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概股江湖

与其预测市场,不如响应市场

IP属地:北京
    • 美中概股江湖美中概股江湖
      ·03-07

      从DeepSeek到QwQ,小模型大未来

      3月6日凌晨, $阿里巴巴(BABA)$ 的通义千问的全新开源模型QwQ-32B正式发布。这款拥有320亿参数的“轻量级”模型,不仅在性能上迎头赶上了深受关注的DeepSeek-R1,甚至在多个核心能力上超越了后者。 从技术上讲,QwQ-32B的规模虽然较小,但它凭借大规模强化学习的加持,竟然能在数学、代码能力及通用性方面,与DeepSeek-R1的6710亿参数模型相媲美。最重要的是,它大幅降低了部署成本,这让很多小型团队和开发者看到了用低成本搭建强大AI系统的可能性。就像当初苹果M系列芯片的发布,QwQ-32B同样有可能成为普通消费级设备升级的催化剂。 显然,QwQ-32B的发布已经给资本市场带来了震动。阿里巴巴的港股在当天迎来近8%的上涨,市值一度突破2.6万亿港元。AI技术的不断进化,无疑会为阿里带来更多投资机会。试想一下,原本只有大公司才能享受到的AI技术优势,未来可能会普及到每个开发者手中。 QwQ-32B的发布,意味着在AI领域,算法优化的价值开始逐渐超越了单纯算力堆砌的思维。我们可能都曾经听过“AI模型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更大的参数量”的观点,但如今QwQ-32B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告诉我们,合理的算法优化和规模化的强化学习,也能够让一个较小的模型达到接近千亿级别模型的性能。对于我们这些投资者来说,这个突破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可以在不依赖巨额硬件投入的前提下,获得AI技术的最大收益? 随着QwQ-32B、Manus的发布,我也非常看好一些国内AI初创公司和开发者团队,AI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或许会对消费级硬件需求产生刺激,长期来看,这一变革可能会深刻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格局。 AI正在走向更深层次的普及和应用,我们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不仅仅是一次次技术上的突破,也是资本市场对AI生
      1,102评论
      举报
      从DeepSeek到QwQ,小模型大未来
    • 美中概股江湖美中概股江湖
      ·02-12

      苹果“换马”!为何选择阿里而非Deepseek?

      苹果将和阿里巴巴合作为中国iPhone用户开发AI功能。早在2023年,苹果开始测试来自知名中国人工智能开发者的不同人工智能模型,并在去年选择了百度作为主要合作伙伴。百度的文心大模型4.0当时在国内确实有着不小的市场影响力。对于苹果来说,这一合作看似水到渠成:百度在AI领域的积累,结合苹果的品牌效应,显然可以实现1+1>2的效果。于是,双方在去年启动了“Apple Intelligence”项目,计划通过API接口对百度的AI模型进行本地化改造,并为中国的iPhone用户带来个性化的AI功能。然而,事情并没有按苹果的预期发展。 据知情人士透露,虽然苹果付出了100亿美元的代价,并且努力调整百度的AI模型以适应中国市场,但现实远比想象中的复杂。首先,百度的AI在一些日常使用场景下表现不佳,无法给出准确的回应。更为棘手的是,百度希望能够获取iPhone用户的使用数据,这与苹果一贯的隐私政策产生了直接冲突。 今年,苹果把目光投向了阿里巴巴。为什么会选择阿里呢?答案很简单,阿里的AI能力,无论是在云端还是端侧,阿里的技术都能支撑起苹果庞大的用户基数,并且能确保iPhone用户的数据本地化处理——这对于在中国运营的苹果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需求。 阿里不仅在云计算领域拥有强大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iPhone在中国市场的存量用户的庞大并发需求,而且在AI技术的研发上也走在前列。Qwen Max、Qwen 2.5等大模型,无论从参数规模还是处理能力来看,都是国内顶级水平。更重要的是,阿里作为一个成熟的公司,拥有稳定的云服务能力,能够保证AI功能的可靠性与持续性,这一点对于苹果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为什么苹果没有选择Deepseek这个现在炙手可热的AI新贵呢?根据知情人士的说法,尽管Deepseek的AI模型非常强大,但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其在云服务方面的能力和经验远远不足。苹果显然
      1,576评论
      举报
      苹果“换马”!为何选择阿里而非Deepseek?
    • 美中概股江湖美中概股江湖
      ·01-23

      董宇辉走了,新东方就垮了吗?

      最近,新东方发布了2025财年第二季度及上半财年的业绩报告,财报数据显示虽然营收表现尚可,但股价不仅在美股遭遇了“闪崩”,连港股也应声大跌。显然,市场对这份财报的反应是充满了负面情绪。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投资者如此悲观? $新东方(EDU)$ 失去了“董宇辉”,失去了品牌灵魂 新东方的转型之路曾经极为成功,东方甄选的崛起,董宇辉成了这段传奇的代表人物。大家购买直播间的产品,真的是因为质量好?还是更多是冲着董宇辉的“人气”去的?董宇辉本人塑造的谦和的知识型主播,凭借“书香气”吸引了不少粉丝。 然而,2024年7月,董宇辉突然宣布离职。离开之后,东方甄选的业绩便开始出现滑坡。数据显示,东方甄选的营收同比下降9.32%,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近亿元。这一切像是告诉我们:新东方品牌价值已经不靠原本的教育业务,而是明星人物的光环?  教育行业的寒冬到了,大环境成了最大障碍 我们常常说,企业发展不能脱离大环境。双减政策+出生率下降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让教育培训市场的需求萎缩。其实,新东方已经在试图转型,拓展素质教育、国际教育、成人教育等新业务。数据显示,出国考试准备和出国咨询业务分别增长了21.1%和31.0%,但这一切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而且,公司对未来的业绩展望也显得十分保守,2025财年三季度的营收指引低于市场预期,反映出其对未来经济环境的不乐观预期。 毕竟,现在国家都提倡银发经济了,要不新东方考虑攻一下老年教育市场吧(开个玩笑)…… 如今的新东方,虽然在财务数据上仍有些亮点,但在市场层面和品牌层面的打击几乎可以说是致命的。董宇辉的离开和教培行业本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恶化,则让新东方的未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的信心自然难以恢复,股价也难以获得支撑。
      1,879评论
      举报
      董宇辉走了,新东方就垮了吗?
    • 美中概股江湖美中概股江湖
      ·01-07

      2025年,携程股价是否还能暴涨?

      今天跟大家聊聊携程这只股票,2024年近91%的涨幅,算是中概股里的清流!为什么2024携程股价涨幅如此之高?  先说最直观的——人确实是动起来了! 我前两天还在抱怨,想订个春节的机票简直太难了,价格比平时贵了快一倍。但凡是有点性价比的航班,分分钟就被抢空。这不是个例,根据数据,许多机场去年客流量都在暴增,成都机场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而更令人兴奋的是免签政策的出台,从144小时到240小时。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现在韩国的游客又开始在各大景点"扫货"了。据说在外滩吃饭,餐厅里一半以上都是说韩语的。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消费力啊!携程通过Trip.com这个海外版本,不仅吃到了国内市场的红利,还分得一杯国际市场的羹,进一步拓宽了其业务边界和营收能力。  但携程25年股价是否还能如此给力呢?毕竟竞争对手也没有闲着。美团靠着外卖起家,用户基数大得吓人;抖音直播带货,迅速抢占了一部分OTA市场份额,酒旅业务的GMV已经飙升至600亿元,是去年的三倍;飞猪更是虎视眈眈,双11期间新用户暴增40%。 总的来说,携程的股价依靠旅游业复苏和政策加持一路猛增。但飞猪、抖音、美团等平台的快速崛起,给携程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美团和抖音的竞争优势,分别是本地生活和流量变现,携程必须加大投入,推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才能保持领先地位。另外,免签政策虽然为携程提供了机遇,但也意味着其他海外平台的机会也在增加。携程如果没有更精细化的全球化战略,它的增长将可能被局限在国内市场。 $携程网(TCOM)$
      1,412评论
      举报
      2025年,携程股价是否还能暴涨?
    • 美中概股江湖美中概股江湖
      ·2024-12-12

      就业寒冬却烤出“热饼”?谈BOSS直聘的盈利之道

      最近, $BOSS直聘(BZ)$ 发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营收19.12亿元,同比增长19%;经调整后营业利润6.05亿元,营业利润率超30%。这家在招聘领域耕耘的公司,能在当下的就业寒冬里反倒“赚得盆满钵满”,对投资者来说,这还真是个值得细品的现象。  $BOSS直聘-W(02076)$ 就业环境凉透,招聘平台“暖了” 这年头,别管你是社招老鸟,还是初出茅庐的应届生,都能感受到现实给的一记闷棍:工作机会貌似不再像几年前那样满天飘。需求少了,竞争激烈了,但招聘平台却在这种“僧多粥少”的市场里悄悄抓到自己的窗口期。为什么?因为企业用人虽然谨慎,但还要活下去;求职者更急切要找到饭碗。于是,一头是苦苦等待稳定人手的企业,另一头是拼了老命想要端稳饭碗的打工人,中间搭个桥的就是BOSS直聘这类招聘平台。越是难就业,越离不开快速、高效的匹配渠道。平台稳稳处在供求关系的中枢,自然有利可图。 BOSS直聘到底怎么赚钱? 有人不禁要问了,BOSS直聘不就一招聘App吗?它靠什么盈利?其实早就不是单纯卖简历的年代了。BOSS直聘的商业模式核心,是向企业方收费,用增值服务和精准推荐“套路”企业花钱。企业招聘难,越发愿意为快速匹配优质候选人买单。别忘了,从财报看,BOSS直聘的企业付费客户数同比涨了22.4%,这意味着什么?更多的企业在为平台上的效率与结果买单。换句话说,招聘平台的护城河是效率和结果,而有效率就有钱赚。 学历贬值,蓝领崛起 眼下,人才市场的趋势从“高学历当饭票”逐渐转向“技能+灵活用工”。就业寒冬,很多人从办公室出来,开始做起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这种灵活用工市场的扩大,为BOSS直聘这类招聘平台提供了巨大的新
      2,856评论
      举报
      就业寒冬却烤出“热饼”?谈BOSS直聘的盈利之道
    • 美中概股江湖美中概股江湖
      ·2024-12-03

      名创优品股价暴涨,“谷子经济”成为下一个财富密码?

      最近, $名创优品(MNSO)$ 的股票迎来了一波大涨,12月2日更是上涨超过14%。刚刚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无疑是引爆这波行情的“引信”。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毛利率更是创历史新高,尤其是海外业务增速亮眼,营收同比增长了39.8%。 其实最近名创优品的操作挺多的。首先,就不得不提到收购永辉超市。让我们从“胖东来”说起。近年来,胖东来凭借其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超高的顾客体验,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超市品牌之一。名创优品瞄准的正是这个机遇,收购永辉超市后,它迅速将永辉引入了“胖东来模式”,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商品品质、增加自营商品比重、改善员工待遇等手段,试图实现质的飞跃。 结果成效显著,门店客流量和客单价都得到了明显提升,特别是在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名创优品与永辉的联手效应开始显现,股价的强势反弹,也证实了这笔投资的回报是“立竿见影”的。名创优品花60亿入股永辉,现在已经是翻倍的回报,不仅如此,名创优品的股价也被永辉的盈利能力带动而不断上涨。  说到名创优品的“新玩法”,不得不提到一个正在崛起的市场——二次元产业。近年来,二次元文化已经迅速渗透进了国内消费市场,尤其是Z世代的崛起,更是给这个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二次元产业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900亿。而在这一波二次元文化的浪潮中,名创优品显然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作为潮玩领域的重要玩家,名创优品旗下的TOP TOY正在高速发展。据财报显示,TOP TOY第三季度的营收已经突破2.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而且,名创优品在二次元文化的布局上已经开始发力。到2024年,它计划继续增加二次元专区的门店数量,并且二次元产品的销售业绩环比提
      1,630评论
      举报
      名创优品股价暴涨,“谷子经济”成为下一个财富密码?
    • 美中概股江湖美中概股江湖
      ·2024-11-22

      卷到地板后的拼多多,消费降级神话正被市场击碎?

      昨天 $拼多多(PDD)$ 发布了2024年Q3财报,营收993.5亿元,同比增长44%,但却未达市场预期的1028.3亿元。每ADS收益18.59元,同样低于市场预估的20.19元。 对于一个财报“用力不够”的季度,市场的关注点自然集中在这些数据上。更有意思的是,拼多多董事长陈磊早在Q2财报会上就已“未雨绸缪”,给投资者打了预防针:“未来几年不回购、不分红,利润波动并非长期趋势,甚至可能下降。” 拼多多从高增长的风口浪尖上跳下来,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别太乐观,我们在为未来买单。这听上去像是一盘“苦口良药”,但问题是,市场会买账吗? 先看电商行业的大环境。拼多多从崛起之初,就以“低价”“补贴”占领市场份额。如今,商品价格已经“卷到地板”,消费者的幸福感似乎爆棚了。但问题是,商家还能坚持多久? 低价的尽头,是劣质化的加剧。消费者或许在今天买到了便宜的商品,但下一次你会发现:为了买到类似质量的东西,你得掏更多的钱。拼多多的“消费降级”逻辑正在被市场逐步证伪——居民收入下行+成本压力倒逼,便宜的东西反而变贵了。这才是真正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财报中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只增长了24%,相比交易服务收入72%的增速明显乏力。 这说明什么?广告主的投入也在缩减,而拼多多赖以生存的在线流量红利已经触顶。再叠加CPI和PPI的双降效应(居民消费不振+生产端疲软),拼多多的商业逻辑在本季度表现得异常艰难。 当平台商家开始大规模退出,当消费者逐渐失去对便宜商品的信任,拼多多的盈利模式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陈磊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听上去很美,确实展现了管理层对长远目标的专注,但它能不能落地? 当拼多多将目光瞄准农业供应链升级、新品牌扶持这些长周期项目时,投资者最关心的其实只有两件事: 投入的真金白银
      2,041评论
      举报
      卷到地板后的拼多多,消费降级神话正被市场击碎?
    • 美中概股江湖美中概股江湖
      ·2024-11-01

      瑞幸再创新高,百亿背后是坚挺还是焦虑?

      各位看官,今天我们来聊聊刚刚发布财报的 $瑞幸咖啡(LKNCY)$ 。2024年第三季度,总净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同比增长了41.4%。从数值上看,这个成绩很亮眼。然而,背后的故事可并不只是这些好看的数据。让我们一起看看,价格战、扩张和出海策略对瑞幸的长期影响吧! 百亿营收,负增长的同店销售 话不多说,先聊亮点:101.8亿元的净收入,创历史新高!净利润也达到了13亿元,营业利润率达15.3%,看上去瑞幸已经逐渐摆脱了亏损的泥潭。这让人不禁怀疑,这家因财务造假风波被“拉下神坛”的公司,是否真的华丽回归了。  不过,这其中还是有隐患的。财报显示,瑞幸的同店销售收入在下滑。自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率为-13.1%,环比三季度甚至呈现负增长。这是为什么?归根结底还是瑞幸扩张得太快,门店之间竞争相互“打架”,原有门店的客流量被稀释了。  再加上咖啡价格战的压力。瑞幸为了应对库迪咖啡发起的价格战,祭出“9块9”优惠,虽吸引了大量用户,但也拉低了平均售价,直接从每杯15元降到12元左右。低价吸客有风险,瑞幸已经尝到苦头,今年第一季度净亏损8230万元。 出海计划:下一站美国 财报会议上,瑞幸表示,将会继续探索海外市场,并已经把新加坡作为扩张的起点,未来还可能涉足美国市场。瑞幸的野心已经不止局限于国内,尤其是国内的内卷严重,海外市场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为什么是美国?这里不得不说,瑞幸的出海思路清晰。美国是个成熟的咖啡市场,且竞争激烈;但作为规模庞大的咖啡消费国,任何一家成功打出特色的品牌都有望分一杯羹。瑞幸可能希望用低价战略直接“卷”入市场,让美国的“星粉”们尝尝9块9的咖啡是什么味儿。  不过,出海对于瑞幸来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先不说品牌认知度,就供应链来说,瑞幸也需要打磨
      2,310评论
      举报
      瑞幸再创新高,百亿背后是坚挺还是焦虑?
    • 美中概股江湖美中概股江湖
      ·2024-08-30

      趣活被低估的股价,值得一搏?

      最近, $趣活(QH)$ 发布了截至2024年上半年财报,作为一家灵活用工公司,在刚上市时我就开始关注,看到目前的股价状况也有着隐隐的担忧。不过这份财报还是有一些积极的信号。  先来看看几个核心数据。趣活上半年的总收入为人民币16.199亿元,同比下降了6.7%。乍一看,收入下滑似乎是个不好的信号,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趣活在出行解决方案上的收入同比大涨71.7%,这一板块的强劲表现为公司未来的成长提供了动力。而即时配送业务的收入下滑9.1%,主要是公司主动优化业务,削减了低效的商圈,这反映了管理层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战略性调整。 其次,公司的一般及行政开支同比减少了13.2%,这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显得尤为难得。公司通过技术手段控制费用的举措值得称赞,也表明其在提高运营效率方面下了真功夫。然而,研发费用的减少以及资产处置收益的降低,虽然暂时性影响了公司的净利润,但从长期来看,这些调整可能会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趣活国际汽车出口解决方案的强劲增长,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受到政策变化影响的情况下,出口市场的表现无疑为公司增添了新的增长引擎。管理层明确表示,将继续扩大这一板块的规模,这或许是趣活未来业务的重点方向之一。 尽管趣活的业绩有亮点,但目前的股价却一直在低位徘徊,这其中有市场对小市值中概股的担忧,也有对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质疑。 首先,作为一家中概股,趣活并非中国的头部企业,这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中概股通常受到地缘政治、宏观经济波动和市场情绪的影响,趣活的市场表现也未能摆脱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第二,趣活的盈利大头依然集中在即时配送服务上,这使得其业务模式显得相对单一。虽然公司已经开始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如国际汽车出口,但这些新业务的收入贡献仍在增长中。市
      1,944评论
      举报
      趣活被低估的股价,值得一搏?
    • 美中概股江湖美中概股江湖
      ·2024-08-15

      腾讯二季度财报“胜预期”,盈利大涨背后的真相,未来走向何方?

      在8月14日的这个热门财报日, $腾讯控股ADR(TCEHY)$ 的二季度成绩单再次成为市场焦点。腾讯的营收、利润均超预期,这无疑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当我们穿透数字的光鲜,深入分析背后的实质,不难发现光环下隐藏着不少隐忧与机遇。 一、腾讯的利润大涨:是喜是忧? 腾讯的财报显示,净利润大幅超预期,达到了476.3亿元,同比增长82%,远超市场预期的399.4亿元。表面上看,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然而,我们不应仅被净利润的数字迷惑。在这份喜人的报告背后,其实是腾讯通过降本增效达成的毛利率提升,而非纯粹的营收增长带来的结果。毛利率的提升虽好,但难保持长久,这让人不禁对未来的持续增长能力抱有疑虑。 二、游戏收入:暂时的繁荣还是持久的增长? 腾讯的游戏业务无疑是其营收的大头,二季度国际市场游戏收入及本土游戏收入均实现了9%的增长。特别是《无畏契约》和DNF手游,不仅激活了IP粉丝,还成功登顶多日收入榜。这种增长固然可观,但游戏业务的收入波动性和依赖度始终是投资者的隐忧。此外,游戏行业的政策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旦政策发生变动,高依赖游戏的腾讯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 三、AI技术与小程序的双轮驱动 腾讯在AI技术和小程序上的投入继续加码,元宝AI的持续升级以及小程序用户时长的增长,这些都显示出腾讯在维持和拓展其生态系统方面的不懈努力。小程序通过简化用户操作,增加交易便利性,实现了双位数的交易额增长,而AI技术的推广则预示着腾讯在技术前沿的深耕。这些努力有望为腾讯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尤其是在To C业务上的应用。  四、未来的战略方向:实体经济与国际化的双重挑战 虽然互联网公司普遍面临实体经济渗透力度减弱的问题,但腾讯在To B业务的调整显示出其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同时,腾讯的国际化之路似乎依然
      7,5761
      举报
      腾讯二季度财报“胜预期”,盈利大涨背后的真相,未来走向何方?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