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首页
集团介绍
社区
资讯
行情
学堂
TigerAI
登录
注册
新能源躺赢
Seek the tenfold, grasp the threefold
IP属地:北京
+关注
帖子 · 37
帖子 · 37
关注 · 0
关注 · 0
粉丝 · 0
粉丝 · 0
新能源躺赢
新能源躺赢
·
09-15
汽车销量目标超全球1/3,中国车企的烦恼不是卖不出去,而是赚不到钱!
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给了一个目标:2025年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销量1550万辆,同比增长20%。 说实话,这目标一点都不刺激。为啥?因为今年1-8月我们已经卖了2112万辆,同比+12.6%。换句话说,只要后面四个月不突然掉链子,今年实现3%的增长就像开着小电驴跑高速一样轻轻松松。那问题来了:政策文件里用的是“力争”,这说明他们其实心里并没多乐观。 数据摆在那:2024年全球汽车总产量9395万辆,中国一家就干了三分之一。出口去年585.9万辆,同比+22.8%,首次超过日本成了世界第一。 问题是,外国人当然不可能任由我们“内卷溢出”。 墨西哥:宣布对中国车征收50%关税; 俄罗斯:上半年对华进口却掉了六成,还在加限制; 美国和欧盟:关税、调查、反补贴轮番上阵,搞得企业不得不在当地建厂。 一句话:卖得出去,但越来越贵,利润被挤压。 1-8月我们产销量首次双超2000万辆,但利润呢? 2020年:2151亿元 2021年:2114亿元 2022年:2001亿元 2023年:1357亿元 2024年:654亿元 行业利润缩水到只剩四年前的三分之一。再看看2025年上半年上市车企数据,要不是财政补贴兜底,估计早就有人大规模倒闭了。 中国车企的逻辑是:量大=成本低=市场占有率高。问题是,全球汽车产能利用率预计到2028年会跌到60%。如果我们做到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行业利润却只有1000多亿人民币,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更何况,世界其他国家也要搞工业化,他们没了汽车产业,就走贸易保护那条路。到时候,我们继续以产压价,很可能遭遇全球市场的联合倒逼。 我觉得,汽车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临界点: 好的一面:中国车企在规模、制造能力、供应链整合上已经无敌,全球真的没人能和我们硬拼“卷”。 坏的一面:利润低得离谱,资本市场不会永远容
看
265
回复
评论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汽车销量目标超全球1/3,中国车企的烦恼不是卖不出去,而是赚不到钱!
新能源躺赢
新能源躺赢
·
08-04
理想i8撞击卡车,背后隐藏的市场营销套路
8月3日,理想汽车发布了关于理想i8安全性碰撞测试的说明,声明内容一如既往地强调他们对于安全性的重视。但你们知道吗?其实这场测试的背后,充满了商业心机。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碰撞实验,更是一场精准的市场营销秀。来,我给大家拆解一下,看看理想汽车是如何将“科学”和“权威”变成自己最强的广告语的。 理想i8的碰撞测试中,最震撼的画面无疑是那辆东风柳汽的乘龙卡车被理想i8撞飞,车头高高翻起,四个轮子几乎离开地面。理想汽车的官宣视频中清楚地指出,这场测试完全委托了第三方权威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简称中国汽研),这也是理想汽车能够心安理得地站出来回应所有质疑的理由。 但问题来了,乘龙卡车被撞翻了,可问题是,按理说,8吨重的大卡车怎么可能被一辆SUV轻易撞飞?有工程师分析说,这种情况完全符合杠杆原理,但现实中,发生这种事的概率极低。理想把这段视频做成营销素材,毫不手软地将这一极端测试场景放在了大众眼前。 理想汽车通过引用中国汽研来为自己的测试加分,这步棋走得相当高。中国汽研作为国有央企,背后有政府的支持,权威性十足。理想汽车的声明强调,他们并没有对测试的公正性和结果进行任何干预,只是单纯地请了“权威”来给自己背书。 然而,商业世界里“科学”和“权威”只是工具,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展示科学的公正性,而是通过这个工具来占领消费者心智,推动市场销售。理想汽车成功地把“安全”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转化成了能让卡车翻跟头的视觉冲击。你要说理想汽车在测试时没动手脚,那肯定是没错的,但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推广了自己的安全性能,让消费者的认知深深植入了“理想就是最安全”的印象。 东风柳汽乘龙在社交媒体上的反应显得相当不成熟,一开始情绪化的反应让人看了心生疑虑。紧接着他们发布了官方声明,表示理想汽车的做法是“严重侵权”,误导了公众,损害了他们的品牌形象。而理想汽车的回应则简洁有力,表明“我们没有针对谁,
看
630
回复
1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理想i8撞击卡车,背后隐藏的市场营销套路
新能源躺赢
新能源躺赢
·
07-02
特斯拉逆势涨价:割韭菜还是高端姿态?
小米SU7、YU7把对手打得头皮发麻,车圈纷纷“放价”,生怕晚了一步就被割走市场。可偏偏在这时候,特斯拉来了一个大招:涨价。Model 3长续航版多加1万,冲上28.55万大关。有人觉得“特斯拉疯了”,也有人说“马斯克有种”,这事儿到底怎么看? 先把盘面摆一摆:Model 3长续航版续航拉到753公里,动力从4.4秒百公里加速提到3.8秒,不是换马达,是通过软件包激活。去年这个“加速提升包”可是要1.41万的,这回相当于变成标配,换句话说,消费者表面上多花1万,但少掏了个加速包的钱,综合下来还省了4100块。同时电池按官方说法,更耐用,续航更稳,虽说可用电量没变,但能跑得更远。 讲真,这波升级肯定是有料的,不是纯粹的“割韭菜”,但是选择在新能源车降价潮里逆向加价,多少还是显得特斯拉有点倔。要我看,这背后有三个逻辑: 第一,特斯拉不想陷入价格战。 现在小米YU7一个劲儿地用性价比砸市场,其他新能源品牌跟着慌不择路搞促销。可问题是,企业得算利润账啊。特斯拉这么多年就是凭品牌和性能吃饭的,要真卷进价格战,后果就是利润被蚕食、老用户心理崩溃。再说一句扎心的,Model 3和Model Y的用户群体里,很多人其实并不在意那1-2万的价格,而是冲着“牌面”去买车,马斯克显然懂这个。 第二,特斯拉想用产品力做差异化。 新能源车越来越卷,留给价格的空间其实有限,但在续航、性能上卷,还有机会突破。比如这次升级,就相当于告诉消费者:你要速度,我给你;你要续航,我也给你;咱家车依旧是同级标杆,你掂量一下,值不值。别忘了,Model 3卖得好的核心就是“够快、够省”,这次产品迭代继续往死里优化这两个点,我得承认,这比单纯靠便宜更高明。 第三,特斯拉要守住气势。 现在小米给特斯拉造成了很大舆论压力。这个时候如果特斯拉也立刻降价,未免显得有点怂,气势上就输了。马斯克要用涨价,告诉所有对手不陪你们玩价格
看
1,542
回复
1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特斯拉逆势涨价:割韭菜还是高端姿态?
新能源躺赢
新能源躺赢
·
06-05
乐道卖身滴滴,换电变“换命”?
蔚来,终于把“低端”品牌乐道,推上了滴滴专车的舞台。 先说表面,逻辑是通的: 乐道主打换电+舒适性+大空间,配上个20万级的价格,正好对标比亚迪汉。换电意味着不用排队充电,司机跑单效率直接拉满,一天下来多赚几十块不成问题。电池衰减?不存在的,你今天电池不行,明天换块新的。再看乘坐体验,宽敞座舱+静谧性,乘客评分也稳了。 但问题也来了——蔚来这是自降身价了吗? 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乐道是不是卖得不太行?”查了下数据,5月乐道交付6281辆,环比增长42.75%,想起李斌在2025汽车大会上说的:“不靠价格战,不靠大肆扩张人员,也能销量暴涨。” 兄弟,你这暴涨是靠卖网约车吧? 更有意思的是,这边高喊“不卷价格”,那边却悄咪咪地把车送进滴滴专车体系,目标还是直接对标15-20万价格带。这不就是“绕道降价”,还试图维护品牌调性?左手高端,右手干苦活,怎么看都像是个豪门弃子一边喊着“我不便宜”,一边向现实低头。 如果我是李斌,我会干脆点,直接推出网约车专属车型,一个专攻专车司机群体,一个满足城市用车刚需。通过换电站优势,打造高频高复购生态,再配套金融、服务、回购机制,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稳定的to B现金牛业务。 对品牌也没坏处——反正乐道本就是“蔚来低端”,何必端着? 就像当年苹果推出iPhone SE,虽然便宜,但对高端形象没什么影响,反而拉了一波用户群。你蔚来若真想盈利,靠那点ES6、ET5的利润是养不起换电站的。真要跑通“服务+车”的商业模型,还得让一线城市司机们开起来,用起来,形成使用习惯,才有未来。
$蔚来(NIO)$
看
1.26万
回复
4
点赞
2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乐道卖身滴滴,换电变“换命”?
新能源躺赢
新能源躺赢
·
05-09
小米SU7 Ultra:风道是真风还是噱头?别被碳纤维机盖唬住了
最近小米汽车又上热搜,不是续航、不是智驾,而是一块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这事咋回事?一句话讲清楚: 小米 SU7 Ultra 之前宣传有“排位模式”和“高性能碳纤维风道机盖”,但最近实锤——马力不是想有就有,得解锁,风道看起来帅,其实和性能提升……关系不大。 用户不干了,小米赶紧出来道歉,并表示可以限时改配回铝盖,还赠2万积分。大意了,雷总,群众不是傻子。 先讲讲这个“风道机盖”的作用,作为一个股票投资的老司机,我对“包装”这事太熟了。你看财报,最怕的就是“非经常性损益”;你看车,最怕的就是“非性能性配置”。 碳纤维盖子本身没问题,减重?是的,确实少了 1.3 公斤。但对一台重 2 吨多 的电车来说,这种减重就像你在 200 斤时把袜子脱了去称体重,感动自己的成分更多。 风道通风?是有,但你别忘了:没有完整风道系统,只有个“挖孔”;没有高强度赛道环境; 没有刹车专属导风;更别提风阻系数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了。 最终结果就是:你开着它上班堵在三环,碳纤维机盖唯一的价值是——反光好看。 更大的问题不是“盖子”,而是信任。车还没交,就偷偷给“排位模式”加了解锁条件,还打着“为了安全”的旗号,说白了就是“我为你好”,但你得花点钱或者完成条件才行。 本质是什么?削马力就是削卖点!而卖点是你当初广告宣传的核心。 我觉得这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一次试探,也是所有做品牌的车企,最容易翻车的地方。 说到底,这是台面子车,不是赛道车。产品最怕的就是概念和实际脱节。在资本市场,故事讲得太满,公司很容易陷入估值陷阱;在消费品市场,产品形象包装太重,实际体验一塌糊涂,就容易变成“智商税”。 你说是“性能车”,可所有的“性能”都要额外解锁或辅助说明;你说是“赛道车”,但用户 99% 根本不会上赛道,最后都是在地库自拍发朋友圈……好故事固然重要,但不能忘了,买单的永远是人。 小米回应及时,但在“用户共创
看
2,900
回复
1
点赞
1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小米SU7 Ultra:风道是真风还是噱头?别被碳纤维机盖唬住了
新能源躺赢
新能源躺赢
·
04-09
比亚迪登顶纯电销冠,特斯拉还能逆袭吗?
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聊2025年一季度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大战。没错,大家最关注的还是比亚迪和特斯拉。话说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再度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纯电销冠,销量高达41.64万辆,同比增长38.74%,其中海外市场销量更是亮眼,达到了20.5万辆,超过了特斯拉的19.9万辆。 这个成绩背后有什么深刻的原因?比亚迪的海外战略逐步见效,还是特斯拉的“问题积累”逐渐显现?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龙头,比亚迪在2024年就已经在海外市场表现出了惊人的增长,全年在海外市场的销量接近42万辆,占到公司总销量的10%左右,增长率高达71.86%。进入2025年后,比亚迪没有停歇,反而加速了海外扩展的步伐。 比亚迪的这一成绩可以归结为两个核心因素:一是其海外战略的成功,二是特斯拉的“马斯克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比亚迪在欧洲、亚洲、南美等多个市场的快速布局,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在这些市场的表现相当亮眼,尤其是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实现了551%、734%和207%的销量同比增长,而同期特斯拉在这些国家的销量大幅下滑。 而特斯拉的销量下降,部分原因则是马斯克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分心。马斯克一方面忙着“入职”特朗普的“政府效率部”,在政治风波中“身心疲惫”,另一方面特斯拉在北美和欧洲的销量持续下滑,股价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虽然特斯拉本季度的全球销量为33.67万辆,但同比下降了13%。 对于特斯拉来说,销量的下滑不仅仅是偶发的市场调整,更可能是由于其在产品创新上的步伐放缓,竞争对手不断迎头赶上所带来的压力。特斯拉还能逆袭吗?今年特斯拉推出了大幅优惠的购车政策,试图通过促销拉动销量。但从长期来看,价格战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更重要的是,马斯克依然在“画大饼”,他一边宣布Model Y将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汽车”,一边预测特斯拉明年全球销量将从目前的700万辆提升到1000万辆。说实话,这个预测多少
看
7,089
回复
3
点赞
2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比亚迪登顶纯电销冠,特斯拉还能逆袭吗?
新能源躺赢
新能源躺赢
·
03-06
携程大赚171亿,却为何股价跌得如此迅猛?
近日,携程集团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全年营收533亿元,同比增长19.5%,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72.1%。然而,面对亮眼的财报,股价却在财报发布后重挫近12%,让人不禁感到困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得承认,携程的财报确实不差。全年净利润增长72.1%,国际业务也表现不俗,尤其是入境游订单量的翻倍增长,无疑为未来的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第四季度的环比下滑。携程的核心业务在四季度均出现了明显的环比下滑,尤其是住宿预订、交通票务等板块,收入分别下降了24%和15%。而且,国际业务的高投入也让其毛利率承压,短期利润可能面临一定的压缩。 虽然短期内携程的盈利压力不容忽视,但其未来的潜力依然值得期待。携程在国际市场的布局越加深入,国际业务的快速增长无疑为公司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尤其是随着出境游回暖,携程有望在全球旅游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携程的佣金率远低于国外竞争对手,这虽然意味着平台能吸引更多的商家和用户,但也可能影响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尤其是随着国内竞争加剧,美团、飞猪等平台的崛起,携程在本土市场的领先地位正受到严峻挑战。 另外,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平台也在逐步蚕食携程的市场份额。用户的消费习惯逐渐发生变化,性价比、便捷性、服务体验成为他们选择平台的重要因素。携程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可能会被市场所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携程正在加速部署人工智能(AI)技术,这将成为其提升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在财报中提到,AI技术将在旅行规划、客户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携程推出的“旅行热点”和“线路规划”功能,不仅能帮助用户节省大量时间,还能提升用户体验和转化率。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应用,携程有望在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从而缓解盈利压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携程的财报虽不完
看
2,866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携程大赚171亿,却为何股价跌得如此迅猛?
新能源躺赢
新能源躺赢
·
02-08
小米冲破万亿市值,雷军这波高端化豪赌值不值?
在金融界和科技领域,小米的话题无疑占据了热搜的风口。从一家以手机闻名的科技公司,到如今跨足汽车产业并持续刷新市值新高,小米似乎总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昨日,小米股价再创新高,市值突破万亿港元大关。这家曾经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如今已跨越至汽车制造领域,并以其最新的市值突破,重新定义了“高端化”的商业探索。 小米的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这一数字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增长,更是对小米商业模式和未来潜力的一次重估。回顾小米过去几个月的股价走势,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上升轨迹,这种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对小米造车计划的乐观预期。 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到现在的智能汽车生产者,小米的跨界并非偶然。它的成功在于不断的技术积累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从消费电子到智能汽车,虽然产品复杂性大幅增加,但小米显示出的组织能力、适应性以及自我迭代的能力,证明了它在新领域的竞争力。 2025年小米汽车的交付目标设定为30万辆,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不仅展示了小米的产能扩展计划,也反映出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长远布局。小米的战略一贯以来都是高端化,而这一次,通过高端智能汽车和旗舰手机的双重发布,小米不仅仅是在卖车或是卖手机,它在售卖的是一个生态系统。 此外,小米的业务已经不再单纯依赖于手机。通过智能家居、物联网以及汽车等新业务的推动,小米正在实现营收结构的多元化。这样的多元化战略,不仅增加了公司的盈利点,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技术产品选择。 随着小米在汽车市场的深入布局,2025年的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是,小米SU7的市场表现,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相信,小米在未来的汽车市场竞争中将占有一席之地。万亿市值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和智能制造将是其继续领跑科技前沿的关键。
$小米集团-
看
2,258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小米冲破万亿市值,雷军这波高端化豪赌值不值?
新能源躺赢
新能源躺赢
·
01-26
从手机到汽车,小米的多元化战略能否迎接下一个高峰?
最近,小米法务部发文,涉嫌恶意抹黑小米汽车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某平台博主及其同伙多人,已被依法缉拿归案。 事件的源头是一个百万粉丝的汽车博主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是小米SU7与极氪007的对撞测试。视频中,小米SU7在碰撞后出现了电瓶断电、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而小米汽车方面坚决否认这一问题,表示其产品经过了严格的碰撞测试,没有安全隐患。 这个事件让我不得不深思,某些评测机构或博主为了流量、为了所谓的“内容效果”而采取恶意手段,对企业进行抹黑,究竟能带来什么正面的影响?我认为,时间长了,这种恶性循环必然会走向尽头,而恶意抹黑产业链的曲终人散也只是早晚的事。 回到小米的话题。昨天,雷军在龙年的最后一场直播表示,这次会带大家体验车位到车位的智驾,还会跟大家一起看看璀璨洋红的实车。我对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战略非常看好。小米已经在手机领域经过了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在汽车领域也必然会继续以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市场洞察力进行市场渗透。 汽车的结构远比手机复杂,这意味着,小米在汽车领域需要面对更复杂的技术和生产挑战。但我认为,手机领域做到极致的公司,进军汽车行业无疑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这也是我对于小米的未来持乐观态度的原因。 从小米2024年Q3的财报来看,其营收已经达到925亿,是单季历史新高,远超此前的最高记录。更值得一提的是,从小米在香港上市以来,虽然股价经历了起伏,但小米的战略方向始终没有改变:继续加大在手机和汽车领域的布局。而且从财报来看,小米的周期性波动非常明显,收入有大幅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未来,小米的业务将不再单纯依赖手机,而是逐步通过智能家居,以及汽车等新业务的推动,实现营收结构的多元化。 我认为小米正站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上,从长期来看,小米具备了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全球化战略,这使得它在智能硬件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汽车、物联网和其他智能硬件业务的逐步发力,
看
1,831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从手机到汽车,小米的多元化战略能否迎接下一个高峰?
新能源躺赢
新能源躺赢
·
2024-12-13
百度吉利联手失败?极越崩盘背后的股东博弈解析
最近,极越汽车的崩盘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作为百度和吉利联手打造的新兴车企,极越原本被寄予厚望,然而却最终走向了破产边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家曾经备受关注的车企迅速崩塌?百度和吉利这两大股东又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弃坑”? 极越的崩盘,首先让数千名员工和众多消费者成为最大受害者。12月12日下午,极越CEO夏一平在上海总部被数百名愤怒的员工围堵,员工们要求公司偿还拖欠的工资和社保,甚至有人要求夏一平交出护照。更令人担忧的是,消费者在购车后可能面临售后服务缺失、质量问题无人负责的困境。极越曾高调承诺的“终身三电免费质保”、“终身免费充电”等优惠政策,如今却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任何保障。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品牌声誉和市场信任度。 极越自成立以来,凭借百度和吉利的资金支持,月销量从200台飙升至2500台,短时间内实现了惊人的增长。然而,这背后的高速扩张却掩盖了公司在财务和管理上的诸多隐患。 极越在新车研发和市场推广上的巨额投入,使得公司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虽然短期内销量猛增,但长期来看,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难以维持高强度的市场竞争。CFO刘吉宁的突然离职、应付账款的大量积压、对外供应商的拖欠付款等问题,进一步暴露了公司在资金链管理上的严重漏洞。 百度和吉利作为极越的主要股东,最初给予了大量资金支持。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问题的显现,双方逐渐失去了耐心和信心。百度在智能驾驶和大模型领域的资源调配需求加大,而吉利则在自身战略调整中,逐步减少了对极越的支持力度。当这两大股东在关键时刻选择撤资或减少支持,极越便失去了维持高强度运营的基础,最终走向崩盘。 极越的崩盘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更反映出百度与吉利在战略上的博弈与失衡。 百度的战略转移 作为科技巨头,百度近年来在大模型和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资
看
2,209
回复
评论
点赞
点赞
编组 21备份 2
分享
举报
百度吉利联手失败?极越崩盘背后的股东博弈解析
加载更多
暂无粉丝
热议股票
{"i18n":{"language":"zh_CN"},"isCurrentUser":false,"userPageInfo":{"id":"4162524577047202","uuid":"4162524577047202","gmtCreate":1699421453738,"gmtModify":1699522411677,"name":"新能源躺赢","pinyin":"xnytyxinnengyuantangying","introduction":"","introductionEn":"","signature":"Seek the tenfold, grasp the threefold","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195e353744324b8badc3cdcb31738dc","hat":null,"hatId":null,"hatName":null,"vip":1,"status":2,"fanSize":27,"headSize":0,"tweetSize":37,"questionSize":0,"limitLevel":999,"accountStatus":1,"level":{"id":0,"name":"","nameTw":"","represent":"","factor":"","iconColor":"","bgColor":""},"themeCounts":0,"badgeCounts":0,"badges":[],"moderator":false,"superModerator":false,"manageSymbols":null,"badgeLevel":null,"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favoriteSize":0,"symbols":null,"coverImage":null,"realNameVerified":null,"userBadges":[{"badge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1","templateUu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name":"出道虎友","description":"加入老虎社区500天","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0e4d0ca1da0456dc7894c946d44bf9ab","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0f2f65e8ce4cfaae8db2bea9b127f58b","gray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c5948a31b6edf154422335b265235809","redirectLinkEnabled":0,"redirectLink":null,"hasAllocated":1,"isWearing":0,"stamp":null,"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5.03.23","exceedPercentage":null,"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backgroundColor":null,"fontColor":null,"individualDisplaySort":0,"categoryType":1001},{"badgeId":"a97bce155cb14045be40c3fe246e8d20-1","templateUuid":"a97bce155cb14045be40c3fe246e8d20","name":"新晋创作者","description":"首次获得精华帖的创作者","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4ce9180a952c61a51c39f70d533b81a7","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f98cf16cf4b858114f7ab9a779f9e6f1","grayImgUrl":null,"redirectLinkEnabled":0,"redirectLink":null,"hasAllocated":1,"isWearing":0,"stamp":null,"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3.12.04","exceedPercentage":null,"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backgroundColor":null,"fontColor":null,"individualDisplaySort":0,"categoryType":2005}],"userBadgeCount":2,"currentWearingBadge":null,"individualDisplayBadges":null,"crmLevel":1,"crmLevelSwitch":0,"location":"北京","starInvestorFollowerNum":0,"starInvestorFlag":false,"starInvestorOrderShareNum":0,"subscribeStarInvestorNum":0,"ror":null,"winRationPercentage":null,"showRor":false,"investmentPhilosophy":null,"starInvestorSubscribeFlag":false},"page":1,"watchlist":null,"tweetList":[{"id":478766448529792,"gmtCreate":1757917942365,"gmtModify":1757918661830,"author":{"id":"4162524577047202","authorId":"4162524577047202","name":"新能源躺赢","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195e353744324b8badc3cdcb31738dc","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62524577047202","authorIdStr":"4162524577047202"},"themes":[],"title":"汽车销量目标超全球1/3,中国车企的烦恼不是卖不出去,而是赚不到钱!","htmlText":"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给了一个目标:2025年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销量1550万辆,同比增长20%。 说实话,这目标一点都不刺激。为啥?因为今年1-8月我们已经卖了2112万辆,同比+12.6%。换句话说,只要后面四个月不突然掉链子,今年实现3%的增长就像开着小电驴跑高速一样轻轻松松。那问题来了:政策文件里用的是“力争”,这说明他们其实心里并没多乐观。 数据摆在那:2024年全球汽车总产量9395万辆,中国一家就干了三分之一。出口去年585.9万辆,同比+22.8%,首次超过日本成了世界第一。 问题是,外国人当然不可能任由我们“内卷溢出”。 墨西哥:宣布对中国车征收50%关税; 俄罗斯:上半年对华进口却掉了六成,还在加限制; 美国和欧盟:关税、调查、反补贴轮番上阵,搞得企业不得不在当地建厂。 一句话:卖得出去,但越来越贵,利润被挤压。 1-8月我们产销量首次双超2000万辆,但利润呢? 2020年:2151亿元 2021年:2114亿元 2022年:2001亿元 2023年:1357亿元 2024年:654亿元 行业利润缩水到只剩四年前的三分之一。再看看2025年上半年上市车企数据,要不是财政补贴兜底,估计早就有人大规模倒闭了。 中国车企的逻辑是:量大=成本低=市场占有率高。问题是,全球汽车产能利用率预计到2028年会跌到60%。如果我们做到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行业利润却只有1000多亿人民币,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更何况,世界其他国家也要搞工业化,他们没了汽车产业,就走贸易保护那条路。到时候,我们继续以产压价,很可能遭遇全球市场的联合倒逼。 我觉得,汽车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临界点: 好的一面:中国车企在规模、制造能力、供应链整合上已经无敌,全球真的没人能和我们硬拼“卷”。 坏的一面:利润低得离谱,资本市场不会永远容","listText":"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给了一个目标:2025年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销量1550万辆,同比增长20%。 说实话,这目标一点都不刺激。为啥?因为今年1-8月我们已经卖了2112万辆,同比+12.6%。换句话说,只要后面四个月不突然掉链子,今年实现3%的增长就像开着小电驴跑高速一样轻轻松松。那问题来了:政策文件里用的是“力争”,这说明他们其实心里并没多乐观。 数据摆在那:2024年全球汽车总产量9395万辆,中国一家就干了三分之一。出口去年585.9万辆,同比+22.8%,首次超过日本成了世界第一。 问题是,外国人当然不可能任由我们“内卷溢出”。 墨西哥:宣布对中国车征收50%关税; 俄罗斯:上半年对华进口却掉了六成,还在加限制; 美国和欧盟:关税、调查、反补贴轮番上阵,搞得企业不得不在当地建厂。 一句话:卖得出去,但越来越贵,利润被挤压。 1-8月我们产销量首次双超2000万辆,但利润呢? 2020年:2151亿元 2021年:2114亿元 2022年:2001亿元 2023年:1357亿元 2024年:654亿元 行业利润缩水到只剩四年前的三分之一。再看看2025年上半年上市车企数据,要不是财政补贴兜底,估计早就有人大规模倒闭了。 中国车企的逻辑是:量大=成本低=市场占有率高。问题是,全球汽车产能利用率预计到2028年会跌到60%。如果我们做到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行业利润却只有1000多亿人民币,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更何况,世界其他国家也要搞工业化,他们没了汽车产业,就走贸易保护那条路。到时候,我们继续以产压价,很可能遭遇全球市场的联合倒逼。 我觉得,汽车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临界点: 好的一面:中国车企在规模、制造能力、供应链整合上已经无敌,全球真的没人能和我们硬拼“卷”。 坏的一面:利润低得离谱,资本市场不会永远容","text":"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给了一个目标:2025年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销量1550万辆,同比增长20%。 说实话,这目标一点都不刺激。为啥?因为今年1-8月我们已经卖了2112万辆,同比+12.6%。换句话说,只要后面四个月不突然掉链子,今年实现3%的增长就像开着小电驴跑高速一样轻轻松松。那问题来了:政策文件里用的是“力争”,这说明他们其实心里并没多乐观。 数据摆在那:2024年全球汽车总产量9395万辆,中国一家就干了三分之一。出口去年585.9万辆,同比+22.8%,首次超过日本成了世界第一。 问题是,外国人当然不可能任由我们“内卷溢出”。 墨西哥:宣布对中国车征收50%关税; 俄罗斯:上半年对华进口却掉了六成,还在加限制; 美国和欧盟:关税、调查、反补贴轮番上阵,搞得企业不得不在当地建厂。 一句话:卖得出去,但越来越贵,利润被挤压。 1-8月我们产销量首次双超2000万辆,但利润呢? 2020年:2151亿元 2021年:2114亿元 2022年:2001亿元 2023年:1357亿元 2024年:654亿元 行业利润缩水到只剩四年前的三分之一。再看看2025年上半年上市车企数据,要不是财政补贴兜底,估计早就有人大规模倒闭了。 中国车企的逻辑是:量大=成本低=市场占有率高。问题是,全球汽车产能利用率预计到2028年会跌到60%。如果我们做到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行业利润却只有1000多亿人民币,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更何况,世界其他国家也要搞工业化,他们没了汽车产业,就走贸易保护那条路。到时候,我们继续以产压价,很可能遭遇全球市场的联合倒逼。 我觉得,汽车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临界点: 好的一面:中国车企在规模、制造能力、供应链整合上已经无敌,全球真的没人能和我们硬拼“卷”。 坏的一面:利润低得离谱,资本市场不会永远容","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8766448529792","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65,"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63809553313856,"gmtCreate":1754276956858,"gmtModify":1754277523063,"author":{"id":"4162524577047202","authorId":"4162524577047202","name":"新能源躺赢","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195e353744324b8badc3cdcb31738dc","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62524577047202","authorIdStr":"4162524577047202"},"themes":[],"title":"理想i8撞击卡车,背后隐藏的市场营销套路","htmlText":"8月3日,理想汽车发布了关于理想i8安全性碰撞测试的说明,声明内容一如既往地强调他们对于安全性的重视。但你们知道吗?其实这场测试的背后,充满了商业心机。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碰撞实验,更是一场精准的市场营销秀。来,我给大家拆解一下,看看理想汽车是如何将“科学”和“权威”变成自己最强的广告语的。 理想i8的碰撞测试中,最震撼的画面无疑是那辆东风柳汽的乘龙卡车被理想i8撞飞,车头高高翻起,四个轮子几乎离开地面。理想汽车的官宣视频中清楚地指出,这场测试完全委托了第三方权威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简称中国汽研),这也是理想汽车能够心安理得地站出来回应所有质疑的理由。 但问题来了,乘龙卡车被撞翻了,可问题是,按理说,8吨重的大卡车怎么可能被一辆SUV轻易撞飞?有工程师分析说,这种情况完全符合杠杆原理,但现实中,发生这种事的概率极低。理想把这段视频做成营销素材,毫不手软地将这一极端测试场景放在了大众眼前。 理想汽车通过引用中国汽研来为自己的测试加分,这步棋走得相当高。中国汽研作为国有央企,背后有政府的支持,权威性十足。理想汽车的声明强调,他们并没有对测试的公正性和结果进行任何干预,只是单纯地请了“权威”来给自己背书。 然而,商业世界里“科学”和“权威”只是工具,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展示科学的公正性,而是通过这个工具来占领消费者心智,推动市场销售。理想汽车成功地把“安全”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转化成了能让卡车翻跟头的视觉冲击。你要说理想汽车在测试时没动手脚,那肯定是没错的,但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推广了自己的安全性能,让消费者的认知深深植入了“理想就是最安全”的印象。 东风柳汽乘龙在社交媒体上的反应显得相当不成熟,一开始情绪化的反应让人看了心生疑虑。紧接着他们发布了官方声明,表示理想汽车的做法是“严重侵权”,误导了公众,损害了他们的品牌形象。而理想汽车的回应则简洁有力,表明“我们没有针对谁,","listText":"8月3日,理想汽车发布了关于理想i8安全性碰撞测试的说明,声明内容一如既往地强调他们对于安全性的重视。但你们知道吗?其实这场测试的背后,充满了商业心机。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碰撞实验,更是一场精准的市场营销秀。来,我给大家拆解一下,看看理想汽车是如何将“科学”和“权威”变成自己最强的广告语的。 理想i8的碰撞测试中,最震撼的画面无疑是那辆东风柳汽的乘龙卡车被理想i8撞飞,车头高高翻起,四个轮子几乎离开地面。理想汽车的官宣视频中清楚地指出,这场测试完全委托了第三方权威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简称中国汽研),这也是理想汽车能够心安理得地站出来回应所有质疑的理由。 但问题来了,乘龙卡车被撞翻了,可问题是,按理说,8吨重的大卡车怎么可能被一辆SUV轻易撞飞?有工程师分析说,这种情况完全符合杠杆原理,但现实中,发生这种事的概率极低。理想把这段视频做成营销素材,毫不手软地将这一极端测试场景放在了大众眼前。 理想汽车通过引用中国汽研来为自己的测试加分,这步棋走得相当高。中国汽研作为国有央企,背后有政府的支持,权威性十足。理想汽车的声明强调,他们并没有对测试的公正性和结果进行任何干预,只是单纯地请了“权威”来给自己背书。 然而,商业世界里“科学”和“权威”只是工具,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展示科学的公正性,而是通过这个工具来占领消费者心智,推动市场销售。理想汽车成功地把“安全”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转化成了能让卡车翻跟头的视觉冲击。你要说理想汽车在测试时没动手脚,那肯定是没错的,但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推广了自己的安全性能,让消费者的认知深深植入了“理想就是最安全”的印象。 东风柳汽乘龙在社交媒体上的反应显得相当不成熟,一开始情绪化的反应让人看了心生疑虑。紧接着他们发布了官方声明,表示理想汽车的做法是“严重侵权”,误导了公众,损害了他们的品牌形象。而理想汽车的回应则简洁有力,表明“我们没有针对谁,","text":"8月3日,理想汽车发布了关于理想i8安全性碰撞测试的说明,声明内容一如既往地强调他们对于安全性的重视。但你们知道吗?其实这场测试的背后,充满了商业心机。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碰撞实验,更是一场精准的市场营销秀。来,我给大家拆解一下,看看理想汽车是如何将“科学”和“权威”变成自己最强的广告语的。 理想i8的碰撞测试中,最震撼的画面无疑是那辆东风柳汽的乘龙卡车被理想i8撞飞,车头高高翻起,四个轮子几乎离开地面。理想汽车的官宣视频中清楚地指出,这场测试完全委托了第三方权威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简称中国汽研),这也是理想汽车能够心安理得地站出来回应所有质疑的理由。 但问题来了,乘龙卡车被撞翻了,可问题是,按理说,8吨重的大卡车怎么可能被一辆SUV轻易撞飞?有工程师分析说,这种情况完全符合杠杆原理,但现实中,发生这种事的概率极低。理想把这段视频做成营销素材,毫不手软地将这一极端测试场景放在了大众眼前。 理想汽车通过引用中国汽研来为自己的测试加分,这步棋走得相当高。中国汽研作为国有央企,背后有政府的支持,权威性十足。理想汽车的声明强调,他们并没有对测试的公正性和结果进行任何干预,只是单纯地请了“权威”来给自己背书。 然而,商业世界里“科学”和“权威”只是工具,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展示科学的公正性,而是通过这个工具来占领消费者心智,推动市场销售。理想汽车成功地把“安全”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转化成了能让卡车翻跟头的视觉冲击。你要说理想汽车在测试时没动手脚,那肯定是没错的,但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推广了自己的安全性能,让消费者的认知深深植入了“理想就是最安全”的印象。 东风柳汽乘龙在社交媒体上的反应显得相当不成熟,一开始情绪化的反应让人看了心生疑虑。紧接着他们发布了官方声明,表示理想汽车的做法是“严重侵权”,误导了公众,损害了他们的品牌形象。而理想汽车的回应则简洁有力,表明“我们没有针对谁,","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66b96483e4b95565d2ee078f5acf6f1","width":"1467","height":"801"}],"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1,"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6380955331385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630,"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52280768598096,"gmtCreate":1751425877390,"gmtModify":1751426539959,"author":{"id":"4162524577047202","authorId":"4162524577047202","name":"新能源躺赢","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195e353744324b8badc3cdcb31738dc","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62524577047202","authorIdStr":"4162524577047202"},"themes":[],"title":"特斯拉逆势涨价:割韭菜还是高端姿态?","htmlText":"小米SU7、YU7把对手打得头皮发麻,车圈纷纷“放价”,生怕晚了一步就被割走市场。可偏偏在这时候,特斯拉来了一个大招:涨价。Model 3长续航版多加1万,冲上28.55万大关。有人觉得“特斯拉疯了”,也有人说“马斯克有种”,这事儿到底怎么看? 先把盘面摆一摆:Model 3长续航版续航拉到753公里,动力从4.4秒百公里加速提到3.8秒,不是换马达,是通过软件包激活。去年这个“加速提升包”可是要1.41万的,这回相当于变成标配,换句话说,消费者表面上多花1万,但少掏了个加速包的钱,综合下来还省了4100块。同时电池按官方说法,更耐用,续航更稳,虽说可用电量没变,但能跑得更远。 讲真,这波升级肯定是有料的,不是纯粹的“割韭菜”,但是选择在新能源车降价潮里逆向加价,多少还是显得特斯拉有点倔。要我看,这背后有三个逻辑: 第一,特斯拉不想陷入价格战。 现在小米YU7一个劲儿地用性价比砸市场,其他新能源品牌跟着慌不择路搞促销。可问题是,企业得算利润账啊。特斯拉这么多年就是凭品牌和性能吃饭的,要真卷进价格战,后果就是利润被蚕食、老用户心理崩溃。再说一句扎心的,Model 3和Model Y的用户群体里,很多人其实并不在意那1-2万的价格,而是冲着“牌面”去买车,马斯克显然懂这个。 第二,特斯拉想用产品力做差异化。 新能源车越来越卷,留给价格的空间其实有限,但在续航、性能上卷,还有机会突破。比如这次升级,就相当于告诉消费者:你要速度,我给你;你要续航,我也给你;咱家车依旧是同级标杆,你掂量一下,值不值。别忘了,Model 3卖得好的核心就是“够快、够省”,这次产品迭代继续往死里优化这两个点,我得承认,这比单纯靠便宜更高明。 第三,特斯拉要守住气势。 现在小米给特斯拉造成了很大舆论压力。这个时候如果特斯拉也立刻降价,未免显得有点怂,气势上就输了。马斯克要用涨价,告诉所有对手不陪你们玩价格","listText":"小米SU7、YU7把对手打得头皮发麻,车圈纷纷“放价”,生怕晚了一步就被割走市场。可偏偏在这时候,特斯拉来了一个大招:涨价。Model 3长续航版多加1万,冲上28.55万大关。有人觉得“特斯拉疯了”,也有人说“马斯克有种”,这事儿到底怎么看? 先把盘面摆一摆:Model 3长续航版续航拉到753公里,动力从4.4秒百公里加速提到3.8秒,不是换马达,是通过软件包激活。去年这个“加速提升包”可是要1.41万的,这回相当于变成标配,换句话说,消费者表面上多花1万,但少掏了个加速包的钱,综合下来还省了4100块。同时电池按官方说法,更耐用,续航更稳,虽说可用电量没变,但能跑得更远。 讲真,这波升级肯定是有料的,不是纯粹的“割韭菜”,但是选择在新能源车降价潮里逆向加价,多少还是显得特斯拉有点倔。要我看,这背后有三个逻辑: 第一,特斯拉不想陷入价格战。 现在小米YU7一个劲儿地用性价比砸市场,其他新能源品牌跟着慌不择路搞促销。可问题是,企业得算利润账啊。特斯拉这么多年就是凭品牌和性能吃饭的,要真卷进价格战,后果就是利润被蚕食、老用户心理崩溃。再说一句扎心的,Model 3和Model Y的用户群体里,很多人其实并不在意那1-2万的价格,而是冲着“牌面”去买车,马斯克显然懂这个。 第二,特斯拉想用产品力做差异化。 新能源车越来越卷,留给价格的空间其实有限,但在续航、性能上卷,还有机会突破。比如这次升级,就相当于告诉消费者:你要速度,我给你;你要续航,我也给你;咱家车依旧是同级标杆,你掂量一下,值不值。别忘了,Model 3卖得好的核心就是“够快、够省”,这次产品迭代继续往死里优化这两个点,我得承认,这比单纯靠便宜更高明。 第三,特斯拉要守住气势。 现在小米给特斯拉造成了很大舆论压力。这个时候如果特斯拉也立刻降价,未免显得有点怂,气势上就输了。马斯克要用涨价,告诉所有对手不陪你们玩价格","text":"小米SU7、YU7把对手打得头皮发麻,车圈纷纷“放价”,生怕晚了一步就被割走市场。可偏偏在这时候,特斯拉来了一个大招:涨价。Model 3长续航版多加1万,冲上28.55万大关。有人觉得“特斯拉疯了”,也有人说“马斯克有种”,这事儿到底怎么看? 先把盘面摆一摆:Model 3长续航版续航拉到753公里,动力从4.4秒百公里加速提到3.8秒,不是换马达,是通过软件包激活。去年这个“加速提升包”可是要1.41万的,这回相当于变成标配,换句话说,消费者表面上多花1万,但少掏了个加速包的钱,综合下来还省了4100块。同时电池按官方说法,更耐用,续航更稳,虽说可用电量没变,但能跑得更远。 讲真,这波升级肯定是有料的,不是纯粹的“割韭菜”,但是选择在新能源车降价潮里逆向加价,多少还是显得特斯拉有点倔。要我看,这背后有三个逻辑: 第一,特斯拉不想陷入价格战。 现在小米YU7一个劲儿地用性价比砸市场,其他新能源品牌跟着慌不择路搞促销。可问题是,企业得算利润账啊。特斯拉这么多年就是凭品牌和性能吃饭的,要真卷进价格战,后果就是利润被蚕食、老用户心理崩溃。再说一句扎心的,Model 3和Model Y的用户群体里,很多人其实并不在意那1-2万的价格,而是冲着“牌面”去买车,马斯克显然懂这个。 第二,特斯拉想用产品力做差异化。 新能源车越来越卷,留给价格的空间其实有限,但在续航、性能上卷,还有机会突破。比如这次升级,就相当于告诉消费者:你要速度,我给你;你要续航,我也给你;咱家车依旧是同级标杆,你掂量一下,值不值。别忘了,Model 3卖得好的核心就是“够快、够省”,这次产品迭代继续往死里优化这两个点,我得承认,这比单纯靠便宜更高明。 第三,特斯拉要守住气势。 现在小米给特斯拉造成了很大舆论压力。这个时候如果特斯拉也立刻降价,未免显得有点怂,气势上就输了。马斯克要用涨价,告诉所有对手不陪你们玩价格","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3267b73fd018b54d8050597119d698d","width":"1242","height":"589"}],"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1,"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5228076859809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542,"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author":{"id":"3454593056597338","authorId":"3454593056597338","name":"walking_0712","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e5633b81d050de33b7eb52319df99490","crmLevel":4,"crmLevelSwitch":1,"idStr":"3454593056597338","authorIdStr":"3454593056597338"},"content":"小米出款跟特斯拉一样价格的,但性能都比它好,特斯拉如何应对?如何比小米更有牌面?","text":"小米出款跟特斯拉一样价格的,但性能都比它好,特斯拉如何应对?如何比小米更有牌面?","html":"小米出款跟特斯拉一样价格的,但性能都比它好,特斯拉如何应对?如何比小米更有牌面?"}],"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42705450025040,"gmtCreate":1749105014275,"gmtModify":1749106613601,"author":{"id":"4162524577047202","authorId":"4162524577047202","name":"新能源躺赢","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195e353744324b8badc3cdcb31738dc","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62524577047202","authorIdStr":"4162524577047202"},"themes":[],"title":"乐道卖身滴滴,换电变“换命”?","htmlText":"蔚来,终于把“低端”品牌乐道,推上了滴滴专车的舞台。 先说表面,逻辑是通的: 乐道主打换电+舒适性+大空间,配上个20万级的价格,正好对标比亚迪汉。换电意味着不用排队充电,司机跑单效率直接拉满,一天下来多赚几十块不成问题。电池衰减?不存在的,你今天电池不行,明天换块新的。再看乘坐体验,宽敞座舱+静谧性,乘客评分也稳了。 但问题也来了——蔚来这是自降身价了吗? 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乐道是不是卖得不太行?”查了下数据,5月乐道交付6281辆,环比增长42.75%,想起李斌在2025汽车大会上说的:“不靠价格战,不靠大肆扩张人员,也能销量暴涨。” 兄弟,你这暴涨是靠卖网约车吧? 更有意思的是,这边高喊“不卷价格”,那边却悄咪咪地把车送进滴滴专车体系,目标还是直接对标15-20万价格带。这不就是“绕道降价”,还试图维护品牌调性?左手高端,右手干苦活,怎么看都像是个豪门弃子一边喊着“我不便宜”,一边向现实低头。 如果我是李斌,我会干脆点,直接推出网约车专属车型,一个专攻专车司机群体,一个满足城市用车刚需。通过换电站优势,打造高频高复购生态,再配套金融、服务、回购机制,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稳定的to B现金牛业务。 对品牌也没坏处——反正乐道本就是“蔚来低端”,何必端着? 就像当年苹果推出iPhone SE,虽然便宜,但对高端形象没什么影响,反而拉了一波用户群。你蔚来若真想盈利,靠那点ES6、ET5的利润是养不起换电站的。真要跑通“服务+车”的商业模型,还得让一线城市司机们开起来,用起来,形成使用习惯,才有未来。 <a href=\"https://laohu8.com/S/NIO\">$蔚来(NIO)$</a>","listText":"蔚来,终于把“低端”品牌乐道,推上了滴滴专车的舞台。 先说表面,逻辑是通的: 乐道主打换电+舒适性+大空间,配上个20万级的价格,正好对标比亚迪汉。换电意味着不用排队充电,司机跑单效率直接拉满,一天下来多赚几十块不成问题。电池衰减?不存在的,你今天电池不行,明天换块新的。再看乘坐体验,宽敞座舱+静谧性,乘客评分也稳了。 但问题也来了——蔚来这是自降身价了吗? 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乐道是不是卖得不太行?”查了下数据,5月乐道交付6281辆,环比增长42.75%,想起李斌在2025汽车大会上说的:“不靠价格战,不靠大肆扩张人员,也能销量暴涨。” 兄弟,你这暴涨是靠卖网约车吧? 更有意思的是,这边高喊“不卷价格”,那边却悄咪咪地把车送进滴滴专车体系,目标还是直接对标15-20万价格带。这不就是“绕道降价”,还试图维护品牌调性?左手高端,右手干苦活,怎么看都像是个豪门弃子一边喊着“我不便宜”,一边向现实低头。 如果我是李斌,我会干脆点,直接推出网约车专属车型,一个专攻专车司机群体,一个满足城市用车刚需。通过换电站优势,打造高频高复购生态,再配套金融、服务、回购机制,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稳定的to B现金牛业务。 对品牌也没坏处——反正乐道本就是“蔚来低端”,何必端着? 就像当年苹果推出iPhone SE,虽然便宜,但对高端形象没什么影响,反而拉了一波用户群。你蔚来若真想盈利,靠那点ES6、ET5的利润是养不起换电站的。真要跑通“服务+车”的商业模型,还得让一线城市司机们开起来,用起来,形成使用习惯,才有未来。 <a href=\"https://laohu8.com/S/NIO\">$蔚来(NIO)$</a>","text":"蔚来,终于把“低端”品牌乐道,推上了滴滴专车的舞台。 先说表面,逻辑是通的: 乐道主打换电+舒适性+大空间,配上个20万级的价格,正好对标比亚迪汉。换电意味着不用排队充电,司机跑单效率直接拉满,一天下来多赚几十块不成问题。电池衰减?不存在的,你今天电池不行,明天换块新的。再看乘坐体验,宽敞座舱+静谧性,乘客评分也稳了。 但问题也来了——蔚来这是自降身价了吗? 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乐道是不是卖得不太行?”查了下数据,5月乐道交付6281辆,环比增长42.75%,想起李斌在2025汽车大会上说的:“不靠价格战,不靠大肆扩张人员,也能销量暴涨。” 兄弟,你这暴涨是靠卖网约车吧? 更有意思的是,这边高喊“不卷价格”,那边却悄咪咪地把车送进滴滴专车体系,目标还是直接对标15-20万价格带。这不就是“绕道降价”,还试图维护品牌调性?左手高端,右手干苦活,怎么看都像是个豪门弃子一边喊着“我不便宜”,一边向现实低头。 如果我是李斌,我会干脆点,直接推出网约车专属车型,一个专攻专车司机群体,一个满足城市用车刚需。通过换电站优势,打造高频高复购生态,再配套金融、服务、回购机制,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稳定的to B现金牛业务。 对品牌也没坏处——反正乐道本就是“蔚来低端”,何必端着? 就像当年苹果推出iPhone SE,虽然便宜,但对高端形象没什么影响,反而拉了一波用户群。你蔚来若真想盈利,靠那点ES6、ET5的利润是养不起换电站的。真要跑通“服务+车”的商业模型,还得让一线城市司机们开起来,用起来,形成使用习惯,才有未来。 $蔚来(NIO)$","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aa1ff1e46db899f594669e06defcbc16","width":"798","height":"901"}],"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2,"commentSize":4,"repostSize":1,"link":"https://laohu8.com/post/44270545002504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2557,"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author":{"id":"3557142821476837","authorId":"3557142821476837","name":"小白虎2020","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8b95f391866fd8f77496b25145f71970","crmLevel":6,"crmLevelSwitch":0,"idStr":"3557142821476837","authorIdStr":"3557142821476837"},"content":"能不能卖出20万辆,如果能就牛13大发了,管它市场怎么说,活下去,再发展,比什么都强啊","text":"能不能卖出20万辆,如果能就牛13大发了,管它市场怎么说,活下去,再发展,比什么都强啊","html":"能不能卖出20万辆,如果能就牛13大发了,管它市场怎么说,活下去,再发展,比什么都强啊"}],"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33144359596184,"gmtCreate":1746781560074,"gmtModify":1746782310492,"author":{"id":"4162524577047202","authorId":"4162524577047202","name":"新能源躺赢","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195e353744324b8badc3cdcb31738dc","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62524577047202","authorIdStr":"4162524577047202"},"themes":[],"title":"小米SU7 Ultra:风道是真风还是噱头?别被碳纤维机盖唬住了\n\n\n","htmlText":"最近小米汽车又上热搜,不是续航、不是智驾,而是一块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这事咋回事?一句话讲清楚: 小米 SU7 Ultra 之前宣传有“排位模式”和“高性能碳纤维风道机盖”,但最近实锤——马力不是想有就有,得解锁,风道看起来帅,其实和性能提升……关系不大。 用户不干了,小米赶紧出来道歉,并表示可以限时改配回铝盖,还赠2万积分。大意了,雷总,群众不是傻子。 先讲讲这个“风道机盖”的作用,作为一个股票投资的老司机,我对“包装”这事太熟了。你看财报,最怕的就是“非经常性损益”;你看车,最怕的就是“非性能性配置”。 碳纤维盖子本身没问题,减重?是的,确实少了 1.3 公斤。但对一台重 2 吨多 的电车来说,这种减重就像你在 200 斤时把袜子脱了去称体重,感动自己的成分更多。 风道通风?是有,但你别忘了:没有完整风道系统,只有个“挖孔”;没有高强度赛道环境; 没有刹车专属导风;更别提风阻系数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了。 最终结果就是:你开着它上班堵在三环,碳纤维机盖唯一的价值是——反光好看。 更大的问题不是“盖子”,而是信任。车还没交,就偷偷给“排位模式”加了解锁条件,还打着“为了安全”的旗号,说白了就是“我为你好”,但你得花点钱或者完成条件才行。 本质是什么?削马力就是削卖点!而卖点是你当初广告宣传的核心。 我觉得这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一次试探,也是所有做品牌的车企,最容易翻车的地方。 说到底,这是台面子车,不是赛道车。产品最怕的就是概念和实际脱节。在资本市场,故事讲得太满,公司很容易陷入估值陷阱;在消费品市场,产品形象包装太重,实际体验一塌糊涂,就容易变成“智商税”。 你说是“性能车”,可所有的“性能”都要额外解锁或辅助说明;你说是“赛道车”,但用户 99% 根本不会上赛道,最后都是在地库自拍发朋友圈……好故事固然重要,但不能忘了,买单的永远是人。 小米回应及时,但在“用户共创","listText":"最近小米汽车又上热搜,不是续航、不是智驾,而是一块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这事咋回事?一句话讲清楚: 小米 SU7 Ultra 之前宣传有“排位模式”和“高性能碳纤维风道机盖”,但最近实锤——马力不是想有就有,得解锁,风道看起来帅,其实和性能提升……关系不大。 用户不干了,小米赶紧出来道歉,并表示可以限时改配回铝盖,还赠2万积分。大意了,雷总,群众不是傻子。 先讲讲这个“风道机盖”的作用,作为一个股票投资的老司机,我对“包装”这事太熟了。你看财报,最怕的就是“非经常性损益”;你看车,最怕的就是“非性能性配置”。 碳纤维盖子本身没问题,减重?是的,确实少了 1.3 公斤。但对一台重 2 吨多 的电车来说,这种减重就像你在 200 斤时把袜子脱了去称体重,感动自己的成分更多。 风道通风?是有,但你别忘了:没有完整风道系统,只有个“挖孔”;没有高强度赛道环境; 没有刹车专属导风;更别提风阻系数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了。 最终结果就是:你开着它上班堵在三环,碳纤维机盖唯一的价值是——反光好看。 更大的问题不是“盖子”,而是信任。车还没交,就偷偷给“排位模式”加了解锁条件,还打着“为了安全”的旗号,说白了就是“我为你好”,但你得花点钱或者完成条件才行。 本质是什么?削马力就是削卖点!而卖点是你当初广告宣传的核心。 我觉得这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一次试探,也是所有做品牌的车企,最容易翻车的地方。 说到底,这是台面子车,不是赛道车。产品最怕的就是概念和实际脱节。在资本市场,故事讲得太满,公司很容易陷入估值陷阱;在消费品市场,产品形象包装太重,实际体验一塌糊涂,就容易变成“智商税”。 你说是“性能车”,可所有的“性能”都要额外解锁或辅助说明;你说是“赛道车”,但用户 99% 根本不会上赛道,最后都是在地库自拍发朋友圈……好故事固然重要,但不能忘了,买单的永远是人。 小米回应及时,但在“用户共创","text":"最近小米汽车又上热搜,不是续航、不是智驾,而是一块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这事咋回事?一句话讲清楚: 小米 SU7 Ultra 之前宣传有“排位模式”和“高性能碳纤维风道机盖”,但最近实锤——马力不是想有就有,得解锁,风道看起来帅,其实和性能提升……关系不大。 用户不干了,小米赶紧出来道歉,并表示可以限时改配回铝盖,还赠2万积分。大意了,雷总,群众不是傻子。 先讲讲这个“风道机盖”的作用,作为一个股票投资的老司机,我对“包装”这事太熟了。你看财报,最怕的就是“非经常性损益”;你看车,最怕的就是“非性能性配置”。 碳纤维盖子本身没问题,减重?是的,确实少了 1.3 公斤。但对一台重 2 吨多 的电车来说,这种减重就像你在 200 斤时把袜子脱了去称体重,感动自己的成分更多。 风道通风?是有,但你别忘了:没有完整风道系统,只有个“挖孔”;没有高强度赛道环境; 没有刹车专属导风;更别提风阻系数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了。 最终结果就是:你开着它上班堵在三环,碳纤维机盖唯一的价值是——反光好看。 更大的问题不是“盖子”,而是信任。车还没交,就偷偷给“排位模式”加了解锁条件,还打着“为了安全”的旗号,说白了就是“我为你好”,但你得花点钱或者完成条件才行。 本质是什么?削马力就是削卖点!而卖点是你当初广告宣传的核心。 我觉得这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一次试探,也是所有做品牌的车企,最容易翻车的地方。 说到底,这是台面子车,不是赛道车。产品最怕的就是概念和实际脱节。在资本市场,故事讲得太满,公司很容易陷入估值陷阱;在消费品市场,产品形象包装太重,实际体验一塌糊涂,就容易变成“智商税”。 你说是“性能车”,可所有的“性能”都要额外解锁或辅助说明;你说是“赛道车”,但用户 99% 根本不会上赛道,最后都是在地库自拍发朋友圈……好故事固然重要,但不能忘了,买单的永远是人。 小米回应及时,但在“用户共创","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506ead557c2bc4f1ba2ea7fa44e326e","width":"194","height":"259"}],"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1,"commentSize":1,"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33144359596184","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900,"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author":{"id":"3488684967251235","authorId":"3488684967251235","name":"不愿透露姓名的小王","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86babf200d787fd48c5f8a83874f7e7e","crmLevel":8,"crmLevelSwitch":1,"idStr":"3488684967251235","authorIdStr":"3488684967251235"},"content":"你的名字应该做多啊,怎么搞做空这一套","text":"你的名字应该做多啊,怎么搞做空这一套","html":"你的名字应该做多啊,怎么搞做空这一套"}],"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22490822361648,"gmtCreate":1744177376833,"gmtModify":1744962286829,"author":{"id":"4162524577047202","authorId":"4162524577047202","name":"新能源躺赢","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195e353744324b8badc3cdcb31738dc","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62524577047202","authorIdStr":"4162524577047202"},"themes":[],"title":"比亚迪登顶纯电销冠,特斯拉还能逆袭吗?","htmlText":"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聊2025年一季度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大战。没错,大家最关注的还是比亚迪和特斯拉。话说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再度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纯电销冠,销量高达41.64万辆,同比增长38.74%,其中海外市场销量更是亮眼,达到了20.5万辆,超过了特斯拉的19.9万辆。 这个成绩背后有什么深刻的原因?比亚迪的海外战略逐步见效,还是特斯拉的“问题积累”逐渐显现?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龙头,比亚迪在2024年就已经在海外市场表现出了惊人的增长,全年在海外市场的销量接近42万辆,占到公司总销量的10%左右,增长率高达71.86%。进入2025年后,比亚迪没有停歇,反而加速了海外扩展的步伐。 比亚迪的这一成绩可以归结为两个核心因素:一是其海外战略的成功,二是特斯拉的“马斯克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比亚迪在欧洲、亚洲、南美等多个市场的快速布局,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在这些市场的表现相当亮眼,尤其是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实现了551%、734%和207%的销量同比增长,而同期特斯拉在这些国家的销量大幅下滑。 而特斯拉的销量下降,部分原因则是马斯克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分心。马斯克一方面忙着“入职”特朗普的“政府效率部”,在政治风波中“身心疲惫”,另一方面特斯拉在北美和欧洲的销量持续下滑,股价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虽然特斯拉本季度的全球销量为33.67万辆,但同比下降了13%。 对于特斯拉来说,销量的下滑不仅仅是偶发的市场调整,更可能是由于其在产品创新上的步伐放缓,竞争对手不断迎头赶上所带来的压力。特斯拉还能逆袭吗?今年特斯拉推出了大幅优惠的购车政策,试图通过促销拉动销量。但从长期来看,价格战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更重要的是,马斯克依然在“画大饼”,他一边宣布Model Y将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汽车”,一边预测特斯拉明年全球销量将从目前的700万辆提升到1000万辆。说实话,这个预测多少","listText":"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聊2025年一季度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大战。没错,大家最关注的还是比亚迪和特斯拉。话说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再度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纯电销冠,销量高达41.64万辆,同比增长38.74%,其中海外市场销量更是亮眼,达到了20.5万辆,超过了特斯拉的19.9万辆。 这个成绩背后有什么深刻的原因?比亚迪的海外战略逐步见效,还是特斯拉的“问题积累”逐渐显现?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龙头,比亚迪在2024年就已经在海外市场表现出了惊人的增长,全年在海外市场的销量接近42万辆,占到公司总销量的10%左右,增长率高达71.86%。进入2025年后,比亚迪没有停歇,反而加速了海外扩展的步伐。 比亚迪的这一成绩可以归结为两个核心因素:一是其海外战略的成功,二是特斯拉的“马斯克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比亚迪在欧洲、亚洲、南美等多个市场的快速布局,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在这些市场的表现相当亮眼,尤其是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实现了551%、734%和207%的销量同比增长,而同期特斯拉在这些国家的销量大幅下滑。 而特斯拉的销量下降,部分原因则是马斯克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分心。马斯克一方面忙着“入职”特朗普的“政府效率部”,在政治风波中“身心疲惫”,另一方面特斯拉在北美和欧洲的销量持续下滑,股价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虽然特斯拉本季度的全球销量为33.67万辆,但同比下降了13%。 对于特斯拉来说,销量的下滑不仅仅是偶发的市场调整,更可能是由于其在产品创新上的步伐放缓,竞争对手不断迎头赶上所带来的压力。特斯拉还能逆袭吗?今年特斯拉推出了大幅优惠的购车政策,试图通过促销拉动销量。但从长期来看,价格战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更重要的是,马斯克依然在“画大饼”,他一边宣布Model Y将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汽车”,一边预测特斯拉明年全球销量将从目前的700万辆提升到1000万辆。说实话,这个预测多少","text":"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聊2025年一季度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大战。没错,大家最关注的还是比亚迪和特斯拉。话说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再度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纯电销冠,销量高达41.64万辆,同比增长38.74%,其中海外市场销量更是亮眼,达到了20.5万辆,超过了特斯拉的19.9万辆。 这个成绩背后有什么深刻的原因?比亚迪的海外战略逐步见效,还是特斯拉的“问题积累”逐渐显现?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龙头,比亚迪在2024年就已经在海外市场表现出了惊人的增长,全年在海外市场的销量接近42万辆,占到公司总销量的10%左右,增长率高达71.86%。进入2025年后,比亚迪没有停歇,反而加速了海外扩展的步伐。 比亚迪的这一成绩可以归结为两个核心因素:一是其海外战略的成功,二是特斯拉的“马斯克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比亚迪在欧洲、亚洲、南美等多个市场的快速布局,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在这些市场的表现相当亮眼,尤其是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实现了551%、734%和207%的销量同比增长,而同期特斯拉在这些国家的销量大幅下滑。 而特斯拉的销量下降,部分原因则是马斯克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分心。马斯克一方面忙着“入职”特朗普的“政府效率部”,在政治风波中“身心疲惫”,另一方面特斯拉在北美和欧洲的销量持续下滑,股价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虽然特斯拉本季度的全球销量为33.67万辆,但同比下降了13%。 对于特斯拉来说,销量的下滑不仅仅是偶发的市场调整,更可能是由于其在产品创新上的步伐放缓,竞争对手不断迎头赶上所带来的压力。特斯拉还能逆袭吗?今年特斯拉推出了大幅优惠的购车政策,试图通过促销拉动销量。但从长期来看,价格战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更重要的是,马斯克依然在“画大饼”,他一边宣布Model Y将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汽车”,一边预测特斯拉明年全球销量将从目前的700万辆提升到1000万辆。说实话,这个预测多少","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3ec31d00edcbdde9cf3352e17a87063e","width":"1000","height":"807"}],"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2,"paper":2,"likeSize":2,"commentSize":3,"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2249082236164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7089,"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author":{"id":"4161932824255432","authorId":"4161932824255432","name":"小岛大浪","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7dc0a4c7aeb739550456dabecfe0925e","crmLevel":5,"crmLevelSwitch":0,"idStr":"4161932824255432","authorIdStr":"4161932824255432"},"content":"比亚迪还是便宜,现在中国人没钱了,卖的火!","text":"比亚迪还是便宜,现在中国人没钱了,卖的火!","html":"比亚迪还是便宜,现在中国人没钱了,卖的火!"}],"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10510944264384,"gmtCreate":1741232151991,"gmtModify":1741232158863,"author":{"id":"4162524577047202","authorId":"4162524577047202","name":"新能源躺赢","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195e353744324b8badc3cdcb31738dc","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62524577047202","authorIdStr":"4162524577047202"},"themes":[],"title":"携程大赚171亿,却为何股价跌得如此迅猛?","htmlText":"近日,携程集团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全年营收533亿元,同比增长19.5%,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72.1%。然而,面对亮眼的财报,股价却在财报发布后重挫近12%,让人不禁感到困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得承认,携程的财报确实不差。全年净利润增长72.1%,国际业务也表现不俗,尤其是入境游订单量的翻倍增长,无疑为未来的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第四季度的环比下滑。携程的核心业务在四季度均出现了明显的环比下滑,尤其是住宿预订、交通票务等板块,收入分别下降了24%和15%。而且,国际业务的高投入也让其毛利率承压,短期利润可能面临一定的压缩。 虽然短期内携程的盈利压力不容忽视,但其未来的潜力依然值得期待。携程在国际市场的布局越加深入,国际业务的快速增长无疑为公司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尤其是随着出境游回暖,携程有望在全球旅游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携程的佣金率远低于国外竞争对手,这虽然意味着平台能吸引更多的商家和用户,但也可能影响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尤其是随着国内竞争加剧,美团、飞猪等平台的崛起,携程在本土市场的领先地位正受到严峻挑战。 另外,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平台也在逐步蚕食携程的市场份额。用户的消费习惯逐渐发生变化,性价比、便捷性、服务体验成为他们选择平台的重要因素。携程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可能会被市场所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携程正在加速部署人工智能(AI)技术,这将成为其提升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在财报中提到,AI技术将在旅行规划、客户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携程推出的“旅行热点”和“线路规划”功能,不仅能帮助用户节省大量时间,还能提升用户体验和转化率。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应用,携程有望在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从而缓解盈利压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携程的财报虽不完","listText":"近日,携程集团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全年营收533亿元,同比增长19.5%,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72.1%。然而,面对亮眼的财报,股价却在财报发布后重挫近12%,让人不禁感到困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得承认,携程的财报确实不差。全年净利润增长72.1%,国际业务也表现不俗,尤其是入境游订单量的翻倍增长,无疑为未来的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第四季度的环比下滑。携程的核心业务在四季度均出现了明显的环比下滑,尤其是住宿预订、交通票务等板块,收入分别下降了24%和15%。而且,国际业务的高投入也让其毛利率承压,短期利润可能面临一定的压缩。 虽然短期内携程的盈利压力不容忽视,但其未来的潜力依然值得期待。携程在国际市场的布局越加深入,国际业务的快速增长无疑为公司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尤其是随着出境游回暖,携程有望在全球旅游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携程的佣金率远低于国外竞争对手,这虽然意味着平台能吸引更多的商家和用户,但也可能影响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尤其是随着国内竞争加剧,美团、飞猪等平台的崛起,携程在本土市场的领先地位正受到严峻挑战。 另外,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平台也在逐步蚕食携程的市场份额。用户的消费习惯逐渐发生变化,性价比、便捷性、服务体验成为他们选择平台的重要因素。携程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可能会被市场所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携程正在加速部署人工智能(AI)技术,这将成为其提升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在财报中提到,AI技术将在旅行规划、客户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携程推出的“旅行热点”和“线路规划”功能,不仅能帮助用户节省大量时间,还能提升用户体验和转化率。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应用,携程有望在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从而缓解盈利压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携程的财报虽不完","text":"近日,携程集团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全年营收533亿元,同比增长19.5%,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72.1%。然而,面对亮眼的财报,股价却在财报发布后重挫近12%,让人不禁感到困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得承认,携程的财报确实不差。全年净利润增长72.1%,国际业务也表现不俗,尤其是入境游订单量的翻倍增长,无疑为未来的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第四季度的环比下滑。携程的核心业务在四季度均出现了明显的环比下滑,尤其是住宿预订、交通票务等板块,收入分别下降了24%和15%。而且,国际业务的高投入也让其毛利率承压,短期利润可能面临一定的压缩。 虽然短期内携程的盈利压力不容忽视,但其未来的潜力依然值得期待。携程在国际市场的布局越加深入,国际业务的快速增长无疑为公司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尤其是随着出境游回暖,携程有望在全球旅游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携程的佣金率远低于国外竞争对手,这虽然意味着平台能吸引更多的商家和用户,但也可能影响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尤其是随着国内竞争加剧,美团、飞猪等平台的崛起,携程在本土市场的领先地位正受到严峻挑战。 另外,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平台也在逐步蚕食携程的市场份额。用户的消费习惯逐渐发生变化,性价比、便捷性、服务体验成为他们选择平台的重要因素。携程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可能会被市场所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携程正在加速部署人工智能(AI)技术,这将成为其提升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在财报中提到,AI技术将在旅行规划、客户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携程推出的“旅行热点”和“线路规划”功能,不仅能帮助用户节省大量时间,还能提升用户体验和转化率。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应用,携程有望在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从而缓解盈利压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携程的财报虽不完","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0f6c005816911b1a6a113f86e10943c","width":"1024","height":"576"}],"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10510944264384","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866,"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401298511528296,"gmtCreate":1738981000359,"gmtModify":1738981006673,"author":{"id":"4162524577047202","authorId":"4162524577047202","name":"新能源躺赢","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195e353744324b8badc3cdcb31738dc","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62524577047202","authorIdStr":"4162524577047202"},"themes":[],"title":"小米冲破万亿市值,雷军这波高端化豪赌值不值?","htmlText":"在金融界和科技领域,小米的话题无疑占据了热搜的风口。从一家以手机闻名的科技公司,到如今跨足汽车产业并持续刷新市值新高,小米似乎总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昨日,小米股价再创新高,市值突破万亿港元大关。这家曾经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如今已跨越至汽车制造领域,并以其最新的市值突破,重新定义了“高端化”的商业探索。 小米的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这一数字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增长,更是对小米商业模式和未来潜力的一次重估。回顾小米过去几个月的股价走势,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上升轨迹,这种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对小米造车计划的乐观预期。 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到现在的智能汽车生产者,小米的跨界并非偶然。它的成功在于不断的技术积累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从消费电子到智能汽车,虽然产品复杂性大幅增加,但小米显示出的组织能力、适应性以及自我迭代的能力,证明了它在新领域的竞争力。 2025年小米汽车的交付目标设定为30万辆,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不仅展示了小米的产能扩展计划,也反映出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长远布局。小米的战略一贯以来都是高端化,而这一次,通过高端智能汽车和旗舰手机的双重发布,小米不仅仅是在卖车或是卖手机,它在售卖的是一个生态系统。 此外,小米的业务已经不再单纯依赖于手机。通过智能家居、物联网以及汽车等新业务的推动,小米正在实现营收结构的多元化。这样的多元化战略,不仅增加了公司的盈利点,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技术产品选择。 随着小米在汽车市场的深入布局,2025年的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是,小米SU7的市场表现,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相信,小米在未来的汽车市场竞争中将占有一席之地。万亿市值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和智能制造将是其继续领跑科技前沿的关键。 <a href=\"https://laohu8.com/S/01810\">$小米集团-</a>","listText":"在金融界和科技领域,小米的话题无疑占据了热搜的风口。从一家以手机闻名的科技公司,到如今跨足汽车产业并持续刷新市值新高,小米似乎总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昨日,小米股价再创新高,市值突破万亿港元大关。这家曾经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如今已跨越至汽车制造领域,并以其最新的市值突破,重新定义了“高端化”的商业探索。 小米的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这一数字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增长,更是对小米商业模式和未来潜力的一次重估。回顾小米过去几个月的股价走势,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上升轨迹,这种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对小米造车计划的乐观预期。 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到现在的智能汽车生产者,小米的跨界并非偶然。它的成功在于不断的技术积累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从消费电子到智能汽车,虽然产品复杂性大幅增加,但小米显示出的组织能力、适应性以及自我迭代的能力,证明了它在新领域的竞争力。 2025年小米汽车的交付目标设定为30万辆,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不仅展示了小米的产能扩展计划,也反映出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长远布局。小米的战略一贯以来都是高端化,而这一次,通过高端智能汽车和旗舰手机的双重发布,小米不仅仅是在卖车或是卖手机,它在售卖的是一个生态系统。 此外,小米的业务已经不再单纯依赖于手机。通过智能家居、物联网以及汽车等新业务的推动,小米正在实现营收结构的多元化。这样的多元化战略,不仅增加了公司的盈利点,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技术产品选择。 随着小米在汽车市场的深入布局,2025年的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是,小米SU7的市场表现,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相信,小米在未来的汽车市场竞争中将占有一席之地。万亿市值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和智能制造将是其继续领跑科技前沿的关键。 <a href=\"https://laohu8.com/S/01810\">$小米集团-</a>","text":"在金融界和科技领域,小米的话题无疑占据了热搜的风口。从一家以手机闻名的科技公司,到如今跨足汽车产业并持续刷新市值新高,小米似乎总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昨日,小米股价再创新高,市值突破万亿港元大关。这家曾经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如今已跨越至汽车制造领域,并以其最新的市值突破,重新定义了“高端化”的商业探索。 小米的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这一数字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增长,更是对小米商业模式和未来潜力的一次重估。回顾小米过去几个月的股价走势,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上升轨迹,这种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对小米造车计划的乐观预期。 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到现在的智能汽车生产者,小米的跨界并非偶然。它的成功在于不断的技术积累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从消费电子到智能汽车,虽然产品复杂性大幅增加,但小米显示出的组织能力、适应性以及自我迭代的能力,证明了它在新领域的竞争力。 2025年小米汽车的交付目标设定为30万辆,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不仅展示了小米的产能扩展计划,也反映出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长远布局。小米的战略一贯以来都是高端化,而这一次,通过高端智能汽车和旗舰手机的双重发布,小米不仅仅是在卖车或是卖手机,它在售卖的是一个生态系统。 此外,小米的业务已经不再单纯依赖于手机。通过智能家居、物联网以及汽车等新业务的推动,小米正在实现营收结构的多元化。这样的多元化战略,不仅增加了公司的盈利点,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技术产品选择。 随着小米在汽车市场的深入布局,2025年的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是,小米SU7的市场表现,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相信,小米在未来的汽车市场竞争中将占有一席之地。万亿市值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和智能制造将是其继续领跑科技前沿的关键。 $小米集团-","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6548e676c4738b76f9eb2e38b9db7386","width":"1080","height":"299"}],"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01298511528296","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258,"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396691007132048,"gmtCreate":1737870674612,"gmtModify":1737870680049,"author":{"id":"4162524577047202","authorId":"4162524577047202","name":"新能源躺赢","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195e353744324b8badc3cdcb31738dc","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62524577047202","authorIdStr":"4162524577047202"},"themes":[],"title":"从手机到汽车,小米的多元化战略能否迎接下一个高峰?","htmlText":"最近,小米法务部发文,涉嫌恶意抹黑小米汽车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某平台博主及其同伙多人,已被依法缉拿归案。 事件的源头是一个百万粉丝的汽车博主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是小米SU7与极氪007的对撞测试。视频中,小米SU7在碰撞后出现了电瓶断电、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而小米汽车方面坚决否认这一问题,表示其产品经过了严格的碰撞测试,没有安全隐患。 这个事件让我不得不深思,某些评测机构或博主为了流量、为了所谓的“内容效果”而采取恶意手段,对企业进行抹黑,究竟能带来什么正面的影响?我认为,时间长了,这种恶性循环必然会走向尽头,而恶意抹黑产业链的曲终人散也只是早晚的事。 回到小米的话题。昨天,雷军在龙年的最后一场直播表示,这次会带大家体验车位到车位的智驾,还会跟大家一起看看璀璨洋红的实车。我对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战略非常看好。小米已经在手机领域经过了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在汽车领域也必然会继续以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市场洞察力进行市场渗透。 汽车的结构远比手机复杂,这意味着,小米在汽车领域需要面对更复杂的技术和生产挑战。但我认为,手机领域做到极致的公司,进军汽车行业无疑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这也是我对于小米的未来持乐观态度的原因。 从小米2024年Q3的财报来看,其营收已经达到925亿,是单季历史新高,远超此前的最高记录。更值得一提的是,从小米在香港上市以来,虽然股价经历了起伏,但小米的战略方向始终没有改变:继续加大在手机和汽车领域的布局。而且从财报来看,小米的周期性波动非常明显,收入有大幅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未来,小米的业务将不再单纯依赖手机,而是逐步通过智能家居,以及汽车等新业务的推动,实现营收结构的多元化。 我认为小米正站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上,从长期来看,小米具备了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全球化战略,这使得它在智能硬件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汽车、物联网和其他智能硬件业务的逐步发力,","listText":"最近,小米法务部发文,涉嫌恶意抹黑小米汽车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某平台博主及其同伙多人,已被依法缉拿归案。 事件的源头是一个百万粉丝的汽车博主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是小米SU7与极氪007的对撞测试。视频中,小米SU7在碰撞后出现了电瓶断电、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而小米汽车方面坚决否认这一问题,表示其产品经过了严格的碰撞测试,没有安全隐患。 这个事件让我不得不深思,某些评测机构或博主为了流量、为了所谓的“内容效果”而采取恶意手段,对企业进行抹黑,究竟能带来什么正面的影响?我认为,时间长了,这种恶性循环必然会走向尽头,而恶意抹黑产业链的曲终人散也只是早晚的事。 回到小米的话题。昨天,雷军在龙年的最后一场直播表示,这次会带大家体验车位到车位的智驾,还会跟大家一起看看璀璨洋红的实车。我对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战略非常看好。小米已经在手机领域经过了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在汽车领域也必然会继续以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市场洞察力进行市场渗透。 汽车的结构远比手机复杂,这意味着,小米在汽车领域需要面对更复杂的技术和生产挑战。但我认为,手机领域做到极致的公司,进军汽车行业无疑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这也是我对于小米的未来持乐观态度的原因。 从小米2024年Q3的财报来看,其营收已经达到925亿,是单季历史新高,远超此前的最高记录。更值得一提的是,从小米在香港上市以来,虽然股价经历了起伏,但小米的战略方向始终没有改变:继续加大在手机和汽车领域的布局。而且从财报来看,小米的周期性波动非常明显,收入有大幅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未来,小米的业务将不再单纯依赖手机,而是逐步通过智能家居,以及汽车等新业务的推动,实现营收结构的多元化。 我认为小米正站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上,从长期来看,小米具备了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全球化战略,这使得它在智能硬件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汽车、物联网和其他智能硬件业务的逐步发力,","text":"最近,小米法务部发文,涉嫌恶意抹黑小米汽车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某平台博主及其同伙多人,已被依法缉拿归案。 事件的源头是一个百万粉丝的汽车博主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是小米SU7与极氪007的对撞测试。视频中,小米SU7在碰撞后出现了电瓶断电、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而小米汽车方面坚决否认这一问题,表示其产品经过了严格的碰撞测试,没有安全隐患。 这个事件让我不得不深思,某些评测机构或博主为了流量、为了所谓的“内容效果”而采取恶意手段,对企业进行抹黑,究竟能带来什么正面的影响?我认为,时间长了,这种恶性循环必然会走向尽头,而恶意抹黑产业链的曲终人散也只是早晚的事。 回到小米的话题。昨天,雷军在龙年的最后一场直播表示,这次会带大家体验车位到车位的智驾,还会跟大家一起看看璀璨洋红的实车。我对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战略非常看好。小米已经在手机领域经过了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在汽车领域也必然会继续以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市场洞察力进行市场渗透。 汽车的结构远比手机复杂,这意味着,小米在汽车领域需要面对更复杂的技术和生产挑战。但我认为,手机领域做到极致的公司,进军汽车行业无疑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这也是我对于小米的未来持乐观态度的原因。 从小米2024年Q3的财报来看,其营收已经达到925亿,是单季历史新高,远超此前的最高记录。更值得一提的是,从小米在香港上市以来,虽然股价经历了起伏,但小米的战略方向始终没有改变:继续加大在手机和汽车领域的布局。而且从财报来看,小米的周期性波动非常明显,收入有大幅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未来,小米的业务将不再单纯依赖手机,而是逐步通过智能家居,以及汽车等新业务的推动,实现营收结构的多元化。 我认为小米正站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上,从长期来看,小米具备了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全球化战略,这使得它在智能硬件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汽车、物联网和其他智能硬件业务的逐步发力,","images":[],"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396691007132048","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831,"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0,"langContent":"CN","totalScore":0},{"id":381079414681880,"gmtCreate":1734068032974,"gmtModify":1734068329651,"author":{"id":"4162524577047202","authorId":"4162524577047202","name":"新能源躺赢","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195e353744324b8badc3cdcb31738dc","crmLevel":1,"crmLevelSwitch":0,"followedFlag":false,"idStr":"4162524577047202","authorIdStr":"4162524577047202"},"themes":[],"title":"百度吉利联手失败?极越崩盘背后的股东博弈解析","htmlText":"最近,极越汽车的崩盘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作为百度和吉利联手打造的新兴车企,极越原本被寄予厚望,然而却最终走向了破产边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家曾经备受关注的车企迅速崩塌?百度和吉利这两大股东又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弃坑”? 极越的崩盘,首先让数千名员工和众多消费者成为最大受害者。12月12日下午,极越CEO夏一平在上海总部被数百名愤怒的员工围堵,员工们要求公司偿还拖欠的工资和社保,甚至有人要求夏一平交出护照。更令人担忧的是,消费者在购车后可能面临售后服务缺失、质量问题无人负责的困境。极越曾高调承诺的“终身三电免费质保”、“终身免费充电”等优惠政策,如今却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任何保障。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品牌声誉和市场信任度。 极越自成立以来,凭借百度和吉利的资金支持,月销量从200台飙升至2500台,短时间内实现了惊人的增长。然而,这背后的高速扩张却掩盖了公司在财务和管理上的诸多隐患。 极越在新车研发和市场推广上的巨额投入,使得公司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虽然短期内销量猛增,但长期来看,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难以维持高强度的市场竞争。CFO刘吉宁的突然离职、应付账款的大量积压、对外供应商的拖欠付款等问题,进一步暴露了公司在资金链管理上的严重漏洞。 百度和吉利作为极越的主要股东,最初给予了大量资金支持。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问题的显现,双方逐渐失去了耐心和信心。百度在智能驾驶和大模型领域的资源调配需求加大,而吉利则在自身战略调整中,逐步减少了对极越的支持力度。当这两大股东在关键时刻选择撤资或减少支持,极越便失去了维持高强度运营的基础,最终走向崩盘。 极越的崩盘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更反映出百度与吉利在战略上的博弈与失衡。 百度的战略转移 作为科技巨头,百度近年来在大模型和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资","listText":"最近,极越汽车的崩盘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作为百度和吉利联手打造的新兴车企,极越原本被寄予厚望,然而却最终走向了破产边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家曾经备受关注的车企迅速崩塌?百度和吉利这两大股东又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弃坑”? 极越的崩盘,首先让数千名员工和众多消费者成为最大受害者。12月12日下午,极越CEO夏一平在上海总部被数百名愤怒的员工围堵,员工们要求公司偿还拖欠的工资和社保,甚至有人要求夏一平交出护照。更令人担忧的是,消费者在购车后可能面临售后服务缺失、质量问题无人负责的困境。极越曾高调承诺的“终身三电免费质保”、“终身免费充电”等优惠政策,如今却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任何保障。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品牌声誉和市场信任度。 极越自成立以来,凭借百度和吉利的资金支持,月销量从200台飙升至2500台,短时间内实现了惊人的增长。然而,这背后的高速扩张却掩盖了公司在财务和管理上的诸多隐患。 极越在新车研发和市场推广上的巨额投入,使得公司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虽然短期内销量猛增,但长期来看,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难以维持高强度的市场竞争。CFO刘吉宁的突然离职、应付账款的大量积压、对外供应商的拖欠付款等问题,进一步暴露了公司在资金链管理上的严重漏洞。 百度和吉利作为极越的主要股东,最初给予了大量资金支持。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问题的显现,双方逐渐失去了耐心和信心。百度在智能驾驶和大模型领域的资源调配需求加大,而吉利则在自身战略调整中,逐步减少了对极越的支持力度。当这两大股东在关键时刻选择撤资或减少支持,极越便失去了维持高强度运营的基础,最终走向崩盘。 极越的崩盘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更反映出百度与吉利在战略上的博弈与失衡。 百度的战略转移 作为科技巨头,百度近年来在大模型和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资","text":"最近,极越汽车的崩盘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作为百度和吉利联手打造的新兴车企,极越原本被寄予厚望,然而却最终走向了破产边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家曾经备受关注的车企迅速崩塌?百度和吉利这两大股东又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弃坑”? 极越的崩盘,首先让数千名员工和众多消费者成为最大受害者。12月12日下午,极越CEO夏一平在上海总部被数百名愤怒的员工围堵,员工们要求公司偿还拖欠的工资和社保,甚至有人要求夏一平交出护照。更令人担忧的是,消费者在购车后可能面临售后服务缺失、质量问题无人负责的困境。极越曾高调承诺的“终身三电免费质保”、“终身免费充电”等优惠政策,如今却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任何保障。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品牌声誉和市场信任度。 极越自成立以来,凭借百度和吉利的资金支持,月销量从200台飙升至2500台,短时间内实现了惊人的增长。然而,这背后的高速扩张却掩盖了公司在财务和管理上的诸多隐患。 极越在新车研发和市场推广上的巨额投入,使得公司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虽然短期内销量猛增,但长期来看,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难以维持高强度的市场竞争。CFO刘吉宁的突然离职、应付账款的大量积压、对外供应商的拖欠付款等问题,进一步暴露了公司在资金链管理上的严重漏洞。 百度和吉利作为极越的主要股东,最初给予了大量资金支持。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问题的显现,双方逐渐失去了耐心和信心。百度在智能驾驶和大模型领域的资源调配需求加大,而吉利则在自身战略调整中,逐步减少了对极越的支持力度。当这两大股东在关键时刻选择撤资或减少支持,极越便失去了维持高强度运营的基础,最终走向崩盘。 极越的崩盘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更反映出百度与吉利在战略上的博弈与失衡。 百度的战略转移 作为科技巨头,百度近年来在大模型和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资","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0f3a11e667b04bf9f015ed8a8fdb207","width":"700","height":"454"}],"top":1,"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381079414681880","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209,"authorTweetTopStatus":1,"verified":2,"comments":[],"imageCount":1,"langContent":"CN","totalScore":0}],"defaultTab":"followers","isTTM":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