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点LatePost

商业的真相总是在晚点。《晚点LatePost》官方账号

IP属地:未知
    • 晚点LatePost晚点LatePost
      ·04-30

      上汽连续降本,为转型争取时间和空间丨一分钟财报

      一季度净利润转好,但考验还未结束。 文丨郭瑞婵 编辑丨龚方毅 因为连续被传会和两家中、美科技巨头分别达成某种合作,差不多从去年三季度开始,上汽开始被市场关注,其股价在去年底创近四年新高。 相比热络的资本市场,上汽去年财务表现很一般:收入下滑 15%、利润减少近六成。在销量下滑 20% 以后,上汽丢掉了此前保持了 18 年的中国车企销冠位置。 跟去年年报一起发布的今年一季报,情况有所好转,大概可以用 3 组相互矛盾的关键词概括:销量增长、收入下降、利润回暖。 销量 94.48 万辆,同比增长 13.27%; 营收 1408 亿元,同比下滑 1.55%; 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0.23 亿元和 28.5 亿元,同比增长 11.4% 和 34.4%。 其中销量增长但收入下滑,主要是因为平均售价较低的上汽通用五菱贡献了集团最多的销量增量。今年前三个月,上汽通用五菱销售 35.3 万辆车、同比增长 57.58%。同期高利润的合资品牌销量持续下滑:上汽通用下滑 2%、上汽大众下滑 8%。 自主品牌表现分化。上汽乘用车整体销量只微增 0.77%,在国内自主品牌整体强势崛起的背景下,这一表现相对平淡,未能有效弥补合资品牌下滑带来的营收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利润改善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成本和费用端的 “节流” 实现的。一季度上汽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分别减少 5.45%、7.14% 和 1.76%,占收入比重也低于去年同期。此外,上汽经营端的利息收入以及股票和基金等投资,合计带来了超过 18 亿元的账面收益。 十年前上汽早早提出包含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的 “新四化” 理论。为了跟进软件定义汽车的大趋势,2019 年就谋划组建软件中心即后来的零束科技,培育全栈自研的软件能力,在电动化的过程中,也积极布局固态电池与换电。作为国内多年的最大汽车集团,上汽的 “新四化” 转型战
      243评论
      举报
      上汽连续降本,为转型争取时间和空间丨一分钟财报
    • 晚点LatePost晚点LatePost
      ·04-30

      为什么尚界不止是一个 “新品牌”?

      需求升级叠加技术下放,20 万级汽车市场再迎新变局。 “我们聚焦用户体验来定义产品,以 ‘体验至上、用户至上’ 的精神,致力于为千家万户打造更高品质的出行生活。”4 月 23 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在上汽集团上海车展战略发布会上说。 这是华为和上汽首次联袂亮相上海车展,双方刚在不久前官宣重大合作项目——尚界。尚界是鸿蒙智行的 “第五界”,也是首个定位 20 万元级主流市场、采用华为智选车合作模式的汽车品牌,今年 4 月以来受到外界广泛关注。 余承东预测,尚界首款车上市后销量将 “大爆”,并要求上汽准备足够多的产能。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则公开喊话 “All in 尚界”。他透露,上汽将拿出最好的资源支持尚界成功。目前,尚界已首期投入 60 亿元打造尚界超级工厂,组建超 5000 人尚界专属团队。 华为通过主导鸿蒙智行旗下各品牌的产品设计、定义,直接参与定价、营销及终端销售环节,已打造出多款热销车型;上汽是中国连续 18 年新车销量排名第一的汽车集团,也曾长期位居中国车企出口销量第一。伴随华为与上汽管理层在最近两周的频密互动,外界对于将在今年秋天上市的尚界首款车型抱有期待,好奇此次跨界合作究竟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填补当前的市场空白。 在月度新能源渗透率已稳定超过 50% 的当下,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需要一个全新的电动车品牌。然而,受制于技术、成本、研发模式等因素,市场上仍有细分用户需求未被满足,消费者依然期待具备实力且重视用户体验的厂商打造精品车型。 特斯拉 Model Y、理想 ONE、问界 M9、小米 SU7 等爆款车型都曾凭借一己之力定义一个细分市场,但这确实也是少数头部品牌的特权。下一款类似车型会否来自将在 20 万元级市场率先搭载华为智能辅助驾驶方案的尚界?答案备受市场期待。 创造性满足用户需求,是爆款车型的共同点 中国汽车零售市场分层明显,长
      293评论
      举报
      为什么尚界不止是一个 “新品牌”?
    • 晚点LatePost晚点LatePost
      ·04-30

      晚点独家丨快手提高可灵 AI 的优先级,组建一级部门

      可灵的下一步:优先保证模型效果、聚焦专业生产者做渗透。 文丨高洪浩 《晚点 LatePost》独家了解到,快手在今日成立了可灵 AI 事业部。该事业部下设可灵 AI 产品部、运营部和技术部,负责可灵、可图等系列大模型业务,快手高级副总裁盖坤担任可灵 AI 事业部负责人,继续兼任社区科学线负责人。 与此同时,社区科学线下成立基础大模型与应用部,负责 LLM 大模型、多模态理解大模型以及应用技术研发。 调整后,可灵 AI 将作为与主站、商业化、电商、国际化、本地生活并列的一级业务部门,向快手董事长兼 CEO 程一笑汇报。这也是近 3 年时间里,快手唯一成立的独立事业部。 可灵与可图分别是快手自研的视频生成大模型与图片生成大模型。2025 年 3 月 25 日的快手财报电话会上,快手 CEO 程一笑称,目前可灵 AI“图生视频” 功能的综合效果处于全球第一。 根据官方数据,自商业化以来至今年 2 月,可灵 AI 累计营业收入已超过 1 亿元。我们了解到,可灵 AI 今年前三个月的营收,已超过 2024 年下半年的总和。 一位快手人士称,AI 一直是快手的公司级战略,此次组织升级,意味着可灵 AI 在快手大模型整体战略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团队能更灵活地发展业务、获取并调动更多的资源,以保持在视觉大模型领域的竞争优势。 快手不是国内第一家将 AI 业务升格为一级部门的互联网公司。2023 年底,字节跳动组建了独立于原有组织架构的新部门 Flow 和 Seed,前者做 AI 产品,后者做大模型研发。 另据我们了解,就在此次组织架构调整公告发布之前一周,快手内部员工已收到了可灵 AI 的内推及 “活水” 通知,招聘的岗位涵盖研发、算法工程、产品、运营及商务合作等多个职位。 一位快手战略人士告诉我们,内部对可灵有很大的期待。在最近的一次内部干部会上,盖坤提到,可灵在发展路径选择上要优先
      376评论
      举报
      晚点独家丨快手提高可灵 AI 的优先级,组建一级部门
    • 晚点LatePost晚点LatePost
      ·04-30

      晚点独家丨阿里升级淘宝闪购,加入即时零售大战

      京东、美团、阿里在新战场相聚。 文丨管艺雯 编辑丨黄俊杰 据我们了解,在 4 月的最后一天,阿里将淘天旗下即时零售业务淘宝 “小时达” 升级为淘宝 “闪购”,先在 50 多个城市上线,并将在 5 月 6 日覆盖全国。 升级后,最重要的变化会集中在三个方面:消费者侧,淘宝闪购将联合饿了么共同补贴,规模超过百亿元,提供免单、大额优惠券等;供给侧,饿了么的供给面向淘宝闪购全部开放,也包括餐饮外卖,此外,结合淘天在品牌电商商家的优势,与它们的城市仓、线下门店合作设立品牌即时零售旗舰店,目标是首先覆盖 200 家核心连锁品牌;组织侧,淘系内部所有和即时零售相关的业务将由淘宝闪购全面负责,饿了么全力协同。 我们在去年底曾分析:做外卖的美团和阿里京东等电商公司,看似在不同赛道,但最终都会进入同一个战场 —— 如今,这个战局已经到来。 美团从送外卖扩展到送酒送菜送衣服送电子产品,在全国招纳零售商家设置闪电仓。阿里和京东则试图从远距离的全国电商配送拉近到一个城市内。现在即时零售一致变成了这三个零售平台的第二条增长曲线,竞争变得直接、激烈。 据我们了解,淘宝闪购原计划 618 大促期间上线,五一假期开始仅在部分城市灰度测试,但京东和美团在外卖领域补贴交易、相互舆论战吸引了消费者、商家和骑手的关注度。这种热度之下,营销补贴动作都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淘宝闪购内部判断京东的补贴无法长久持续,因此淘宝内部决定提前在五一消费高峰正式入局。 淘宝闪购灰测页面 一位淘宝人士评价淘宝闪购此时的入局,“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这是一场长期竞争。对于京东、美团的竞争,淘宝不打算与其吵架,而是聚焦补贴消费者。” 在即时零售的战场,阿里、京东都选择在主站里开设 “闪购”“秒送” 的一级入口来正面迎战,比以往更激进。阿里没有只派出饿了么出战,而是同时选择直接在淘宝里大规模补贴 —— 淘宝能快速使用饿了么既有
      215评论
      举报
      晚点独家丨阿里升级淘宝闪购,加入即时零售大战
    • 晚点LatePost晚点LatePost
      ·04-29

      赛力斯港股二次上市:选择还是努力更重要?

      截至 4 月 29 日,赛力斯市值 2071 亿元,业内仅次于比亚迪和小米。 文丨曾兴 编辑丨龚方毅 月初对外释放上市信号后,4 月 28 日,赛力斯申请港股主板上市,募资将用于技术研发、海外渠道扩张及产能升级等。对于高速成长期的企业来说,港股二次上市是扩充融资渠道、增强抗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大多数同行还在亏损中,2024 年,赛力斯净利润 59 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家年度盈利的新能源车企。而赛力斯的崛起离不开华为——有时候,选择或许比努力更重要。 赛力斯成立近 40 年,2016 年全面转型新能源但未有起色,2021 年与华为以 “智选车” 模式推出问界品牌后,才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去年赛力斯销量 42.7 万辆,超过此前四年总和。其中,问界 M9 全年累计交付超 15 万辆,在 50 万元以上的豪华市场中连续数月蝉联销冠。聚焦 25 万元级市场的问界新 M7 全年交付 20 万辆。 高售价车型的畅销带动赛力斯毛利率同比提升 16.6 个百分点、至 23.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除了扭亏,赛力斯 A 股股价也从多年徘徊在 30 元以下,升至每股超过 120 元。截至 4 月 29 日,赛力斯市值 2071 亿元,仅次于比亚迪和小米。 虽然在招股书中,华为只作为引望交易相关方直接提及不到十次,但 “含华量” 散布在细节描述中。比如赛力斯在风险提示中写道,“与主要供应商的关系变动可能对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2022 年以来,赛力斯向第一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分别为 58 亿元、72 亿元、420 亿元,占总采购金额的比例从 14.5% 升至 30.2%。从智选车的合作模式来看,华为是赛力斯最大的供应商。 作为华为 “智选车” 模式的首个合作伙伴,赛力斯过去在技术、渠道上获得相对较多的资源倾斜,也让问界的发展高度依赖华为。4 月中旬,华为官宣与上汽合作打造 “尚界”,至此鸿
      326评论
      举报
      赛力斯港股二次上市:选择还是努力更重要?
    • 晚点LatePost晚点LatePost
      ·04-29

      宝马新世代:德式严谨融合中国速度,智能驾趣如何重塑?

      宝马认为,创新绝非技术的堆砌,而是以适合且只适合宝马的方式创造用户价值。 汽车产业的周期性波动,结合电动化和软件定义汽车(SDV)趋势的加速,为所有参与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那些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豪华品牌来说,这是一个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他们可以将长期积累的优势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创新动力,同时积极应对一个加速变化的市场,特别是来自本土新兴力量的竞争。其中一大课题是如何在这样的竞争中保持自身稳健的发展步调与独特的品牌价值。 宝马集团给出的答案是 “新世代”(Neue Klasse)。2025 年的上海国际车展,成为宝马展示 “新世代” 阶段性成果的重要舞台,不仅带来了 Vision Neue Klasse X 概念车的中国首秀 ,还重点发布了全新一代 BMW iDrive 系统以及专为中国市场深度定制的全新操作系统 BMW Operating System X 。此外,宝马还通过展示其核心技术 “驾控超级大脑”(Heart of Joy)的性能,强调了智能化对驾驶乐趣的提升。 宝马新世代概念车家族。图源:宝马中国 随着概念车的引入,Panoramic iDrive 沉浸式超感智能座舱和 Operating System X 车载操作系统也被带到今年的上海车展。齐普策在发言和媒体采访中多次强调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要性以及与本土科技伙伴的深度合作。 “Neue Klasse” 这一名称本身就蕴含深意。它并非首次出现在宝马的历史中。上世纪 60 年代,正是最初的 “Neue Klasse” 系列车型,以其革命性的设计、运动性能和先进技术,确立了宝马作为运动型豪华车企的独特身份,并为其后续的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 在与我们的对话中,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Oliver Zipse)表示,新世代不仅是一款新车或一个平台,而是这些年来宝马集团所取得的突破性技术集大成者,其创新成果
      250评论
      举报
      宝马新世代:德式严谨融合中国速度,智能驾趣如何重塑?
    • 晚点LatePost晚点LatePost
      ·04-29

      对谈 Pokee.ai 朱哲清:强化学习做核心,Agent 的少数派造法

      可能是更高效、更便宜的 Agent 实现路径。 文丨孙海宁 编辑丨程曼祺 主流 AI Agent 都把大语言模型(LLM,或者它的多模态版本)当作 “大脑”,靠一个或几个 LLM 编排工作、调用工具。但也有另一条路:Agent 规划、作业靠不依赖自然语言的强化学习模型,LLM 只充当 Agent 和人类的 “交互层”。 不一样的想法,来自去年 10 月成立,至今只有 4 个正式员工的 Pokee.ai。 Pokee.ai 创始人朱哲清有十余年强化学习研究、落地经验。2017 年起,从杜克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的朱哲清,一边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强化学习方向博士学位,师从 Benjamin Van Roy;一边在 Meta 工作,曾任 Meta“应用强化学习” 部门负责人,他用强化学习算法改善内容推荐系统,把上任前只剩 3 人,一度要关停的部门扩张至 10 余人,为 Meta 增收 5 亿美元。 靠 LLM 规划、决策,是个自然而主流的想法。OpenAI Operator 和网页交互、操作电脑的能力基于 GPT-4o 模型,Manus 完成任务则是靠 Claude 3.5 Sonnet 模型做长程规划。Claude 提出方便 LLM 理解、使用第三方工具的通用协议 MCP 后,LLM 能调用的工具变多,把 LLM 当作 Agent 大脑的趋势增强。 但这种方法也有局限:现有的 LLM 仍无法大量调用工具。“LLM 可能调用超过 50 个工具,就会产生幻觉。” 朱哲清说。因为描述工具用途、用法的信息需要先放入上下文,而 LLM 能接受的上下文长度有限。 Agent 靠 LLM 完成任务也可能更慢、更贵。朱哲清举例 LLM 用 browser-use 浏览网站、多步交互时,单次可能消耗数百万个 Token,成本在几美元到几十美元之间。“用 browser-use 的初创公司多数在亏钱
      151评论
      举报
      对谈 Pokee.ai 朱哲清:强化学习做核心,Agent 的少数派造法
    • 晚点LatePost晚点LatePost
      ·04-29

      通义千问 Qwen3 发布,对话阿里周靖人

      “大模型已经从早期阶段的初期,进入早期阶段的中期,不可能只在单点能力上改进了。” 文丨程曼祺 编辑丨宋玮 今天(4 月 29 日)清晨,阿里巴巴更新通义千问(Qwen)系列最新一代基础模型 Qwen3,并开源 8 个版本。 Qwen3 是中国的首个混合推理模型(hybird reasoning model),也是全球第一个开源的混合推理模型——即在同一个模型中融合了 “推理” 和 “非推理” 模式,能像人那样根据不同问题选择 “快、慢思考”。 Qwen3 旗舰模型,MoE(混合专家模型)模型 Qwen3-235B-A22B,以 2350 亿总参数、220 亿激活参数,在多项主要 Benchmark(测评指标)上超越了 6710 亿总参数、370 亿激活参数的 DeepSeek-R1 满血版。更小的 MoE 模型 Qwen3-30B-A3B,使用时的激活参数仅为 30 亿,不到之前 Qwen 系列纯推理稠密模型 QwQ-32B 的 1/10,但效果更优。更小参数、更好性能,意味着开发者可以用更低部署和使用成本,得到更好效果。图片来自通义千问官方博客。(注:MoE 模型每次使用时只会激活部分参数,使用效率更高,所以有总参数、激活参数两个参数指标。) Qwen3 发布前,我们访谈了阿里大模型研发一号位,阿里云 CTO 和通义实验室负责人,周靖人。他也是阿里开源大模型的主要决策者。 迄今为止,Qwen 系列大模型已被累计下载 3 亿次(综合 Hugging Face、魔搭等社区数据)其中 2.5 亿次是最近 7 个月新增的 ;基于 Qwen 的衍生模型数量超 10 万个,为全球第一。 阿里开源 AI 模型,早于 ChatGPT 引爆这一轮 AI 热潮。2022 年 11 月初,阿里上线开源模型分享平台魔搭社区,一口气开源了达摩院成立 5 年来研发的所有近 400 个模型。20
      320评论
      举报
      通义千问 Qwen3 发布,对话阿里周靖人
    • 晚点LatePost晚点LatePost
      ·04-28

      321 天,“支付宝碰一下” 的从无到有

      再建一个新入口。 在大公司里创新的最大困难是,在没有实际成果之前,很难让所有人达成一致。 这是 85 后工程师,“支付宝碰一下” 项目的负责人李佳佳在立项之初遇到的问题。做它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能大幅简化支付步骤,能帮助商家更好地吸引消费者,但反对的理由也很合理,扫码支付已经非常普及,改变用户习惯太难了。甚至有同事拿银联十几年未能成功推广 NFC 支付,质问支付宝凭什么能做到。 一切反对的声音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至今,扫码、刷脸等服务交互方式如此多元、且已经足够方便,当下还有必要、有可能创造一个新的入口吗? 答案在今天已经变得明晰。 4 月 24 日的 “支付宝碰一下” 生态大会上,官方公布了项目的最新数据:“碰一下” 用户超过了一个亿,覆盖了 400 多个城市,增长速度比当时的现象级产品 “余额宝” 还快。 “碰一下” 也不再局限于支付,点餐、门禁、景区闸机,更多的功能被开发,更多的场景和生态加入进来。 生态大会当天,李佳佳站在舞台中央说完最后一段话时一度哽咽。他说,在过去三百多天时间里,我们见证了 “它” 从一个实验室一路走过来,今天,“碰一下” 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入口。 老问题,有了新解法 移动支付的入口应该是硬件还是软件?这是一个早在 2011 年就有的争论。 支付宝内部当时分成两派:“硬件派” 认为未来需要专用支付终端(如 POS 机);“软件派” 则押注二维码,因其门槛低——只要手机有摄像头就能用。最终,二维码胜出,成为了今天的行业标准,统治着线下无数场景的交易。 二维码的普及更像是时代的选择:在移动支付发展初期,扫码支付仅需 “消费者手机的摄像头” 和 “商家打印的二维码” 就可以完成支付,无需特殊的硬件适配、成本接近于零。低门槛特性使扫码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覆盖从大型商超到街头摊贩的各种线下场景。 但十多年过去,二维码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比如
      160评论
      举报
      321 天,“支付宝碰一下” 的从无到有
    • 晚点LatePost晚点LatePost
      ·04-28

      在小红书,车企重新理解用户

      在具体的场景中,看见真实的人、车和生活。 汽车行业日益残酷的销量竞赛浓缩在 2025 年的上海车展:这里聚集了约 100 款新车、1000 家公司。车企请明星、发礼物或者让机器人现场表演,希望争夺更多关注和订单。 一些车企调整了传播策略,除了讲技术、做对比,也更重视从用户视角展示体验,有的车企直接将行李箱、滑板或高尔夫球包放进后备箱、证明空间足够或者为儿童乘客设计了调节高度的空调出风口。为了展示多人出行时怎么放行李,一位 CEO 直接坐在了前备箱里表演钓鱼。 新车密集上市,但用户注意力有限,所有车企都希望比对手更快接近、更早说服用户——关键前提是找准核心用户,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车逐渐承载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投射,所有的性能、参数和品质最终落在每一个人的具体生活。一些用户把车当作 “移动的家”,要带父母孩子周末出行,在乎舒适性、娱乐性,也有用户短途出差频繁,常需要车内办公、开会,所以车内最好有小桌板、也要够静谧。 对车企来说,小红书增加了一种理解用户、校准产品、重新调整造车视角的渠道:人们不只在车展围观、静态体验,他们也在小红书展台上讨论一辆车需要改造哪些内饰或者加些配置更适合自己。这是小红书式的氛围。当 3 亿多名用户积极分享开车感受、对美和健康的期待、和家庭成员的出游计划,或者抱怨车位不好停车,他们正在表达对一款理想车型的真实需求。 小红书式 “汽车社区”:“人感”、真实需求和网上邻居 在小红书,人们像讨论一件衣服或一项运动装备那样讨论一辆汽车:除了价格、品质和性能,他们更关心复杂的技术参数在体验时有什么差别、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汽车是大件消费品,决策周期长、试错成本高,人们更需要真实、适配具体场景的建议,也会将小红书当搜索引擎,寻找建议或评价。围绕一辆车的提问大多具体且多样,比如开车新手在乎车辆的辅助功能和维修成本,也有用户希望周末常带一家人出游,关注后备箱能否
      204评论
      举报
      在小红书,车企重新理解用户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