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汽车
芝能汽车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未知
16关注
464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芝能汽车
08-24 08:19

6/7座大型SUV市场:竞争趋势和需求分析

芝能汽车出品 近期乐道L90和蔚来ES8的发布,使得30万及以上的新能源车型很热闹。 事实上,如果我们分析判断这个市场,是需要考虑30万以上,20-30万甚至考虑往下探的车型,比如预售的银河M9,6/7座大SUV的核心卖点,座位+空调彩电大沙发已经深入人心了。 如果看 2025 年 1-7 月,售价在 30 万以上的 6/7 座新能源 SUV,总量大概在26.5万台。随着问界 M8 的加入,整个细分市场的月度规模已经来到 6 万台左右。 在这个市场格局里,问界的优势非常明显: ◎ M9:7.19 万台; ◎ M8:5.70 万台 。 两款车型合计 12.89 万台,已经超过一半市场份额。 理想依旧保持稳定: ◎ L9:3.17 万台; ◎ L8:3.12 万台 。 合计 6.29 万台。 其他车型的表现: ◎ 蓝山:2.40 万台; ◎ 领克 900:1.79 万台; ◎ 方程豹 8:1.42 万台; ◎ 腾势 N9:1.38 万台; ◎ 蔚来 ES8:0.40 万台。 可以看到,目前市场基本由问界和理想主导,增程/插混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事实上,我们看到随着竞争的激烈,在这个市场中理想和问界也是需要围绕L6/i6和问界M7来扩大自己版图。有关理想和问界,我们后续会做专题来探讨。 小结 从 2025 年 1-7 月的数据来看,30 万以上的 6/7 座新能源 SUV 市场已经形成较为清晰的格局。问界凭借 M9、M8 占据超过一半份额,理想则稳居第二梯队,其他品牌合计份额有限。 整体上,增程/插混仍是绝对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纯电中大型SUV的挑战和机会都很明确:如果能依托成本优化、体验优势和补能体系,带动纯电在这一细分市场实现突破,那么改变现在的“增程主导”格局才慢慢落地。
6/7座大型SUV市场:竞争趋势和需求分析
avatar芝能汽车
08-24 08:19

欧美贸易协议新进展:芯片成双方核心交换筹码

芝能智芯出品 欧盟与美国新的贸易协议有进展了,协议将汽车和半导体这两个产业拉到台前——一个是欧洲工业的根基,一个是美国技术优势的核心。 结果是:欧盟得到更稳定的市场准入,美国锁定更大的出口规模,而芯片合作则为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提前搭建了框架。 对欧盟来说,能在美国市场稳定出口汽车,在能源转型和产业竞争双重压力下,至少留住了增长空间;对美国来说,扩大对欧AI芯片、能源和农产品出口,换来一个可信赖的战略伙伴。 双方都明白,地缘政治紧张和供应链安全让“可预期”比“便宜”更重要,这份协议真正的价值,是给未来五到十年的跨大西洋产业链布局设定边界。 Part 1 芯片:从战略物资到安全合作 芯片则被提升到了战略层面的合作。美国承诺,无论“232调查”结果如何,欧盟出口的半导体均纳入15%的关税上限。 这一安排本质上为欧洲芯片企业提供了“免受突发关税冲击”的保障,确保它们能够在美国市场保持稳定的竞争位置。 更为关键的是,协议不仅涉及关税,还触及供应链韧性和经济安全。 欧盟明确计划在未来采购价值约400亿欧元的人工智能芯片,其中相当部分将来自美国。这不仅是市场行为,更是产业政策的延伸,意在通过跨大西洋合作确保高端芯片的可持续供应,避免对单一市场或不稳定来源的依赖。 双方同时强调防止敏感技术外泄,这意味着芯片合作不仅是贸易议题,也是安全议题。 Part 2 汽车:从关税博弈到供应链稳定 在跨大西洋贸易关系中,汽车一直是最具敏感性的领域之一。美国此前对欧盟汽车及零部件征收高达27.5%的关税,不仅制约了欧洲车企的竞争力,也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此次协议将这一关税上限压缩至15%,并以全包机制确保不会叠加额外费用,这意味着欧洲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市场的进入条件显著改善。 从经济逻辑来看,这是双方在产业利益和供应链安全上的再平衡。 美国通过降低关税,换取了欧盟在部分工业品和农产品市场上的准入提升
欧美贸易协议新进展:芯片成双方核心交换筹码
avatar芝能汽车
08-24 08:19

大三排SUV:做纯电?还是60度电+800V混动?

芝能科技出品 在过去十年里,“纯电大三排 SUV”始终是行业里的尴尬存在。 想要空间和舒适,就意味着成本高企;用户最担心的补能不确定性,又被车身尺寸和电池容量放大成焦虑。于是,大三排纯电车要么被定在小众尝鲜的赛道里,要么只能靠补贴和噱头支撑销量。 蔚来的乐道L90和全新 ES8 ,似乎让纯电大车的细分市场第一次迎来变化。价格回到 40 万级主战场,体验不再依赖妥协,补能网络的完善让出行确定性第一次真正站稳。芯片和平台的自研降低了整车成本,规模化和工艺迭代让定价具备了合理性。 几乎在同一时间,岚图交出了另一份答卷:把 800V 高压与大容量电池装进混动架构里,试图在全品类车型上让“电优先”成为现实。 与岚图同时间走这条路线的,有智己、广汽昊铂。纯电还是混动,这是两条路线,但背后的问题是一致的——如何让用户在不牺牲确定性的前提下,获得电驱带来的体验优势。 01 蔚来的纯电大三排   为什么现在能成? 这个得回到蔚来ES8这款车来说,过去一代、二代 ES8 的尝试暴露出当时的两大症结:成本高企与体验优势不足。 ◎ 一代 ES8 为了追求技术领先,堆叠了许多“行业第一”,如四颗 Orin X 芯片、全铝车身,配置固然先进,却在小规模生产下带来了极高的单车成本。 ◎ 二代 ES8 则在产品定义与定价上出现偏差,脱离了 40 万级主战场,导致用户在性价比上的认知不匹配。 于是,市场自然无法形成规模。 全新 ES8带来的变化,原因在于成本曲线被重新拉平。 ◎ 芯片端,自研 9031 芯片一颗即可替代早年四颗 Orin X 的算力,不仅性能等效,成本仅为当年的零头; ◎ 车身结构上,钢铝混合替代单一全铝,安全性能不降,但材料与制造成本明显优化; ◎ 平台端,900V 电驱、电池包等公司级平台件已经在 ET9、乐道 L90 等车型上
大三排SUV:做纯电?还是60度电+800V混动?
avatar芝能汽车
08-23 12:48

Lightmatter的Passage 3D CPO:如何突破数据传输瓶颈?

芝能智芯出品 AI大模型的训练速度,越来越取决于网络带宽,而不是单颗芯片的性能。换句话说,算力的瓶颈正在从计算核心转移到数据流动。 Lightmatter在这一节点推出的Passage 3D CPO平台,把硅光子集成与DWDM波分复用放进了CPO的封装环境里,用16个波长把一根光纤的吞吐能力推到极限,再在参考平台上实现114Tbps的总带宽。这种高密度互连方式,直接回应了AI集群在空间、能效和端口数上的困境。 Passage 3D不仅仅是提高了“带宽指标”,它试图在架构层面重塑大规模集群的互连逻辑:减少铜线、压缩光纤数量、降低交换机依赖。其潜台词是,AI算力的未来增长,将越来越依赖光子而非电子。 Part 1 技术实现的核心细节 Passage 3D平台的设计核心是硅光子集成电路(PIC),它与电子集成电路(EIC)协同工作,实现光电一体化的数据传输。 这一PIC被划分为八个独立的光子模块,每个模块具备14Tbps的传输能力,总体上能提供极高的吞吐率。与传统依赖铜互连的方式相比,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更低的能耗和更好的信号保持能力。 电互连在高速传输中容易受到串扰和信号衰减限制,而光子互连则能在更长的距离上保持较高的带宽密度。 平台设计了16个外部光口,每个端口输出7.2Tbps的带宽。这些外部光口通过内部256根光纤与16个光纤耦合单元(FAU)相连,形成庞大的内部光学通道网络。 在整体上,Passage M1000参考平台能够提供114Tbps的总带宽,这是通过高效的波分复用技术实现的。 其关键技术是16波长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在单根光纤中叠加16个不同的波长,每个波长对应一条独立的数据信道,从而极大提高了光纤利用率。 在这种复用模式下,光纤相当于承载了16倍于传统单波长的带宽。每个波长都在纳米级的频谱间
Lightmatter的Passage 3D CPO:如何突破数据传输瓶颈?
avatar芝能汽车
08-23 12:48

全新ES8:蔚来不再讲故事,它开始讲价了

芝能科技出品 在蔚来的产品线里,ES8一直是一种符号——是品牌“高端感”的门面。 七年前,首代ES8的出现标志着蔚来要在百万级别的新能源SUV市场里和奔驰、宝马同台对话。而今天,全新ES8被称为“全场景科技旗舰SUV”,但它的起售价却从41.68万元起,租电模式甚至只要30.88万元。 对一台旗舰而言,这个数字并不像“高端”,更像是一次掀桌子式的定价方式。 技术上,ES8确实有十年积累:900V架构、双电机3秒加速、天空屏和零重力座椅,蔚来并没有在硬件上“缩水”。 问题在于,这种全维升级是否真的击中用户刚需?在新能源车从“讲梦想”到“比价格”的竞争拐点,蔚来选择把旗舰车型推到一个既要撑起品牌门面,又要拉销量的尴尬位置。全新ES8不是单纯的一台车,更像是蔚来对自身目前情况的出牌方式。 01 技术表现: 全面升级但并非无短板 全新ES8在外观设计上强调“纯电旗舰”的气场与精致感。它的体量感在同级中数一数二,风阻系数达到0.259,说明工程团队在兼顾大尺寸车身和空气动力学性能上做了优化。 车身传感器与车身线条融合,既服务于自动驾驶功能,也避免了“外挂感”,这是工业设计与功能需求的结合。 车内设计走豪华与科技并重的路线,Skyline天际屏与环抱式座舱布局,配合大面积Nappa真皮和金属音响罩盖,体现出材料和细节的考量。玻璃透光面积超过4.7㎡,在采光和空间感营造上接近游艇级别。 座椅布局尤其突出,二排独立座椅和三排的改进,使其真正实现了“大三排”的使用价值,不再是摆设。 空间利用率是全新ES8的一大优势。 得益于900V架构下的三电集成化,座舱面积达到6.2㎡,人均超过1㎡,这在大型SUV中处于领先水平。 第三排配备独立电动调节与大躺角功能,使得长途出行不再是“挤一挤”的体验,这对家庭用户有较强吸引力。储物能力同样亮眼,前后备厢容量充裕,并且提供下沉式储物舱,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全新ES8:蔚来不再讲故事,它开始讲价了
avatar芝能汽车
08-23 12:48

调光玻璃会取代遮阳帘吗?不同技术路线分析

芝能科技出品 汽车产业的竞争多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维度:光线。 刺眼的阳光会影响大屏;天幕玻璃的防晒效果影响到乘坐舒适;同样,车窗的隐私和氛围灯也直接影响乘坐体验。于是,一块能“随心变色”的玻璃,逐渐被更多的车企当作新卖点。 蔚来在新一代ES8上搭载光羿的电致变色调光车窗。这项曾属于豪华品牌的配置,开始进入主流市场。 调光玻璃有四种技术路线:电致变色(EC)、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染料液晶(DLC)以及悬浮粒子(SPD)。 背后是不同的材料科学突破,和成本、性能和体验之间的权衡。 01 电致变色与液晶类 调光技术的工程特点 电致变色(EC)技术的原理基于电化学反应。 以三氧化钨(WO₃)为代表的无机薄膜在外加电压下能够发生离子嵌入和脱嵌反应,从而改变其光学吸收特性。通电时玻璃由透明逐渐变为深蓝或灰黑,断电则恢复透明。 与机械遮阳帘不同,EC天幕的透光率可在1%-60%之间连续可调,实现无极调光。其能耗极低,通常每平方米功耗低于0.5W,并且寿命可超过十万次循环。由于采用固态薄膜工艺,EC玻璃能够在大曲面上实现均匀变色,因此适合覆盖整车天幕。 在技术实践中,EC的主要挑战在于响应速度。 传统EC方案从完全透明切换至深色需要2-3分钟,在低温环境下甚至可能延长至数分钟。 光羿科技近年来在固态电致变色薄膜上取得突破,将响应时间缩短至90秒,并在-40℃环境下仍能保持较快变色,显著改善了用户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EC玻璃的色调常偏蓝,对车内视觉色彩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多层复合膜的工艺优化,这一问题正在缓解。 与EC不同,液晶类调光技术主要分为PDLC和DLC两类。 ◎ PDLC(聚合物分散液晶)的核心原理是将液晶微滴均匀分布在聚合物基质中。当外加电场存在时,液晶分子取向一致,玻璃表现为透明状态;当电场消失,液晶取向紊乱,玻璃出现乳白色雾化。 PDLC的最大优势是响应速度
调光玻璃会取代遮阳帘吗?不同技术路线分析
avatar芝能汽车
08-23 12:48

蔚来新ES8 为什么能降价?蔚来为什么不做MPV?

芝能汽车出品 全新 ES8 上市后,讨论最多的不是配置表,而是价格。 41.68 万元起售,租电模式甚至只要 30.88 万元——对一台旗舰 SUV 来说,这几乎像是一种“自降身段”。但和过去不同,这次蔚来没有牺牲毛利,也没有通过“砍料”换价格。 真正的底层原因在于,经过十年投入的自研与平台化终于开始兑现回报:芯片算力的集中、架构的复用、工艺的轻量化和供应链的规模效应,让“研发降本”成为现实。 与其说蔚来在掀桌子,不如说它在“还债”——过去高企的研发支出被转化为工程成果,过去高成本的旗舰定位被回归到合理区间。这是一次产品与定价的归位。 蔚来也做了一个看似保守、实则深思熟虑的选择:不做 MPV,而是用 ES8 和即将到来的乐道 L90,把 MPV 的高频用途覆盖到位。 蔚来认为在纯电时代,“形态”不再是决定性的,真正重要的是场景和品牌气质。 Part 1 为什么全新 ES8  能把价格降下来且仍保毛利 三代 ES8 的定价调整并是工程架构、平台复用和经营节奏协同作用的结果。 最核心的变化来自研发带来的架构优化:早期需要“四颗 Orin X 芯片”才能完成的算力,现在通过一颗“9031”一颗抵四颗,减少了芯片数量与外围元件,进而降低布线、散热和屏蔽等连带成本,BOM 成本下降是确定的。 同时,900V 后电区、电驱和电池包等平台化部件在 ET9、ES8、L90 之间共享,形成跨车型的规模摊销,降低了单车固定成本和研发投入压力。 在设计上,第三代产品更注重结构紧凑与件数收敛,例如线束和电气架构的一体化,座椅等关键部件的自研,使成本在设计端提前控制,而不是通过减配实现。 过去几年的平台化投入开始体现回报,研发的高峰投入已过,成本曲线随规模提升而下移,因此“ES8回到四十多万区间”的定价具备可持续的毛利空间。 在材料和工艺方面也做了平衡:车身铝材的使用相较二代有所减少,但安
蔚来新ES8 为什么能降价?蔚来为什么不做MPV?

超拟人Eva上车,吉利要把汽车变成具身智能生命体!

芝能科技出品 2025年的汽车行业,正在迎来一场彻底的智能化洗牌。 吉利在AI座舱领域想要做出变革:今后吉利的产品线中,将不存在不具备AI能力的传统智能座舱。 这是一次“先破后立”。如何做到?吉利给出的答案是“全域AI”,并以此搭建了行业首个五层原生AI座舱架构。 在这个架构中,硬件不再只是算力的堆砌,而是与大模型、情感计算、智能体生态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一个会思考、能理解、可陪伴的具身智能生命体。 更关键的是,吉利打破了品牌间的壁垒,以“一个吉利,一个座舱”为战略,将AI OS、智能体Eva和用户ID打通,率先实现“AI平权”。 不论是极氪、领克还是银河,用户都能拥有同样的AI伙伴。汽车会进化成一个懂你、陪伴你的“伙伴”。在全球车企仍在探索如何让智能座舱更“好用”的时候,吉利已经在谈“人格”和“情感”。 01 AI座舱从功能叠加到智能体驱动 汽车座舱正经历从“信息中枢”向“智慧伙伴”的根本转型。传统智能座舱以语音交互、应用集成和娱乐功能为核心,但这种模式往往停留在“人找功能”的被动逻辑上。 吉利此次发布的AI座舱,则尝试通过全域AI的底层重构,将座舱转化为主动感知、理解并反馈用户需求的智能体系统。 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架构层面。吉利提出的五层原生AI架构,以AI算力基座为大脑,配合原生AI OS作为神经系统,通过AI智能体生态与超拟人AGI实现完整体验。 云端算力与车端算力的协同,被赋予“老师傅”和“大管家”的比喻,前者通过强大的模型与数据能力提供学习与知识储备,后者则通过独立的AI计算硬件突破传统车规芯片算力不足的瓶颈。 尤其是吉利行业首发的AI Box,使得算力和带宽限制得到大幅缓解,从而实现了端侧运行70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的能力,这意味着座舱不仅能识别语音,还能结合视觉、场景进行复杂理解与执行。 与算力对应的是原生AI OS架构,它突破了以应用为核心的传统逻辑,转向以智
超拟人Eva上车,吉利要把汽车变成具身智能生命体!

吉利AI Box:算力只是身体,大模型才是灵魂

芝能智芯出品 在智能汽车的竞争中,交互和体验是表象,芯片与算力才是底层变量。过去,车企往往在围绕车规级芯片进行迭代,但瓶颈也很明显:算力。 70亿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需要的运算能力远超芯片能承载的上限,所以目前的智能座舱仍然是“快回应、少理解”——语音识别生硬,应用生态割裂。 吉利试图绕过这一“天花板”,不是等着车规芯片算力升级,而是用一个独立的AI计算单元——AI Box,直接为座舱装个“算力外挂”。 通过AI Box,吉利首次在端侧实现了大模型的运行,并与云端算力协同,形成了一套动态分工:车端负责实时与安全,云端负责学习与更新。 Part 1 算力瓶颈与芯片局限: AI座舱的“天花板” 在智能化早期,车企普遍将智能化等同于功能集成:更快的语音识别,更丰富的应用生态,更炫的UI界面。 然而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传统模式暴露出两个根本性问题: ◎ 交互僵化:语音识别常常只能执行固定指令,缺乏对语境和情感的理解。 ◎ 功能孤岛:不同应用间缺乏联动,用户体验碎片化。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算力不足。车规级芯片虽然具备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但受限于散热、成本和功耗,其算力通常只能支撑轻量化模型。随着大模型在语音、视觉和多模态方向的发展,车端的算力需求出现了几何级增长。 以70亿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为例,如果完全依赖传统芯片运行,运算速度和能效都会严重不足,甚至无法满足实时交互的基本要求。 这就是智能座舱长期无法突破“听得懂、说得快”这个边界的原因:算力天花板限制了AI能力的释放。 吉利选择的路径是通过 AI Box 打开了一条新通道。所谓AI Box,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AI计算单元。它并不依赖传统车规芯片的封闭架构,而是作为外接模块为座舱提供高性能算力。 这种设计有几个关键价值: ◎ 算力突破:通过AI Box,吉利实现了端侧运行70亿参数
吉利AI Box:算力只是身体,大模型才是灵魂

突破200mA:易冲半导体CPSQ5416线性恒流多通道方案,驱动前灯动态设计革新

随着车灯技术的迭代与整车造型需求的升级,汽车照明正肩负起日益多元的新使命。技术瓶颈的突破释放了设计师的想象力,如今,量产车型正高度还原以往概念车的先锋美学。 在前灯系统中,动态日行灯、格栅灯、动态转向灯、迎宾灯等,在保障道路安全的基础上,日益成为整车美学设计的重要载体。 图. 动态效果的贯穿式 LED 日行灯 图. 动态转向灯 前灯系统的动态灯种的工作电流通常介于120~200mA。为了达到此驱动电流,现有方案多采用BOOST + BUCK + Matrix三级架构来实现。 由于电池电压通常在9~16V之间变化,无法直接驱动3颗及以上LED串联的方案,因此在这种架构中需要先采用BOOST电路进行升压,再使用降压芯片达到恒流驱动的目的,最后使用多通道的矩阵控制芯片来实现动态流水灯效。 然而,此架构存在明显短板。 ◎ 首先,该三级架构至少需要三颗功率芯片,BOM成本偏高。 ◎ 其次,BUCK的输出电压随着灯珠的颗数增加而增大。 例如当控制一串由16颗灯珠组成的灯组时,BUCK的输出电压高达50V以上,考虑到BUCK占空比限制,BOOST电压也要到55V以上。 因此,此架构的三颗芯片都属于高压芯片,芯片本身的制造成本往往较高,同时控制器的设计难度也偏高,高压电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能也不及低压电路。 在成本控制日益重要的市场环境下,易冲半导体推出专为前灯系统打造的多通道大电流线性恒流驱动芯片——CPSQ5416。 该芯片集成16路独立可控恒流通道,单通道电流高达200mA,轻松满足日间行车灯、动态转向灯、迎宾灯等光效的驱动需求。 图. CPSQ5416典型应用电路 CPSQ5416芯片应用在汽车前灯系统的动态灯种中,因其通道数充足,能够满足大部分灯效设计,无需额外使用升压电路,电池电压也可以直接满足需求,整个系统工作在较低电压下,且其每个通道能够单独控制,所以无需
突破200mA:易冲半导体CPSQ5416线性恒流多通道方案,驱动前灯动态设计革新

英伟达建立算力护城河:Scaling Law走向网络层

芝能智芯出品 在AI大模型时代,算力被视作“新石油”。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单个GPU的性能已经不再是决定性变量。 模型规模正以指数速度膨胀,训练和推理需要成千上万颗GPU同时工作,而这一切的效率,最终取决于它们之间的互连网络。 英伟达显然比大多数竞争者更早看到了这一趋势。它不仅在GPU性能迭代上占据领先,更通过NVLink、InfiniBand与Spectrum-X等技术,重新定义了算力系统的架构逻辑。 GPU之间的数据传输不再是简单的“带宽问题”,而是系统整体效率的核心瓶颈。延迟过高、拓扑不优,都会导致算力资源的浪费,甚至让性能提升停滞。 这也是为什么,英伟达在过去十年里不断加码网络层战略:从芯片到互连,再到系统级整合,逐步构建起一个难以被轻易替代的护城河。在这个过程中,互连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决定AI算力演进的新核心。 Part 1 算力需求爆发 与互连架构的核心地位 人工智能模型规模的扩张,推动了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从参数数量的快速累积,到训练数据量和推理场景的多样化,单一芯片性能的提升已难以满足整体需求。 为此,算力系统必须通过集群化方式进行扩展,而这也将互连架构推向舞台中央。 英伟达在GPU设计中长期强调并行计算优势,但当计算规模达到数万甚至数十万颗GPU协同时,互连效率就成为性能瓶颈。延迟、带宽和拓扑结构的优化,直接决定了算力集群的利用率和大模型训练的效率。 这也是为何英伟达不仅专注于GPU芯片的迭代,同时在NVLink、InfiniBand和Spectrum-X以太网等互连技术上持续布局。 在当下的AI训练与推理任务中,芯片性能提升与互连架构升级必须同步,否则会出现算力无法充分释放的情况。 尤其是在“Scale Up”趋势下,互连网络的效率将与“Scaling Law”类似,呈现出与模型精度、计算资源之间的耦合关系。换言之,算力的扩展不再只是单个GPU的战
英伟达建立算力护城河:Scaling Law走向网络层

电池工厂投产,市场未到:BlueOval SK面临需求落差

芝能科技出品 2025年夏天,福特与SK On合资的BlueOval SK在肯塔基的首座电池工厂正式投产。 按照最初的设想,这里将是福特电动化战略的心脏,承载着F-150 Lightning和E-Transit的续航升级,也象征着美国电池产业链的“回流”。 但现实远不如蓝图乐观: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不足一半,原计划的岗位缩减近千个,市场对电动车的需求放缓,补贴与政策红利也在逐渐收窄。 在这座工厂开出的第一批电池组下线时,福特的电动车部门刚刚录得季度13亿美元亏损,全年预计亏损或超过55亿美元。产能与需求的错位,使得这座投资数十亿美元的工厂成为一个不得不重新定义的资产。 BlueOval SK的故事不仅是福特与SK On的挑战,欧美电动汽车产业列投资从高速扩张到冷静现实,这不知道如何突围了。 01 福特和SK On 从雄心勃勃到现实考验 当BlueOval SK在2022年宣布在肯塔基州建设两座电池工厂时,被解读为福特重塑国内电池供应链的大胆之举。彼时,美国政府积极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并通过贷款和补贴支持本土制造业。 福特计划通过这三座工厂(两座在肯塔基,一座在田纳西)来支撑其电动化战略,目标是确保产能和供应安全。然而,仅仅三年后,现实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今年8月,位于格伦代尔的“肯塔基1号工厂”率先投产,NMC电池开始装配于F-150 Lightning车型,并计划在年内供给E-Transit长续航版。这本应是福特电动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但工厂的运作规模远低于最初设想。 原计划容纳2500名员工的工厂,实际只雇佣了1450人,产能利用率显著不足。与此同时,福特第二季度F-150 Lightning销量下降26%,市场需求未能兑现最初的预期。 更大的压力来自政策环境的变化。原本提供每辆电动汽车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政策即将取消,消费者购车意愿受到进一步抑制。福特的电动车部门在
电池工厂投产,市场未到:BlueOval SK面临需求落差

亚洲车市 | 土耳其2025年7月:特斯拉和比亚迪增长爆发

土耳其的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权力更替。 2025年7月,整体销量同比增长14.5%,创下历史第二高的七月成绩,但真正引发震动的,不是总量,而是格局的变化。 Renault凭借Megane Sedan的本土化优势和超133%的同比增幅,一举击退长期占据头把交椅的Fiat Egea,坐上了销量榜首的位置。 Fiat的颓势清晰可见,Egea系列在7月下滑近两成,而同门Clio却在攀升,暗示消费者的偏好正逐渐转向更加年轻化和多元化的产品。 Tesla和BYD的爆发几乎让整个市场目瞪口呆。Tesla Model Y在7月狂飙1020%,直接冲上第二名;BYD更是凭借Seal U的入场,增长超过1500%,一跃成为前十品牌,增速在传统车企的阴影下显得格外刺眼。 土耳其市场,正在成为新旧势力交锋的试验场:一边是本土化深耕的欧洲传统厂牌,另一边是以电动车新贵。 01 整体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7月的土耳其车市呈现出强劲的恢复势头,同比上涨14.5%,累计前七个月销量达到715,695辆,同比增长6.5%,刷新同期纪录。 从整体格局来看,市场依旧呈现出“传统强势品牌回暖+新势力迅速崛起”的态势。 在品牌层面 ◎ 雷诺以43%的同比增幅和11,044辆的成绩重返第一,其优势在于本地生产的梅甘娜轿车保持强劲需求。 ◎ 菲亚特则遭遇下滑,仅售出10,207辆,同比下降8.2%,未能延续过去在土耳其市场的长期主导地位。 ◎ 福特以9,646辆的销量上升至第三,超越了下滑的大众。 ◎ 丰田的表现尤为突出,同比大增60%,跻身前五,凸显了其在混合动力和紧凑型轿车上的竞争力。 特斯拉与比亚迪无疑是本月最大的亮点。 ◎ 特斯拉凭借Model Y在土耳其市场掀起热潮,当月销量4,706辆,同比增长超过十倍,位列第十; ◎ 比亚迪同样延续爆发式增长
亚洲车市 | 土耳其2025年7月:特斯拉和比亚迪增长爆发

技术解析|基于Synaptics SL1680的AI疲劳驾驶检测方案

芝能智芯出品 在辅助驾驶围绕安全的时候,如何防止司机在高速公路滥用高速NOA上导致事故,成了2025年的核心课题,这套基于Synaptics SL1680嵌入式处理器的AI疲劳驾驶检测方案。 与传统的疲劳和分心检测技术不同,依靠边缘AI计算,在本地完成视觉和行为识别,实时判断驾驶员是否出现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风险迹象,并在毫秒级响应中给出预警。 背后的关键是Synaptics Astra™ SL1680芯片——一颗专为AI场景打造的高性能SoC,集成了四核CPU、NPU、GPU以及多媒体处理模块,能够在车内完成从图像信号处理到模型推理的全链路计算,将“云端AI”搬到方向盘前方,在智能驾驶尚处于渐进阶段时,先用AI增强人类司机的安全系数。 Part 1 方案的技术架构与核心优势 Synaptics SL1680属于Astra™ SL系列嵌入式处理器,是一款面向AI原生应用的高性能SoC。其设计核心在于同时满足计算密集型任务、多媒体处理与低延迟边缘推理的需求。 在CPU架构方面,SL1680搭载了四核Arm Cortex-A73 64位子系统,最高主频可达2.1GHz。 该处理器能够支持多任务并行调度,为疲劳驾驶检测过程中涉及的图像预处理、人脸特征点捕捉以及深度学习推理提供算力保障,它能够兼容TensorFlow Lite、ONNX和YOLO等主流AI框架,使算法模型能够直接迁移并运行,减少了开发适配成本。 在AI加速能力方面,SL1680内置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拥有高达7.9+ TOPS的算力。 这一硬件加速单元能够在车载环境中实现实时的人脸特征分析,如眨眼频率、视线偏移、头部姿态等疲劳驾驶关键指标的提取。 相比单纯依赖CPU或GPU的推理方式,NPU能够在低功耗下完成高吞吐量的计算任务,大幅降低延迟。 GPU同样具备多功能特性,支持高级图形渲染与AI辅助图像计算,可
技术解析|基于Synaptics SL1680的AI疲劳驾驶检测方案

燃油车进入智能化拐点,电子电气架构“下放”

芝能智芯出品 过去十年,燃油车的叙事始终是“衰退”与“替代”。在新能源汽车的攻势下,传统车企被迫在电动化的转型赛道上加速。 但真正能延长燃油车生命力的,不是新的动力总成,而是智能化架构的“下放”。 大众与小鹏联合开发的CEA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原本是为电动车设计的集中式计算系统,如今正被移植到燃油与混合动力车型。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平移,而是对燃油车定义的重塑:它不再只是依赖机械性能的过渡产品,而是具备智能座舱、L2+驾驶辅助、OTA升级等能力的“软件定义汽车”。 CEA通过中央计算平台取代大量分散的ECU,并以高速数据总线与AI加速单元支撑座舱交互和感知计算,使燃油车获得了与新能源车几乎一致的智能化体验。这种转变,意味着燃油车不再只是旧时代的遗产,而成为智能化竞争中的新变量。 Part 1 CEA架构的技术基础 与在燃油车的落地 CEA的核心是一套以中央计算平台为中心的区域控制架构,它通过减少传统ECU的数量,将分散的控制逻辑集中到高性能计算单元中,实现车辆电子电气系统的高度集成。 这种方式与电动车的集中式架构类似,但应用在燃油车上,需要面对复杂的动力总成与传统机械系统的耦合问题。 CEA的计算平台具备多核处理器、独立的AI加速单元以及高速通信总线,能够同时承载ADAS感知计算、座舱交互、车载AI助手和OTA升级等任务。 例如,高速图像信号处理器可支持多路摄像头输入,用于实时驾驶员监控与环境感知;而集成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可运行TensorFlow Lite或ONNX等主流框架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车道线检测、目标识别等高算力需求的任务。 在燃油车场景中,CEA架构的挑战主要来自控制层面的兼容性。 传统燃油车拥有复杂的发动机管理系统、变速器控制单元和排放控制模块,而CEA需要通过高带宽CAN-FD或以太网总线,将这些模块与中央计算单元有效融合。 通过标准化接口和可扩展的子
燃油车进入智能化拐点,电子电气架构“下放”

斯巴鲁2025年Q2:销量创高,利润腰斩

芝能汽车出品 2025年Q2(2026财年第一季度)斯巴鲁交出了一份看似矛盾的成绩单:销量飙升,利润却显著下滑。 全球销量达到24.4万辆,同比增长15.1%,其中Forester、Crosstrek和全新混动车型表现亮眼,尤其在美国市场贡献最大。营业利润却同比下滑16.2%,跌至764亿日元。 美国额外关税的冲击开始显现,叠加日元升值与原材料成本压力,让这家日本车企陷入“卖得越多,赚得越少”的困境。 全年预测更显残酷:营业利润预计腰斩至2000亿日元,关税就要吞掉2100亿日元的利润。 面对外部环境恶化,斯巴鲁只能靠生产效率提升、销售组合优化和成本削减来保底,这些内部举措能否抵消地缘政治和汇率的冲击,仍是未知数。 市场看到的是一家公司销量的持续增长,但财务报表背后,却是一场生存与盈利能力的艰难平衡。 Part 1 斯巴鲁季度经营表现与市场分析 2026财年第一季度,斯巴鲁的整车产量达到24.7万辆,同比增长3.3%,合并销量为24.4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5.1%。 从地区来看 ◎ 日本国内销量保持在2.4万辆的水平,基本与上年持平,其中乘用车与微型车的销量微幅波动,显示出在本土市场的稳定性。 海外市场表现则更为突出 ◎ 美国销量达到17.1万辆,同比增长25,000辆,成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Forester和Crosstrek两款车型需求旺盛, ◎ 澳大利亚市场销量从9,000辆跃升至1.5万辆,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 欧洲市场则小幅下滑, ◎ 中国市场在低基数下录得1,000辆销量,规模不大。 整体来看,北美仍是斯巴鲁的核心市场,占总销量的七成以上,其表现直接决定了公司整体的业绩走向。 从收入表现来看 ◎ 第一季度合并收入为1.21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1.2%,其中海外收入增长最为显著,达到1.059
斯巴鲁2025年Q2:销量创高,利润腰斩

亚洲车市 | 韩国7月:特斯拉挤进前四

韩国7月车市的数据看上去平平——同比增长3.4%,13.81万辆。 但如果拆开看,本土与外资的命运正在分岔:现代和起亚的整体盘子微调,本土品牌总销量小幅下滑0.5%;而外资品牌则像被点了加速器,销量同比飙升23.2%,几乎包揽了整个市场的新增量。 最大的冲击来自特斯拉,不仅在进口车榜上碾压对手,还直接跃升至全市场第四,仅次于起亚和现代的两款王牌车型。 这意味着,在韩国中高端电动车市场,本土品牌的防线正在被外资电动车突破。宝马、奔驰、Polestar等也在各自细分领域保持强势,豪华SUV与高端电动车的组合,正成为外资攻城的利器。 01 市场整体表现与结构变化 2025年7月,韩国新轻型汽车市场实现3.4%的同比增长,销量达到13.81万辆。 其中外资品牌销量同比大增23.2%至2.71万辆,占市场近两成,而本土品牌销量则小幅下滑0.5%至11.10万辆,显示出外资品牌在韩国市场影响力持续增强。 累计前七个月,整体市场同比增长3.5%,达到96.24万辆,本土厂商占比仍超过八成,但增速仅为2%,外资品牌则录得11.8%的较快增长。 品牌格局方面 ◎ 现代继续以4.8万辆、5.9%的增幅稳居第一, ◎ 起亚以4.51万辆排名第二,但同比下降2.4%,显示竞争压力加大。 ◎ 高端品牌Genesis虽然仍守住第三,但同比下滑幅度高达23.1%。 ◎ 特斯拉成为最大黑马,销量同比飙升174.5%,升至第四位,在豪华及新能源市场的影响力迅速提升。 ◎ 宝马和奔驰增幅温和,但仍稳居前列。 ◎ KG Mobility和雷诺韩国均实现增长,尤其雷诺韩国同比大增172.3%,显示产品更新带来的积极效果。 ◎ 此外,Polestar、奥迪和Mini等在细分市场的增长同样明显,尤其Polestar同比暴增近5倍。 02 车型排名波
亚洲车市 | 韩国7月:特斯拉挤进前四

美国政府考虑入股英特尔:昔日霸主进入生死战

芝能智芯出品 当美国政府开始认真考虑入股英特尔,对于这家传奇的半导体公司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交易,变成了一次带有战略意味的产业下注。 作为曾经的半导体霸主,英特尔在先进制程的落后已经让它在7nm、5nm甚至即将到来的2nm节点上,逐渐失去与台积电、三星抗衡的资本。与此同时,俄亥俄州晶圆厂的建设一再延迟,让美国苦心推动的“本土先进制造”蓝图迟迟难以落地。 这场可能的股权投资,放在过去并不常见。美国政府虽然长期通过采购、补贴等手段影响军工和稀土等战略产业,但直接持股半导体科技巨头,可以看到在半导体领域美国的焦急,不再甘心成为单纯的政策制定者,选择主动进入董事会层面的利益相关方。 背后的逻辑很直接:全球地缘紧张下,先进制程芯片不仅是经济竞争的筹码,更是国防与科技安全的核心。 这笔投资不仅关系到英特尔的现金流与研发速度,还可能改变它的组织架构选择。外界呼吁拆分设计与制造,借鉴台积电模式,但在高度耦合的先进工艺时代,这条路或许并非捷径。 Part 1 美国政府 为什么要考虑入股英特尔?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中,制造能力正日益集中于少数几家企业和地区。 ◎ 台积电在台湾、中国大陆的晶圆厂产能占据全球 60% 以上的代工市场份额,并在 3nm 工艺上实现量产领先; ◎ 三星则依托韩国和美国德州工厂,保持在 GAA(Gate-All-Around,全环绕栅极)结构上的技术竞争力。 ◎ 相比之下,美国本土的先进制程产能占比不足 10%,且大部分仍处于 10nm 以上节点。 美国政府自 2020 年以来便不断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干预。 拜登政府在 2022 年签署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为国内芯片制造企业提供高达 527 亿美元的补贴与税收优惠,其中 390 亿美元直接用于生产制造补贴。 英特尔是法案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其俄亥俄州“Mega Fab”项目
美国政府考虑入股英特尔:昔日霸主进入生死战

通用处理器的终局:数据中心会买单吗?

芝能智芯出品 2025年的数据中心,正在被一场看不见的热浪吞噬。新一代处理器的性能越高,耗电和发热就越疯狂,冷却系统已经被逼到极限。 过去几十年,CPU凭借通用性成为计算的绝对主角——无论是数据中心还是个人电脑,它们承担了几乎所有类型的工作负载。 但为了适配一切而牺牲能效的“通用”逻辑,正在成为负担。AI、图形计算、数据流处理……越来越多的专用架构开始在服务器机房抢占CPU的地盘。 从支持C++可编程的第二代NPU,到像Efficient Computer这样摒弃指令提取、直接让数据在片上流动的处理器; 再到Vaire Computing用可逆计算回收能量的激进尝试——硬件设计师正试图跳出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框架,寻找比“加更多风扇”更根本的节能方式。 问题是,处理器不仅是硬件,还背着操作系统、编译器、测试工具、开发习惯这些沉重的生态。即便是节能100倍的设计,也必须穿过这层厚重的商业与技术护城河,才能活下来。 Part 1   基于数据流的处理器架构: 减少冗余、优化数据路径 传统通用处理器为了适应多样化的计算任务,设计上包含了大量通用功能单元和复杂的指令执行机制。这种“全能型”设计保证了灵活性,却牺牲了能效。 在数据中心等对功耗高度敏感的场景中,通用架构的高能耗成为长期难以回避的问题。 数据流处理器(Dataflow Processor)的核心思想,是让数据在处理单元之间以预先设定的路径直接流动,减少指令提取、解码和动态调度等环节所带来的能耗损失。 以 Efficient Computer 的设计为例,处理器由一系列计算块(Tile)构成,每个块在配置阶段被静态分配固定的指令,加载后无需周期性重新提取。这种模式使得指令与数据传输路径固定化,从而减少了通用架构中频繁变化所需的控制逻辑能耗。 片上网络(NoC)采用电路交换方式而非分组交换。一旦建立连接,数据即可持
通用处理器的终局:数据中心会买单吗?

全球压力下的日产:2025年Q2亏损与重组

芝能汽车出品 日产汽车刚交出的新财年第一季度成绩单,延续了四个季度的亏损,还让外界看到了它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浪潮中的被动姿态。 全球销量同比下滑10.1%,营收减少9.7%,净亏损1158亿日元——在现金储备尚可的表面之下,是盈利能力持续被侵蚀的现实。 压力来自多个方向: ◎ 美国市场的关税高企,让新技术迟迟无法兑现销量; ◎ 中国市场也有压力,跌幅为17.6%; ◎ 欧洲市场则被严苛的排放法规和电动化竞争拖住脚步。 日产的全球业务,正被这三大核心市场同时挤压。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产不得不按下重组的加速键——关厂、裁员、压缩成本,并寄希望于与东风汽车的出口合作来腾挪产能、开辟新兴市场。 Part 1 日产财报表现与经营压力 2025年第二季度 ◎ 日产全球销量为70.7万辆,同比下降10.1%,净收入2.7万亿日元,同比减少9.7%。 ◎ 营业亏损为791亿日元,低于市场预期的2000亿日元,但净亏损仍达1158亿日元。 ◎ 总流动性为3.1万亿日元,另有1.8万亿日元未动用信贷额度,现金储备尚可,但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按区域来看 ◎ 中国市场表现疲软,上半年销量为27.95万辆,同比下降17.6%,成为下滑幅度最大的市场。受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崛起与产品竞争力不足影响,日产在华市场份额明显萎缩。 ◎ 美国市场方面,尽管推出了全新e-Power技术,但量产应用需等到2026至2027年间,加之高关税因素,新车型红利尚未显现。 ◎ 欧洲市场则受严格排放法规与电动车普及加速影响,日产上半年注册量下降5.2%,并计划在该地区进行裁员。 财报显示日产处于营收、销量和利润的压力中,尤其在核心市场的竞争力削弱,使短期内恢复盈利难度加大。 为扭转局面,日产设定了到2026财年实现汽车业务营业利润和自由
全球压力下的日产:2025年Q2亏损与重组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