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深研社
市值深研社
聚焦上市公司市值动态,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与决策参考
IP属地:未知
3关注
0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市值深研社
08-04 17:14

嘉实基金离职潮延续?管理规模超百亿投资总监归凯卸任两基金,在管3基金多年亏近40%,安国勇、经雷如何向基民交代?

市值深研研究员注意到,万亿规模的嘉实基金的动态引发市场关注,尤其是基金经理潮和卸任方面。 先是今年2月,嘉实基金300亿顶流基金经理洪流、金猛、曲盛伟等多位基金经理集中离职,涉及近20余只基金,上演“清仓式”离职潮; 而就在最近的8月初,百亿投资总监归凯又卸任两只基金,其管理的基金业绩分化,既有业绩向好的,也有管理的三只基金多年亏超36%,例如,其管理的嘉实远见精选两年持有期混合5年仍亏近40%,有基民愤怒直言“坑死人,永不再买”。 作为公司“头牌”之一的投资总监,归凯管理部分基金长期亏损,如今又卸任产品,传递出的信号耐人寻味。 在这一系列动荡背后,嘉实基金董事长安国勇和总经理经雷面临的,不仅是人才流失与业绩滑坡的双重压力,更是基民信任下滑的挑战,这场“危局”,他们该如交代? 万亿嘉实基金离职潮延续?管理规模超百亿投资总监归凯卸任两基金 今年2月,嘉实基金上演震撼行业的“离职潮”,洪流、金猛、曲盛伟等多位基金经理集中离职,涉及基金数量超20只。 从洪流管理过的基金数据看,其离任时,嘉实安悦进取一年持有混合A任职回报-51.07%、嘉实阿尔法优选混合A任职回报-47.90%,业绩本就承压的基金,因核心管理人才出走,让投资者对后续运作更添担忧。 基金经理是公募基金的“核心资产”,多位基金经理集中离职,暴露嘉实基金在人才留存、团队稳定性建设上的严重问题。是内部考核机制僵化?还是投研文化出现裂痕? 不管原因如何,人才“批量流失”会让嘉实基金的投研体系遭遇重创,基金运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也会大打折扣。 8月,管理规模超百亿投资总监归凯的动态再次将嘉实基金推向风口。归凯因“业务调整”离任嘉实成长增强混合、嘉实领先成长混合两只基金,而其管理的嘉实核心成长混合A/C、嘉实远见精选两年持有期混合等产品,多年任职回报均亏超36%。 作为公司“头牌”之一的投资总监,管理基金长期亏损,如今又卸任产品
嘉实基金离职潮延续?管理规模超百亿投资总监归凯卸任两基金,在管3基金多年亏近40%,安国勇、经雷如何向基民交代?

睿远基金三年亏基民200亿,收走近19亿管理费,老将傅鹏博在管基金近三年跑输沪深300

睿远基金在过去三年的业绩表现,无疑给投资者泼了一盆冷水。三年间,基金合计亏掉基民200亿元,其中2022年亏损153.7亿,2023年亏损78.6亿,即便2024年实现盈利31.8亿,也难以弥补前两年的巨大亏空。然而,与基民账户持续缩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睿远基金在这三年间却稳定地从基民手中收 走管理费,2022年7.65亿、2023年6.55亿、2024年4.5亿,合计近19亿。这种“亏基民的钱,赚基民的费”的模式,不禁让投资者对基金公司的盈利逻辑产生深深的质疑。​ 更让市场感到意外的是,作为睿远基金的核心人物,老将傅鹏博在管的睿远成长价值混合C,在近三年的长期维度中严重跑输沪深300指数。 数据显示,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幅度为-3.19%,而该基金的跌幅却达到-12.94%,跑输沪深300指数9.75个百分点。 要知道,傅鹏博作为业内公认的投资老将,曾以稳健的投资风格和出色的业绩著称,如今却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其投资策略是否已经跟不上市场变化?过度依赖过往经验是否让他在新兴赛道的布局中错失先机?​ 从这组数据来看,睿远成长价值混合C在近三年的整体市场环境中,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明显不足。大盘下跌3%左右时,基金却跌超12%,这意味着投资者将资金托付给专业基金经理后,不仅没能实现“跑赢大盘”的基本预期,反而承受了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损失。那么,基金公司在收取近19亿管理费的同时,是否真正履行了“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核心职责?管理费与业绩之间的严重不匹配,是否违背了基金行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本原则?​ 进一步追问,傅鹏博作为基金的掌舵人,其投资决策是否存在偏差?是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失误,还是在行业配置上出现了方向性错误? 要知道,沪深300指数作为市场的重要基准,涵盖了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跑输这一指数近10个百分点,足以说明基金在资产配置、个股选择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对
睿远基金三年亏基民200亿,收走近19亿管理费,老将傅鹏博在管基金近三年跑输沪深300

长城基金三年亏14亿收30亿管理费,董事长王军如何挽救?

近日,长城证券(002939.SZ)一则公告在金融圈掀起波澜,公司总裁兼财务负责人李翔因个人原因提交辞职报告,辞去公司总裁、财务负责人职务,且辞任后不再担任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任何职务。 这一高层变动,不禁让人将目光聚焦到长城证券旗下的长城基金,其近年来的业绩表现着实令人堪忧,三年间亏掉基民14亿元,却收取超30亿管理费,引发诸多争议。​ 在基民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基金公司仍收取高额管理费,这在情理上似乎难以服众。 长城基金三年巨亏14亿,坐收管理费30亿 长城基金在过去的2022年至2024年期间,给投资者交出了一份糟糕的成绩单。 数据显示,2022年旗下所有基金亏损71.6亿元,2023年亏损5.86亿元,尽管2024年实现盈利60.32亿元,但三年累计下来,仍亏掉基民14亿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三年间长城基金收取的管理费却颇为可观,2022年收取10亿元,2023年10亿元,2024年更是高达10.8亿元和9.9亿元。 一边是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另一边却是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不断进账,这让众多基民感到不满。​ 在基金行业,投资者将资金托付给基金公司,期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然而,长城基金的这般业绩表现,显然辜负了基民的信任。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如此大规模的亏损,不仅让基民的财富增长化为泡影,甚至使他们的本金遭受重创。许多基民当初选择投资长城基金,或许是基于对其品牌的认可、对投资收益的期待,如今却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 杨建华“一拖多”,基金业绩惨不忍睹​ 在长城基金的亏损困局中,基金经理杨建华管理的多只基金业绩更是一塌糊涂。杨建华在管基金任职回报普遍不佳,投资者面临着资产严重缩水的困境。​ 自2021年5月11日开始管理长城消费30股票A(011013)和长城消费30股票C(011014),任职时长已达4年又83天,A类基金亏损41.68%,C类基金亏损43.15%
长城基金三年亏14亿收30亿管理费,董事长王军如何挽救?

汇泉基金首次增资468万背后:旗下产品业绩全面落后,五年发展陷多重困境​

成立五年的个人系基金公司汇泉基金,迎来首次增资。创始人梁永强、孟朝霞等以现金方式合计注资468万元,注册资本增至1.0468亿元。 然而,在增资背后,是公司管理规模从巅峰35亿元缩水至24.38亿元、权益固收业绩双双垫底、高管层频繁变动的尴尬处境。此次增资究竟是“雪中送炭”,还是难以扭转颓势的“象征性动作”,引发市场对这家个人系基金公司生存能力的深度质疑。​ 一、增资468万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创始人自掏腰包难破股权困局​ 汇泉基金的首次增资,更像是一场创始人的“自救式注资”。公告显示,梁永强、孟朝霞、柴玏三位创始人以现金方式合计出资468万元,使得公司注册资本从1亿元增至1.0468亿元。增资后,股权结构虽略有调整,但核心仍由创始人团队把控:杨宇持股52.83%、梁永强持股29.61%,三家有限合伙持股比例均为4.68%,股权集中化程度未发生实质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增资并未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完全依赖创始人自有资金。468万元的增资规模,相较于行业内头部公司动辄数亿的增资额,显得杯水车薪。从股权稀释角度看,创始人持股比例仅微调(梁永强从30%降至29.61%),股权结构固化问题未得到解决。市场不禁质疑:此举是为满足监管对净资本的最低要求,还是真能为公司发展注入动力?​ 更关键的是,在梁永强卸任总经理、陈洪斌接任的背景下,创始人团队通过增资巩固控制权的意图明显。但这种“内部输血”模式,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也无法引入外部资源助力业务突破,增资的实际效用堪忧。​ 二、业绩垫底成常态:权益固收双线溃败,投研能力遭拷问​ 汇泉基金的业绩表现,成为其发展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作为一家以权益投资为起点的基金公司,其权益类产品业绩长期在行业末尾徘徊。国泰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汇泉基金过去三年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率为-41.13%,在156家管理人中排名第1
汇泉基金首次增资468万背后:旗下产品业绩全面落后,五年发展陷多重困境​

平安基金基金经理神爱前“唱空”创新药引众怒被怼,被批不懂装懂,在管基金业绩分化明显

平安基金基金经理神爱前“唱空”创新药引众怒被怼,被批不懂装懂,在管基金业绩分化明显 在创新药板块持续火热,相关基金业绩一路高歌猛进之际,业内却传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市值深研研究员了解到,近期新浪基金报道,平安基金经理神爱前一句“创新药最大上涨已过”,不仅在业内掀起骂战,更将自身推向专业信任的风口浪尖。 平安基金基金经理神爱前“唱空”创新药引众怒被怼,被批不懂装懂,在管基金业绩分化明显 在创新药板块持续火热,相关基金业绩一路高歌猛进之际,业内却传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市值深研研究员了解到,近期新浪基金报道,平安基金经理神爱前一句“创新药最大上涨已过”,不仅在业内掀起骂战,更将自身推向专业信任的风口浪尖。 这位执掌基金近十年的“老将”,在代表作年内收益稳居前10%的同时,却有多只产品长期跑输基准;一边在二季报中加仓医药板块,一边高调唱空创新药行情,矛盾的操作与言论,让市场对其专业判断能力打上问号。​ 一句“唱空”引同行怒斥,加仓与看空的操作悖论​ 7月底,神爱前的市场观点在业内引发轩然大波。他在分析中称,当前市场结构性轮动特征显著,西藏水电产业链等炒作主题仅是量化游资的“游戏”,机构难以参与;而在产业趋势中,虽看好AI和创新药,但强调“AI已进入爆发期,创新药偏个股逻辑,港股主流标的最大上涨已过”。​ 这番言论迅速遭到同行激烈反驳,有业内人士在朋友圈直言其“不懂装懂还敢胡说八道”。争议的焦点不仅在于观点本身,更在于其操作与言论的明显矛盾。 根据二季报,神爱前管理的平安策略先锋混合在二季度减持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等板块,反手加仓AI算力、医药和有色,并在运作分析中表示“重点关注创新药等细分机会”。一边加仓医药板块,一边唱空创新药行情,这种“言行不一”的操作,让市场质疑其观点的可信度:究竟是真心看空,还是为调仓制造舆论?​ 作为曾短暂管理过医疗健康基金的基金经理,神爱前的研究重心始终
平安基金基金经理神爱前“唱空”创新药引众怒被怼,被批不懂装懂,在管基金业绩分化明显

公募二季度规模洗牌:头部稳中有变,工银、招商基金排名下滑

随着2025年二季度收官,公募基金规模排名尘埃落定,行业格局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Wind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场公募基金总规模增长显著,在这背后,各梯队基金公司上演着不同的剧情:头部基金公司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等规模稳步扩张,座次微调;腰部阵营激战正酣,排名更迭频繁;部分尾部基金公司则抓住机遇实现跃升。 这场规模竞赛不仅反映了市场资金的流向,更折射出基金公司在产品布局、渠道拓展与投研能力上的综合较量。​ 头部基金公司规模稳步上扬,座次微调​ 二季度末,公募机构非货规模前十名依次为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华泰柏瑞基金、汇添富基金、招商基金。 相较于一季度末,头部格局较为稳固,但也有细微变化。 易方达基金非货规模突破1.4万亿,华夏基金突破1.2万亿,双双迈上新台阶。 从规模增速来看,南方基金、华夏基金本季度规模增速均超14%,嘉实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富国基金、易方达基金本季度规模增速均超10%,汇添富基金、广发基金、博时基金规模增速均超8%。 而招商基金成为TOP10中唯一规模双降(年初-281亿,季末-177亿)的机构,排名下滑至第十位,守位压力凸显。汇添富基金则凭借规模环比大增481亿元,排名从第十升至第九,成功超越招商基金。​ 腰部阵营竞争白热化,黑马频出​ 在11-30名的腰部阵营,竞争态势堪称白热化。鹏华基金非货规模逼近五千亿,本季度大增525亿元,环比增幅高达11.9%,成为前二十中增长最迅猛者,对前十席位虎视眈眈。 受益于指数基金扩张,国泰基金季度规模增长471亿元,环比增幅12.6%,排名升至第13位,展露冲击更高排名的势头。兴业基金规模季增442亿元,环比增幅近20%,排名从23位跃升至21位,以2735亿规模紧咬第20名兴证全球基金(2894亿),两者差距仅约159亿元,“兴业系”内部竞逐一触即发。
公募二季度规模洗牌:头部稳中有变,工银、招商基金排名下滑

易方达基金公募一哥地位受冲击?和华夏基金规模仅相差不到300亿!李一梅掌舵华夏基金或即将挑战刘晓艳掌舵的易方达

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两大公募巨头的规模竞速背后,藏着券商资管行业的深刻变革。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易方达基金以2.05万亿元管理规模居首,华夏基金以2.03万亿元紧随其后,两者差距从2024年底的2189亿元骤缩至276亿元。 根据媒体报道,这一戏剧性变化的关键推手,是华夏基金承接了中信证券资管等多家券商资管的大集合理财产品。 而这并非孤例,7月以来,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加速变更管理人、向公募子公司转移,标志着这一存续超7年的产品形态正迎来终局,万亿规模的转型浪潮正重塑资管行业格局。​ 公募巨头规模竞速:华夏靠承接券商资管产品缩小差距​ 易方达与华夏的“2万亿之争”成为行业焦点。2024年底,两家基金公司规模差距达2189亿元;而到2025年二季度末,差距仅剩276亿元,半年内差距缩小超1900亿元。​ 这一变化的核心动力来自两方面:​ ETF资金密集流入:汇金系资金在二季度大手笔买入华夏基金旗下多只宽基ETF,总买入量居市场前列,直接推动华夏ETF规模扩张;​ 承接券商资管产品:华夏基金成为中信证券资管产品的主要承接方。7月22日,中信证券资管将9只集合理财产品管理权移交华夏基金,这是今年以来中信证券资管的第N次类似操作。作为头部资管巨头,中信证券资管2024年底总规模7947亿元,其中117只大集合产品规模合计1642亿元,此类产品后续仍将分批转移至华夏基金。​ 华夏基金的“逆袭”并非个例,而是券商资管大集合向公募转移的缩影。7月以来,国信证券资管、国投证券资管、信达证券资管、广发证券资管等均启动产品管理人变更,将管理权让渡给旗下公募子公司,形成行业性趋势。​ 大集合加速退场:从延期徘徊到终局临近​ 券商资管大集合的退场节奏正在加快,这一过程可追溯至2018年的监管要求。当年证监会明确,存量大集合需在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公募化改造,改造后合同期限不得超过3年(
易方达基金公募一哥地位受冲击?和华夏基金规模仅相差不到300亿!李一梅掌舵华夏基金或即将挑战刘晓艳掌舵的易方达

二季度基金规模分化:主动权益百亿阵营缩水,被动产品逆势吸金

2025 年二季度基金定期报告披露完毕,主动权益基金与被动工具型产品的规模分化态势愈发显著。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场百亿主动权益基金数量从去年同期的 27 只缩减至 24 只,张坤、葛兰等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规模普遍缩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ETF、货币基金及债券型基金吸金能力强劲,多只产品单季度规模增长超百亿元,其中沪深 300ETF、债券 ETF 成为资金追捧的焦点。这种分化既反映了市场风格切换下的投资者偏好变迁,也凸显了工具化产品在资产配置中地位的提升。 一、主动权益百亿阵营 “瘦身”,明星产品规模普遍缩水 主动权益基金的百亿俱乐部持续 “减员”。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场规模超百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共 24 只,较去年同期减少 3 只,较今年一季度减少 2 只。 头部产品规模集体下滑: 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以 349.43 亿元稳居规模榜首,但较一季度末减少 39.65 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 40.93 亿元; 葛兰、赵磊共管的中欧医疗健康规模 308.01 亿元,较一季度末缩水 3.77 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 19.86 亿元; 朱少醒管理的富国天惠精选成长、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润规模均超 200 亿元,但较一季度末也有不同程度下滑。 不过,仍有少数产品逆势增长。张璐管理的永赢先进制造智选表现突出,凭借聚焦机器人板块的业绩爆发力(半年涨幅超 50%,今年上半年涨 46.28%),规模从去年年中的不足 5 亿元飙升至二季度末的 138.45 亿元,单季度增长 23.27 亿元,成为主动权益基金中规模增幅最大的产品。此外,广发多因子、银河创新成长等多只百亿基金也实现规模环比上扬。 图片来源网络 二、被动产品成吸金主力,ETF 与债基领涨规模 二季度全市场基金总规模增长 2.11 万亿元,环比增幅 6.68%,达 33.73 万亿元。其中,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股票基
二季度基金规模分化:主动权益百亿阵营缩水,被动产品逆势吸金

中欧医疗基金反弹,但仍有基民晒持仓亏近50%,葛兰一边收管理费,还出资330万入股中欧基金坐享分红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曾是中欧基金的明星产品,知名女基金经理葛兰也因管理该基金声名大噪。 然而,截至7月25日,近三年来,该基金跌幅超27%,有基民在天天基金吧中晒持仓,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仍亏损近50%。尽管近期市场反弹,基金有回暖迹象,但基民的“伤”仍未愈合。 更受关注的是,葛兰一边收取高额管理费,一边出资330万入股中欧基金,坐享分红,这一系列操作,在基民亏损的对比下,引发诸多争议,公募基金的“利益天平”是否倾斜? 中欧医疗混合近期反弹,但仍有基民“亏损深坑”亏近50%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近三年跌幅达27.88%,同类平均跌幅仅7.23%,沪深300更是只跌2.13%。 在基金吧里,基民“打怪小能手”吐槽,持有几年亏50%,道出基民的心酸。 从产品设计看,这是一只聚焦医疗健康领域的混合型基金,本应凭借行业机遇给投资者回报。但实际是,近三年医疗板块波动,基金净值一路下滑。基民买入后,看着账户缩水,却难寻解套之路。 市场反弹时,近1月、近3月等短期数据好看(近1月涨12.39%、近3月涨21.68%),可长期亏损的“坑”太深,基民补仓、持有,大多仍在“水下”。 这种短期反弹与长期亏损的撕裂,似乎让基民对基金的运作满是质疑。 葛兰坐收管理费,股权的“双重收益”? 葛兰管理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管理费收入不菲。基金规模庞大时,管理费按比例提取,成为她收入的重要来源。 同时,天眼查数据显示,她出资330万,以1.5%持股比例入股中欧基金,成为股东。 这意味着,她不仅拿管理费,还能享受基金公司分红。 在基民角度,自己亏着钱,基金经理却“两头赚”。管理费是基金运作的必要成本,但当基金长期业绩不佳,管理费是否合理?入股基金公司,让葛兰的利益与基金公司深度绑定,可基民的利益呢? 基金公司和经理是否更关注规模、管理费,而非基民实际收益?这种“旱涝保收”的模式,是否背离了公募基金“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中欧医疗基金反弹,但仍有基民晒持仓亏近50%,葛兰一边收管理费,还出资330万入股中欧基金坐享分红

900亿外资独资公募宏利基金接外汇局罚单,人事震荡之下,多位权益大将出走

市值深研研究员注意到,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分局一张7万元罚单,将外商独资公募宏利基金推至聚光灯下。尽管公司称违规事项发生于约5年前(外资全资控股前)且已妥善解决,但这一处罚仍折射出其发展中的波折。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老牌公募,正面临资管规模增长依赖货币基金、权益类产品乏力、核心人才流失与高管动荡的多重挑战,与同期成立的招商基金等同行差距持续拉大。 外汇违规罚单与历史镜像:非银机构的监管红线 宏利基金此次被罚,源于违反《外国投资者境内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第十条第一款和第十七条,涉及外汇登记管理问题,处罚决定日期为7月17日,罚没款7万元,公示截止期至2026年7月23日。公司回应称,相关事项发生在约5年前,即2022年底完成外资全资控股前,目前已与监管部门沟通解决。 这并非非银机构首次因外汇问题受罚。回溯2017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首次通报非银机构外汇违规案例,海通资管与诺安基金赫然在列。其中,海通资管因向无资质公司提供QDII额度、提交不实材料被罚775万元;诺安基金则通过QDII业务套取汇率价差,被罚95万元。此类案例显示,外汇管理合规始终是资管机构不可触碰的红线。 规模增长“单腿跳”:货币基金撑起近半壁江山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宏利基金管理总规模达955.61亿元,较一季度增长25.5亿元,但增长动力高度集中——仅货币基金和FOF实现环比增长,其中货币基金贡献了核心增量:规模从一季度末的246.16亿元飙升至339.22亿元,增幅37.8%,新增93.06亿元,几乎撑起全部规模增长。 产品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在其72只产品中,货币基金占比超三成(339.22亿元),而权益类产品表现疲软:2025年新发权益基金仅2只(偏股混合与普通股票型各1只),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合计占比极低。对比来看,同年成立的招商基金、万家基金二季度规模已分别达8
900亿外资独资公募宏利基金接外汇局罚单,人事震荡之下,多位权益大将出走

富国基金顶流经理朱少醒业绩承压,执掌富国天惠成长连续三年跑输基准,规模较峰值缩水较大

近日,富国基金旗下由知名基金经理朱少醒执掌的“富国天惠精选成长”基金发布2025年二季报。 报告显示,该基金A/B份额在二季度取得-2.4%的收益率,而对应的业绩基准收益率为1.24%,单季度跑输业绩基准3.64个百分点。这一表现使得该基金的业绩颓势持续显现——不仅已连续三年(2022-2024年)跑输业绩基准,2025年初至今虽以4.51%的收益率小幅跑赢基准的2.79%,但与偏股混合基金平均12.46%的收益相比差距显著,在同类基金中排名第3630位(共4542只)。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基金规模自2021年峰值后持续缩水,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持有份额也呈下降趋势,这位管理该基金近20年的“老将”正面临着业绩与规模的双重考验。 业绩表现持续乏力,连续三年跑输基准,年内收益落后同类均值 从业绩数据来看,富国天惠精选成长基金的表现已连续多年不及预期。2022年至2024年,该基金连续三个完整会计年度跑输业绩基准,打破了其过往长期积累的良好业绩口碑。 进入2025年,尽管年初至今的收益率(4.51%)略高于业绩基准(2.79%),但在同类基金中仍处于中下游水平——偏股混合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达12.46%,该基金落后近8个百分点,同类排名3630/4542,显示出其主动管理能力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弱化。 单季度数据同样不容乐观。2025年二季度,该基金A/B份额收益率为-2.4%,而同期业绩基准收益率为1.24%,单季跑输幅度达3.64个百分点,进一步反映出基金在市场波动中的应对能力不足。 规模较峰值缩水47%,机构持有比例下滑 业绩的持续低迷直接反映在基金规模与份额的变化上。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富国天惠精选成长基金的规模为235.44亿元,与2021年的规模峰值445亿元相比,缩水幅度高达47.19%,近乎腰斩。 从份额变动来看,自2023年一季度起,基金份额已连
富国基金顶流经理朱少醒业绩承压,执掌富国天惠成长连续三年跑输基准,规模较峰值缩水较大

嘉实基金三年亏掉基民150亿,躺赚134亿管理费,多基金亏超40%,副总姚志鹏部分基金陷亏,董事长安国勇如何破局?

嘉实基金近年来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市值深研根据Wind数据统计,在2022年至2024年这关键的三年间,嘉实基金总计亏掉基民超150亿,可与此同时,却收走了约134亿的管理费。 更令人担忧的是,嘉实基金副总、明星基金经理姚志鹏任职回报分化,多产品陷亏损困局。 此外,在基金投资的赛道上,嘉实旗下多只产品正经历着成立以来的持续亏损,嘉实璀璨精选混合C(012467)成立以来亏损幅度高达-50.61%,嘉实品质优势股票C(010362)与股票A(010361),分别以-50.38%、-49.12%的亏损,在股票型基金中“领跑”亏损。 此外,嘉实阿尔法优选混合C(011247)、A(011246),分别录得-46.78%、-45.84%亏损。 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嘉实基金董事长安国勇又将如何带领公司突破重重困境,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亟待解答的难题。 嘉实基金过去三年亏掉基民150亿,收走约134亿管理费,基民的财富悲歌 回顾过去三年,嘉实基金给基民交出的是一份惨不忍睹的成绩单。 2022年,嘉实基金亏掉527亿,2023年亏掉247亿,2024年才开始赚回623亿。三年累计超150亿的亏损,意味着无数基民的财富大幅缩水。同期,公司分别收走47.3/44.5/43亿管理费。 许多普通基民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到嘉实基金的产品中,期望能够分享资本市场的红利,但现实却是,他们不仅没有收获财富的增值,反而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而嘉实基金在这期间收走的约134亿管理费,更是让基民们感到愤懑。在基金亏损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嘉实基金收取高额管理费的合理性究竟何在? 从宏观层面来看,过去三年的资本市场虽然充满挑战,但也不乏结构性机会。然而,嘉实基金却未能把握好这些机会,让基民的资产在市场波动中不断缩水。 副总姚志鹏任职回报分化,多产品陷亏损困局 作为嘉实基金的副总,姚志鹏曾经凭借部分基金的亮眼
嘉实基金三年亏掉基民150亿,躺赚134亿管理费,多基金亏超40%,副总姚志鹏部分基金陷亏,董事长安国勇如何破局?

基民炸了!A股冲3600点,长城基金仍有17只基金亏超30%,美女经理谭小兵陷亏被质疑做岔了,董事长王军如何应对困局?

近日,A股市场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持续反弹并一度冲击3600点,众多投资者期待着收获红利。 然而,在这一片向好的行情之下,长城基金旗下产品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据市值深研统计,长城基金仍有17只基金亏损幅度超过30%,这一数据与A股的涨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其中,美女基金经理谭小兵管理的部分基金业绩不佳,引发基民强烈质疑,而长城基金董事长王军又将如何应对这一困局,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17只基金亏超30%,基民损失惨重 市值深研研究员发现,截至7月24日,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长盛久源灵活配置混合C(014381)尤为引人瞩目,其成立以来亏损幅度高达-53.16%,在统计基金中亏损程度居首。这意味着,如果一位基民从该基金成立之初就投入10万元,仅剩不到5万元。这样的亏损幅度,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此外,长盛盛淳混合C(014358)也不容乐观,成立以来亏损-45.32%,近半资产蒸发。 还有长盛行业轮动混合C(014854),成立以来亏损-43.54%,长盛信诚30股票C(011014)成立以来亏损-42.37%,长盛兴华优选一年封闭混合C(012133)成立以来-41.16%,长盛品质成长混合C(010411),成立以来亏损-36.78%,长盛价值成长六个月持有混合C(010283),成立以来亏损-33.77%,长盛品质成长混合A(010410),成立以来亏损-33.89%.....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些亏损的基金就像一个个沉重的包袱,压在基民们的肩上,让他们对长城基金的投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美女基金经理谭小兵被质疑岔了 在长城基金的亏损潮中,美女基金经理谭小兵管理的长城健康消费混合A格外引人关注。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成立至今亏超30%。 谭小兵拥有丰富的从业经历,在多家公司任职后加入长城基金,担任多个基金的基金经理,看似经验丰富,但其管理的
基民炸了!A股冲3600点,长城基金仍有17只基金亏超30%,美女经理谭小兵陷亏被质疑做岔了,董事长王军如何应对困局?

双面曲扬!在管多基金亏40%致基民血亏,自己却富得流油1100万入股前海开源基金躺赚分红

清华博士学历、11年公募投研履历、前海开源基金副总经理兼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曲扬的职业标签曾闪耀行业。 但如今,他管理的多只基金中多只任职回报为负,部分产品四年亏超42%,基民账户“腰斩式”缩水;与此同时,市值深研发现,前海开源基金股权穿透揭开隐秘一角:曲扬以1100万出资间接持有前海开源基金股份,在基金规模缩水、基民巨亏的背景下,曲扬作为间接股东,无论基金业绩如何,都能通过股权享受公司盈利分红。 这种“基民血亏、基金经理股东‘旱涝保收’”的利益割裂,正撕开公募基金利益绑定机制的裂缝。 曲扬一拖多魔咒:有基金多年巨亏超四成 数据显示,曲扬管理的前海开源优质企业6个月持有混合A(010717)的业绩奇差:2021年1月8日任职至今,4年198天的任期内,任职回报-42.52%,同系列C类(010718)更惨,规模3.62亿元,任职回报-44.56%,近乎“腰斩”。 市值深研发现,曲扬管理的多只基金中,除了两只规模超3亿的产品(优质企业A规模27.84亿、源利一年持有A规模3.75亿),其余6只规模均低于1亿元(最小的仅0.18亿元)。这类“迷你基金”管理费收入微薄(如0.2亿规模基金,1.5%管理费年收入仅30万),却消耗基金经理精力。 行业惯例中,“一拖多”往往伴随“规模导向”隐忧:基金经理为维持产品线、冲规模拿管理费,分散精力管理多只基金,最终导致“多而不精”。 曲扬管理的前海开源国家比较优势混合C(011871),任职4年122天,回报-48.80%;沪港深蓝筹精选混合C(012711),任职4年37天,回报-36.61%——多只产品同步亏损,侧面印证精力分散的影响。 股权暗线:曲扬竟是千万富豪,出资千万入股前海开源,股东身份对冲业绩风险? 通过天眼查层层穿透,前海开源基金的股东结构浮出水面: 四大股东各持25%股权:深圳市和合投信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市中盛
双面曲扬!在管多基金亏40%致基民血亏,自己却富得流油1100万入股前海开源基金躺赚分红

招商基金百亿新秀翟相栋或将离职:公募名将频现“奔私”潮,行业稳定性再受质疑

导语: 7月22日,招商基金公告称,翟相栋所管的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增聘陆文凯为基金经理共同管理。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对翟相栋可能离职的猜测。作为公募行业的新秀,翟相栋在短短三年内将这只“迷你基金”打造成百亿元级别的明星产品,然而,他的离职传闻再次将公募基金行业的稳定性问题推上风口浪尖。今年以来,多位公募名将相继离任,公募基金“去明星化”趋势愈发明显,行业稳定性备受质疑。 一、翟相栋的崛起与可能的离职 翟相栋在2020年6月加入招商基金,2022年4月29日起担任招商优势企业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短短三年时间,他将这只规模不足4000万元的“迷你基金”打造成百亿元级别的明星产品,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2023年和2024年,招商优势企业分别取得了27.25%和30.16%的收益率,2025年以来收益率也达到了20.19%,大幅跑赢业绩比较基准。整体来看,翟相栋的任职回报达到了117.90%,年化回报为27.24%,在同类2901只基金中排名第5。 然而,7月22日,招商基金公告增聘陆文凯为招商优势企业的基金经理,与翟相栋共同管理该基金。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对翟相栋可能离职的猜测。招商基金回应称,基金经理变更是公司基于整体投研团队长远规划、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及产品管理的切实需求做出的正常调整。然而,业内普遍认为,这可能是翟相栋离职的前兆。 二、公募名将频现“奔私”潮 2025年,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相继离任。3月12日,华商基金周海栋离任多只基金的基金经理;4月17日,工银瑞信基金蒋华安卸任9只FOF的基金经理;5月17日,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离任8只基金的基金经理;7月17日,安信基金张翼飞卸任所有在管产品。这些基金经理的离职,再次引发了市场对公募基金行业稳定性的担忧。 “公奔私”现象愈发明显,部分基金经理选择加盟大型基金公司或者奔私,以谋求更好发展。排排网财富研究部副总
招商基金百亿新秀翟相栋或将离职:公募名将频现“奔私”潮,行业稳定性再受质疑

兴全趋势"长跑冠军"陨落:连亏两季缩水68%,火线换将能否力挽狂澜?

导语: 昔日被誉为行业"长跑冠军"的兴全趋势投资混合(LOF),如今正深陷业绩泥潭。最新披露的二季报显示,该基金已连续两个季度亏损,上半年累计亏损超14亿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只曾经管理规模超400亿元的明星产品,如今规模已缩水68%,在同业2329只基金中排名跌至后3%。基金经理董理任职期间总回报-33.09%的惨淡业绩,让市场不禁质疑:火线增聘的两位新基金经理,能否挽救这只"跌落神坛"的基金? 一、业绩滑铁卢:从"牛基"到垫底 兴全趋势投资混合(LOF)的衰落轨迹令人唏嘘。这只成立于2005年的基金,曾在董承非管理期间创下19.66%的年化回报,成为市场公认的"牛基"。然而好景不长,自2021年董承非离职后,基金业绩急转直下:过去五年净值增长率为-26.99%,过去三年为-21.71%,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为-6.51%,在同业中排名第2281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继任者们的表现一个比一个糟糕:童兰任职总回报-0.03%,谢治宇-27.13%,现任基金经理董理更是创下-33.09%的任职总回报。其独立管理的另一只产品兴全轻资产混合(LOF),7年年化回报不足2%,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倒数。这样的业绩表现,与其386.31亿元的管理规模形成强烈反差。 二、操盘失误:踏错节奏与调仓不当 深入分析基金持仓可以发现,基金经理董理的操作频频失误。一季度重仓的电子、有色金属、汽车等板块表现分化,虽然紫金矿业、比亚迪涨幅超20%,但鹏鼎控股、中兴通讯等个股的大幅波动拖累了整体表现。 二季度的调仓更是堪称"反向操作":减持后持续上涨的北方华创、中国太保,却重仓了回调的顺络电子、翱捷科技。这种择时能力的缺失,直接导致基金净值进一步下滑。季报中看好半导体与内需板块的表态,与实际的调仓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基金经理对市场节奏的严重误判。 三、信任危机:机构撤离与内部人减持 业绩的持续低迷引发了
兴全趋势"长跑冠军"陨落:连亏两季缩水68%,火线换将能否力挽狂澜?

中欧基金葛兰两基金三年亏超350亿,在管基金被质疑高位接盘

市值深研研究员发现,中欧医疗健康A和C作为中欧基金葛兰聚焦医疗健康领域的代表性基金,近三年净利润持续亏损,且亏损幅度呈现出一定的波动特征。 根据Wind数据,2022年,中欧医疗健康A净利润为-83.7284亿元,中欧医疗健康C更是达到-108.8146亿元,亏损规模巨大,反映出当年医疗板块在市场环境、行业政策等多重因素冲击下,遭遇了严重的估值调整与业绩承压。 到了2023年,虽然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中欧医疗健康A净利润为-60.3262亿元,C类为-69.5085亿元,但依旧处于深度亏损区间。 2024年,两只基金净利润分别为-35.1015亿元(A类)和-39.6647亿元(C类),亏损幅度继续收窄,但连续三年的亏损态势,让持有这两只基金的投资者承受了显著的财富“缩水”压力,也引发了市场对医疗健康赛道投资逻辑与基金管理能力的深度思考。 今年以来,医药领域迎来反弹,不少医药板块个股股价走强,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中欧医疗健康混合C净值出现反弹,近年来涨幅超过18%,但近三年仍亏超31%。 对比中欧医疗健康混合C2025年一季度与二季度的股票投资明细,十大持仓标的出现明显变动。一季度十大持仓包含迈瑞医疗、爱尔眼科、凯莱英、东阿阿胶、华润三九,而二季度这些标的退出前十,取而代之的是百利天恒、信立泰、百济神州、新诺威。 有基民质疑到,十大重仓中后面4个新增的都是亏损股,而且还是大涨过的,又开启新一轮的接盘? 有基民留言称,则你说的太对了,我的看法一样,已经大长过后,别的经理已拍换掉了,我们又高位接盘了 市值深研发现,从股价走势看,百利天恒、百济神州经过近期今年的大涨,股价确实已经在高位。
中欧基金葛兰两基金三年亏超350亿,在管基金被质疑高位接盘

广发基金90后百亿基金经理郑澄然在管多只基金亏超50%,如何给基民交代?

“90后百亿基金经理”曾是广发基金郑澄然身上闪耀的标签,吸引了众多基民的目光。 然而,光环背后,残酷的业绩数据却让人大跌眼镜。多只由他管理多年的基金深陷亏损泥沼,部分基金成立以来亏损超50%,这样的表现引发基民强烈质疑,也让市场对其投资管理能力产生了诸多疑问。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明星基金经理,为何如今交出如此令人失望的答卷? 广发基金90后百亿基金经理郑澄然在管多只基金亏超50% 2021年2月8日,广发诚享混合A(011479)成立,截至2025年7月18日,该基金单位净值仅为0.4344元,成立以来累计亏损56.56%。近3年亏损幅度更是高达53.66%,即便在近1月、近3月市场有所回暖的情况下,分别实现5.87%、10.42%的涨幅,也难以弥补前期巨大的亏损窟窿。 在广发诚享混合A的股吧里,基民们的愤怒与失望溢于言表。一位来自重庆的基民于2025年7月18日在东方财富APP上直言:“这种基金经理真tm,这个行情居然还亏60%,好不好意思给基民交代?”字字句句透露着对郑澄然投资能力的不满与质疑。 广发兴诚混合A(011121)自2021年1月6日成立后,也未能逃脱亏损的命运。截至目前,基金成立以来亏损55.72%。一位来自山东的基民在天天基金APP上愤怒吐槽:“亏了55%,真是厉害了!还专业人士,连都不如!” 可以看出,基民对郑澄然管理该基金的表现极为失望,认为其专业能力与基金的亏损现状严重不符。 从郑澄然历任基金一览中可以看到,除了上述两只基金外,还有广发成长动力三年持有混合A/C、广发新能源精选股票A/C等多只基金,在他的管理下任职回报都不尽如人意,多数为负数,且亏损幅度较大。 比如广发成长动力三年持有混合A,任职至今亏损52.00%,在同类6205只基金中排名6147;广发新能源精选股票A任职两年又235天,亏损16.34%,而同类平均收益为6.81%。 如此糟糕的
广发基金90后百亿基金经理郑澄然在管多只基金亏超50%,如何给基民交代?

鹏华基金梁浩在管一基金让基民五年浮亏超30%

基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主旋律,基金公司如何维持好管理费收益和基民收益平衡是必修课。但市值深研研究员注意到,鹏华基金旗下基金经理梁浩,管理鹏华新兴成长混合A等多只基金多年,却交出了一份令基民不满的答卷。 其中,鹏华新兴成长混合A成立近五年,累计亏损超31%,多只由其管理的基金也陷入亏损泥沼,业绩不佳的现状引发基民强烈质疑,公募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与基民利益保障之间的矛盾,再次浮出水面。 鹏华基金梁浩在管一基金让基民五年浮亏超三成 2020年7月17日,鹏华新兴成长混合A(009861)成立。然而,截至2025年7月18日,该基金单位净值仅为0.6862元,成立以来累计亏损31.38%。 这意味着,如果基民当初投入10万元,如今账户市值仅剩约6.86万元,五年时间财富“缩水”超3万元,这样的亏损幅度让基民难以接受。 近一年虽有26.84%的涨幅,看似在“回血”,但前期亏损窟窿过大,基民想要回本仍需漫长等待。有基民在股吧无奈吐槽:“五年了,还亏着百分之三十几,真好意思。”简单的话语,满是失望与愤怒。 截至2025年6月30日,鹏华新兴成长混合A规模为14.80亿元,相较于成立初期,规模有所缩水。 但基金管理费并未因业绩亏损而减免,该基金年管理费为1.5%(混合型基金常见费率水平),按照14.80亿元规模计算,每年收取的管理费超千万元。基民一边承受着账户亏损的痛苦,一边还要持续缴纳管理费,这种“只收管理费,不赚收益”的模式,让基民对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盈利模式产生质疑,认为自身利益未得到有效保障。 多只基金陷入亏损,业绩排名垫底 梁浩管理的并非只有鹏华新兴成长混合A这一只基金,从其历任基金一览可见,多只基金任职回报为负,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垫底。 以鹏华成长智选混合A(010264)为例,该基金自2020年10月19日由梁浩管理至今,任职回报为-13.83%,而同类平均收益为2.56%
鹏华基金梁浩在管一基金让基民五年浮亏超30%

景顺长城基金旗下非货基近三年合亏超400亿 收超90亿管理费

景顺长城基金2024年经营数据显示,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9.51亿元。 近三年数据来看,景顺长城基金实现净利润超30亿元,然而,公司旗下非货基产品近三年亏损超过400亿元。 投资者承受深度亏损的同时,景顺长城基金2022年至2024年仍从上述基金产品中收取超90亿元的管理费。管理费收入与投资者回报背离,景顺长城基金是是否符合“全力保证投资质量”的投研文化特色? 景顺长城基金管理的公募产品(不包括未披露年报的产品)近年来盈利欠佳。剔除货币市场型基金的影响,景顺长城基金旗下非货基2022年至2024年期间合计亏损超过400亿元。 另一方面,景顺长城基金作为管理人,旱涝保收,近三年来从上述产品收取管理费超过90亿元。 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景顺长城鼎益等基金是景顺长城基金近三年来亏损的重要来源,2022年至2024年亏损均超过50亿元。 基金公告显示,景顺长城鼎益现任基金为刘彦春,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80%+银行同业存款利率*20%。 截至2025年7月7日数据,景顺长城鼎益A近三年净值下跌34.86%,跑输业绩基准超过20个百分点,同类排名2589/3023。今年以来,基金净值下跌5.41%,同类排名4351/4548。 旗下非货基公募产品近三年累计亏损超过400亿元,公司收取超过90亿元管理费,景顺长城基金合规风控是否存在漏洞?是否符合“全力保证投资质量”的投研文化特色?
景顺长城基金旗下非货基近三年合亏超400亿 收超90亿管理费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