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财经

知名TMT分析员

IP属地:北京
    • 思辨财经思辨财经
      ·10-24

      股价回落:等待快手的是“从从容容”还是“连滚带爬”?

      图片 在AI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刺激下,快手2025年在资本市场可谓斩获颇丰(股价高点较年初上涨2倍有余)。当许多朋友以为接下来市场将继续“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剧情时, 10月之后股价从高点的92港币下跌至撰稿的74港币左右,加之近期多条业务线负责人更换,“匆匆忙忙,连滚带爬”的观点也随之泛起。 尽管有可灵的AI业务为公司注入了更大的看点,有朋友仍然担心短期基本面将受到冲击。基于此我们撰写本文,核心观点: 其一,快手商业化效率仍有较大改进空间,短期主要看点集中在AI化的商业化工具和组织架构的优化两方面; 其二,平台短期运营稳定性预期仍然相当之高,后期重点观察策略的落地执行方面。 AI商业化工具修正“制度”缺憾 作为一家短视频平台,快手始发于直播,发迹于带货直播,外循环广告贡献公司未来想象力,分析快手不妨先从此处入手。 在此之前我们对此曾有过较为详尽的分析:若要突破单一业务的天花板(如电商行业整体成长性缓慢下降),快手需要将自身打造为流量平台,如扩大外循环比重以实现企业长期增长率的稳定。 如今回顾该观点,觉得仍有完善空间。 回顾快手成长史,其之所以能够从gif图制作工具软件转变成为一家庞大的短视频平台,运营初期采取的“扶助中腰部网红”策略功不可没,可以让快手在下沉市场迅速收获各类达人,丰富内容生态,实现用户规模的跃升,同时对快手的商业化和运营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对比同类企业,虽然同为算法分发内容,抖音主要更突出“赛马”二字,精确到以分钟为单位测算用户表现,以决定其后可以分到的流量盘子,为培育中腰部草根网红,快手则给予前者更大的私域流量份额,提高用户粉丝的”资产价值“。于是抖音和快手在诸多方面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对于用户运营来说,前期吃到“早鸟红利”的创作者,已经坐拥海量粉丝,快手的私域运营逻辑给予其很大的先发优势,换句话说,晚入快手平台则面临较大的“冷启动”问题,若要完
      221评论
      举报
      股价回落:等待快手的是“从从容容”还是“连滚带爬”?
    • 思辨财经思辨财经
      ·10-23
      这几天火爆的AI大模型实时投资比赛“Alpha Arena”对资本市场,截止当前阿里Qwen3-Max收益率最高(10月23日超过DeepSeek),其次为对AI行业都将有着深刻的影响: 1.假若AI是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一方面他固然需要考虑的是收益率,另一方面则是要通过资产组合,尽可能控制风险,用标准差,协方差等数学算法来分配不同投资标的的比例(投资学经典课程告诉我们,风险是可以通过扩大投资标的进行分摊的,也就是鸡蛋装在不同篮子里); 2.但全球最重要投资大师巴菲特和芒格对此理论不屑一顾,在多次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中经常批判上述投资策略,认为好标的就要全力以赴,仅凭组合投资往往会错过机会,在长达数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一直与上述理论斗争,包括但不限于贝塔理论,市场有效理论等等; 3.投资学两大流派的交锋多年,但学界仍然倾向于前者(巴菲特对此牢骚满腹),量化的方式让前者也更具说明,而在现实中价值投资押注关键机会又是“人”作为操盘手的特点,市场就是如此拧巴; 4.回到此次AI大赛,我们本以为所有参赛模型都会选择分散化投资策略(买进所有标的,再用算法分配额度),现实中DeepSeek为代表的模型确实也选择了此种策略,只是对比之下阿里Qwen3-Max的策略更为“巴菲特”化,重点放在比特币,加之杠杆化操作,把握好操作时间节点(巴菲特在投资苹果,比亚迪中均是此策略); 5. 阿里Qwen3-Max目前打败其它5家大模型跑出最高收益率,此时大模型更像是学会投资学各种数学公式和理论,但用巴菲特思维进行判断的“人”:坚持投资优秀标的,控制风险同时不被理论束缚。看到机会,果断出手,一把梭哈; 6.巴菲特和学界争论了几十年,我本以为擅长算法的AI会倾向于后者,出现了巴菲特式的模型,这是除了收益率之外我们最为在意的。
      5111
      举报
    • 思辨财经思辨财经
      ·09-29

      商家涌入高德:会边缘化预制菜吗?

      图片 罗永浩大战西贝之后,“预制菜”毫无争议地又一次成为社会和舆论挞伐的对象。当我们盘点和梳理该事件的行业线索后,一个关键问题却一直萦绕脑中,无法得到很好解释: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中,商家靠产品和价格获得用户,既然“预制菜”如此不得人心,商家是可以本能“避坑”的(也可以进行差异化竞争),但为何头部大型企业一个个前赴后继去踩“预制菜”的坑呢?这是有非常大的潜在风险的,这非简单的侥幸心理所能解释。 近期高德地图高调“杀入”本地生活领域,推出“高德扫街榜”(基于用户导航、到店等真实行为数据生成的线下服务榜单),其后又宣布对所有餐饮商家免入住费一年,并为后者提供流量补贴以及专属客服等支持,近期高德发布数据,3天15万商家资讯入驻,平均每天5万个,电话都被打爆了。 新的“鲶鱼”搅动行业,但我们关心的核心问题依然是“预制菜”:这场行业变动能否将其边缘化,并推动餐饮业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本文核心观点: 其一,餐饮业目前正处于内卷化周期,先前高连锁化的发展增加企业经营难度,预制菜是无奈之举; 其二,线上营销对餐饮业影响力在弱化,用户,平台,商家三方的信任纽带不复存在; 其三,边缘化预制菜,必须要重整信任链条,高德正中行业要害。 预制菜:降本增效的无奈 舆论多用道德大棒抨击“预制菜”,殊不知其背后乃是餐饮业难言的苦衷。 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几年餐饮业的日子着实不好过,尤其自2024年以来,其大部月份中餐饮收入同比增长均落后于GDP增速,以宏观视角来看,行业毫无争议进入“内卷化”周期。 图片 一般来说,企业往往以价格手段来进行逆周期调节(也就说降价),行业共同作用刺激总需求,头部企业还可以用低价来提高市占率,这对行业既是挑战同样也是机会。 但对此时的餐饮业来说,除大环境以外也是另有“隐疾”。 2022年社会秩序恢复常态之后,出于对未来“报复性消费”等乐观因素考量,资本高调介入餐饮业,行
      5,2342
      举报
      商家涌入高德:会边缘化预制菜吗?
    • 思辨财经思辨财经
      ·09-24
      云栖大会吴泳铭的演讲后阿里股价直线飙升,许多朋友仍有困惑: 没有基本面支撑的上涨是不持续的,此次阿里云的暴涨能否在基本面中找到根据。这决定股价的“后劲”。 2023年初在ChatGPT带动下,大模型概念迅速火爆,阿里云第一时间跟进并确定了MaaS(模型即服务)的发展策略,确定了开源的技术路径,待技术落地和客户教育成熟之后,2024年Q2之后阿里云增长拐点正式来到。 最近的2025年Q2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长26%,乃是近年来最高,经过一年多市场教育之后,社会的算力需求,云计算需求已经在爆发(行业已经度过了蛰伏期)。为迎接此业绩,阿里云付出了哪些代价呢? 2023年Q3之后,阿里资本支出增长重新回正,2024年Q1之后回到高位数增长,对比之下,资本开支大致领先阿里云增长3-4个季度(资金变为资产再到产生可观收益,需要一定时间),2025年Q1之后阿阿里重新开启新一轮资本开支扩张,以此类推,在2026年前后阿里云将迎来新一轮的营收增速预期。 一方面行业已经正式站在了爆发的前夜,另一方面阿里大模型的技术路径(开源),阿里云的MaaS策略在运营中已经被证实,扩大资本开支正当其时。 对于阿里集团来说,在阿里云身上下如此“大注”,其用意也是相当明显了:2026年后随着阿里云的高速增长,其占阿里总营收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届时阿里无论从业务形态还是营收规模都将是一家妥妥的AI驱动公司,这也是当前市场对阿里估值的锚点。
      916评论
      举报
    • 思辨财经思辨财经
      ·09-24
        云栖大会吴泳铭演讲后,阿里股价随之大涨,市场究竟在捕捉哪些信息呢? 从长期来看,大模型的竞争远未结束,根据阿里云的AI路线图,将大模型路径分为: 第一阶段:“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 第三阶段:“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超越人”。 当前行业正处于第二阶段,大模型只是作为人类工具存在,距离终点尚有相当长距离。 中期来看,阿里云在大模型时代选择了怎样的路径。 过去几年间,关于大模型的技术路径多有分歧,如OpenAI,谷歌,百度以闭源大模型为主,META,阿里云则坚持开源路线。中间闭源模型光芒一度超过开源,让行业一度摇摆。 DeepSeek,以及千问新一代模型崛起之后,开源路线已经被市场认可(李彦宏公开转向开源),阿里云“押对”了路线(当然不是运气),吴泳铭今天继续强调,通义千问大模型致力于打造“AI时代的Android(安卓)”,开发者来推进大模型生态的完善和健康。 短期来,阿里云最大的壁垒是什么? 之前我们说的都是技术,除此之外阿里云最大的壁垒乃是巨大的财务支撑。年初阿里云要三年投资3800亿在AI(购买GPU,建设数据中心等等),此次吴泳铭要“计划追加更大的投入”,简单来说在大模型投入方面阿里云不设上限。 过去几年,阿里集团在业务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舍去非主业资产),ROIC重新回到双位数,资本市场给予了积极肯定(股价大涨),这为以后追加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 股价是估值的锚,其实也是资本投入的护城河。 $阿里巴巴(BABA)$
      7,2232
      举报
    • 思辨财经思辨财经
      ·09-23

      百度股价绝地反弹:是价值回归,还是融资前奏?

      图片 近期百度股价一扫往日低迷情绪,呈现了报复性反弹,较之9月初上涨超过50%,其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关于此方面解读,市场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百度多年苦功终成正果,苦功当然指的是AI,是芯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价值回归”。 我们所好奇的是,为何市场偏要在此时“重估百度”,除了表面的“苦功”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本文核心观点: 其一,2024年百度经营策略偏保守,受限于财务指标和市净率,因此市场表现寥寥; 其二,2025年百度调整经营策略,加大融资力度,扩大资本开支也是箭在弦上,但受限于市净率跌破1倍,股市融资道路梗阻; 其三,股价反弹为百度融资创造条件。 2024年股价低迷:保守财务政策与转型中的业务 我们将股价视为观测企业景气度的重要窗口,见下图: 图片 2023年ChatGPT大热,百度第一时间推出中文大模型产品文心一言,市场为之一振,彼时企业股价随之经历了一轮明显的上扬。在整个2023年百度股价均领先于中概股金龙指数(主要由赴美上市中概科技企业工程,上图中代表PGJ的橙色折线),但2024年中旬之后情况便急转直下,中概大盘的金龙指数已经扶摇直上之时,百度股价却是萎靡不振。 对此现象的解释,市场比较倾向于认为彼时百度总营收呈现了明显的下滑迹象,在大模型营收尚不能撑起半边天时,老牌线上营销业务却出现未老先衰之势,市场对新老业务交替中的企业往往比较慎重。 本文我们重点并非是复盘百度股价起伏,而是思考上述情况对中短期百度经营的影响。 大模型兴起之后,全球主流科技企业纷纷提高资本开支(买GPU芯片,建数据中心等等),国内企业如阿里更在今年Q1宣布将在未来三年投资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大模型竞争不可避免进入了军备竞赛时段。 图片 当同行们热火朝天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储备算力时,百度2024年资本开支反出现了小幅下滑的势头,这
      1,799评论
      举报
      百度股价绝地反弹:是价值回归,还是融资前奏?
    • 思辨财经思辨财经
      ·09-22

      顺丰同城股价暴涨2倍,真正逻辑远非外卖补贴

      图片 在外卖大战的“光芒”之下,市场对同城配送企业的评判陷入了“常态式”看多,基本逻辑为: 外卖大战快速提高即时零售总需求,同城配企业作为运力提供者自然享受红利。 该观点几乎成为近几个月所有主流券商研报的主基调,舆论中附和者甚重,成为重估同城配送企业的基本逻辑,甚至有观点认为这将加速同城配送企业的IPO进程。 当我们进入到微观视角时,却发现同城配送的估值和业务发展脉络并非是如此简单,甚至与上述观点大相径庭。 本文我们以顺丰同城为主要研究对象(行业于港股唯一上市企业),以对同城配送行业有更为深刻的看法,核心观点: 其一,外卖大战开启之后,顺丰同城作为第三方配送企业,其股价跑赢所有相关因素企业,除外卖大战带来的短期增长预期之外,KA商家长期的稳定的增长不容忽视,只是未来行业的估值“锚”; 其二,外卖大战对同城配送固然是利好,却会加速行业的淘汰和集中化,中腰部企业的IPO道路将十分坎坷; 其三,外卖大战仅是同城配送变革的“前菜”。 外卖大战中容易忽视的要素:KA商家 作为同城配送类唯一上市企业(达达退市,闪送仍聚焦一对一专送),顺丰同城今年的市场表现确实了得,我们好奇的是:这仅仅是因为外卖大战么? 图片 我们特意整理了自2025年5月(外卖大战起始日)至今,阿里与顺丰同城的股价涨跌情况(将2025年5月初设置为起点“1”)。 假若顺丰同城单纯吃“外卖大战”红利,其股价走势应与阿里呈高度相关性,其逻辑也非常简单:前者负责外卖大战的运力增量(全社会对同城配送需求剧增),而后者作为外卖大战的核心主力则在总营收方面体现外卖大战的“溢价”。 很遗憾,上图中两条折线相关性乃是十分之小,一方面当外卖大战打响之后,顺丰同城股价陡增(涨幅超2倍有余),彼时市场担心补贴会影响阿里短期财报表现,阿里股价上涨要缓慢许多,另一方面阿里发布Q2财报后股价大涨,顺丰同城股价也是同步回暖。 顺丰同城股价不仅大幅
      1,002评论
      举报
      顺丰同城股价暴涨2倍,真正逻辑远非外卖补贴
    • 思辨财经思辨财经
      ·08-30

      为何市场愿为淘宝闪购买单?一份远超财报的路线图

      图片 本季度财报公布之后,阿里美股盘前起初乃是波澜不惊,仅从总营收,经营利润等基础指标来看,此次财报多在市场预期之内,直到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蒋凡详解淘宝闪购战略之后,资本市场旋即进入亢奋状态,全天大涨12.9%,市场对淘宝闪购显然寄予了厚望。 我们简单归纳了蒋凡所披露信息的最关键要点: 1)淘宝闪购拉动手淘8月DAU增长20%,流量上涨带来了广告和CMR(客户管理收入)上涨; 2)在保持消费者当前优惠投入的情况下,UE亏损可以缩减一半。 借此机会我们有更多数据和信息,认真梳理宝闪购的战略和目标,撰写本文与大家分享,核心观点: 其一,应该把淘宝闪购放在阿里电商集团的生态中进行分析,短期内其为淘天所带来的流量和营收常被市场忽略,未来1-2个季度淘天会吃到淘宝闪购的红利; 其二,中期内淘宝闪购不会停止进攻,如今业绩也验证了此前措施的合理性,行业洗牌仍在继续。 在阿里电商生态中的淘宝闪购 尽管该季度淘宝闪购成为最焦点业务,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阿里电商最基石的电商业绩,本季度淘天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0%,达到892亿元,对比之下上年同期该业务同比增速仅有1%。 图片 此前大家讨论淘天客户管理增速问题时,总是用GMV增速来归因一切,认为高GMV必然会带来平台的高收入,反之亦然,却经常忽视现实中的反例:2024年第二季度,淘天的GMV实现了双位数同比增长,然而当期的客户管理收入(CMR)同比增速却仅为1%。这一反差现象揭示了平台收入的核心驱动因素并非仅仅是GMV。 为了深入分析,我们引入以下公式进行拆解: 客户管理收入 = 佣金收入 + 广告收入 = (天猫GMV × 佣金率) + (流量 × 广告加载率) 该公式表明,CMR的增长取决于GMV和流量两大要素,而后者在当时成为了主要的制约因素。 2023年之后淘天开始重新回归淘宝,这一方面意味着在业务方面开始重新侧重于中小企业,在供给侧端
      5,5311
      举报
      为何市场愿为淘宝闪购买单?一份远超财报的路线图
    • 思辨财经思辨财经
      ·08-28

      外卖大战财报“失血” 美团大考在10月

      图片 受外卖大战影响,市场非常关心2025年Q2的美团财报数据,希望可以在财报可以读到: 1)外卖大战对美团究竟影响几何; 2)以坡长雪厚角度评测,美团是否有足够的护城河来抵御外来竞争; 3)竞争开启之后,美团的运营逻辑是否发生了改变。 本文我们以美团财报为依托,试着来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短期外卖失血:长期酒旅,闪购是希望 2025年Q2,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总营收(主要业务为外卖,到店和酒旅)同比增长7.7%,达到653亿元,而上季度同比增速则为17.8%,外卖大战显然已经严重影响了美团基石业务的健康性。 这其实也在市场预料之中,在告别互联网用户红利之后,竞争的加大更多体现了“零和博弈”,又加上此番竞争对手气势更为凶猛,这些都会侵蚀原来头部企业的利益,只是仅以增速下行来证明美团“廉颇老矣”是不够全面的,而是要综合考虑: 美团为如今的成绩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且值不值得? 互联网公司打“价格战”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在用户端进行巨额补贴以提高获客效率,其后再用流量撬动商家的配合度(参与补贴计划),最终实现“用户——流量——商家”的闭环,平台企业从中获得交易性收益。 平台之间的竞争,虽然多被美化为“用户体验之争”,“商业生态之争”,但背后其实更为简单粗暴,短期打的就是资金,打的就是市场费用。 图片 2023年前后美团稳坐本地生活头把交椅,高市占率伴随强用户粘性,企业在经营端方面是相当舒服的。只是2023年初字节杀入本地生活,对美团造成了一定扰动(提高了市场费用预算),但好在前者战略后来进行较大调整,美团又稳坐了钓鱼台,2023年中之后市场费用变动非常之小,美团已经不担心获客问题了。 2025年Q2则完全不同,该季度市场费用同比激增51.8%,达到225亿元,占收入比从上季度的18%增至本季度的24.5%,换来了核心本地商业7.7%,集团11.7%的同比增速。 在此之
      9,3351
      举报
      外卖大战财报“失血” 美团大考在10月
    • 思辨财经思辨财经
      ·08-25
        我们怎么看拼多多Q2财报? 1.国内电商业务边际效应递减,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3%可以大致判断拼多多GMV增长也大致在此范围,这跟快手数据相当,上个季度淘天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2%,这些也都说明拼多多国内开始逐渐进入中年,成长性与大盘高度相关,如果说以前拼多多靠高增长走的是贝塔行情,那么现在的拼多多更多追求的是阿尔法了; 2.该季度拼多多交易性收入同比略高,此部分收入有两部分:1)国内交易性收入(0.6%的支付成本);2.海外TEMU的收入。此前市场担心美国政策影响会极大影响TEMU,迄今为止海外业务的基本盘基本稳定,考虑到Q3之后美国政策正式扭转,未来季度非常重要。不过近期有消息TEMU在欧洲市场进展迅速,目前业务稳定性是超出市场预期的; 3.在损益表中,拼多多展示了非常克制的经营策略,市场费用,管理费用占比都在收缩,尤其当行业都在拼力获客时,拼多多的克制还是非常特立独行的,在此背景下GMV增长是可圈可点,也说明平台有较强的成长惯性; 4.此时的拼多多一直没有趟AI和同城配送的浑水,虽然市场一直认为拼多多不会缺席,而是将重心仍然放在农业上,从第二曲线角度,未来海外仍然关注TEMU,国内市场看农业电商结果实。 $拼多多(PDD)$
      1,274评论
      举报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