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用户爆料: $美团-W(03690)$ 骑手收到系统提示,未来可以在部分城市“屏蔽顾客”。公示显示:在订单完成后48小时内,骑手可以对顾客匿名评价,遇到辱骂、恐吓等情况可勾选“不再为该顾客送餐”进行屏蔽操作。屏蔽成功还需提交证据审核。最多同时屏蔽2个用户。若屏蔽成功,骑手在365天内将不会接该用户的订单。目前该功能还在试点阶段,仅在晋江、绍兴等 7 个城市开放。 看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条新闻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平台在不断调整权力边界,这里面有很多潜在的风险、偏差、利益再分配的可能。 这个“屏蔽顾客”的功能,是把“纠纷”主动权给了骑手:即如果骑手认为顾客难伺候、态度不好或存在辱骂,就可以操作把对方踢出自己服务的范围。表面上,这是“赋权”;实际上这是平台在将不少运营成本、服务纠纷的责任往骑手这边倾斜。 因为,原来是顾客有评价权、拉黑权,骑手被动接受差评;现在是骑手有了反向屏蔽权,看似对称,但背后预设的逻辑是“顾客可能是问题方”,也就是先把顾客设定为“潜在风险”了。 屏蔽功能背后,其实是效率优先、利益至上的逻辑潜伏。如果这一功能逐步放开,最先被屏蔽的客户往往并不是刁钻难伺候的人,而是“性价比低”的用户。 那什么叫“性价比低”? 骑手接单成本高,进入、安保、通道繁琐,地址模糊、不易定位的客户;下单金额低、订单频次稀疏、服务难度大的客户…… 这是一种隐性歧视,本质上是平台将经营成本转嫁给用户的一种方式。 最尴尬的是:平台在这个话题里表面站得中立、隐藏得很有人性,但它背后是如何运作的你根本看不到。算法在派单、扣款、差评权重分配上都在发挥作用。屏蔽功能只是一个新维度,它掩盖了平台本应承担的责任: 派单机制、路线规划、等待补贴、爬楼费、补偿机制……这些成本本应平台承担或设计在规则里,不能简单交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