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大家还在争论:电动车能不能上高速?能不能撑过五百公里?结果今天,电动车早就成了街景。现在争论换了个版本:车能不能自己开? 答案是:正在逼近。它不会像SpaceX一样瞬间直冲云霄,而更像天亮前的鱼肚白——看似还暗,其实天色已经变了。 美中欧的三条路径 美国:我们几个身居在美国的会员们都知道, $特斯拉(TSLA)$ 早就跑通了商业模式。每月只要支付99美元,甚至还不如一顿高档晚餐的钱,就可以在北美订阅FSD。根据特斯拉官方披露:FSD的车事故率比人工驾驶低了4倍。安全和挣钱,两手抓,你不佩服都不行啊。 中国:众所周知的原因,有点难,但也挡不住大趋势啊。目前特斯拉和百度合作已经解决了地图和测绘资质的问题,FSD虽然有点贵,要6.4万元,但本身特斯拉的目标客户群体也都是中产家庭,相比较其他竞品,感觉性价比还高了不少。这样软件搭配着硬件一起卖,未来的利润不可想象。 欧洲: 曾经我以为《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闪电”讽刺的是中国,后来才发现这是在阴阳欧洲的办事效率:超级无敌慢。一个FSD的审批慢的被马斯克吐槽“伤害了欧洲人的安全”。不过还好,慢归慢,但事给办。伦敦、罗马、马德里都已经在跑监督式 FSD,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八个国家的车主也拿到了 Beta 邀请。只要时间一到,审批通过,估计会立马大面积铺开。 对社会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方向盘能不能放开”的小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运转方式的重写。数字最能说明: 安全层面: 如果 90% 美国车辆换成自动驾驶,每年能避免 2.5 万人死亡,节省 2000 亿美元社会成本。 出行成本: 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的人力成本占到约 70%,一旦换成 FSD,单公里出行成本有望从今天的 0.7–1.0 美元/公里(以美国为例)降到 0.25–0.3 美元/公里。对普通家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