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怪了
淇怪了
颠覆市场认知的商业分析
IP属地:未知
3关注
28粉丝
0主题
0勋章

泡泡玛特出海:超越日本玩具龙头的4大法宝

日本的玩具巨头万代南梦宫,做梦都想不到,干了一辈子的玩具,临了却被出海才几年的中国厂商泡泡玛特偷了家,刚刚抢走东南亚市场,又马不停蹄的攻陷欧美市场,你说气人不气人。 也许你没听说过万代南梦宫,但它旗下的奥特曼、高达、龙珠、火影忍者等众多经典IP,绝对是全球知名的。 图片 万代去年收入大概1.2万亿日元,相当于620亿人民币,其中玩具收入占46%,日本和海外收入七三开,也就是说,万代南梦宫的海外玩具营收,大概86亿元左右。 而泡泡玛特呢,2023年海外营收11亿元,2024年海外营收51亿元,暴增375%。 2025年一季度,泡泡玛特海外业绩继续井喷,亚太翻4倍,欧洲翻7倍,美洲翻10倍。2025年泡泡玛特海外营收奔着200亿往上走。 图片 从趋势上看,万代玩具增速不过20%左右。而泡泡玛特增速100%,今年一季度海外更是翻4倍起步。换句话说:2025年泡泡玛特的海外玩具营收,铁定要超过万代南梦宫,整体的玩具业务超越也就是这两年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泡泡玛特的势头更猛?让创立于1950年的万代,手握众多全球经典IP的万代,都直拍脑袋,徒呼奈何。 你也许要说,泡泡玛特的海外爆红是个意外,Lisa“自来水”也就是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问题是,在2024年之前,即使没有Lisa在Instagram晒图,以及开直播拆Labubu的盲盒之前,泡泡玛特的海外营收已经11亿元了。其实不只是Lisa,泰国长公主和神兽公主,天后蕾哈娜,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都有社交媒体或街拍“晒娃”。 中国玩具出海品牌,也不只是泡泡玛特一家。你看名创优品的TOP TOY,2023年营收6.8亿,2024年10亿,2025年要干到15亿元。此外还有52TOYS、布鲁可、娃三岁、19八3等很多做得不错的玩具品牌出海。 也不只是这些大品牌,2024年底凤凰网的出海研究局,曾报道过东莞石排镇潮玩代工厂老
泡泡玛特出海:超越日本玩具龙头的4大法宝

关税战的终局

美国和日本打贸易战,日本失去三十年。 美国和中国的关税战如果打到底,我相信美国会失去三十年。 你能看到,关税战至今,妥协的一直是特朗普。 图片 特朗普想要零元购Tik Tok,延期90天,又延期75天; 特朗普决心对我们每年14亿个小额包裹征税,先秒按取消,研究两个月之后,延期到5月2日; 特朗普推动全球关税战,对中国平均145%的关税,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留了暂缓其它国家90天的口子,这意味着中国商品转口贸易,以及海外供应链依旧畅通。 成年人必须做选择,要得越多,失去的越多。 你看特朗普,既要高关税,又要低通胀,还想美债美股不跌,这是妥妥的特朗普不可能三角。 图片 特朗普不可能三角的高关税,幺蛾子最多:要么海关系统崩溃,实现技术性免关税,要么豁免征收,要么延期征收,要么留下第三方国家中转的口子。 特朗普不可能三角的低通胀,就是笑话,Costco抢鸡蛋了解一下?美国通胀预期已经飙升到40年高位,物品涨价侵蚀美国人钱包,然后车贷还不起了,逾期率直线拉升。 图片 特朗普不可能三角的美债坚挺,呵呵,上周美国市场遭遇“股债汇”三杀。美债越跌,需要向债权人付的利息就越多,总规模36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能彻底砸烂特朗普的草台班子。 关税战打到现在,特朗普进退两难,本质是发起点选错了,让美国变成制造业大国,这是跟产业周期对着干,纯属找不自在。 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一共经历五次产业转移:从英国到美国,从美国到德国和日本,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从亚洲四小龙到中国,从中国到东南亚,历史从不开倒车。 低成本人口红利是产业转移的核心,今年三月美国工人时薪28.92美元,假设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22天,换算成人民币的月薪就是3.7万元,这能有竞争力吗。 回过头来看,中国为什么不妥协,反而果断回击,你叫地主我就抢地主,你加倍我就超级加倍。我认为核心原因有四点: 第一,掌握生产资料的一方,韧性更强。
关税战的终局

外卖利润率5%?京东想多了

朋友们,本期重点是给刘强东浇盆冷水,实在看不下去他对京东外卖的包装了。我要强烈科普下,外卖5%利润率是什么概念。 东哥最近发话:外卖平台抽佣过高,餐饮是民生行业,开餐厅不容易,并要求京东外卖利润率不超过5%。 觉得东哥果然是个积德行善的伟大企业家,想起立鼓掌对吗?先别急。因为外卖利润率中短期内想要达到5%,几乎不可能。 外卖利润率5%,相当于女粉说,我承诺不和男神易烊千玺谈恋爱;相当于男粉说,我承诺不和女神迪丽热巴结婚;相当于古井贡酒说,我承诺白酒利润率不超过52%,不超过茅台的利润率。 5%的外卖利润率,已经是行业天花板。美团干了八年,做成行业绝对龙头,也就这个盈利水平。京东了不起就达到这个水平,考虑两家公司竞争,再考虑给骑手交社保,5%的利润率想都别想。刘强东很机灵,说自己不赚超过5%的利润率,还可以卖个好。 别说京东很难做到5%的外卖利润率。 你看阿里的饿了么,2008年成立至今已经17年了,你知道它一年赚多少钱,利润率是多少吗?答案是没有利润,饿了么干了这么多年外卖,特么还在亏损,净利润别说5%,-5%就不错了。 截止2024年底的十二个月,饿了么所在的阿里本地生活业务,收入656亿,亏损46亿。 你也许会说,本地生活亏不代表饿了么亏,因为本地生活还有高德地图。朋友,高德地图的打车业务是纯纯的轻资产好模式,远远好于外卖业务,阿里本地生活亏损大部分的锅,应该由干了17年的饿了么背。 2021年,号称“整合大师”“关键先生”的俞永福,接手阿里本地生活板块,干了三年,也没能让饿了么所在的本地生活盈利,你就应该知道外卖业务有多难。 刘强东不允许净利润超过5%,要约束京东的赚钱能力,赚钱欲望。说得搞外卖业务好像很赚钱一样。 实际上,外卖赛道高于5%的净利率是超高运营能力的体现,而低于5%的净利率、甚至亏损才是常态。不然当初百度为啥作价5亿美元,把外卖业务卖给饿了么,还不是这门
外卖利润率5%?京东想多了

老铺黄金,还能狂飙多久?

过去1年老铺黄金上涨20倍,这样的公司你见过吗? 奇怪的是,同期国际金价才涨了60%,老铺黄金的同行们,收入和股价远远跑不赢金价。 是其它金店无能? 要你去开金店,99%的概率也一样赚不到钱,因为中国黄金赛道增速才10%,而老铺黄金这两年是变着花样的翻倍增长。 有人说,老铺黄金卖的不是黄金,它卖的奢侈品,堪称黄金中的爱马仕,降维打击普通金店,所以它能上涨20倍。 呵呵,听起来很合理,但越是合理的地方,往往越需要警惕,无论你是老铺产品的消费者,还是它股票的投资者,全都得思考:老铺黄金是真的奢侈品吗,它还能继续狂飙多久? 我认为看待老铺黄金,一定要看懂它的3个逻辑: 第1,老铺黄金这家公司,牛在用文化和奢侈感提高附加值。 第2,股价20倍涨幅的老铺黄金,透支了太多未来。 第3,老铺黄金能走多远,取决于它离真正奢侈品有多远。 让我们从头说起,先给不了解老铺黄金的朋友们补补课。 老铺黄金为什么牛?因为它善于提高产品附加值,普通金店,1克黄金只能加价30%,毛利率是可怜的个位数;顶级金店,1克黄金能加价50%-200%,像老铺黄金的毛利率就高达41%。 附加值之所以能做到天壤之别,诀窍在于售卖的概念不同。 普通金店卖的是略微加工的黄金原材料,老百姓过来第一要问“今天金价多少”,第二要问“工价多少”,第三要货比三家。 老铺黄金呢,它卖的是文化和奢侈感。老铺的前身是金色宝藏,一家做文玩和珠宝产品的公司,特别懂得用文化和奢侈感包装产品卖点。 所以你看老铺黄金,它要强调“花丝镶嵌”等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宫廷美学,店铺装修是中式文房风格,店铺80%开在中国十大高端购物中心,坪效在北京SKP也能称王,高消会员还有专门的“藏宝阁”或“小黑屋”招待。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消费者别问什么“金价”和“工费”,彻底对价格脱敏。突然想起赵丽蓉老师的小品,“宫廷玉液酒,180一杯……” 老铺黄
老铺黄金,还能狂飙多久?

Robotaxi世纪大战

图片 2025年,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迎来世纪大战,到底最终谁将胜出?是谷歌的Waymo,还是百度的萝卜快跑,亦或是小马智行等其它新锐公司? 我们策划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系列内容: 分析中美市场,我们看到的是需求差异和“停车场战争”;分析百度Robotaxi,我们发现萝卜想要快跑,百度必须忘掉“千亿成本”;分析谷歌Robotaxi,我们发现Waymo吃饱,网约车跌倒,Robotaxi迎来拐点;分析小马智行Robotaxi,我们发现运营有一套,且把账算清楚了的小马智行,选择在2025年大胆“爆兵”。 潜在规模12万亿美元的Robotaxi赛道,正进入最关键的一年。 01、停车场战争 首先,我们认为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必然能成,而且中国市场远大于美国市场,百度萝卜快跑和小马智行等公司是有先天优势的。 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汽车普及量全球第一。截止2024年底,美国汽车保有量为2.9亿辆,人口有3.4亿,扣除老人和孩子,几乎人手一辆车,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基本盘更小。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Uber和滴滴的运营数据里也找到论据。 2024年,Uber的网约车收入251亿美元,从各地区营收分部,大概能推测Uber北美的网约车收入占一半,135亿美元。有了大概的收入,再除以美国网约车16美元的单笔车费,大概能算出2024年Uber北美订单数为8.4亿单,再除以北美3.8亿人口,人均2.2单。 图片 再看滴滴的数据,2024年它在中国的网约车订单为124亿单,人口14.1亿,那么年人均就是8.8单。 中国网约车市场,滴滴和聚合打车的份额七三开。美国网约车市场,Uber和Lyft七三开。所以中国网约车订单规模,大概是美国的4倍,优势在我。 我们说中国自动驾驶出租车有先天优势,不仅在于人均汽车保有量的差异。难道中国人买不起车吗,当然不是,随着比亚迪等公司的全球崛起,汽车价格早就打
Robotaxi世纪大战

全球陌生人社交大败局,它却疯涨了

昨天听完一家港股公司财报电话会,之后查了查它所在的陌生人社交赛道,行业趋势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全球陌生人社交大败局,它却疯涨了。 不管是国外的Match Group(NASDAQ:MTCH)和Bumble(NASDAQ:BMBL),或是国内的陌陌(NASDAQ:MOMO)、欢聚时代(NASDAQ:YY)、雅乐科技(NYSE:YALA)和Soul等公司,全都遇到了增长瓶颈,只有一家特殊的公司——营收、利润还有股价都在大幅上升,你说奇怪不奇怪。 这种“公司在行业毁灭中涅槃重生”的竞争态势,蕴藏巨大的机会。说个烟草行业的商业案例你就懂了。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烟草行业迎来大败局。事情是这样的,1954年英国皇家医学会首次发布报告,提出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原因。1966年美国通过立法,明确烟盒上必须标识吸烟有害。1971年美国禁止香烟在电视和电台上打广告。 这直接把美国烟草行业整麻了,据ourworldindata数据:从60年代起,美国人均年香烟消费量触顶,从4000多支下滑到世纪之交的2000多支,需求砍半。 你猜怎么着?有一家叫菲利普莫里斯(NYSE:PM)的烟草公司,在上个世纪下半叶为投资者实现了惊人的财富增值,成为标普500之王:1957-2003年,它的年化收益高达19.57%(股神巴菲特长期的收益率也就这个水平)。力压雅培(NYSE:ABT),辉瑞(NYSE:PFE),可口可乐(NYSE:KO),宝洁(NYSE:PG)等跨国巨头,排在榜首。 菲利普莫里斯,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1、缓解健康焦虑,推出“低焦油”、“淡味”香烟; 2、商业策略,垂直整合降低成本并通过降价策略干掉竞争者,抢夺份额提升集中度; 3、国际化,在未控烟市场扩张; 4、细分赛道,开发短支烟(针对便携需求)、薄荷味香烟(针对年轻女性)等; 5、产品创新,2014年在意大利和日本推出加热不燃烧烟草品牌IQO
全球陌生人社交大败局,它却疯涨了

暴跌300亿,奈雪做错了什么?

是人是鬼都在秀,只有奈雪在挨揍。3月7号奈雪又搞了个大新闻,它发布盈利预警,2024年亏损8.8至9.7亿元。2021年以来,奈雪已累计亏损15亿。 3月7号奈雪“自爆”公告一出,投资者简直要炸了,我想他们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 “奈雪,五年,你知道这五年我是怎么过的吗,你知道吗?21年上市当天破发行价,跌了14%。五年来市值从300多亿,一直跌到20多亿。上周五又发自爆公告,周末煎熬两天,这周一审判日再次暴跌21%。2024年我原以为奈雪已经随港股跌到地板,市场会回暖,没想到回暖的只有恒生指数,而奈雪的地板下面还有18层”。 图片 五年时间,奈雪从茶饮第一股变成茶饮弃儿,这值得战斗在餐饮赛道、创业赛道的所有人深思。那么奈雪到底做错了什么?我总结了四个原因。 第一,模仿的对象找错了! 众所周知,奈雪创始人彭心是星巴克信徒,2014年创业时就提出对标星巴克,试图通过“大店模式+第三空间”复刻星巴克的神话,这里面问题重重。 l首先,大店代表必须用较高的定价覆盖高企的租金和人力成本。星巴克高定价有几十年品牌托底,奈雪满打满算才十年,别说高定价,就这两年的茶饮价格战就要了亲命。 l其次,星巴克的主赛道是咖啡,原材料成本占收入的13%,奈雪的主赛道是茶饮,原材料成本占收入的37%。就别说37%的原材料成本,如果星巴克的原材料成本超过23%,那它就得亏钱。 l再次,第三空间也是个拖累。不具备商务属性,烘焙没能把客户圈进店,这让奈雪的第三空间显得很鸡肋,也付出了代价:显性的代价租金,隐形的代价是拖累坪效,并让市场看低公司运营能力。 别说奈雪不好过,就连奈雪崇拜的星巴克家也没有余粮,最近先是全球裁员,后又传出要卖掉中国区业务。 图片 奈雪大败局的第二个原因是消费者觉醒! 三年前你提消费升级,说的就是高价,说的是各行业的中高端商品!今天你再提消费升级,对于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来说,消费升级
暴跌300亿,奈雪做错了什么?

阿里为什么打响3800亿AI军备竞赛?

最近中国科技界最重磅的一个炸弹是:阿里豪掷3800亿,加入AI军备竞赛。 3800亿是什么概念? 北京最贵的小区是万柳书院,3800亿可以买下21个万柳书院; 特斯拉最畅销的model y,3800亿可以买下152万辆,能绕地球半圈。 阿里开启这么大规模的烧钱计划,究竟是为了什么? 先来说第一点,阿里发布公告说,它预计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用于AI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简单来说就是要大手笔买芯片,买服务器,造数据中心。 那么3800亿能买到多少块芯片呢?以英伟达GPU芯片为例,目前英伟达主流卡H100不在中国卖了,它的阉割特供版H20单价9万。由于AI服务器里面CPU、内存、硬盘和其他还占成本的三成,所以3800亿能买到296万个H20。去年扎克伯格要买60万个等效H100算力,大概价值1500亿。阿里的3800亿摊到每一年,虽然略低于扎克伯格去年的大手笔,但魄力也十分惊人了。 紧衣缩食的互联网大厂,如今日子并不好过。阿里这么烧钱,究竟是为什么呢? 说个最简单的类比,如果说AI时代的算法,相当于工业文明时代的机械。那么,数据就相当于工业时代的各种材料。而芯片代表的算力则相当于工业时代的电力,它是驱动力。想象电力的爆炸式增长,你就能明白芯片算力的增长,不需要任何理由。拉长时间看,买多少都不够。 如果没有价值千亿万亿的AI芯片打底,AI模型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就会在人工智能时代一步慢步步慢,下一个潜在的OpenAI、deepseek可能胎死腹中。对一个公司来说是这样,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 所以你能看到: 今年1月份,懂王在上任第二天,就推出了星际之门计划,准备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AI基础设施。 今年2月份,欧盟委员会一把手冯莱德恩也爆出大手笔,要调动2000亿欧元建设AI超级工厂。 仅Meta一家公司,扎克伯格宣布2025年在AI领域投入650亿美元,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买芯片。
阿里为什么打响3800亿AI军备竞赛?
avatar淇怪了
2024-11-19

地平线:自动驾驶第一股值得买吗

一家公司的质地怎么样,直接在全球范围内,把它的参照系拉出来比较一番就清楚了。比如Meta之于腾讯,Amazon之于阿里,Google之于百度。地平线机器人-W(HK:09660)的最佳参照系,当属同样做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以色列科技公司Mobileye(NASDAQ:MBLY)。 2015年余凯从百度离职(不愧是黄埔军校),没多久就创办了地平线。公司2017年发布征程芯片,2021年[征程2]上车理想ONE量产首发,才开始正式商业化旅程,而这时候的Mobileye是什么情况? 2021年的Mobileye称王称霸,地平线在它面前是刚出生的小蚂蚁。Mobileye当年SoC芯片出货量为2810万个——作为对比,地平线2021年至2024.11.13征程芯片累计出货700万个——当年营收达到14亿美元,折合百亿人民币。 图片 图:Mobileye2021年SoC出货量,来源:Mobileye招股书 三年时间弹指一挥,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领域改天换地。2024上半年地平线: 在中国本土车厂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市占率为35.9%,正式超越下图中的公司A(也就是Mobileye的26.9%)排第一,从2022年的3.7%提升到35.9%,只能喊一句“芜湖起飞”; 在中国(这里就不限于国内车厂了)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市占率为15.4%排第四,从2022年的2.2%提升到15.4%。国产新能源车把国外车企打得节节败退的背景下,地平线这块的市占率明年超过Mobileye也是可以期待的(后者3Q24财报里明确表示本季度收入减少8%,主要归因于对中国OEM的出货量减少)。 图片 图:地平线的市占率快速提升,来源:地平线招股书 你也许认为,地平线的崛起,完完全全是中国新能源车爆发的副产品,毕竟中国新能源车的销量是比欧洲和美国市场加起来还打,诞生一个地平线并不奇怪。 中国市场牛波一,我不否认。昨天回顾三月份
地平线:自动驾驶第一股值得买吗
avatar淇怪了
2024-11-16

电商废墟中的阿里,豪赌云计算

图片 导语:这可能是近期内资疯狂加仓阿里的原因。 阿里巴巴(NYSE:BABA)昨晚发布季报,讲真,财务数字一般般:收入增长5%至2365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下滑9%至365亿元。 就这?就这表现,为什么近期内资疯狂加仓阿里呢? 你比如高瓴资本,Q2持有阿里538万股,Q3加到883万股,持仓市值从3.9亿美元变为9.4亿美元,仓位仅次于百济神州(NASDAQ:BGNE,持仓市值为11.6亿美元),而它Q2的最大仓位拼多多(NASDAQ:PDD)则减到第三。 图片 注:数据源自SEC 再比如过去一周南向资金大幅买入港股科技股,其中最大的净买入就是阿里,40.2亿港元。 图片 所以呢?阿里的业绩可以说很拉——腾讯即使收入个位数增长,利润还能33%增长呢——内资还是看好它,是因为估值的原因吗? 截止9月底的十二个月,阿里经调整净利润为1496亿元,折合港币1609亿元,对应1.67万亿港币市值,PE为10倍。除非阿里未来一两年有明确的增长点,否者收入低增长、净利润下滑的阿里,不值得多看一眼。 具体看阿里的分部业务。 一些媒体认为,电商的电商基本盘在改善——什么收入不增订单增(PS:那要你订单有何用),什么不增长是因为带头不搞内卷(PS:卷不起了是吧),什么高质量增长(PS:^-^)——总之个股页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我是实在看不出来改善在哪里,阿里的电商基本盘,可以说处于激烈竞争的“废墟”之中。可能有些股东会不服气,你们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首当其冲的是淘天集团,本季度录得1%的增长,很拉。 国内电商处于四战之地,被挤压得很厉害,在低价的拼多多、体验更好的美团和京东(履约时间半小时和一天)、内核更好的抖音/快手/小红书直播带货(信任感)的挤压之下,淘天仍存在的优势或许只剩下低频长尾商品的复购,这块是谁也抢不走的,直播带货和拼多多没有复购,美团和京东没有低频长尾。但这部分商品或者说
电商废墟中的阿里,豪赌云计算
avatar淇怪了
2024-09-04

快跑!快手24Q2崩盘了

图片 “快手崩盘了,兄弟们快跑”,财报发布之后,这几天快手被部分股东安排了电椅,执行精神死刑,给的判词来来回回就那几条,我总结提炼一下: 第一条,GMV崩盘,过去连续10个Q增速在30%上下,这个季度直接掉到15%,快手在电商赛道出师未捷身先死,已经没戏了。 第二条,MAU史无前例的二连单季度环比下滑,分别为-0.4%和-0.8%,快手进入企业生命周期的衰退期。 第三条,基本盘直播业务不再稳固,2Q23开始急转直下,最近两季度更是负增长,快手的地基在塌陷。 第四条,互联网老二Facebook(非死不可),快手在抖音统治之下瑟瑟发抖,指不定那天就没了。 第五条,8月底网络上流传邮件举报快手投资发展部孟女士事件,说明公司内部治理存在问题。 第六条,股价狂跌,快手管理层必有未披露的内幕。 第七条,市值从最高点蒸发1万多亿,快手是投资者的绞肉机。 持有快手的老铁,看完以上几条什么心情?放大本就糟糕的持股体验,这一点肯定是有的,天天吃面还被动接收市场负面信息,这谁受得了。 但真要说快手崩盘了,我是不认同的。总结快手的二季报:没有超预期,短视频业态的黑洞效应不明显,期望暂时落空。同时,如果你对增速放缓——尤其是电商——表示震惊,也应该是6月份就表示震惊,二季报之后才震惊纯属外行。 事情还得从今年618开始说起,就一个字,惨。 微观上看,不管是淘宝的、京东的、还是拼多多的商家都在抱怨。有说大促流量少的,有说618跟三四五月相比销量没涨的,有说退货退得欲仙欲死的。网上流传的某平台618第三方白酒经销商销量崩盘,同比腰斩比比皆是,运营还把经销商训得跟孙子似的截图。这张截图,已经成为“最难618”的经典注脚。 图片 中观上看,据星图数据,今年618全网销售额为742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于是乎—— 京东Q1营收同比增速是7%,Q2只有1.2%。 阿里淘天GMV,才刚刚强硬起来,Q1双位数
快跑!快手24Q2崩盘了
avatar淇怪了
2024-08-30

赤子城,“爆改”互联网公司

图片 不吹牛,套用懂王的句式,“没有人比我更懂赤子城”。 2020年10月27日,发帖子《赤子城:狂奔之下的三个确定性》之后短短四个月,赤子城市值从21亿港币,直接冲到137亿港币。2024年3月6日,发帖子《“中东土著”,全球套利》之后短短三个月,赤子城市值从30亿港币,直接冲到57亿港币。 当前的赤子城比70%的互联网公司更具价值,它“爆改”了常规互联网公司的经营方式与理念(包括运营指标,天花板,确定性,产品理念等),所以在互联网行业普遍增长乏力,前路迷茫的当下,它还能在24H1做到65%的收入增速,28%的利润增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逆大环境样本。 下列四部分,展现赤子城与常规互联网公司的不同之处。 01 盈利与效率 常规互联网公司迷信规模,将DAU及用户时长作为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指标,“大”就是一切。似乎规模足够大之后,盈利就是手到擒来——降低些营销费用,提高点ad load、take rate或者订阅费用——的事情,然而事实并不如此。 就比如B站,DAU 1.02亿,MAU 3.36亿,单看用户规模绝对是世界级的公司,24Q2却录得经调整亏损2.7亿元。华为寒气论出炉都已经两年时间,所有公司都在追求利润,到现在还无法盈利的公司,今后实现高效盈利的难度很大。 再看赤子城,十几年前和它商业模式类似(工具App出海)的猎豹,基本上无声无息了,而赤子城商业模式却能够多次升级,这离不开它对利润和现金流的看重。 搞钱才是真理,更难的是高效地搞钱。看看港股知名互联网公司的2023年(有确切的员工数字,且市值大于赤子城)人均创利:腾讯150万,网易112万,阿里77万,百度72万,赤子城52万,Boss直聘40万,快手39万,同程旅行22万元,美团20万,京东7万,心动公司-2万,平安好医生-18万,B站-39万——赤子城的人均创利水平只低于几个老牌大厂,处于行业中上游
赤子城,“爆改”互联网公司
avatar淇怪了
2024-08-13

阅文24H1财报解读:《热辣滚烫》救不了阅文

图片 昨儿下午阅文集团(HK:00772)发布财报,若只看财务数字,可以说阅文令人惊喜的重启增长。 收入增长27.7%至41.9亿元,毛利增长29.8%至20.8亿元,Non-GAAP净利润增长16.4%至7亿元。你看吧,接下来的财报季,大部分港美股互联网公司的财务表现,可能都没有阅文好。 这么好滴业绩,计算器是不是可以滴滴滴给它按爆了?假设它接下去三年都能有个25%增长,2026年收入137亿元,然后利润做到24亿元,给个25倍PE,市值600亿元,折合港币660亿元,按当前259亿港币市值,预期年化收益36%。 本应该按计算器一时爽,一直按一直爽。市场呢,那是一点面子都不给。24H1财报发布前后,股价毫无动静。如果真的有超预期的点(对阅文有认知的人和机构来说),股价肯定要涨的。在我看来,阅文的24H1并不能令人兴奋。 仔细读一下财报,你能发现问题还是那些问题。 先看付费阅读,盘子没变,收入19.4亿元略有下滑。月活用户从去年同期2.117亿降到今年1.76亿,看着恐怖,其实也并没崩,少的那部分是免费阅读渠道减少导致的,自有平台月活用户1.053亿,跟去年几乎一模一样。 那么就是说,阅文上半年的增长,全部来自于版权运营业务——同比增长76%至2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了9.5亿元。不明就里的投资者可能觉得,这不是挺好的吗?版权运营拉动公司增长,IP衍生光芒万丈。 别把问题想简单了,再次拆分版权运营,才能把事情看透。 上述版权运营业务,比去年同期多收入的9.5亿元,来自哪里呢?据财报描述——“版权运营及其他收入主要反映来自制作及发行电视剧、网络剧、动画、电影,出授版权,运营自营网络游戏及销售纸质图书的收入”。 实际上,重头戏来自电影,来自新丽出品的《热辣滚烫》。这部贾玲执导的电影非常成功,猫眼专业版显示总票房在34.6亿元。按照中国电影的分成比例,出品方大概能拿12.3亿左右。
阅文24H1财报解读:《热辣滚烫》救不了阅文
avatar淇怪了
2024-07-29

文远知行:还好对手是百度

图片 今年2月上旬,前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在美股IPO不满三周年就黯然退市。没多久,这文远知行就扛起自动驾驶第一股的大旗,向美股发起IPO冲刺。 看完文远知行的招股书,我只想说:还好对手是百度,不然文远知行想在业内混出头,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股,除非是山无陵天地合。 先看看文远知行的利润表。 图片 自动驾驶这个超前的高科技行业,账面亏损,任谁都能理解。文远知行2021年至今的三年半,Non-GAAP净亏损16.5亿,那或许是小事情。 但这个收入增长不得劲,甚至是负增长,就不是小事情,让人无法理解了。文远知行2023年收入4.02亿元,同比下滑24%;2024H1收入1.5亿元,同比下滑18%。 要知道,招股书里介绍的行业增速,可是光芒万丈,亮瞎人眼——2022年全球及中国大陆自动驾驶规模分别为100亿美元和2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分别为1.745万亿美元和6390亿美元,也就是说从2022年开始每年增长91%(全球市场规模的CAGR),才跟得上行业平均水平。而文远知行2023年和2024H1收入甚至处于下降状态,这…… 把文远知行的收入拆分来看,还是有点意思的。 图片 统计文远知行主要分部的收入、收入增速、毛利和毛利率,可以观察到文远知行(主动的或被动的)业务重心的转移,以及要再次转移。 第一次重心转移,是从产品到服务。 2021年的时候,文远知行的产品收入还占7成多,这块主要是L4自动驾驶汽车——robobuses、robotaxis、robosweepers和传感器——的销售。2023年的时候这块收入占比就不到2成了。而产品服务——自动驾驶运营、技术支持和ADAS研发服务——在上述两个时间节点的收入占比分别是26.5%和86.5%。 第二次重心转移,指的是从toB面向toC。 虽然服务收入已经成为文远知行的顶梁柱,可你看看这个业务的增速,今年上半年是下滑的。如
文远知行:还好对手是百度
avatar淇怪了
2024-07-24

万物新生的市值密码:脱离“小京东”的阴影

图片 二手电商领域,万物新生(NYSE:RERE)就是小一号的京东,相似之处在于: 1)自营为主。其1Q24的IP(自营业务)收入33.1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90.7%; 2)C端口碑好。除了自营为主的原因外,深耕供应链也带来好口碑。 3)深耕供应链。大股东京东的以旧换新渠道,苹果官方的以旧换新渠道,以及自建线下门店,并配套有自动化质检。 4)净利润率低。1Q24的收入36.5亿元,Non-GAAP净利润为0.21亿元,净利率为0.6%。这是较重的运营模式的财务结果。 你看看京东的股价表现,2014年上市到现在,疫情期间爆发过一波(供应链优势带来利润的短期释放),多数时间股价都在20-45美元之间波动。京东过去十二个月(截止今年3月底),Non-GAAP净利润为365亿元,对应当前410亿美元市值,PE为8倍。 图片 所以别看“小京东”万物新生股价,从上市之初最高的18.49美元,下跌了88%到现在的2.28美元,就认为它极度低估。万物新生过去十二个月(截止今年3月底),Non-GAAP净利润为1.96亿元,对应当前5亿美元市值,PE为18倍。 万物新生能值18倍PE,完全是因为二手电商的前景广阔。未来能兑现赛道潜力,那自然是前景广阔(如果不能,就只有等极端低估才有投资价值,就像2020年的京东)。 然而过去20年,电商行业的故事已经证明:自营干不过平台。 比如京东的自营电商赢了面子,赢了口碑;而阿里、拼多多和抖音这类平台电商赢了里子,兑现了赛道潜力——它们的业绩和市值都比京东高得多。以拼多多为例,一季度利润为306亿,快赶上京东一年的利润,1864亿美元的市值更是京东的4.5倍。 自营干不过平台,在二手电商领域,其实也已经有苗头。从极少量的数据,可以推测出:中国最大的二手电商宝座,已经从万物新生这个自营电商,转移到闲鱼这个平台电商。 今年3月12日,闲鱼披露其日均交易额
万物新生的市值密码:脱离“小京东”的阴影
avatar淇怪了
2024-07-22

Boss直聘:抖音快手的下一个“受害者”?

图片 上一个帖子《网文龙头的逻辑,毁灭性重构》里提到,短剧行业的权力中心从发行方转移到平台方,短视频平台通过广告能拿走超过80%的流水分账。短视频平台,走网文平台的路,让网文平台无路可走。 万物视频化、直播化是不可抗力。招聘这件事,可能也不例外,今天就以BOSS直聘(NASDAQ:BZ)为样本,来聊聊这个事。 BOSS直聘上市后,财务表现一直良好。你看去年、今年的业绩,收入、经调整利润,用户,全都是高速增长。大厂还在寒气弥漫,像Boss直聘这样的中厂,依旧吃着火锅唱着歌。 图片 奇怪的是,Boss直聘财务表现一直亮眼,但这个股价市值的表现,却堪称灾难。2021年在美股上市的发行价是19美元,上市首日收盘价36.83美元,此后半年时间一直在这个价格上下波动,再然后就是漫漫下跌,截止7月19日收盘价为15.7美元。 图片 别说什么2021年至今中概暴跌,人均暴跌80%+。Boss直聘这是一般公司吗?它比阿里、百度、腾讯、京东、B站等公司收入增长强得多的多,利润率更是超高。也只有开辟了第二战场的拼多多,才压Boss直聘一头。 那为什么Boss直聘的股价市值一直涨不上去?即使Q1月活增长43%,收入增长33%,利润增长117%,利润率超过30%,但股价仍然在Q1财报发布后到现在,两个月就暴跌29%。 如果Boss直聘的过去没问题,现在没问题,那就是未来出问题。或者说资本市场认为它的未来存在问题。那么,Boss直聘的未来是什么? 当前劳动力市场,用四个字总结——结构错配。 一边是白领岗位供过于求,市场接不住每年1000多万的新供给。另一边,大量蓝领岗位空缺,毕竟2015年就过了劳动力人口拐点。蓝领市场是招聘行业的未来,也是Boss直聘的未来。但通向未来的过程中,有着短视频平台这个拦路虎。 01 “老铁,这里不填简历” 蓝领的线上招聘一直是难题,从2016年到2021年,线上渗透率从7
Boss直聘:抖音快手的下一个“受害者”?
avatar淇怪了
2024-07-19

网文龙头的逻辑,毁灭性重构

图片 《五年之期已至,再见阅文》,前天在雪球看到一大哥的这个帖子,大概内容是,持有阅文集团(HK:00772)整整五年,但文字升格带来第二曲线不及预期。然后就是熬不住退坑了。 2020年我在先知堂这个号,发过多篇文章看好阅文,其实大差不差也是IP衍生这个逻辑。那时候股价反应了逻辑,当年市值涨了87%(当然,功劳不在吹票,在全互联网行业普涨)。此后从2021年到今天,连跌4年——很显然,阅文IP衍生的逻辑没有走通。 查资料,想了两天,聊聊我对阅文的看法。 01 宝山 先小小的感叹一下,互联网平台容纳就业的能力,真的强。不止是“铁人三项”之于网约车、O2O和电商平台。阅文也是容纳就业大户,2023年新增38万作家(三年新增162万作家)。同时2023年新增67万本网络小说,新增390亿字。新增的海量网络小说,说是宝藏也不为过。可光有宝藏没用,还得把它的价值挖掘出来,阅文的问题就出在这,虽入宝山,空手而回。 2019年全年并表新丽传媒,一直到2023年,其版权运营收入分别为:46.4亿元,36.8亿元,33.6亿元,32.6亿元和30.6亿元,稳定的下降。 时也命也。客观的说,版权运营收入逐渐下降,COVID-19以及宏观经济的波动是不得不提的因素。“专业对口(履历)”的程武离开也是IP衍生信心的打击,但这些只是外因。 从业务本身,其实能看到制约阅文文字IP视频化的几个问题: 今年五月份大火的《庆余年2》,从2020年10月份就正式启动了,一晃四年时间过去,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个速度着实有点慢。要知道,阅文网文的数量可是以千万为单位的。也就是说,由于影视剧开发制作周期过长,它的网文IP宝库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 作为对比,HBO的《权利的游戏》2011年开播,2019年完结,九年播了八季。Showtime的《亿万》2016年开播,2023年完结,八年播了七季。 开发制
网文龙头的逻辑,毁灭性重构
avatar淇怪了
2024-07-18

互联网大厂里的369等

图片 跪了三年,互联网大厂的整体估值,说实话没那么贵了。但你如果上错车,恐怕仍然要倍受煎熬。大厂也要分他个三六九等,最显著的特征是:后浪凶猛,前浪萎靡。 后浪。拼多多(NASDAQ:PDD)、美团-W(HK:03690)、快手-W(HK:01024)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公司。 前浪。阿里巴巴(NYSE:BABA)、腾讯控股(HK:00700)、百度(NASDAQ:BIDU)、京东(NASDAQ:JD)、网易(NASDAQ:NTES)等PC互联网时代诞生的公司。 来看两组数据。 1)2024年Q1收入同比增速,净利润同比增速,净利润率三项指标,全部能保持在双位数(10%)以上的,只有拼多多、快手和美团,它仨在不太好的环境下取得亮眼的成绩。PC时代的大厂们,或是模式被碾压、或业务矩阵庞杂、或船大难掉头、或出海不力,或偏科严重,各有各的问题。 图片 2)再来看2021年至今的季度收入增长趋势。多数PC时代的大厂,2022年Q1、Q2就开始难以为继,滑落到个位数甚至负增长。拼多多、快手和美团的增速,则稳定在双位数以上,其中拼多多更是炸裂。 图片 这仨后浪,为什么能把前浪拍在沙滩上? 01 疯狂赛马带来高人效 商业的竞争是效率的竞争,如何衡量效率,看人效比较直观。先不说答案,你猜猜,一众大厂谁的人效最高?应该没人选52万个兄弟的京东。那究竟是以赛马出名的腾讯,是阿里铁军,是纯玩游戏的网易,还是把骑手困在系统里的美团呢,亦或是有7亿老铁的快手? 呵呵,大厂里人效最高的公司是拼多多,断档第一: 2023人均创收1423万元,人均创利390万元,把其它大厂甩的车尾灯都看不到。 图片 这样的拼多多,你要阿里怎么跟它斗?回头去玩低价这种需要超高组织度的策略,那绝对是老爷兵碰特种兵,一碰就碎。都说腾讯赛马怎么怎么样,跟拼多多那是不能比,后者高人效的表皮下,藏着的正是“赛马之王”的骨血——
互联网大厂里的369等
avatar淇怪了
2024-03-13

小红书,迄今唯一突破社区宿命的公司?

图片 关于社区的宿命,2019年开始写过多篇关于哔哩哔哩(NASDAQ:BILI)的文章,包括《B站,逃得过被收编的命运吗?》等。 核心观点是:社区,往往由小众亚文化圈子组成。亚文化圈子要么做不大,封闭,且与商业化抵触。要么未来做大了,被主流文化收编,变得平庸——在广告这一互联网核心变现方式下,无法突破。 关于B站的两组数据,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上述观点: 1)ARPU。 4Q18,B站广告的季度ARPU为1.7元,聊胜于无。4Q23,以上ARPU数据有爆炸式进步(破圈了),增长至5.5元,但与字节Meta等平台有天壤之别。就算不以广告见长的腾讯,ARPU(3Q23)也有19.3元。 2)毛利率。 B站毛利率26.1%,比前两年是有进步的,可仍然是低端制造业水平(高端制造例如台积电,毛利率54.4%),一般互联网公司在45%-75%之间。 早期的豆瓣、猫扑、天涯,后来的虎扑、B站、知乎,通通未挣脱社区宿命的控制。小红书,却很令人意外。 小红书那氛围谁用谁知道,十年基本没变质,它是典型的社区。但隐隐约约的,它又好像跟其它社区不太合群。 譬如,每个社区起步之初,用户鲜明的标签——体育直男、二次元(ACGN圈子)、高知精英等——维系社区凝聚力。 当社区追求做大,追求MAU、ARPU数据,或者这目标无法达成,或者目标达成之后社区被主流收编融合/分裂。关于融合,见B站。关于分裂,见知乎,高知精英答主不跟“故事汇作者”玩儿,退乎了。 反观小红书,它没有明确的用户标签。硬要说,可以是消费经验分享者,但这就不是小众亚文化人群了,谁又不消费呢。 迥异之处在于,小红书用户之间没有精确标签连接,但它仍维系住了社区凝聚力,靠的正式上述经验分享,也就是所谓“种草”。 与此同时,自下而上的消费经验分享,绕过了社区被收编的逻辑: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例如英国上世纪的中产亚文化-嬉皮士、工人阶级亚文化-摩
小红书,迄今唯一突破社区宿命的公司?
avatar淇怪了
2024-02-26

中国汽车产业的高光,小米汽车的至暗

图片 导语:没有哪个民族产业的强大不伴随价格战。 六年前O药、K药进入中国,相关癌症病人用药成本每年四十万元左右。没过几年,国产PD1产品上市,年用药成本直接减少90%至三四万元,医保报销之后只要一两万元。 世纪初,面板的昂贵,可见于电视剧《狂飙》中的一个梗,黑老大徐江一句“什么档次,跟我用的一样”火遍全网,他指的是等离子电视。戏剧来源于生活。2024年,面板堪称白菜价,一千多块钱就能买到五六十寸的4K智能液晶电视。 1996年捷达卖14.85万元,相当于当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倍,想成为贵尊的捷达车主真的很难。今天同样的31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揽胜、大G、迈巴赫S、帕美,想全款提啥就提啥。还能说什么呢?感谢中国汽车界的卷王们吧。 没有哪个民族产业的强大,不伴随价格战。这对消费者来说是极好的事,但对小米来说却显得尤为苦涩。我们从中汽协对2024年全年汽车销量的预测说起。 2024年1月,中汽协预测今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超过3100万辆,yoy+3%,其中新能源车销量yoy+21%。然而,除了作为压舱石的上汽集团表示目标要好于平均水平、以及中国一汽目标定在3%左右。其它各车厂的2024年目标,远超以上两个百分比数据,野心勃勃(见下图)。 图片 有远超行业增速的车厂(虽然可能是吹牛),必然有远低于行业增速的车厂。谁也不想被淘汰,谁也不服谁,那么价格战就是极其重要的竞争手段了。顶不住的车厂只有自然消亡,威马汽车走向破产,高合汽车今年2月19日内部发布暂停日常运营的通知,就是明证。 比亚迪、长安和五菱前几天玩“降价斗地主”只是开胃菜。2024年新车以及二手车的定价,会不断的刷新下限,其实此时此刻已经是一天一个价。 君不见,二手车贩子——从去年3月开始每个月都喊“天塌了”——已经和股民、二手房中介打得头破血流,只为争抢外卖员岗位而战。 图片 但是请注意,你不应该将价格大战视为
中国汽车产业的高光,小米汽车的至暗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