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

主要做港美股,基本面和技术面都看,坚信市场始终有效

IP属地:河北
    • 少年维特少年维特
      ·09-08

      曹操出行进港股通了,但Robotaxi的故事才刚开始

      上周看了下恒生综指调整名单,曹操出行果然进去了。 按照9月5号发布的《关于沪港通下港股通标的调整的通知》,今天(周一)曹操出行也正式纳入港股通了。相应的,本周开始部分相关指数基金也会被动买入。 从IPO的时候就关注曹操,当时心里还在琢磨,滴滴那边老大哥还没上,老二先上了,而且重运营模式,前期亏损压力大,能不能跑出来?没想到才两个月,股价跑到80港元附近,比预期坚挺不少。 关于曹操,核心关注点还是未来两年能不能扭亏的问题,以及接下来几年能不能把Robotaxi这张“期权”兑现。 拐点越来越近 先看半年报。 2025年上半年,曹操出行营收94.56亿元,同比+53.5%;总订单量3.8亿单,同比+49%。毛利率从去年同期7%提升到8.4%,经营现金流同比暴增160%+。亏损还在,但归母净亏损收窄到4.95亿元,同比少亏三分之一。 收入方面,网约车出行服务还是主力,占比超过九成。但“卖车”收入冒了头,2024年通过销售定制车实现收入10.9亿元,同比翻了6倍。到2024年底覆盖136城,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扩展到163城。 成本端方面,吉利的定制车型优势明显,枫叶80V、曹操60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比一般电动车低三四成。折旧、维修、能源都省钱,司机留得住,用户体验也更好。靠这个,毛利从2023年转正到2024年的8.1%,再到今年上半年的8.4%,上升曲线越来越稳。 现金流和债务方面,经营现金流转正,缓解了此前外界对其负债率的担忧。当然,IPO融资也解决了一部分债务压力。 整体来看,公司已经走在“亏损收窄—毛利改善—现金流转正”的轨道上,盈利拐点越来越近。 券商一致看多 翻了下几家券商的研报。 浙商证券:买入,目标价103港元,认为“定制车+轻资产扩张”模式稳固行业二哥地位,Robotaxi是最大看点。 申万宏源:买入,目标市值469亿港元,强调Robotaxi带来的高毛利率和盈利弹性。
      1.02万2
      举报
      曹操出行进港股通了,但Robotaxi的故事才刚开始
    • 少年维特少年维特
      ·09-02
      $嘉楠科技(CAN)$  我感觉我好无力[呆住]  [呆住]  
      1,4374
      举报
    • 少年维特少年维特
      ·09-02

      飞鹤2025H1,是价值陷阱还是低估机会?

      最近半年,烟酒都戒了,健身卡办了,天天瞎折腾,体重秤却不怎么给面子。备孕半年多,现在也算是要迈入“攒奶粉钱”的阶段了。 消费股这几年看的不多,基本都盯着科技、能源、金融。现在逻辑变得很朴素:奶粉我得买吧?买谁家的?这钱值不值?算是第一次看看奶粉企业——中国飞鹤。 对奶粉品牌我其实没什么概念,小时候,喝的品牌好像包装上有个外国小男孩,估计80/90后都喝过吧,查了一下,叫金星乳业,跟飞鹤一样,也是我们东北企业。 那会儿大家没啥品牌意识,特别是在东北,计划经济配给制,包装上印个外国小孩,默认外国奶粉那就是“高级货”。现在过了几十年,飞鹤国产奶粉打出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口号。说实话,这广告语确实有点洗脑,也是我想研究奶粉企业第一个想到的品牌。 投资者视角,我希望它多赚点钱,迅速企稳;消费者视角,我希望花出去的每一块钱都落在“安全和营养”上。 业绩承压,大手笔回购+分红 8月28日晚,飞鹤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营收91.5亿元,净利润10.3亿元,经营现金流64.8亿元 。和前几年高歌猛进相比,这数据属于深蹲了——营收同比下滑约9%,净利润更是减少近40%。 早在7月初的业绩预警,就曾引发飞鹤股价重挫,一度暴跌17%至4.7港元左右。股价经历过杀跌后,情绪面的悲观基本已反映殆尽,现在的问题是基本面能否回升。 与之相对的是,飞鹤同期宣布大手笔回购+分红,拟投入不少于10亿元资金回购股份,并承诺2025年全年分红总额不少于20亿元,这么一算,里外里接近30个亿。 近期,飞鹤股价出现过一波反弹,盘中高点冲上5.08港元,虽然随后遭遇抛压回落至4.6港元一线,但整体较预警时已有所企稳,看来大手笔回购外加分红,起到了一定作用。 当前飞鹤动态市盈率约12-13倍,感觉在港股消费板块也并不算贵。目前整个乳业都在过冬,各大乳企日子都不好过。行业老大伊利上半年营收约618亿元,同比仅增3
      1.05万评论
      举报
      飞鹤2025H1,是价值陷阱还是低估机会?
    • 少年维特少年维特
      ·08-31

      极兔2025H1,估值锚正在迁移

      上周极兔速递发了半年报,去年首次全年净利润转正之后,2025H1延续盈利势头,利润增厚。 7月初极兔就有披露经营数据,现在财报出来了,周末研究下,加深对这行业和公司的理解。 回顾核心财务和运营数据 营收/利润:2025年上半年收入55.5亿美元(+13% YoY),经调整净利1.6亿美元(+147% YoY)。分部看:东南亚收入19.7亿美元,中国31.37亿美元,新市场3.62亿美元;新市场经调整EBITDA首次转正。 规模/份额:H1总件量139.9亿,东南亚件量32.3亿,市占32.8%,同比提升5.4pct;中国市占11.1%。 收入结构:海外(东南亚+新市场+跨境)合计23.61亿美元,占比约43%,相比去年同期38.3%,提升近5个点,“全球化属性”在会计科目上也坐实了。 三大市场份额变化如上,财务表现基本可以总结为,国内主业维持规模与盈利韧性,东南亚属于利润与份额的“双增引擎”,新市场开始从“烧钱点火”转向“持续造血”,下面展开讲讲: 东南亚市占率提升5.4个点的底层逻辑 极兔最早是东南亚起网,算是大本营,市占率长期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在25%左右这个区间徘徊了挺久。极兔在H1报告里提到,份额从27.4%拉到32.8%,来了5.4个点的提升,这个能站稳的话,会进一步扩大优势了,背后几个原因简单探讨下: 1.平台件,电商周期红利 从2024年底开始,一直持续到2025年,印尼电商格局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主要事件是TikTok对Tokopedia的15亿美元投资,约75%实现控股,参考国内模式,重新打通社交电商链路,从买量逻辑改为“内容+货架”并行,把电商能力弄回了台面,内容驱动的爆款,而且并表推进。平台扩张拉动第三方物流渗透率上行。订单的峰谷化变强,极兔这种第三方物流在峰值弹性与全区域履约上的价值更凸显。 宏观层面,IMF预计亚太2025年增速约3.9%,东南亚
      1.26万3
      举报
      极兔2025H1,估值锚正在迁移
    • 少年维特少年维特
      ·08-30

      万亿家居零售市场新旧动能转换 美凯龙业务转型不应是“孤勇者”的独舞

      家居行业正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亟需领军者坚定方向,将变革推向深入。  在“3+星生态”“人车家”等战略的指引下,作为行业龙头的美凯龙加速推动家电、家居、家装、新能源车等品类的融合发展,创新消费场景,积极推动家居消费恢复和升级,其转型路径和阶段性成果,对整个行业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8月29日,美凯龙发布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37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2.02亿元,显现积极信号。  家居行业的变与不变 中国家居行业中“新房交付-家具采购”的传统增长链路正在被打破,“存量翻新”“局部改造”等需求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5,8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4,241亿元,同比下降5.5%。与此同时,二手房交易占比持续提升。根据贝壳研究院报告,今年上半年全国住房交易中二手房占比已达42%,较2024年同期提升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消费端的变化更为深刻。一方面,流量被传统家居卖场、品牌专卖店、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线上线下渠道共同瓜分,消费者注意力被高度稀释。同时,Z世代正逐渐成为家居消费主力,他们所要的不再是仅限于功能型满足,而是向“个性化、悦己、全周期服务”的体验消费转变。 而在急剧变化的表象之下,家居零售业的核心价值始终未变——线下实体空间作为品牌形象展示、产品体验和消费者信任建立的核心载体,这一本质从未改变。以美凯龙为例,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在全国拥有76家自营商场、235家委管商场,7家战略合作商场,23个特许经营家居建材项目,共包括369家家居建材店/产业街,覆盖30个省级行政区的189个城市,其中大多数自营商场位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线下渠道壁垒。这种深度布局的实体网络、优质的商业区位和
      557评论
      举报
      万亿家居零售市场新旧动能转换 美凯龙业务转型不应是“孤勇者”的独舞
    • 少年维特少年维特
      ·08-25

      中坚科技:机器人故事才刚开场

      从“妖股”到“正牌选手” 第一次关注中坚科技,是在去年年初,那时候人形机器人概念横空出世,这家公司和OpenAI一起出现在1X机器人投资名单里。当时股价连续拉出三板甚至四板,市值三十多亿,典型的小盘AI题材股,妖性十足。 老实说,我这种有恐高毛病的人拿不住。没想到短短一年,到了今年夏天,公司市值最高突破200亿,上周五收盘194亿,股价最高拉到113元,挤进不少基金的股票池。 上周五公司发布了2025年中报: 收入 5.03亿元,同比+5.29%;归母净利润 5106万元,同比增长13.99%;扣非净利 4812万元,同比+17.04%;每股收益 0.2763元。 财报不算惊艳,但营收稳、利润稳,关键是研发投入大幅加码,上半年研发投入3904万元,同比+127%。这就是个信号:主业依旧能稳住基本盘,同时源源不断为机器人业务“输血”。 一、从灵睿P1到“中坚链” 如果说2024年还是试水,那么2025年就是全面铺开。过去半年,中坚一口气注册了多家子公司,覆盖研发、销售和AI应用,集团化作战格局初现。 4月上海发布会:公司展示了升级版灵睿P1四足机器人,实测环境识别率95%。与国华控股等10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其中一个大单是意向采购1000台P1。同时还启动了“中坚链”产业协同生态,试图把上下游资源打通,不再单打独斗。 5月投资者接待日:高管放话,要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和整机上全面加码。当天有80多家机构到场,现场演示的灵睿P1比财报还吸睛。 8月新公司注册:上海桦之坚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主营AI软件和机器人研发,资本金1000万,明确定位是“商业化落地”。 这些动作表明,中坚正在快速把机器人从PPT变成产品,甚至开始走向订单阶段。割草机器人已有小批量订单,灵睿P1在物业、安防场景里开始试运行。可以说,拼图已经从概念走向实质。 二、从英伟达到**:朋友圈的含金量 新赛道需要强伙
      8,9963
      举报
      中坚科技:机器人故事才刚开场
    • 少年维特少年维特
      ·08-22

      全球算力第二,市值却只值一半:灿谷的错位行情还能持续多久?

      去年底建仓的灿谷,感觉时间真的很漫长,主要是没行情,我指的是大起大落那种。 初衷也是抱着彩票股搏一把的思路,毕竟现在是比特币牛市周期,而且有MSTR在前,照着微策略的思路进的。 现在是灿谷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完成了公司从上到下的蜕变。 2024年11月,2.56亿美元收购32 EH/s算力; 2025年6月,再用股权收购18 EH/s,总算力推到50 EH/s,全球第二,仅次于MARA; 2025年7月,单月开采650枚BTC,累计持币突破4,500枚; 2025年8月,收购美国乔治亚州50MW矿场,迈出能源一体化的关键一步。 上个月新任CEO Paul Yu在接受采访时用了一个很直白的表述:“9个月,从零到全球第二。” 客观讲,这个效率可以,但也确实比我之前预期慢了一些,去年11月公告说的是2025年Q1完成50EH/s的目标,动作慢来一步,算是错过了7月这波政策行情。 完全刷新一个公司业务,从上到下,没那么容易。要知道,MARA、RIOT用了几年时间才爬到今天,而灿谷直接一年搞定。 感觉现在灿谷还差一步,需要把股票代码改了,现在很多公司介绍还是二手车金融业务,倒是IR网站已经刷新了。参考我前公司把WBAI直接改成BTCM,那真是立竿见影。 同样的算力,为什么灿谷的市值只有别人一半? 横向拉一组数据: MARA:58.9 EH/s,市值50亿美元; Riot:35.4 EH/s,市值40亿美元; CleanSpark:50 EH/s,市值35亿美元; Cango(灿谷):50 EH/s,市值不到20亿美元。 同样是50 EH/s的算力,灿谷的市值只有对手一半。折算下来,每EH/s只有1600万美元,而同行动辄1亿美元以上。 在比特币矿业的上市公司里面,只能算个中下游水平。 要说估值错配原因,其实不复杂: 第一个是挖币成本:Q1单币成本高达70,602美元,看上去不够漂亮。
      1,475评论
      举报
      全球算力第二,市值却只值一半:灿谷的错位行情还能持续多久?
    • 少年维特少年维特
      ·08-21
      $哔哩哔哩(BILI)$    从我的视角来看,就现在这趋势,全行业核心都是俩字,赚钱。烧钱拉估值的时代过去了。 过去几年大家对它的质疑几乎都集中在“烧钱换增长”,这次Q2净利润和调整后净利润双双转正,“讲故事”的模式彻底翻篇了。不理解盘前这是玩哪一出。 广告和游戏双轮驱动,毛利率还连续12个季度环比提升,运营效率的提升让收入结构越来越健康。属于“增长+盈利”正循环。 社区数据,全年目标改MAU指标以后,反而DAU和MAU双双创新高,证明之前战略是对的,大会员续订和留存稳定在高位,用户粘性不减反增。 我从来都一个看法,B站商业化绝对不是牺牲用户换来的,哪怕现在营收利润双增,管理层依然很保守,不要太低估社区护城河。 现在要占成长股的估值,和蓝筹的确定性,盘中你最好给我拉起来
      1,958评论
      举报
    • 少年维特少年维特
      ·08-21
      $哔哩哔哩(BILI)$  不合理,不合理[呆住]  
      549评论
      举报
    • 少年维特少年维特
      ·08-20
      $百度(BIDU)$  萝卜和云应该只是AI战略见效的第一步,百度在C端还在持续激进探索。 比如数字人,一场罗永浩的虚拟直播就能带来550GMV,环比增速非常快。再比如GenFlow、秒哒这些应用,正在不断试探AI在新形态内容上的可能性。 很多人容易忽视的是,百度的AI应用矩阵,其实是在补足搜索以外的C端触点。如果说搜索的AI化是基础盘,那数字人和GenFlow就是第二曲线的种子。投资的核心是看长期成长性,我更关注的是这些应用能不能跑出稳定的模式。百度的打法是“多点撒网,快速迭代”,从结果来看,验证了市场对AI应用的付费意愿。 长期来看,AI应用矩阵跑通后,就意味着百度可以直接触达用户并变现。数字人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它把内容、电商和交互结合在一起,跑出来的商业模式甚至可能比广告更直接。 资本市场往往低估这种早期应用的价值,但回头看,短视频、电商也是这么走出来的。
      658评论
      举报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