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钱游乐场存钱游乐场
      ·09-12 22:55
      脑再生科技瞎炒还能理解,毕竟盘子小。但这个盘子不算小,也能这么炒的吗?真是让人意外。 $药捷安康-B(02617)$
      78评论
      举报
    • 大小摩大小摩
      ·09-12 22:53
      十年大顶还是永远的顶?主力高度控盘,借沪港通出货。没有散户资金流入,只能继续拉升,后续就是急跌套散户。 $药捷安康-B(02617)$
      28评论
      举报
    • 逍遥jc逍遥jc
      ·09-12 22:35

      💊劲方医药-B港股 IPO 打新策略|值得梭哈?

      经历了两个不咋样的港股,和一轮惊心动魄的美股打新之后,港股终于下一次迎来了新的IPO。 那么这一次医药B还会再次创造神话么?且容我先分析分析。我结合了招股书和市场分析,帮大家整理了要点👇 📌 一句话总结 劲方医药是一家创新药企,主要做肿瘤、免疫领域的新药研发,属于典型的“高风险、高回报”Biotech。 🌟 投资亮点 1️⃣黄金赛道:肿瘤+免疫治疗,市场空间巨大,未来 5-10 年仍是资本市场追捧的方向。 2️⃣管线布局丰富:有多个临床阶段的新药,覆盖热门靶点,部分已经进入 II/III 期。 3️⃣资本背景不错:有知名投资机构加持,背书力度较强。 ⚠️ 主要风险 1️⃣亏损状态:典型 Biotech 公司,短期内看不到盈利,造血能力弱。 2️⃣研发不确定性:新药研发失败率高,一旦临床不顺利,股价可能直接腰斩。 3️⃣ 港股市场情绪偏冷:近期港股打新情绪一般,新规后高拉低走,认购王前两天破发边缘,今天勉强涨了一些,但也肯定不如大部份人的预期。 基本面不算太差,医药b肯定目前没盈利,结合套餐B,外加中信哥的光环,打肯定是要打的。至于怎么打还要看中签率。 结合上几次套餐B乙头不如甲尾的教训,外加fafa的中签率分析,融资中签率20%以上体感好一些,也就是融资后500手及以上。上乙组的分界线个人预判为2500手,也就是打不上2500手的还不如上甲尾。 我个人会选择一个甲尾+两个现金抽。 以上仅为我的打新记录,非专业投资建议,请各位三思而后行。 $劲方医药-B(02595)$ 
      308评论
      举报
      💊劲方医药-B港股 IPO 打新策略|值得梭哈?
    • 安全边际1688安全边际1688
      ·09-12 22:00
      港股创新药板块迎来盈利拐点,全球资本加速布局 港股创新药板块正经历从故事讲述到业绩兑现的历史性转变,2025年上半年行业净利润首次扭亏为盈,全球资本回流加速,产业逻辑彻底重塑。 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板块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Wind数据显示,恒生创新药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上涨超过117%。 板块上涨的核心驱动力已经从估值提升转向盈利基本面改善。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板块实现归母净利润18亿元,利润首次扭亏为盈。 西南证券指出,创新药产业已步入一个以盈利驱动为主的新周期,基本面已明确出现拐点。 ------ 01 业绩兑现:从亏损到盈利,产业迎来拐点 2025年上半年是港股创新药板块的里程碑时期。根据西南证券研究报告,他们选取的50家港股18A医药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总额449亿元,归母净利润27.27亿元。 这些公司的收入增速达到31.48%,归母净利润整体扭亏为盈,增速高达128.4%。 其中近70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10家公司营收增速超100%;近80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表现向好,近40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直接推动了相关指数的强势表现。截至9月4日,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CNY)今年以来上涨106.50%。 02 驱动因素:国际化、AI赋能与成本管控 港股创新药板块业绩向好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国际化步伐加速是核心驱动力之一。上半年,一批港股生物医药公司加速国际化布局,对外授权合作不断落地。 2025年1月至7月,中国创新药出海(License-out)相关授权交易总金额近800亿美元,同比激增超160%。 恒瑞医药收到默沙东2亿美元以及IDEAYA的7500万美元对外许可首付款。诺诚健华今年1月与Prolium订立开发及商业化ICP-B02的独占许可协议。 AI技术的应用也成为相关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晶泰控股上
      45评论
      举报
    • 牛熊论市牛熊论市
      ·09-12 18:32
      A股延续涨势,主力在开盘十分钟后就完成了任务,成功突破短线新高,但后续的走势就明显偏钝化了,可能很多股民现在就要有疑问了,既然突破了为啥不乘胜追击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市场选择在周四爆发,周五接力,目的就是告诉大家,行情已经回来了,周末两天就是用来给散户奔走相告的,核心意图就是要吸引场外存量,所以不要心急,真正在爆发会在下周,A股将进入新一轮涨不停,不停涨的模式。
      102评论
      举报
    • 花香满楼花香满楼
      ·09-12 16:39
      这是今年主线吧。 层出不穷的机会和利润。
      11评论
      举报
    • 一路走来cd一路走来cd
      ·09-12 15:55
      这是牛市, 先生,这是牛市!
      25评论
      举报
    • 七七社七七社
      ·09-12 15:15
      中国创新药再成焦点!政策风险下如何把握投资机会?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在讨论限制中国药品的相关政策,并草拟一份行政命令,旨在通过多项措施限制中国原创新药进入美国市场。这一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周五港股创新药概念股全线反弹,其中药捷安康表现尤为亮眼,盘中涨幅扩大超100%,本周累计涨幅超240%,自6月底上市以来累计涨幅已超1500%。公司核心产品替恩戈替尼乳癌II期试验获批,更是为这波涨势添了一把火。 那么,在当前环境下,中国创新药的竞争实力究竟如何?能否重启涨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中国创新药的竞争实力到底怎么样?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崭露头角,例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药明康德等,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创新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发效率高:相比欧美药企,中国药企的研发周期更短,成本更低,能够快速推进临床试验和上市进程。 2. 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内政策对创新药的审批和上市提供了绿色通道,加速了创新药的商业化进程。 3. 市场需求旺盛:中国人口基数大,医疗需求持续增长,为创新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政策风险下的挑战与机遇 美国政府的限制政策无疑为中国创新药企带来了不确定性。如果限制措施落地,可能会对中国药企的国际化进程造成一定阻碍。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倒逼中国药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国内市场的发展。 事实上,中国创新药企已经在积极应对国际化挑战。通过加强自主研发、拓展海外合作、布局多元化市场等方式,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例如,药捷安康的替恩戈替尼获批乳癌II期试验,正是其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能否重启涨势? 从短期来看,创新药板块的波动可能会加大。政策风险和市场情绪的变化都会影响股价表现。但从长期来看,中国创新药的基本面依然
      158评论
      举报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9-11 15:09

      创新药突然暴跌,机会还是风险?

      昨日,纽约时报发布一篇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在起草一项行政命令,计划限制美国药企引进中国创新药,并提高中国临床试验数据的FDA审核门槛,同时鼓励药品本土生产与采购。 受此影响,创新药板块大跌,百济神州大跌10.59%、歌礼制药跌超17%、泰格医药一度跌超15%... 美国对中国创新药的忌惮由来已久,早在2023年底,美国众议院便提出了《生物安全法案》,在于禁止美国政府及其实际控制的企业与特定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包括生物技术企业)签订合同,剑指中国医药外包业。 受生物安全法案影响,国内医药外包股多次暴跌,药明康德、药明生物惨遭资金抛弃,市值蒸发上千亿。 生物安全法案风波稍稍停歇,创新药行政令风波唤醒了投资者惨痛的记忆,早盘的抛售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这次的创新药暴跌会不会像医药外包股一样,迎来绝佳的布局时机呢? 从纽约时报的报道来看,美国政府对中国创新药的围堵策略的确存在,理由有3个: 一是中国创新药近年来表现亮眼,不少美国大药企来华采购研发管线,如今年5月,辉瑞与三生制药就PD-1/VEGF双抗SSGJ-707达成授权协议,获得在除中国外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为此,辉瑞将向三生制药支付12.5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三生制药还将根据授权地区的产品销售额收取两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 据中邮证券研报,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逼近660亿美元,超越2024年全年BD交易总额。  二是中国创新药的崛起动了美国小型生物医药投资人利益,它们的研发管线难以获得大药企的并购。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此次游说美国政府行政令的推手主要是美国小型医药公司投资人,包括风险投资家彼得·泰尔 (Peter Thiel)、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 (Sergey Brin) 以及其他持有美国生物科技初创企业的投
      8,749评论
      举报
      创新药突然暴跌,机会还是风险?
    • 公子豹公子豹
      ·09-11 09:11
      美国拟对中国药品实施严格限制,背后是两派利益的博弈。 中国创新药企通过BD出海,抢占了美国本土生物科技公司的生态位,事件本质是美国的Biotech(包括PE/VC基金)试图阻止医药巨头从中国购买管线。 一方是本土派。在高利率环境下,美国本土生物技术行业今年才走出低谷。中国医药的冲击,导致了他们的融资、IPO受到影响,影响了他们的利益。 另一方是医药巨头,多个MNC未来数年内将面临多个重磅产品专利悬崖,急需收购新的管线。过去几年里,它们在中国大举收购低价药物,冷落了本土小型生物技术公司。暂停BD交易等措施将影响MNC利益,因此辉瑞和阿斯利康极力反对关闭国门的做法。 从双方的实力对比看,中国创新药管线高性价比,从中国购买管线能显著提高MNC的ROI;论影响力,美国Biotech的游说集团难以抗衡MNC的利益集团。 以百济神州为例,其作为全球化运营公司,泽布替尼等生产和销售不依赖于中国境内;同时具备在全球及美国地区自主开展多中心临床的能力。 从利益分配角度看,假设创新药净利润率30-40%,中国药企通过BD获得销售收入的~10%,仅占利润的1/3,约2/3的利润都归MNC所有,MNC引进管线的主要获利方。 从美国MNC与欧洲MNC的竞争来看,若美国MNC被阻挠从中国引进创新药管线,好东西永远是抢手的,欧洲药企将从中获益,美国MNC将面临研发掉队。 此外,过往美国降药价、生物安全法等诸多例子表明,美国政策往往雷声大雨点小,何况此举更是违背MNC利益,落地困难重重。 综上,中国创新药出海是符合产业规律和资本利益的大势所趋,BD出海势不可挡。
      50评论
      举报
    • 一路走来cd一路走来cd
      ·08-16
      没有, 也不会上车。不是情绪高手
      662评论
      举报
    • 瞪羚侃新股瞪羚侃新股
      ·08-15

      商业化龙头的新面孔

      昨日,一则很有意思的股权投资值得一探。北海康成宣布,百洋医药将认购北海康成达1亿港元的股权,该等认购股份将约占北海康成现有已发行股本的17.65%,及经扩大后股本的14.99%。合作公布当日,北海康成股价上涨25.75%。 北海康成作为一家差异化竞争的biotech,它不像其它biotech去深耕肿瘤,自免等大适应症,而是瞄准了罕见病这一差异化的赛道,在这之上进行辛勤的耕耘。当然,如今来看,此前的深耕已经有了不错的收获:北海康成目前已经有已经上市了三款罕见病药物,分别是海芮思,迈芮倍和戈芮宁。三项单品不仅开启了商业化的历程,而且也正在医保端寻求着更强大的赋能:国家医保局8月12日公布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名单,北海康成三款药物均通过审查。 以海芮思为例,它的获批时间为2020年9月,2021年6月开始商业化应用,用于治疗亨特综合征,该适应症在东亚国家发病率为0.1-0.7/1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如果按发病率中位数计算,大概患者为5600人。此外,戈芮宁作为新批准药物,6个月就完成了从申请到获批上市的进程,它在2025年7月开出了戈谢病的第一张处方。 虽然如此,但是小编之前也对北海康成与罕见病赛道进行过介绍:由于罕见病药物的定价实在太过高昂,所以药物的市场渗透率是个非常难以预测的未知数。而北海康成的营收也可以体现:海芮思商业化已经有4年了,但是北海康成营收却依旧不温不火,2023年明明已经营收过了1亿元,但2024年又掉回了八千多万元。而2024年净亏损更是超过了4亿元,盈亏平衡有种遥遥无期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去打药物的渗透率的话,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有人接手商业化的盘子。 以前小编也觉得百洋医药就是一家单纯的医药商业化CSO,但是这么想,或许是小编太年轻。当小编真正看明白百洋医药的创新运作后,才感叹原来可以这么玩。先来看几次近期的动作。 2024年7月,百洋医药收了百
      499评论
      举报
      商业化龙头的新面孔
    • KevinleeKevinlee
      ·08-15
      你继续持有吧,兄弟
      658评论
      举报
    • 爱吃苹果的小李爱吃苹果的小李
      ·08-14
      你们咋老想着撤啊?之前70跌到50、74跌到58都扛过来了,干燥症和后面IGA的进展都挺顺利的,咋还老嚷嚷着要走?是怕赚钱吗?这股现在远没体现出该有的价值,48、28、148、278这些价位都还没到合理估值$荣昌生物(09995)$
      8061
      举报
    • 重生之我是鲍威尔重生之我是鲍威尔
      ·08-14
      月线眼看就要7连阳了,中间就单日大跌过,整体也就回调了20%,有些人跟被揍惨了似的又哭又嚎的,真搞不懂这是啥操作心态…… $荣昌生物(09995)$
      670评论
      举报
    • 白马非马123白马非马123
      ·08-14
      个人不是医药行业人士,单从我个人认知方面思考创新药发展,从开始国内的低端产业慢慢的赶超国际比如最初的鞋服,到后面的手机,到当下的汽车。都是一个从低端制造往高端制造赶超,每一次的赶超都会造就一批知名企业名利双收。我们如果想在股市赚大钱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下一个赶超的行业,在众多的行业中我觉得创新药最有潜力,买入安静的持有,静待花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563评论
      举报
    • 五年一个周期五年一个周期
      ·08-14
      $荣昌生物(688331)$明天周五荣昌大概率还是宽震预期,明天如早盘有短线杀跌,准备加仓今日减仓的部分做震荡,急拉就持有不动
      685评论
      举报
    • 搞钱树搞钱树
      ·08-14
      $荣昌生物(09995)$荣昌6月25日利好跳空大涨后,6月26日大幅度低开接近跌停,犹豫几日后弱势横盘第三日才敢小幅度加仓做震荡。太难玩了
      711评论
      举报
    • 瞪羚侃新股瞪羚侃新股
      ·08-13

      现象级大药机会,被引爆

      我们不止一次提到过呼吸疾病赛道的巨大机会,包括《一个超级大药机会,将被引爆》、《下一个现象级大药蓄势》、《一哥超预期,引爆重磅资产》等。 在呼吸科赛道,继IL4Rα商业化高歌猛进和PDE3/4产生巨额交易之后,最近爆火的资产是DPP-1。 8月12日,FDA批准Insmed的DPP1抑制剂Brensocatib正式上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这是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的DPP-1抑制剂;凭借着Brensocatib的顺利上市,Insmed的市值也来到了258亿美元。 8月11日,复星医药的小分子DPP1抑制剂XH-S004也实现了授权出海,以1.2亿美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开发里程碑付款+5.25亿美元潜在销售里程碑款的对价将XH-S004除中国大陆及港澳外的全球权益授予Expedition。 再往前追溯,海思科曾在2023年底将DPP-1小分子抑制剂HSK31858以首付款1300万美元+潜在最高4.62亿美元里程碑将大中华区以外的权益授予意大利Chiesi集团。HSK31858作为国内进度第一梯队的DPP-1抑制剂,今日海思科股价涨停,市值超过700亿人民币。 BD频出+创造千亿市值药企,DPP-1到底有怎样的魅力? 01 DPP1的故事 说起DPP-1就不得不提中性粒细胞,其在先天免疫和炎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先天免疫和炎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NCFBE)等慢性呼吸道疾病中,往往看到中性粒细胞异常聚集在气道,导致活性中性粒细胞丝氨酸蛋白酶(NSPs)过度释放,过度活化的NSPs与中性粒细胞相关呼吸道疾病的组织损伤高度相关,包括肺组织损伤、黏液高分泌和炎症恶性循环等等。 DPP1(二肽基肽酶1)是一种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其主要在骨髓中性粒细胞前体(早幼粒细胞阶段)中表达,它的核心功能是激
      758评论
      举报
      现象级大药机会,被引爆
    • 瞪羚侃新股瞪羚侃新股
      ·08-11

      FDA大变天,又有药企要哭了

      FDA的瓜简直比连续剧还过瘾。 CBER(FDA 生物制品评估与研究中心)主任Vinay Prasad被市场称为史上最戏剧的人士波动,他最初于被FDA局长Marty Makary任命于5月6日首次上任,随后7月29日以“不想成为 FDA 干扰因素”为由辞职(上任仅83天),8月9日HHS发言人确认他应FDA要求官复原职。 这里需要厘清一下FDA的组织结构,FDA由包括CDER、CBER、CDRH等具有实际监管职能的中心和办公室组成,其中CDER负责“小分子化药、生物类似药、疫苗以外的大分子药物”全生命周期监管,而CBER则负责疫苗、血液制品、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制品的审批和监管,所以CBER主任的言论和决定对于这几类药物的审批监管起到风向标性的作用。 FDA作为全球最权威的药物审评机构之一,其人事变动和监管风向对全球创新药物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目前中国创新药在演绎极致的出海行情背景下,了解海外监管风向的影响至关重要。 01 Vinay Prasad任内大幅波动事件 Vinay Prasad在第一期上任之初就把枪口瞄准了疫苗领域,他强调所有疫苗的审评需要充分的数据支持(需进行安慰剂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将矛头指向新冠期间在无随机试验数据的情况下批准加强针;其次,他频频推倒内部专家意见,出面介入疫苗审批,推动新冠疫苗的适应症缩小至高风险人群(老年人或患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及成年人)。 尤其是针对儿童适应症的新冠疫苗审批,Vinay Prasad以“临床数据未充分证明益处大于风险”限制了NovavaxNuvaxovid疫苗和Moderna的新一代疫苗MNEXSPIKE的适应症扩展,如Moderna的Spikevax疫苗原本预期获得FDA全面批准用于6-11岁所有儿童,后适应症被缩小为导致新冠重症高风险儿童人群。 更严格的监管和被针对下,当然也可以看到诸如Moderna、
      1,511评论
      举报
      FDA大变天,又有药企要哭了
    • 安全边际1688安全边际1688
      ·09-12 22:00
      港股创新药板块迎来盈利拐点,全球资本加速布局 港股创新药板块正经历从故事讲述到业绩兑现的历史性转变,2025年上半年行业净利润首次扭亏为盈,全球资本回流加速,产业逻辑彻底重塑。 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板块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Wind数据显示,恒生创新药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上涨超过117%。 板块上涨的核心驱动力已经从估值提升转向盈利基本面改善。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板块实现归母净利润18亿元,利润首次扭亏为盈。 西南证券指出,创新药产业已步入一个以盈利驱动为主的新周期,基本面已明确出现拐点。 ------ 01 业绩兑现:从亏损到盈利,产业迎来拐点 2025年上半年是港股创新药板块的里程碑时期。根据西南证券研究报告,他们选取的50家港股18A医药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总额449亿元,归母净利润27.27亿元。 这些公司的收入增速达到31.48%,归母净利润整体扭亏为盈,增速高达128.4%。 其中近70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10家公司营收增速超100%;近80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表现向好,近40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直接推动了相关指数的强势表现。截至9月4日,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CNY)今年以来上涨106.50%。 02 驱动因素:国际化、AI赋能与成本管控 港股创新药板块业绩向好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国际化步伐加速是核心驱动力之一。上半年,一批港股生物医药公司加速国际化布局,对外授权合作不断落地。 2025年1月至7月,中国创新药出海(License-out)相关授权交易总金额近800亿美元,同比激增超160%。 恒瑞医药收到默沙东2亿美元以及IDEAYA的7500万美元对外许可首付款。诺诚健华今年1月与Prolium订立开发及商业化ICP-B02的独占许可协议。 AI技术的应用也成为相关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晶泰控股上
      45评论
      举报
    • 逍遥jc逍遥jc
      ·09-12 22:35

      💊劲方医药-B港股 IPO 打新策略|值得梭哈?

      经历了两个不咋样的港股,和一轮惊心动魄的美股打新之后,港股终于下一次迎来了新的IPO。 那么这一次医药B还会再次创造神话么?且容我先分析分析。我结合了招股书和市场分析,帮大家整理了要点👇 📌 一句话总结 劲方医药是一家创新药企,主要做肿瘤、免疫领域的新药研发,属于典型的“高风险、高回报”Biotech。 🌟 投资亮点 1️⃣黄金赛道:肿瘤+免疫治疗,市场空间巨大,未来 5-10 年仍是资本市场追捧的方向。 2️⃣管线布局丰富:有多个临床阶段的新药,覆盖热门靶点,部分已经进入 II/III 期。 3️⃣资本背景不错:有知名投资机构加持,背书力度较强。 ⚠️ 主要风险 1️⃣亏损状态:典型 Biotech 公司,短期内看不到盈利,造血能力弱。 2️⃣研发不确定性:新药研发失败率高,一旦临床不顺利,股价可能直接腰斩。 3️⃣ 港股市场情绪偏冷:近期港股打新情绪一般,新规后高拉低走,认购王前两天破发边缘,今天勉强涨了一些,但也肯定不如大部份人的预期。 基本面不算太差,医药b肯定目前没盈利,结合套餐B,外加中信哥的光环,打肯定是要打的。至于怎么打还要看中签率。 结合上几次套餐B乙头不如甲尾的教训,外加fafa的中签率分析,融资中签率20%以上体感好一些,也就是融资后500手及以上。上乙组的分界线个人预判为2500手,也就是打不上2500手的还不如上甲尾。 我个人会选择一个甲尾+两个现金抽。 以上仅为我的打新记录,非专业投资建议,请各位三思而后行。 $劲方医药-B(02595)$ 
      308评论
      举报
      💊劲方医药-B港股 IPO 打新策略|值得梭哈?
    • 七七社七七社
      ·09-12 15:15
      中国创新药再成焦点!政策风险下如何把握投资机会?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在讨论限制中国药品的相关政策,并草拟一份行政命令,旨在通过多项措施限制中国原创新药进入美国市场。这一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周五港股创新药概念股全线反弹,其中药捷安康表现尤为亮眼,盘中涨幅扩大超100%,本周累计涨幅超240%,自6月底上市以来累计涨幅已超1500%。公司核心产品替恩戈替尼乳癌II期试验获批,更是为这波涨势添了一把火。 那么,在当前环境下,中国创新药的竞争实力究竟如何?能否重启涨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中国创新药的竞争实力到底怎么样?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崭露头角,例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药明康德等,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创新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发效率高:相比欧美药企,中国药企的研发周期更短,成本更低,能够快速推进临床试验和上市进程。 2. 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内政策对创新药的审批和上市提供了绿色通道,加速了创新药的商业化进程。 3. 市场需求旺盛:中国人口基数大,医疗需求持续增长,为创新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政策风险下的挑战与机遇 美国政府的限制政策无疑为中国创新药企带来了不确定性。如果限制措施落地,可能会对中国药企的国际化进程造成一定阻碍。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倒逼中国药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国内市场的发展。 事实上,中国创新药企已经在积极应对国际化挑战。通过加强自主研发、拓展海外合作、布局多元化市场等方式,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例如,药捷安康的替恩戈替尼获批乳癌II期试验,正是其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能否重启涨势? 从短期来看,创新药板块的波动可能会加大。政策风险和市场情绪的变化都会影响股价表现。但从长期来看,中国创新药的基本面依然
      158评论
      举报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9-11 15:09

      创新药突然暴跌,机会还是风险?

      昨日,纽约时报发布一篇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在起草一项行政命令,计划限制美国药企引进中国创新药,并提高中国临床试验数据的FDA审核门槛,同时鼓励药品本土生产与采购。 受此影响,创新药板块大跌,百济神州大跌10.59%、歌礼制药跌超17%、泰格医药一度跌超15%... 美国对中国创新药的忌惮由来已久,早在2023年底,美国众议院便提出了《生物安全法案》,在于禁止美国政府及其实际控制的企业与特定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包括生物技术企业)签订合同,剑指中国医药外包业。 受生物安全法案影响,国内医药外包股多次暴跌,药明康德、药明生物惨遭资金抛弃,市值蒸发上千亿。 生物安全法案风波稍稍停歇,创新药行政令风波唤醒了投资者惨痛的记忆,早盘的抛售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这次的创新药暴跌会不会像医药外包股一样,迎来绝佳的布局时机呢? 从纽约时报的报道来看,美国政府对中国创新药的围堵策略的确存在,理由有3个: 一是中国创新药近年来表现亮眼,不少美国大药企来华采购研发管线,如今年5月,辉瑞与三生制药就PD-1/VEGF双抗SSGJ-707达成授权协议,获得在除中国外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为此,辉瑞将向三生制药支付12.5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三生制药还将根据授权地区的产品销售额收取两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 据中邮证券研报,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逼近660亿美元,超越2024年全年BD交易总额。  二是中国创新药的崛起动了美国小型生物医药投资人利益,它们的研发管线难以获得大药企的并购。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此次游说美国政府行政令的推手主要是美国小型医药公司投资人,包括风险投资家彼得·泰尔 (Peter Thiel)、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 (Sergey Brin) 以及其他持有美国生物科技初创企业的投
      8,749评论
      举报
      创新药突然暴跌,机会还是风险?
    • 大小摩大小摩
      ·09-12 22:53
      十年大顶还是永远的顶?主力高度控盘,借沪港通出货。没有散户资金流入,只能继续拉升,后续就是急跌套散户。 $药捷安康-B(02617)$
      28评论
      举报
    • 牛熊论市牛熊论市
      ·09-12 18:32
      A股延续涨势,主力在开盘十分钟后就完成了任务,成功突破短线新高,但后续的走势就明显偏钝化了,可能很多股民现在就要有疑问了,既然突破了为啥不乘胜追击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市场选择在周四爆发,周五接力,目的就是告诉大家,行情已经回来了,周末两天就是用来给散户奔走相告的,核心意图就是要吸引场外存量,所以不要心急,真正在爆发会在下周,A股将进入新一轮涨不停,不停涨的模式。
      102评论
      举报
    • 存钱游乐场存钱游乐场
      ·09-12 22:55
      脑再生科技瞎炒还能理解,毕竟盘子小。但这个盘子不算小,也能这么炒的吗?真是让人意外。 $药捷安康-B(02617)$
      78评论
      举报
    • 花香满楼花香满楼
      ·09-12 16:39
      这是今年主线吧。 层出不穷的机会和利润。
      11评论
      举报
    • 一路走来cd一路走来cd
      ·09-12 15:55
      这是牛市, 先生,这是牛市!
      25评论
      举报
    • 公子豹公子豹
      ·09-11 09:11
      美国拟对中国药品实施严格限制,背后是两派利益的博弈。 中国创新药企通过BD出海,抢占了美国本土生物科技公司的生态位,事件本质是美国的Biotech(包括PE/VC基金)试图阻止医药巨头从中国购买管线。 一方是本土派。在高利率环境下,美国本土生物技术行业今年才走出低谷。中国医药的冲击,导致了他们的融资、IPO受到影响,影响了他们的利益。 另一方是医药巨头,多个MNC未来数年内将面临多个重磅产品专利悬崖,急需收购新的管线。过去几年里,它们在中国大举收购低价药物,冷落了本土小型生物技术公司。暂停BD交易等措施将影响MNC利益,因此辉瑞和阿斯利康极力反对关闭国门的做法。 从双方的实力对比看,中国创新药管线高性价比,从中国购买管线能显著提高MNC的ROI;论影响力,美国Biotech的游说集团难以抗衡MNC的利益集团。 以百济神州为例,其作为全球化运营公司,泽布替尼等生产和销售不依赖于中国境内;同时具备在全球及美国地区自主开展多中心临床的能力。 从利益分配角度看,假设创新药净利润率30-40%,中国药企通过BD获得销售收入的~10%,仅占利润的1/3,约2/3的利润都归MNC所有,MNC引进管线的主要获利方。 从美国MNC与欧洲MNC的竞争来看,若美国MNC被阻挠从中国引进创新药管线,好东西永远是抢手的,欧洲药企将从中获益,美国MNC将面临研发掉队。 此外,过往美国降药价、生物安全法等诸多例子表明,美国政策往往雷声大雨点小,何况此举更是违背MNC利益,落地困难重重。 综上,中国创新药出海是符合产业规律和资本利益的大势所趋,BD出海势不可挡。
      50评论
      举报
    • 瞪羚侃新股瞪羚侃新股
      ·08-15

      商业化龙头的新面孔

      昨日,一则很有意思的股权投资值得一探。北海康成宣布,百洋医药将认购北海康成达1亿港元的股权,该等认购股份将约占北海康成现有已发行股本的17.65%,及经扩大后股本的14.99%。合作公布当日,北海康成股价上涨25.75%。 北海康成作为一家差异化竞争的biotech,它不像其它biotech去深耕肿瘤,自免等大适应症,而是瞄准了罕见病这一差异化的赛道,在这之上进行辛勤的耕耘。当然,如今来看,此前的深耕已经有了不错的收获:北海康成目前已经有已经上市了三款罕见病药物,分别是海芮思,迈芮倍和戈芮宁。三项单品不仅开启了商业化的历程,而且也正在医保端寻求着更强大的赋能:国家医保局8月12日公布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名单,北海康成三款药物均通过审查。 以海芮思为例,它的获批时间为2020年9月,2021年6月开始商业化应用,用于治疗亨特综合征,该适应症在东亚国家发病率为0.1-0.7/1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如果按发病率中位数计算,大概患者为5600人。此外,戈芮宁作为新批准药物,6个月就完成了从申请到获批上市的进程,它在2025年7月开出了戈谢病的第一张处方。 虽然如此,但是小编之前也对北海康成与罕见病赛道进行过介绍:由于罕见病药物的定价实在太过高昂,所以药物的市场渗透率是个非常难以预测的未知数。而北海康成的营收也可以体现:海芮思商业化已经有4年了,但是北海康成营收却依旧不温不火,2023年明明已经营收过了1亿元,但2024年又掉回了八千多万元。而2024年净亏损更是超过了4亿元,盈亏平衡有种遥遥无期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去打药物的渗透率的话,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有人接手商业化的盘子。 以前小编也觉得百洋医药就是一家单纯的医药商业化CSO,但是这么想,或许是小编太年轻。当小编真正看明白百洋医药的创新运作后,才感叹原来可以这么玩。先来看几次近期的动作。 2024年7月,百洋医药收了百
      499评论
      举报
      商业化龙头的新面孔
    • 瞪羚侃新股瞪羚侃新股
      ·08-13

      现象级大药机会,被引爆

      我们不止一次提到过呼吸疾病赛道的巨大机会,包括《一个超级大药机会,将被引爆》、《下一个现象级大药蓄势》、《一哥超预期,引爆重磅资产》等。 在呼吸科赛道,继IL4Rα商业化高歌猛进和PDE3/4产生巨额交易之后,最近爆火的资产是DPP-1。 8月12日,FDA批准Insmed的DPP1抑制剂Brensocatib正式上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这是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的DPP-1抑制剂;凭借着Brensocatib的顺利上市,Insmed的市值也来到了258亿美元。 8月11日,复星医药的小分子DPP1抑制剂XH-S004也实现了授权出海,以1.2亿美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开发里程碑付款+5.25亿美元潜在销售里程碑款的对价将XH-S004除中国大陆及港澳外的全球权益授予Expedition。 再往前追溯,海思科曾在2023年底将DPP-1小分子抑制剂HSK31858以首付款1300万美元+潜在最高4.62亿美元里程碑将大中华区以外的权益授予意大利Chiesi集团。HSK31858作为国内进度第一梯队的DPP-1抑制剂,今日海思科股价涨停,市值超过700亿人民币。 BD频出+创造千亿市值药企,DPP-1到底有怎样的魅力? 01 DPP1的故事 说起DPP-1就不得不提中性粒细胞,其在先天免疫和炎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先天免疫和炎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NCFBE)等慢性呼吸道疾病中,往往看到中性粒细胞异常聚集在气道,导致活性中性粒细胞丝氨酸蛋白酶(NSPs)过度释放,过度活化的NSPs与中性粒细胞相关呼吸道疾病的组织损伤高度相关,包括肺组织损伤、黏液高分泌和炎症恶性循环等等。 DPP1(二肽基肽酶1)是一种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其主要在骨髓中性粒细胞前体(早幼粒细胞阶段)中表达,它的核心功能是激
      758评论
      举报
      现象级大药机会,被引爆
    • 瞪羚侃新股瞪羚侃新股
      ·08-11

      FDA大变天,又有药企要哭了

      FDA的瓜简直比连续剧还过瘾。 CBER(FDA 生物制品评估与研究中心)主任Vinay Prasad被市场称为史上最戏剧的人士波动,他最初于被FDA局长Marty Makary任命于5月6日首次上任,随后7月29日以“不想成为 FDA 干扰因素”为由辞职(上任仅83天),8月9日HHS发言人确认他应FDA要求官复原职。 这里需要厘清一下FDA的组织结构,FDA由包括CDER、CBER、CDRH等具有实际监管职能的中心和办公室组成,其中CDER负责“小分子化药、生物类似药、疫苗以外的大分子药物”全生命周期监管,而CBER则负责疫苗、血液制品、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制品的审批和监管,所以CBER主任的言论和决定对于这几类药物的审批监管起到风向标性的作用。 FDA作为全球最权威的药物审评机构之一,其人事变动和监管风向对全球创新药物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目前中国创新药在演绎极致的出海行情背景下,了解海外监管风向的影响至关重要。 01 Vinay Prasad任内大幅波动事件 Vinay Prasad在第一期上任之初就把枪口瞄准了疫苗领域,他强调所有疫苗的审评需要充分的数据支持(需进行安慰剂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将矛头指向新冠期间在无随机试验数据的情况下批准加强针;其次,他频频推倒内部专家意见,出面介入疫苗审批,推动新冠疫苗的适应症缩小至高风险人群(老年人或患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及成年人)。 尤其是针对儿童适应症的新冠疫苗审批,Vinay Prasad以“临床数据未充分证明益处大于风险”限制了NovavaxNuvaxovid疫苗和Moderna的新一代疫苗MNEXSPIKE的适应症扩展,如Moderna的Spikevax疫苗原本预期获得FDA全面批准用于6-11岁所有儿童,后适应症被缩小为导致新冠重症高风险儿童人群。 更严格的监管和被针对下,当然也可以看到诸如Moderna、
      1,511评论
      举报
      FDA大变天,又有药企要哭了
    • 瞪羚侃新股瞪羚侃新股
      ·08-08

      A股创新药一哥,加速蜕变

      8月6日晚,百济神州交出了一份靓丽的2025Q2和2025H1答卷:公司在2025Q2实现总收入13亿美元,同比增长42%;2025H1,公司总收入为24.33亿美元,同比增长45%。 百济神州收入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泽布替尼在欧美市场的强劲增长,2025Q2泽布替尼全球收入高达9.5亿美元,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约20%;2025H1泽布替尼大卖17.4亿美元,在全球BTK抑制剂市场中占据前列。 2025Q1百济神州首次实现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下经营利润、净利润的盈利,而在2025Q2我们更清楚看到公司在扭亏后季度收入递增带来的盈利势能,GAAP经营利润从2025Q1的1110.2万美元提升至8788.5万美元,环比增长幅度高达691.6%。 百济神州在2025Q2的盈利加速只是一个开始,过去市场对泽布替尼的后续重磅管线承接颇有疑虑,而公司在近期研发日上明确了清晰的增长路径:未来18个月迎来超过20项研发里程碑事件,意味着大量的全新增长点正在路上,同时公司现金流日益充裕和研发管线持续推进,将使得公司加速蜕变为一家全球化的实力大药企。 01 Q2强劲的产品增长和高质量的财务状况 这绝对是一份含金量拉满的业绩报告,可以从核心产品商业化持续性、核心财务指标指引的变化获得这样的结论。 众所周知,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医药市场,泽布替尼最大的收入来源于美国,其2025Q2在美国、欧洲及中国和其他地区的收入分别为6.84亿美元、1.5亿美元和1.16亿美元。 而在美国这个最大的市场,泽布替尼在2025Q2单季度超过了竞争对手阿可替尼和伊布替尼,并且拉开了较为显著的差距。据Jefferies报道,尽管这两家竞争激烈,但泽布替尼的净价依旧保持相对稳定,价格稳定的优势也能够在公司毛利率指引从“80%至90%的中位区间”到“80%至90%的高位区间”得以显现(当然这里因素是多样的,也有公司
      617评论
      举报
      A股创新药一哥,加速蜕变
    • 瞪羚侃新股瞪羚侃新股
      ·08-11

      市场火热,葛兰时隔四年再限购

      基金“限购潮”不断,中欧基金多只产品加入。 8月9日,中欧基金称,为进一步保证基金稳定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单日单账户限购10万元;同日,邵洁管理的中欧科创主题也进行了100万元的限购。 上述两只基金限购自8月11日起生效。在此之前,中欧数字经济已于8月6日起暂停100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 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已有近50只主动权益基金发布限购公告,面对火热的行情,不断有绩优产品开启限购,限购原因也相对一致,即保证基金的稳定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在业内看来,在当前市场高位限购,为基金公司拉好感,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存量持有人的利益,防范短期资金大量流入而摊薄持有人收益,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基金公司愈发对规模保持克制。 市场也有观点将限购解读为对市场高位的担忧,对此,多家基金公司表示,限购更多是从基金运作角度出发,希望投资者逆势布局,并不代表对市场悲观。当前市场情绪处于近年来高位水平,建议在不确定性环境中继续以均衡配置应对潜在波动和快速轮动。 时隔四年,葛兰再有产品限购 8月9日,中欧基金称,为进一步保证基金稳定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单日单账户限购10万元。 时隔四年,葛兰再有产品限购。早在2021年1月,医药行情逐渐走高时,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也曾宣布在代销渠道限购10万元,并延续至今。 葛兰在今年的二季报中表达了对创新药板块发展前景的长期看好。 她表示,将保持对创新药械产业链的重点配置。理由是,一方面国内企业在ADC、双抗、多肽等领域的竞争力逐步获得全球认可,已成为跨国药企管线布局的重要伙伴,后续仍有多个品种存在海外授权预期;另一方面,国内政策层面也在持续优化,支持研发效率与质量提升,完善多元化支付机制,以及投融资渠道进一步疏通,这些都有望持续支持创新药企业的发展。 另一只限购产品中欧科创主题由邵洁管理,聚焦科
      831评论
      举报
      市场火热,葛兰时隔四年再限购
    • 浩海投研浩海投研
      ·08-04

      医药股狂欢!集采“反内卷”,能救基本面?

      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绿豆汤 近期,国家药品集采“反内卷”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开来。紧接着,#药明康德(603259)利润暴涨101.92%的半年报答卷。消息面加基本面强强联手,整个#医药 板块彻底被点燃了。 来源:证券时报 其中,弹性更大的中小盘股表现尤为亮眼。比如,#辰欣药业(603367)8天5板,#亚太药业(002370)股价也近乎翻了一倍左右。 医药股在二级市场上已经坐了很长时间的冷板凳,如今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不过,翻开这些中小企业的财报来看,当下的业绩,显然还撑不起这泼天的富贵。 一、业绩疲软,亏损成常态 亚太药业和辰欣药业是两家纯粹的医药制造企业,医药制造业收入占比均占99%以上。 亚太药业主要生产仿制药,产品大类包括抗感染、抗病毒、消化系统、心脑血管药物等。其中,抗生素类制剂约占收入65%,非抗生素类制剂约占34%(2024年数据)。 辰欣药业坚持#仿制药 和#创新药 双轮驱动,但也以仿制药产品为主,同时聚焦肿瘤、慢病等领域,推进创新药研发。产品矩阵涵盖慢性病、抗感染、心脑血管、肿瘤、消化系统及罕见病等十余个治疗领域。产品形态主要是小容量注射剂、大输液等。 来源:同花顺2024年度数据, 亚太药业(左)辰欣药业(右) 业绩来看,日前亚太药业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1726.42%-1909.06%,完美支撑了本轮股价的爆发。 不过深入探究会发现,这一增长主要源于本期出售全资子公司绍兴兴亚药业有限公司100%股权,相应增加非经常性损益约1.49亿元所致。 剔除上述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后,亚太药业扣非净利润预计为:亏损4,400万元-5,40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2.18%-589.95%,可见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相当薄弱。 来源:亚太药业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与之相比,辰欣药业虽未亏损,但2024年、2
      587评论
      举报
      医药股狂欢!集采“反内卷”,能救基本面?
    • 瞪羚侃新股瞪羚侃新股
      ·08-04

      狂飙100%,创业板“药王”杀疯了

      这一轮创新药板块性行情,演绎的无比极致,无论是属于基本面投资者能力范围内的龙头Biotech,还是属于概念趋势投资者的新芽药企,都走出了属于各自的一波行情。 成熟投资者,要理解基本面驱动的逻辑,也要理解资金面驱动的逻辑。 正是有这么一家创业板的药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涨了100%,短期涨幅冠绝创业板的绝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并且该企业对外交流并不多,以至于很多投资人甚至不知道公司在涨什么,它就是海特生物。 海特生物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核心业务为药品制造和医药研发服务,前者主要核心产品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金路捷”,2024年收入约1.2亿人民币;后者则分为两块,一个是仿制药为主创新药为辅的CRO-CDMO一体化服务,一个则是提供API和原料药CDMO解决方案,2024年实现约4.11亿人民币收入。即便是如此,公司在2024年依旧录得了归母净利润-6934.87万,2025Q1则录得了归母净利润-1393.04万。 显然,仅仅看海特生物目前固有的业务是找不到公司市值暴涨的任何逻辑,事实上市场把公司视为一个”高价值的创新药资产包“,包括现有在销售的创新药长期市场潜力和参股公司进度靠前的创新药管线价值,这给予了市场较大的想象空间,本文借此进行梳理分析。 01 MM新药的新拓展 海特生物在近年来有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便是创新药注射用埃普奈明(以下统称“沙艾特”)在2023年11月获批上市,并且在2024年5月正式商业化销售(当年录得销售额2636.83万元),2025年1月1日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沙艾特全球首个且唯一上市的死亡受体4/死亡受体5(DR4/DR5)激动剂,沙艾特作用机制与TRAI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相同,与DR4/DR5结合激活凋亡通路,通过“外源性凋亡通路”杀伤肿瘤细胞,且具有p53非依赖性。 目前沙艾特联合沙利度胺和地塞米松获批既往接受过至少2种
      1,154评论
      举报
      狂飙100%,创业板“药王”杀疯了
    • 瞪羚侃新股瞪羚侃新股
      ·08-06

      国产创新药又爆了,BD出海迈入2.0时代

      2025年,中国创新药更火了。 据统计,截至5月份,跨国药企手中首付款5000万美元以上的BD交易,超过40%来自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而在四年前,这一比例还不足5%。 即便到了2024年,也“不过”27%。很显然,中国创新药正在加速改变世界,逐步掌握定价权。这组陡峭的增长曲线,清晰勾勒出中国创新药全球定价权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历史性拐点。 热闹仍在继续。6月13日,阿斯利康(AZ)与石药集团达成最高达53亿美元合作,利用石药集团的AI药物发现平台开发小分子候选药物。8月5日,晶泰科技又以一笔总额59.9亿美元的合作,创造AI药物发现合作订单新纪录的同时,引发医药圈广泛关注。这些越发密集且大额的BD 案例,正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大潮续汹涌的明确信号。 更深层来看,中国创新药“走出去”的BD盛宴正加速迈向2.0时代,参与主体更多元化、价值创造途径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当中国的研发供应链与欧美成熟的药物商业化市场耦合,在新技术的催化下,中国是否能正成为全球药企管线的源头供应商,酝酿更大的爆发? 01 主体嬗变:中国BD生态的多元化升维 BD进入2.0时代的一个标志是,生态更丰富了。 2024 是中国药物研发BD 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创新药企出海,主要以biotech为主。而在2025年,biotech继续火力不减,继续担当先锋角色;传统药企也在强势入局,包括三生制药、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等老牌大厂厚积薄发,高调入场。与此同时,晶泰科技等AI制药企业也在加入这一队伍,开始展露锋芒,AI 制药这一仍不时被人质疑的技术似乎也经过了漫长的技术验证与商务落地考验,逐步迈入收获期。 更丰富的生态,本身就意味着BD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因为新、老主体均展现出加速争夺全球市场的核心武器库。 例如,传统药企研发、BD能力双重在线。三生制药是典型,其与辉瑞的合作,斩获12.5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
      942评论
      举报
      国产创新药又爆了,BD出海迈入2.0时代
    • 瞪羚侃新股瞪羚侃新股
      ·07-30

      器械高弹性龙头,彻底反转

      创新药疯涨在前,凸显创新器械的落后低估,器械有强烈的估值修复需求。 7月24日,国家医保局举办新闻发布会,其中一个核心要点为:集采中选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报价最低企业要公开说明报价的合理性。并且在7月21日起,国家医保局召开医保支持创新药械系列座谈会,10天内已经召开了4场会议。 尽管在发布会和座谈会中药械并提,但在大量的仿制药企业转型创新药或通过新品种平稳过渡业绩估值双杀期后,在前期已经获得了市场迅猛的估值修复,所以市场有明确的一致共识,对比之下,创新器械有业绩反转、估值修复的强烈趋势。 殊不知,其实集采对于器械板块的压制更为深远,比如部分心血管介入厂商“亏钱卖支架”,再比如部分高耗的厂商集采价产品微利但需要做后续医生培训、跟台、配送,同样涵盖这些成本后生存艰难。弹簧被摁的足够用力、足够久,回弹的势能和高度同样值得期待。 这一波创新器械复苏的逻辑十分明确,不仅仅是从集采转向层面,各个板块的公司的业绩层面也能看到强烈的反转。 例如器械中大细分骨科和血脑血管介入,骨科三大细分集采影响均已落地,比较典型的便是大博医疗2025H1净利润同比超过60%的增长;心脑血管介入各个细分都能看到集采影响出清的趋势,归创通桥2025H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约66.9%,心玮医疗扭亏为盈,心脉医疗预估2025全年利润将重回双位数高增长。 近来微创医疗获得国资战略入股,收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而心脉医疗作为其最重要、基本面最好的资产之一,理应获得市场的修复,目前来看这家器械龙头的市值仍然被显著低估。 01 基本面扭转,股权激励框柱下限 心脉医疗是国内的主动脉支架产品的龙头,公司产品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主动脉支架类、外周及其他类产品。 从心脉医疗的收入结构来看,2023年-2024年公司主要收入来自于主动脉支架类、外周及其他两大块,2023年主动脉支架类和外周及其他收入分别为9.34亿(yoy+
      968评论
      举报
      器械高弹性龙头,彻底反转
    • 浩海投研浩海投研
      ·08-02

      医保赋能药械创新,电生理赛道迎良机

      作者/星空下的卤煮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绿豆汤 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召开了医保支持创新药械系列座谈会,由医疗机构、企业和投资基金等多方参与,为医保政策赋能#药械创新这一重大命题建言献策。系列会议传达了诸如推动创新成果进入临床应用,走向世界等精神,也体现出支付改革要从单纯的控费压价向价值购买转型的趋势,这是呵护国产药械的长期举措。 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对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满足患者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其中的#电生理赛道作为#心血管治疗领域的前沿阵地,更是凭借其精准诊疗的核心优势,在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稳步向前。 一、心血管疾病新手段 先来了解一下概念。 电生理技术是通过记录和分析生物体的电活动来实现诊断治疗的一类技术,在现阶段而言,主要应用在心脏疾病,尤其是心律失常上,所以我们说电生理一般是指心脏电生理赛道。 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悸乏力和头晕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人类的威胁很大。而其主要特征就是心脏电的异常,所以电生理技术可以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构建心腔模型,这样就能精准找出病灶所在,再通过能量消融的方式来阻断异常信号,这已经成为房颤等疾病的主流解决方案。 从这个技术路径上我们可以看出,电生理手术涉及标测诊断和消融治疗这两个主要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标测正在逐步取代二维标测,而射频、冷冻和脉冲消融等技术也在不断迭代。 三类心脏电生理消融技术比较 来源:笔者整理 二、跨国巨头把持市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2025年全球电生理器械市场规模预计有123亿美元,今年增长率为8.9%。其中中国作为第二大市场,占了全球总份额的四分之一,而且国内市场正在迎来结构性扩张。 2017-2032年国内电生理器械市场规模(亿元)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锦江电子招股书,华源证券研究所 这一方面来自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
      836评论
      举报
      医保赋能药械创新,电生理赛道迎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