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轩OM宇轩OM
      ·10-31

      “AI债务循环”中的投资思考:CoreWeave和Nebius还能买吗?

      最近,我参与制作了《硅谷101》讲Nebius和CoreWeave的这期视频,做了一些研究,也和业内大佬请教了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油管《Neocloud云端对决:一场举债扩张下的AI高风险进击》 B站《英伟达“两个儿子”的战争:AI算力的杠杆游戏与潜在泡沫》 相信关注GPU赛道、手握英伟达股票的朋友们,对这两家公司都不会陌生——它们可是当下AI基础设施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当红炸子鸡”。 回顾一下它们今年的疯狂走势:Nebius (NBIS) 这位“潜力股”,一度飙升7倍,虽然一度回撤了30%,但又反弹,年内涨幅依然维持在惊人的6倍。 而CoreWeave (CRWV) 这位“急先锋”,自3月IPO以来,最高也冲到了6倍,但过程嘛,堪比坐过山车,一度腰斩,现在稳定在3.5倍涨幅左右。它们都超越了英伟达今年2倍的涨幅。 关于这两家公司的发家史、商业模式、行业背景啥的,在“硅谷101”的视频里已经讲得挺透彻,这里就不赘述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主要聊聊我的投资思路——当然,基于合规,具体买卖点位就不提了,大家懂的。 先扔个结论:Nebius和CoreWeave,绝不是巴菲特老爷子那种能让你“买了就关电脑去睡觉”的安心投资。 把它们看作“加了杠杆的英伟达”可能更贴切,这意味着,它们的涨跌波动,往往会比英伟达来得更早、更猛。市场上任何关于“AI泡沫要破”、“数据中心需求见顶”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让这两只股票率先跳水。 不过,现在就断言“泡沫要破”也为时尚早。硅谷那边,围绕AI Agent的创业热情丝毫未减,AI也实实在在地在改变着许多工作流程。 最近的回调,在我看来,更像是市场在消化前段时间过于密集的巨额订单消息——毕竟,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金的合同签下来,落地、执行都需要时间,短期内很难再有同等级别的“猛料”刺激投机情绪了。 所以,只要价格合适(比如跌回几次重磅消息公布前的水
      1,561评论
      举报
      “AI债务循环”中的投资思考:CoreWeave和Nebius还能买吗?
    • AIxplorerAIxplorer
      ·10-30

      英伟达是怎么被“抬”上5万亿的?

      10月29日,美股一开盘,英伟达成为了史上第一个市值突破5万亿美金的公司。 $英伟达(NVDA)$ 一天前,在GTC DC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展示出来自AI的强劲需求。比如,他表示,今年及2026年,Blackwell和Rubin架构芯片可带来的收入超5000亿美元,这个收入将来自2000万颗GPU。5000亿美元收入将是2023年~2025年Hopper架构芯片所带来收入的5倍。在演讲中,黄仁勋又一次驳斥了AI泡沫论。他当然要驳斥,作为AI时代核心资源——GPU的卖铲人,英伟达一手掌握稀缺资源的定价权。可以说,英伟达的市值取决于市场对于美国AI未来的乐观程度。然而,伴随着英伟达5万亿市值的到来,“AI泡沫论”的质疑声音也空前高涨。这,要从一笔关联交易说起。9月22日,英伟达宣布,将向OpenAI投资一笔高达1000亿美元的巨款。作为“回报”,OpenAI承诺了一份价值10GW GPU的超级订单。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方式,瞬间引发了资本市场对AI泡沫的更深担忧。近日,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在华盛顿演讲中表示,全球股价在对AI提升生产率潜力的乐观情绪推动下飙升,但金融状况可能“突然转向”,当前估值“正逼近25年前互联网热潮的水平”,如果市场发生剧烈回调,将拖累全球增长。英国央行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PC)也表达了类似担忧。其最新季度报告称,美国股票市场“在若干指标上显示估值过高”,尤其是集中在AI相关科技公司。而这种高度集中使市场在AI预期降温时特别容易受到冲击。在这场游戏中,英伟达们既是演员也是观众,钱从左口袋进,右口袋出。这究竟是通往未来的高速公路,还是一场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更盛大的烟火?#01一、一场资本的内循环要讨论AI的泡沫,就绕不开一个词:循环融资。一群科技巨头,
      306评论
      举报
      英伟达是怎么被“抬”上5万亿的?
    • AIxplorerAIxplorer
      ·10-23

      Amazon推出用于派送的AI智能眼镜,可帮助快递员进行路径规划导航及扫描包裹

      今日,全球电商巨头Amazon通过官方博客披露了其正在研发的智能派送眼镜。该款眼镜支持单绿色显示及摄像头,为快递员派送流程中的"最后一公里"环节提供辅助。 当派送司机安全停靠车辆的时候,该智能眼镜将会自动激活,帮助其在车内快速定位包裹,并在视野中显示相关配送信息。 $亚马逊(AMZN)$ 基于亚马逊地理空间技术,及路径规划功能,眼镜可引导司机精准抵达目的地,且在完成派送后自动拍摄照片——全程无需取出手机。如图所示,该眼镜配套一件搭载可更换电池的背心(电池应该在图中的左侧)。驾驶员可通过按压背心上的专用按钮,在完成配送后自动拍摄并上传记录照片。 该按钮旁疑似还配备了表盘。据亚马逊官方说明,该控制器设有独立紧急求助按钮,可供用户呼叫援助服务。亚马逊官方没有明确披露眼镜搭载的传感器。但根据产品图像推测,该眼镜搭载了两颗摄像头模组:一颗位于鼻梁上方,另一颗位于镜架太阳穴附近。从眼镜外观来看,光机位于镜腿上面,没有采用的一拖二的显示方案,笔者猜测可能是采用了单目的显示方案。该眼镜还配备了光致变色镜片——强光下颜色会自动加深,常规光线中保持透明以确保视野清晰,与此同时,还支持近视镜片。  亚马逊尚未公布该产品的具体上市时间,但表示已有数百名驾驶员参与早期版本测试,并计划进一步集成AI功能。未来,该智能眼镜将通过实时缺陷检测系统扩展功能应用,例如:当配送员将包裹遗留在客户住所门前,且位置信息与面单标注的门牌号/公寓编号不一致时,系统将即时预警;此外,设备可自动检测低光照等危险场景,智能监测周边环境(如庭院宠物等潜在风险),并及时推送警示信息。  从照片来看,该眼镜外观尚未达到消费级眼镜标准。据The Information 9月报道,亚马逊面向消费者的带屏眼镜(代号"J
      569评论
      举报
      Amazon推出用于派送的AI智能眼镜,可帮助快递员进行路径规划导航及扫描包裹
    • 方舟投研方舟投研
      ·10-23

      特斯拉Q3财报:马斯克的梦想,正在透支市场耐心

      在特斯拉财报发布前,几乎所有分析师都在唱多特斯拉。 原因很简单——美国退税政策的刺激,再加上交付量的强劲恢复,大家都在等一个“超预期的季度”。 结果呢?确实超预期,但股价却跌了。 财报发布后,特斯拉股价盘后一度下挫近 5%。这其实已经说明问题:市场这次要的不是“数据漂亮”,而是“未来能不能更漂亮”。 图片 除了阅读文章,方舟投研邀请大家加入我们的交流社群。 我们会对互联网、科技、医药、消费等领域进行持续跟踪,针对热门事件和公司财报展开深入探讨,所有独家研报与分析内容,都会第一时间发布在【方舟投研】圈,并同步分享到交流社群。 欢迎加入,一起探讨更深层的投资逻辑。 财报数据:营收亮眼,利润掉队 财报显示: 图片 • 三季度 总营收 281 亿美元,环比增长 24.8%,同比增长 12%,轻松超越市场预期的 263.6 亿美元; • 调整后EPS(每股收益) 0.50 美元,环比增长 25%,但同比下滑 31%,略低于预期的 0.54 美元。 单论此次特斯拉三季度业绩而言,整体收入表现还可以,在总收入端和总毛利端都呈现出好于市场预期的状态,在净利润上因为三费(研发、销售、管理)投入增加,略低于市场预期。 汽车业务:销量有惊喜,利润没惊艳 先看最核心的卖车业务。 图片 三季度汽车销售收入212 亿美元,甚至创了纪录,同比增长 6%,环比同样走强。 这主要还是得益于退税政策的提振,本来大家都担心销量环比下滑,结果反而“逆风翻盘”。 但问题也在这里。 汽车业务的整体毛利率为 17.05%,看起来还行,可是剔除碳积分之后,只剩 15.34%,比市场预期的 16.3% 低了将近 1 个百分点。这就是盘后股价下跌的最大导火索。 此外,马斯克也提到了一些成本压力: • 碳积分收入减少; • 一次性FSD购买收入同比下降; • 关税提升
      268评论
      举报
      特斯拉Q3财报:马斯克的梦想,正在透支市场耐心
    • HiEVHiEV
      ·10-20

      一个“非著名”智驾公司,和它穿越周期的十年

      作者 |本一 编辑 |德新 全球范围内深度学习技术伴随着2012年AlexNet的诞生而崛起,而智能驾驶的第二波浪潮紧随其后,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大概从2014年开始智能驾驶公司开始广泛出现。当热潮褪去,大浪淘金,活下来的公司如今大部分都已经走过了10年征程,国内的易航智能就是其中的一支。 “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创业十年的非著名公司。” 2025年10月14日,易航智能十周年媒体交流会现场,创始人陈禹行用这样一句自嘲为过去十年做了开场。这句略带调侃的总结,瞬间引出了一个矛盾的事实:一家曾拿下理想首个量产项目、第一个将自研纯视觉AEB方案卖到欧洲以及率先在小算力平台实现NOA量产的公司,为何在十年之后,依然自谦“非著名”? 图片来源:易航智能官方 其实这也不是简单的谦辞了。 在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从资本狂热到理性回归的十年浮沉中,“著名”曾是光环,也可能是魔咒。许多曾声名显赫的公司倒在了黎明前的技术或商业化深坑里。易航智能的“非著名”,恰恰是其务实求生、专注“技术+量产”双轮驱动的生存哲学写照,帮助其顺利度过了十年的发展周期。 如今,智能驾驶比拼的下半场哨声已响,行业竞争的焦点从智驾科技公司PPT上的炫技转向了成本可控的大规模量产。主机厂在经历“黑盒”之痛与“自研”之重后,正集体转向一种更务实、更具掌控力的“全栈可控”模式。 在此背景下,易航智能十年磨一剑的“非著名”哲学,正让它从一个沉默的行者,变为车企眼中那个不可或缺的“最佳拍档”。 图片来源:易航智能官方 一、从马自达6到ENCAP五星,“技术+量产”双轮如何炼成? 易航智能的故事,始于一次“无知者无畏”的千里奔袭。 2015年,智能驾驶融资井喷,资本追逐着光鲜的履历与动听的故事。而陈禹行和他的初创团队,既无名校光环,也非商业明星,融资之路异常艰难。“当时有公司只做了一个车道线中直线的检测,就轻松融了1000万,”陈禹行回忆道
      303评论
      举报
      一个“非著名”智驾公司,和它穿越周期的十年
    • 资本工坊资本工坊
      ·10-16

      三天砸出1.15亿!首程控股用真金白银提前下注“机器人量产元年”

      四季度是机器人提速季。海外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频出利好、量产在即;国内宇树科技IPO临门一脚,首程控股持股约4%;产业共识几乎统一到一句话——2025年是“机器人量产元年”。当“技术→应用→销量”的链路被打通,最稀缺的是既有资金能力、又握真实场景的产业资本。 A/H市场处在牛市的第一轮调整,但主线没变。此时,谁敢拿真金白银表态,谁就更值得重估。首程控股在三个交易日里合计回购5040万股、耗资约1.15亿港元;同时,上半年营收+36%、归母净利+30%、有息负债率仅7.9%,高分红贯穿全年;C端三店齐开(融石广场、春熙路、首都机场T3),把机器人从“概念”推进“销售+数据”双闭环——这才是我在震荡里选择它的原因。   一、三天连买5040万股:敢买自己,就是最大的信号 先看动作:10月10日,首程斥资约5828万港元,回购2545万股,最高价2.31港元,最低2.25港元;10月13日,再次出手,耗资2013万港元,回购890万股,价格区间2.21–2.27港元;紧接着10月14日,第三天继续加码,花了3636万港元,回购1605万股,区间2.21–2.35港元。 三天加起来,整整5040万股、1.15亿港元!这不是象征性地买一两手,是实实在在地在托底。 而且这家公司不是第一次回购——自7月以来就一直在买,价格从2.1一路往上。这种持续性的动作,说明一件事:公司管理层真信自己。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护盘,而是认定目前的股价太低。港股现在这个环境,敢连买三天、掏出上亿现金的企业,寥寥无几。这不是普通的信号,这是管理层在对市场说:“我觉得我们被严重低估了。”   二、半年报亮眼:高成长、高分红、低负债 有人会问,它为啥敢这么买?答案写在半年报里。 上半年,首程的业绩漂亮得让人放心:营业收入7.31亿港币,同比增长36%;归母净利润3.39亿港币,同比增长30%;资产运
      891评论
      举报
      三天砸出1.15亿!首程控股用真金白银提前下注“机器人量产元年”
    • AIxplorerAIxplorer
      ·10-16

      OpenAI有花不完的钱?AI泡沫让人想起了当年的网络股

      OpenAI又造就了一波大涨。这已经是过去一个多月的第四次。站上OpenAI的风口,股价就能上天。博通两次股价大涨半导体巨头博通周一收盘大涨10%,市值已经接近1.7万亿美元,一举超过台积电,成为市值仅次于英伟达的第二大半导体公司。在这波AI热潮中,陈福阳领导的博通同样受益匪浅,今年以来股价已经增长了一倍。 $博通(AVGO)$ 此次推动博通股价攀升的,又是造富神话OpenAI。这家生成式AI巨头不仅自己估值突破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而且还有着“金手指”的美誉。谁和他们达成合作交易,随后就会股价飙升。博通大涨是因为他们宣布与OpenAI达成战略合作,两家公司将共同部署定制的10吉瓦(GW)级AI芯片。OpenAI将负责AI芯片设计,并与博通共同开发和部署。与此前英伟达和AMD的交易不同,OpenAI与博通的合作不涉及投资与补贴。根据两家公司的新闻稿,OpenAI将通过这些自研芯片和系统,将其前沿模型和产品开发经验直接融入到硬件产品中,释放全新的计算能力和智能水平项目预计将在2026年下半年开始部署并完善网络系统,在2029年年底前完成工作。实际上,这已经是博通第二次因为OpenAI股价大涨了。上个月博通发布财报之后,陈福阳宣布有一家神秘新客户承诺了高达100亿美元的新订单。当时市场就猜测这个新客户是OpenAI,推动博通股价大涨16%。现在两家公司正式宣布合作。尽管这是已知消息,但依然让投资者感到兴奋,推动博通股价又迎来第二波涨势。陈福阳算是把OpenAI这个股价推动剂用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一鱼两吃”。谁跟着OpenAI都能涨过去一个月,OpenAI持续宣布了数千亿美元的几项重磅新交易。奥特曼在持续推动云服务商与芯片巨头们股价大涨的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好的合作条件。上个
      563评论
      举报
      OpenAI有花不完的钱?AI泡沫让人想起了当年的网络股
    • YaniceScorpiYaniceScorpi
      ·10-15
      果然[惊讶]
      203评论
      举报
    • AIxplorerAIxplorer
      ·10-15

      马斯克二代星舰最后一飞成功了

      星舰 V2 的谢幕演出,比预想中更加顺利。就在刚刚,星舰第 11 次飞行任务圆满完成——15 号助推器再次征战,8 颗星链模拟器完美部署,隔热瓦被故意移除接受极限测试,飞船在印度洋成功完成溅落。这是星舰 V2 版本的最后一飞,也是 SpaceX 迈向星舰 V3 时代的转折点。马斯克此前多次表示,星舰是一个持续迭代的系统,而 V3 则是未来实现登陆火星任务的关键版本。插个题外话,英伟达 CEO黄仁勋也来到了美国德克萨斯州 Starbase 基地,把即将发货的 DGX Spark 个人超算交到马斯克手上,而早在 2016 年,马斯克就是首批从黄仁勋手中接过 DGX-1 的团队成员之一。一、星舰V2的终点,V3的起跑线本次任务使用的是超重型助推器 15 号(B15-2)和星舰飞船 38 号(S38)。值得一提的是,B15 助推器曾在第八次任务中成功完成飞行,并顺利执行了标志性的“筷子夹星舰”回收测试。本次再度出场,它搭载的是 24 台来自以往任务、已完成飞行验证的猛禽发动机。此次使用 B15 助推器测试的核心目标,是验证一套全新的着陆点火发动机配置,为后续的新一代超级重型助推器打下基础。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此次发射的全部过程。首先,位于星舰下方的超重型火箭助推器点燃了全部发动机,开始向太空爬升。发射约 2 分半后,星舰上方飞船点燃自身的 6 台发动机并完成分离。据 SpaceX 介绍,这些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相当于 64 架波音 747 客机的总和。而“超级重型”助推器开始执行返回推进,朝预定溅落点飞行,准备进行着陆点火实验。具体来说,当星舰(上级飞船)和助推器分离后,助推器需要返回地球并尝试着陆。第一步是进行姿态翻转,让发动机朝向正确方向,以便点火减速。翻转后,助推器点燃发动机进行反向推力。这相当于制动,让助推器逐渐脱离上升轨迹,转向预定的下降轨迹。此次助推器在
      1,037评论
      举报
      马斯克二代星舰最后一飞成功了
    • AIxplorerAIxplorer
      ·10-15

      ChatGPT成人模式要来了,但作为成年人我一点都不高兴

      今天凌晨,OpenAI 的 CEO 山姆·奥特曼宣布,ChatGPT 将在 12 月推出“成人模式”。奥特曼长篇大论地解释了一通,大意是说,ChatGPT 一开始设置那么多限制,主要是担心心理健康问题,怕出事,结果搞得普通用户觉得体验拉胯、不够有趣。现在 OpenAI 号称已经掌握了新的安全工具,能够减轻心理健康相关的主要风险,所以准备放开手脚了。到了 12 月,经过验证的成年用户可以解锁更多内容,包括情色类内容。没错,就是你想的那个意思。一句话概括,OpenAI 声称是时候要把成年人当成年人对待了。不过,作为一名成年人,我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另外,按照奥特曼的说法,接下来几周 OpenAI 还会推出一个更有人情味的 ChatGPT 新版本,类似大家之前喜欢的 4o 那种感觉。你想让它回复更温暖点?没问题。喜欢它狂发 emoji?也行。甚至希望它像朋友一样跟你聊天?统统都可以。在与网友的问答中,奥特曼还回应了更多细节。其实 ChatGPT 这事早有征兆。去年底奥特曼就透露过支持成人模式的计划,当时有网友建议移除模型的大部分护栏,奥特曼当场表态:“肯定需要某种‘成人模式’。”在当时 OpenAI 面向用户征集的新功能投票里,这事一度高居榜首,和 AGI、Agent、升级版 GPT-4 等一起被列入 2025 年产品计划,足见其受重视程度。而按照 OpenAI 官方博客,目前年龄验证功能能够自动识别未成年用户并切换到青少年安全模式,拦截露骨色情内容;如果无法确定年龄则默认视为未成年,只有提供年龄证明后才能解锁成人功能。听起来很周全对吧?但细看下来,事情可没那么简单。首先是年龄验证的技术漏洞。即便 OpenAI 未来采用身份证件或付款信息核验等方式,规避手段仍然层出不穷。未成年人使用父母身份证件验证、通过成年人代为注册账号,这类操作在互联网产品中早已屡见不鲜。更关键的是,Open
      1,4521
      举报
      ChatGPT成人模式要来了,但作为成年人我一点都不高兴
    • AIxplorerAIxplorer
      ·10-14

      万元入手的Meta Rayban Display万字详细评测(下)

      接着上一篇文章万元入手的Meta Rayban Display万字详细评测(上),我们继续聊社交场景,Instagram、Messager、WhatsApp  Display眼镜版本的核心功能包括和联系人发送和分享照片&视频、发信息、语音电话和视频电话。这些功能,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里就不赘述了。鉴于手机对着眼镜屏幕拍摄难度较大,笔者只能拍成下面的程度,实际显示效果还是清晰的,以下为Instagram及Messenger的用户列表页,而有过通话记录的也会在Calls应用中展示。这里的"发信息",目前是通过语音转文字的方式实现,笔者试下来,转化速度和准确度非常不错,可以实现秒级转化,非常丝滑,还挺让人惊喜的。当然,也还支持发送语音消息,或者直接语音电话,视频通话。视频通话的时候,用户可以在手机端切换是使用手机摄像头,还是眼镜的第一视角摄像头。值得一提的是,后续肌电腕带还可以做到手写输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在一些不能语音输入场景(比如开会时)的可用性。而其它的交互方式,比如配备智能戒指是很难实现这样的便携输入的,这也是肌电腕带最大的优势(甚至相比于Apple Vision Pro手指戳打键盘输入这一交互方式优势也是巨大的)。地图导航导航是轻显示类智能眼镜非常重要的场景,已成为这类产品的标配。目前Display搭载的是Meta自家的地图(原来Meta家也有地图),遗憾的是在大陆只能定位到你自己的位置,无法实现导航,也无法查询附近的咖啡店、餐厅、旅游景点等信息。▲以上图片由小红书作者“马丁硅谷游记”拍摄导航的小地图显示在眼镜的右侧,骑行和徒步并不会遮挡视线,个人觉得导航功能对于骑行场景而言还是非常实用的(前提是不能遮挡视线)。用户可
      7,191评论
      举报
      万元入手的Meta Rayban Display万字详细评测(下)
    • AIxplorerAIxplorer
      ·10-10

      万元入手的Meta Rayban Display万字详细评测(上)

      Meta Rayban Display于2025年9月30日开售,然而这个产品开售2天就售罄了(参考Meta Rayban Display销售火爆,开售即售罄,一机难求),真的有点难抢啊,黄牛价格都已经到了1400美金。做媒体的笔者囊中羞涩,只能蹭某些土豪从海外买过来的体验一把。本评测分为上下两部分,笔者会对Meta Rayban做详细的评测。由于Meta Rayban Display一些功能在国内无法使用,因此Meta AI的功能、地图导航的功能将只能做简单介绍。开箱产品盒子和Meta Rayban风格一致,盒子显示“Glasses are made in Vietem; band made in Malaysis; all other articles made in China.”,也就是说眼镜部分是越南产的,腕带是在马来西亚产的,其他的物料是在中国生产的,那就说明Meta Rayban Display是在歌尔越南工厂生产。拆开盒子包含了眼镜主体、腕带、可折叠的眼镜盒、充电线、眼镜布。眼镜主体部分Meta Rayban Display可以理解为支持单目全彩显示的大号版本Meta Rayban,包括黑色和沙棕色两个颜色。笔者手上拿到的是Large版本的,整体重量达到了71.1克(官方给出的69克应该是标准版本的重量),如果是近视用户,配上镜片会达到80多克。目前市面上几款智能眼镜镜腿比较,可见Meta Rayban Display在靠近镜框部分要明显粗壮很多,这个部分主要是需要塞下Lcos光机。镜框对比,也可以发现,Meta Rayban Display的镜框也要大一些。Rayban Meta Display内侧,可以看出“桩”的部分明显显得粗壮。另外电源开关键位置也做了调整,放在了左“桩”的下方,还有个变化是左镜腿末梢增加了一个圆形的“Rayban Meta”的Log
      7,825评论
      举报
      万元入手的Meta Rayban Display万字详细评测(上)
    • 富哥only富哥only
      ·09-28

      投资人进修小课堂

      hello老虎的同学们,今天不聊交易,聊下业务侧,1级市场投资端,为什么聊这个呢,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关注到创投圈的一些现状,大家就会发现最近拿到融资的项目特别的多,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相关的项目。 真正的纯粹做国内市场的智能硬件是非常少的,大多数项目标准化套路其实都是讲了出海和全球化的故事,为什么,因为其实海外市场消费力更强,海外市场对于价格敏感度相对来说更低一些,人家用刀乐,欧元,英镑,想想这购买力,另外,很多这种ai+智能硬件的这种产品,一上来就做全球化,其实有一些品类本身销量还不错,所以也给大家打了一个比较好的样板。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今天美国和海外的很多创业者其实对于硬件品类的创业的能力是非常弱的,因为他们距离我们国内的这种供应链非常远,他们做硬件能力很差,当然今天美国的ai能力,软件能力,以及当地的市场的了解程度要比我们强很多,但是他们有明显的短板,而这个短板是今天中国深圳最最强的能力,所以看起来这个市场是有一些可能宏达叙事的这种变化的故事,所以大家听了很多,你可能会觉得现在市场确实有变化,那么有大量的项目拿到新的融资也很正常。 但是其实不正常的点来了,其实今天大家无法理解今天的市场到底有多热,就拿着ppt一个idea,如果放到去年前年很有可能一个不错的创始人也就是一个五六千万,5000w到1个亿人民币左右的估值,基本上顶天了,跟二级股票市场是挂钩的,前2年情况大家也经历了,知道的,但是今天这个市场的情况下,很多项目第一轮就是三千万美金的估值第二轮5000w么进左右的估值,很有可能拿着ppt什么都没有,也能融到1亿美金估值的一轮融资,也就是说,今天在相比于去年的同样的时刻,市场技术,基本面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市场的同样的项目的估值有5倍道10倍的上修,这是非常不正常,就包括富老师自己,可能过去一两年也比较保守,也在想是不是我错了,还是市场错了,因为市
      1.15万5
      举报
      投资人进修小课堂
    • 富哥only富哥only
      ·09-25

      现实资产代币化(rwa上链)科普与风险提示

      关于最近火热的rwa,我看了一下,好像没几个人说在点子上 接下来我给同学们科普实践链条注意点——rwa实操下来呢,其实是2种模式,一种是跨境发债:发abs或者发rice,比如说曹操专车,协鑫,这是一种,一般是上市公司在玩,另一种其实就是海外发币,那这个就是要cio,ieo,sto,屡试不爽,只是现在换了新名词叫rwq其实,这就是目前关于rwa 的现状,这里面呢一定要注意相应的法律风险。 第一种,这种上市公司跨境发债,严格意义上来说跟rwa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因为他跟所谓的区块链有结合的点无非就数据上链,rwa发的这个债,锚定的底层的资产,比如说新能源充电桩可以通过lot的技术实时了解所谓的底层资产实时的收益情况,每分每秒投资人都能看到这个锚定资产的变动情况,这就是唯一创新之处,但是我们要知道在数据上链之前,如果出现造假也会有很多问题,但是呢我们理解的rwa,本质上因为rwa(real world asset)是指的真实的资产通过web3这样的一个领域去完成融资的行为,那么这个创新呢,其实跟本质相离的还是有一些距离,甚至很大的距离,因为他没有在币圈完成融资,也就是底层资产上链,仅仅是从信用这一块,然后让投资人可以看的到,但是这个资产呢还是卖给了这种比如说在香港卖给了卷商,卷商最后卖给了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玩的这一套rwa,也就是披着rwa的外衣来完成传统卷商融资的行为, 而从融资成本的角度上来考虑的话,这个融资也极其的不划算,因为太贵了成本,比如前期境内资产的律师尽调,出法律意见,境外律师撰写关于rwa的法律意见,基金公司做相依的rwa 的基金的相应注册管理,一系列流程,包括再就是资产上链,还有就是卷商承销,在卷商承销之前我了解的一些实操案例,这个费用一般来说整套下来包括会计审计不会低于500w港币,这一套流程做完,还有卷商的承销费用,而这个承销费用也比传统的要贵一些,还有投资
      8,3273
      举报
      现实资产代币化(rwa上链)科普与风险提示
    • HiEVHiEV
      ·09-23

      腾讯推出座舱智能体,智能车快鱼加速吃慢鱼

      作者 |柳溪 编辑 |德新 2025年「金九银十」即将开战,车企们正在进入一年中最为紧张、快节奏的产品上市周期。 当下,车市的几波主流势力相互竞逐,自主品牌、新势力、合资车企们的技术路线正逐步趋同,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也越发严峻,车企们或主动或被动正卷入一场无尽的军备竞赛。 「全球产业正在迈入效率竞争的新阶段,企业拥抱 AI 的速度成为决定性因素。」在最近的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智慧出行专场上,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智慧出行总裁钟翔平谈到,最终结局将是「快鱼吃掉慢鱼」。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智慧出行总裁钟翔平,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一、快鱼吃慢鱼,大模型驱动智能汽车的新周期 钟翔平谈及的「快鱼吃掉慢鱼」,具体来说,车企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成为快鱼,影响最大的技术因素毫无疑问是AI。 以辅助驾驶为例,在2024年之前辅助驾驶与AI大模型并没有太强的相关性,辅助驾驶的系统开发更多还是基于规则(Rule based)的代码。 而ChatGPT爆发之后,大语言模型(LLM)和视觉语言模型(VLM)在共享嵌入空间内统一了感知和自然语言推理,给辅助驾驶的算法模型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辅助驾驶的体验以及MPI指数都呈现了爆发式增长。 座舱领域也不例外,接入大模型后,车机从被动接收相对固定的指令,跃升到主动根据用户的意图提供服务,大大改善了车内的交互体验。 伴随着车企之间人才迁移和技术赶超,汽车的基础智能化水平逐渐被拉齐,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高阶的智能化水平,正成为各大玩家的主要发力点。 AI重塑千行百业,过去的打法已然失效。 钟翔平比喻,「现在就好像当年PC互联网面对智能手机的来临,几乎所有APP那时候都在做移动终端化,但如果只是简单移植,最终都没什么好结果。APP要真正具备移动终端特性。」 同样道理,放在智能汽车上,就是一切产品也都要AI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数据闭环和迭代周期是关键。」
      660评论
      举报
      腾讯推出座舱智能体,智能车快鱼加速吃慢鱼
    • 芯潮IC芯潮IC
      ·09-21

      赛美特赴港IPO:收入连续三年攀升,复合增长率高达66%

      近日,专注于智能制造软件解决方案的赛美特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赛美特”)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再度引发资本市场对智能制造赛道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家深耕先进工业智能制造的科技型公司,赛美特近年来在业绩、技术与市场拓展方面均展现出强劲的成长性,成为智能制造领域少数兼具规模化营收与高研发能力的代表企业。 业绩稳步增长,盈利能力持续增强,资本关注 根据招股书披露,赛美特在2022年到2024年间实现营收由人民币1.8亿元增长至人民币5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66.13%,展现出行业领先的扩张速度。 在盈利能力方面,赛美特2022年、2023年、2024年调整后净利润分别是人民币1077万元,人民币2602万元、人民币7873万元。在智能制造行业仍处于快速投入与扩张期的背景下,赛美特能保持稳定的盈利表现,尤其2024年经营现金流为正等表现,反映其商业模式已初步验证,具备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增长潜力。 根据招股书披露数据整理,截止2025年6月30日赛美特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5.3亿元(包含货币资金、大额存单、活期理财等) 在全球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对工业软件与智能制造企业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相较于传统硬件企业,软件公司拥有更高的毛利率与更轻的资产结构,成长弹性更大。赛美特凭借持续增长的业绩、较高的研发投入以及可复制的国际化路径,被普遍视为“具备科技属性的制造业底层赋能者”。 行业分析师指出:“赛美特不仅是智能制造软件的供应商,更是制造业数字化的推动者。其在半导体智能工厂的领先地位,加上跨行业拓展和国际化潜力,使其具备稀缺性,因而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半导体智能制造浪潮驱动成长,跨领域布局增强韧性 赛美特受到资本市场追捧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其切入了“半导体智能制造”这一战略性行业。据招股书披露数据,赛美特半导体智能工厂解决方案贡献主要收入,占比超过
      4,170评论
      举报
      赛美特赴港IPO:收入连续三年攀升,复合增长率高达66%
    • AIxplorerAIxplorer
      ·09-19

      黄仁勋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英伟达一统“GPU+x86”生态

      作为硅谷的老牌地标,英特尔、英伟达总部之间的距离仅约2.4公里,可以说隔着高速公路就能看到。 $英特尔(INTC)$ $英伟达(NVDA)$ 在9月18日,这两家巨头做出了一件震动科技圈的事:宣布达成横跨PC与数据中心的深度合作,英伟达将以每股23.28美元,入股英特尔50亿美元,约占后者5%股权。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称之为:“历史性合作”。双方合作路线主要有两条:在数据中心端,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x86 CPU,英伟达会将其集成到其AI基础设施平台中并提供给市场;个人PC端,英特尔将推出“x86 RTX SoC”,把英特尔CPU与英伟达RTX GPU放进同一封装。消息公布当日,英特尔股价单日暴涨超20%,创下十年来最大单日百分比涨幅,英伟达小幅上涨,AMD则在发布会前一天下挫约5%。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供货协议,当GPU顶流携手CPU霸主,又将给行业和世界,带来什么影响?01、GPU老大+x86老大“我们即将达成的合作关系,预计将带来约250亿至500亿美元的年市场机会。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合作,我们对此投入了全部关注。”黄仁勋在发布会上如此称。此番合作还经过了近一年的秘密讨论。在PC端,这次合作最核心的形态,是把英特尔的x86 CPU与英伟达的RTX GPU集成于同一系统级芯片(SoC)中,通过英伟达的NVLink实现高带宽、低时延的芯片间互连。外观上它仍以CPU封装形式呈现,内部将是一个紧耦合的CPU+GPU异构SoC,预计将应用于轻薄游戏本、小型机箱整机,以及面向创作和AI的高性能笔记本中,取代“处理器+独显模组”的传统两芯方案。这不是第一次把英特尔CPU与“他家GPU”集成于同一封装。2018年的Kab
      1,245评论
      举报
      黄仁勋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英伟达一统“GPU+x86”生态
    • AIxplorerAIxplorer
      ·09-18

      一文看懂Meta Connect 2025

      2025 年 9 月 18 日, $Meta Platforms, Inc.(META)$ 在 Connect 大会上重磅发布三款全新 AI 智能眼镜,分别是 Ray-Ban Meta(Gen 2)、Oakley Meta Vanguard 以及 Meta Ray-Ban Display。扎克伯格在演讲中强调,Meta 在设计智能眼镜时始终遵循三大核心原则:首先是一副优秀的眼镜——轻便、舒适、美观;技术退居幕后,只在需要时出现;认真对待超级智能,确保眼镜随着 AI 进化不断升级。Ray-Ban Meta(Gen 2):续航与影像双提升第二代 Ray-Ban Meta 最大亮点在于电池与影像能力。续航比上一代提升一倍,可支持 8 小时混合使用。影像方面,升级到 3K 超高清录制,清晰度与流畅度显著增强。此外,Meta 推出了 Conversation Focus(对话聚焦) 功能,在嘈杂环境中能智能放大与你交谈的声音。AI 助手方面,Ray-Ban Gen2 进一步增强了实时 AI(Live AI),逐步向全天候 AI 助手迈进。外观上,Meta 提供限时季节性色彩与多款镜框、镜片组合。售价 379 美元,目前已在 meta.com 与 Ray-Ban 官网发售。Oakley Meta Vanguard:为运动而生在 Oakley 系列中,Vanguard 主打高强度运动场景。单次充电可达 9 小时续航,中央摄像头具备 122° 广角与 3K 防抖视频,并新增慢动作、延时摄影等模式。音效方面,采用 Meta 至今最强的开放式耳机,比 Oakley Meta HSTN 提升 6 分贝音量,结合先进的降风噪技术,即便在 30 英里/小时风速环境下也能保证清晰度。在生态融合上,Meta Vanguard
      814评论
      举报
      一文看懂Meta Connect 2025
    • HiEVHiEV
      ·09-18

      从慕尼黑到新大陆:知行科技「智驾」与「机器人」的双行线

      作者 |本一 编辑 |德新 2025年的初秋,巴伐利亚的微风拂过伊萨尔河畔,也吹火了慕尼黑国际车展(IAA Mobility)的热烈气氛。 在这场全球汽车行业的盛会上,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力量”成为全场焦点。据统计,今年中国参展商数量激增近40%,从整车品牌到供应链巨头,形成了一条完整而强大的东方战线。 这股浪潮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汽车产业出海,已从单纯的整车产品出口,进化为技术、标准与生态的系统性输出。 而在这支庞大的“中国军团”里,辅助驾驶厂商的身影尤为醒目,比如$知行科技(01274)$ (iMotion)带来了辅助驾驶和具身智能两大产品线参展。这也反映了当前国内辅助驾驶与AI发展的典型进程:以“辅助驾驶”为基石,将“具身智能”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双轮驱动,将中国的智能化技术带向全球的新大陆。 慕尼黑 IAA Mobility 展会现场,图片来源:VCG 一、辅助驾驶基本盘:从域控专家,到端到端量产先锋 在辅助驾驶这条主航道上,知行科技的定位一直都很清晰且坚定:做最懂量产的域控制器专家。 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他们带来的基于地平线征程6(J6)系列芯片打造的“全家桶”产品。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首先是对“质价比”的重新定义——iDC310行泊一体域控制器。 这款产品被冠以“全球首款小算力平台端到端辅助驾驶量产解决方案”的头衔,基于地平线J6B打造。在行业普遍认为端到端模型是百TOPS算力俱乐部专属游戏的当下,通过工程优化,知行科技在小算力平台上实现了前沿端到端算法量产部署。 iDC310以5VnR+12USS为标准传感器配置,提供包括覆盖AEB、LKA等主动安全功能及ACC、LCC+等L2级行车功能,对齐标杆性能及体验的APA、RPA泊车辅助功能,兼具安全性与舒适性。 这意味着
      858评论
      举报
      从慕尼黑到新大陆:知行科技「智驾」与「机器人」的双行线
    • AIxplorerAIxplorer
      ·09-18

      Meta发布运动智能眼镜:AI赋能训练,售价499美元

      北京时间9月18日,Meta在 Meta Connect 2025 上正式发布与Oakley联名的 Oakley Meta Vanguard,这是全新Performance AI运动眼镜系列,主打高强度训练场景。新品现已在Meta与Oakley官网开启预订,售价499美元,将于10月21日发售。 $Meta Platforms, Inc.(META)$ 专为运动打造的设计Vanguard采用Oakley三点式贴合系统,配备三种可更换鼻托,兼顾低鼻梁与高鼻梁用户,稳固舒适;镜架优化后可与骑行头盔、帽子无缝兼容。同时,它是Meta迄今防护等级最高的眼镜,支持 IP67防尘防水。镜片采用 PRIZM™ 技术,具备防紫外线、防风、防尘功能。强劲音频与智能交互眼镜内置Meta迄今最强大的开放式扬声器,比上代音量提升6分贝,结合五麦克风阵列,有效降低风噪,支持 通话、消息收发及Meta AI语音助手 功能。续航方面,眼镜支持9小时日常使用、6小时音乐播放,配合充电盒可额外获得36小时续航,20分钟快充即可补电至50%。AI运动伙伴Meta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世界级运动员意见,并深度整合 Garmin与Strava:运动时可直接询问Meta AI获取实时心率、配速等数据。状态LED灯即时提示是否达到训练目标。与Garmin联动触发自动拍摄,记录关键里程碑。Strava用户可将运动指标叠加在视频/照片中,并一键分享至社区或Instagram、Facebook、WhatsApp。此外,用户还可同步 Garmin Connect、Apple Health 与 Android Health Connect,在Meta AI应用内查看完整活动摘要和进度追踪。影像与创意功能Vanguard支持 3K视频拍摄,配备1200万像
      1,043评论
      举报
      Meta发布运动智能眼镜:AI赋能训练,售价499美元
    • 宇轩OM宇轩OM
      ·10-31

      “AI债务循环”中的投资思考:CoreWeave和Nebius还能买吗?

      最近,我参与制作了《硅谷101》讲Nebius和CoreWeave的这期视频,做了一些研究,也和业内大佬请教了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油管《Neocloud云端对决:一场举债扩张下的AI高风险进击》 B站《英伟达“两个儿子”的战争:AI算力的杠杆游戏与潜在泡沫》 相信关注GPU赛道、手握英伟达股票的朋友们,对这两家公司都不会陌生——它们可是当下AI基础设施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当红炸子鸡”。 回顾一下它们今年的疯狂走势:Nebius (NBIS) 这位“潜力股”,一度飙升7倍,虽然一度回撤了30%,但又反弹,年内涨幅依然维持在惊人的6倍。 而CoreWeave (CRWV) 这位“急先锋”,自3月IPO以来,最高也冲到了6倍,但过程嘛,堪比坐过山车,一度腰斩,现在稳定在3.5倍涨幅左右。它们都超越了英伟达今年2倍的涨幅。 关于这两家公司的发家史、商业模式、行业背景啥的,在“硅谷101”的视频里已经讲得挺透彻,这里就不赘述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主要聊聊我的投资思路——当然,基于合规,具体买卖点位就不提了,大家懂的。 先扔个结论:Nebius和CoreWeave,绝不是巴菲特老爷子那种能让你“买了就关电脑去睡觉”的安心投资。 把它们看作“加了杠杆的英伟达”可能更贴切,这意味着,它们的涨跌波动,往往会比英伟达来得更早、更猛。市场上任何关于“AI泡沫要破”、“数据中心需求见顶”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让这两只股票率先跳水。 不过,现在就断言“泡沫要破”也为时尚早。硅谷那边,围绕AI Agent的创业热情丝毫未减,AI也实实在在地在改变着许多工作流程。 最近的回调,在我看来,更像是市场在消化前段时间过于密集的巨额订单消息——毕竟,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金的合同签下来,落地、执行都需要时间,短期内很难再有同等级别的“猛料”刺激投机情绪了。 所以,只要价格合适(比如跌回几次重磅消息公布前的水
      1,561评论
      举报
      “AI债务循环”中的投资思考:CoreWeave和Nebius还能买吗?
    • AIxplorerAIxplorer
      ·10-30

      英伟达是怎么被“抬”上5万亿的?

      10月29日,美股一开盘,英伟达成为了史上第一个市值突破5万亿美金的公司。 $英伟达(NVDA)$ 一天前,在GTC DC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展示出来自AI的强劲需求。比如,他表示,今年及2026年,Blackwell和Rubin架构芯片可带来的收入超5000亿美元,这个收入将来自2000万颗GPU。5000亿美元收入将是2023年~2025年Hopper架构芯片所带来收入的5倍。在演讲中,黄仁勋又一次驳斥了AI泡沫论。他当然要驳斥,作为AI时代核心资源——GPU的卖铲人,英伟达一手掌握稀缺资源的定价权。可以说,英伟达的市值取决于市场对于美国AI未来的乐观程度。然而,伴随着英伟达5万亿市值的到来,“AI泡沫论”的质疑声音也空前高涨。这,要从一笔关联交易说起。9月22日,英伟达宣布,将向OpenAI投资一笔高达1000亿美元的巨款。作为“回报”,OpenAI承诺了一份价值10GW GPU的超级订单。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方式,瞬间引发了资本市场对AI泡沫的更深担忧。近日,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在华盛顿演讲中表示,全球股价在对AI提升生产率潜力的乐观情绪推动下飙升,但金融状况可能“突然转向”,当前估值“正逼近25年前互联网热潮的水平”,如果市场发生剧烈回调,将拖累全球增长。英国央行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PC)也表达了类似担忧。其最新季度报告称,美国股票市场“在若干指标上显示估值过高”,尤其是集中在AI相关科技公司。而这种高度集中使市场在AI预期降温时特别容易受到冲击。在这场游戏中,英伟达们既是演员也是观众,钱从左口袋进,右口袋出。这究竟是通往未来的高速公路,还是一场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更盛大的烟火?#01一、一场资本的内循环要讨论AI的泡沫,就绕不开一个词:循环融资。一群科技巨头,
      306评论
      举报
      英伟达是怎么被“抬”上5万亿的?
    • 方舟投研方舟投研
      ·10-23

      特斯拉Q3财报:马斯克的梦想,正在透支市场耐心

      在特斯拉财报发布前,几乎所有分析师都在唱多特斯拉。 原因很简单——美国退税政策的刺激,再加上交付量的强劲恢复,大家都在等一个“超预期的季度”。 结果呢?确实超预期,但股价却跌了。 财报发布后,特斯拉股价盘后一度下挫近 5%。这其实已经说明问题:市场这次要的不是“数据漂亮”,而是“未来能不能更漂亮”。 图片 除了阅读文章,方舟投研邀请大家加入我们的交流社群。 我们会对互联网、科技、医药、消费等领域进行持续跟踪,针对热门事件和公司财报展开深入探讨,所有独家研报与分析内容,都会第一时间发布在【方舟投研】圈,并同步分享到交流社群。 欢迎加入,一起探讨更深层的投资逻辑。 财报数据:营收亮眼,利润掉队 财报显示: 图片 • 三季度 总营收 281 亿美元,环比增长 24.8%,同比增长 12%,轻松超越市场预期的 263.6 亿美元; • 调整后EPS(每股收益) 0.50 美元,环比增长 25%,但同比下滑 31%,略低于预期的 0.54 美元。 单论此次特斯拉三季度业绩而言,整体收入表现还可以,在总收入端和总毛利端都呈现出好于市场预期的状态,在净利润上因为三费(研发、销售、管理)投入增加,略低于市场预期。 汽车业务:销量有惊喜,利润没惊艳 先看最核心的卖车业务。 图片 三季度汽车销售收入212 亿美元,甚至创了纪录,同比增长 6%,环比同样走强。 这主要还是得益于退税政策的提振,本来大家都担心销量环比下滑,结果反而“逆风翻盘”。 但问题也在这里。 汽车业务的整体毛利率为 17.05%,看起来还行,可是剔除碳积分之后,只剩 15.34%,比市场预期的 16.3% 低了将近 1 个百分点。这就是盘后股价下跌的最大导火索。 此外,马斯克也提到了一些成本压力: • 碳积分收入减少; • 一次性FSD购买收入同比下降; • 关税提升
      268评论
      举报
      特斯拉Q3财报:马斯克的梦想,正在透支市场耐心
    • HiEVHiEV
      ·10-20

      一个“非著名”智驾公司,和它穿越周期的十年

      作者 |本一 编辑 |德新 全球范围内深度学习技术伴随着2012年AlexNet的诞生而崛起,而智能驾驶的第二波浪潮紧随其后,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大概从2014年开始智能驾驶公司开始广泛出现。当热潮褪去,大浪淘金,活下来的公司如今大部分都已经走过了10年征程,国内的易航智能就是其中的一支。 “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创业十年的非著名公司。” 2025年10月14日,易航智能十周年媒体交流会现场,创始人陈禹行用这样一句自嘲为过去十年做了开场。这句略带调侃的总结,瞬间引出了一个矛盾的事实:一家曾拿下理想首个量产项目、第一个将自研纯视觉AEB方案卖到欧洲以及率先在小算力平台实现NOA量产的公司,为何在十年之后,依然自谦“非著名”? 图片来源:易航智能官方 其实这也不是简单的谦辞了。 在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从资本狂热到理性回归的十年浮沉中,“著名”曾是光环,也可能是魔咒。许多曾声名显赫的公司倒在了黎明前的技术或商业化深坑里。易航智能的“非著名”,恰恰是其务实求生、专注“技术+量产”双轮驱动的生存哲学写照,帮助其顺利度过了十年的发展周期。 如今,智能驾驶比拼的下半场哨声已响,行业竞争的焦点从智驾科技公司PPT上的炫技转向了成本可控的大规模量产。主机厂在经历“黑盒”之痛与“自研”之重后,正集体转向一种更务实、更具掌控力的“全栈可控”模式。 在此背景下,易航智能十年磨一剑的“非著名”哲学,正让它从一个沉默的行者,变为车企眼中那个不可或缺的“最佳拍档”。 图片来源:易航智能官方 一、从马自达6到ENCAP五星,“技术+量产”双轮如何炼成? 易航智能的故事,始于一次“无知者无畏”的千里奔袭。 2015年,智能驾驶融资井喷,资本追逐着光鲜的履历与动听的故事。而陈禹行和他的初创团队,既无名校光环,也非商业明星,融资之路异常艰难。“当时有公司只做了一个车道线中直线的检测,就轻松融了1000万,”陈禹行回忆道
      303评论
      举报
      一个“非著名”智驾公司,和它穿越周期的十年
    • AIxplorerAIxplorer
      ·10-15

      马斯克二代星舰最后一飞成功了

      星舰 V2 的谢幕演出,比预想中更加顺利。就在刚刚,星舰第 11 次飞行任务圆满完成——15 号助推器再次征战,8 颗星链模拟器完美部署,隔热瓦被故意移除接受极限测试,飞船在印度洋成功完成溅落。这是星舰 V2 版本的最后一飞,也是 SpaceX 迈向星舰 V3 时代的转折点。马斯克此前多次表示,星舰是一个持续迭代的系统,而 V3 则是未来实现登陆火星任务的关键版本。插个题外话,英伟达 CEO黄仁勋也来到了美国德克萨斯州 Starbase 基地,把即将发货的 DGX Spark 个人超算交到马斯克手上,而早在 2016 年,马斯克就是首批从黄仁勋手中接过 DGX-1 的团队成员之一。一、星舰V2的终点,V3的起跑线本次任务使用的是超重型助推器 15 号(B15-2)和星舰飞船 38 号(S38)。值得一提的是,B15 助推器曾在第八次任务中成功完成飞行,并顺利执行了标志性的“筷子夹星舰”回收测试。本次再度出场,它搭载的是 24 台来自以往任务、已完成飞行验证的猛禽发动机。此次使用 B15 助推器测试的核心目标,是验证一套全新的着陆点火发动机配置,为后续的新一代超级重型助推器打下基础。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此次发射的全部过程。首先,位于星舰下方的超重型火箭助推器点燃了全部发动机,开始向太空爬升。发射约 2 分半后,星舰上方飞船点燃自身的 6 台发动机并完成分离。据 SpaceX 介绍,这些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相当于 64 架波音 747 客机的总和。而“超级重型”助推器开始执行返回推进,朝预定溅落点飞行,准备进行着陆点火实验。具体来说,当星舰(上级飞船)和助推器分离后,助推器需要返回地球并尝试着陆。第一步是进行姿态翻转,让发动机朝向正确方向,以便点火减速。翻转后,助推器点燃发动机进行反向推力。这相当于制动,让助推器逐渐脱离上升轨迹,转向预定的下降轨迹。此次助推器在
      1,037评论
      举报
      马斯克二代星舰最后一飞成功了
    • AIxplorerAIxplorer
      ·10-10

      万元入手的Meta Rayban Display万字详细评测(上)

      Meta Rayban Display于2025年9月30日开售,然而这个产品开售2天就售罄了(参考Meta Rayban Display销售火爆,开售即售罄,一机难求),真的有点难抢啊,黄牛价格都已经到了1400美金。做媒体的笔者囊中羞涩,只能蹭某些土豪从海外买过来的体验一把。本评测分为上下两部分,笔者会对Meta Rayban做详细的评测。由于Meta Rayban Display一些功能在国内无法使用,因此Meta AI的功能、地图导航的功能将只能做简单介绍。开箱产品盒子和Meta Rayban风格一致,盒子显示“Glasses are made in Vietem; band made in Malaysis; all other articles made in China.”,也就是说眼镜部分是越南产的,腕带是在马来西亚产的,其他的物料是在中国生产的,那就说明Meta Rayban Display是在歌尔越南工厂生产。拆开盒子包含了眼镜主体、腕带、可折叠的眼镜盒、充电线、眼镜布。眼镜主体部分Meta Rayban Display可以理解为支持单目全彩显示的大号版本Meta Rayban,包括黑色和沙棕色两个颜色。笔者手上拿到的是Large版本的,整体重量达到了71.1克(官方给出的69克应该是标准版本的重量),如果是近视用户,配上镜片会达到80多克。目前市面上几款智能眼镜镜腿比较,可见Meta Rayban Display在靠近镜框部分要明显粗壮很多,这个部分主要是需要塞下Lcos光机。镜框对比,也可以发现,Meta Rayban Display的镜框也要大一些。Rayban Meta Display内侧,可以看出“桩”的部分明显显得粗壮。另外电源开关键位置也做了调整,放在了左“桩”的下方,还有个变化是左镜腿末梢增加了一个圆形的“Rayban Meta”的Log
      7,825评论
      举报
      万元入手的Meta Rayban Display万字详细评测(上)
    • AIxplorerAIxplorer
      ·10-14

      万元入手的Meta Rayban Display万字详细评测(下)

      接着上一篇文章万元入手的Meta Rayban Display万字详细评测(上),我们继续聊社交场景,Instagram、Messager、WhatsApp  Display眼镜版本的核心功能包括和联系人发送和分享照片&视频、发信息、语音电话和视频电话。这些功能,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里就不赘述了。鉴于手机对着眼镜屏幕拍摄难度较大,笔者只能拍成下面的程度,实际显示效果还是清晰的,以下为Instagram及Messenger的用户列表页,而有过通话记录的也会在Calls应用中展示。这里的"发信息",目前是通过语音转文字的方式实现,笔者试下来,转化速度和准确度非常不错,可以实现秒级转化,非常丝滑,还挺让人惊喜的。当然,也还支持发送语音消息,或者直接语音电话,视频通话。视频通话的时候,用户可以在手机端切换是使用手机摄像头,还是眼镜的第一视角摄像头。值得一提的是,后续肌电腕带还可以做到手写输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在一些不能语音输入场景(比如开会时)的可用性。而其它的交互方式,比如配备智能戒指是很难实现这样的便携输入的,这也是肌电腕带最大的优势(甚至相比于Apple Vision Pro手指戳打键盘输入这一交互方式优势也是巨大的)。地图导航导航是轻显示类智能眼镜非常重要的场景,已成为这类产品的标配。目前Display搭载的是Meta自家的地图(原来Meta家也有地图),遗憾的是在大陆只能定位到你自己的位置,无法实现导航,也无法查询附近的咖啡店、餐厅、旅游景点等信息。▲以上图片由小红书作者“马丁硅谷游记”拍摄导航的小地图显示在眼镜的右侧,骑行和徒步并不会遮挡视线,个人觉得导航功能对于骑行场景而言还是非常实用的(前提是不能遮挡视线)。用户可
      7,191评论
      举报
      万元入手的Meta Rayban Display万字详细评测(下)
    • AIxplorerAIxplorer
      ·10-15

      ChatGPT成人模式要来了,但作为成年人我一点都不高兴

      今天凌晨,OpenAI 的 CEO 山姆·奥特曼宣布,ChatGPT 将在 12 月推出“成人模式”。奥特曼长篇大论地解释了一通,大意是说,ChatGPT 一开始设置那么多限制,主要是担心心理健康问题,怕出事,结果搞得普通用户觉得体验拉胯、不够有趣。现在 OpenAI 号称已经掌握了新的安全工具,能够减轻心理健康相关的主要风险,所以准备放开手脚了。到了 12 月,经过验证的成年用户可以解锁更多内容,包括情色类内容。没错,就是你想的那个意思。一句话概括,OpenAI 声称是时候要把成年人当成年人对待了。不过,作为一名成年人,我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另外,按照奥特曼的说法,接下来几周 OpenAI 还会推出一个更有人情味的 ChatGPT 新版本,类似大家之前喜欢的 4o 那种感觉。你想让它回复更温暖点?没问题。喜欢它狂发 emoji?也行。甚至希望它像朋友一样跟你聊天?统统都可以。在与网友的问答中,奥特曼还回应了更多细节。其实 ChatGPT 这事早有征兆。去年底奥特曼就透露过支持成人模式的计划,当时有网友建议移除模型的大部分护栏,奥特曼当场表态:“肯定需要某种‘成人模式’。”在当时 OpenAI 面向用户征集的新功能投票里,这事一度高居榜首,和 AGI、Agent、升级版 GPT-4 等一起被列入 2025 年产品计划,足见其受重视程度。而按照 OpenAI 官方博客,目前年龄验证功能能够自动识别未成年用户并切换到青少年安全模式,拦截露骨色情内容;如果无法确定年龄则默认视为未成年,只有提供年龄证明后才能解锁成人功能。听起来很周全对吧?但细看下来,事情可没那么简单。首先是年龄验证的技术漏洞。即便 OpenAI 未来采用身份证件或付款信息核验等方式,规避手段仍然层出不穷。未成年人使用父母身份证件验证、通过成年人代为注册账号,这类操作在互联网产品中早已屡见不鲜。更关键的是,Open
      1,4521
      举报
      ChatGPT成人模式要来了,但作为成年人我一点都不高兴
    • 资本工坊资本工坊
      ·10-16

      三天砸出1.15亿!首程控股用真金白银提前下注“机器人量产元年”

      四季度是机器人提速季。海外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频出利好、量产在即;国内宇树科技IPO临门一脚,首程控股持股约4%;产业共识几乎统一到一句话——2025年是“机器人量产元年”。当“技术→应用→销量”的链路被打通,最稀缺的是既有资金能力、又握真实场景的产业资本。 A/H市场处在牛市的第一轮调整,但主线没变。此时,谁敢拿真金白银表态,谁就更值得重估。首程控股在三个交易日里合计回购5040万股、耗资约1.15亿港元;同时,上半年营收+36%、归母净利+30%、有息负债率仅7.9%,高分红贯穿全年;C端三店齐开(融石广场、春熙路、首都机场T3),把机器人从“概念”推进“销售+数据”双闭环——这才是我在震荡里选择它的原因。   一、三天连买5040万股:敢买自己,就是最大的信号 先看动作:10月10日,首程斥资约5828万港元,回购2545万股,最高价2.31港元,最低2.25港元;10月13日,再次出手,耗资2013万港元,回购890万股,价格区间2.21–2.27港元;紧接着10月14日,第三天继续加码,花了3636万港元,回购1605万股,区间2.21–2.35港元。 三天加起来,整整5040万股、1.15亿港元!这不是象征性地买一两手,是实实在在地在托底。 而且这家公司不是第一次回购——自7月以来就一直在买,价格从2.1一路往上。这种持续性的动作,说明一件事:公司管理层真信自己。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护盘,而是认定目前的股价太低。港股现在这个环境,敢连买三天、掏出上亿现金的企业,寥寥无几。这不是普通的信号,这是管理层在对市场说:“我觉得我们被严重低估了。”   二、半年报亮眼:高成长、高分红、低负债 有人会问,它为啥敢这么买?答案写在半年报里。 上半年,首程的业绩漂亮得让人放心:营业收入7.31亿港币,同比增长36%;归母净利润3.39亿港币,同比增长30%;资产运
      891评论
      举报
      三天砸出1.15亿!首程控股用真金白银提前下注“机器人量产元年”
    • AIxplorerAIxplorer
      ·10-16

      OpenAI有花不完的钱?AI泡沫让人想起了当年的网络股

      OpenAI又造就了一波大涨。这已经是过去一个多月的第四次。站上OpenAI的风口,股价就能上天。博通两次股价大涨半导体巨头博通周一收盘大涨10%,市值已经接近1.7万亿美元,一举超过台积电,成为市值仅次于英伟达的第二大半导体公司。在这波AI热潮中,陈福阳领导的博通同样受益匪浅,今年以来股价已经增长了一倍。 $博通(AVGO)$ 此次推动博通股价攀升的,又是造富神话OpenAI。这家生成式AI巨头不仅自己估值突破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而且还有着“金手指”的美誉。谁和他们达成合作交易,随后就会股价飙升。博通大涨是因为他们宣布与OpenAI达成战略合作,两家公司将共同部署定制的10吉瓦(GW)级AI芯片。OpenAI将负责AI芯片设计,并与博通共同开发和部署。与此前英伟达和AMD的交易不同,OpenAI与博通的合作不涉及投资与补贴。根据两家公司的新闻稿,OpenAI将通过这些自研芯片和系统,将其前沿模型和产品开发经验直接融入到硬件产品中,释放全新的计算能力和智能水平项目预计将在2026年下半年开始部署并完善网络系统,在2029年年底前完成工作。实际上,这已经是博通第二次因为OpenAI股价大涨了。上个月博通发布财报之后,陈福阳宣布有一家神秘新客户承诺了高达100亿美元的新订单。当时市场就猜测这个新客户是OpenAI,推动博通股价大涨16%。现在两家公司正式宣布合作。尽管这是已知消息,但依然让投资者感到兴奋,推动博通股价又迎来第二波涨势。陈福阳算是把OpenAI这个股价推动剂用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一鱼两吃”。谁跟着OpenAI都能涨过去一个月,OpenAI持续宣布了数千亿美元的几项重磅新交易。奥特曼在持续推动云服务商与芯片巨头们股价大涨的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好的合作条件。上个
      563评论
      举报
      OpenAI有花不完的钱?AI泡沫让人想起了当年的网络股
    • AIxplorerAIxplorer
      ·10-23

      Amazon推出用于派送的AI智能眼镜,可帮助快递员进行路径规划导航及扫描包裹

      今日,全球电商巨头Amazon通过官方博客披露了其正在研发的智能派送眼镜。该款眼镜支持单绿色显示及摄像头,为快递员派送流程中的"最后一公里"环节提供辅助。 当派送司机安全停靠车辆的时候,该智能眼镜将会自动激活,帮助其在车内快速定位包裹,并在视野中显示相关配送信息。 $亚马逊(AMZN)$ 基于亚马逊地理空间技术,及路径规划功能,眼镜可引导司机精准抵达目的地,且在完成派送后自动拍摄照片——全程无需取出手机。如图所示,该眼镜配套一件搭载可更换电池的背心(电池应该在图中的左侧)。驾驶员可通过按压背心上的专用按钮,在完成配送后自动拍摄并上传记录照片。 该按钮旁疑似还配备了表盘。据亚马逊官方说明,该控制器设有独立紧急求助按钮,可供用户呼叫援助服务。亚马逊官方没有明确披露眼镜搭载的传感器。但根据产品图像推测,该眼镜搭载了两颗摄像头模组:一颗位于鼻梁上方,另一颗位于镜架太阳穴附近。从眼镜外观来看,光机位于镜腿上面,没有采用的一拖二的显示方案,笔者猜测可能是采用了单目的显示方案。该眼镜还配备了光致变色镜片——强光下颜色会自动加深,常规光线中保持透明以确保视野清晰,与此同时,还支持近视镜片。  亚马逊尚未公布该产品的具体上市时间,但表示已有数百名驾驶员参与早期版本测试,并计划进一步集成AI功能。未来,该智能眼镜将通过实时缺陷检测系统扩展功能应用,例如:当配送员将包裹遗留在客户住所门前,且位置信息与面单标注的门牌号/公寓编号不一致时,系统将即时预警;此外,设备可自动检测低光照等危险场景,智能监测周边环境(如庭院宠物等潜在风险),并及时推送警示信息。  从照片来看,该眼镜外观尚未达到消费级眼镜标准。据The Information 9月报道,亚马逊面向消费者的带屏眼镜(代号"J
      569评论
      举报
      Amazon推出用于派送的AI智能眼镜,可帮助快递员进行路径规划导航及扫描包裹
    • HiEVHiEV
      ·09-18

      从慕尼黑到新大陆:知行科技「智驾」与「机器人」的双行线

      作者 |本一 编辑 |德新 2025年的初秋,巴伐利亚的微风拂过伊萨尔河畔,也吹火了慕尼黑国际车展(IAA Mobility)的热烈气氛。 在这场全球汽车行业的盛会上,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力量”成为全场焦点。据统计,今年中国参展商数量激增近40%,从整车品牌到供应链巨头,形成了一条完整而强大的东方战线。 这股浪潮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汽车产业出海,已从单纯的整车产品出口,进化为技术、标准与生态的系统性输出。 而在这支庞大的“中国军团”里,辅助驾驶厂商的身影尤为醒目,比如$知行科技(01274)$ (iMotion)带来了辅助驾驶和具身智能两大产品线参展。这也反映了当前国内辅助驾驶与AI发展的典型进程:以“辅助驾驶”为基石,将“具身智能”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双轮驱动,将中国的智能化技术带向全球的新大陆。 慕尼黑 IAA Mobility 展会现场,图片来源:VCG 一、辅助驾驶基本盘:从域控专家,到端到端量产先锋 在辅助驾驶这条主航道上,知行科技的定位一直都很清晰且坚定:做最懂量产的域控制器专家。 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他们带来的基于地平线征程6(J6)系列芯片打造的“全家桶”产品。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首先是对“质价比”的重新定义——iDC310行泊一体域控制器。 这款产品被冠以“全球首款小算力平台端到端辅助驾驶量产解决方案”的头衔,基于地平线J6B打造。在行业普遍认为端到端模型是百TOPS算力俱乐部专属游戏的当下,通过工程优化,知行科技在小算力平台上实现了前沿端到端算法量产部署。 iDC310以5VnR+12USS为标准传感器配置,提供包括覆盖AEB、LKA等主动安全功能及ACC、LCC+等L2级行车功能,对齐标杆性能及体验的APA、RPA泊车辅助功能,兼具安全性与舒适性。 这意味着
      858评论
      举报
      从慕尼黑到新大陆:知行科技「智驾」与「机器人」的双行线
    • HiEVHiEV
      ·09-23

      腾讯推出座舱智能体,智能车快鱼加速吃慢鱼

      作者 |柳溪 编辑 |德新 2025年「金九银十」即将开战,车企们正在进入一年中最为紧张、快节奏的产品上市周期。 当下,车市的几波主流势力相互竞逐,自主品牌、新势力、合资车企们的技术路线正逐步趋同,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也越发严峻,车企们或主动或被动正卷入一场无尽的军备竞赛。 「全球产业正在迈入效率竞争的新阶段,企业拥抱 AI 的速度成为决定性因素。」在最近的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智慧出行专场上,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智慧出行总裁钟翔平谈到,最终结局将是「快鱼吃掉慢鱼」。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智慧出行总裁钟翔平,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一、快鱼吃慢鱼,大模型驱动智能汽车的新周期 钟翔平谈及的「快鱼吃掉慢鱼」,具体来说,车企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成为快鱼,影响最大的技术因素毫无疑问是AI。 以辅助驾驶为例,在2024年之前辅助驾驶与AI大模型并没有太强的相关性,辅助驾驶的系统开发更多还是基于规则(Rule based)的代码。 而ChatGPT爆发之后,大语言模型(LLM)和视觉语言模型(VLM)在共享嵌入空间内统一了感知和自然语言推理,给辅助驾驶的算法模型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辅助驾驶的体验以及MPI指数都呈现了爆发式增长。 座舱领域也不例外,接入大模型后,车机从被动接收相对固定的指令,跃升到主动根据用户的意图提供服务,大大改善了车内的交互体验。 伴随着车企之间人才迁移和技术赶超,汽车的基础智能化水平逐渐被拉齐,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高阶的智能化水平,正成为各大玩家的主要发力点。 AI重塑千行百业,过去的打法已然失效。 钟翔平比喻,「现在就好像当年PC互联网面对智能手机的来临,几乎所有APP那时候都在做移动终端化,但如果只是简单移植,最终都没什么好结果。APP要真正具备移动终端特性。」 同样道理,放在智能汽车上,就是一切产品也都要AI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数据闭环和迭代周期是关键。」
      660评论
      举报
      腾讯推出座舱智能体,智能车快鱼加速吃慢鱼
    • 富哥only富哥only
      ·09-28

      投资人进修小课堂

      hello老虎的同学们,今天不聊交易,聊下业务侧,1级市场投资端,为什么聊这个呢,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关注到创投圈的一些现状,大家就会发现最近拿到融资的项目特别的多,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相关的项目。 真正的纯粹做国内市场的智能硬件是非常少的,大多数项目标准化套路其实都是讲了出海和全球化的故事,为什么,因为其实海外市场消费力更强,海外市场对于价格敏感度相对来说更低一些,人家用刀乐,欧元,英镑,想想这购买力,另外,很多这种ai+智能硬件的这种产品,一上来就做全球化,其实有一些品类本身销量还不错,所以也给大家打了一个比较好的样板。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今天美国和海外的很多创业者其实对于硬件品类的创业的能力是非常弱的,因为他们距离我们国内的这种供应链非常远,他们做硬件能力很差,当然今天美国的ai能力,软件能力,以及当地的市场的了解程度要比我们强很多,但是他们有明显的短板,而这个短板是今天中国深圳最最强的能力,所以看起来这个市场是有一些可能宏达叙事的这种变化的故事,所以大家听了很多,你可能会觉得现在市场确实有变化,那么有大量的项目拿到新的融资也很正常。 但是其实不正常的点来了,其实今天大家无法理解今天的市场到底有多热,就拿着ppt一个idea,如果放到去年前年很有可能一个不错的创始人也就是一个五六千万,5000w到1个亿人民币左右的估值,基本上顶天了,跟二级股票市场是挂钩的,前2年情况大家也经历了,知道的,但是今天这个市场的情况下,很多项目第一轮就是三千万美金的估值第二轮5000w么进左右的估值,很有可能拿着ppt什么都没有,也能融到1亿美金估值的一轮融资,也就是说,今天在相比于去年的同样的时刻,市场技术,基本面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市场的同样的项目的估值有5倍道10倍的上修,这是非常不正常,就包括富老师自己,可能过去一两年也比较保守,也在想是不是我错了,还是市场错了,因为市
      1.15万5
      举报
      投资人进修小课堂
    • 芯潮IC芯潮IC
      ·09-21

      赛美特赴港IPO:收入连续三年攀升,复合增长率高达66%

      近日,专注于智能制造软件解决方案的赛美特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赛美特”)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再度引发资本市场对智能制造赛道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家深耕先进工业智能制造的科技型公司,赛美特近年来在业绩、技术与市场拓展方面均展现出强劲的成长性,成为智能制造领域少数兼具规模化营收与高研发能力的代表企业。 业绩稳步增长,盈利能力持续增强,资本关注 根据招股书披露,赛美特在2022年到2024年间实现营收由人民币1.8亿元增长至人民币5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66.13%,展现出行业领先的扩张速度。 在盈利能力方面,赛美特2022年、2023年、2024年调整后净利润分别是人民币1077万元,人民币2602万元、人民币7873万元。在智能制造行业仍处于快速投入与扩张期的背景下,赛美特能保持稳定的盈利表现,尤其2024年经营现金流为正等表现,反映其商业模式已初步验证,具备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增长潜力。 根据招股书披露数据整理,截止2025年6月30日赛美特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5.3亿元(包含货币资金、大额存单、活期理财等) 在全球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对工业软件与智能制造企业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相较于传统硬件企业,软件公司拥有更高的毛利率与更轻的资产结构,成长弹性更大。赛美特凭借持续增长的业绩、较高的研发投入以及可复制的国际化路径,被普遍视为“具备科技属性的制造业底层赋能者”。 行业分析师指出:“赛美特不仅是智能制造软件的供应商,更是制造业数字化的推动者。其在半导体智能工厂的领先地位,加上跨行业拓展和国际化潜力,使其具备稀缺性,因而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半导体智能制造浪潮驱动成长,跨领域布局增强韧性 赛美特受到资本市场追捧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其切入了“半导体智能制造”这一战略性行业。据招股书披露数据,赛美特半导体智能工厂解决方案贡献主要收入,占比超过
      4,170评论
      举报
      赛美特赴港IPO:收入连续三年攀升,复合增长率高达66%
    • AIxplorerAIxplorer
      ·09-19

      黄仁勋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英伟达一统“GPU+x86”生态

      作为硅谷的老牌地标,英特尔、英伟达总部之间的距离仅约2.4公里,可以说隔着高速公路就能看到。 $英特尔(INTC)$ $英伟达(NVDA)$ 在9月18日,这两家巨头做出了一件震动科技圈的事:宣布达成横跨PC与数据中心的深度合作,英伟达将以每股23.28美元,入股英特尔50亿美元,约占后者5%股权。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称之为:“历史性合作”。双方合作路线主要有两条:在数据中心端,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x86 CPU,英伟达会将其集成到其AI基础设施平台中并提供给市场;个人PC端,英特尔将推出“x86 RTX SoC”,把英特尔CPU与英伟达RTX GPU放进同一封装。消息公布当日,英特尔股价单日暴涨超20%,创下十年来最大单日百分比涨幅,英伟达小幅上涨,AMD则在发布会前一天下挫约5%。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供货协议,当GPU顶流携手CPU霸主,又将给行业和世界,带来什么影响?01、GPU老大+x86老大“我们即将达成的合作关系,预计将带来约250亿至500亿美元的年市场机会。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合作,我们对此投入了全部关注。”黄仁勋在发布会上如此称。此番合作还经过了近一年的秘密讨论。在PC端,这次合作最核心的形态,是把英特尔的x86 CPU与英伟达的RTX GPU集成于同一系统级芯片(SoC)中,通过英伟达的NVLink实现高带宽、低时延的芯片间互连。外观上它仍以CPU封装形式呈现,内部将是一个紧耦合的CPU+GPU异构SoC,预计将应用于轻薄游戏本、小型机箱整机,以及面向创作和AI的高性能笔记本中,取代“处理器+独显模组”的传统两芯方案。这不是第一次把英特尔CPU与“他家GPU”集成于同一封装。2018年的Kab
      1,245评论
      举报
      黄仁勋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英伟达一统“GPU+x86”生态
    • 富哥only富哥only
      ·09-25

      现实资产代币化(rwa上链)科普与风险提示

      关于最近火热的rwa,我看了一下,好像没几个人说在点子上 接下来我给同学们科普实践链条注意点——rwa实操下来呢,其实是2种模式,一种是跨境发债:发abs或者发rice,比如说曹操专车,协鑫,这是一种,一般是上市公司在玩,另一种其实就是海外发币,那这个就是要cio,ieo,sto,屡试不爽,只是现在换了新名词叫rwq其实,这就是目前关于rwa 的现状,这里面呢一定要注意相应的法律风险。 第一种,这种上市公司跨境发债,严格意义上来说跟rwa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因为他跟所谓的区块链有结合的点无非就数据上链,rwa发的这个债,锚定的底层的资产,比如说新能源充电桩可以通过lot的技术实时了解所谓的底层资产实时的收益情况,每分每秒投资人都能看到这个锚定资产的变动情况,这就是唯一创新之处,但是我们要知道在数据上链之前,如果出现造假也会有很多问题,但是呢我们理解的rwa,本质上因为rwa(real world asset)是指的真实的资产通过web3这样的一个领域去完成融资的行为,那么这个创新呢,其实跟本质相离的还是有一些距离,甚至很大的距离,因为他没有在币圈完成融资,也就是底层资产上链,仅仅是从信用这一块,然后让投资人可以看的到,但是这个资产呢还是卖给了这种比如说在香港卖给了卷商,卷商最后卖给了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玩的这一套rwa,也就是披着rwa的外衣来完成传统卷商融资的行为, 而从融资成本的角度上来考虑的话,这个融资也极其的不划算,因为太贵了成本,比如前期境内资产的律师尽调,出法律意见,境外律师撰写关于rwa的法律意见,基金公司做相依的rwa 的基金的相应注册管理,一系列流程,包括再就是资产上链,还有就是卷商承销,在卷商承销之前我了解的一些实操案例,这个费用一般来说整套下来包括会计审计不会低于500w港币,这一套流程做完,还有卷商的承销费用,而这个承销费用也比传统的要贵一些,还有投资
      8,3273
      举报
      现实资产代币化(rwa上链)科普与风险提示
    • 富哥only富哥only
      ·09-15

      中美人工智能路线区别与最新前沿情况

      MIT刚刚发布《AI投资回报率研究报告》——美国是AI产业化,中国是产业AI化,这是两条本质上不同的路 最新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报告证实了——95%的AI投资,零回报,零回报!95%?投了三四百亿美元,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有最新DeepSeek的下一代模型将适配国产芯片,这意味着,我们的国产芯片,已经强大到可以训练世界顶级大模型了,虽然为了适配国产训练耽误了一些时间,但这才是真正的突破 MIT这份报告“它揭示了事实:第一,泡沫有多大?第二,价值在哪?第一,老美AI产业到底有多少泡沫?私人资本砸下几百亿,赌的是未来天文数字的回报 可这个赌局,MIT说,95%的赌徒已经输光了筹码,回报与投入,完全不成正比 就像上个月脸书,开亿级年薪挖AI天才,当时多少人说AI要大爆发?结果呢?一个月后,招聘全停,那不是繁荣的前兆,是泡沫破裂前,最后的疯狂 第二个事实更致命,即使在用AI的公司,也没发现颠覆性影响,AI无法规模化融入业务流程,无法产生实质性价值——这直接动摇了整个AI投资故事的根基,那个‘技术必然带来回报’的信仰,这不就类似咱小时候玩的‘狗熊吃蜜吗? 狗熊看到蜂窝,不急着冲上去,先等蜜蜂打架,打得两败俱伤,它再上去捡便宜,老美现在就是那只冲上去的狗熊,咱们是等着捡便宜的 咱们是稳扎稳打,是战略定力,让对手先上,咱们后发制人,大家看我们的路,人才、开源、数据,哪一步不是稳扎稳打?跟他们那种纯烧钱的模式,能一样吗?8月22号,幻方那一下‘适配国产芯片’,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路,我们已经铺好了,他们爱烧钱烧,咱们,慢慢来,回到人才,黄仁勋都承认咱们中国拥有全球50%的AI顶尖人才 马可波罗项目的数据,咱们中国顶尖AI研究人员占比从2019年的29%飙升到2022年的47% 顶级会议论文,我们从10%到26趋势,一目了然,专利也能说明问题,生成式AI专利,前十名,六家我们中国,四家美国,浙大
      1,633评论
      举报
      中美人工智能路线区别与最新前沿情况
    • HiEVHiEV
      ·09-05

      从无图到轻图,大模型时代,图商的新角逐

      作者 |芦苇 编辑 |德新 随着辅助驾驶的技术迭代,与之相关的地图技术以及图商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2021年是辅助驾驶进入城区的关键里程碑,次年车企们为加速实现「全国都能开」的目标,掀起了一场「去高精度地图」的潮流。但随着城市NOA的普及,出于对安全性、舒适性、连续性的严苛要求,人们很快意识到辅助驾驶系统难以脱离地图独立运作。 但如果只是延续以往地图重度依赖测绘车队的采集方式,在辅助驾驶大规模普及的强烈需求面前,这样的传统作业方式显得捉襟见肘。因此,轻图/云图等创新形态应运而生。 过去几年,高德、百度、腾讯等头部图商都调整了自身的策略,推出了更新更快、成本更低的各类「轻地图」产品,包括HD Air/HD Lite/SD Pro等等。 地图形态变化的背后,除适应辅助驾驶本身的技术迭代外,也牵动了地图市场格局的变化。高精度地图时代,高德、百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轻地图成为车企的主流选择,腾讯地图脱颖而出。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腾讯已经为蔚来、乐道、极氪、魏牌等汽车品牌的城市NOA提供智驾地图服务,占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不含增程式)标配城市NOA智驾地图市场49.01%的市场份额,位列榜首。而排在第二名的是高德,占新能源市场(不含增程)标配城市NOA智驾地图市场47.9%的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竞赛当前烽火正炽,随着端到端技术上车,AI大模型给辅助驾驶的开发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地图的形态也将随之持续演进,图商们的竞争也远未到终点。 在这之中,谁能够最先看准趋势,并坚定拥抱新趋势,谁才能够最先登上新大陆。 一、从无图到轻图,智驾地图形态的演变 随着车企落地量产辅助驾驶的进程,智驾地图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最初是高精地图的甜蜜期。2018年 - 2021年,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量产L2+辅助驾驶系统,包括小鹏、蔚来、理想、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广汽等数
      958评论
      举报
      从无图到轻图,大模型时代,图商的新角逐
    • HiEVHiEV
      ·09-02

      WEWA、VLA、世界模型,辅助驾驶进入GPT时代

      作者 | 德新 编辑 | 王博 2025年的车市即将迈入「金九银十」,各家头部车企在关键的辅助驾驶竞争上也摩拳擦掌,酝酿各自年度的大版本更新。 **ADS4即将推送,并升级到WEWA架构;小鹏、理想、元戎选择了VLA,已经或者马上在新车推出新版大模型;地平线、Momenta则更强调强化学习,前者HSD新车马上要量产了,后者正准备R6大模型上车。 **ADS4 WEWA架构, 图片来源:HiEV拍摄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辅助驾驶在今年的趋势,那就是全面进入了「GPT时代」。这一代的辅助驾驶系统,普遍在车端的模型参数规模上已经超过了十亿参数门槛(1B),云端模型参数规模更是接近千亿级(100B)。 当然,与大语言模型相比,今天辅助驾驶「大模型」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但针对模型训练所需的数据规模,以及算力投入已经在显著地增长。头部的车企,包括吉利、理想、奇瑞等在内,云端算力储备已经超过10EFlops,各大车企加码云端算力以EFlops计算;头部公司今年增加的辅助驾驶里程,将以10亿公里计算。 在辅助驾驶的研发上,大模型主导的技术路线已经非常明确,车企的挑战从路线的摸索,转向对新范式下研发组织的变革以及效率打磨。 一、辅助驾驶进入GPT时代 在整个大AI领域,Scaling Law模型参数规模带来的算法性能收益仍在持续,辅助驾驶也追随这一定律。 OpenAI刚刚在8月初发布了GPT-5,其早前历代的大版本——GPT-2是15亿参数,GPT-3跃升至1750亿,而GPT-4达到了1.8万亿。历代模型随着参数加大,每代模型的能力都令人刮目相看,模型的训练成本也是直线飙升。 我们没有最新的GPT-5的数据,但是据此前Deep Trading创始人Yam Peleg爆料:GPT-4大约在2.5万张A100上训练了90 - 100天,利用率在32%到36%之间。业界估算训练
      1,165评论
      举报
      WEWA、VLA、世界模型,辅助驾驶进入GPT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