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厂研究员Will

野生小米学家,专注研究小米的一切。

IP属地:未知
    • 粮厂研究员Will粮厂研究员Will
      ·07-09

      粮厂研究员Will | YU7现象 — 小米给中国汽车工业的答卷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2022年8月11日,雷军在第三次年度演讲上提出了小米的“智能制造”新愿景: “未来十年,智能制造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品牌的崛起,小米将成为中国制造业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三年后的今天,雷军兑现了这份承诺。继SU7之后,小米YU7再次证明了小米方法论的成功,实现现象级首销:“3分钟200,000台,1小时289,000台”。 YU7发布会前,虽然我预演了无数次火爆的情形,但没想到真实情况还是超出了我最乐观的预期。小米只用了3分钟,就卖掉了大部分新能源车企一年的销量。 这种“YU7现象”,网上已经有太多关于产品力的评测。这篇文章我想聊点别的:从YU7本身延伸开,聊聊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我认为,小米YU7的成功不仅是自身方法论的成功,背后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功。造车和造手机不一样,Deepseek告诉我:“一部智能手机有1000-1500个零件,而一辆新能源汽车至少有2-3万个零部件,且生产环节和供应链管理复杂度更高。” 一家成功的车企,注定是地方经济的经济增长亮点。地方政府可以以整车厂为中心,构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对当地的GDP、就业、税收甚至房价都是极大促进,蔚来之于合肥就是最好的案例。 然而,也正因为造车的难度太高,绝大对数的新势力支撑不起大家的期待。一些是项目无法兑现,最终只有ppt发布,例如拜腾之于南京,另外一些是形成了卖不掉的低效产能或者骗补贴的无效产能,类似高合之于青岛,除了烂尾的固定资产外,还有银行坏账和员工失业等等社会问题。 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整个中国的经济母命题是一致的:如何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国家希望看到的是,在妥善解决已有落后汽车产能的同时,还持续保持中国在全球新能源车行业的竞争优势。 我
      4,326评论
      举报
      粮厂研究员Will | YU7现象 — 小米给中国汽车工业的答卷
    • 粮厂研究员Will粮厂研究员Will
      ·07-06

      粮厂研究员Will | 瓜哥提YU7了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小米粥’4群的管理员是老夏,我们一般都喊他瓜哥。 瓜哥在去年4月第一批提了SU7创始版后(粮厂研究员Will:基金经理们根本不懂米粉),今天又作为江西交付中心的第一位车主提了YU7 Max。 瓜哥是小米粥最早的成员,也是科班出身的资深米粉。他从1999元的初代小米手机,一直买到了最新玄戒O1芯片的15s Pro;连车牌号都是7317,寓意是“小米汽车,余生一起”。瓜哥的儿子小瓜,也子承父业,这次穿着“御风而行”的T恤,戴着小米最新的AI Glass前去提车。 在我心里,可能没有人比瓜哥更符合雷总在发布会上的描述: “那些双肩扛着责任,但内心不甘于平庸,仍有远方的人”。 坐标在小城市新余,瓜哥有一次喝多了告诉我,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这可能是他努力奋斗的天花板,他对此很知足。但他心中也有不甘,希望让小瓜能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走得更远。我知道小瓜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本《一往无前》,梦想是未来能考上武汉大学的雷军班。 瓜哥去年提SU7时托我给雷总发了一条信息;现在再读,依然能感受到瓜哥的真情实意: “雷总,初代米粉今天和家人一起去提su7创始版啦,我们没有看过实车也没试驾过su7,对小米和雷总的产品完全信任,在上个月的发布会没开之前,跟雷总一样,一个月都没睡好,又期待又激动,我们的小家庭都是米粉,家里的小米粉和小米手机1代同岁,我爱人和小米粉都比较遗憾没有去北京提车,雷总欠我们一个拥抱,情不知所以起,一往情深,希望雷总自己好好保重身体,带领小米和米粉共同奔赴星辰大海。雷总,小米,加油!” 对了,如果看过去年文章的朋友,应该还记得瓜嫂。她已经从原来SU7时的“不稀罕”变成了这次YU7的“不买你就没媳妇了”  粮厂研究员Will 20
      6,174评论
      举报
      粮厂研究员Will | 瓜哥提YU7了
    • 粮厂研究员Will粮厂研究员Will
      ·06-25

      粮厂研究员Will | 我为什么要买一台小米YU7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我为什么要买一台小米YU7?” 我带着这个问题,登上了香港飞往苏梅岛的航班。 飞行途中,我重读了《存在主义咖啡馆》(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仿佛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就坐在身边,用手画着圈问我:“什么是一杯咖啡?” 我可以根据它的化学成分和咖啡树的植物学来定义它;并补充一份总结,分析咖啡因对身体的影响,或者讨论国际咖啡贸易。我可以用这些事实写满一部百科全书,但我仍然说不出面前这杯特定的咖啡是什么。 相反,这杯咖啡是一抹浓郁的香气,闻起来既朴实又芬芳;是从咖啡表面升起的一缕旋曲热汽的缓慢运动。它是一片慢慢靠近的暖意,之后是一种我舌头上强烈、浓厚的味道,始于一丝略微严肃的震颤,而后平缓地变为一种惬意的温暖。 这些预期感受,这气味、色泽与味道,皆是这杯的咖啡的一部分。它们都是通过你自己的真实体验而出现的。 胡塞尔告诉我们:“回到事物本身”(to the things themselves)。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浪费在了次要问题上,例如咖啡的化学成分和贸易流转,而忘记去问那个最重要的问题 —— 它真的好喝吗? 通过自身的真实经验来行动,是一种有勇气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意味着你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萨特说:没有哪个古老的权威能够解除你身负的自由重担。 你尽可以小心翼翼地去权衡各种道德与实际的考虑,但说到底,你都得去试试,去做点什么 —— 而这个什么是什么,由你决定。 我们需要的是真实地探寻自己在经历着的世界,而暂时忽略“这是真的吗”或者“别人怎么看” 。一杯咖啡、一首忧郁的歌、一次兜风、一抹余晖、一种不安的情绪、一盒相片、一个无聊的片刻。它通过调转我们自己通常如空气般被忽视的视角,恢复了个人世界的丰富性。 说回明天晚上
      9,4443
      举报
      粮厂研究员Will | 我为什么要买一台小米YU7
    • 粮厂研究员Will粮厂研究员Will
      ·06-04

      粮厂研究员Will | 2025年小米投资者日速记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6月3日,小米集团在北京举办了2025年投资者日活动。我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雷总和卢总的发言要点,回头再和大家谈谈个人主观感受。 首先,是雷总发言要点的速记内容:1. 小米智能手机重回中国区第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1)小米高端化战略的彻底贯彻和执行;(2)中国区新零售非常重要。小米从过往的电商模式走了出来,新零售兼顾了效率和成本。2. 关于汽车业务的成功:(1)全力以赴,不留后路:创始人亲自带队,承诺投入650亿,汽车业务的成功会带动集团的胜利;(2)对行业的敬畏之心:小米深知汽车行业的复杂程度,守正才能出奇;(3)小米模式和小米方法论的成功:SU7首战告捷,相信YU7也可以。3. 玄戒O1芯片意味着什么:小米坚持长期主义,芯片可以赋能所有业务品类,是小米的护城河所在。4. 终极问题:小米的护城河是什么:(1)人车家全生态:汽车发布之后生态闭环,生态力量在凸显;(2)小米模式:从爆品、新零售、汽车和芯片,都是小米模式和方法论的胜利;(3)技术为本:过去5年投入了1000亿研发,未来5年还会进一步2000亿研发费用。 5. 小米过去五年的回顾:(1)做的好的是小米战略和目标,人车家全生态实现了闭环,而且把汽车、芯片和工厂从零到一;(2)未来会继续努力,成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的引领者。 6. 如何看待AI:小米非常重视AI,之前专注AI应用,去年决定进入大模型主战场。小米有人车家全生态,对大模型的场景落地有巨大价值。 7. 关于YU7车型:(1)YU7兼顾了家庭和日常使用需求,预计用户年龄会大一些;(2)小米的辅助驾驶进展良好,总预算超过35亿元,Y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Thor芯片,未来小米也会做汽车芯片;(3)小米坚决反对恶性内卷,从
      4,7581
      举报
      粮厂研究员Will | 2025年小米投资者日速记
    • 粮厂研究员Will粮厂研究员Will
      ·06-02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进入家电行业,战略上输了吗?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美的总裁方洪波最近在访谈中频频提到小米。5月30日的美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方洪波再次谈及小米:“战术上我重视小米,但战略上我并不害怕小米进来。(小米)现在进入家电行业,首先战略上已经输了。”有投资者在会上进一步询问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方洪波说了三点:(1)家电业高度竞争,门槛不高,可谓一片红海,玩家进入该行业的打法也很固定;(2)行业的效率空间不大,这个市场增长空间没有,只能提升效率和价值链;(3)即使胜出也是巨大的消耗战,无论是小米、红米、追觅,还是现有的几大玩家,都是一样。 我很理解在股东大会上,管理层需要维护自身公司的投资价值;但就方总的这个观点,不是很赞同。原因也有三点:第一,家电行业当下的红海和打法固定,是因为现有玩家太久没有见到鲶鱼了,自己的方法论也太久没有更新。小米造车前,所有人都告诉雷总,新能源车市场是竞争极其惨烈的红海,但SU7就能脱颖而出。我认为小米无论是产品端的爆款方法论,还是销售端的新零售业态,都是现存家电行业所不具备的。第二,关于家电行业的效率和价值链,如果只是聚焦在降本上,就太狭隘了。小米对于家电行业的野心在于生态和数据,就硬件谈硬件确实没意思,但这些硬件(和附加的传感器)所带来的用户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产生的AI应用场景,会对整个行业的效率和价值链产生颠覆式的影响。米家app月活现在断崖式领先后面所有产品,当AI时代降临家电行业时,谁的优势明显一目了然。第三,胜出是巨大的消耗战,从事实角度没问题,确实现在主流的大家电品类行业集中度都很高了。然而,从智能手机时代走出来的小米,最不怕的就是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小米的综合硬件净利润率常年维持在1-3%,其对于供应链和综合成本的控制是世界级的。那么小米的竞争对手面临的是什么
      9,1322
      举报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进入家电行业,战略上输了吗?
    • 粮厂研究员Will粮厂研究员Will
      ·05-05

      粮厂研究员Will | 从“赛博U型锁”说起 —— 转一位业内朋友的小米观点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关于小米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我和很多朋友做了交流。有一位业内朋友的观点非常犀利且到位。在征求同意后,我完整转载了他的观点,如下: 1、“赛博U型锁” 有朋友的朋友在小米上班,提及过去的一个月,说到是到处都是水军。 我直觉觉得不可能。询问了几个传媒业的朋友,都觉得,如果各处评论区里的攻击,都是花钱买来的,估计没哪家掏得起这笔钱。 那怎么解释大家看到的现象呢?那就是“赛博U型锁”,有人成功地煽动起了这样的认知,是真的有一大群普通网民真的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米有罪,需要严厉批评。 我一直主张,不低估人群的道德热情,也不高估人群的认知能力。在互不见面的互联网广场上,是没法正经辩经的。逻辑越简单、声音越粗暴,才有机会赢。 你首先应该理解,绝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只是互联网舆论场的看客,不发生的。这就是所谓“沉默的大多数”,而剩下的互联网的积极参与者中,质疑和攻讦,是最有力、也最容易满足表演欲,以及获得奖励(主要是流量和认同)的手段。 攻击能带来快感,批评能带来优越,理解了“赛博U型锁”的本质,才能理解互联网舆论场的本质。 2、“恶意守恒”和“谁赢他们帮谁” 朋友无法理解,按照批评者的逻辑,一辆车过去一年,各路权威机构、专业媒体都反复验证了非常OK,怎么一个月之内突然发现问题很多,这不合逻辑。 其实,这不需要什么逻辑。只要能理解,挥舞“赛博U型锁”的人群根本动机就好了。我总结就是两条: 第一条叫“恶意守恒”。互联网舆论场的攻讦中,总有那么多闲人,他们总要在各类议题下发表意见、表达胜利。恶意总是要表达出来,“赛博U型锁”总是要砸向某些人的脑袋的。不是你,就是他而已。不光是小米、去年的理想的MEGA遭遇的一切其实同理。最近你家被干破防了,被扣上“有罪推定”
      1,6281
      举报
      粮厂研究员Will | 从“赛博U型锁”说起 —— 转一位业内朋友的小米观点
    • 粮厂研究员Will粮厂研究员Will
      ·05-04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事故的延伸讨论 — 人工智能的恐惧与迷恋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2025年3月29日,一辆开启辅助驾驶的小米SU7在安徽铜陵发生了交通事故,车上三名年轻人不幸遇难。车祸事件把小米卷入了巨大的舆论漩涡,不仅打乱了小米后续产品发布的节奏,资本市场股价也遭遇波折。 事件发生过去了一个多月,互联网上关于流量的追逐已经褪去,只留下那些真正关心小米和事件本身的人。我知道小米内部已进行了多轮的复盘和讨论,并正在着手做出改变。我也希望从我的专业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事件底层的思考角度。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过去5年在工作之余,先后获得了香港大学法学院的法学硕士(LLM)和爱丁堡大学哲学院的科技哲学硕士,正在着手申请人工智能伦理(AI Ethics)方向的PhD。 这篇文章约7700字,内容是从我的PhD申请材料里节选,并结合小米的案例展开分析;从车祸本身延伸开来和大家分享:在人工智能呼啸而来的时代里,小米应当如何更好地应对和生存。 时间闪回到2018年3月18日晚,一辆沃尔沃XC90改装的Uber自动驾驶测试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市以约64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时,撞上49岁行人Elaine Herzberg,致其死亡。 这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也是第一起有记录的自动驾驶车辆(self-driving car / autonomous car)造成的行人死亡案例。 似乎所有人都没准备好这个事件的到来,学术界和产业界为“谁来负责”的问题展开了漫长的讨论,很多与此相关的概念和讨论框架都同样适合小米的事故案例。 1. 先等等,你在讨论哪些责任? 学哲学的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讨论问题前,先讨论“定义”(Definition),“责任”也不例外。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两个概念:“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在英语里,这是两个
      1,546评论
      举报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事故的延伸讨论 — 人工智能的恐惧与迷恋
    • 粮厂研究员Will粮厂研究员Will
      ·04-24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24年度报告的一些细节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小米在今日收盘后发布了《2024年度报告》。报告里的财务数据在3月18日已经公告披露,这次的年报新增加了董事会报告、ESG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等内容。 时间关系,我简单浏览了报告内容,挑出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和大家分享: P16 - 小米在2018年上市前承诺了综合硬件净利润率不超过5%。2024年,小米集团硬件业务综合净利润率为1.0%;和2023年度的~3.0%有下滑,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汽车和AI等业务的投入和研发在加大。 P30 - 截止2024年12月31日,小米集团的资本负债率是-31.1%。资本负债率 = 净债务/总资本,其中净债务等于总借款减去现金及等价物。这个负数反应了小米充沛的在手现金,原大于借款金额。 P31 - 小米报表上还留有一笔2020年12月17日发行的8.55亿美元可转债,其中转股价是36.74港币。考虑当前的股价水平,绝大多数CB投资人会选择转股获利,而不是让小米兑付本金;有助于降低小米的现金流压力。 P32 - 截止2024年12月31日,小米集团有全职雇员4.3万人,和2023年的3.3万雇员相比有显著提升。其中,研发人员超过2.1万人,占员工总数48.5%。 P100 - 2024年高管薪酬里,年薪超过1000万港币的(含股票或期权)有8人,和2023年度持平。 P103 - 2024年,小米将地缘政治、AI技术、竞争、海外本地经营和舆情/危机应对列为公司最重要的五个风险;而2023年度的风险分别是全球宏观经济、地缘政治、产品及服务质量、供应链和信息安全及隐私。(这个变化很重要) P112 - 2024年,小米全年研发投入241亿元人民币,专利储备4.2万件。小米集团累计参与国家标准计划48项、国家标准98
      1.35万2
      举报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24年度报告的一些细节
    • 粮厂研究员Will粮厂研究员Will
      ·04-21

      粮厂研究员Will | 理性看待信息真空期的小米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过去一周很多机构朋友和我讨论了小米的情况,我发现大家在关切SU7锁单的同时,对近期小米的车祸和融资的事实部分理解,仍有偏差。 当前处于事故报告前的信息真空期,很快小米又将进入Q1财报前的静默期,很容易散播谣言和不利言论。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系统性地回应这些问题。由于内容较多,我尽可能只写干货: 【以上内容完全基于公开信息,不代表小米公司,一切以官方为准】  I. 车祸事故  1. 湛江徐闻事故:从事实角度(1)驾驶员非车主 & 手动状态;(2)驾驶员肇事后弃车逃逸;(3)电动两轮车起火引发的SU7起火。—— 小米已经回应,事实清晰,几乎可以确定小米没有法律责任。 2. “329”安徽事故: - 从事故事实角度:(1)驾驶员非车主;(2)夜晚行车 & 复杂路况;(3)以近百公里撞击石墩;(4)辅助驾驶已退出,由驾驶员接管;(5)小米没有权力单方面发布调查报告(小米甚至还没有拿到事故车),须由警方、地方政府和权威机构进行调查并发布报告;考虑到事情的严肃性和影响,报告很可能要到5月份发布; - 从法律责任角度:小米存在设计问题和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很小。在我看来,这就是一起交通事故,法律上应当由交警和保险公司处理。当然,我相信以小米的价值观,会在法律之外的道德抚恤层面,也做好相关工作; - 从新能源车角度:(1)很多人跳出法律范畴,指责小米的问题,如辅助驾驶水平、电池起火和打不开车门;(2)这些是当前新能源车共同存在的问题,其他家车厂都存在类似情况。在我看来,小米不仅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而且在行业内是相对领先的;(3)大家把刚刚进入汽车行业的小米当成了领导者,认为小米必须绝对领先其他厂商,这是不现实的;(4)但无论
      1.06万评论
      举报
      粮厂研究员Will | 理性看待信息真空期的小米
    • 粮厂研究员Will粮厂研究员Will
      ·04-10

      粮厂研究员Will | 关税只是分析问题的起点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和很多朋友一样,这两天我也读了无数关于关税和宏观的报告,从花旗银行Mohammed Apabhai的神预测,到桥水Ray Dalio的恢弘叙事。结合小米的投资,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税是分析问题的起点,但其后续带来的潜在影响却非常复杂。 从关税实质角度来说,小米几乎不受到任何影响。供应链上,小米BOM里绝大多数供应商和美国无关;很多看起来是美国公司,但生产却在美国之外。销售端上,小米都没有进入过北美市场,更谈不上加税。 关税后续的发酵,会带来政治、地缘、大宗商品、货币市场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间接影响股价。例如关税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铜、油、钢铁等)会影响自身产品的BOM成本;关税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变动会影响公司的海外业务结算和财报数据;关税带来的货币政策变化,会影响公司的融资成本和现金支出;关税带来的地缘不利政策会影响公司的全球化扩张和布局;关税带来的全球投资者risk on/off会直接冲击股价和流动性。 这些宏观因素里,有一些是公司可以规避管理的,例如通过衍生品合约对冲汇率、利率和大宗的价格波动(类似于买个保险),这需要小米有成熟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执行能力。但是,更多的风险是小米也无能为力的,例如地缘政治格局下的不利政策和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等。 几乎可以很肯定的预测,在Trump任期内,这些不可控因素会越来越多。一方面,来自于Trump本人的不确定性,频繁跳出游戏规则,来换取博弈优势。另一方面,来自于中美之间的底层逻辑,中美在核心利益上的分歧和竞争远未达到平衡,尤其是在芯片和AI这样的尖端科技上。 回到投资小米的角度,我的建议个人投资者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 在Trump任期内,类似“对等关税”的事件随时会再来(即便现在
      2,498评论
      举报
      粮厂研究员Will | 关税只是分析问题的起点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