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比肩”英伟达!你更想买哪个?

A股大牛股寒武纪股价持续走强,本月涨幅超100%,2023年至今累计涨幅超2500%,总市值超6000亿。正好高盛周末唱多寒武纪,上调寒武纪目标价到1835,认为乐观情况下可达3934 元!【国产AI芯片VS美国芯片,大家接下来更看好寒武纪,还是英伟达?谁近期更有上涨潜力?】

avatar浩海投研
09-04 15:50

AI+连接器!鼎通科技VS瑞可达,路径分化新机遇

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乌梅 上半年,#连接器 行业迎来业绩爆发潮。 日前,鼎通科技(688668)和瑞可达(688800)均交出了一份堪称惊艳的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鼎通科技 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73.51%、134.06%;#瑞可达 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9.15%、141.64%。 来源:同花顺,鼎通科技(左)瑞可达(右) 纵向来看,两家企业的爆发增长肉眼可见;不过横向比较,上半年鼎通科技实现营收7.85亿,与瑞可达的15.25亿尚且有一倍之差。然而在市值上,鼎通科技却更胜一筹。截至撰稿(2025年9月1日),鼎通科技市值180.75亿,瑞可达市值156.42亿。 同样交出高增长成绩单,为何鼎通科技更受二级市场青睐?而两家企业当前的强劲增长态势,又能否持续兑现? 一、通讯和新能源各有侧重,路径分化 连接器是#电子系统设备 之间电流或信号传输与交换的电子部件,广泛应用于通讯、汽车、工业、消费电子等领域。根据最新市场研究数据,2024年中国连接器市场规模达2,183亿元,其中通讯和汽车是最重要的两个应用领域,合计占比47.7%。 这两个领域也正是鼎通科技主要聚焦的方向。参考2024年年报数据,鼎通科技通讯连接器组件、汽车连接器组件分别实现收入5.97亿、2.66亿,分别占总营收57.89%、25.82%。 来源:同花顺-鼎通科技2024年年报数据 通讯连接器最终应用于服务器、数据中心、基站等大型数据存储和交换设备。近两年,在AI驱动下,通讯市场需求旺盛。2024年,鼎通科技通讯连接器组件收入同比大涨71.63%。 相比之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需求相对疲软。2024年,鼎通科技汽车连接器组件收入同比增长25.21%,增速明显落后于通讯板块。 而#新能源车 恰恰是瑞可达的重要应用场景。 瑞可达重点发力新能源
AI+连接器!鼎通科技VS瑞可达,路径分化新机遇
avatar浩海投研
09-03 17:07

国产替代!精密减速器,谁能问鼎中原?

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乌梅 最近一段时间的资本市场,有一个板块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减速器。板块的相关企业如#吉冈精密(836720)、#易实精密(836221)、#巨轮智能(002031)等都迎来了大涨。 巨轮智能股价变化(来源:百度) 而在减速器这个大家庭中,精密减速器作为其中的一个细分赛道,受到了投资者的重点关注。实际上,作为#工业机器人 的核心零部件之一,精密减速器凭借着回程间隙小、精度高、寿命长等特点,在推动机器人技术进步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精密减速器目前的竞争格局如何?相关企业能享受到机器人带来的红利吗?笔者今天就带你来一探究竟。 一、需求共振,迎来新机遇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精密减速器能够大涨,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谢#特斯拉。 就在近日,特斯拉发布了第四版“宏图计划”,重点提及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潜力。按照公司的规划,该机器人预计将在2026年初投入商业化应用。 这也给了投资者们更多的遐想空间。要知道,工业机器人目前是精密减速器最大下游应用领域,占比大约有36%,机床行业占比大约有22%,排名第二。此外,部分厂家的人形机器人于2024年开始实现小批量生产,虽然当前占比仍较小(不到3%),但是可以说未来可期,或许成为最有增长潜力的需求领域。 看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就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根据专业机构预测,全球工业机器人的精密减速器市场规模有望从三年前的刚过30亿美元增加到2027年的超过60亿美元。 而精密减速器种类繁多,包括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精密行星减速器等。去年,我国精密减速器整体市场规模达91亿元,其中谐波减速器出货量达到95万台,RV减速器64万台。上述两种减速器在不同类型的应用中都有各自的优势,所以也不能完全相互取代。 减速器市场规模(来源:MIR) 二、自主突破成为主线 如果我们把精密减速器的产业
国产替代!精密减速器,谁能问鼎中原?
avatar老汉特朗普
09-04 20:29
英伟达!用脚投票!!

无人物流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乌梅 最近一段时间,#无人驾驶 这个领域仿佛是被打开了“任督二脉”,逐渐站上资本的风口。而这背后的重要推手之一,并不是“送人”,而是“拉货”。 毕竟,相较于载人落地的难度,#商用载货场景(即#无人物流车),正在成为相关企业今年重要的突破方向之一。 资本市场上也在用真金白银砸向无人物流车。比如就在前不久L4级自动驾驶企业白犀牛宣布成B+轮融资,B轮总额近5亿元。今年4月新石器和九识智能也都完成了融资,合计融资规模超过30亿元。 近期资本频繁加注,也让无人物流车行业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那么,无人物流车真的进入商业化阶段了吗?相较于几年前,行业本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笔者就带你来一探究竟。 一、政策放开,成本下降 无人物流车今年能够迎来爆发,其实在笔者看来,技术本身的进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策的逐步放开。 无人物流车相关政策(来源:光大证券整理)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官方允许全国20个城市因地制宜开展包括城市物流、自动配送等多个应用场景的规模化应用试点。截至目前全国发放了测试示范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超过了1.2亿公里。赛道上的企业之一新石器就已经获得了100多个地市公开道路路权。 无人物流车应用场景(来源:九识智能) 所以可以说,路权的开放为无人配送车构建了合法运行的制度基础。三个月前,官方更是提到了要加快推动无人机、无人车、智能云仓在行业规模化应用,可见政策的支持力度。 除此之外,这个行业的另一大变化就是成本的逐步下探,这两年无人物流车的成本正在逐步降低,成本下降的背后是技术路线优化、硬件国产化与规模化生产的共同的结果。目前市场上有一些无人物流车的价格已下探至2万元区间。要知道,六年前新石器初代单车成本还有20万元。 数据最能说明一切,截至去年年末,投入规模化应用的快递物流无人车已超6000台。虽然在城配市场的
无人物流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寒武纪叫板英伟达:算力霸权和国产突围的终极赌局,我选择All in______

昨夜盯着 $寒武纪(688256)$ 的MLUarch白皮书和 $英伟达(NVDA)$ H100的Tensor Core架构图直到凌晨三点,咖啡杯在桌角冷透。朋友圈刷屏的“国产之光比肩巨头”让我坐不住了——技术人必须撕开这层浪漫主义滤镜。 真相?一个在垂直领域亮剑的刺客,和一个掌控全球算力命脉的帝国,根本没有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英伟达 vs 寒武纪 一、 技术底牌:寒武纪的“致命诱惑”与“阿喀琉斯之踵” •NPU 架构的暴力美学: 寒武纪思元370的 INT8 算力密度确实恐怖,特定AI推理场景(如推荐系统、CV)能硬刚A100。其 MLUarch 指令集针对稀疏计算、低精度优化的刀法精准,功耗比优秀。在国产替代的封闭沙盒里(比如某央企AI平台),它就是性价比之王。 •生态黑洞: 这才是致命伤!英伟达的 CUDA 生态是20年筑起的万里长城。寒武纪的 Cambricon BANG?开发者社区规模差两个数量级。当你的客户为部署一个 PyTorch 模型需要重写算子、调试兼容性到崩溃时(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去年在深圳超算中心debug到想砸机器),所谓的“性能优势”瞬间被迁移成本吞噬。没有CUDA,就是没有空气。 二、 英伟达:你以为在买芯片?不,你在买“算力石油”的定价权 •CUDA:全球AI的“操作系统”:这早已超越硬件层面。从学术界到工业界,万亿行代码构建在CUDA之上。黄仁勋卖的不是GPU,是AI时代的入场券。寒武纪想颠覆?先让全球PhD重写毕设代码再说! •全栈护城河:从Grace CPU到DGX SuperPod:英伟达正在用CPU+GPU+DPU+网络+软件的超级组合拳,把对手锁死在单一芯片维度。寒武纪
寒武纪叫板英伟达:算力霸权和国产突围的终极赌局,我选择All in______

海西新药:二闯IPO!仿创双轨的艰难跋涉

作者/星空下的番茄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乌梅 #医药赛道 的硝烟从未散去,在强手林立的格局中,来自福建的“海西新药”却显得格外抢眼。它凭借差异化的技术路线与扎实的仿创布局,频频触动行业神经。 如今,这家地方国资背景的“研发新锐”再次向港股发起冲刺。亮眼的营销和国家级“小巨人”光环,能否真正驱散萦绕其身的财务警报与集采续约风险?在创新药的漫长征途前,登陆港交所是它续命的关键一步,还是真正的资本大考? 一、短期增长的幻象与财务警报 #海西新药 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以“仿制药+创新药”双轨模式为核心的制药企业。其股权结构体现了地方国资的支持,福建国资委通过间接持股持有13.87%,同时展鸿达投资持股11.3%,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背书。当前公司已获批14款仿制药,覆盖消化系统、心血管、内分泌等治疗领域,并布局4款在研创新药。 凭借着入选国家集采的4款主力产品,公司在中国仿制药市场占据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中消化系统领域的拳头产品海慧通®市场份额高达59.3%,独占鳌头;心血管领域的安必力®则以25.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这些核心产品构成了其当前业绩的基石。2024年,公司更是获得了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已商业化产品情况 摘自《招股说明书》 海西新药近年的财务数据描绘出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招股说明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2.12亿元攀升至4.67亿元,净利润也从0.69亿元增至1.36亿元。然而,亮眼增长的表象在2024年被撕开一道裂缝。净利率从上一年的37.09%骤降至29.16%。深入探究,销售费用激增是核心推手。2024年该项支出飙升至1.66亿元,同比增长78%,占营收比例高达35.5%。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国家集采带来的销量红利正在消退,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以求维持市场地位,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 经营业绩情况
海西新药:二闯IPO!仿创双轨的艰难跋涉
寒武纪目前来看情绪非常的激昂,没错。确实好像很牛逼,但是这个牛逼是已经透支了10年的算力。中国机构做事就是直接把一支票干透掉,然后慢慢再来修复估值,从市盈率来看的话,已经是10年之后的市盈率了,也就是说在2035年的时候,寒武纪的票才是这个价,如果现在买入,短期不说,起码深套三年以上,机构没关系,散户千万别介入,机构拿着钱去接盘用的,反正是基民,管理费照收,套你10年,锁定你的十年现金流,这个想一想都是非常可怕的,散户就更不用说了,以卵击石。

【中国资产精选】06 分红稳如山:高分红ETF实用指南

当前中国资产市场热点,就在你身边热起来啦!A股火力全开,上证指数创下十年新高 —— 8月22日,上证综指一度突破3800点,创下2015年以来收盘新高,市场热度直线上升。A股总市值破了 100 万亿元大关 —— 同天,整个 A 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这一天文数字,达到历史新高,背后是融资两融余额创新高和投资者入市热情高涨。资金蜂拥而入,“股债跷跷板”再现 —— 当天市场成交额飙升至约 2.8 万亿元,机构与散户齐上阵,推动市场流动性继续释放。这些信号告诉我们:投资氛围活跃、资金偏爱权益资产、红利股 ETF 的吸引力也跟着水涨船高。如果你对“分红”三个字毫无抵抗力,喜欢那种“买了ETF,每年还能稳稳收钱”的感觉,那么你绝对不能错过——红利股 ETF。在市场波动起伏的时候,红利就像一块“坚实的基石”,虽然不显眼,却牢牢支撑着整体投资组合。本篇文章带你一步学会红利 ETF 为什么值得长期关注。一、什么是红利股 ETF?跟普通 ETF 有啥区别?通俗地说,红利股 ETF 就是打包“喜欢分红”的公司股票,做成一个可买卖的基金。不同于普通 ETF 那种“追最快涨幅”,红利型 ETF 更看重稳定现金流。想让投资作品质升级,“买得稳、拿得稳”的红利 ETF,不妨是你的主力选项。二、适合投红利 ETF 的人是谁?三、聪明投资策略:帮你配置红利 ETF 更高效如果你想配置中国资产,其实完全可以把它想象成“搭配套餐”。比如,A股的红利ETF 就像是稳扎稳打的主食,能给你持续的分红;而 港股的红利ETF 就像是小菜,既能补充收益,又能帮你分散市场和汇率的波动。两者放在一起,组合就不会太单一。当然啦,有些人会担心:“ETF本身也会涨跌啊,会不会不够稳?” 这时候你可以考虑再加点 债券基金或者货币基金 进来,就像在饭里加点“清淡配菜”,整体口感会更温和,风险也会降下来。一个比较实用的做法是 底仓+增强。
【中国资产精选】06 分红稳如山:高分红ETF实用指南
必须英伟达,寒武纪炒作之后一地鸡毛
寒武纪, 英伟达算啥, 在大a面前也是小弟。
寒武纪和茅台亲了个嘴, 然后把茅台压在身下。 下一个就是英伟达 [捂脸]  [捂脸]  

792人研发团队,撑起寒武纪6600亿的梦

  8月21日,DeepSeek发布了V3.1版本,公布了一系列升级。这次常规升级并没有复刻年初的辉煌,但一句淡淡的评论,却引发了一场风暴。   在文章的评论区,DeepSeek留下一句话,“UE8M0 FP8是针对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   核心在于,DeepSeek的精度标准专门为中国国产芯片量身定制。换句话说,这家大模型企业选择全面拥抱国产芯片。   这句话点燃了国产芯片概念,与之有合作的寒武纪成为市场追捧的焦点。   最新的财报显示,上半年,寒武纪营业收入28.8亿元,同比增长43.5倍,净利润大幅扭亏为盈。   财报发布后,寒武纪盘中股价触达1465元,超越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   “寒王”诞生   从寒武纪的身上,资本终于找到了久违的激情。这家公司,处于快速爆发的状态。   最典型的特征是,寒武纪的增长不是百分比,而是“倍”。二季度,寒武纪营收为17.7亿元,同比增长了44倍, 一个季度,寒武纪营收超出了去年全年。   增长可以改变很多问题。   优化利润:寒武纪净利润为6.83亿元,同比增长了3.24倍。不但是扭亏为盈,还是连续三个季度盈利,此前连亏8年的寒武纪,终于见到了正向盈利的曙光。     提升经营稳健度:经营活动现金流从净流出6.3亿变为净流入9.1亿,公司的造血能力有明显提升。研发投入占比随着营收增长来到合理的范围,从去年的691%,降到上半年的15.85%。   只看二季报,寒武纪与英伟达越来越像。   毛利率56%,接近英伟达的60.5%;净利润率39%,英伟达为42.6%。研发人员占比为78%,略高于英伟达的75%。     能够看出来,寒武纪较之英伟达
792人研发团队,撑起寒武纪6600亿的梦

寒武纪︱市值破5500亿!国产AI芯片,迈入盈利新阶段

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乌梅 近一个月,寒武纪(688256)可谓风光无限。 截至撰稿(2025年8月26日),#寒武纪 市值已经强势突破5500亿,甚至一度冲向5800亿。这一里程碑式的跨越,不仅彰显了寒武纪自身的超强人气,更如同在整个#AI芯片 赛道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让整个板块为之震动。 来源:亿牛网-寒武纪 在寒武纪掀起的AI芯片狂潮下,同属AI芯片赛道的云天励飞(688343),也强势闯入大众视野,狂拉20cm涨停。 二级市场上,国产AI芯片,简直势不可挡。 一、寒武纪:云端业务为主,智能整机助推收入 寒武纪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研发。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线包括云端产品线、边缘产品线、IP授权及软件。其中云端产品线是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实现收入11.66亿,占总营收99.3%。 来源:同花顺-寒武纪2024年度数据 云端产品线目前包括云端智能芯片及板卡、智能整机。其中,云端智能芯片及板卡是云服务器、数据中心等进行人工智能处理的核心器件;智能整机是由公司自研云端智能芯片及板卡提供核心计算能力,且整机亦由公司自研的服务器产品。 简单来说,寒武纪主要通过向客户提供智能芯片及板卡、智能整机等产品获取收入。2024年,这部分收入同比大涨1187.78%。 寒武纪业绩猛涨、市值飙升的背后,一方面,得益于#AIGC 技术日益成熟,催生智能算力需求增长;云计算、大数据、5G、IoT等新兴产业也驱动智能芯片需求持续增加。 另一方面,从寒武纪自身的角度出发,思元系列芯片不断迭代,也逐渐打开了国产替代的市场空间。寒武纪已掌握7nm等先进工艺下开展复杂芯片物理设计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已将其成功应用于思元100、思元220、思元270、思元290、思元370等多款芯片的物理设计中。 来源:寒武纪2024年年报 此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即国产
寒武纪︱市值破5500亿!国产AI芯片,迈入盈利新阶段

【虎友投资说】港&A 牛市已来?后续怎么操作?🔔📈

最近 A 股屡创新高、成交放量——上证/深证连续走强,单日成交已冲到历史高位;很多机构与对冲基金开始重配中国资产。外资流入、机构配置的变化,加上国内政策释放与流动性改善,是本轮上涨的重要因素,但牛市里也有风险(估值、政策突变、海外风险)——你怎么看?准备怎么操作?以下是各位虎友的观点,你是否认同[你懂的][你懂的][财迷]@陈达美股投资国内货币政策相对保守,不像欧美日那样极端宽松;但流动性放松周期(如2008、2014、2020),也确实常伴随股市阶段性牛市。时间不长寥寥二十几年,大概也能看到一个端倪:而我们的市场,对于长期低利率的共识,就像是一大块在逐步风干的混凝土,正变得越来越硬越夯实。我认为这就是这波牛市最大的基础,也是其能够长期发展的最大根基(加个之一吧,谨慎些)。总之如果通胀起不来而低利率甚至零负利率逐渐变成市场共识,则你相信“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真不如相信“股市是利率的晴雨表”,至少从历史实证而言,要靠谱的多。历史实证上各国GDP增长与股市的涨跌,点阵图的关系像用霰弹枪打出来的一样——就是看起来没啥关系。另外如果把久期思维极端化,我们可以想象,诸如艺术品、劳力士这样的东西,这种未来仅仅只会产生一次现金流(就是卖出的时候)的资产,久期其实是最高的。所以你猜为什么全球艺术品市场,从八十年代以后,大牛市走了那么多年。@价值投资为王港A半导体疯牛行情结束了吗?从本轮上涨原因来看,有三大因素推动:一是中国监管层对英伟达H20芯片潜在的安全风险(包括可能让其他人远程操作芯片的追踪器)提出担忧,指示国内公司在英伟达
【虎友投资说】港&A 牛市已来?后续怎么操作?🔔📈

牛市的根与基

科创50ETF(588000)和金融科技ETF华夏(516100)的投资者,在牛市里吃席的时候坐主宾位,尚左尊东,面朝朱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而多年以来,A股不言下自成蹊,路边玉体横陈、乞丐横行。曾经那风楚雨的漫漫熊市——就像断头皇后一样——根本看不到头;但是好日子,似乎是要到来。 我想问你,牛市的好日子,根基是什么?我们的牛市有很多名字,改革牛,爱国牛、不跪牛、漂亮牛、阅兵牛,ETF牛,或许都有些道理,但我认为并不是长期牛子最重要的根子;最重要的根子之一,是低利率甚至是零负利率;而“低利率牛”,或许才是牛市的名字。 低利率为何催生牛市? 首先与经济学上反直觉甚至反逻辑的很多所谓“定律”(其实大多就是个理论模型或假说,对现实世界几乎没有指导意义)很不一样的是,低利率牛,首先其背后逻辑很符合逻辑: 1). 第一也是最大的逻辑,估值模型的折现率下降,导致股价上升。所有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金融资产,债券、股票、定期存单等等,都是以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来估值的,而折现率 = 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利率下降,会推高估值。 但是不同的资产,对于利率的敏感度却大相径庭(这个“对于利率的敏感度”在债券里,术语就叫久期duration)。久期的思维模型,也同样可运用于所有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你可以看到,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10年后拿到10000块的资产大概率要比1年后拿到1000块的资产,对利率更敏感;而20年后拿到20000块则更更更敏感,就算这20000块,尽管事实上最后很可能就拿不到(你用 金额 X 概率,就能得到期望值)。 实证案例也是汗牛充栋、罄竹难书。 比如美股的低利率牛,一飞冲天的是特斯拉这样绝大部分市值是来源于想象中的未来业务(机器人、自动驾驶、去火星)的公司,而特斯拉、Palantir这样的股票,应该算是股票里久期最高的那一批(我实践中就是通过这两个股票来交易降息预期的);另外比
牛市的根与基

【中国资产精选】05 深港通+沪港通实战攻略:用港股 ETF 玩转跨市套利

为什么现在要盯紧中国资产?过去两年,中国资产经历了大起大落:A股估值一路压缩,港股更是长期被称为“全球最便宜的市场”。但市场就是这样——越冷清的时候,聪明资金越是悄悄进场。最新数据显示,南向资金持续大举买入港股ETF,恒生国企、恒生科技等热门基金成交额屡创新高。为什么?因为它们既便宜,又能通过互联互通机制直接“跨境”交易,玩法多样。于是,问题来了:普通投资者如何利用“沪港通”“深港通”玩转港股ETF?甚至还能不能抓住套利机会?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一、先弄懂:沪港通和深港通是啥?想象一下,内地和香港之间修了两条“金融高速公路”:一条从上海出发,叫“沪港通”;一条从深圳出发,叫“深港通”。通过这两条路,内地投资者可以买港股,香港投资者可以买A股。几个要点:额度有限:每天南向资金总额420亿人民币,先到先得。投资门槛:内地投资者要有50万资金门槛才能开通港股通。投资范围:不是所有股票都能买,主要是恒生综合指数里的大盘股、中盘股,还有一些获批的ETF。换句话说,沪深港通不仅是“通道”,更是跨市套利的前提。二、热门选手:南方A50 vs 恒生国企在港股ETF里,有几只明星产品,最常被用来套利:南方A50(02822.HK):跟踪的是富时中国A50指数,对应A股里的“最强50家公司”。优点是成分股稳定,和A股联动紧密;缺点是波动不大,套利空间有限。恒生国企(02828.HK):跟踪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分股包括银行、保险、电信等大盘股。流动性好、成交额大,适合套利,但也容易受到政策和市场情绪的影响。具体套利案例:假设今天你发现这样一个情况:A股市场上的“恒生国企ETF”版本价格:15.20元人民币;港股市场的恒生国企ETF(02828.HK):折算成人民币后是14.90元。两边相差0.30元,看起来差别不大,但这里就藏着套利空间。操作逻辑:你在港股市场买入恒生国企ETF,每份14.9
【中国资产精选】05 深港通+沪港通实战攻略:用港股 ETF 玩转跨市套利

A股本轮牛市结束了吗?

今日,A股出现明显下跌,上证指数大跌1.76%,创业板从大涨3%到下跌0.7%,留下长长上影线。 这样的走势让人揪心,很多人都在问,本轮牛市结束了吗? 从技术分析角度看,创业板指数在连续大涨的情况下,出现冲高回落,上影线幅度高达3.7%,即使不是本轮牛市的顶点,也是短线行情结束的信号。 从估值上看,上证指数市盈率为16.3倍,逼近2021年小牛市时的17倍: 创业板市盈率为38.6倍,较2021年牛市高点时的70倍还有很大的空间: 万得全A(除金融、石油石化)指数市盈率为37倍,逼近2021年小牛市时的41倍: 从指数点位上看,历史上,上证指数只有3.5%的时间高于3800点。 从估值及指数点位看,当前即使不是本轮牛市最高点,也是偏高位置。短线投资者今日卖出,再次突破3888.6点时再买入,或许会错过些许收益,但的确能回避牛市结束风险。 从今年二季度来看,已披露数据的3411家上市公司,所有收入9.38万亿,同比微增0.2%;净利润6040亿,同比微降0.1%。 虽然二季报还未披露完,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上市公司净利润没有明显改善,大致持平。 从本轮牛市领涨板块来看,主要是AI及相关的半导体公司、创新药、金融(银行和证券)、出口股、新能源(锂电池、光伏、风电)、有色金属(金、铜、锂、钴等)及其他细分小板块。 其中,最亮眼的当属AI及半导体产业链,像寒武纪,在短时间内市值翻倍,股价超过了茅台,市值超5000亿。 说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A股电子板块(包括半导体、消费电子及元器件)的市值达到了12万亿,接近银行板块的14.7万亿。 特朗普恐怕没有想到,当年制裁**,搞半导体禁售,没想到短短几年的时间,国内的半导体企业迎来飞速发展,诞生了寒武纪、海光信息、中微公司等行业巨头。 如果不是EUV光刻机不卖给我们,恐怕整个半导体产业链都要被中国给颠覆了! 虽然半导体行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A股本轮牛市结束了吗?

3109第一大成分股寒武纪业绩大翻身!盘中股价一度超茅台成“新股王”【南方东英ETF市场快讯】

8 月 26 日晚间, 寒武纪-U (688256.SH)发布半年报,2025 年上半年营业收入 28.81 亿元,同比暴增 4347%,实现业绩大翻身。截至 8 月 27 日午间收盘,寒武纪大涨 6%,突破 1400 元人民币/股,盘中一度达 1460 元超过贵州茅台。同时,芯片股大爆发,带动 $科创50(000688.SH)$ 大涨 4%。8 月以来,科创 50 已涨近 22%。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寒武纪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净利润超 10 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 5.3 亿元,成功扭亏为盈。寒武纪表示,营收大增主因是其随着 AI 发展浪潮持续拓展市场,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寒武纪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产品覆盖云端、边缘端、终端三大场景。从收入结构上看,云端产品线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表明其在 AI 算力需求爆发的风口精准定位,其产品在大模型训练与推理场景中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从政策面上来看,8 月 26 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要求多领域全方位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目标在 2030 年中国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 90%。随着 AI 浪潮迅猛发展,芯片算力国产化获政策支持推动,寒武纪、中芯国际等国产算力龙头将持续受益。 寒武纪扭亏为盈实现业绩大翻身,为市场对国产 AI 算力芯片研发商业变现注入强心针。叠加政策面的持续利好与 AI 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国产 AI 产业链正迎来历史性机遇。建议投资者关注 $南方科创板50(03109)$ ,该产品覆盖
3109第一大成分股寒武纪业绩大翻身!盘中股价一度超茅台成“新股王”【南方东英ETF市场快讯】

【小虎调研团招募】——走进重塑能源,探索燃料电池与制氢装备的核心技术高地

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2570.HK,下称“重塑能源”)成立于2015年9月,总部位于上海,并于2024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专注于氢能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及产品开发、氢能产业生态构建以及规模化商业应用推广,是以市场化为导向并具备全球化视野的领先氢能科技企业。 $重塑能源(02570)$ 小虎调研团邀您一同参与重塑能源投资者调研,探秘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和虎友一起领略绿色科技的无限潜能。秉持“持续构建企业竞争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氢能科技企业,用氢能科技创造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使命愿景,重塑能源在燃料电池和制氢装备领域进行了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布局,能够提供制氢及终端应用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氢电协同应用,并构建了“电-氢-电”新型商业模式。公司致力于推动氢能商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全球化市场布局。2025年上半年,重塑能源的核心业务氢燃料电池系统销售收入达7682.7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41.8%;来自海外地区的收入达1101.8万元,同比激增360.3%,海外收入占比突破10%。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届时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重塑能源通过在技术研发、产品可靠性和商业化经验上的领先积累,有望在行业增长中持续领跑。作为小虎调研团的成员,随我们一起走进「重塑能源」公司,您将深入了解氢能科技的前沿创新与全产业链布局,探秘燃料电池与制氢装备的核心技术,感受“电-氢-电”商业模式带来的绿色能源变革。您还有机会与重塑能源高层领导面对面交流,提出问题、分享见解,了解公司未来战略规划、业务亮点,畅谈氢能在交通、能源与产业生态中的应用前景,共同探索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机遇。如果您渴望走进重塑能源,探索氢能驱动的可持续未来,那么请立即点击
【小虎调研团招募】——走进重塑能源,探索燃料电池与制氢装备的核心技术高地