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4 日,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两大里程碑事件,直接引爆板块异动。近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正式成立商业航天司,标志着行业监管进入规范化、高效化发展新阶段;蓝箭航天 “朱雀三号” 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首飞准备,其 20 次以上复用能力将卫星发射成本推向 “2 万元 / 公斤” 的新台阶,为低轨星座组网扫清核心障碍。政策端的制度保障与技术端的成本革新形成共振,叠加全球 5 万颗低轨卫星星座的规模化需求,商业航天产业正从培育期加速迈入万亿级市场规模的黄金时代,带动材料、零部件、火箭制造、卫星应用等全产业链环节集体爆发。 政策规范化 + 技术迭代 打开行业增长天花板 商业航天司的成立,核心价值在于整合分散的审批职能、简化发射流程,解决了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制度性瓶颈。此前,商业航天发射涉及多部门协调,审批周期长、流程复杂,成为影响发射频次的关键因素。新部门的设立将大幅提升审批效率,推动商业发射从 “零星化” 向 “常态化” 转变,2024年国内商业发射频次为68次,据泰伯智库预测,2025 年将突破 80 次,为卫星组网、商业遥感等商业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而 “朱雀三号” 的技术突破则直击行业核心痛点 —— 成本。航天发射的高成本长期限制商业航天的商业化落地,其采用的可重复使用技术通过箭体回收复用,搭配全不锈钢箭体设计,可降低 80% 以上的箭体制造成本,使低轨卫星星座等规模化应用具备经济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蓝箭航天已实现百台液氧甲烷发动机批量下线,标志着动力系统从 “单台突破” 迈入 “规模化制造” 阶段,为高密度发射奠定基础。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达 2.3 万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2.8 万亿元,十年增长空间高达 10 倍,火箭制造、卫星研发、核心材料等环节将持续受益于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 产业链多点开花 核心标的备受关注 商业航天的爆发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