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结论 “闪电战”补贴停火之后,即时零售进入“持久战”,拼的不再是钱包厚度,而是“履约精度×成本极限×场景宽度”的三重积分。谁能在2万亿的增量市场里率先完成“全域即配网络”的闭环,谁就能拿到下一轮定价权。 顺丰同城上半年营收破百亿、净利翻一倍,既是一次财报秀肌肉,也是一次行业宣言:第三方即配的话语权,不是靠平台施舍,而是靠“中立稀缺性”硬生生啃出来的。 为什么 “中立” 突然值钱了? 过去十年,外卖江湖的逻辑是 “流量 — 补贴 — 订单 — 规模”,平台用资本把需求端一次性打穿;但即时零售的复杂度已指数级上升: ·SKU 从几千扩容到几千万; ·履约半径从 3 公里延伸至 30 公里; ·履约温度从 30℃常温覆盖至 - 18℃冷冻。 与此同时,流量开始碎片化:抖音小时达、微信门店快送、高德秒送、小红书本地买手…… 没有一家平台能独自吃下所有长尾品类。这让品牌方陷入两大核心担忧: ·被单一平台绑架,佣金随规模水涨船高; ·多平台开店后,库存、运力、售后各自为政,协同成本高。 此时,第三方即配的 “中立身份” 成为关键,谁中立,谁就能成为 “平台的平台”,天然具备横向整合价值。例如顺丰同城在抖音做直播电商配送、在微信做门店快送、在阿里做淘鲜达,始终 “一碗水端平”,这种中立性正是当下行业的稀缺资源。 百亿营收背后:三条暗线 1. KA 客户的 “市占率” 其实是 “心智率” 瑞幸、喜茶、优衣库、苹果 APR 等头部 KA 品牌,对 SKU 深度、时效颗粒度、逆向物流的要求极高。顺丰同城将 KA 客户打造成 “行业样板间”,再向下复制到中小商家,实现边际成本递减。 本质上,KA 市占领先 = 高门槛案例库 = 销售漏斗最顶端,为后续规模化扩张奠定心智基础。 2. “驻店 + 商圈 + 全城” 三层运力池 纯驻店模式弹性不足(波谷期运力闲置),纯众包模式稳定性不够(波峰期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