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治坚证据主义

金融、投资、商业、经济和时事

IP属地:未知
    • 伍治坚证据主义伍治坚证据主义
      ·09-30 12:11

      热钱涌向AI,谁来买单?

      如果说2025年最大的投资热词是“AI”,恐怕没人会反对。从华尔街到硅谷,从深圳到新加坡,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人工智能。资本市场的热钱,就像赶集一样蜂拥而至。只要跟AI沾点边,哪怕是帮AI搬桌椅的公司,股价都能翻几倍。问题是,这股热钱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最后谁来买单? 要理解今天的AI热潮,我们不妨先看一个美国小镇的故事。美国北达科他州有个地方叫Ellendale,常住人口才一千来人。镇上原本的标志性建筑是教堂和粮仓,如今却多了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庞然大物:号称能耗和规模比肩十个沃尔玛超市的AI数据中心,总投资高达150亿美元【1】。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大约等于该州全年GDP的四分之一。换句话说,当地人辛辛苦苦一年种的粮、卖的牛,全加起来,也比不上这一个数据中心的造价。于是,镇上原本平静的生活突然和全球AI浪潮绑在了一起。对他们来说,这是“天堂”还是“鬼城”的前奏,谁也说不准。 这正是AI投资的写照:前景看似无限,账本却未必划算。根据贝恩咨询的估算,到2030年,要想把今天的AI基建投资收回来,全球AI行业需要创造2万亿美元的年收入。这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和英伟达六家公司2024年的营收总和,还要再多一点。而摩根士丹利的测算显示,去年整个AI产业的收入不过区区450亿美元。收入和投资之间,差着几十倍的鸿沟。这就像你开了家奶茶店,日营业额130万,但先租了个一年要交600万房租的铺子。这种商业模式能玩得转么?相信每个投资者有自己的见解。 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19世纪的英国,铁路狂热席卷全国,短短十几年修了几千公里铁轨,占到GDP的7%以上。但问题是,运力远远超过需求,票价一降再降,很多铁路公司血本无归。上世纪90年代,美国电信公司埋下数以百万公里的光纤,幻想互联网流量每100天翻一倍。结果发现,实际增长速度只是每年翻一倍,差距足以压垮整个
      55评论
      举报
      热钱涌向AI,谁来买单?
    • 伍治坚证据主义伍治坚证据主义
      ·09-17

      回国的一周

      上个月,我那90多岁的爷爷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到大腿骨骨折。由于老人家年纪已大,医生觉得做手术风险太高,因此采取静养的保守治疗。我因此回国待了一周,看看老人,顺便也见了几位朋友。结束国内行程后,我又连续出差,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把回国一周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老同学L是我认识快30年的好友。当年我们在大学里住一个寝室,可谓好基友。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会计事务所做审计,一做就是20多年。他告诉我,最近他从事务所辞职了,理由很简单:HD事件之后,事务所的处境尴尬,营业额缩减得很厉害,关于公司要裁员的谣言也是满天飞。他觉得再做下去没意思了,恰逢两个孩子都送去国外读书,他就干脆彻底退出,靠前几年攒下的钱,乐得清闲。我们去了一家网红湘菜馆吃饭。我本来以为在饭点需要排队,结果压根不用,馆子里始终没坐满。我们俩点了六七个菜,最后根本吃不完,账单才不到150块人民币,还包饮料。结账时,L抢着买单,并笑着说:“虽然现在没工作,但是100多块还是请的起的。” 另一个朋友M是我的中学同学,他的日子就没那么轻松。他在一家国企上班,但工作时间出奇的长,每天9到8(早上9点到公司,晚上8点离开)。由于路上通勤需要一个多小时,他每天早上7点前就要出门,晚上到家都已经是9点以后,很少能看到自己的女儿。而且他周末还要随时待机,检查微信消息,生怕万一领导有什么事情可能会找他。我说你们不是国企?怎么卷成这样?这工作强度很多民企都比不上。他说:农晓得伐,过去两年公司效益不好,连年亏损,已经裁掉了差不多一半员工了。今年上头领导下命令,说全员减薪,平均每个员工减薪三成到四成。不过我还算是幸运的,虽然减薪,但至少没有被裁员。所以现在工作表现要卖力些,否则接下来优化就轮到我了。 在M身上,我看到的满满都是“不容易”三个字。他的女儿才小学五年级,马上面临小升初,而他们又不愿意女儿去对口的那个比较差的初中,寄望于考那些民
      190评论
      举报
      回国的一周
    • 伍治坚证据主义伍治坚证据主义
      ·09-16

      大道至简,投资何必自作聪明?

      在投资这个行当里,人类往往高估了自己的预测能力。无论是华尔街顶级对冲基金经理,还是普通散户,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喜欢折腾,总觉得复杂的东西更“聪明”、更“高端”。但问题在于,复杂真的能带来更好的回报吗? 最近《华尔街日报》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比较【1】,把经典的“60/40组合”(60%股票+40%债券)拉出来,与几个看上去更花哨的“替代方案”对比。结果让人哭笑不得:过去25年,60/40的年化回报是 6.89%,而桥水基金引以为豪的“全天候组合”只拿到 6.49%。换句话说,付出了更多费用,搞得更复杂,最后还不如一个最简单的配置。 再看看其他方案。比如“永久组合”,把资产均分成四份(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现金),长周期的年化回报只有 4.45%。而那些强调“安全”的30/70组合(30%股票+70%债券),25年的年化回报也才 5.55%【1】。不管包装得多漂亮,结果摆在那儿:60/40反而成了赢家。 这让我想起一个比喻。复杂的投资组合,就像是一桌满汉全席,山珍海味齐上阵,光菜单就能写一大本。但真要论吃饱、管用,一碗热气腾腾的家常面往往更实在。投资也是一样,关键不是把菜式弄得多花哨,而是能不能长期稳定地满足投资者最根本的需求:稳健的回报。 别以为只有普通投资者才会被复杂配置“忽悠”。一些大机构,比如美国的公共养老金和大学捐赠基金,其实也是“受害者”。有研究追踪了它们在 2008–2023年的长期表现【2】发现:公共养老金平均年化回报 6.88%,但与其风险敞口相匹配的市场指数组合能带来7.84%的年回报;大学捐赠基金年回报也在6.88%左右,而同期市场指数组合则有9.27%。差别看似只有每年1–2个百分点,但拉长到十几二十年,就是天壤之别。研究者算过,如果这些机构一开始就乖乖跟着低成本指数走,现在的资产规模大约是
      214评论
      举报
      大道至简,投资何必自作聪明?
    • 伍治坚证据主义伍治坚证据主义
      ·09-09

      旧方子治不了新病:美国关税与移民的政策困境

      过去一年,美国经济表面上看似一派繁荣:股市热闹,企业利润不差,失业率也不算太高。但如果把显微镜拿出来看,就会发现这些亮丽数据下,其实埋着不少隐忧。尤其是关税和移民这两张老牌政策,又一次被搬上台面,成了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问题是,这些办法历史上早就试过,效果有限,副作用往往比疗效更大。今天重新端出来,多半还是换汤不换药。 先看关税。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钢铁、铝材、电子产品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后来又搞出“钢铝衍生品”关税,复杂到需要追溯金属熔炼来源【1】。表面上说是保护制造业,增加本土就业。但经济学界的共识很明确:关税成本最终大部分会转嫁给消费者。高盛研究指出,美国企业会把压力层层传导,最后由老百姓埋单【1】。2025年的数据就说明问题:进口价格整体几乎没降,仅下跌0.2%【1】,出口国并没有替美国买单,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更关键的是,关税并不能解决财政赤字。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关税收入约1460亿美元【1】,其中新政策贡献88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0.3%。这数字看上去不小,但面对5%~6%的财政赤字,只能算九牛一毛。换句话说,关税既补不了大窟窿,还推高物价,得不偿失。 移民政策的问题更深远。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活力,长期仰仗源源不断的移民补充。过去十年,每年净移民大约保持在100万左右。但在新政策下,2025年净移民可能骤降到20万甚至更少【2】。美国劳动力的“血液循环”,被硬生生掐住。 逻辑上看,减少非法移民,好像能腾出岗位给本地工人。但实际远比这复杂。农业、建筑、清洁、餐饮这些行业高度依赖移民。美国农业部数据表明,大约40%的农场工人是无证移民【2】。如果他们被驱逐,农产品供应马上吃紧。最近几个月,“新鲜蔬菜(不含土豆)”的价格快速上涨【1】,就是采摘人手不足导致。诺奖得主克鲁格曼就直言,农工短缺正在推高食品价格。天气、运输当然有影响,但劳动力缺
      291评论
      举报
      旧方子治不了新病:美国关税与移民的政策困境
    • 伍治坚证据主义伍治坚证据主义
      ·09-08

      美国至少还有牛市,中国人养老靠什么?

      今年以来,美股标普500指数涨了10%多,过去十年年均回报更是高达15%【1】。看起来好像谁买谁赚,退休梦想触手可及。我们的大A股表现也不差,今年以来上证指数上涨了17%做出,指数突破3800点。 但经验告诉我们,越是这种时候,越容易掉进一个陷阱:把市场的高收益当成理所当然,以为退休储蓄不用自己费劲,股市就能替你兜底。其实,这种想法和“指望买彩票中奖来还房贷”差不多危险。 大多数人对退休的两件事常常想错:一是觉得投资回报会一直这么好,二是觉得退休以后开销自然会降下来。前者低估了市场的反复无常,后者则高估了自己的节俭能力。现实往往比想象残酷得多。 先说市场回报。历史上,美国股市自1793年以来,长期年均实际回报是6.1%,这已经算相当不错了【2】。但如果把时间窗口换一换,结论马上就不一样。比如1932年到1962年,股市实际年回报只有0.9%;1982年前的30年,也不过4.7%。换句话说,你如果正好在那三十年间退休,靠股市养活自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历史的平均数是安慰剂,具体到个人,运气差点就可能掉进坑里。就像有人爱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听起来悠长稳健,但你如果运气不好,种树的那块地恰巧遇上连年旱灾,树苗能不能活下去都难说。 在过去20年,正好遇到美股走强,因此大部分靠美股退休的投资者过得还不错。但如果市场不给力,怎么办?McQuarrie和Bernstein算过账,如果未来30年投资组合的实际回报率只有5%,那么一个工薪族需要把税前收入的12%存起来,才能在30年工作期后,维持30年退休生活。如果回报只有4%,存款比例要拉到15%;若是3%,那就得21%【3】。这意味着年薪50万的人,每年至少要硬生生省出十几万存下来养老,长期坚持不间断。这个数字,很多人听上去觉得“太多了”,可不这么做,等到股市不再给面子的时候,问题会更大。 数据来源:WSJ。上图显示,投资回报越低,
      482评论
      举报
      美国至少还有牛市,中国人养老靠什么?
    • 伍治坚证据主义伍治坚证据主义
      ·09-05

      投顾看少点,客户反而赚更多?

      在投资的世界里,人们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所谓的“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一看到股票浮盈就急着卖出兑现,一遇到浮亏就死扛不卖,想着“总有一天能回本”。这个毛病不分贫穷与富贵,就算是资产上千万欧元的富豪,也照样中招【1】。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最常见的行为偏见呢?法国一家大型券商的案例,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有时候,帮投资者做得更好的办法,不是苦口婆心去劝,而是干脆别让投资顾问看到那些容易勾起情绪的信息。 故事要从2018年说起。当时,这家券商发现,不管客户多有钱、顾问多专业,大家都还是爱犯老毛病:该止损的不止损,该持有的赢家股却急急忙忙卖掉。之前公司也试过教育投资者,或者让顾问提醒风险,但效果不大。于是干脆动了个“界面小手术”:把顾问端的客户买入成本和盈亏数据通通去掉,只保留在客户自己那边。换句话说,顾问再也看不到客户账户里哪些是“红的”(赚钱),哪些是“绿的”(亏钱)。 结果很快显现。研究数据显示【2】,在2016–2021年间,这家券商有7,494位客户,其中60%配有专属顾问,分为“高频沟通型”和“低频沟通型”。改版之前,所有客户都有明显的处置效应:卖出盈利股票的概率比卖出亏损股票高出50%。但2018年改版后,经常和顾问沟通的客户,处置效应显著下降,卖出盈亏股票的概率几乎持平(比例从1.5降到1.1)。这几乎等于说,把顽固的处置效应“消灭”了。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道理不复杂。以前顾问一看到客户账面亏钱,就本能地顺着情绪,不敢劝止损,怕被埋怨“都是你害的”。现在顾问看不到这些数字,建议就更中性,反而能帮助客户更冷静地做决定。结果不仅交易行为改善,投资收益也更好:高频沟通客户的月度平均回报提升0.2个百分点,折算下来一年就是两个多百分点。这可不是模拟,而是真金白银的提升。 更有意思的是,这还带来了双赢:客户更满意,资金流入更多,销户率下降;券
      295评论
      举报
      投顾看少点,客户反而赚更多?
    • 伍治坚证据主义伍治坚证据主义
      ·09-04

      靠AI硬撑的美国经济,能走多远?

      过去一年,美国经济的数据表面上看起来挺热闹:标普500盈利超预期,GDP增长也不算差。但如果你细看,会发现这一切几乎全靠人工智能投资在撑场面。就像一桌年夜饭,全靠那盘红烧肉抢眼,其他菜色都是点缀。AI就是那盘红烧肉,没有它,美国的经济增长很可能只有1%左右。 根据摩根大通最新的报告,美国GDP在过去三个季度里,有35%-45%的增长直接来自科技行业的资本开支【1】。换句话说,如果没有AI数据中心和服务器的投资,美国经济几乎已经进入低速状态。问题是,这样的增长能不能长期维持? 七大科技巨头(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特斯拉、英伟达)现在把收入的20%~30%都拿去搞资本开支和研发【1】。这种力度在历史上极为罕见。短期内,它确实拉动了经济增长,也让股市看起来充满活力。但长期看,企业不可能永远靠高比例投入来支撑增长。一旦投资边际回报递减,或者融资环境收紧,这股热潮就可能迅速退潮。 事实上,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出现“单一引擎繁荣”。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就是一个先例。彼时美国经济同样被“新经济”的乐观情绪推高,科技股在1995-2000年间为标普500的涨幅贡献了超过40%【2】。但一旦泡沫破裂,2000-2002年纳斯达克指数跌幅高达75%,整个美国经济也经历了严重调整。今天的AI投资热潮和当年的互联网浪潮有相似之处:短期拉动显著,长期风险不容小觑。 更令人担心的是,AI投资的火热掩盖了其他行业的疲弱。二季度标普500整体盈利增长11%,听上去不错。但如果扣掉科技股,中位数公司的资本开支和研发增长只有3%-4%【1】。消费、零售、制造等领域依然增长乏力。换句话说,美国经济并不是全面复苏,而是“AI独撑大局”。这种结构性失衡,往往是未来波动的前兆。 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也在提醒我们,AI并非全是利好。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最新研究都指出,AI正在对年轻人就业产生明显冲击【
      103评论
      举报
      靠AI硬撑的美国经济,能走多远?
    • 伍治坚证据主义伍治坚证据主义
      ·09-01

      连耶鲁都嫌难,私募股权还是好生意吗?

      在投资圈里,“耶鲁模式”一直是个神话。上世纪八十年代,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在大卫·斯文森的带领下,把大量资金投向私募股权、风险投资、房地产这些当时还冷冷清清的“另类资产”。结果呢?三十多年下来,年化回报率高达13.1%【1】。别人还在股债之间来回徘徊,耶鲁已经用私募股权赚得盆满钵满。于是,这套打法成了各大高校、养老基金竞相模仿的圣经。 可惜,圣经不是谁翻一翻都能成神,如今连耶鲁自己都开始感到吃力了。问题不在于斯文森离开耶鲁,耶鲁就不行了,而是整个环境变了。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耶鲁大学基金会目前有将近40%的资产投在私募股权上,而现金、债券和对冲基金加起来不到30%【2】。这和斯文森当年反复强调的“保险资产”完全不一样。过去三年,私募股权的回报连续输给标普500指数。更要命的是,分红现金大幅下降:2024财年,耶鲁从私募基金里拿到的现金只有16亿美元,比两年前的32亿整整少了一半【2】。换句话说,账面上看着挺热闹,真要掏钱的时候,口袋空空。 再看收益。十几年前,中等水平的美国私募基金还能比标普高出5—6个百分点,如今新基金也就高出1—2个点【2】。这里还没算上天价的管理费和业绩提成。耶鲁每年光是给基金经理的“过路费”就要花7亿美元。无论基金赚钱还是亏钱,基金经理都是“旱涝保收”;至于投资人嘛,多半成了“冤大头”。 用通俗的大白话来讲,过去耶鲁像是找到了个小馆子,花小钱吃大餐。现在这馆子火了,食客排队,价格翻番,菜量却缩水。吃得饱不饱先不说,性价比早就没了。 更大的麻烦来自利率环境。斯文森时代,30年的利率下降送了一路顺风车。低利率让融资便宜,资产估值也高企。可如今利率上升,整个私募股权的逻辑被改写:融资难、退出难、估值撑不住。基金经理想高价卖资产,买家一脸冷漠。于是耶鲁只好把份额打折甩到二级市场,类似于“割肉套现”。这可是斯文森在世时从未干过的事。 流动性风险也在放大。大家都知
      221评论
      举报
      连耶鲁都嫌难,私募股权还是好生意吗?
    • 伍治坚证据主义伍治坚证据主义
      ·08-28

      400亿美元的中草药神话能信吗?

      在股市里,“暴富梦”从来就像一碗滚烫的面条,看上去热气腾腾,但一口下去往往烫嘴。最近,美国市场上又出现了一批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一些原本毫不起眼的中概股,在短短几天里被炒得天花乱坠,市值动辄飙升几百倍,最后又轰然坍塌。金融时报旗下的播客《Unhedged》披露,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称,在过去几个月里,所谓的“拉高出货”(pump and dump)案件举报数量增加了整整300%【1】。数以千计的投资者倾家荡产,损失动辄数十万美元。有人投入12,000美元,有人血本无归地亏掉了80万美元。可以说,这是一场现代版的“庞氏戏法”,但舞台搬到了纳斯达克。 故事的荒诞之处在于:这些被爆炒的公司,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亏损企业。例如,一家叫做Regencell的中药草本公司,去年净亏损500万到600万美元,但在被一轮疯狂拉抬后,市值一度飙到400亿美元【1】。这是什么概念?一家卖草药的小企业,估值超过了许多世界级的医药巨头。几天之后,泡沫破灭,股价自由落体,最后接盘的散户们只能欲哭无泪。 图1:Regencell公司股价历史 注:该公司股价在2025年5月之前长年处于1美元以下,但是在6月份股价飙升到78美元,然后自由落体下坠到十几美元。 这类骗局并不是新鲜玩意。上世纪90年代的“电话推销股”就靠一通通冷不防的电话,把爷爷奶奶们的退休金忽悠走。如今骗子们与时俱进,武装到了牙齿。诈骗的入口不再是电话,而是Facebook上的广告。点开之后,受害者会被拉进一个WhatsApp或者Telegram群,群里有几十个人,个个看上去像投资“老司机”。他们不会立刻让你掏钱,而是先陪你闲聊、讲故事、发一些似乎靠谱的投资“干货”,有时甚至假装自嘲问你是不是AI机器人,让你放松警惕。等过了几周,他们会推荐一个小股票,先让你投100美元,尝到点“甜头”,接着再引诱你加码到1万、2万,甚至几十万美元。最后等股
      285评论
      举报
      400亿美元的中草药神话能信吗?
    • 伍治坚证据主义伍治坚证据主义
      ·08-27

      火堆未灭,美联储敢降息吗?

      今年夏天,市场最热闹的八卦,不是哪家科技公司又融资多少,而是美联储到底要不要降息。华尔街几乎一边倒地押注,9 月份就会迎来一次货真价实的降息大礼包,交易员甚至喊出了 “9 月降息概率 90%” 这样的数字【1】。可是,就在市场喝彩声此起彼伏时,芝加哥联储主席 Austan Goolsbee 泼来了一盆冷水。他在 Jackson Hole 的访谈中直言:比起就业,他更担心的是通胀还没完全熄火。 图1:美联储基准利率 注:目前美元基准利率处于4.25%-4.5%。市场对于美联储是否会降息有诸多猜测。 这话让人想起夏天的篝火晚会。火堆看似熄灭,但如果你随便丢下一根烟头,说不定一阵风吹过,就又窜起火苗。Goolsbee 的担心正是如此:美国通胀已经四年多高于目标,即便总体趋势向下,但最近的服务业价格又有抬头迹象,说明通胀的“火种”可能还在暗燃。他不想再经历一次 2021 年的“团队暂时论”——当时一堆专家拍胸脯说通胀只是暂时的,结果事实狠狠打脸。 在就业方面,Goolsbee 倒显得比较淡定。他提出了所谓的“四骑士”指标:失业率、招聘率、裁员率和职位空缺率。按照这四个信号来看,美国就业市场依然算是稳定的充分就业状态。虽然每月新增就业人数有些波动,但那背后可能是移民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统计噪音,而不是经济衰退的前兆。换句话说,就业市场像是一辆旧车,油门没以前那么灵敏,但发动机还算运转正常。 图2:美国失业率 注:在Covid疫情结束后,美国失业率持续处于低位,最新的失业率为4.2%。 可是,市场为什么如此急切地盼望降息?因为股市在高位、信用利差在低位、债市也憧憬着宽松的未来。在这种氛围下,任何一点“鸽派”的风声都会被无限放大。问题在于,金融条件早就松得不像样子了,大家一边说货币政策“紧”,一边股市天天创新高,像不像减肥的人一边嚷嚷要节食,一边悄悄点奶茶加双份奶盖? G
      720评论
      举报
      火堆未灭,美联储敢降息吗?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