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谨慎”重返中国市场!第三波升势要来了?

近日摩根士丹利、高盛等机构相继发布看多中国资产分析报告,此外“木头姐”Cathie Wood也于近期采访中表示,开始“谨慎”重返中国市场,认为其“新质生产力”&“反内卷”概念会对市场带来积极影响,ARK目前正在重建包括百度、阿里巴巴和小马智行等公司的持仓。【大家对此有何看法?中国资产能否迎来今年的第三波升势?】

是的,看好大A,大A以后是要涨的
口号喊的震天响,每次记吃不记打。 外资还敢来?高位接盘吧。

杨德龙:十五五期间的首要目标公布 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转载自:新浪财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与过去两位数高速增长相比,我国GDP总量今年有望突破140万亿元,基数扩大后继续保持高速扩张已不现实。未来关键不在速度,而在质量: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即使增速保持在5%左右,也能培育一批效益优、潜力大的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国民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发展以人形机器人、高端芯片、算力算法、低空经济、深海装备、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抢占制高点;同时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回报率,进一步夯实综合国力。 资本市场是连接科技与产业的重要枢纽。科技自立自强已被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资本市场应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通过一级市场VC/PE为早期硬科技注入“活水”;另一方面,用二级市场支持更多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融资。当前,A股已率先走出“科技牛”行情,有望吸引居民储蓄向权益类资产转移,形成“财富—消费—产业”的良性循环。我把一轮持续的、以科技为核心的牛市视为拉动中国经济的“第四驾马车”,其不仅能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激发消费潜力,更能为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资本,助力我国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AI+千行百业”的全面赋能,为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注入持久动能。(观点供参考,投资需谨慎)
杨德龙:十五五期间的首要目标公布 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导语 过去几个月里,国际资金对中国资产的兴趣明显回升——但关键词是“谨慎”。从被动ETF的加仓到部分主动基金小幅流入,再到投行上调增长预期,外资并非盲目入场,而是带着筛选和试探。那这次回流能否催生“第三波”上升行情?本文把最新公开数据和机构观点整合成可操作的判断框架,给你一份既有热情也有警惕的投资路线图。  ⸻ 核心结论(先看要点) 1. 外资在“回流”,但节奏不快——以被动资金为主,主动资金仍谨慎观望。 近期被动型基金与ETF出现明显流入,主动型资金布局节奏更慢。  2. 驱动因素:政策宽松与科技赛道的全球吸引力是主因;制约因素:消费恢复乏力、资本出入与地缘风险。  3. 第三波升势存在可能,但并非确定事件——更可能是“结构性+分阶段”的上行,而非全市场性牛市。(下文详解策略) ⸻ 事实脉络:最新哪些数据/声音能说明问题? • 官方与媒体统计显示,2025年8月对外资净买入规模曾创下近一年来的新高——外资对科技、成长板块的兴趣显著上升,且通过在岸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发布时间与数据报道日期:2025-09-13。  • 多家外资机构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增速与资产目标(例如摩根士丹利、德意志等对2025年增长的上修),这增强了机构端的配置意愿。  • 机构与投行仍提醒:资金出入渠道、盈利可持续性与消费转强的证据是外资是否大举回来的关键。高盛/摩根等均表态投资者依然在观望检验期。  (以上为最重要的事实性依据,来源公开报道与机构研报。) ⸻ 为什么外资这次“谨慎回流”——三大逻辑 1. 结构性机会—科技与制造链的再配置:AI、半导体、电动车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完善,吸引长期资金布局。多家外资基金、主权财富基金正把这些领域列为核心配置方向。  2. 宏观/政策边际改善:货币和财政在多地有松动迹象,稳外资政策(如《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也给出制度性支持
👀
外资看多做空,老把戏了
avatarJunewin
10-22
10月很难了,月底发三季报的很多业绩都有雷,别踩雷就好,11月、12月接近年底,很多机构都是收的状态,何况今年该赚的也都赚了,明年再战吧
其实100块死拿拼多多,跟120块拿到阿里巴巴,结果差不多,都是30多个点。反反复复跳来跳去,没啥区别。 $拼多多(PDD)$ $阿里巴巴(BABA)$
现在就是震荡往下走,空单可以多拿一会儿,多单就得小心了,除非放量突破175,不然别想新高。 $阿里巴巴(BABA)$
avatarvision
10-22

估值的尽头,是业绩:为什么我看好老虎、拼多多和小米?

2025年的资本市场,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悖论”。AI、降息、地缘、通胀——每一个话题都在推着市场上下震荡,但在喧嚣的全球行情里,最不被看好的地方,反而成了资金的避风港。年初到现在,中国股票的表现可谓亮眼: $中国ETF-iShares MSCI(MCHI)$ 涨幅已接近35%,不仅超过全球指数( $MSCI全球ETF-iShares(ACWI)$ +19%),更稳稳压过美股大盘( $标普500ETF(SPY)$ +14%)。这种走势并非偶然。过去几年,投资者追逐“高成长故事”,而忽略了“现金流与估值”这些老派指标。但在流动性趋紧、通胀高位、估值扩张难再延续的阶段,资金的方向往往会回归最基本的逻辑:谁能赚钱、谁更稳定、谁被错杀。中国企业在这三个维度上,恰恰重新具备吸引力。当市场回归理性,估值洼地开始浮出水面过去两年,市场最常见的叙事是“高成长”,无论是AI算力还是新能源革命,投资者更看重“远方的故事”,而忽略了脚下的现金流。可2025年开始,这种叙事正在反转。全球资金重新寻找有真实利润、有现金回报的标的,这恰好是中国市场的优势所在。很多企业经历了长达数年的估值压缩,如今盈利保持增长,负债水平稳定,现金储备充足,而估值却依然停留在底部区间。换句话说,风险早被定价,而收益空间尚未释放。市场越动荡,越显得“能稳住”的公司稀缺。于是,曾经被忽视的中国资产,正在被重新估值。三只值得关注的中概股观察这轮上涨,我们不难发现这并不只是一场纯粹的情绪修复,而是结构性复苏。金融、消费、智能制造等板块齐头并进,说明资金在回归基本面。而在这轮修复过程中,我仍看好
估值的尽头,是业绩:为什么我看好老虎、拼多多和小米?
今天全天 震荡幅度收窄,个股开始弱震荡,这里比较关键的是量能,今天缩到了1.66万亿,创近期新低,昨天略放量时的趋势风格强,今天缩量下题材情绪却大幅回暖,从目前整个局面看,短期内暂时看不到更多的增量,那持续弱震荡下,还是倾向于后面一段时间里,题材风格有概率逐步占据上风$索菱股份(002766)$  $和而泰(002402)$  $跃岭股份(002725)$  $歌尔股份(002241)$  $中贝通信(603220)$  
今天还是收在高点,指数靠银行地产等大家伙撑着,这些在前面,市场赚的效应就一般,昨天刚放的那点量能全都还回去了,行情一团乱,没主线就继续轮动,先度过震荡期,等个跨年题材出现,指数不跌也是好事,代表市场够强,连调整周期内都跌不动,后面再拉会更强劲$浙江世宝(002703)$  $中大力德(002896)$  $巨力索具(002342)$  $合锻智能(603011)$  $凯美特气(002549)$  
$阿里巴巴-W(09988)$如果阿里是按ai公司来估值,就跟短期盈利关系不大了。阿里现在全面收缩杂鱼业务,就是加速在往纯ai公司靠拢。
$腾讯控股(00700)$微信慢慢要接入AI了,调用我们微信的对话记录,腾讯不是佛系,是在等,等最合适的机会,才能开放微信上下文的宝库,腾子大概率是AI时代最大的赢家

股价半年涨3倍,英伟达「亲儿子」CoreWeave: 是算力神话还是估值泡沫?

$CoreWeave, Inc.(CRWV)$ $英伟达(NVDA)$ $Meta Platforms, Inc.(META)$ $微软(MSFT)$ $富国银行(WFC)$ 一、小新带你识股:这只 AI 算力股凭什么逆势暴涨? 最近美股震荡得让人揪心,纳斯达克指数月初单周回调超 3%,但有只股票却走出了独立行情 ——CoreWeave(CRWV)从 9月的 84 美元一路冲到 125 美元,这段时间最高时股价摸过 153 美元,半年时间股价翻了 3 倍还多。作为盯盘多年的老股民,小新起初以为又是蹭 AI 热点的 “昙花股”,深入研究后才发现,这公司竟是英伟达藏在幕后的 “算力操盘手”。 可能有人还没听过这只票,先给大家科普下:CoreWeave2017 年成立,最早靠加密货币挖矿起家,2019 年转型做 AI 算力服务,今年刚上市就成了美股明星。现在它手上握着 25 万块英伟达 H100/H200 GPU,全球首个 ExaFLOP 级 AI 超级集群就是它建的,连 OpenAI 训练大模型都要找它租算力。更关键的是,这公司背后站着英伟达,新芯片能比对手早拿 5-8 个月,这种 “特权” 在算力军备竞赛里简直是核武器。 二、拆解爆发密码:3 组数据看懂 CRWV 的核心底气 1. 收入增速:比火箭还快的增长曲线 这两年 CRWV 的营收增长堪称 “教科书
股价半年涨3倍,英伟达「亲儿子」CoreWeave: 是算力神话还是估值泡沫?

最惨白马股要反转了?

中国中免算是最惨的白马股之一,股价从高点时的398跌到现在的69元,市值蒸发了6130亿,29万股民深套其中! $中国中免(601888)$ 从业绩上看,中国中免二季度营收下滑8.5%,净利润下滑32.4%,同样惨不忍睹: 虽然业绩很差,但从股价上看,中国中免已经止跌回升: 对比其他老登股,如贵州茅台、片仔癀、伊利股份、海天味业,中免的走势明显较强。 相对强劲的走势,是否预示着中免基本面已经变好?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今年9月,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为17.3亿,同比增长3.4%,为连续下滑18个月后,首次转正: 另据海南国资官方公众号,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8天累计销售金额9.44亿元,购物人数12.29万人次,人均购物金额7685元,同比分别增长13.6%、3.2%、10%。 根据三亚市商务局官方公众号,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三亚全市四家离岛免税店八天累计销售额6.7亿元,同比增长20.5%。 从海南岛的数据来看,离岛免税市场已然复苏,对比历史数据,离岛免税销售额趋势和中国中免营收增速一致: 由此来看,中国中免三季度营收降幅有望继续收窄,根据分析师的预期,中免三季度营收增速有望收窄至-2%,净利润有望转增,同比增长17%: 这个预测准不准?等到10月30日盘后,中免公布三季报的时候就知道了。 除了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恢复增长外,其他公司公布的数据也能侧面验证景气度,如LV三季报显示,亚洲(除日本)区营收同比增长2%,结束了此前连续6个季度下滑的局面: 受此影响,LV三季报后股价暴涨12.2%。 爱马仕亚洲(除日本)三季度固定汇率下营收增速6.2%,好于今年上半年: 欧莱雅三季度中国区营收同比增长约5%,公司表示中国高端化妆品需求有所回升。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9月国内化妆品零售额同比
最惨白马股要反转了?
做多中国资产,梭哈了
外资“谨慎”重返中国:第三波升势的结构性真相 近期,国际市场传来微妙变化:经历了一年多的净流出后,外资开始“谨慎”回流中国资产。这一动向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这是否预示着中国市场的第三波外资流入浪潮即将到来?表面数据背后,我们需要看清这场“谨慎重返”背后的结构性转变。 不再是全盘买入:外资策略的本质演变 与前两波外资涌入相比,当前的外资回流呈现出鲜明的选择性特征。外资不再将中国视为一个整体性机会,而是更精细地甄别不同行业和公司。这种“谨慎”实质上是投资策略的成熟,而非信心的缺失。 数据显示,外资近期增持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估值合理且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二是受益于国内消费复苏的细分市场龙头;三是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关键地位的新能源产业链企业。与此同时,对金融、地产等传统板块则保持谨慎。这种选择性流入反映了外资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度理解——他们正在押注中国的未来,而非简单地复制过去的投资组合。 全球配置视角下的价值重估 在美联储维持高利率、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中国资产呈现出独特的配置价值。与其他新兴市场相比,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巨大的内需市场。更为关键的是,经过长时间调整,中国资产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为长期资金提供了难得的入场时机。 这种价值重估不是基于短期利好,而是基于全球资产配置的再平衡需求。当印度股市估值高企、日本政策不确定性仍存、欧美面临衰退风险时,中国市场的相对吸引力自然提升。外资的“谨慎”回流,实质上是全球资本在市场波动中寻找稳定锚的理性选择。 “聪明钱”的先行信号 历史表明,外资往往具有前瞻性布局特征。2016年和2020年的前两波外资流入潮,均领先于市场大幅上涨。当前这波“谨慎”回流是否蕴含相似信号? 深入分析发现,本轮回流中的“聪明钱”特征明显:一是长期主权基金和养老资金的配置增加,这类资金投资周期长,对短期波动不敏感;二
语言不重要,行动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