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星球

细微之处,看见未来!

IP属地:未知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18:17

      大疆寻找地面

      沉闷已久的扫地机器人赛道,正迎来一个气质截然不同的闯入者。 近期,内部代号为“ROMO”的扫拖一体机器人陆续曝光。虽未官宣,但从实物流出,到供应链确认、部分参数泄露,种种迹象表明,这条“反复横跳”的鲶鱼,已然游近池心。 真正让业内外神经紧绷的,并非这台产品本身扫得多干净、拖得多彻底,而是它背后的名字——大疆。 而无人机之王为何放下“翱翔蓝天”的身段,转而关心起地板上的尘埃?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要从它原本所在的高空说起。 寻找“缓冲带” 一般来说,诸如小米、追觅等做硬件起家的玩家,往往更愿意接受“快试错”的打法——快速研发、上市,再根据市场反馈快速迭代,这也是消费电子领域惯用的产品哲学。 然而大疆确实是一个异数。其体量虽然庞大,却极少贸然出手。 行业内部流传一个共识:汪滔亲自砍掉的项目多到难以统计。这家公司对待产品的态度近乎苛刻,对失败的容忍度极低,几乎没有“先做出来再试试看”的文化。换言之,大疆不是一家喜欢用市场做AB测试的公司。 基于此,对其而言,任何一条新业务线的出发点,都不是“能不能卖掉一万台”,而是评估其能否在未来成为抵御主业风险的新支柱。 这亦解释了ROMO为何打磨四年才推向市场。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小步快跑”的产品试水,而是一张必须打中的王牌。 而为什么像大疆这样的公司,选择在2025年这个时间点,主动拥抱一个它曾经无视、亦略同其气质相悖的庸常市场?背后,或许是每一家技术品牌都无法回避的长期命题——当技术演进的速度快于用户规模的扩张速度,品牌难免被困在“高空”里。 其实早在2016年,大疆创始人汪滔就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当公司年营收到达200亿元时,可能就是触达天花板。不过,随后短视频与视频媒介的爆发,为大疆押注的无人机与影像赛道打开了新的增长通道。 此后近十年,大疆几乎踩准了中国科技公司在过去十年中最确定的一条路径:在一个技术门槛高、表达动机强、用户群聚焦的垂
      3评论
      举报
      大疆寻找地面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18:05

      阿里的500亿,淘宝的大补丁

      京东外卖补贴力度趋缓之际,淘宝闪购再一次加大了补贴力度。 7月2日,淘宝官方公众号发文,宣布自即日起,将在未来12个月内直补消费者和商家500亿元,相当于同时向B、C两端加大补贴力度,延长补贴时间。 C端的补贴落地是采用发放大额红包、免单卡、官方补贴一口价商品等方式。B端补贴则是通过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免佣减佣等手段笼络商家。 过去两个月时间,饿了么与淘宝闪购在商家端完成了自动对齐。光子星球了解到,饿了么为了加速对齐,还对城市BD设置了整合门店的KPI。 某南方一线城市饿了么BD告诉光子星球,“现在考核是单月新增30家店,30-40家门店每上一家新店奖励200元,40往上300元一家门店,我身边有BD上个月光这一项进阶奖励就拿了2万。” “S、A级的店很难谈,现在美团忙着和京东打仗,顾不上B、C级小店,我就主攻这个”,上述人士提到,为了说服商家上饿了么,自己把重心放在了一些原本没有打算上外卖的商家,他会说服他们先挂一些方便打包的单品,以完成KPI。“比如火锅店,就让他卖冒菜。”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提到了“直补”,用以区分惯常的补贴。常规补贴由于商家与平台各分担一定比例,已经成为了一种营销手段。例如,初期平台自掏腰包吸引消费者和商家,随后官补退坡,增加商家自补比例,最终将补贴变为商家营销费用。 淘宝闪购500亿补贴的豪横,让人想起了昔日王思聪那句:“我交朋友不在乎他有钱没钱,反正都没我有钱。” 变“废”为“宝”? 淘宝闪购500亿补贴,不难让人想起当年饿了么的补贴,对比下来其实变化并不多。 淘宝闪购的补贴力度是诸多变化中最大的,不仅力度空前而且持续化。光子星球获悉,自从5月加大补贴力度以来,截至目前淘宝闪购月均补贴开支在80亿左右,内部的补贴预算由年初的300亿已上调至600亿。日前加码后,500亿补贴预计持续到明年七月。 相较而言补贴手段没有太大创新,大多为复刻。
      2171
      举报
      阿里的500亿,淘宝的大补丁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17:55

      百度搜索,跳出“框”外

      以AI为“黄金配方”,百度搜索已经悄然生长出了“肌肉”。用户侧最直观的感受是,曾经熟悉的搜索框变“大”了。 “大”从表面看是搜索框所能承载的内容和能调用的工具变多。例如,过去做旅行计划得靠“亲子出游”“漂流”“一天”等关键词堆砌,现在只要用自然语言提需求即可。 百度将变大的搜索框称为智能框。 同时,用户在搜索过程中的辅助工具也越来越丰富,有AI重构了搜索结果页的「百看」功能、AI生成式相机、升级版AI助手等功能。 而背后还远不止于此,据悉,此次百度搜索升级,是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改版。“大”不仅仅是从形式上向AI原生搜索靠拢,而是折射出百度对于AI搜索逻辑新思考:新搜索要最大程度跳出“框”的限制,借助AI工具和生态,实现从获取信息到完成任务的转变。 无独有偶,在2025年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一反常态花了大篇幅时间去演示应用案例,描绘AI搜索的未来。 AI是否会颠覆搜索?谷歌和百度两大巨头,在2025年对AI的态度愈发明确,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与其陷入被动,不如主动用AI革自己的命,在当下这个关键节点,两个老牌玩家交出了各自的答卷。 AI搜索要“革命” AI搜索究竟长什么样儿?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作为ChatBot的一级衍生品,AI搜索有两个粗暴的呈现方式,即对话框取代搜索框,聚合式结果替代网页呈现。 沿着这个逻辑,产生了现有的两类实践。一类是做网页、应用类综合性助手,把所需的AI功能一股脑地塞进去;另一类更偏向垂直和社区方向,类似于AI版的“小红书”。 形式上的雷同导致了产品的同质化,原因在于没有触及AI搜索的底层逻辑。借由百度搜索大改版契机,可以从搜索方式、搜索过程到搜索结果来重新审视AI搜索。 无论是搜索框还是对话框,首先要打破“框”的束缚。所谓的“框”不过是用户产生搜索行为的交互界面,可以以各种方式呈现。现有阶段来看,变革传统搜索方式的结果是搜索框“变大”,AI搜索
      92评论
      举报
      百度搜索,跳出“框”外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6-27

      猿辅导的下一道题

      没人能永远站在原地,尤其是当脚下的土地已然松动、塌陷。 “双减”之后,曾坐拥亿级流量的猿辅导,从教培本体中缓慢抽离,借由“小猿学练机”这一教育硬件产品,生长出一副全新的骨架。 不到两年时间,小猿AI学习机销量突破百万,几乎凭一己之力撕开了学练机这一细分市场的切口——天猫商品页上,“每卖10台学练机,小猿占8台”的标语高挂;线下门店,“小猿学练机”“小猿”亦开始代替“猿辅导”本尊出面。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写道,破坏性技术的杀伤力,往往不在强大——其以不完整、不成熟之姿切入市场缝隙,借由某种特质吸引边缘用户,最终侵蚀既有结构。 而猿辅导对学练机的押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一路径的复刻。进军教育硬件时,其并没有在学习机主战场上与科大讯飞、学而思正面交锋,而是有意识地避开锋芒,从此前尚未被主流定义的边缘切口——“学练机”悄然切入。 严格来说,学练机并非更“优”的教育硬件,而是一种“够用”且更垂直的替代品——它并未试图挑战功能更全、内容更重的学习机,而是精准切入“做题”这一低价值却高频刚需的场景,在“练习”这个功能维度上,建立了强势的替代价值。 目前,小猿学练机在用户侧已建立起一定黏性,尤其在“替代家长盯题”“错题自动整理”等具体场景中表现突出。但局限同样清晰——破坏性创新的底色,注定让它在主流市场始终带着某种“半成品”的质疑。 如果此前的成绩,可视为对产品形态的阶段性验证,那么猿辅导的下一个阶段,将是走向结构化增长,还是被延迟验证的势能透支,仍悬而未决。 被“吞并”的学练机 垂直,意味着可以在细分市场中建立明确坐标,某种程度上避开主战场的内卷竞争。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承担起更多来自用户场景更“具体”的压力。 社交媒体上,不少家长反映小猿学练机的体验落差。“期末复习那几天,每天都有错题,但很多根本不是孩子错,是系统本身出错。评分很死板,填空题错一个空整题都没分
      41评论
      举报
      猿辅导的下一道题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6-27

      小米与理想,既生瑜何生亮?

      3分钟大定20万台,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今年车圈最重磅的“大杀器”小米YU7终于落地,成绩堪称恐怖,也远超去年的SU7。 从市场关注度来说,YU7不如小米的首款车型SU7;从产品力来看,全系标配英伟达Thor芯片和激光雷达、端到端辅助驾驶、800V平台+5.2C快充的YU7,的确称得上优秀,但还远没到“领先一代”的夸张程度。 事实就是如此,再去探究YU7为啥为什么卖这么多没有太大意义,只能说小米再次证明了自己强大的营销和生态能力,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了国人对SUV车型的“偏爱”。 对于所有新能源车企来说,昨晚可能都是一个难眠之夜。尽管大家都知道YU7会卖爆,但没想过会“爆”得如此疯狂。尤其是对于20-35万纯电SUV赛道的对手们来说,这几乎是一场单方面的“大屠杀”。 没错,是几乎所有新能源车企,下到比亚迪,上到问界,在接下来都必然会面临小米YU7的“无差别攻击”。众人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接下来自己该怎么玩,机会又在哪里? 而最受伤的车企,或许是理想。 去年MEGA的失利,已经大幅拖缓了理想纯电化脚步。当理想重整旗鼓做足准备,希望在今年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时,小米YU7又横空出世,让i8和i6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提前开始的“暗战” 在YU7的预热阶段,“暗潮”就已然开始涌动。 6月23日,雷军在微博发文,进一步解释了造YU7的初衷, 表示不仅要“豪华运动性能”,也要兼具“豪华舒适性”。 也许从大众的语境来看,雷军这条微博仅是在为即将上市的YU7做个宣传而已。但如果从车圈的角度来看,其指向性就非常明显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彩电冰箱大沙发”。作为最早整合并带火这个概念的车企,理想正是通过舒适座椅、超大屏幕、车载冰箱来建立起自身在家庭场景的用户认知,即“移动的家”。可以说,“彩电冰箱大沙发”已经成为了理想汽车的一大特色标签。 值得细品的还有很多,“6座SUV”、“够用的大空
      595评论
      举报
      小米与理想,既生瑜何生亮?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6-24

      孩子一放假,好未来们又行了

      电影《抓娃娃》上演了一场中式教育“楚门世界”,在富豪父亲马成钢(沈腾饰)的精心策划下,儿子马继业的言行举止、生活轨迹都处于被“监控”之下,生怕出现一丝的偏离。 普通家庭没有“钞能力”怎么办,好未来告诉你仅需一台学练机。线下,沈腾成为了学而思学练机的首席产品推荐官,带着他电影中的“儿子”吆喝学练机如何解放父母,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张雪峰带货“小猿AI学习机”和“小猿学练机”,演员孙俪是科大讯飞AI学习机的代言人。临近暑假又遇到“618”大促,沈腾们代言的学习机、学练机广告在电梯和写字楼滚动播放。 在线教育营销战火再起,对象从直播课程换成了新晋热门——学习机。 在线教育公司的扩张离不开营销,巅峰时期的营销大战堪称惨烈。高途创始人兼CEO陈向东在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介绍,据第三方估计,在线教育头部十家机构仅在当年7、8月的暑期市场投放量,可能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一纸“双减”文件令营销大战偃旗息鼓,但近期似乎又有复苏的苗头。以好未来为例,2025财年Q4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4.6%;2025财年Q4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2.25亿美元,同比增长85.6%。参考过往历年数据,其销售营销费用已经逐渐向此前的高峰水平靠拢。 三分硬件,七分营销,兜兜转转,在线教育似乎又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营销底色 高速增长期,在线教育曾吃到过营销的红利。 当年,大部分教育公司的产品是K12录播课。各家课程之间存在高度重合性,仅从表面难以区分差异性。于是,营销的作用便凸显出来,这些公司靠广告投放打响知名度,潜移默化中在父母群体里种下心锚。当他们在同类型课程选择时,就会不自觉地倾向于熟悉的品牌。 线上线下大规模投广告,线上再通过免费、低价课引流,最终转化为销售正价课,完成转化。因为录播课存在边际成本递减的规模效应,所以在早期投流营销的增长还是非常明
      289评论
      举报
      孩子一放假,好未来们又行了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6-24

      文远知行,追着萝卜跑

      近日,有媒体报道,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已秘密提交香港上市申请。 从去年10月登陆纳斯达克以来,文远知行的股价已经经历多次“过山车”,其市值也从最高超过110亿美元,跌到如今的20亿美元出头。这背后,是市场对整个无人驾驶赛道商业模式、盈利能力的担忧。 从文远知行在3月交出的上市后首份财报来看,其2024全年营收3.61亿元,同比下降10.1%;净亏损25.17亿元,较2023年扩大5.7亿元,其中研发费用达10.9亿元,超过营收三倍。 换句话说,文远知行之所以寻求赴港IPO,或许也预示着美股上市并未完全解决资金压力,在业务规模持续扩张且亏损加大的趋势下,亟待“第二次输血”来支撑其挺到决赛。 乐观之处在于,根据文远知行的收入结构变化看,以Robotaxi为代表的服务营收占比正在快速增加,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Robotaxi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从去年同期的11.9%提升至22.3%,成为增速最快的板块。 这意味着文远知行正在从“卖产品”到“提供服务”进行底层模式的转变——前者是偏toB的业务,后者是远为广阔的大众市场,这让文远知行未来的想象空间得到进一步释放。 与此同时,文远知行Robotaxi布局成效显著,国内海外“两开花”。首先是GXR这一新一代量产Robotaxi车型正式获得许可,可在北京经开区等核心区域进行运营,范围已突破到三环;海外方面,文远知行已经攻下10个国家、30多个城市,这一进度甚至领先于“老大哥”萝卜快跑。 市场信心遇冷,业务脚步加快,文远知行正在“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中摸索前行。 仍需验证的商业化叙事 尽管文远知行Robotaxi业务营收增速明显,但其绝对值体量依然较小,这意味着商业规模化落地还需进一步观察,而对于企业整体营收或者盈利的帮助,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财报显示,文远知行今年一季度总营收7244万元,Robotaxi业务收入1610万元,同期净亏
      851评论
      举报
      文远知行,追着萝卜跑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6-24

      淘天是阿里动物园的“共享食槽”

      6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发布全员邮件,宣布即日起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 吴泳铭称,合并之后,饿了么、飞猪继续保持公司化管理模式,业务决策执行上与中国电商事业群集中目标、统一作战。“这是我们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未来,我们将更多从用户角度出发优化整合业务模式和组织形态,为用户创造更丰富优质的消费体验。” 业务方面,4月30日淘宝宣布联合饿了么升级“小时达”为“淘宝闪购”后,淘宝首页下一级入口“闪购”成为阿里即时零售的核心入口,其最新的日均订单峰值已达6000万单。 经验证的入口效应,于集团层面的考量自然是充分整合一切可以零售化的有生力量,团结在一个“大淘宝”之下。 提供本地商流与配送履约体系的饿了么本身便是这场浩浩荡荡的“万物皆可零售”的主要业态。飞猪一定程度上则是蹭上了旅游本地化的东风,越来越多到目的地消费与本地消费重合。 如果说去年11月蒋凡回归,整合电商事业群并打通供给是阿里的电商“一盘棋”,而今这个涵盖近场、远场、不同地理距离履约体系与OTA的“大淘宝”便是阿里的零售“一盘棋”。 此处的“一盘棋”存在前后端两层解读,前端将在淘宝形成整合场域,综合不同消费场景的流量;后端则通过AI将不同业务场景的算法尝试做打通,最终形成基于零售的AI营销能力。 从集团层面来看,阿里电商事业群于前后端的变化,分别对应着当下与未来。 旅游、外卖反哺电商? 2019年,拼多多自猫狗夹缝中崛起,正面硬刚淘天。彼时美团CEO王兴曾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将之概括为拼多多黄铮与阿里蒋凡“两个聪明人”之间的较量,而今两家均瞄准即时零售,磨刀霍霍向美团的蛋糕。 率先验证整合效应的外卖“老二”饿了么无需多言,飞猪虽以平台模式为酒旅供给提供了直面消费者的能力,但在细分赛道的位置同样有些尴尬——集团集中资源攻坚即时零售以保障淘天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竞争上不具备优势的业务被并
      225评论
      举报
      淘天是阿里动物园的“共享食槽”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6-23

      石头科技,想走出“五指山”

      略显浮躁的资本叙事里,石头科技曾是个异类——名字听上去笨重、迟缓、甚至有点倔强,却曾跑得异常轻盈。 时间回到2020年,彼时初登科创板的石头科技,既没有社交梦、亦没有搭上元宇宙,仅凭一台扫地机器人,便缔造了“扫地茅”的神话。 但现如今,风停了。今年一季度,石头科技整体营收增长了86.22%,利润却跌了32.92%。毛利率承压,库存走高,逐渐缓步。 这并非石头一家的困境,而是当下大多数中国硬件企业的集体症候——起步快,路径准,但当惯性消退之后,产品边界、盈利模型、品牌话语等被增速遮蔽的问题,开始一个个浮出水面。 而如今,石头科技奔赴港股,既是一次求解,亦是一场更慢、更沉的验证。 石头不再“疯狂” 在这个时间点选择赴港,石头科技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补血”。 根据公告,融资用途虽然覆盖运营资金补充,但真正的重点,落在产品研发、产品矩阵扩充与全球化三大方向上。 更本质地看,这是石头在旧一轮增长逻辑已走至尾声后的主动调姿。它试图争取一个喘息窗口,用来搭建下一条增长曲线。而要完成这次重构,它必须先迈过那三道门槛。 产品研发,是石头的起家逻辑。石头科技的崛起,就带着某种技术理想主义色彩,其将激光雷达和SLAM算法,从高精地图、无人驾驶这些复杂场景中抽离,嫁接到扫地机器人上。 这是一场标准的“技术打穿消费”的胜利,将“重技术”体系嵌入“轻消费”产品,成功绕过了iRobot等海外巨头的“封锁”——技术驱动消费,市场回报估值,石头科技一度成为“扫地茅”。 只是,在短暂的高光后,石头科技股价持续震荡下跌,净利润增长放缓,股东频繁减持。表面看是市场竞争格局波动,也与技术红利在消费层面开始失效有关。 行为经济学家约翰·古维尔曾提出“双曲线消费折价模型”——即消费者在新技术初期愿意支付高溢价,但一旦进入成熟期,愿付价格将出现非线性塌陷。 扫地机器人的发展路径几乎正中理论靶心。 从路径规划、自动集尘,到自
      176评论
      举报
      石头科技,想走出“五指山”
    • 光子星球光子星球
      ·06-23

      零售还不是库迪咖啡的“方糖”

      从4月份到现在,周雪峰(化名)已经观望了很久,但仍旧没有下定决心投资一家库迪咖啡便利店。尽管在他看来,这已经是他考察的众多项目中,“相当稳当的一门生意了”。 库迪咖啡今年的新招商政策承诺,如果半年内生意难以维持,开店时的保证金、装修、设备货品等费用全部可退,等于加盟商只需承担房租和人工费用。 周雪峰的犹豫之处,在于是否能挣到钱。他此前在好几家库迪便利店外蹲守了几天,观察这些门店的经营状况,结论是有好有坏,选址和人流占主导因素。 这些门店都有一个共性:咖啡并未给其他商品带来太多流量。虽然咖啡依然是销售大头,但周雪峰很少看到买咖啡的人顺手买一些其他商品,基本上买咖啡的就是买咖啡,而买其他商品的人也只是把库迪便利店当做一个普通的便利店。 换句话说,要么开个咖啡店,要么开个便利店,为了去追求一种“全新的业态”,而投入更高的资金和人力成本,在周雪峰看来有“当小白鼠的感觉”。 库迪在今年正式宣布推出便利店业务时,也曾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讨论焦点在于这究竟是“合理扩张”还是“不务正业”。 事实上从库迪近两年的动作来看,这更多是一种追求规模的“主动出击”。从去年底“店中店”模式按下暂停键之后,库迪还短暂试水了快餐业务,这背后,是其希望打破“瓶颈”的考量。 陆正耀在去年提出的“5万家门店”计划,成为了库迪头上的一座“大山”,仅靠咖啡店这一业务引擎,已不足以拖动库迪实现目标。因此在咖啡之外,库迪必须寻找新的增量。 新物种还是伪命题? 客观来讲,库迪做便利店并非一时头脑发热。此前,库迪通过“店中店”模式试水便利店场景,例如与美宜佳合作,积累了一定的供应链和运营经验。 去年10月,库迪启动“触手可及”计划,一方面通过植入美宜佳、华莱士等合作门店,继续扩张咖啡门店规模;另一方面也开始搭建便利店专属供应链体系。今年,“触手可及”计划全面升级,库迪正式推出便利店新业态,围绕“咖啡主题便利店”这一核心,整合
      180评论
      举报
      零售还不是库迪咖啡的“方糖”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