点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信贷作为畅通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的“金融活水”,其效能提升关乎大局。然而,银行信贷市场呈现的“冰火两重天”景象:人工审批的传统贷款近乎停滞,系统自动审批的小微普惠贷款却持续增长。这一情况折射出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风控策略的深层矛盾与转型阵痛。 一面是中小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另一面是传统信贷“流程冗长、材料繁琐”的效率瓶颈。银行自身也困于风控成本高企与信用贷款供给不足的两难境地。2025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管理如此庞大的客群,数字化技术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在此背景下,以AI、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重构信贷全流程,成为金融机构落实政策、服务实体的关键工具。其中,孵化自中国平安的金融壹账通,其探索路径为观察这一变革提供了样本。 破局之基:数字化信贷的“全链条重构”逻辑 从行业趋势来看,信贷数字化的核心并非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全链条技术协同”的体系化构建,形成覆盖“尽调-审批-风控-运营”的完整技术闭环。这一逻辑已成为行业共识,也是金融机构突破转型瓶颈的关键方向。 以金融壹账通为例,其打造的数字化信贷解决方案,是一套覆盖“全客户、全产品”的端到端体系,通过AI、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实现主动风险管理、智能决策与精准管控,最终助力银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风控能力。 其技术进展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可见一斑。针对信贷业务中“报告撰写耗时长”、“管控依赖人工”的核心痛点,金融壹账通推出了大模型智能尽调方案。该方案依托“智能报告助手”与“智能审核助手”双协同模式。 撰写前,系统能按产品、行业智能匹配模板;撰写中,大模型按模板要
      285评论
      举报
      金融壹账通探索数字化信贷,助力新型工业化与普惠金融
    • AIxplorerAIxplorer
      ·08-28

      传腾讯内部在研智能眼镜项目,方向为类Even Realities G1产品形态

      腾讯内部目前在研AI智能眼镜项目,产品方向为类Even Realities G1方向。 $腾讯控股(00700)$ $腾讯控股ADR(TCEHY)$ 这已不是腾讯第一次尝试做智能眼镜产品。腾讯曾在2022年6月成立XR业务,计划打造行业标杆MR产品体验,当时是腾讯高级副总裁、游戏业务实际操盘手马晓轶为总负责人,腾讯游戏工作室NExT Studios负责人沈黎为XR具体负责人,XR团队曾一度达到300余人。然而随着黑鲨收购失败,业务负责人沈黎于2022年11月离职,该部门于2023年2月裁撤解散,从成立到解散前后不到1年时间。后来也传出腾讯不是完全放弃XR业务,而是从自研XR硬件转向尝试复制与Switch的合作模式,将会代理Meta Quest 3S国行版本。然而后来因与Meta没有谈拢,最后不了了之。据悉,腾讯确实始终保持对XR市场的关注,今年也有消息传出其投资了逸文科技。而有意思的是, 腾讯一方面投资逸文科技,一方面内部又组建新的智能眼镜团队,尝试打造类似于逸文G1的产品。据悉,目前该项目才刚启动,仍处于POC的早期阶段。逸文科技为前坚果CPO王骁逸创立的智能眼镜公司,2024年其推出首款双目单绿色的AR智能眼镜,主打欧美市场,该产品风格简约复古,形态上接近于普通近视眼镜,没有扬声器,没有摄像头,只有显示功能。逸文G1产品图然而就是这样一款售价高达599美金的智能眼镜,在海外竟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设计思路,产品理念这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智能眼镜厂商的关注与推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这里不乏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厂,在7月WAIC上阿里发布的夸克AI智能眼镜就有很明显的Even Realities G1的影子,同样
      1,085评论
      举报
      传腾讯内部在研智能眼镜项目,方向为类Even Realities G1产品形态
    • SandalwoodSandalwood
      ·08-27

      6000mAh+全面普及,AI算力正重塑智能手机续航格局

      摘要:随着AI算力提升、大屏高刷普及和5G使用场景拓展,智能手机电池正进入新一轮扩容周期。自2024年以来,6000mAh+机型在鸿蒙与安卓市场快速放量,市场份额从8%扩张至58%,全面渗透至各价格段。续航能力正在演变为智能手机竞争的核心之一。 01 6000mAh+成为主流,能耗需求推动容量升级 自2024年以来,鸿蒙+安卓智能手机电池正在进入稳定扩容通道。过去以5000–6000mAh为核心的容量配置,正逐步被6000mAh以上的大电池方案替代。 根据 Sandalwood中国电商监测数据显示,自2024年至2025年7月,在鸿蒙与安卓手机市场中,6000mAh+机型的市场份额从8%持续加速扩张至58%。 驱动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在于能耗结构的变化:AI 算力快速提升、大屏高刷成为标配、5G网络与多设备互联普及,再加上用户在短视频、视频会议和手游上的使用时长延长,整体功耗曲线正快速攀升,厂商必须通过更大容量电池来提升续航体验。 02 电商市场大容量电池产品,在2000-4000价位区间渗透率最高 6000mAh+电池千元先行,2024年9月之后各价格段快速起量,完成全面渗透。至2025年7月: 其在千元机市场占比已达到50%; 2000–4000元区间占比持续攀升至70%; 5000–6000元区间约30%; 而高端6000元以上市场也有25%。 其中,2000–4000元已然成为核心增长区间,其中小米、一加在2024年下半年快速起量: 小米的增长主要来自Redmi K80与Turbo 4 Pro; IQOO 则依靠Neo 10与IQOO 13; vivo、一加、OPPO保持旗鼓相当的上升势头,其中一加Ace 5表现突出。 03 电池技术迭代 打开智能手机续航空间 支撑这一轮扩容的核心在于电池技术突破。 截至目前只有VIVO X Fold3、X Fold3 Pro以及X
      1.52万评论
      举报
      6000mAh+全面普及,AI算力正重塑智能手机续航格局
    • 大蒜粒机研所大蒜粒机研所
      ·08-14

      速腾聚创的机器人之眼革命:终结「重复造轮子」难题

      作者 | 本一 编辑 | 德新 在科技圈,我们总是痴迷于讨论"大脑"——更强的算力,更聪明的算法,更具泛化能力的模型。对机器人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对"具身智能"的无限遐想。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基础、也更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之前,机器人首先需要一双可靠的"眼睛"。 而恰恰是打造这双"眼睛"的过程,正在让整个行业陷入"重复造轮子"的巨大内耗之中。 图片来源:The Economic Times 一、隐性内耗:行业进步的"拦路虎" 这种内耗是隐性的,它藏在每家机器人公司的财务报表和项目进度里。 工程师们花费着巨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将一堆来自不同厂商的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惯性测量单元(IMU)攒在一起。他们要处理复杂的硬件安装、电源管理、数据同步、外参标定,以及最可怕的——试图在软件层面,将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时空都不同步的数据进行融合。 这有多难?打个比喻,这好比你要把三个以各自节拍演奏的独立"乐手",同步成一首和谐的"交响曲"。 但这个基础工作却又是任何应用级开发的先决条件。这就导致它占用了开发者宝贵的时间和资本,使其无法投入到机器人自身的核心价值创造中。这种"重复造轮子"的模式不仅成本高昂、效率低下,更导致了感知方案的碎片化,难以规模化复制和迭代。 这种"内耗"已经成了行业进步的巨大障碍,拖累了创新的步伐,尤其是对那些缺乏资源、需要从头解决这些复杂系统集成问题的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 行业需要一个破局者。不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独立"乐器",而是提供一个自带指挥、拥有完整建制的"交响乐团"。 图片来源:Queensland Symphony Orchestra 二、速腾聚创,用Active Camera打破行业痛点 这正是速腾聚创(RoboSense)带着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 Active Camera 登场时,试图告诉大家的故事。 在8月8日
      726评论
      举报
      速腾聚创的机器人之眼革命:终结「重复造轮子」难题
    • AIxplorerAIxplorer
      ·08-06

      前瞻 | iPhone 17 爆料汇总,我仿佛看到了 iPhone 6 的精神续作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我们送走了 WWDC25。一年一度的「科技春晚」:—— iPhone 17 系列发布会。即将拉开帷幕。今年,各科技媒体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一台超薄 iPhone 上。 $苹果(AAPL)$ 本文就来提前总结下网络上的各种「剧透」。带你前瞻即将发布的 iPhone 17~PS:看看猜对几个 : >先过一下常规更新iPhone 17 全系标配:- 120Hz 动态刷新率屏幕(重点,全系标配)- 自研 Wi-Fi 7 芯片- Qi 2.2(25w)无线充电+35w有线充电- 台积电第三代 3nm 制程 A19 Pro / A19 芯片- 2400 万像素前置镜头- 12GB 运行内存接下来就是各机型的爆料。iPhone 17 Air,比薄更薄iPhone 17 Air (一说为 Slim)还没发布。就成为科技媒体的热门话题。它被认为可能是 iPhone 史上最轻最薄的机型。作为对比。此前最轻最薄的是 2014 年发布的 iPhone 6.(6.9mm,129g)彭博社记者马克 · 古尔曼表示。iPhone 17 Air 的厚度约为 6.25mm.而郭明錤更激进地认为最薄处仅有 5.5mm.无论哪个是真的,它都会成为历史上最薄的 iPhone.扬声器挖孔数也减少iPhone 17 Air 的重量减轻至 145 克。与 iPhone SE 2 或 iPhone 13 mini 接近。但屏幕却有 6.6 英寸。为了薄,采用虚拟 esim 卡我们尝鲜派此前已介绍过 iPhone 17 Air 的部分特性。包括可能完全移除 SIM 卡槽。取而代之的是「双 eSIM」。这可能是因为太过轻薄。而 SIM 卡槽和实体卡会挤占部分电池和主板空间。因此去掉才能助其「比薄更薄」。机身 Air,
      1.16万评论
      举报
      前瞻 | iPhone 17 爆料汇总,我仿佛看到了 iPhone 6 的精神续作
    • AIxplorerAIxplorer
      ·08-04

      OpenAI的“Agent时刻”:智能体大战来到分水岭?

      美国时间7月17日,OpenAI终于迎来了它的“Agent时刻”——通用型ChatGPT Agent正式发布。它整合了深度研究工具Deep Research与执行工具Operator,可一站式完成复杂任务,但仍存在速度慢、个性化不足等短板。这款产品的发布,让市场重新审视通用AI代理的技术路径选择。ChatGPT Agent的架构本质是“浏览器+沙盒虚拟机”,与Manus、Genspark形成鲜明的技术路线差异。在底层架构层面,浏览器(Browser-based)代理虽堪称万能,但运行速度较慢;沙盒虚拟机(Sandbox)高效,但无法联网操作、工具库受限;工作流集成(Workflow API)速度快、结果精准,但业务范围有限。不同架构模式下的几大主流Agent,各有哪些优劣势?针对B端客户和C端客户的Agent产品,在适用场景和技术逻辑上有何差别?Agent将重塑互联网入口,那么依靠广告营收的创作者们将如何维持商业模式?本期《硅谷101》,主播泓君对话Pokee.ai创始人、前Meta AI应用强化学习团队负责人朱哲清,深入拆解Agent的技术逻辑与未来趋势。(分为上下集推送)以下是这次对话内容的精选:主流底层架构对比:浏览器、沙盒环境、工作流泓君:和市面上的通用型AI Agent对比,你觉得ChatGPT Agent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市面上所有通用型的AI Agent,它们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我相信它们在解决不同场景的问题上,还是会有一些区分度。来源:ChatGPT朱哲清:目前的通用Agent包括这么几家:一个是Perplexity,一个是OpenAI;Anthropic现在还没有推出自己的通用Agent,但他们有编程的Agent;我们Pokee相对比较小一些,比较晚期才出来;有Manus,有Genspark,可能更偏向垂直一些。首先,目前在基于浏览器的产品中,能力最强的还
      817评论
      举报
      OpenAI的“Agent时刻”:智能体大战来到分水岭?
    • 好奇先生0211好奇先生0211
      ·08-04

      下一个十倍火箭股?NASA亲儿子,Firefly本周上市!

      提到美股的火箭股,你也许会想到火箭实验室RKLB,也许会想到AST SpaceMobile(ASTS),它们二者今年的表现都非常亮眼,RKLB今年为止涨幅78.95%,ASTS今年涨幅更是高达148.16%。 如果这些你都错过了,那么你千万要关注接下来,也就是本周四8月7日上市的Firefly(萤火虫宇航),美股代码FLY。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把飞行器稳稳送上月球的民营公司。 今天这篇文章,好奇先生将剖析一下Firefly这家公司,它和RKLB、马斯克的Space X有啥区别?它凭什么去年估值只有20亿美元,今年IPO已经冲到了56亿?还能接连拿下NASA和五角大楼的订单?最后,我也会回答一下到底值不值得参与它的IPO。 「如需最新PDF版招股说明书,加入好奇先生知识星球,即可获取。」 Firefly是个什么样的公司? Firefly Aerospace是一家提供端到端响应式太空服务的公司,使命是让世界能够随时随地在太空发射、着陆和运行。 公司声称是“唯一能在约24小时通知内将卫星发射入轨的商业公司”。这种高响应速度是它区别于其他太空公司的特点之一。 Firefly 的策略是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市场区间:中小型卫星发射。 公司的产品结构其实不复杂: ①Alpha (阿尔法) 火箭:这是 Firefly 目前的主力运载火箭。它是一款两节式火箭,设计目标是将约 1,000 公斤 (1吨) 的载荷运送至低地球轨道 (LEO)。这使其能够满足市场上大量中小型单一卫星或多个小型卫星“共乘”的发射需求。 图片 ②Blue Ghost (蓝色幽灵) 月球着陆器: Firefly 的另一大亮点是其月球探索计划。公司已获得 NASA 的“商业月球载荷服务”(CLPS) 合约,将使用其自行开发的“蓝色幽灵”着陆器,为 NASA 将科学仪器运送至月球表面。这项合约不仅为 Firefly 带
      8,8782
      举报
      下一个十倍火箭股?NASA亲儿子,Firefly本周上市!
    • 数科星球公众号数科星球公众号
      ·07-25

      全球1600家品牌入驻、百万美金ARR收入,月增长100%,它是谁?

      图片 (图片来源:Pixels) 图片 一则北美华人的成功案例:国内的AI Agent确实离优秀差了好几个身位。 图片 @数科星球原创 作者丨苑晶 编辑丨大兔 2025年下半年,大洋彼岸的AI Agent十分火爆,在投融资不甚活跃的当下,一些公司走出了自己的路。他们靠着自营输血,有些甚至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李颐韬和他的CrowdCore便属此类。少年程序员出身,他经历过和大厂厮杀,也在硅谷知名企业任职。如今,CrowdCore作为全球网红营销的AI Agent取得了年入超百万美元的业绩。 现在,这款AI Agent能够通过大模型识别不同国家、不同平台的网红情况,确保了商品生产者能投出正的甚至高额产出比的广告。 最为重要的,他一路走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平台型创业之路。 数科星球DigitalPlanet有幸和李颐韬深聊,并原子化解构了他从默默无闻到一炮而红的底层逻辑。如今,这家公司赢得了包括欧莱雅、丝芙兰等一众大牌企业的深度合作,几乎在一瞬间火爆北美大陆。 为之投资的机构络绎不绝,此前在小红书举办的大赛中,该项目披荆斩棘最终赢得桂冠。 成功从来都是来之不易,CrowdCore是做什么的?李颐韬怎么做到的,他经历了什么?他有哪些经验可以学习? 我们希望本文中,广告主可以找到CrowdCore的价值,跻身于AI的从业者也可以汲取这家公司一飞冲天的经验。 图片 01 CrowdCore是干什么的? 它是一款AI驱动的多功能平台,帮助品牌和营销机构在全球主流社交平台(如YouTube、Instagram、TikTok等)高效发现、筛选并与网红建立合作关系。 优势点在于,这款产品可以依据品牌或产品特点生成理想客户画像,精准匹配契合的网红,提高搜索准确率至90%以上,可在2亿多网红数据库中找到细分匹配网红。 在功能上,它可以自动撰写并发送个性化合作邀请,还能分析数据、追踪效果,通过A
      727评论
      举报
      全球1600家品牌入驻、百万美金ARR收入,月增长100%,它是谁?
    • AIxplorerAIxplorer
      ·08-25

      iPhone 17 Pro 爆料汇总:橙色新配色、5000mAh 电池、A19 Pro 芯片来了

      距离 $苹果(AAPL)$ iPhone 17 Pro 与 iPhone 17 Pro Max 的正式发布仅剩数周时间,关于这两款新品的传闻已经相当密集。以下是目前相对可信的爆料汇总:📱 外观设计框架将改为铝金属材质,与 iPhone 15/16 Pro 的钛金属不同。背部或采用铝+玻璃拼接设计,整体辨识度提升。相机模组预计将有大尺寸矩形凸起,成为外观一大特征。🌈 新配色新增橙铜色,同时保留深蓝色,为用户带来更多个性化选择。🖥 屏幕配备哑光防反射显示屏,类似 iMac / MacBook Pro 的纳米纹理玻璃,提升强光下可视体验。📶 通信性能采用重新设计的天线系统,环绕相机模组布局,提升 5G、Wi-Fi、蓝牙稳定性。🔋 续航iPhone 17 Pro Max 电池容量或突破 5000mAh,得益于更厚的机身设计。⚙️ 性能搭载新一代 A19 Pro 芯片,基于台积电第三代 3nm 工艺。全系列内存升级至 12GB,为 Apple Intelligence 和多任务提供更强算力。📷 影像系统前置镜头升级至 2400 万像素,较 iPhone 16 系列翻倍。Pro 系列长焦镜头提升至 4800 万像素,支持前后摄像头同时录制视频。🌡 散热系统全系采用金属包覆电池+优化内部设计,提升散热。Pro 系列进一步引入均热板散热系统,保证高负载稳定。总体来看,iPhone 17 Pro 系列的重点在于材质革新、配色升级、性能/电池双提升,以及拍照与散热的全面强化。
      1,6711
      举报
      iPhone 17 Pro 爆料汇总:橙色新配色、5000mAh 电池、A19 Pro 芯片来了
    • 涌流商业涌流商业
      ·07-25

      京东想吞下欧洲消费电子巨无霸

      一则2023年11月的传闻,如今有了实质进展。 7月24日,欧洲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德国公司Ceconomy公布:京东正与公司进行“高级谈判”,以期进行潜在的收购,每股出价4.60欧元,对所有普通股进行公开现金要约。 以此计算,交易估值约为22亿欧元,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溢价近23%。不过,现阶段尚未签署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Ceconomy在欧洲经营着1030家消费电子产品零售店,数量最多的是MediaMarkt和Saturn连锁店,销售电脑、手机、家电、无人机、户外设备等各种产品。此外,公司还有媒体广告业务RMG,技术服务商Deutsche Technikberatung,歌曲电影游戏数字平台JUKE。 与京东不同,Ceconomy只有约1/4的销售额来自线上,目前目标是从“传统零售商”转型为“商业服务平台”。 潜在交易的变数不小,其中之一是大股东态度。前三大股东持有公司57%的股份。 主要股东Kellerhals家族和Haniel家族分别持有29%和16.7%的股份。前者白手起家、是MediaMarkt和Saturn的联合创始人,1988年-2020年的数十年间,作为股东与历任管理层有过合作,也有过旷日持久的分歧与诉讼。 Ceconomy曾经隶属于Metro麦德龙集团,2016年-2017年,麦德龙对业务进行重组,批发食品零售与消费电子零售分家,前者保留了麦德龙的名字,后者命名为Ceconomy,两家独立运营并上市。这一过程中,Kellerhals家族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今,大股东还没有表态,Ceconomy另有约36.3%的股份处于自由流通状态。 欧洲零售增长艰难 分拆后的8年里,Ceconomy的收入规模几乎没有变化。从最初2017财年的221亿欧元,到2024财年的224亿欧元(其中51亿欧元来自线上);但净利润急剧缩水,从11亿欧元降至7600
      756评论
      举报
      京东想吞下欧洲消费电子巨无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