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后动
谋定后动认证个人
老虎认证: 长期思维,投资为乐,我的主页财加加网站:www.finplusplus.com
IP属地:未知
44关注
27884粉丝
3主题
0勋章
avatar谋定后动
2021-12-10
拜托大家给我投个票,倒数上去第3个。谢谢了!你的支持是我持续输出内容的最大动力[抱拳] [抱拳] 
@小虎活动:2021 Most Popular Author Voting: Who are Tiger Stars of the Year?

【谋周报】美股的圣诞行情会来吗?(2025年第44周|总第246期)

10月31日,美联储FOMC会议落幕,降息如期而至,但鲍威尔的话锋转冷——“委员会内部意见并不完全一致”。降息的确定性与通胀的粘性之间,市场正在寻找新的平衡。 几乎在同一时间,全球另一条重磅消息传来:特朗普政府与中国正式达成经贸框架协议。这份文件虽然算不上“新广场协议”,但却在一夜之间显著降低了过去两年笼罩市场的地缘与供应链风险。来自于白宫网站在超级周之后,美股站在了一个微妙的节点:流动性重新宽松、AI盈利兑现、估值攀至十年高位,而宏观摩擦风险却意外缓和。美联储:降息兑现,但口气变鹰FOMC如预期降息25个基点,利率区间降至4.75–5.00%。鲍威尔强调通胀“仍高于目标”,并罕见指出“内部意见分歧”,显示联储内部对于未来路径并无完全共识。 市场预计年内或再有一次25bp降息,但2026年重新收紧的概率小幅抬头。十年期美债收益率维持在4.2%附近。财报季:AI是主旋律截至10月31日,标普500已有64%的公司发布三季报。FactSet数据显示:83%公司EPS超预期、79%营收超预期;整体盈利同比+10.7%,为连续第四个季度双位数增长;营收同比+7.9%,创2022年以来新高;净利率12.9%,高于去年同期与五年均值。M7中五大巨头的表现成为市场风向标: 微软、苹果、亚马逊、Alphabet四家公司合计贡献了标普500盈利上修的约60–65%,而Meta因一次性税项拖累成为唯一显著负面贡献者。 换句话说,整个美股的盈利上修,几乎是这四家AI核心企业拉动的“结构性繁荣”。估值:十年来最高的定价FactSet报告显示,标普500的前瞻12个月P/E为22.9倍,高于5年均值19.9和10年均值18.6。 在10月29日时一度达到23.1倍,为自2020年疫情后以来的最高水平。 分行业看:信息科技:31.5×可选消费:28.5×金融:15.9×能源:15.4× 当前估值区间已
【谋周报】美股的圣诞行情会来吗?(2025年第44周|总第246期)

【谋周报】超级周来袭:利率定向、财报定价、中美博弈(2025年第43周|总第245期)

这一周,我们终于迎来了2025年下半年最重磅的“超级周”。FOMC会议、M7财报、中美经贸磋商、美国GDP与PCE数据——几乎所有能牵动市场方向的变量,都挤在了同一周的日历上。 无论是宏观利率的方向,还是企业盈利的兑现,甚至地缘关系的缓和迹象,都会在这几天内陆续浮出水面。而在这些事件交织的背景下,美股接下来几个月的走势,也许就此定型。 利率的最后拐点:降息节奏已定,方向才是关键 市场早已在为FOMC做准备。按照CME FedWatch的定价,美联储在今年的两次降息(共50个基点)几乎已成定局。 CME上的预测 从数据上看,美国的通胀确实在降温。9月核心PCE同比2.5%,是过去三年来的最低水平;失业率维持在4.1%,工资增速连续三个月放缓。这样的组合,正好符合美联储设想中的“软着陆”剧本:经济没硬着陆,通胀也在回落。 但市场对这份“好消息”其实有点不安。因为每一次软着陆预期的出现,往往也是股市估值的高点。你能感受到资金的矛盾:一方面希望降息更快,另一方面又怕降息太快意味着增长不稳。 这次会议的看点,不在于是否降息,而在于两件事: 第一,美联储是否会调整“点阵图”暗示2026年的中性利率水平。如果联储暗示长期利率将低于2.5%,那就是明确的宽松信号,会直接推高成长股估值;反之若仍坚持“高利率更持久”,市场可能短暂震荡。 第二,鲍威尔是否会进一步讨论“缩表节奏”。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高峰的8.9万亿美元降至7.1万亿,但缩表步伐正在放缓。若联储暗示明年上半年可能结束缩表,那意味着市场流动性将再获释放,对债市和成长股都是正面催化。 换句话说,降息本身已无悬念,真正决定方向的,是流动性和长期利率预期的再锚定。 M7财报:AI红利兑现,估值能否继续撑住 这周的财报阵容堪称“地表最强”: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苹果——M7中有五家同日登场,占标普500总市值的四分之一。这几乎是
【谋周报】超级周来袭:利率定向、财报定价、中美博弈(2025年第43周|总第245期)

【谋周报】美元跌出半世纪新低,黄金涨成制度的镜子(2025年第41周|总第243期)

从年初到现在,美元跌了超过10%,创下了近50年来的最差表现;而黄金,却一路涨成了新神话。上周现货金价最高冲到4200美元/盎司,年内涨幅逼近60%。美元跌、黄金涨,听起来挺合理,但要真细看,这一轮的逻辑其实和以往完全不一样。 按常识,经济强、通胀高时,美联储会加息,债券收益率上升,黄金这种无息资产就该跌;反之,如果经济弱、通胀低、利率走下坡,债券收益率下降,黄金才会上涨,起到避险的作用。可现在是怎么回事?美国经济数据不算差,失业率还在4.2%附近,GDP增长2.3%,可美元照样跌,黄金照样飙。换句话说,市场不再按教科书的逻辑走了。 从 4 月到 5 月,市场上出现了几组“分手”:美元和美股分手,美元和美债收益率也分手。你看标普 500 的走势,美股越涨美元越弱;10 年期美债收益率反弹到 4% 以上时,美元指数却反向下跌。这在过去很罕见。原因其实很简单——市场开始把“美元”当成了风险本身。 上周,特朗普宣布自11月起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确实在短期内引发了市场避险情绪,但它并没有直接“引爆外汇市场”。美元指数当时的下跌,更多来自降息预期升温与资金避险方向转移这两股力量。 简单说,市场在重新定价风险:一方面,关税冲击让投资者担心美国通胀回升、美联储被迫延后降息;另一方面,投资者开始把风险从“全球贸易”转向“美国财政”,担心长期债务与政策稳定性。于是,避险资金分流——一部分进入黄金,一部分买入美债,仍看好美国资产安全性;而海外资金虽然继续买美股,却普遍选择对冲美元敞口。这意味着:钱进了美国市场,但没有顺带推高美元需求。 下面这张图来自《金融时报》,数据是德银的研究。蓝色是对冲后的资金,红色是没对冲的。从 2022 年到 2025 年,美股的外资流入大多是不对冲的——买美股就等于买美元。但到了今年上半年,趋势彻底反了。蓝线(hedged)占比飙到 80% 以上,红线(
【谋周报】美元跌出半世纪新低,黄金涨成制度的镜子(2025年第41周|总第243期)

【谋周报】稀土牌再出手,美股回调是陷阱还是机会? (2025年第41周|总第243期)

上周的周报刚刚提到“美股是不是该回调了?”,结果这周五,美股就给了一个教科书式的回答——标普跌2.7%,纳指暴跌3.6%,创下自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导火索来自特朗普的一条推文:从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更狠的是,他还说“原计划两周后在韩国APEC会议上与**会面,但现在似乎没必要了”。一句话,瞬间掀起市场下跌的巨浪。 很多人纳闷:几个月前不是刚刚“休战”吗?为什么又闹翻?贸易战真的进入“全面升级”了吗? 导火索:中美双向出招 这次升级其实源于中国连续两份官方公告。 10月9日,商务部发布稀土出口管制新规,把与稀土相关的技术设备、原材料、辅助材料、重稀土氧化物、化合物、永磁材料等全部纳入许可范围; 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又宣布,对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口费——从10月14日起,只要是美国拥有、注册或建造的商船,靠泊中国港口每吨收取400元人民币。 外界称这是“双拳反制”:稀土打实处,美国船只打象征牌。因为美国的造船业只占全球0.04%,悬挂美国旗的商船全球排第20位,中国这招更多是政治信号;而稀土——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背景:美国先动手,中国才反击 这次中国并非“主动挑衅”,而是对美方举措的回应。 10月3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发布通知,自10月14日起,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船舶(包括在建船只和汽车运输船)征收额外费用: 中国所有的船舶按每吨50美元计费, 中国建造的船舶按每吨18美元或每箱120美元计费。 别看数字小,一艘一万吨级货轮靠港,成本就要50万美元。航运巨头克拉克森的数据指出,中国是全球第六大船旗国、第一造船国,仅2024年就占全球造船量的53%,几乎每四艘商船就有一艘“Made in China”。照此推算,美国的这波“过路拔毛”将令中美贸易年度成本增加170亿至230亿美元。 而相对应的,美国建造的船只无论在数量和吨位上,和中国相比是差
【谋周报】稀土牌再出手,美股回调是陷阱还是机会? (2025年第41周|总第243期)

【谋周报】美股是不是该回调了?(2025年第40周|总第242期)

过去这一周,美股延续强势,主指数齐创新高。 标普500上涨约1.1%,道指涨近1%,纳指涨幅约1.3%。AI、芯片与软件板块仍是主力,但在高位已现分化迹象。10年期美债收益率全周小幅下滑,收在4.09%附近;美元指数(DXY)回落至97.8一线,为7月以来最弱一周。 QQQ过去一周涨1.1% 大宗商品方面,WTI原油价格从前期高点快速回落,收于约60.9美元/桶,全周下跌7.5%;黄金价格则逼近3900美元/盎司,周涨2.5%,连续第七周上扬,显示市场在创新高行情中仍保留防御姿态。 宏观数据并不算亮眼。9月ISM服务业PMI从8月的52.0降至50.0,正好落在扩张与收缩的分界点;新订单指数从56.0滑落至50.4,就业分项连续第四个月低于50,劳动力需求的放缓已经清晰。职位空缺(JOLTS)最新官方数据为718万个,虽然较去年同期减少,但仍属健康区间,就业市场总体仍稳,只是热度不再。 货币政策方面,最新CME FedWatch数据显示,市场普遍押注美联储年内将降息两次——10月一次、12月再一次,概率分别约为98%与90%。少数机构如美银仍认为只会降一次,但主流共识已经从“是否降息”转向“降息节奏与幅度”。换句话说,市场的基调已经从观望转向兑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一个月里,几乎所有投行的语气都开始变得谨慎。 摩根士丹利(9月30日《Weekly Strategy Update》)指出,美国经济正处在“延迟性疲态”阶段,企业盈利预期已爬上高位区间,若年底前没有新的催化,股价支撑将更多依赖信心而非基本面。 花旗集团(9月27日《Global Equity Outlook》)提醒,成长股的估值溢价已处于历史第九十分位,市场再上涨几乎只能靠“情绪续命”。 贝莱德(10月1日《Weekly Market Commentary》)在其周评中也指出,政策不确定性与供应链扰动“正在压
【谋周报】美股是不是该回调了?(2025年第40周|总第242期)

【谋周报】木头姐买入阿里给了我什么启发?(2025年第38周|总第240期)

上周在国内跟业内基金经理朋友聊到美股宏观,有人问起我对港A怎么看。我坦率地说,没有做,一来精力有限,二来也不太看好。那位朋友追问:“那什么信号会让你改主意?”,我脱口而出:Cathie Wood。她政治立场中性,言行一致,做法透明,痴迷颠覆式科技创新,是我一直以来学习的偶像。结果回到新加坡没几天,打脸的新闻就来了,“木头姐豪买阿里百度”。这一下,逼着我认真反思:是否应该校正自己对港A的偏见了? 国内媒体的标题 先校准“木头姐信号”的含义:试探≠重仓 买了没错,但仓位极低:ARK家族合并口径里, $阿里巴巴(BABA)$ 当前权重约0.11%,本质是“试水位”(而非翻多到位)。分基金看:阿里已进两只ETF—— ARKW:持有约48,476股,权重0.34%(9/25披露CSV)。 ARKF:持有约48,849股,权重0.60%(9/26披露CSV)。 总计~1,630万美元买入额与外媒报道一致。 百度阿里在整个ARK基金中的占比分别是0.30%和0.11%。 历史对比:2021年初,ARKK对中概敞口一度约8%,随后大幅降到近乎清仓;这次重启更多是战术回补而非重仓。 我的结论:“木头姐入场”是一个好信号,但不是“集合号”。 她的仓位表达的是“可投但谨慎”,而远非“重仓中国”。 外资态度转向:从“别碰”到“挑着碰” 话语拐点:路透本月直言,三年前把中国称作“不可投”的外资,正在谋划回归,驱动因素包括中国科技机会与美股高估值后的再分散化。 价差窗口:恒生沪深港通AH溢价指数年内持续下行,6月曾触及近五年低位区间,意味着H股性价比窗口打开、更利于“先港后A”的路径。 资金结构:与此同时,境内杠杆与南向资金才是今年推升中港行情的主因之一——两融余额创历史新高约2.29万亿元,典型“风险偏好回升”的内生证据
【谋周报】木头姐买入阿里给了我什么启发?(2025年第38周|总第240期)

【谋周报】美联储再次走出“最不坏的路径”(2025年第37周|总第239期)

过去一周,美股投资者最关注的,莫过于这次FOMC会议。戏剧性的背景大家都知道:特朗普在会前又骂又打,甚至亲自下场把“自己人”Stephen Miran塞进了美联储理事会。但结果呢?美联储还是按部就班走了该走的路径:降息25个基点,并在点阵图上暗示今年余下还有两次降息。资本市场最想看到的,不是某个总统的胜利,而是制度在压力下依旧能保持独立性。 正如我在《投资为乐》中一再提到的:美国制度的韧性,总能找到“最不坏”的出路。 📊 决议文本里的核心变化 GDP:2025年预测从6月的1.4%小幅上调至1.6%,未来几年维持在1.8%左右。这说明增长虽然偏低,但并没有硬着陆迹象。 失业率:2025年维持在4.5%,逐步回落到2028年的4.2%。这接近长期自然失业率,显示就业市场依旧韧性十足。 PCE通胀:2025年3.0%,但2026年就滑落到2.6%,2027年和2028年更是直接回到目标区间的2.0–2.1%。这是最关键的信号:通胀预期正在被压稳。 联邦基金利率:2025年底中值是3.6%,比6月的3.9%更低,显示今年还有降息空间;2026年3.4%,2027年3.1%,最终长期利率在3%左右。这等于告诉市场,高利率周期真的在往下走了。 一句话总结:增长温和、就业稳定、通胀回落,利率走低——这是市场最想看到的“软着陆+温和宽松”的组合。 image 📰 主流英文媒体怎么解读? 《华尔街日报》强调的是“美联储不为政治所动”,特别是在特朗普高压下,依然按照数据行事,释放了独立性信号。 《金融时报》则把重点放在“点阵图的宽松路径”——绝大多数官员支持年内再降两次,Miran是唯一激进支持快速降息的人。 彭博社则用“市场的信心锚定”来形容这次会议:美联储选择了循序渐进,而不是被迫大幅降息,从而让长端利率保持平稳。10年期国债收益率会前略升,会后反而回落,就是这个逻辑的体现。 🧠 我的拆
【谋周报】美联储再次走出“最不坏的路径”(2025年第37周|总第239期)

【谋周报】降息在即:25还是50? (2025年第36周|总第238期)

下周三,美联储要开FOMC会议。这一场,不只是例行的利率决定,而是未来3个月股市走势的定调。 市场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到底是降息25个基点,还是直接来个50? 我们把几张关键牌摊开来看。 🧑‍💼 就业:从“铁饭碗”到“急刹车” 过去两年,美国就业市场强得离谱,从数据上看,好像人们想要跳槽就能找到新岗位似的。可是最近两个月,风向骤变。 非农就业(8月):新增只有2.2万人,而过去12个月的月均水平是22万。同比下降接近90%,这是2020年疫情后最疲弱的单月表现之一。 失业率:升到4.3%,高于7月的4.1%,创下2021年以来的新高。 年审修正:劳工部确认,过去一年就业数据被高估了91万人。等于说,我们之前看到的“火热就业”,其实有水分。 劳动力参与率:维持在62.7%,比疫情前的63.4%还是低,说明很多人没有回到职场。 工资:8月平均时薪环比+0.3%,同比+3.7%。增速虽比去年的5%明显放缓,但还是高于2%的通胀目标。 这一组数字的意思是:就业市场“软化”已经发生,但薪资和服务业需求还没崩。换句话说,联储必须承认风险,但还没到“急救”的地步。 【结论】足以触发降息,但一次性砍50bp会显得过度。 📉 通胀:方向没错,但路还长 通胀正在下行,但节奏并不顺滑。 CPI(8月):同比2.9%,终于回到“2字头”,但环比0.4%,高于市场预期的0.2%。其中能源价格小幅反弹(+2.1%),住房成本依然顽固(+0.4%)。 核心CPI:同比3.0%,连续3个月几乎原地踏步。商品类通胀降到1.2%,但服务类还在4.8%,明显拖后腿。 核心PCE(7月):同比2.9%,这是美联储最关注的指标,离2%目标还有0.9个百分点。 PPI(8月):环比-0.1%,同比2.6%。上游生产成本已经降温,比如运输和金属价格都回落了,但还没完全传导到零售端。 这说明什么? 上游冷了,下游还热着
【谋周报】降息在即:25还是50? (2025年第36周|总第238期)

FSD不只是自动驾驶,是新的“印钞机”吗? (2025年第36周|总第238期)

这两周,资本市场最热的短视频不是AI模型演示,也不是加密货币反弹,而是特斯拉的Robotaxi。 9月初,特斯拉悄悄在全美 iOS 商店开放了Robotaxi App 的下载。结果短短几天,下载量直接冲上App Store下载排行的第6名。ARK的首席未来学家 Brett Winton 还贴出了数据:Robotaxi 的单日下载量是Uber 过去30天平均值的1.4倍,更是Waymo历史最好一天的 6 倍。 朋友圈里很多人也转发那些“无人驾驶穿越复杂路口”的短视频:👉 视频链接:https://youtu.be/llUtxaS4jbc。 快进到9分钟的时候,看看车子在繁忙的T字路口是如何非常果断地加速转入正道的,这个操作绝对比得上人类的老司机。 问题是——这是不是等于特斯拉的Robotaxi真的落地了?答案没那么简单。 目前Austin的 Robotaxi 试点还是带着“安全监控员”的,乘车价格6.9美元,行驶区域有严格的地理围栏。你在 App 里排到的更多是候补资格,而不是马上能打到车的现实体验。换句话说,下载量是宣传期权,不是现金流。真正的转化,还得看特斯拉能否在年底前移除安全员,把服务从一城一地扩展到更多州。 Musk 的“万亿赌局”:FSD 是现金,Robotaxi 是杠杆 和视频热度相比,大家或许更关心的是马斯克最新的薪酬方案。 9月5日,特斯拉董事会抛出一个堪称“史上最大”的 10 年绩效方案:最高市值达 8.5 万亿美元,总激励规模上限 1 万亿美元。乍看是天文数字,但条款里核心考核竟是 FSD 和 Robotaxi: FSD:目标 10 亿活跃订阅。就现实来说,哪怕只达到 1000 万订阅,每月收费 99 美元,总年收入就是 118.8 亿美元,毛利堪比顶级 SaaS。 Robotaxi:目标 100 万台商业运营车辆。换句话说,特斯拉赌的是打造一个无人驾驶
FSD不只是自动驾驶,是新的“印钞机”吗? (2025年第36周|总第238期)

赌财报,赌的是什么?(2025年第35周|总第237期)

股市爬到高位,大家心里其实都明白:现在是历史高位,要等一等,别在山顶上傻傻站岗。可问题是——等待,本身就是最折磨人的操作。行情没动,账户没波澜,你却要眼睁睁看着时间溜走,手痒怎么办? 于是,我们给自己找了一个既能打发时间、又不会太刺激的玩法——赌财报。 这一季,我们带着会员们一共上了12场财报“赌局”。结果呢?我自己的账户,盈利超过 4万美元,胜率 100%。听起来像爽文剧本,但背后并不是“财报神算子”的天赋,而是有一套清晰的逻辑:我们没有去追那些情绪爆棚的妖股,而是用双卖 Straddle 去狙击那些“没劲”的公司。 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聊聊这12场赌局背后的得与失——为什么要赌没劲的?怎么计算仓位?以及赌财报的意义,究竟是不是“赢钱” 🎯 过程:12场财报战役,我们怎么玩? 先把成绩单亮出来: 策略选择:12个票里,9个是双卖 Stragle(SP+SC),1个单卖 Put,1个单卖 Call,1个小仓位买 Call。打法非常集中。 结果数据:12单里,6单都走到了预设节奏,另外6单需要提前处理。 股价表现:大部分财报后首日股价波动在 ±3% 以内,和我们选的“波动预期小”的逻辑高度吻合。只有 MSTR、ACHR、PLTR这样的高Beta股,出现了超过5%以上的大幅波动,而DELL的情况是跟随大盘下挫而下跌8.9%,算是最意外的例子。 会员表现:不少朋友因为平仓节奏没把握好,恐慌提前离场,或者贪心想再多拿一点,结果错过了本来该到手的盈利。这就是“赌”的另一面:赌的不只是股价,还赌人性。 一句话总结:我们赌的不是“爆点”,而是“无聊”。结果也印证了——股价没劲,我们才有的赚。 🔍 机理:为什么要赌“没劲”的股? 很多人会疑惑:财报不就是要赌惊喜吗?为什么反而去挑那些“平平无奇”的? 原因很简单:期权卖方要的是 确定性。 如果你去卖CRCL、TSLA、HIMS这种高波动票的财
赌财报,赌的是什么?(2025年第35周|总第237期)

黑夜未明天色已变——特斯拉的FSD黎明将至(2025年第34周|总第236期)

十年前大家还在争论:电动车能不能上高速?能不能撑过五百公里?结果今天,电动车早就成了街景。现在争论换了个版本:车能不能自己开? 答案是:正在逼近。它不会像SpaceX一样瞬间直冲云霄,而更像天亮前的鱼肚白——看似还暗,其实天色已经变了。 美中欧的三条路径 美国:我们几个身居在美国的会员们都知道, $特斯拉(TSLA)$ 早就跑通了商业模式。每月只要支付99美元,甚至还不如一顿高档晚餐的钱,就可以在北美订阅FSD。根据特斯拉官方披露:FSD的车事故率比人工驾驶低了4倍。安全和挣钱,两手抓,你不佩服都不行啊。 中国:众所周知的原因,有点难,但也挡不住大趋势啊。目前特斯拉和百度合作已经解决了地图和测绘资质的问题,FSD虽然有点贵,要6.4万元,但本身特斯拉的目标客户群体也都是中产家庭,相比较其他竞品,感觉性价比还高了不少。这样软件搭配着硬件一起卖,未来的利润不可想象。 欧洲: 曾经我以为《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闪电”讽刺的是中国,后来才发现这是在阴阳欧洲的办事效率:超级无敌慢。一个FSD的审批慢的被马斯克吐槽“伤害了欧洲人的安全”。不过还好,慢归慢,但事给办。伦敦、罗马、马德里都已经在跑监督式 FSD,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八个国家的车主也拿到了 Beta 邀请。只要时间一到,审批通过,估计会立马大面积铺开。 对社会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方向盘能不能放开”的小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运转方式的重写。数字最能说明: 安全层面: 如果 90% 美国车辆换成自动驾驶,每年能避免 2.5 万人死亡,节省 2000 亿美元社会成本。 出行成本: 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的人力成本占到约 70%,一旦换成 FSD,单公里出行成本有望从今天的 0.7–1.0 美元/公里(以美国为例)降到 0.25–0.3 美元/公里。对普通家庭来
黑夜未明天色已变——特斯拉的FSD黎明将至(2025年第34周|总第236期)

谁在嫌弃美债?谁又离不开它?(2025年第33周|总第235期)

过去一周,美股还是在蹦迪,标普又扭了个+1%,把唱空的机构晾在舞池一角,尴尬得很。可另一边,债市上演的是另一出戏:财政部连着抛出10年、30年期国债。表面上看,成交收益率比上次还低了一截,本该算是需求旺盛,可市场解读却偏偏是“认购疲软”。这是怎么回事?在回答之前,先得把两个最常见的认知误区拆一拆。误区一:财政部一扬手,美债就能卖光很多人想当然:美国信用好、美元是霸权,财政部要卖债,市场自然蜂拥而至。但事实没这么简单。美债拍卖是一套完整的市场机制:一级交易商(Primary Dealers) 必须兜底承销;间接投标者(海外央行、国际机构)决定外国买盘;直接投标者(基金、保险、养老)看的是本土配置需求。财政部当然可以多发债,但市场有一根“看不见的红线”:如果发得太多,收益率就被市场抬上去;如果赤字扩张过快,长端收益率会立刻跳针。换句话说,市场其实成了制约政府行为的一种力量。财政部想轻松融资?利率会马上会给出反馈。美国国债的“批发到零售”流程要想真正看懂拍卖,就得先搞清楚国债是怎么从财政部“批发”到我们普通投资者手里的:财政部:发货方公告要发债,开场就是一场大型“批发市场”。一级交易商:批发商兼兜底队和纽约联储签约的二十多家大行(摩根大通、高盛、花旗…),必须全程参与,保证拍卖不流标。别人不买,他们就得“吃下库存”,然后再在二级市场慢慢消化。Indirect / Direct Bidders:大客户Indirect:海外央行、主权基金;Direct:美国本土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他们不是等一级分销商转手,而是直接在拍卖现场下单。二级市场:零售端一级交易商剩下的库存,会被投放到二级市场。对冲基金、银行、共同基金买走一部分,最后通过ETF/基金的形式,才间接落到散户手里。所以说,美债的逻辑是:财政部办拍卖 → 大客户直接买 → 一级交易商兜底 → 再流向零售市场。误区二:美债是美国的沉
谁在嫌弃美债?谁又离不开它?(2025年第33周|总第235期)

高处不胜寒?也许该低头看看(2025年第32周|总第234期)

过去一周,很多机构已经在唱空——滞涨要来了、估值太贵、别追高,然而台下市场却像没听见一样,标普500一周涨了2.4%,纳指直接冲了3.9%。看起来,大盘完全不理会这些“好心提醒”,反而是一路踩油门。 这背后,宏观故事挺多的。 先是美联储的“换人”:8 月 1 日,鸽派理事 Kugler 辞职,8日生效;白宫立刻提名Miran顶上。Miran就是《海湖山庄协议》的那个始作俑者,市场立刻脑补成“9 月宽松味更浓了”。不过程序却没有这么快,他需要得到参议院确认才能投票,而9月议息前跑完这个流程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这次人事变动更像是放了个信号弹,真正左右9月FOMC会议结果的,还是接下来两周的 CPI、PPI 和就业数据。 市场反应倒是真快:9 月降息 25bp 的概率冲到 9 成,年内降息75bp 的呼声也比前一周高了不少。 另一边,美债季度再融资拍卖不太给力。3 年、10 年、30 年三场全是正尾差,中标收益率比场外预期高,认购倍数也普遍低于半年均值。外资买得少,一级交易商被动吃货多。尤其是 30 年期,尾差约 2bp、认购倍数 2.27,直接把长端收益率顶到 4.81% 附近。短端利率在降息预期压着往下走,长端却因为期限溢价和需求问题抬着头,曲线短期“熊陡”了一把。 这种宏观环境下,大家最关心的几个热门板块——芯片、币圈股、大科技龙头——过去几周都爬得挺高。想追吧,心里怕;不追,又怕少赚一轮。那有没有别的方向,能沾到大趋势的光,又不至于站到山顶吹冷风? 我觉得,网络安全就是一个。 它和 AI 的关系,比大多数人想的要近。Morgan Stanley 最近问了很多大公司的 CIO:未来打算把钱花在哪?前四名清一色是网络安全——终端安全、云安全、身份管理、访问控制。为啥?因为 AI 不光帮你写代码,也帮黑客写攻击脚本。 CrowdStrike 的数据挺直观:攻击者平均 62 分钟就
高处不胜寒?也许该低头看看(2025年第32周|总第234期)

鱼咬钩了,但别急 2025年第31周|总第233期

美股上周原本风平浪静,谁料周五突遭重击,纳指重挫超 2%。罪魁祸首,是一份彻底“打脸”的就业数据:7月非农新增岗位仅 7.3 万,远低于市场底线(预期至少 10 万);更令人震惊的是,5月和6月的数据合计被大幅下修25.8万,原本看似稳健的增长瞬间变成几乎原地踏步。 市场的情绪也随之急转直下:本以为是“软着陆”中的温和降温,现在却开始担心,劳动力市场是不是早就从减速滑向失速?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经济的“增长神话”正面临破裂的拐点? 就业数据“面”与“点”同时崩 家庭调查就业骤减 26 万、劳动参与率跌至62.2%(32个月低点),U-6失业率或称“广义失业率”升至 7.9 %,显示更多人处于兼职、半失业或边缘状态; 除医疗与社会服务外,制造业、商业服务、政府岗位全面流失。 整体来看,就业市场正站在悬崖边缘,离全面恶化似乎只差临门一脚。Manpower 北美区总裁坦言,虽然现在还谈不上崩盘,但这种持续性的降温正在积聚压力,暗示问题早晚会爆发。 这份报告中唯一稍显安慰的,可能是薪资数据:7 月平均时薪环比增长 0.3%、同比增长 3.9%,略高于市场预期。但在投资者眼中,这更像是一个“落后指标”,在整体就业疲弱的大背景下,薪资的回升显得有些于事无补。 降息预期映射成衰退恐惧 数据公布后,CME上9月降息概率从38%一度飙至85%。 CME上一天之内降息概率暴涨近20% 特朗普则公开炮轰鲍威尔、要求立即大幅降息,言辞近似于泼妇骂街了,这加剧了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 投资者开始意识到:若降息是因经济失速而非通胀好转,那么降息对股市并非是好事。 在这样风向突变的环境中,接下来的美股怎么看? 这里我结论先行:目前的美股没有大的系统性风险,这样的回调是健康的,美股每次的回调都是黄金坑。 之前很多等回调的朋友盯得脖子都长了,现在看大盘跌点儿兴奋了起来。我要说:现在确实是有鱼咬钩
鱼咬钩了,但别急 2025年第31周|总第233期

下周月黑风高,正是赌财报的好季节(2025年第30周|总第232期)

这是注定要被写入年终总结的关键一周。 下周三,美联储将公布FOMC议息结果、鲍威尔记者会、二季度GDP初值压轴登场;周四,最关键的6月PCE数据压哨发布。而在个股层面, $苹果(AAPL)$$亚马逊(AMZN)$$微软(MSFT)$$Coinbase Global, Inc.(COIN)$ 、Master、Visa,科技币圈支付巨头齐齐交出财报答卷——这周的数据密度,直接决定了Q3的交易节奏。 如果说过去两个月的市场像一张被逐渐拉满的弹弓,那么这周,或许就是它放箭的时刻。指数正在进入“高波动收割期”:波动率高涨,预期分化。 当前市场情绪显然有些过于亢奋了。往往在所有人都不惧风险的时候,真正的风险才悄然逼近。而现在,正是这种令人警惕的状态。 月黑风高,也正是赌财报的好季节,该怎么做呢? 🎢一边是“押财报”的兴奋,一边是“正在对冲”的悄悄话 你以为现在的市场是激情燃烧?其实聪明钱已经悄悄系好安全带。 S&P 500的Skew指标(衡量尾部风险对冲需求的指标)悄悄走高,说明市场虽然表面热闹,但暗地里正在为极端情况买保险。 不少机构给出的理由很简单:现在对冲成本极低,IV普遍高估,“花小钱买个安心”。 也就是说,大盘涨得正欢的当下,反而成了最佳的对冲窗口。 📈 GDP和PCE,是决定降息窗口的最后两个拼图 这次FOMC不是发布会季度(没有点阵图与记者会),所以市场关注的重点是 点评文字是否有提到“更接近降息条件”; 经济数据是否支撑9月开启降
下周月黑风高,正是赌财报的好季节(2025年第30周|总第232期)

空中的特斯拉?eVTOL赛道的拐点来了 (2025年第29周 总第231期)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电动车如何从特斯拉一家独大演化成满街奔跑的现实。那么,天上的“电动车”——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否会是下一个十年最大的颠覆式机会? 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近。 ✈️ 一场正在酝酿中的产业变革 所谓 eVTOL,就是可以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但完全依靠电力驱动的小型飞行器。相比传统航空,它更安静、更绿色、更适合城市内部或近程航线。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全球eVTOL市场有望从2025年的2645亿美元,增长到2034年的6.56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速高达42.9%。这不是一个利基市场,而是潜在的下一代空中交通体系。 目前,美国、中国、欧洲、阿联酋等多个国家都在跑马圈地:美国Joby、Archer,中国的亿航、AutoFlight、飞岭INFLYNC 等企业正在试飞、抢单、建设量产工厂,甚至部分已进入实飞运营阶段。 🏛️ 特朗普的“空中基建”计划 上一个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名为“释放美国无人机主导力”的行政命令,核心内容是加速eVTOL纳入国家空域系统,并设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来简化认证流程。这一行政令要求FAA等机构在90天内推出试点项目征集计划,同时推动eVTOL产业链本地制造与出口支持。利好一出,Archer股价飙升20%,并完成8.5亿美元融资,账上现金突破20亿美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一纸空文,而是实实在在的资金与监管倾斜。 💰 投资机会:两个维度,两个方向 如果你想押注eVTOL,可以从两个维度思考: 一是“谁先落地”,商业化节奏最关键。 $Joby Aviation, Inc.(JOBY)$ 目前是FAA认证进度最快的企业之一,S4机型已完成大部分认证流程,还拿到了Part 135商用运营许可。其飞行器续航240公里,
空中的特斯拉?eVTOL赛道的拐点来了 (2025年第29周 总第231期)

COIN、DDOG入普后大涨,谁会是下一个? (2025年第27周 总第229期)

5月12日晚,美股刚从4月的深坑里弹起,V型走势隐隐成形。我和合伙人Holly对着她的账户掰着手指头挑标的——英雄所见略同,锁定COINBASE。Holly的打法干脆:直接买正股,顺手再Sell Put;我这边却有点犯嘀咕:比特币这波反弹太猛,COINBASE水位也抬得不低了,现在再追怕被晾在山顶上,不如先卖点OTM Put蹭点权利金? 说时迟那时快,5月13日凌晨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扔出一颗震撼弹:“Discover被收购,Coinbase顶上!”,COIN盘后瞬间拉到+15%,第二天收盘还稳稳地飘着两位数涨幅。看着COIN不断上窜的股价,我心里内心OS:靠,早知道……,眼睁睁看着Holly少赚了十几万。 剧情没歇多久,回放来了。7月3日,标普宣布Datadog(DDOG)递补Juniper Networks(被HPE收购)留下的空位,夜盘直接跳空11%,收盘涨幅拉到15%。 这样的剧本看得人手痒:下一个被点名的,会是谁? 标普500的硬指标和软规则 入普的硬指标 市值≥ 205 亿美元(每年12月会微调) 最近四个季度连续GAAP盈利 自由流通股 ≥50%,且日均成交≥ 25 万股 美国公司、主要上市地为纽交所 / 纳斯达克 入普的软规则 指数委员会可以“灵活操作”,例如为了行业均衡或应对并购空缺,随时安排非季度性 调整:Datadog就是临时顶替HPE收购Juniper空位的典型案例。 历史复盘2015–2024年60次入标普新增标的: 公告当晚均值+8%~10%; 正式生效前一周再抬2%~4%; 纳入后30天回吐约半数涨幅。这时候通常是指数被动买盘结束。 入普四大呼声最高的候选人 四大热门候选 1. $AppLovin Corporation(APP)$ 市值 1100 亿;广告引擎 Ax
COIN、DDOG入普后大涨,谁会是下一个? (2025年第27周 总第229期)

做空妖股CIRCLE爆亏8万,我如何扭亏为盈(2025年第26周 总第228期)

“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话说上周我有漫不经心地做空CRCL,信心满满地在200行权价上卖了裸空的Sell Call,可是CRCL蛮不讲理地连续暴涨2天,涨幅超过60%以上,我被行权接了1000股空头正股,不忍心割肉之下,Sell Put收点权利金等它回调。 谁想到,这票实在不讲道理,周一直接给我来了个大逼空, 盘中一度冲到接近 300 美元,我空头的成本在 200 附近,浮亏一度接近8万美元 (注:(300-200) x 1000 = 10万)。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说实话我是有点晕乎乎的。 CRCL的走势图 那一瞬间,我意识到上周“想当然”的判断有多危险。卖裸 Call,本质上就是赌它不过那个价,但你要是错了,整个风险曲线是没有上限的。而像 CRCL 这种带有情绪属性的股票,前几天才刚 IPO、监管红利又被市场疯狂炒作,属于“故事越讲越大”的阶段。我居然去空它,真是不知哪里来的自信。 面对浮亏将近8万,我心理上也慌了。做了几件事来“回血”: 买了240价位的Put,算是在高位搏一手反转; 平仓了之前行权价为210的Sell Put,等股价下来一些以后卖出了220行权价的Sell Put,这样能增加Sell Put的权利金收入,当时IV高达200%+,卖call的收入还是挺丰厚的。 这些骚操作其实是被市场逼着往回抢,更多是一种防御姿态。 市场也确实没一直疯下去。到了周二午后,CRCL 开始回调,股价一路从 260往220砸。那时候开始,账户浮亏慢慢收缩,压力也减轻了。 周三到周四,我反而没怎么动仓了。主要是市场开始横盘,而且 IV 还在高位,做了几笔正股T+0,在240-260的区间来回滚,把均价拉下来一些。中间有一笔是 200的Put 卖得不错,这笔后来贡献了小部分收益。 到了周五盘前,我看了一下整个账户,当时的浮盈大约800多,相对于周一那种濒临“爆炸”的状态,已经算是
做空妖股CIRCLE爆亏8万,我如何扭亏为盈(2025年第26周 总第228期)

稳定币上位战:我在CRCL上的翻车日记(2025年第25周 总第227期)

本周我们的会员群里有三个疑问,先摆出来 稳定币会拖累比特币吗? 链上结算量已超 Visa + Mastercard,传统支付、放贷平台会被颠覆? Circle(CRCL)股价翻了7倍,现在还追得动吗? 今天一次梳理,也顺便复盘我上周在CRCL上的一次“翻车”经历。 稳定币体量比想象中更大 查了一下数据,我也是大吃一惊:截至6月18日,稳定币整体市值约2517亿美元,年内净增450亿,其中USDT1555亿,USDC616亿,两者占了全部稳定币大概88%的份额。而2024年稳定币链上转账额 27.6万亿美元,首次超过Visa+Mastercard合计刷卡额 7.7%。 一年前我写《投资为乐》的时候,我亲手试了一把USDT跨国资金腾挪:资金即时到账(T+0),手续费连1% 都不到,速度快到让我惊为天人。那时它还只是个“好用的小工具”;一年过去,这条路径已经扩展成一张和美元银行体系并行的链上清算网络。 稳定币和比特币不是此消彼长 纽约联储 4 月报告显示:法币抵押型稳定币(USDT/USDC)在大跌时净流入,呈“避险现金”特征;而平稳期与 BTC 价格 正相关≈0.48 (中等偏强的相关性)。 稳定币与比特币的关系更像“现金↔黄金”的双向关系:市场乐观时,新增USDT/USDC提供了比特币的买盘子弹,放大上行弹性;恐慌时,山寨币抛压最大,比特币随后,而稳定币则承担分流避险的角色。  纽约联储给出的“恐慌时资金去哪儿”实证图 横轴:比特币出现“极端下跌”(日跌幅处于历史分布最差 5%)后的 0-8 天 纵轴:同类稳定币累计净流入 / 流出(百分比) 四个面板: (a) U.S.-based Asset-backed → 典型代表 USDC (b) Offshore Asset-backed → 典型代表 USDT (c) Crypto-backed → 典型代表 DAI
稳定币上位战:我在CRCL上的翻车日记(2025年第25周 总第227期)

稀土困局:谁在主导全球磁力?(2025年第25周 总第226期)

2025年6月初,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中美高级别经贸会谈中,“稀土换芯片”成为双方最敏感但也最务实的核心议题之一。中国卡出口,美国喊反制,日本加码技术投资——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主战场早已不在矿山,而在产业链顶端的“定价权”。 过去一个月里,NdPr稀土氧化物价格飙升至一年新高,却仍只有周期巅峰时的一半价格,为什么?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是欧洲而不是美国的多家汽车厂因断供陷入停产,成了这场资源战中最先中弹者,这又是为哪般?有什么方法可以不选边而投资整个“稀土概念”? 很多人以为稀土只用在电动车的大电机上,其实从车窗玻璃、触控屏到尾气净化器,稀土金属几乎遍布整车“每一个看不见的细节”。 NdPr是稀土中的战略核心,全球高度依赖中国 钕(Nd)和镨(Pr)主要用于制造高性能永磁体,广泛应用于电动车电机、风电机组和武器系统。根据2023年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中国在NdPr精炼产能中占据超85%的全球份额,而美国几乎100%依赖进口,且大多数仍需回流中国进行提炼。 限制出口引发价格飙升,但仍只有峰期的一半 2024年末,中国商务部收紧了NdPr的出口许可,虽未完全禁止出口,但强化了审批机制。外媒普遍解读为地缘博弈升级下的“资源反制牌”。2025年5月期间,NdPr氧化物价格从年初约49万元/吨上涨至62万元/吨人民币左右,涨幅接近27%,并持续高位震荡。 下图显示的是NdPr氧化物价格走势,尽管出口管制升级,仍只有2021年周期高点的一半,说明全球供需结构尚未出现极端失衡。 主要是以下两点原因: 库存充裕:下游企业和贸易商在2023年已提前备货。 提炼技术突破:尤其是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新型分离技术取得进展,让市场预期中长期供给未必会“卡脖子“。 城池失火,池鱼遭殃 - 欧洲连根水管都没准备 让人有点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稀土出口收紧后,最先中枪的车企不是美国的,而是欧洲的。与美国车
稀土困局:谁在主导全球磁力?(2025年第25周 总第226期)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