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风客
培风客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未知
13关注
304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培风客
05-23 09:57

平淡时间的遐思 - 联储加息打碎市场,财政赤字打碎世界

首先我想感谢大家对上一篇文章的喜爱,这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在我写经济,尤其是黄金和铜的时候,这是我的爱好但不是我的追求。但对于历史,政治和哲学的研究,不仅是我的爱好,更是我的追求。除了自己的兴趣使然之外。我一直觉得人活在世界上,总难免面对两种危机,一种是现实生活中的生存问题,明天下锅的米在哪里?一种是精神世界的存在问题,我为什么要找明天下锅的米?我们很难说哪一种问题更严重,但人类的先贤们往往会同时应对这两个问题。我也希望像他们那样,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人类追求自由,追求解放和进步的无限事业中。  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 我们当下最简单直接的宏观核心矛盾,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走上了财政扩张的道路,这让我们今天的投资世界和过去极为不同,简单来说 - 当一个国家一年向经济注入超过5%GDP的赤字的时候,一定要说他的名义增长会走低,是有风险的 -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种财政赤字带来的不可持续,无论体现在金融市场的债券上,还是经济的通胀上。 这也是之前说,明年5月鲍威尔的任期就到期,在目前美国的环境下,下一个联储更“听话”是一个基本假设,在财政扩张+货币至少不会收紧的预期下,去中期看空美国的名义GDP是没有太多基础的。但这种组合对美元,美债,对通胀预期的影响,都在短期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所以就我自己比较关心的品种来说,无论是黄金和铜
平淡时间的遐思 - 联储加息打碎市场,财政赤字打碎世界

520爱情特辑 - 存在主义危机和现代性危机

当你说出我爱你的时候,你从两个危机中拯救了自己当一个人完成了社会对它的所有期许,但发现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东西,那么就陷入了存在主义危机。假定一个小明,他从小勤奋读书,早上七点起床,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但大人告诉他,为了获得好成绩就必须这样;他努力高考,但这也不是他想要的,但大人告诉他,为了找工作就必须这样;他工作后每天努力,跪舔老板团结同事,这也并不是他想要的,但朋友告诉他,为了升职就必须这样。他结婚生子之后,他并不愿意鸡娃,这并不是他想要的轮回,但社会告诉他,为了获得好成绩就必须这样。然后在小明完成这一切之后,在他40-50岁的时候,他取得了世俗的成功,他回首自己这40-50年,他发现他的工作,大概率不是他自己选的,如果他不是创业者的话。在每一个人生节点的时候,他能选择的并不多,社会就像一个筛选器,他奋勇向前,前往的却是不是自己的目的地。他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他回忆自己小时候,想起来的不是早上七点起床,而是儿时和父母的时光或者和同学朋友一起春游的快乐,他回忆中学,想起的不是自己的高考分数而是夏天热风吹过窗户传来泥土的气味,他回忆工作,只有自己一些感兴趣的瞬间可以勾起他的回忆。小明陷入了沉思了,小明到底是谁,如果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生是所有选择的加总,这些社会关系和选择有多少是他自己想要的?当我们完成了所有社会的期许,社会却没有履约完成它的承诺,这就是现代性危机的雏形而小明甚至还是幸运的,因为大部分人无法做到小明,小明在所有筛选器中都通过,完成了所有社会的期许,而得到了一切之后他只是惆怅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而另一个小刚更惨,小刚活在一个比小明更糟糕的年代,小刚完成了所有社会对它的期许,但因为时代不对,导致小刚没有得到小明得到的东西,如果说小明只是惆怅和茫然,小刚在惆怅,茫然之外还有一种被背叛的愤怒。如果说小明的情况是存在主义危机,那么小刚的问题就更可怕,这可以叫做现代性
520爱情特辑 - 存在主义危机和现代性危机

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看黄金和铜(一)

最近有很多朋友问我关于黄金和铜的问题,我完全能理解,所以我想花一点时间,简单讨论一下他们的情况,其实之前我觉得已经说过很多次,但我觉得也许这样全面讨论一下会有一些帮助。 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活在短期,中期和长期中,所以区分这些时间周期的矛盾始终是最重要的。让我从长期开始,最后回到短期,我始终觉得在所有问题中,短期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有两种失败,一种是盯着短期永远不看长期,一种是盯着长期永远不做短期。后者往往比前者惨烈无数倍。 长期:黄金的名义长期投资其实只有两个问题,回撤幅度和回撤时间;而黄金的实际投资,才有择时的考虑 虽然我觉得大部分人都用不到上面这段话,但它其实反而是最精髓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是一个长期的配置型投资者,就是你不考虑机会成本的话,黄金只有两个问题,就是它的回撤时间和回撤幅度 在长周期,黄金的名义价格回报率是不错的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长期看绝对收益的人,投资黄金你的研究只要关注三个事情就好 1,现在是不是见顶的时候 2,见顶后回撤幅度大概多少,是不是可以承受的 3,见顶后回撤时间大概多少 黄金过去历史上三次名义价格见顶,一次是1935-1936年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放弃金本位之后,价格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然后大家进入二战后黄金开始管制 第二次是1980年,在冷战时间,经历了越战和73年石油危机之后,美国财政货币沆瀣一气的情况被沃尔克加息终结,同时1981年里根上台之后,同时期苏联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两任总书记短命,1980年代美国逐渐在和苏联的博弈占据上风,1982年南美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增速开始恢复,通胀开始走低,赤字率开始降低。 第三次是2011年,GFC的影响过去,美国经济增速开始逐渐增长,赤字率开始被控制。 当世界秩序恢复的时候,当美国经济增速开始恢复的时候,当美国的赤字率开始降低的时候,当你觉得美国不需要更高的赤字,经济就可以恢复增长的时候,黄金就有
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看黄金和铜(一)

从谈判和联储说起

之前说了,短期市场的交易节奏会被关税谈判和联储影响。所以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但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在我眼中,其实更加复杂。这其实是一段我之前没有说出的对话,我选择把它写下来。 当时我和我过去的一位老师聊到了沃勒提出的联储应该无视关税带来的通胀降息这个看法,这老师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长者,无论是治学还是在业界都取得了超然的声誉,所以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我都很享受和他的谈话。 但就像之前说过的,有时候和美国人聊天,你会觉得自己表达了很多但其实没有,美国人会觉得他理解了但其实没有。 所以我们就从联储说起。在看待关税带来的通胀问题上,鲍威尔的看法是,要等到关税带来的价格扰动发生之后,联储再根据当时的价格数据评估是否要降息;而沃勒的看法是,关税带来的价格扰动是一次性的,下半年就要开始降息。 之前在公众号写过,第一层的思考是沃勒在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尝试谋求联储主席的位置。但当时我对我老师说,我觉得沃勒是在做职业规划,但不止于此,美国目前的经济无法承受一次萧条,如果要在萧条/衰退和二次通胀里面选一个,我完全理解沃勒不想选择萧条。 当时老人家看着我说,他觉得我说得是对的,但他觉得这样等于是在总统干了错事之后鼓励他。 我当时有无数想说的话涌上嘴边,伯南克在研究大萧条中说,银行危机和银行危机背后的贸易危机,导致NAZI和KPD的票激增;中产阶级从1929年之后就一直是NAZI的支持者,当现代性消失之后,第一个投身极端的并不是工人,而是中产。 但我想到他之前对MAGA的看法,和当年SPD对NAZI的说法简直如出一辙,觉得这就是一种不理性的冲动,用愚蠢去解释一切。我觉得说了也没用意义。所以我写下来下面这句话,这是我本应该说但没有说的话。 用愚蠢去评价敌人,是最愚蠢的事情 回到联储上,五月的FOMC会给出六月的前瞻,过几天就知道,大概率鲍威尔会维持尊严,我非常尊重他守卫通胀目标的决心,我一点都不喜欢
从谈判和联储说起

经济和市场分析 - 20250506

假定你是一个经济研究者,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个机会,面对一个重要的人,可能是大领导,可能是董事长,可能是你家人,你有一分钟时间和他解释当下的经济情况,你会说什么? 你会发现很多经济里面的研究都是工具而不是目的,M2增速多少,CPI多少,GDP多少,这些事情都不是你的结论。宏观研究到最后其实很简单,有且只有两个基本情况或者结论。 - 经济在变好 - 经济在变坏 如果你想深入一点,你可以还有两种变量 - 经济在变好,而且会继续变好 - 经济在变好,但不久会变差 - 经济在变差,而且会继续变差 - 经济在变差,但不久会变好 我觉得这就是极限了。经济研究能得到上面四个结论我觉得就足够了,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你说不确定性太大了,看不清方向或者没有方向。 这就是我的第一性原理,回到今天的世界,我觉得中国经济在变差,但它有底,一些条件触发会有各种政策的刺激,这点在之前说过了,周期性问题有底,结构性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就是这么个情况。 美国经济完全取决于关税和联储,不确定性非常大。很简单,如果美国加关税是为了降低对方的关税,那这其实对经济是一个利好。如果美国加关税就是为了加关税,这对经济则是一个利空,从日本的谈判来看,美国不愿意降低到0关税,但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新闻,这完全是不确定性太大。 所以放在一起,我觉得对我来说,这依然是一个不确定性太大的时候,关税的谈判和联储(明天他们开会)的不确定性依然没有消除。而中国的政策又被联储部分影响。我现在发现,很多时候烦恼就来自你要在一个不确定性很大的时候做一些确定的判断,这个事情本身就会带来痛苦,所以我现在不做这种事情了。 而对于中美的关税谈判,其实这事情包括我在内,大部分人都没有判断的优势,一个很搞笑的事情就是人总是喜欢对一些自己做不了判断的事情下判断,仿佛这可以带来一些身份认知。就像之前说的,我相信中美会有谈判,但双方立场出发点可能差距非常大。
经济和市场分析 - 20250506

假期闲聊 - 基于市场的国别研究

大概在12年前,当我站在哈萨克斯坦的土地上的时候,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叫做,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的一个发电站如果需要融资,那么一家中国金融机构给他的风险溢价应该是多少?或者说,给这么一个项目放贷款,利率应该是多少呢?我非常确定的是,即便到了今天,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种解决方案,但不会有一个非常好的答案,因为金融是管理和分散风险的行业,如果连风险都不能识别,那么就谈不上定价。中国机构肯定知道一个电站的风险是多少,我比较确定中国机构不太清楚东哈州的地缘风险是多少,而如果把两个放在一起,情况只会更加复杂。对于这个问题的兴趣,甚至早于我对大宗商品的兴趣。当然,地理和大宗商品之间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这两个领域其实很多共鸣。我对投资兴趣最开始来自Jim Rogers那本书,封面是他骑着一个摩托车。我已经完全忘记了那本书到底说了啥,但那就是我心目中投资者的形象,直到今日都是如此。坐在曼哈顿朝南的办公室看出去确实很美,但我心中还是喜欢开着边三轮在狭窄道路穿行赶路。最开始我读的区域研究的书籍,无论是《想象的共同体》,还是《The Moral Economic of the Peasent》,都是最早期的国别研究,那个时候这些研究主要目的其实是冷战,而美国对于东南亚的兴趣一向很多,因此留下了非常多资料。那个时候的研究者,往往和Jim Rogers一样,深入当地,并且精通多门语言,从当地文化出发去了解这些地区的发展历程。或者简单点来说,他们做了非常伟大的工作,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地区的文化和民族,演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并且给出了基于调查研究,对于未来的判断。坦率说,我不是很推荐这些书,因为大部分都太晦涩了,而且有一点我非常不喜欢在于,这些书给我的感觉都像是案例研究,从一个个的具体实例出发去以点带面看世界。举个例子,这就像有人告诉你,张三250块钱买茅台,然后赚了10倍,李四3块钱买紫金,赚了5倍,王
假期闲聊 - 基于市场的国别研究

现实比故事精彩

今天听到莱特希泽说,美国GDP增速从1960年代一路走低,原因之一就是制造业的流失,同时把所有美国国内的不平等问题归结于此。坐在他身边的主持人显然也是一脸懵逼,问他那关税可以解决这一切不平等么?他很坚定说,他相信是有可能的。更早之前,当Timiraos被问到说,白宫此时的行动路线图是什么。他的回答直接就是He act on his on god。 我提的问题是,联储在不确定性如此之大的时候,继续用behind the curve的方法提供forward guidance的意义何在呢?他苦笑一下说,沟通逐渐透明化是一个从60年代开始的过程,联储也知道SEP放出去之后很多时候世界就变了,但他们依然相信这样好过之前那种密室操作。如果说关税和联储是摆在金融市场之前的两个关切,如果我们把眼光稍微放远一点,更多的争辩在各个地方上演Marko觉得中国自己在De-Risking,但这个问题如果你丢给一个很多地缘政治专家,他们却会给你一个截然相反的答案。遥想大概8年前,那个世界还可以用利率去研究黄金,还可以用全球制造业PMI研究铜。如之前所说,黄金又开始了一次回撤,在过去几年中,黄金上涨的持续动力,是货币和财政的双宽松。- 从2022年Q4开始,美国投资者发现美国根本没有缩减预算,本来想的是2022年联储加息,2023年疫情过去后美国财政支出可能降低,最后变成扩张,在2023年上半年沪金因为人民币涨,下半年等到美债收益率冲高回落后,就进入了货币财政双宽松逻辑这里多说一句,2023年SVB的事情,干扰了联储加息的节奏也有一定贡献。- 2024年Q1,通胀依然很高,但联储3月直接说自己下半年可能降息,在财政没有缩减预期下,货币宽松预期出现。黄金继续走高- 2024Q3,Trump的减税政策和联储的降息,同时2024年赤字又是超预期的- 2025Q1,大家发现美国财政根本没有缩减...这些时刻都构
现实比故事精彩

群众的呼声,自主的政策,深度全球化 - 不可能三角

这个话题类似美元的问题,但我觉得罗德里克的表述更好理解。但我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差不多十二年前,在一个夏天,我和朋友一起去了伊犁,哈萨克族的朋友热情招待了我,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喝酒的人,但哈萨克朋友的祝酒总是令人难以抗拒,他们并不会强迫你喝酒,但说完热情祝酒词之后,他们告诉你随意就好,但自己经常仰起头一饮而尽。然后无论是放声歌唱还是摇曳起舞都让人神往。这一切都让我感觉自己是个傻子,也只能站起来向大家祝酒,然后学着他们一饮而尽。再醒来就已经是第二天了。 当时伊犁对岸的哈萨克斯坦,正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我的哈萨克朋友和我说,哈萨克斯坦其实也希望中国能考虑转变一些当地的产业政策,我当时说,中国一向是不干涉内政想法,不愿意干涉别人内政,也不愿意别人干涉自己内政。这样的诉求我能理解但我不知道能否实现。 当时坐在我对面的朋友看着我说:当中国体量足够大的时候,中国的内政就可以影响到周边国家的外交了。当中国的内政可以影响一个周边国家的产业时候,这到底是一个纯粹的内政问题,还是一个内政和外交的杂糅呢?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样,我那一瞬间就知道他说的是对的,但同时我也知道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回答。 当我回到学校,读到了罗德里克写的《全球化的悖论》,我就非常感同身受。这本书的核心意思就是标题里说的 - 群众的呼声 - 自主的政策 - 深度全球化 这三个东西很难同时实现。在开头说的例子是第二点,一个全球化贸易关系关系越来越紧密的两个国家,彼此的内政会影响到对方的外交。也难免被彼此影响。 这点还有一个例子,在耶伦还在当联储主席的时候,她是比较全球化的,她知道美元实际上不止是美国的美元,而是世界的美元,所以世界任何地方发生了问题,多多少少都是联储的问题。而鲍威尔在第一任任期的时候,他更多觉得美元就是美国的美元。 其实说实话,以前的世界,是联储做事,然后北京跟着联储做事,等于是联储在一个完全基于本国经济数据的M
群众的呼声,自主的政策,深度全球化 - 不可能三角

一团乱麻中的思考 - 20250421经济和市场分析

当下可以说是最有趣的时候。所以我从几个问题开始讨论1,关税2,经济3,市场关税的谈判可以说凌驾于经济之上,到底是10%还是30%的关税,对经济的走势影响是巨大的。而关税之所以是一个谈判,就是因为它包含了多方的策略。之前看很多朋友讨论,就是拿着一个美国想要的结果去讨论关税最后的结果,这种思考是极其粗糙的,谈判之所以存在就是双方需要根据自己的处境制订策略有来有回,又不是玩国王游戏。关税:我相信最后会好转,但我不知道这事情什么时候发生。所以在关税里面,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1.1 Trump作为一个谈判者的特点1.2 中国回到谈判桌的可能性1.3 日本欧洲的思路这里闲话一句,之前我觉得金融市场的理论就已经足够多了,后面发现金融甚至经济,在人文学科面前,历史都不算长,在其他领域,理论模型已经可以说是过量了。以至于很多时候,他们必须给自己取一个简单的名字才能吸引眼球。今天在分析1.1的时候,我用的是一个叫做Big Five的模型,这并不是意味着这是唯一好用的模型,而是所有模型都可以得出类似或大概类似的结论,而这个名字是我最记得住的。Big Five模型把一个人的性格分成了五个子项目,然后根据这五点去制定谈判策略。分别是Extraversion,Agreebleness,Conscientiousenses, Emotional Stability, Openess to experience。外向,合作,尽责,情绪稳定,开放Trump在外向和开放上得分应该是高于均值的,而在合作,尽责,情绪稳定上得分应该是低于均值的。那么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对于这样的谈判对手,比较合理的做法就是1,防止陷入高外向者的节奏,控制接收他的信息量2,对低合作者精准设限,避免被拖入僵局3,对低尽责者必须时刻防范突变4,对情绪不稳定的谈判者进行施压+安抚5,对高开放者可以一起探索创意解决方案。我感觉大部分国家,现在都
一团乱麻中的思考 - 20250421经济和市场分析

历史并不是线性的 - 战略问题和策略问题

小时候我读得最多的一本书,叫做美日海空大战,这本书非常有意思,作者很有意思,书写的也很有意思。我对日本二战中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兴趣,这主要来源于小时候听长辈们谈起抗日战争时候,亲历战争的人谈论战争和书本上看起来很不同。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像你判断下个月市场的走势,和复盘上个月市场走势的区别。复盘的时候你可以总结出很多东西,但身处其中是另一个故事。在日本的这些故事中,有两个是最令我深思的,第一个故事是日本陆军在波茨坦公告之后的故事。1945年7月26号,中美英发布公告,督促日本投降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1945年8月9日,苏联对关东军开始全面进攻在那之前,其实日本已经在准备结束这场根本打不赢的战争,裕仁在4月就选择了铃木贯太郎作为新的内阁总理大臣,尝试结束这场战争,铃木贯太郎是曾经的海军大将,裕仁的侍从武官长,在二二六事件中大难不死,这里必须稍微解释一下,日本海军在1945年已经没有了任何战斗意志和战斗的资本,他们有将军没有舰队。而日本陆军对于结束战争根本没有兴趣,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一方面陆军虽然在1945年打不赢中国美国和苏联的陆军,但欺负海军没有问题。海军的投降会让陆军和海军同时变成战犯。一方面日本海军和陆军的矛盾远超简单的军种之争,某种意义上甚至是阶级矛盾。所以选择一个海军,侍从武官长,被二二六深深伤害的人组阁,用意是鲜明的,裕仁已经完全不信任日本陆军的说法,但他知道日本陆军做过一次二二六,就可以做第二次。所以铃木在组阁的时候,最头疼的人选就是陆军大臣,这个人必须对裕仁忠诚,还要在中底层士官中有足够的威信,能够压服他们不搞第二次二二六。铃木贯太郎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做出了一个极其优秀的选择,他选择了自己担任裕仁侍从时候的同事,阿南惟几。阿南惟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出身谈不上特别好,但也谈不上差,他成绩不算特别好,但也不算差。他支持当时日本的本土玉碎计划,但铃木
历史并不是线性的 - 战略问题和策略问题

误判和迟疑

标题里面说的误判是说美国和中国对彼此的一些误判,而迟疑说的是今天美国时间下午鲍威尔隐晦反驳沃勒时,表达的联储迟疑态度。这分别是我们面对经济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时,主管官员的态度。显然这两个事情都不是好消息,但我们先从联储开始,这是曾经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现在想起来,这事情有点像一些欧洲人喜欢的茶叶占卜,观察黑色茶渣在白色茶杯底部沉淀出的形状。而今天的世界则有点像一个野蛮人拿着斧头已经站在了茶叶店的大门口,观察茶叶渣的意义也许没那么大。之前我分享了一个简单的思维框架,经济问题总是结构性问题凌驾在周期性问题之上,结构性问题靠结构性方法解决,周期性问题靠周期性方法解决。我们讨论的所有联储问题,都是周期性问题。所以关税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而关税带来的滞胀,是联储没有办法用传统框架解决的,所以一个简单的结论是- 如果关税持续带来滞胀预期,那么联储会被迫在二次通胀和至少一个Mild Recession里面做一个选择。首先,如果关税持续恶化,那萧条和通胀预期无疑都会恶化,这没有疑问,所以美国的思路是,和中国不再恶化,但和其他国家开始谈,当然,这里面存在巨大的误判。但我们放在本文第二段谈。我们假设,关税不再恶化,在某天,它在某一个点位停下,那么这种情况下,通胀和萧条预期是否是持续的。关于这个问题,鲍威尔和沃勒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沃勒的看法是While the tariffs after April 9 were very large, I still believe they would have only a temporary effect on inflation.(我相信关税只会带来短期的通胀作用)鲍威尔的看法是Tariffs are highly likely to generate at least a temporary rise in inflation(关税大概率,至少会带
误判和迟疑

大奇迹日,和大奇迹日之后的想法

今天早上参加了Steve Liesman的一个讲座,他里面有一句话令我很有感触,他说一个好的经济政策,并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政策,他觉得自己的工作之所以还算有点价值,就是他尽可能让一些政策用能被人听懂的方法说出来,然后让大家自己去做判断。因为如果这样的事情没人做,就会发生当下的情况(在他说话的时候,距离Trump暂缓关税还有2个小时):一个人支持一个最终可能伤害他们自己的政策。这让我想起了大概一年多之前,我当时向我当时的老板建议说,如果我们平时在市场冷静的时候,不未雨绸缪和市场交流,不分享我们对于金属的看法,那么我们就无法指望市场波动的时候,投资者可以冷静下来去支持我们做任何逆周期的事情。我很感激当时我的领导支持了我的想法,事实也证明大家确实也很欢迎这样的做法,我们也都很开心能给大家创造价值。唯一超出预料的可能是,当时我们的设想是"在市场冷静的时候”,从前年Q4开始,金铜就没有冷静的时候。回到主题,在今天美国时间下午一点多,特朗普宣布对除了中国之外的国家暂缓90天关税。所以我想讨论几个问题1,这个决策背后的一些可能见报可能没有见报的博弈2,市场的情况3,叙事的情况4,展望之前说了,在Trump的政府里,有两派人,第一派是纳瓦罗和莱特希泽这样,认为关税是一种安全诉求的人。另一派是Lutnick,Bessent这样,认为关税是一种谈判手段的人。在4月2号之前,财政部曾经主导过一段时间这个谈判,贝森特对于市场的理解远高于内阁里面其他人。但后面某个时间点,这个谈判的主导权被转交给了另一派人,也有可能是之前贝森特去基辅的谈判结果并不太好。然后事情就变成了我们看到的样子。之前说过,这个关税里面,有一些是可以谈判的,有一些是不可以谈判的,大家还记得在4月2日那个下午,市场听到关税是10%,开始暴涨2%的时候么,市场之前预期的就是10%,而用一位朋友当时的点评,很好形容了那天的市场心态
大奇迹日,和大奇迹日之后的想法

悬崖边缘 - 经济和市场综述 20250407

这显然不是扯闲谈的时候,所以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首先在这种时候,我觉得数据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比方说你现在讨论铜的库存是多少,就像你的船在暴风雨里面,你觉得床单一周没洗了要做一下清洁一样。 其实很多读者都比我更有经验,下面很多讨论也许是我班门弄斧。但我觉得现在市场大概处在一个悬崖边上,还没跳下去,但也就是一步之遥了。而且这个悬崖下面,本应存在的一些保护网其实根本没有放置好,所以如果跳出去,就真的是跳出去了。 标普在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已经是4800多了,已经算是击穿了20%的回撤幅度,而更令我想笑的是,贝森特前几天在采访里面说“10%的美国人持有了88%的美股,然后50%的美国人没有持有美股,只持有了债务” 我这里想说明一下,我想笑不是因为我觉得他说错了,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我想笑是因为我知道这个剧本之后会发生什么。我想所有中国投资者都知道。我本以为2021-2024年的经验我至少要再过很多年才能用得上,这谁能想到2025年就可以遇到。 弱小并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问题多大都不是问题,觉得没有问题才是问题。 与此同时,Lutnick的说法是为什么其他国家不买美国的玉米,麦当劳的薯条和土豆。同时质疑欧洲人为什么不买美国的美丽牛肉 但在我们开始下面的讨论之前,我想多说一个故事。一个打火机从中国生产,五美元成本,一个洛杉矶商人15块钱把它卖出去。中国赚了5元,洛杉矶赚了10元。中西部地区人员一分钱没有。 现在如果这个打火机在中西部生产,由于低效的劳动力和糟糕的工厂,这个打火机价格变成了25美元全部给了这个中西部工人。非常不效率,不符合任何李嘉图以来的经济看法。 我的问题是,如果你是这个中西部工人,你是愿意投票给自己,让自己赚这25元,即便知道你的国家承受了损失,你的加州弟兄一分钱没有(你的加州弟兄嘲笑了你40年),还是你愿意大义灭亲,自己一分钱不赚,让美国赚到利润。 美国东西海
悬崖边缘 - 经济和市场综述 20250407

完美风暴

就像两天前那篇文章说的,这个世界都会被这个关税改变。或者你就这么想,从2018年到2024年,中国为了调整外需走弱的经济结构,以及与之伴随的通缩压力,花了六年时间,而现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和今天我想着重提到的东南亚,需要在几天时间去反应。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也是之前说,我根本不觉得这有任何的priced in,这不可能被priced in。这个故事可能还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这让我想起了2020年3月,如果说这五年我进步了什么,五年前的那个三月,我知道OPEC要开会而且结果可能不会很好,我记得那个周四晚上美国高收益债就已经出问题了。周五的结果确实不好,但我觉得,油价要跌,通胀要走低,美股有风险,联储要降息。那买黄金啊。然后度过了一个人生最难熬的三月。 而此时我可以扯扯闲谈,聊聊一些务虚的长期展望,期待资产价格跌到一个不合理的位置再去抄底。这就是我很满意的进步了。 首先我可以聊聊长期问题,然后也许周末再聊聊短期的一些想法 第一个问题是,这种关税是一个目的还是手段。我觉得不要低估了美国重建自己国防和制造业的决心,美国曾经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他们很清楚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在战争中那种游刃有余的战略制定,少了一个舰队过一个月就多一个舰队。而他的对手每个舰队都是输不起的宝贝。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打过牌,一个无限筹码的人对一个有限筹码的人,即便有限筹码那个人是个高手,也不会改变结局。所以这个关税是一个谈判手段,但不完全是手段,他的目的包括了重建一些国防和制造业,美国本土的钢材,铝材,国防这些东西不是可以谈判的。 这也是我今天看到很多用什么招投标去类比关税的时候,忍不住笑了出来,但凡读一读美国人自己写的东西呢,这根本不完全是一个商业问题,美国的国防战略目标就是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这是一个世界性商业帝国的核心诉求。这也是之前说过很多次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安全诉求,这是很合理的。 我真的不
完美风暴

稳定的系统不公平,公平的系统不稳定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东南亚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无论是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甚至老挝。这个题目其实是原因之一。但我想先分享一下上周播客的内容简要介绍,Shirley是我在五六年前认识的朋友,从我们认识开始,她就一直安利我去关注化妆品的机会,她当时的看法是中国人总有一天会用自己的化妆品品牌而不是欧美那些大牌子。这其实是一个极其有洞见和远见的看法,但可惜五六年前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已经变了。从某种意义上,一些行业例如化妆品,汽车,其实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因为宏观可以说包括了社会全部行业,这里面肯定有一些是先行者,有一些是滞后的。所以我找了Shirley来访谈一下国货到底是怎么崛起的首先我真的对化妆品一无所知,所以我其实感觉很对不起Shirley,访谈里面我可以感受到她有些语气让我有一种既视感,就是有些时候我遇到一些很入门的问题,但我又理解对方是很真诚提问的时候。我的语气,也和这个访谈里面她有些时候一样,非常慈祥。这是由于我缺乏准备导致的,下次我会做好一点。之所以这个事情和东南亚有关,是因为我觉得,其实也不是觉得,已经在发生的事情就是中国的一些消费品牌,小到蜜雪冰城,大到五菱宏光(消费物品的大小,不是品牌大小),都在东南亚展开扩张。在访谈里面,Shirley也说了,消费这东西和工业不一样,作为一个高毛利率的东西,它不是靠把标准品成本压低质量提高就能扩张的,它需要一种认同感,一种文化扩张。所以这种扩张背后其实是中国文化和影响力范围的扩大。其实这点对于宏观也有很深的借鉴价值,在博客中我本来想再举一个例子,但我话到嘴边觉得这个例子也许写下来会更好。余常闻之,纪信以身代死而脱高帝,由于以背受戈而蔽昭王,豫让吞炭而复主雠,申蒯断臂而赴国难。敬德一小生也,身翼太宗而得免世充之围;杲卿一远臣也,口骂禄山而不从逆贼之计。自古忠臣义士,以身死国,何代无之,设使数子区区为儿女子之态,徒死牖下,
稳定的系统不公平,公平的系统不稳定

周中闲聊 - 中和命理,掌握命运 - 伤官配印,伤官见官

今天还只是26号,我还有几天时间去完善二季度的展望,所以我想今天把周末的一个有趣话题分享一下,然后明天我想简单聊聊一个播客内容。 中华文明在周期和轮回里面沉淀了几千年,其实到最后的时候,明清很多人已经总结出了历史的残酷规律,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曾国藩意识到了马尔萨斯陷阱,而癸酉版红楼梦甚至直接把历史规律用文学巨著写了出来。 对于变化道理的研究,从来都充斥着中国的历史。易经的名字可能就是变化的道理...但和很多时候一样,人类对于不确定性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所以最后讲变化的书,变成了预测确定性未来的根据。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在很久之前我记得我写过一篇文章,如果你问我出生的时间能不能决定人的一生,我觉得不能,虽然八字有些时候是准的这我不否认,但我不认为这个学问讲的是一个算命技术,或者至少不止是一个算命技术。他其实讲得部分是改命技术。 这一篇文章肯定只能触及一小部分,但来日方长,之后我们还有的是时间可以抽空分享。 在八字的命理学里面,有一种说法叫做月令取格,这个意思是,人一生下来,就有一个天命,或者你最适合做的事情,这个方法有很多种,每个人说法不一。但我觉得这不重要,我不觉得一个人出生的日期和月份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事业。 但它的分类是值得参考的,他认为大部分人要么适合求官,要么适合求财,要么适合求名。或者不是特别适合做这些事情,但人很聪明,或者自在怡然。 我们今天从这里面选一个小类,再从这一个小类中举出两个例子,举一反三,说明人可以通过艰难的决心,合理的思考,简单的策略,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上面这些格局里面,除了适合求官,适合求财,适合求名。有一类人被叫做“伤官”,顾名思义就是不适合做官。不仅不适合,还非常容易和官干起来。 原因何在呢?这部分人往往很有主见,聪明伶俐,举一反三,同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聪明这个东西有些时候确实是个天赋,但聪明有两种,一种是聪明但从小被放纵,那么
周中闲聊 - 中和命理,掌握命运 - 伤官配印,伤官见官

FOMC 点评 - Conditional Put

在前两篇务虚的文章之后,我们回到脚踏实地的世界。今天显然是一个很有趣的时候,所以有三个东西可以聊 1,FOMC的预期和落地 2,市场之前的叙事逻辑和之后可能的叙事逻辑 3,铜和金的看法 在FOMC之前,大家对本次会议的预期基本上是,给出一个稍低一点的经济增速预期,一个更高一点的通胀预期,然后可能点阵图会稍微鹰派一点点。同时放缓一些缩表的进度,然后夏天可能停止缩表。 这背后的原因,是关税带来了短期的通胀预期,而鲍威尔有两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1,认为如贝森特所说,关税是暂时的,一次性的,在关税加完之后,通胀会继续走低,在2026-2027年继续回到2% 2,认为这不是暂时的,需要考虑关税的通胀风险 多说一句,这并不是鲍威尔第一次面对关税问题,也不是第一次鲍威尔第一次面对“XX是不是暂时”的问题。 而今天的SEP基本完美符合市场的预期,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短期更加鹰派的点阵图 这次超预期一点的是停止缩表的进度,我其实能理解这一点,因为现在这个市场情况,联储肯定不想通胀失控,但同样也不想因为自己的举动造成市场波动。 而在发布会上,可以说这次FOMC之前,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就是联储会怎么看待关税的扰动。从鲍威尔的表述来看,他觉得这是一个暂时性的东西,但他一方面不想因为过度反应这个短期的东西,重蹈2018年第一次贸易战时候的错误,另一方面,他也不想忽视这个东西,重蹈2021年认为通胀是暂时性的错误。所以他和所有与会者都同意,3月份不是行动的时候。联储需要更多数据和时间去评估通胀的影响 目前的情况是,关税肯定是带来了价格上涨预期的 他有几个传导的路径,最简单的,大家已经看到了一些被关税影响的家电涨价,金属的价差。 这个问题其实更关键在于它是否是可以持续的,贝森特说它是暂时的,鲍威尔目前也倾向于它是暂时的,但从点阵图里面,至少有4位联储官员认为关税会导致联储的货币政策会因此被影响。 这个问
FOMC 点评 - Conditional Put

政策,经济,市场 - Put在哪里..

在政策方面,我记得去年和很多朋友聊过,在这个公众号也写过很多次,如果说有一个国家能明白,减税降费对经济的拉动,不如直接投资,那一定是中国。所以我从来不觉得美国的经济换挡会是顺利的。理论上这是政府少一点支出,企业增加一点支出的事情。但其实要复杂得多。 另外,我也看到目前有很多人会轻视Trump的政策,首先我觉得他确实不一定完全知道他想要什么,但我比较相信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他不一定知道自己的政策会导致什么长期后果,但他很明确知道自己想做的短期目标。 他不喜欢1945年之后美国外交融入全球的努力和北约,他不喜欢1929年大萧条后一直存在的大政府思想。我觉得甚至不需要为这些反感去找逻辑支持,因为上面这些全球化努力,大政府思想,来自一个尝试置他于死地的政治对手的主张。这一点就足够了,敌人支持的就要反对。我完全理解他的做法,还是那句话,这道路有逻辑,但终点在哪里我估计没人知道。 所以你可以说这些政策有副作用,但不一定它有副作用就不会被做下去。这故事是不是很熟悉?2021-2023年,是不是有很多政策有副作用,但因为目标改变了,所以一直可以被做下去? 手段都是次要的,目的始终是核心。纸牌屋里面有一句台词很经典,烈士总渴望牺牲。如果一个人给自己制订了完不成的目标,他就会容易走上一条排除万难但其实没必要的道路。所以小心选择自己的敌人,小心制定自己的目标。 之前说过,Trump的政策中,对经济有支持作用的是延长减税,降息;对经济有拖累作用的是关税和削减财政。这里面会有一个先后问题。而且这些政策本身带来的不确定性,就会带来干扰。如果要总结这一方面的话 - 削减财政赤字会导致企业和居民的盈余减少;削减贸易赤字会导致海外投资者购买美股的意愿和能力降低。 或者简单点说,克林顿时期之后,美国财政赤字逐步爬升的过程也是美国企业和居民享福的过程,美国二战后的全球治理体系被证明是有效的。现在这两个东西一起
政策,经济,市场 - Put在哪里..

结束的开始,还是开始的结束?

其实今天想说的话,可能一句就可以写完。目前市场还只是Stagflation Fear,关键在于是不是需要一个Recession Fear才能让Trump和Bessent掉头。 价值千金的问题,但我会愿意相信他们还没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经历过Trump1.0的投资者对这两个月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不会陌生。但有一点肯定是奇怪的,就是Trump对于股市的关注没有那么多。我还记得2020年3月,当一切都要不可挽回的时候,Trump手下的库德洛信誓旦旦说,150bp的降息足够让市场回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想这可能是为什么Trump这次找了贝森特而不是莱特希泽做财长的部分原因吧.... 看图你可以得出一样的结论 商品指数今天依然算是坚挺 股票明显跌破了之前说的那个区间。 在经济周期理论里面,后周期的时候,当经济从过热向滞胀移动的时候,商品会比股票表现好一点。但历史的数据往往是反过来的。 2014年如果说油价的干扰不能完全算 2019年和2024年也是类似的。 这种情况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如果联储不松口的话,在滞胀预期下,短端利率无法流畅降低,而如果通胀预期依然比较高,长端利率也很难降低。 所以之前说了,贝森特和Trump接手的是一个非常高的美股,这时候他们的办法不多,可能也就两个。先Risk on再Risk off,这样做的好处是短期经济不错,但鲍威尔还有两年任期,他如果看到在滞胀经济环境下的Risk on,我不说他会不会加息,但他极大概率不会降息。那么这样做的坏处就是2026中期选举前后的经济不确定性变大。而另一个就是我自己觉得概率稍稍大一点的先Risk off再Risk on。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这是1981-1983美股的剧本,对于Cosplay里根的Trump和Musk来说不陌生。另一方面,共和党总统因为很多理念的限制,在后周期的表现确实是一言难尽。如果要形容的
结束的开始,还是开始的结束?

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么

之前有说过,我自己对科技的理解其实不深,这是前几周,我找到我一个好朋友,希望他能帮我写一个文章介绍一下他心中今年的科技机会。然后他觉得机器人不错,但答应给我写的文章到了昨天才发给我。 我们认识已经许多年,在我眼中他是一个善良而不失欲望的人,这样的人都非常聪明。他很喜欢科幻小说,所以研究科技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这点我觉得很重要。就像我更喜欢历史故事,所以我更适合研究周期一样。 当然,我们都一致认为,考虑到市场的情绪,此时此刻,在短期来看,并不是讨论机器人这三个字最好的时候。但从更长的维度去看,这个讨论在2025年是必须的。 希望大家能喜欢我朋友的看法 就像李想说的,很多创业机会生在中国或者美国你才是有机会去做的。比如互联网、智驾、人形机器人……这是因为中美都有统一大市场、工程师红利。中国市场还有两个特点,齐全的供应链门类以及总想卷死前浪的后发冲动。 人形机器人真正有关注度是从特斯拉在21年的AI-day上官宣开始,毕竟波士顿动力先发这么多年都没有开启产业趋势,还几经易手。马斯克本身巨大的示范效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智能驾驶技术的突破让所有人看到了曙光,这是AI介入物理世界的第一赛道。 图:CES上英伟达的14家生态伙伴6家来自中国 第一个问题,机器人为什么要人形? 如果只做一款机器取代人力劳动,人形自然是全局最优解。将来技术跑通,我相信针对场景的定制肯定会有,我们看到的自动化产线何尝不是某种机器人?再看看特斯拉造车的哲学就知道5款车卖出来180万辆,Model 3的快速的降本(降价)速度,这也是制造业常常有的莱特定律,即生产单位数量每增加一倍,成本就会以固定百分比下降(最常见的是下降10-20%)。复用性直接决定了规模,决定了降本速度。另外一方面,做成人形之后的遥操作和训练数据的采集也更方便。 图:制造业的莱特定律 第二个问题,人形机器人可以解决哪些需求? 想象空间无限
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么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