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嫌弃美债?谁又离不开它?(2025年第33周|总第235期)
@谋定后动:
过去一周,美股还是在蹦迪,标普又扭了个+1%,把唱空的机构晾在舞池一角,尴尬得很。可另一边,债市上演的是另一出戏:财政部连着抛出10年、30年期国债。表面上看,成交收益率比上次还低了一截,本该算是需求旺盛,可市场解读却偏偏是“认购疲软”。这是怎么回事?在回答之前,先得把两个最常见的认知误区拆一拆。误区一:财政部一扬手,美债就能卖光很多人想当然:美国信用好、美元是霸权,财政部要卖债,市场自然蜂拥而至。但事实没这么简单。美债拍卖是一套完整的市场机制:一级交易商(Primary Dealers) 必须兜底承销;间接投标者(海外央行、国际机构)决定外国买盘;直接投标者(基金、保险、养老)看的是本土配置需求。财政部当然可以多发债,但市场有一根“看不见的红线”:如果发得太多,收益率就被市场抬上去;如果赤字扩张过快,长端收益率会立刻跳针。换句话说,市场其实成了制约政府行为的一种力量。财政部想轻松融资?利率会马上会给出反馈。美国国债的“批发到零售”流程要想真正看懂拍卖,就得先搞清楚国债是怎么从财政部“批发”到我们普通投资者手里的:财政部:发货方公告要发债,开场就是一场大型“批发市场”。一级交易商:批发商兼兜底队和纽约联储签约的二十多家大行(摩根大通、高盛、花旗…),必须全程参与,保证拍卖不流标。别人不买,他们就得“吃下库存”,然后再在二级市场慢慢消化。Indirect / Direct Bidders:大客户Indirect:海外央行、主权基金;Direct:美国本土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他们不是等一级分销商转手,而是直接在拍卖现场下单。二级市场:零售端一级交易商剩下的库存,会被投放到二级市场。对冲基金、银行、共同基金买走一部分,最后通过ETF/基金的形式,才间接落到散户手里。所以说,美债的逻辑是:财政部办拍卖 → 大客户直接买 → 一级交易商兜底 → 再流向零售市场。误区二:美债是美国的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