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财经评论员

IP属地:0
    • 路边财经评论员路边财经评论员
      ·10-21

      外资重返中国股债市场

      上周随着特朗普重挥关税大棒,国内市场再次迎来强烈动荡,A股原本即将“攻破4000点”的势头被压制,悲观情绪再起。 但若深入解析外资流入的规模、节奏、结构与驱动逻辑,可能会成为普通投资者把握市场机遇的核心关键。 01 外资流入全景 2025年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配置热情全面升温,股债两市均实现从净流出到大规模净流入的根本性转变,呈现出 "总量攀升、结构优化" 的鲜明特征。 从整体规模看,外资流入已形成百亿级美元常态化态势。 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境外对境内证券投资净流入达373亿美元,彻底扭转2024年同期的低迷格局,其中股本证券投资以282亿美元的净流入占据主导,占比高达76%。 进入三季度,流入势头进一步强化,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9月净流入中国股市的外资反弹至46亿美元,创下自2024年11月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从全年维度看,前9个月海外被动基金累计净流入180亿美元,已远超2024年全年70亿美元的水平,而主动基金也于8月结束了自2023年以来的持续净流出态势,转为净流入。 股债市场的流入共振尤为值得关注。国际金融协会(IIF)数据显示,2025年1月中国股市和债市自上年8月以来首次同时实现外资净流入,当月合计吸引外资流入逾百亿美元,其中股市净流入20亿美元,债市更是以81亿美元的净流入成为新兴市场债市资金流入的 "门面担当"。 这一共振格局在后续季度持续延续,截至6月末,境外投资者对我国境内股票和债券市场持仓市值已达10718亿美元,其中股票持仓占A股总市值的4.1%,债券持仓占境内债券托管总量的2.3%,较2024年末均有显著提升。 从资金类型看,不同属性外资呈现协同流入特征。A股市场上,尽管北向资金三季度整体流出1582亿元,但剔除中资托管资金后,外资实际仅小幅流出约203亿元,其中短线灵活型外资表现活跃,单季度净流入高达999亿元,成为市场流
      383评论
      举报
      外资重返中国股债市场
    • 路边财经评论员路边财经评论员
      ·10-10

      铜铝黄金齐涨!有色板块行情或将延续

      10月9日A股开盘,有色金属板块上演“狂欢盛宴”:中证有色指数单日暴涨7.97%,收于2865.82点,成交金额突破1635亿元,创年内单日成交量新高。与此同时,有色金属ETF(516650)冲击6连涨,年内涨幅飙升至79%,云南铜业、江西铜业等核心标的悉数涨停。 这场行情绝非偶然,而是 “全球流动性宽松、国内政策托底、供需缺口扩大”三重变量共振的必然结果,打破了市场对周期股 “仅靠涨价驱动” 的刻板认知。 01 流动性宽松:全球资产重估的 “东风” 有色金属定价的核心逻辑始终绕不开全球流动性潮汐,而10月的市场正迎来宽松信号的集中释放。 美联储9月开启降息周期,直接引发美元指数回落 —— 截至10月8日,美元指数较9月末下跌2.1%,至99.3点的三个月低位。对于铜、铝等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而言,这意味着价值重估的直接推力:国庆假期期间,LME铜价单周上涨4.2%,LME 铝价上涨 2.0%,为 A 股板块开盘暴涨奠定基础。 国内流动性环境同样提供 “缓冲垫”。 尽管未出现显性降准,但央行通过MLF维持市场资金面宽松,9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率收窄至1.2%,较二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显著缓解了有色金属企业的汇兑压力。中国铝业三季报预告显示,其汇兑损失同比减少42%,盈利弹性初步显现。 这种 “内外双宽松” 的格局,使得有色金属作为典型的顺周期资产,成为资金避险与增值的双重选择。 02     政策托底:稳增长方案的 “底气注入” 9月28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为板块注入强烈政策预期。方案明确两大核心目标:未来两年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5%,再生金属产量突破2000万吨,同时将铜、铝、锂等战略资源纳入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政策红利已快速传导至市场:中铝集团宣布启动云南文山铝土矿勘探项目
      559评论
      举报
      铜铝黄金齐涨!有色板块行情或将延续
    • 路边财经评论员路边财经评论员
      ·09-25

      茅台让位!A股科技接棒,逻辑已变

      今早被一则关于股市消息刷屏。宁德时代市值最终突破1.80万亿元,市值历史性超越贵州茅台。 而在8月27日,芯片企业寒武纪盘中最高冲至1464.98元/股,短暂超越股王贵州茅台的1460.66元,一度成为A股新股王。 要知道,2021年宁德时代的市值还不足茅台的三分之一,四年后就已经超越茅台;寒武纪作为成立仅8年的AI芯片公司,3年市值暴涨12倍,而同期茅台的市值增速不足20%。 更关键的变化藏在大盘数据里: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突破25%,远超银行与地产的合计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 “十三五” 末的18家增至24家。 01 从 “喝酒吃药” 到 “科技为王” 的偏好迁移 近期“老登股”与“小登股”之争背后逻辑在于,资金流向正在发生变化。 长久以来,A股的估值逻辑长期被 “确定性” 主导。茅台作为高端消费的代表,凭借稳定的营收增速和现金流,成为机构持仓的 “压舱石”。但2023年以来,政策风向的转变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 从资金角度看,用脚投票的态度更为直接:北向资金连续增持科技股,融资余额占比从年初12%飙升至21%;与之相对,险资减持茅台等白酒股超200亿元。曾经的 “核心资产” 正在被重新定义。 如果说政策是 “催化剂”,那么技术商业化的突破就是估值重构的 “硬支撑”。这轮科技行情与2021年的半导体炒作最大的不同,在于从 “概念” 走向了 “落地”。 寒武纪的思元6芯片在智算中心市占率突破15%,打破了英伟达的垄断;宁德时代的电池,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重要条件之一。激光雷达龙头禾赛科技:通过自研芯片将激光雷达成本从10万美元降至200美元,2025年二季度交付量达35.21万台,同比增长306.9%,甚至实现了4410万元的单季度净利润。 这种 “技术突破—成本下降—规模放量” 的闭环,让市场愿意为科技股的 “未来成长性” 支付溢价。反观茅台,2025
      569评论
      举报
      茅台让位!A股科技接棒,逻辑已变
    • 路边财经评论员路边财经评论员
      ·09-16

      西贝贾国龙:活在自我世界的 “说教者”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 截至9月15日晚,西贝与罗永浩之争,以罗永浩单方面宣布决定放弃追究西贝暂告一段落,但西贝在官方的道歉信中,依然没有向罗永浩个人道歉,贾国龙本人也没有再次发声。 (罗永浩发言截图) 不管你是公关人、企业主、消费者还是吃瓜群众,估计都被最近西贝和罗永浩的争端惊掉下巴。 罗永浩对西贝 “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 的吐槽,本是消费者对商家再正常不过的反馈,却因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回应,将西贝一次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我们深入观察贾国龙在此次事件中的言行,不难发现,他似乎活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话语间满是爹味和说教,周围更是围绕着一片吹捧之声,尤其是西贝使用公关公司华与华还推波助澜,支持他和罗永浩正面硬刚,更是令人质疑其专业性。 (罗永浩与华与华隔空互怼微博截图) 不过有意思的是,9月15日上午,华与华的老板已经给率先罗永浩道歉,可能是考虑到此次争端中,公众的怒火正从西贝烧向华与华,有可能危及到未来的业务发展。 (罗永浩微博截图) 01 前车之鉴难醒,餐饮大佬集体陷入 “爹味沟通” 怪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信息茧房其实无处不在,不仅普通人生活在信息茧房中,大佬也是一样。 在餐饮这个行业中,已经有一个先例——钟薛高,因为陷入舆论漩涡最终破产。前段时间的爱康国宾、百果园,基本上都在和消费者的沟通中居高临下,并且创始人频发错误言论,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公关压力。但似乎这么多耳熟能详的案例,并不能阻挡这些创始人对着公众发表一些“爹味”十足的讲话。 而且不仅贾总本人喜欢“自我”表达,贾总的“朋友圈”也普遍支持且主动发声。当西贝陷入舆论危机,众多行业大佬纷纷出面力挺贾国龙。巴奴毛肚火锅杜中兵凌晨转文章,吉祥馄饨张彪直接表达对西贝的信任,朱光玉火锅李扬形容 “平台公知正勒紧
      784评论
      举报
      西贝贾国龙:活在自我世界的 “说教者”
    • 路边财经评论员路边财经评论员
      ·09-12

      西贝罗永浩之争:预制菜争议背后的消费博弈与公关反思

      最近,西贝和罗永浩之间的一场风波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9 月 10 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吐槽西贝,称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此言论瞬间引发网友热议,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罗永浩微博发言截图) 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做出回应,召开媒体会强势表态: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做熟环节都在门店进行,还指责罗永浩的言论 “太伤人”,并宣布将起诉罗永浩。而罗永浩也不甘示弱,当晚再次发文回应,继续质疑西贝菜品的 “预制” 问题。,并且悬赏十万全网寻找西贝预制菜线索。 这一事件,表面上是一场简单的消费者与商家的冲突,背后却折射出预制菜在当下社会引发的广泛争议,以及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公关技巧的重要性。 01 问题根源与思考 其实回看整个事件最大的争议,也就是公众最关心的点,在于西贝是否采用预制菜。 预制菜并非一个新鲜事物,近年来却频繁成为舆论焦点,引发诸多争议。从消费者端来看,很多人对预制菜存在抵触情绪,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其一,是口味和品质问题。消费者传统观念中,餐厅就餐追求的是新鲜现做、热气腾腾的 “锅气”。预制菜经过工业化加工、储存和配送,再到门店加热上桌,口感上往往难以达到现做菜品的水准,给消费者一种 “吃了不新鲜、不正宗食物” 的感觉。比如此次罗永浩就吐槽西贝菜品有 “重新加热的味道”,这反映出消费者对预制菜口味的普遍担忧。 其二,是价格与价值不对等。消费者愿意为在餐厅就餐支付较高价格,很大程度上是为优质的食材、精湛的厨艺以及独特的用餐体验买单。若餐厅使用预制菜,却依旧收取与现做菜品相同甚至更高的价格,消费者会觉得自己的钱花得不值,感觉受到了欺骗。西贝作为一家定位中高端的餐饮品牌,人均消费常年保持在80-100元之间,消费者对其菜品品质和用餐体验有较高期待
      659评论
      举报
      西贝罗永浩之争:预制菜争议背后的消费博弈与公关反思
    • 路边财经评论员路边财经评论员
      ·09-10

      阿里高德推扫街榜,资本市场反应几何?

      今日,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地图正式推出了基于用户真实行为产生的榜单——“高德扫街榜”,试图构建属于阿里自己的线下服务点评体系。 这一消息一经发布,便在市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对阿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发布会上,高德CEO郭宁承诺,扫街榜永不商业化,榜单完全由真实用户和高信用用户决定。同时,高德还发动 “钞能力”,通过发放2亿打车券和9.5亿消费券等补贴措施,鼓励用户消费。 从战略布局来看,高德的这一动作被外界普遍认为是对标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其涵盖美食、景点、酒店等多种业态,对商家进行综合评分、排名,试图打破现有的线下服务点评格局。据了解,该榜单是根据近一年5132万人的13亿次导航、228亿公里计算,通过用户多次反复前往的118万家店铺筛选,并结合芝麻信用计算的真实评价生成。其评分体系由 “行为 + 信用” 两部分构成,“行为” 包括导航、搜索、到店、反复到店等用户动作,“信用” 则通过AI过滤虚假信息,并结合芝麻信用体系,提升评价的真实度和公信力。这种将出行行为与店铺评价结合的方式,被高德方面称为能够构建一个“刷不了的榜”。 从近期阿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其股价走势整体较为强劲。今年下半年以来,阿里美股与港股股价涨幅均已超过30%,年内涨幅均已近80%。在宣布推出 “高德扫街榜” 之前,阿里股价就已在9月8-9日连续上涨,9月9日港股收盘涨3.35%,单日市值增加近900亿港元。今日,阿里港股更是一度涨超4%,盘中股价冲至147.9港元,创下2021年11月以来新高,美股夜盘同样续创新高。多家华尔街投行也集体上调阿里巴巴目标价,摩根大通将阿里巴巴未来12个月的目标价从140美元大幅上调至170美元;花旗银行将目标价从148美元上调到187美元;杰弗瑞预测股价上限区间有望达到198美元;巴克莱银行维持增持评级,并将目标价从145美元大幅上调至190美元。国
      962评论
      举报
      阿里高德推扫街榜,资本市场反应几何?
    • 路边财经评论员路边财经评论员
      ·09-08

      马云持股公司花3.1亿元买以太坊,意欲何为?

      2025年9月2日,云锋金融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批准在公开市场购买ETH作为公司储备资产。截至公告日,集团已累计购入1万枚ETH,总投资金额为4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14亿元,且资金全部来自集团内部现金储备。不仅如此,公司还明确表示,未来将持续增加在数字资产方面的投入比重。 此消息一出,迅速登上百度热搜榜首,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云锋金融,这个名字与马云紧密相连。它由马云与虞锋联合创立,业务版图覆盖证券经纪、投资研究、资产管理、保险业务等多个领域,在香港主板上市,旗下子公司持有香港证监会授予的1、4、6、9号金融服务牌照。 虽然马云未直接持股云锋金融,但马云通过其持股40%的云锋投资,间接关联云锋基金;而云锋基金又间接持有云锋金融约11.15%的股份,因此马云与云锋金融存在紧密的间接股权关联。如此复杂而紧密的股权关联,使得云锋金融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此次豪掷3.1亿元购入以太坊,更是将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么,云锋金融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策?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战略考量?我们作出了以下猜测。 从宏观层面来看,全球金融市场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传统货币体系面临诸多挑战,如全球央行持续宽松导致货币购买力承压。在这种背景下,数字资产的潜力逐渐凸显。 以太坊作为全球第二大数字货币,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价值存储手段,更重要的是其 “去中心化计算平台” 的属性。以太坊支撑着全球超90%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协议、80%的NFT(非同质化通证)交易,以及数以万计的DApp(去中心化应用)。持有以太坊,云锋金融能够分享其生态成长带来的红利,同时为未来布局链上金融产品提供底层工具支持。 从云锋金融自身的业务布局来看,这一决策与公司在Web3等前沿领域的战略规划高度契合。董事会认为,将ETH纳入公司战略储备资产,能够为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活动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持
      1,069评论
      举报
      马云持股公司花3.1亿元买以太坊,意欲何为?
    • 路边财经评论员路边财经评论员
      ·09-01

      阿里、美团、京东外卖大战,谁赢了?

      2025年盛夏,中国互联网行业毫无征兆地爆发了一场的外卖补贴大战。美团、京东、阿里三大巨头同步入局,单家投入均超百亿,直接推动行业单日总订单量突破2亿单。这场表面上 “消费者薅羊毛、平台抢流量、商家增订单、骑手涨工资” 的多赢局面,随着三家平台季度财报的陆续披露,逐渐显露出盈利承压的残酷底色。 01 财报出炉,外卖大战代价惨重 最近京东、美团先后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核心盈利数据均出现显著下滑;阿里巴巴虽披露的是2026财年第一财季(统计周期为2025年4月1日-6月30日)财报,但受外卖业务相关投入影响,部分板块利润同样承压。 三者共同呈现出 “营收微增、利润缩水” 的特征,外卖大战的成本代价已清晰体现在财务数据中。 从京东来看,其二季度营收达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但净利润仅62亿元,较去年同期近乎腰斩。值得注意的是,京东零售业务经营利润率本季创下历史新高,而外卖等新业务的高额投入,直接成为拉低整体盈利的关键因素。财报数据进一步显示,二季度京东包含外卖业务的新业务板块,营业成本达144.1亿元、经营费用达144.5亿元,对比一季度的45.86亿元、24.94亿元,两项支出均实现数倍增长,现金流消耗规模显著扩大。 美团的盈利压力更为突出。其二季度营收918亿元,同比增长11.7%,但经营利润同比暴跌98%,经调整净利润也下滑89%。美团CEO王兴在财报电话会议中直言 “坚决反对内卷”,但同时承认,为捍卫外卖市场核心地位,平台不得不持续加大投入,甚至预计三季度核心本地商业板块将出现重大亏损。从成本端看,美团二季度销售成本同比增长27.0%,销售及营销开支更是同比激增51.8% 至225.19亿元;与之对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仅47.7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90亿元减少74.95%,实际现金收益能力大幅缩水。 阿里巴巴的财报虽未包含淘宝闪购重点参与外卖大战的
      1,529评论
      举报
      阿里、美团、京东外卖大战,谁赢了?
    • 路边财经评论员路边财经评论员
      ·08-21

      00后闯牛市?老股民3条避坑指南请收好

      今天刷到一条新闻:00后的新股民跑步进场了。大意是最近牛市热潮,券商新开户中00后的占比不低,并且一些人认为股市到处都是机会,这种热情像极了十年前我们这些90后刚开户时候的情景,对股市的造富神话充满了想象,但对市场的风险又轻易忽视。 这也难怪,最近A股的热度简直挡不住,上证指数冲上近十年新高,两市成交额连续破2万亿,朋友圈里 “牛回来了” 的欢呼此起彼伏。看着券商APP里飘红的数字,谁都难免心潮澎湃。 但越是这种时候,越得给热情降降温 ,尤其是作为一名“老”股民,更想给新进场的后辈们唠唠经验教训。 01 别被 “旗手” 带偏,热闹背后要算清估值账 金融板块被称为 “牛市旗手”,最近的表现确实亮眼:指南针股价半年暴涨4倍,同花顺、财富趋势创历史新高,连东方财富都快追上中信证券的市值了。但在我看来,这些 “旗手” 的狂欢更像市场情绪的放大器,而非投资价值的指南针。 想想看,8月20日全市场超3600只个股上涨,86只股票涨停,这种普涨行情里,最容易让人忽略 “估值泡沫” 的风险。 就像段永平说的,“买股票就是买公司”,那些靠着概念炒作连续涨停的股票,要是脱离了真实盈利支撑,涨得越猛,跌起来可能越狠。当年2015年牛市里,多少热门股从云端跌回地面,就是因为没人愿意在狂欢时算清 “值多少钱” 的账。 远的不说,就说去年的四川长虹和常山北明,有多少人高叫着“看到XX元”,前面进场的人是赚到钱了,但后进场的人还不是结结实实挨了市场的一顿毒打,你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不是“最后接盘”的那个人呢。 所以越是在市场情绪比较热的情况下,反而更要越发冷静。 02 杠杆是把 “快刀”,牛市里更要远离 看到两融余额时隔十年重回2万亿,我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警惕。 没错,融资资金能放大收益,但别忘了2015年的教训:杠杆资金在短短20个交易日里撤离近40%,多少人因为加杠杆一夜爆仓。 现在监管层严控场外配
      814评论
      举报
      00后闯牛市?老股民3条避坑指南请收好
    • 路边财经评论员路边财经评论员
      ·08-07

      港股“新消费”估值修复深度复盘: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看情绪溢价与盈利兑现的再平衡

      最近新消费开始走出颓势,开始新一轮的上攻行情。 近期,Lady Gaga‬根据最新演巡‬造型生衍‬的Labubu出街引爆了市场。从Lisa、到哈蕾‬娜、凯特·布切兰‬特、贝克汉姆,带动了labubu全球的爆火。今年以来labubu在国美‬的谷歌指数续持‬飙升,7月下旬有回所‬落,8.7开始反弹。 新消费我们一直很看好,这轮行情背后的逻辑,我们就来深度分析一下。 01 宏观背景:港股估值修复窗口+南向资金抢筹 2025年以来,恒生指数年内涨幅超15%,领跑全球主要股指。AH溢价指数由去年高点151回落至5月底的132,港股稀缺资产集体迎来重估。与此同时,南下资金1–7月累计净流入逾3,000亿港元,其中6月单月流入750亿,为2021年以来最高。 高景气、高毛利、高现金流的新消费赛道成为资金“共识”,带动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蜜雪集团“三姐妹”市值一度合计突破8,000亿港元。 不过前一段时间,新消费的确经历了从“戴维斯双击”到“拥挤交易”的阶段。 ● 上涨阶段(2024Q4–2025Q2) 泡泡玛特:业绩端2025Q1收入同比增165–170%,海外收入翻5倍;估值端PE(TTM)由30倍快速扩张至99倍。 老铺黄金:2025H1预告收入138–143亿元,同比增长240% 以上;上市至今涨幅最高19倍,PE(TTM)一度升至109倍。 ● 回调阶段(2025年6–7月) 三大龙头自高点最大回撤:老铺黄金−30%,泡泡玛特−15%,蜜雪集团−25%,板块合计蒸发市值逾1,500亿港元。 02 盈利模型与长期空间 我们认为,新消费行业长期上涨逻辑不变。泡泡玛特:从“盲盒”到“IP全链路”的生态已经构建,收入结构从2024年自有IP收入占比55%,授权IP30%,海外15%。北美市场2025Q1收入同比+480%,验证出海逻辑。 美国保持‬预期开店节奏,多地新店开业‬引发排队抢‬
      1,362评论
      举报
      港股“新消费”估值修复深度复盘: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看情绪溢价与盈利兑现的再平衡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